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及具体准则最新版全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第1201号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为了规范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行为,维护内部审计职业声誉,根据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以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定本规范。第二条 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是内部审计人员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中应当具有的职业品德、应当遵守的职业纪律和应当承担的职业责任的总称。第三条 内部审计人员从事内部审计活动时,应当遵守本规范,认真履行职责,不得损害国家利益、组织利益和内部审计职业声誉。第二章 一般原则第四条 内部审计人员在从事内部审计活动时,应当保持诚信正直。第五条 内部审计人员应当遵循客观性原则,公正、不偏不
2、倚地作出审计职业判断。第六条 内部审计人员应当保持并提高专业胜任能力,按照规定参加后续教育。第七条 内部审计人员应当遵循保密原则,按照规定使用其在履行职责时所获取的信息。第八条 内部审计人员违反本规范要求的,组织应当批评教育,也可以视情节给予一定的处分。第三章 诚信正直 第九条 内部审计人员在实施内部审计业务时,应当诚实、守信,不应有下列行为:(一)歪曲事实;(二)隐瞒审计发现的问题;(三)进行缺少证据支持的判断;(四)做误导性的或者含糊的陈述。第十条 内部审计人员在实施内部审计业务时,应当廉洁、正直,不应有下列行为:(一)利用职权谋取私利;(二)屈从于外部压力,违反原则。第四章 客观性第十一
3、条 内部审计人员实施内部审计业务时,应当实事求是,不得由于偏见、利益冲突而影响职业判断。第十二条 内部审计人员实施内部审计业务前,应当采取下列步骤对客观性进行评估:(一)识别可能影响客观性的因素;(二)评估可能影响客观性因素的严重程度;(三) 向审计项目负责人或者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报告客观性受损可能造成的影响。第十三条 内部审计人员应当识别下列可能影响客观性的因素:(一)审计本人曾经参与过的业务活动;(二)与被审计单位存在直接利益关系;(三)与被审计单位存在长期合作关系;(四)与被审计单位管理层有密切的私人关系;(五)遭受来自组织内部和外部的压力;(六)内部审计范围受到限制;(七)其他。第十四
4、条 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应当采取下列措施保障内部审计的客观性:(一)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准;(二)选派适当的内部审计人员参加审计项目,并进行适当分工;(三)采用工作轮换的方式安排审计项目及审计组;(四)建立适当、有效的激励机制;(五)制定并实施系统、有效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程 序和方法;(六)当内部审计人员的客观性受到严重影响,且无法采取适当措施降低影响时,停止实施有关业务,并及时向董事会或者最高管理层报告。第五章 专业胜任能力第十五条 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具备下列履行职责所需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实践经验:(一)审计、会计、财务、税务、经济、金融、统计、管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法律和
5、信息技术等专业知识,以及与组织业务活动相关的专业知识;(二)语言文字表达、问题分析、审计技术应用、人际沟通、组织管理等职业技能;(三)必要的实践经验及相关职业经历。第十六条 内部审计人员应当通过后续教育和职业实践等途径,了解、学习和掌握相关法律法规、专业知识、技术方法和审计实务的发展变化,保持和提升专业胜任能力。第十七条 内部审计人员实施内部审计业务时,应当保持职业谨慎,合理运用职业判断。第六章 保 密第十八条 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对实施内部审计业务所获取的信息保密,非因有效授权、法律规定或其他合法事由不得披露。第十九条 内部审计人员在社会交往中,应当履行保密义务,警惕非故意泄密的可能性。内部审计
6、人员不得利用其在实施内部审计业务时获取的信息牟取不正当利益,或者以有悖于法律法规、组织规定及职业道德的方式使用信息。第七章 附 则第二十条 本规范由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发布并负责解释。第二十一条 本规范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第1101号内部审计基本准则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为了规范内部审计工作,保证内部审计质量,明确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的责任,根据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以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定本准则。第二条 本准则所称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它通过运用系统、规范的方法,审查和评价组织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适当性和有效性,以促进组织完善治理、增加价值
