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8 ,大小:21.38KB ,
资源ID:295567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95567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煤矿施工组织设计方案范本.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煤矿施工组织设计方案范本.docx

1、煤矿施工组织设计方案范本*煤业有限责任公司*煤矿整合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编制单位:*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二九年七月二十日*煤业有限责任公司*煤矿整合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煤业有限责任公司(*煤矿)整合工程初步设计和安全专篇已经分别通过省经信委、*煤监局的批准,现矿井已申报开工令,并开展了相关施工准备工作。针对矿井现状,公司组织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对工程实施过程中的通风、运输、排水、供电、瓦斯治理等工程项目进行了认真分析研究,在符合初步设计和安全专篇的前提下,决定对工程施工顺序进行调整,特制定本方案。一、整合扩能工程基本情况(一)、矿井概况*煤业有限责任公司*煤矿(以下简称*煤矿)系由原*省*煤矿整合

2、相邻的*铁矿(煤矿)资源而保留的矿山,位于*境内,距*城*镇直线距离约23.5km,属股份合作制企业。根据*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市煤炭资源整合方案的复函(*办函200716号)文件精神,*煤业有限责任公司(*煤矿)为整合主体矿井整合*硫铁矿(煤矿),并在原基础上进行扩能建设,矿井设计规模150kt/a,服务年限为7.9年。煤层赋存情况:本矿区煤层赋存在二叠系上统宣威组第二加三段 (P2x2+3)地层顶部,岩性为紫红色泥岩与灰绿色粉砂岩互层,夹灰紫色中厚层细粒长石岩屑砂岩,两段地层平均厚106m,顶部含可采煤层2层,即B4、B3煤层;宣威组第一段(P2x1)底部的A1煤层不可采。矿区内可采煤层总厚

3、度1.452.55m,平均为2.11m,含煤系数平均1.99%。煤层特征见表。表1-2-2-1 煤层特征表含煤地层煤层编号煤层厚度(m)层间距(m)结构可采容重煤层倾角(0)顶板岩性底板岩性最小最大平均平均夹矸层数稳定性(t/m3)最小最大平均P2x2+3B40.751.41.192.7312稳定1.6771210 深灰、灰黑色炭质泥岩、泥岩或砂质泥岩深灰色粘土岩或砂质泥岩B30.71.150.9/稳定1.52深灰色泥岩或炭质泥岩灰色、浅灰色粘土岩 矿井瓦斯情况:根据宜市经煤【2008】135号文件*市经济委员会关于部分煤矿瓦斯等级鉴定结果的批复知,*煤矿相对瓦斯涌出量为20.45m3/t ,

4、绝对瓦斯涌出量为1.42 m3/min,属高瓦斯矿井。(二)、整合工程项目审批情况根据*省国土资源厅划定矿区范围批复(川采矿区审字2008第144号),*煤矿井田范围由110号拐点圈定,井田东西走向长约1556m, 南北平均倾斜宽约668m,划定矿区面积1.04km2, 批准开采B3、B4煤层,允许开采标高+953+800m。截止2007年12月底,区内共保有煤炭资源储量(111b)+(122b)类 2504kt。整合工程项目的初步设计和安全专篇分别通过了省经信委、省煤监局组织的专家组审查,并分别以川经信煤炭函2009424号、*煤监审批2009138号文件的作出了批复。(三)、整合前矿井的基

5、本情况*省*煤矿于1989年开始建设,1991年正式投产出煤,生产规模30kt/a,经济类型属私营独资企业,属高瓦斯矿井*硫铁矿(煤矿)生产规模30kt/a,该矿1993年建设以来,前期主要开采硫铁矿。由于市场、环保等要求,矿山已停止开采硫铁矿,转而开采煤炭资源,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能正式采煤,并于2005年11月30日因资源整合而停产关闭至今。(四)、整合工程项目主要生产系统设计1、矿井开拓方式将*(煤矿)+825.191m平硐改为主平硐,作为矿井煤炭运输和安全出口之用;在主平硐旁新掘一副平硐,其标高为+825.2m,作为矿井矸石、材料运输和安全出口之用。将*煤矿+904.754m平硐改为

