1、河北省武邑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第I卷1、考古学者对商朝卜骨制成工艺的反复实验发现:占卜过程中甲骨上产生的预示吉凶的“兆文”是可以人为控制的。材料最能说明商朝A.甲骨文的起源 B.神权王权结合 C.中央政府权力高度集中 D.占卜活动深入到百姓日常生活2、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期间透露,中国愿同美国谈判,也准备同蒋介石谈判,以便能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同时,毛泽东也主动通过外国来访者表示,台湾问题可以用谈判来解决,中国尤其希望和美国签订和平条约。材料表明A.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已正式确定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以正式确立C.中国已成为世界外交舞台的强国 D.台湾问题已牵涉到中美外交问题3、“光荣革
2、命”后,内阁大臣由国王任命并对其负责。后来,国王意识到政务方针必须得到议会的认可,于是逐渐过渡到在议会多数派别中遴选大臣。到安妮女王时期(17021714年),大臣们有事先在自己中间协商,协商好了再向女王报告,取得女王认可。这表明英国A光荣革命成果受到侵蚀 B国王仍旧拥有行政权力C责任内阁制已基本形成 D议会未能阻止国王专权4、公元前4世纪时,罗马的某法官接了一个案件:“一个仁慈的贵族罗幕洛,也是罗马一支军队的首领,生前立遗嘱,希望把自己一半的财产捐给那些跟随他作战受伤或战死士兵的家人。但罗幕洛死后,他的家人却不履行罗幕洛的遗嘱。”法官最后判定罗幕洛的家人败诉。法官依据的是A未成文的习惯法 B
3、十二铜表法C查士丁尼新敕 D查士丁尼民法大全5、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该政权的首都位于下图中的 A. 处 B.处 C.处 D.处6、苏格拉底认为雅典城邦不能够由公民自己来治理,而是要由“知道如何统治的人来治理”。这一看法是针对A.直接民主的弊端B.民主范围的扩大C.参政方式的平等D.贵族统治的专横7、罗马帝国极盛时,有这么一件事,一个自由的男子娶一个女奴为妻后反悔,将妻子“休”回“娘家”。该女子决定到法庭起诉前夫,那么法庭将A进行调解 B宣布“休妻”无效 C要求男子赔偿 D干脆不予理睬8、2008年6月27日,英国王室官员再度“哭穷”,王室缺
4、乏足够的资金维持白金汉宫和温莎堡的日常维护。根据英国的政治体制,英国王室要解决经费问题的正常途径是A.向全国直接征税 B.向政府申请拨款C.向英联邦国家募集 D.向联合国要求援助9、梁启超曾从一个中国人的角度来考察美国的宪政制度,他在新大陆游记中写道:“彼美国者有两重之政府,而其人民有两重之爱国心者也。质而言之,则美国者以四十四之共和国而为一共和国也。”这里主要是指美国实行A共和制 B联邦制 C代议制 D三权分立10、1888年威廉二世继位为德意志新皇帝,与执政了长达26年的德意志首相俾斯麦在很多问题上出现分歧。其结果应是A联邦议会罢免俾斯麦首相职务 B帝国议会调和国王与首相的矛盾C首相向帝国
5、议会求助废黜国王 D国王以合法的方式迫使首相辞职11、南京条约中的“五口”,是英国人基于“广州市传统的外贸口岸;福州靠近盛产红茶的武夷山;海地处长江入海口附近,且临近富饶的江浙”等理由选择的结果。这种选择A便利英国向中国大量倾销鸦片 B便利英国掠夺中国劳动力办厂C表明英国的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 D表明英国要向中国大量投资12、民国学者蒋廷黻指出:“中国当初的目的全在禁烟。故鸦片战争的发生,非中、英两国所预料,更非两者所预谋。战争虽非偶然的,无历史背景的,然初不过因禁烟而起冲突,继则因冲突而起报复,终乃流为战争。”下列观点与材料一致的是A国人预料到禁烟会导致战争 B战争的原因是英国预谋已久C禁烟运
6、动是鸦片战争的诱因 D社会制度差异是战争的起因13、太平天国的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关于社会经济的主张A.试图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B.脱离社会现实,流于空想C.反映了农民的理想追求 D.受西方宗教文化的影响14、“新礼服兴,翎袍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子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这首民谣反映了某个重大历史事件引起的社会风貌的变化A戊戌变法 B洋务运动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15、上海警察局档案,1919年5月,上海许多学生家长都收到同样一份由上海华童公学校长发出的通知(见下图)。引发这种现象的原因是A.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 B.民族工业发展,劳