7、和实现目标。第三条 本准则适用于各类组织的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人员及其从事的内部审计活动。其他组织或者人员接受委托、聘用,承办或者参与内部审计业务,也应当遵守本准则。第二章 一般准则第四条 组织应当设置与其目标、性质、规模、治理结构等相适应的内部审计机构,并配备具有相应资格的内部审计人员。第五条 内部审计的目标、职责和权限等内容应当在组织的内部审计章程中明确规定。第六条 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应当保持独立性和客观性,不得负责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决策与执行。第七条 内部审计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在实施内部审计业务时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第八条 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具备相应的
8、专业胜任能力,并通过后续教育加以保持和提高。第九条 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履行保密义务,对于实施内部审计业务中所获取的信息保密。第三章 作业准则第十条 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全面关注组织风险,以风险为基础组织实施内部审计业务。 第十一条 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充分运用重要性原则,考虑差异或者缺陷的性质、数量等因素,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第十二条 内部审计机构应当根据组织的风险状况、管理需要及审计资源的配置情况,编制年度审计计划。第十三条 内部审计人员根据年度审计计划确定的审计项目,编制项目审计方案。第十四条 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在实施审计三日前,向被审计单位或者被审计人员送达审计通知书,做好审计准备工作
9、。第十五条 内部审计人员应当深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情况,审查和评价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适当性和有效性,关注信息系统对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影响。第十六条 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关注被审计单位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中的舞弊风险,对舞弊行为进行检查和报告。第十七条 内部审计人员可以运用审核、观察、监盘、访谈、调查、函证、计算和分析程序等方法,获取相关、可靠和充分的审计证据,以支持审计结论、意见和建议。第十八条 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在审计工作底稿中记录审计程序的执行过程,获取的审计证据,以及作出的审计结论。第十九条 内部审计人员应当以适当方式提供咨询服务,改善组织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
10、险管理。第四章 报告准则第二十条 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在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后,及时出具审计报告。第二十一条 审计报告应当客观、完整、清晰,具有建设性并体现重要性原则。第二十二条 审计报告应当包括审计概况、审计依据、审计发现、审计结论、审计意见和审计建议。第二十三条 审计报告应当包含是否遵循内部审计准则的声明。如存在未遵循内部审计准则的情形,应当在审计报告中作出解释和说明。第五章 内部管理准则第二十四条 内部审计机构应当接受组织董事会或者最高管理层的领导和监督,并保持与董事会或者最高管理层及时、高效的沟通。第二十五条 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建立合理、有效的组织结构,多层级组织的内部审计机构可以实行集中管理
11、或者分级管理。第二十六条 内部审计机构应当根据内部审计准则及相关规定,结合本组织的实际情况制定内部审计工作手册,指导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第二十七条 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对内部审计质量实施有效控制,建立指导、监督、分级复核和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制度,并接受内部审计质量外部评估。第二十八条 内部审计机构应当编制中长期审计规划、年度审计计划、本机构人力资源计划和财务预算。第二十九条 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进行考核、评价和奖惩。第三十条 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在董事会或者最高管理层的支持和监督下,做好与外部审计的协调工作。第三十一条 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应当对内部审计机构管理的适当性和
12、有效性负主要责任。第六章 附 则第三十二条 本准则由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发布并负责解释。第三十三条 本准则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中国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101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审计计划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为了规范审计计划的编制与执行,保证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审计业务,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根据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 本准则所称审计计划,是指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为完成审计业务,达到预期的审计目的,对审计工作或者具体审计项目作出的安排。 第三条 本准则适用于各类组织的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人员及其从事的内部审计活动。其他组织或者人员接受委托、聘用,承办或者参与内部审计业务,