6、回风平硐,同时密封该矿原有的+928.352m回风平硐。矿井采用平硐开拓方式。因*硫铁矿(煤矿)+875m回风平硐及其相关巷道断面偏小, 且年久失修,局部地段垮塌严重,故矿井前期生产时暂不利用+875m回风平硐及巷道,而将其密闭。新掘副平硐的井口坐标为:X=3124048,Y=35497238,H=+825.2m。2、水平、采区划分及开采顺序将矿井划分为一个水平、三个采区进行开采,其水平标高为+828m。设计将响水洞泉保护区以东的+847m标高以上的B3、B4煤层划分为一号采区,将该保护区+847m标高以下的B3、B4煤层划分为二号采区,将响水洞泉保护区以西的B3、B4煤层划分为三号采区。设计

7、首先开采B4煤层,然后再开采B3煤层,即采用下行式的开采顺序。采区的开采顺序为:一号采区二号采区三号采区3、主要巷道布置在主平硐端部,掘进该巷道至距B3煤层底板83m处的层状砂岩中后,便布置+828m水平运输巷往西与+828m运输石门相通,往东至响水洞泉保护区煤柱东侧60m处。由于B4、B3煤层为近距离煤层,故采用联合布置的方式进行开采。二、建设区的现状(一)、通风系统矿井采用分列式通风方式、抽出式通风方法。先期开采东翼资源时,改造利用原*煤矿+904.754m平硐为回风平硐;后期开采西翼资源时报废+904.754m风井,改造利用原*硫铁矿煤矿+875m风井作回风平硐。矿井选用FBCDZNo1

8、6/752(B)型防爆对旋式主要通风机两台,配套电机功率752kW,转速980r/min;(二)、提升运输系统矿井在一号采区布置提升上山、在二号和三号采区布置提升下山,各安设一台矿用防爆绞车,担负采区下放(提升)矸石和提升(下放)材料及设备任务。经计算,投产时期一号采区提升上山和二号采区提升下山均选用JTKB-1.21.0型矿用防爆绞车。后期三号采区提升下山选用JTKB-1.21.0型矿用防爆绞车。一采区+878m区段B3煤层采煤工作面利用材料上山提升材料,材料上山提升斜长90m,提升倾角25,采用上、下平车场单钩串车提升。经计算,选用JTKB-1.00.8型矿用防爆绞车作提升绞车。为满足运输

9、需要,主平硐和采煤工作面运输巷选用STJ800/402或SSJ800/402型带式输送机运输煤炭。沿副平硐、+828m运输石门和+828m水平运输巷敷设轨道,选用防爆特殊型蓄电池电机车牵引矿车运输矸石、材料及设备,机车充电房和检修室均设置在地面。(三)、排水系统矿井采用平硐开拓,井下+828m标高以上涌水沿采区巷道、+828m水平运输巷道的水沟流入主平硐、副平硐的水沟后,沿这两平硐的水沟流出井口,经地面沉淀池沉淀后排入河沟。矿井前后期分别在二号采区+783m和三号采区+786m标高处布置采区水仓和泵房,采区涌水由平巷水沟流入水仓,经排水设备排至+828m水平运输巷道水沟,再沿水沟流出井口。经计

10、算,二号和三号采区各选用3台IS65-40-250型单级单吸水泵排水,沿提升下山铺设2趟763或703热轧无缝钢管作排水管。(四)、供电主要通风机、空压机和瓦斯抽放设备使用双回路电源线路供电,分别从配电房引入双回路电源,分接在配电室不同的母线段上,使用LGJ型低压架空线或橡套电缆。设计采用两回路10kV高压下井,在采煤工作面配电点配置一台KBSGZY-630/10/1.2型矿用隔爆型移动变电站供采煤工作面各设备用电,额定电压为1140V。由井下变电所采用660V电压直接向其它用电设备供电。(五)、安全监控技改建设区安设有一套KJ-90NA型安全监控系统,实现了与县级监控平台联网,并配备齐了各类