7、动力需求增加 C.淞沪会战,逃避战火 D.国民经济崩溃,难以维持学业16、苏格拉底在和人交谈时,总会提出一连串问題让对方回答,鼓励对方依靠自己的努力逐步找到正确答案。孔子经常会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他也很乐于接受学生的提问,并通过回答来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这表明二者在教学方法上都注重A.平等相待 B.启发引导 C.辩证思考 D.逻辑推理17、一书中写道:(1517-1546年)在不到30年的短短时间,文艺复兴时期的淡漠宗教,追求幽默与欢笑的世界,己完全被宗教改革时期的充斥着讨论、争吵、谩骂和辩论的宗教狂热世界所取代。材料意在说明A.宗教改革演变成为激烈的社会政治运动B
8、.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性质截然不同C.是否信仰宗教成为当时社会舆论的焦点D.宗教改革引发了欧洲各国间的激烈冲突18、卢梭提出:“在国家里没有什么基本上不能废除,社会契约本身也不例外,因为假如所有公民一致同意破坏契约,无疑地这将是合法的破坏。”这主要反映的是A社会契约论 B人民主权说 C自由平等说 D三权分立学说19、1521年有教皇代表与马丁路德辩论说:信仰无法安稳地奠基于圣经,因为“圣经就像软蜡一样,可以让每一个人随兴所至地扭或拉”。他们的主要分歧在于( )A教会是否腐败 B信仰是否必要C信徒能否仅仅依靠信仰得救 D圣经能否作为信仰的基础20、“个人”作为单独的自治单位,独立于家庭、社区和社
9、会秩序之类的集体性概念之外。有学者认为,“个人”所具有的这一内涵,“只有到了16世纪末或17世纪初才得以形成”。能支持这一观点的应是A智者学派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 B文艺复兴提倡人文主义C启蒙思想强调人的“理性” D人权宣言宣称人生而自由平等21、“一场严肃的祷告,同样可以在草屋中或者猪圈里进行。有说话声音的地方,就是上帝的所在。只有在最后一个穷人得到照应后,才能考虑兴建教堂。至于教堂的建造、风格和装饰都无关紧要”。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A旨在冲破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 B使人获得灵魂自救的自主权C使人开始摆脱基督教神学统治 D构筑了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22、雕塑家罗丹参观博物馆,面对一些人物塑像时
10、,曾有感而发说:“瞧!伏尔泰对面的卢梭,目光中含有无限精微的气息,那是十八世纪诸人物的共同性格。他们都是怀疑者,他们批评从古代以来认为天经地义的道理,他们都有监视的目光。”罗丹所谓的“十八世纪诸人物的共同性格”应是A以理性的方法,思考人类社会的现象,不轻易接受各种教条B提倡归纳或实验的方法,推翻古代以来各种定律及学说C尊崇人文主义,否定各种宗教仪式,尤其是天主教的教规D倾向自由、平等、民主、宪政和民族主义,反对君主政体23. 有人认为,西方政治发展史上,权力中心经历了神权到王权,又从王权转到民权的过程。总体看,西方从王权转到民权始于A. 15世纪 B. 16世纪 C. 17世纪 D. 18世纪
11、24、某一力学规律“问世后200多年间,一直是全部天文学和宇宙学思想的基础。天体的运行、潮水的涨落和彗星的出没,所有这一切都可以用这一力学规律来解释。”这一力学规律是指A自由落体定律 B经典力学体系 C相对论 D量子论25、西格蒙德弗洛伊徳曾经说:“在过去的时间里,科学之手对于人类.朴实的自恋有过两次重大的打击,第一次是认识到我们的地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而是大的难以想象的世界体系中的尘埃”据此判断,以下各项最有可能属于“第二次重大打击”的是A.哥白尼提出“日心说” B.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C.达尔文提出“生物进化论” D.伽利略发现“自由落体运动定律”26、“社会主义” 一词在马克思以前就
12、己出现,近代以来比较有影响力的社会主义流派有三支: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改良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纳粹主义)。20世纪初,他们分别在俄国、英国、德国得到了实践,这反映了当时A. 无产阶级革命在欧洲各国广泛出现B. 现行的资本主义制度面临严重危机C. 社会主义道路己经成为世界主要国家的共识D. 国际工人运动正走向联合27、 “(某一事件)从它给予世界发展的影响来说,超越了其他大革命。它在政治和社会经济变革的规模、深度和质量上。以及在给予周围世界以长久影响方面,几乎是史无前例的。只要提一下,大众福利国家和社会。也就是现代人道主义资本主义的形成乃是西方针对社会主义革命给它带来的威
13、胁作出的反应。就足以说明问题了。”这一事件是指A.马克思主义诞生 B.巴黎公社革命C.俄国的十月革命 D.新中国的成立28、1969年,西德推出“新东方政策”。其内容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加强与西方合作的同时,加强与东方的凉解,二是承认两个德国并存局面,加强东西德之间的联系,以实现德国问题的最后解决。据此,西德推行该政策有助于A调和美苏之间的敌视关系 B. 推动多极格局的形成C. 改善同社会主义国家关系 D. 德国摆脱冷战的影响29、朝鲜战争爆发后,苏联作为拥有一票否决权的常任理事国,在美国提出的出兵朝鲜的提案上选择弃权,最终安理会以全票通过出兵朝鲜的决议。战争初期,苏联迟迟不兑现空军援助的承