13、也应当遵守本准则。第二章 一般原则第四条 审计计划一般包括年度审计计划和项目审计方案。 年度审计计划是对年度预期要完成的审计任务所作的工作安排,是组织年度工作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项目审计方案是对实施具体审计项目所需要的审计内容、审计程序、人员分工、审计时间等作出的安排。第五条 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在本年度编制下年度审计计划,并报经组织董事会或者最高管理层批准;审计项目负责人应当在审计项目实施前编制项目审计方案,并报经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批准。 第六条 内部审计机构应当根据批准后的审计计划组织开展内部审计活动。在审计计划执行过程中,如有必要,应当按照规定的程序对审计计划进行调整。 第七条 内部审计机
14、构负责人应当定期检查审计计划的执行情况。第三章 年度审计计划第八条 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负责年度审计计划的编制工作。 第九条 编制年度审计计划应当结合内部审计中长期规划,在对组织风险进行评估的基础上,根据组织的风险状况、管理需要和审计资源的配置情况,确定具体审计项目及时间安排。第十条 年度审计计划应当包括下列基本内容: (一)年度审计工作目标; (二)具体审计项目及实施时间; (三)各审计项目需要的审计资源; (四)后续审计安排。 第十一条 内部审计机构在编制年度审计计划前,应当重点调查了解下列情况,以评价具体审计项目的风险: (一)组织的战略目标、年度目标及业务活动重点; (二)对相关业务活动
15、有重大影响的法律、法规、政策、计划和合同; (三)相关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风险管理水平; (四)相关业务活动的复杂性及其近期变化; (五)相关人员的能力及其岗位的近期变动; (六)其他与项目有关的重要情况。 第十二条 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应当根据具体审计项目的性质、复杂程度及时间要求,合理安排审计资源。 第四章 项目审计方案第十三条 内部审计机构应当根据年度审计计划确定的审计项目和时间安排,选派内部审计人员开展审计工作。 第十四条 审计项目负责人应当根据被审计单位的下列情况,编制项目审计方案: (一)业务活动概况; (二)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体系的设计及运行情况; (三)财务、会计资料; (四)重要
16、的合同、协议及会议记录; (五)上次审计结论、建议及后续审计情况; (六)上次外部审计的审计意见; (七)其他与项目审计方案有关的重要情况。 第十五条 项目审计方案应当包括下列基本内容: (一)被审计单位、项目的名称; (二)审计目标和范围;(三)审计内容和重点;(四)审计程序和方法;(五)审计组成员的组成及分工;(六)审计起止日期;(七)对专家和外部审计工作结果的利用; (八)其他有关内容。 第五章 附 则第十六条 本准则由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发布并负责解释。 第十七条 本准则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第2102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审计通知书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为了规范审计通知书的编制与送达,
17、根据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制定本准则。第二条 本准则所称审计通知书,是指内部审计机构在实施审计之前,告知被审计单位或者人员接受审计的书面文件。 第三条 本准则适用于各类组织的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人员及其从事的内部审计活动。其他组织或者人员接受委托、聘用,承办或者参与的内部审计业务,也应当遵守本准则。第二章 审计通知书的编制与送达第四条 审计通知书应当包括下列内容:(一)审计项目名称;(二)被审计单位名称或者被审计人员姓名;(三)审计范围和审计内容;(四)审计时间;(五)需要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资料及其他必要的协助要求;(六)审计组组长及审计组成员名单;(七)内部审计机构的印章和签发日期。第五条 内部
18、审计机构应当根据经过批准后的年度审计计划和其他授权或者委托文件编制审计通知书。第六条 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在实施审计三日前,向被审计单位或者被审计人员送达审计通知书。特殊审计业务的审计通知书可以在实施审计时送达。第七条 审计通知书送达被审计单位,必要时可以抄送组织内部相关部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审计通知书送达被审计人员及其所在单位,并抄送有关部门。 第三章 附 则第八条 本准则由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发布并负责解释。第九条 本准则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第2103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审计证据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为了规范审计证据的获取及处理,保证审计证据的相关性、可靠性和充分性,根据内部审计基本准则,
19、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 本准则所称审计证据,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在实施内部审计业务中,通过实施审计程序所获取的,用以证实审计事项,支持审计结论、意见和建议的各种事实依据。第三条 本准则适用于各类组织的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人员及其从事的内部审计活动。其他组织或者人员接受委托、聘用,承办或者参与内部审计业务,也应当遵守本准则。第二章 一般原则第四条 内部审计人员应当依据不同的审计事项及其审计目标,获取不同种类的审计证据。审计证据主要包括下列种类: (一)书面证据; (二)实物证据; (三)视听证据; (四)电子证据;(五)口头证据; (六)环境证据。 第五条 内部审计人员获取的审计证据应当具备相关性、