11、传感器。三、整合工程施工组织安排(一)、施工顺序安排(详见井巷工程综合进度图)在建设区初期计划安排2个掘进工作面,一个掘进工作面(主平硐)由+825 m水平向东掘进至+828车场,另一个掘进工作面(副平硐)由+825 m水平向东掘进至+828经联络巷与主平硐联通。再+828岩层中布置中央变电站及提升上山下部车场。1、一号采区巷道布置在一号采区最西侧处的B3煤层底板岩石中,依序布置采区回风上山、提升上山和行人上山,三条上山的下出口与+828m水平运输巷相通。回风上山与提升上山的距离为20m,提升上山与行人上山的距离为25m。当提升上山以140倾角施工至+878m标高落平后,便布置上部车场及1号绞

12、车房,同时还要布置回风斜巷与+868m岩石回风平巷相通。当回风上山以8.70倾角施工至+868m标高落平后,便布置+868m岩石回风平岩及岩石回风斜巷与回风暗斜井相同,从而构成采区的回风路线。当行人上山以100倾角施工至+862m标高落平后,便布置+862m岩石运输岩到达回风暗斜井东侧20m处后,便施工材料上山和3号绞车房,最终施工+900mB3煤层回风巷与回风暗斜井相通。在+862m、+847m标高处,布置采煤工作面运输石门和运输巷;在+878m标高处,布置B4煤层采煤工作面回风巷和B3煤层采煤工作面运输巷;在+900m标高处,布置B3煤层采煤工作面回风巷;在+854m、+833m标高处,布

13、置运输石门和底板瓦斯抽放巷道,在采区东翼边界,布置底板岩石边界回风巷。2、二号采区巷道布置在二号采区最西侧处的B3煤层底板岩石中,依序布置采区回风下山和提升下山,两条下山的上出口与+828m水平运输巷相通,相互间距离为35m。当提升下山以180倾角施工至+783m标高落平后,便布置下部车场及水泵房和水仓。回风下山以10.30倾角施工至+783m标高落平后,便布置巷道与提升下山下部巷道相通,从而构成采区的通风路线。采区的皮带下山位于回风下山西侧,且上与主平硐相通,下与采煤工作面溜煤斜巷相通,中部穿越+828m水平运输巷底板岩石,相互间的岩柱5m,倾角为80。在+824m、+800m标高处,布置采

14、煤工作面运输石门和运输巷;在+813m、+792m标高处,布置运输石门和底板瓦斯抽放巷道,在采区东翼边界,布置底板岩石边界回风巷。3、三号采区巷道布置在三号采区最东侧处的B3煤层底板岩石中,依序布置采区皮带下山、提升下山和回风下山,三条下山的上出口与+828m水平运输巷相通。皮带下山与提升下山的距离为20m,提升下山与回风下山的距离为25m。当提升下山以180倾角施工至+786m标高落平后,便布置下部车场及水泵房和水仓。回风下山以9.80倾角施工至+786m标高落平后,便布置巷道与提升下山下部巷道相通,从而构成采区的回风路线。皮带下山以9.80倾角施工至+784m标高落平后,布置溜煤斜巷与采煤

15、工作面运输巷相通。在+828m水平运输巷西侧端部,布置岩石回风斜巷与原总回风斜巷相同。在+819m、+800m标高处,布置采煤工作面运输石门和运输巷;在+841m标高处,布置B4煤层采煤工作面回风巷;在+838m标高处,布置B3煤层采煤工作面回风巷;在+819m、+797m标高处,布置运输石门和底板瓦斯抽放巷道,在采区西翼边界,布置底板岩石边界回风巷。上述采区的提升上山(下山)为采区的辅助提升巷道,回风上山(下山)为采区的专用回风巷,二号、三号采区的皮带下山兼作采区的行人下山。各采区的三条上(下)山以及底板瓦斯抽放巷道顶板距离B3煤层底板的法线距离皆不得小于10m。需要说明的是,在井田范围内无其它矿井存在。虽然将二号、三号采区的皮带下山的落平标高定为+783m和+784m,以满足巷道顶板距离B3煤层底板的法线距离皆不得小于10m的要求,但该巷道与下部的A1煤层和硫铁矿相隔甚远,故相互间没有影响。按矿井开采经验和管理能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