14、诺。后来,秘密支援中国时,苏军要求参战的飞行员使用汉语或者朝鲜语通话。这表明A.苏朝关系己经出现裂痕 B.苏联不愿与美国发生全面冲突C.中苏关系己经出现裂痕 D.苏联与美国争霸中处于劣势30、在构成未来多极结构的各种战略力量中,不仅有全球性大国,也有地区性大国;不仅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有发展中大国;不仅有以信仰基督教为主的国家,也有以信仰佛教或伊斯兰教为主的国家,材料反映出世界格局的发展是A缺乏稳定的根基支撑B导致利益的重新分配C体现多样性和复杂性 D调整了大国间的关系第II卷 非选择题本卷有三道材料分析題,31题12分,32题12分,33題16分,总计40分.31、有人说“政治是妥协的艺
15、术”,也有人说“在中国政治中,妥协往往被视作不彻底,不革命到底的表现”。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阿克顿说:“妥协是政治的灵魂,如果不是其全部的话”。达尔也说:“民主依赖妥协”。材料二美国宪法是美国建国初期多元利益集团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宪法所创立的也是一个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上,不同的利益集团因应对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利用依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利益的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宪法的生命力不断得到更新,表现出一种“超稳定性”,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 王希原则与妥协材料三传统的主流历史叙事否认这场“大妥协”具有任何积极意义,认为它
16、恰恰体现了革命的不彻底性:大批旧官僚和立宪派“投机”革命,“篡夺”了革命果实;“大妥协”中优待清朝逊帝的做法,也为民国时的君主复辟埋下了伏笔。但近年以来,已有一些研究论文试图对这场“大妥协”作出不同的评价。如喻大华指出,对袁世凯的妥协是孙中山的战略和策略。一个维系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要废于一旦,必须具备多种条件,绝非单凭武力能够解决,清室优待条件并非由袁世凯一方炮制,而是由南方首先提出,南北双方经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 章永乐论清王朝与中华民国的“大妥协”请回答:(1)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英国在光荣革命后又是怎样用“妥协”的方式推进政治民主化进程的?(4分)(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7、,美国宪法制定中“多元利益的妥协”的具体表现及体现的两大原则。(8分)(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于中华民国“大妥协”的不同评价,你持哪种观点并说明理由。(4分)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不过逐渐出现的一些变化,促使贵族在城市政治生活中向平民做些让步,当然这种让步也是审慎的。在公元前5世纪中叶,“十二铜表法” 这大概是刻在12块青铜牌上的法规,竖立在广场上就表现出一种新的精神。阿尔徳伯材料二时间国家法律文献1689 年英国权利法案1787 年美国1787年宪法1871 年德国德意志帝国宪法1875 年法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材料三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
18、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差别。国民依法享有人身、财产、言论、出版、集会、信仰等自由;参议院由各地选派的参议员组成,行使立法权;由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和国务员行使行政权;法院由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任命的法官组成,行使司法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 据材料一,指出十二铜表法在罗马法中的历史地位,分析说明它“新的精神” (7分)(2) 材料二反映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任选一个法律文件,说明其核心内容及对该国政治制度的影响。(7分)(3)依据材料三,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怎样的政治体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具有怎样的历史地位。(6分)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中国古代治理国家的准则和规范