20、可靠性和充分性。 相关性,即审计证据与审计事项及其具体审计目标之间具有实质性联系。 可靠性,即审计证据真实、可信。 充分性,即审计证据在数量上足以支持审计结论、意见和建议。 第六条 审计项目的各级复核人员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审计证据的相关性、可靠性和充分性予以复核。第七条 内部审计人员在获取审计证据时,应当考虑下列基本因素: (一)具体审计事项的重要性。内部审计人员应当从数量和性质两个方面判断审计事项的重要性,以做出获取审计证据的决策。 (二)可以接受的审计风险水平。证据的充分性与审计风险水平密切相关。可以接受的审计风险水平越低,所需证据的数量越多。 (三)成本与效益的合理程度。获取审计证据
21、应当考虑成本与效益的对比,但对于重要审计事项,不应当将审计成本的高低作为减少必要审计程序的理由。 (四)适当的抽样方法。第三章 审计证据的获取与处理第八条 内部审计人员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获取审计证据时,可以采用(但不限于)下列方法: (一)审核; (二)观察; (三)监盘; (四)访谈; (五)调查; (六)函证;(七)计算;(八)分析程序。 第九条 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将获取的审计证据名称、来源、内容、时间等完整、清晰地记录于审计工作底稿中。采集被审计单位电子数据作为审计证据的,内部审计人员应当记录电子数据的采集和处理过程。第十条 内部审计机构可以聘请其他专业机构或者人员对审计项目的某些特殊问题进
22、行鉴定,并将鉴定结论作为审计证据。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对所引用鉴定结论的可靠性负责。 第十一条 对于被审计单位有异议的审计证据,内部审计人员应当进一步核实。 第十二条 内部审计人员获取的审计证据,如有必要,应当由证据提供者签名或者盖章。如果证据提供者拒绝签名或者盖章,内部审计人员应当注明原因和日期。 第十三条 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对获取的审计证据进行分类、筛选和汇总,保证审计证据的相关性、可靠性和充分性。 第十四条 在评价审计证据时,应当考虑审计证据之间的相互印证关系及证据来源的可靠程度。 第四章 附 则第十五条 本准则由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发布并负责解释。 第十六条 本准则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
23、第2104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审计工作底稿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为了规范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和使用,根据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 本准则所称审计工作底稿,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所形成的工作记录。 第三条 本准则适用于各类组织的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人员及其从事的内部审计活动。其他组织或者人员接受委托、聘用,承办或者参与内部审计业务,也应当遵守本准则。第二章 一般原则第四条 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应当编制审计工作底稿,以达到下列目的: (一)为编制审计报告提供依据; (二)证明审计目标的实现程度; (三)为检查和评价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提供依据; (四)证明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
24、员是否遵循内部审计 准则; (五)为以后的审计工作提供参考。 第五条 审计工作底稿应当内容完整、记录清晰、结论明确,客观地反映项目审计方案的编制及实施情况,以及与形成审计结论、意见和建议有关的所有重要事项。 第六条 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建立审计工作底稿的分级复核制度,明确规定各级复核人员的要求和责任。 第三章 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与复核第七条 审计工作底稿主要包括下列要素: (一)被审计单位的名称; (二)审计事项及其期间或者截止日期; (三)审计程序的执行过程及结果记录; (四)审计结论、意见及建议; (五)审计人员姓名和审计日期; (六)复核人员姓名、复核日期和复核意见;(七)索引号及页次;(八
25、)审计标识与其他符号及其说明等。第八条 项目审计方案的编制及调整情况应当编制审计工作底稿。第九条 审计工作底稿中可以使用各种审计标识,但应当注明含义并保持前后一致。 第十条 审计工作底稿应当注明索引编号和顺序编号。相关审计工作底稿之间如存在勾稽关系,应当予以清晰反映,相互引用时应当交叉注明索引编号。 第十一条 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工作应当由比审计工作底稿编制人员职位更高或者经验更为丰富的人员承担。 第十二条 如果发现审计工作底稿存在问题,复核人员应当在复核意见中加以说明,并要求相关人员补充或者修改审计工作底稿。第十三条 在审计业务执行过程中,审计项目负责人应当加强对审计工作底稿的现场复核。第四章