19、历经变化,逐渐形成中国特有的法律传统。到了近代,受西方的冲击和影响,近代法律制度逐渐在中国形成。材料一夏、商、西周时期,形成了以“礼”治国的制度体系。“礼”实际上是一种等级制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专为贵族所有,即所谓“礼不下庶人”。到了春秋战国,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以法治国的学说和法治逐渐兴起。材料二中国传统的法律体系从秦汉时开始形成。张岂之主编的中国历史十五讲说:“汉律特别强调皇权至上,法自君出。其法制的指导思想则为礼法并用,以礼入法,儒家经义成为法理的基础,坚持德主刑辅,先教后刑,奠定了此后法制体系礼刑一体的基本框架。”材料三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
20、、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第六条 人民得享有各项之自由权:人民之身体,非依法律,不得逮捕、拘禁、审问、处罚;人民之家宅,非依法律不得侵入或搜索;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人民有书信秘密之自由;人民有居住、迁徙之自由;人民有信教之自由;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第十九条 参议院之职权:议决一切法律案。第三十条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第四十九条 法院依法律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节选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材料四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
21、权力属于人民。第三十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先秦时期治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发生什么变化? (4分)并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4分)(2) 根据材料三、四和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出两部宪法的基本原则。(10分)1-5 BDBBB 6-10 ADBBD 11-15 CCDCA 16-20 BABCB 21-25 BACBC 26-30 BCCBC31、【答案】(1)推进: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
22、政体,限制国王权力; 18世纪中期形成责任内阁,国王统而不治;1832年议会改革,进一步完善民主政治。(任答2点,(2分)(2)表现: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之间;大州和小州之间;南方和北方之间;参议院和众议院之间。(2分)原则: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联邦制原则);分权与制衡。(2分)(3)观点一:“大妥协”是消极的,是革命不彻底的表现。 理由: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中华民国名存实亡;为君主复辟埋下了伏笔。 观点二:“大妥协”是积极的,是革命派的斗争策略。理由:加快结束清王朝的统治和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保存革命力量。适当的“妥协”是武装斗争的有益补充。(选择一个规点评述:观点2分,理由任答1点
23、2分)32、【答案】(1)地位:是罗马历史上的第一部成文法。(1分)精神:政治妥协,贵族向平民让步;法律条文向社会公开,限制贵族任意解释法律的权力。(2分)(2)趋势: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1分)影响:权利法案限制了国王的权力:为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奠定了法律基础。(2分)美国1787年宪法 确定了美国的联邦制和三权分立制度,确立了美国的民主共和政体。(1分)德意志帝国宪法确保了徳国皇帝的权力,规定立法权属于议会;确立了德国的君主立宪制。(1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行政权属于总统和内阁,立法权属于议会;标志着法国民主共和制的最终确立。(2分)(3)政体:资产阶级责任内阁制政体(资产阶级共和政体)(1分)地位:临时约法是近代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是中国近代民主化进程的里程碑)。(1分)33、(1)变化:从夏、商、西周时期的“以礼治国”到春秋战国时期“以法治国”。(3分)特点:皇权高于法律(或法自君出、法律代表君主的意志);儒家思想为法律的基础;礼法并用。(3分,任意二点即给4分)(2)原则:临时约法:实行法治;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主权在民;分权制衡;尊重人权。(6分)(任意三点给6分)1954年宪法:社会主义原则、 人民民主原则;(4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