26、 审计工作底稿的归档与保管第十四条 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项目完成后,应当及时对审计工作底稿进行分类整理,按照审计工作底稿相关规定进行归档、保管和使用。 第十五条 审计工作底稿归组织所有,由内部审计机构或者组织内部有关部门具体负责保管。 第十六条 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建立审计工作底稿保管制度。如果内部审计机构以外的组织或者个人要求查阅审计工作底稿,必须经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或者其主管领导批准,但国家有关部门依法进行查阅的除外。 第五章 附 则第十七条 本准则由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发布并负责解释。 第十八条 本准则自2014年1月1日起实行。第2105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结果沟通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为了规范内
27、部审计的结果沟通,保证审计工作质量,根据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制定本准则。第二条 本准则所称结果沟通,是指内部审计机构与被审计单位、组织适当管理层就审计概况、审计依据、审计发现、审计结论、审计意见和审计建议进行的讨论和交流。第三条 本准则适用于各类组织的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人员及其从事的内部审计活动。其他组织或者人员接受委托、聘用,承办或者参与内部审计业务,也应当遵守本准则。第二章 一般原则第四条 结果沟通的目的,是提高审计结果的客观性、公正性,并取得被审计单位、组织适当管理层的理解和认同。第五条 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建立审计结果沟通制度,明确各级人员的责任,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第六条 内部审计机构
28、应当与被审计单位、组织适当管理层进行认真、充分的沟通,听取其意见。第七条 结果沟通一般采取书面或者口头方式。第八条 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在审计报告正式提交之前进行审计结果的沟通。第九条 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将结果沟通的有关书面材料作为审计工作底稿归档保存。第三章 结果沟通的内容第十条 结果沟通主要包括下列内容:(一)审计概况;(二)审计依据;(三)审计发现;(四)审计结论;(五)审计意见;(六)审计建议。第十一条 如果被审计单位对审计结果有异议,审计项目负责人及相关人员应当进行核实和答复。第十二条 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应当与组织适当管理层就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重大问题及时进行沟通。第十三条 内部审计机构与被
29、审计单位进行结果沟通时,应当注意沟通技巧。第四章 附 则第十四条 本准则由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发布并负责解释。第十五条 本准则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第2106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审计报告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为了规范审计报告的编制、复核和报送,根据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 本准则所称审计报告,是指内部审计人员根据审计计划对被审计单位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后,就被审计事项作出审计结论,提出审计意见和审计建议的书面文件。 第三条 本准则适用于各类组织的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人员及其从事的内部审计活动。其他组织或者人员接受委托、聘用,承办或者参与内部审计业务,也应当遵守本准则。第二章 一般
30、原则第四条 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在审计实施结束后,以经过核实的审计证据为依据,形成审计结论、意见和建议,出具审计报告。如有必要,内部审计人员可以在审计过程中提交期中报告,以便及时采取有效的纠正措施改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 第五条 审计报告的编制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实事求是、不偏不倚地反映被审计事项的事实; (二)要素齐全、格式规范,完整反映审计中发现的重要问题;(三)逻辑清晰、用词准确、简明扼要、易于理解; (四)充分考虑审计项目的重要性和风险水平,对于重要事 项应当重点说明; (五)针对被审计单位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或者缺陷提出可行的改进建议,以促进组织实
31、现目标。 第六条 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审计报告分级复核制度,明确规定各级复核人员的要求和责任。 第三章 审计报告的内容第七条 审计报告主要包括下列要素: (一)标题; (二)收件人; (三)正文; (四)附件: (五)签章; (六)报告日期; (七)其他。第八条 审计报告的正文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一)审计概况,包括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审计内容及重点、审计方法、审计程序及审计时间等; (二)审计依据,即实施审计所依据的相关法律法规、内部审计准则等规定; (三)审计发现,即对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实施审计过程中所发现的主要问题的事实;(四)审计结论,即根据已查明的事实,对被审计单位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所作的评价; (五)审计意见,即针对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提出的处理意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