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19 ,大小:767KB ,
资源ID:2947659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947659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八年级语文上册配语文教案.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八年级语文上册配语文教案.docx

1、八年级语文上册配语文教案1我爱这土地知识与技能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过程与方法1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2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3把握诗歌的主题。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重点诵读。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难点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1诵读法:通过有感情的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2探究欣赏法:如对诗歌意象和主题的解读。多媒体课件1课时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

2、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当祖国遭受侵略者蹂躏的时候,人民奋起反抗,著名诗人艾青眼含热泪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艾青(19101996),现代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自幼由一位贫苦农妇养育到5岁回家。1932年,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不久被捕,在狱中写了不少诗,其中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后引起轰动,一举成名。1935年出狱,翌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泥土气息浓郁,诗风沉雄,情调忧郁而感伤。艾青是继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这首诗写于1938年11月。其时正值国难当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

3、,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值此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艾青用笔饱蘸深情地写下了我爱这土地。1教师深情地范背全诗。2学生自由诵读。教师作诵读提示:这首诗无固定的节律,不押韵。它主要由句中停顿和句末停顿构成一定的节拍。诵读时要着重体会由诗中感情起伏所构成的“内在节奏”。示例: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4、3指定学生诵读全诗,教师作简要点评。4思考:诗歌是按怎样的思路抒写的?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后明确:全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接着续写出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自身形象,直抒胸臆,托出了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心。1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诗人选用“嘶哑”一词,就把杜鹃啼血般的奉献者形象赋予了悲愤的爱国者,它充满着因沉重的苦难和忧郁的负荷而生发的焦灼与浩叹,传递着与时代同步的忧患诗情,所以用“嘶哑”一词十分传神。如果换用“珠圆玉润”、“动听”等别的字眼,就不能使人体味

5、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对祖国、对土地、对人民执着的爱。2为什么小鸟喉咙嘶哑了还要歌唱?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相继沦陷,到写作这首诗的1938年,我国的华北、华南、华东也相继沦陷,可以说我们的祖国处在风雨飘摇、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此时的艾青在武汉目睹了这一切,他为小鸟都即将失去它的栖息地而悲愤。鸟儿唯有用声音不停地歌唱,为大地悲鸣;诗人只有不停地创作、为民族呐喊。鸟儿悲鸣到声音都嘶哑了,诗人历时七年的创作也让他疲倦不堪,但他仍怀着一颗赤子之心,仍然不愿停止。3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上述一系列意象表达了歌

6、唱的丰富内涵: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温柔的黎明隐喻了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土地”可以看作繁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可以看作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的象征;“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4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将自身融进大地。隐含了一种敢于牺牲自我之意。5评说诗中“鸟”的形象,用“这是一只_的鸟”句式说话。(1)这是一只歌唱得喉咙嘶哑的鸟。(2)这是一只在炮火连天的危机时刻仍奋发歌唱的鸟。(3)这是一只和

7、祖国生死相依、对祖国忠贞不渝的鸟。“鸟”的形象正是诗人自己的形象,“鸟”的歌唱是诗人也是全民族对祖国刻骨铭心的爱的表白。第一部分(第一节):以鸟眷恋土地作比,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挚爱之情。诗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鸟”虚拟,“歌唱”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是“鸟”,也是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使诗的境界更为深邃博大。第二部分(第二节):直抒胸臆,以“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表达自己对祖国深沉的爱。诗在隔开一行,作了必要的间歇和停顿之后,转换了角度,像一个高明的歌唱家,充分理解乐谱最后一个休止符的意义,他吸够了气、蓄足了势,终于唱出了最高的一个音符。这首抒情诗采用了象征手法表

8、达情意。诗人假设自己是一只鸟,通过鸟儿对土地的歌唱,表达了诗人对处于苦难之中的祖国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热爱之情以及决心为其献出生命的强烈愿望。1意象丰富,构思精巧。诗人借助丰富的意象,用类似电影蒙太奇式的特写镜头,向我们依次推出他要歌唱的对象:土地、河流、风、黎明。他把对土地广阔而深厚的爱浓缩在10行诗中,取得了绝佳的艺术效果。2想象奇特,感情真挚。诗人为了表达自己对土地最真挚深沉的爱,把自己想象成“一只鸟”,既唱出大地的苦难与悲愤,也唱出大地的欢乐与希望;即使死了,也要将整个身躯融进祖国的土地中,以表示自己对土地深沉的爱。全诗感情深沉而浓郁,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我爱这土地艾青由单纯幼稚的孩童到

9、多愁善感的少年,初中生多了些腼腆,多了一份深沉,但有时洒脱的外表下其实藏着追求独立、张扬个性的一颗不羁的心,的确,初中生成熟了许多,在课堂上很少举手,但不等于他们表现欲弱了,而是他们不屑于人云亦云,他们要表现自己独特的一面。所以,我们的朗读绝不能只是让他们将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机械活动,而是要鼓励他们在朗读中展示自己的个性才华。当朗读成为一种审美活动,朗读者就是在扮演双重角色,他既是审美者,又是美的创造者,朗读本是极富创造性的行为。如何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尽显他们的个性才华?我觉得要做到朗读的开放性。朗读活动的“开放性”是指珍视学生的朗读个性,让学生自由地读、放开来读,不要限制得太死。朗读本

10、是读者对文本理解的外化表现,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既然对文章各人有各自的理解,那么他们对朗读的处理自然会有所不同,老师不能要求他们按统一模式来读,而要鼓励他们读出自己的理解,抒发和张扬自己的情感个性。2现代诗二首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的有关常识;熟读诗歌,把握诗歌表现的主题,体会诗歌抒发的感情。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理解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对故乡、祖国的眷恋之情,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重点体会诗境之美以及作者强烈思乡的感情。难点体会作者营造意境,以物寓情来抒发感情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与鉴

11、赏诗歌的能力。1朗读法:诗歌教学应在读上下功夫,因此,学习本诗重在教会学生读。教师可采用反复诵读法,让学生在读中悟,读中品,读中感。同时要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美、意境美和结构美,感悟诗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2品读法:引领学生朗读诗,抓住关键词语,品读诗文,感悟诗人的思乡之情。配乐朗读音频、多媒体课件。2课时乡愁,就是对家乡、对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在你的身边,有什么物品能激起宛如袅袅炊烟的乡愁呢?也许是一件母亲编织的毛衣,也许是一张旧照片,也许是一次通话,也许是一个短信。而著名诗人席慕蓉、纪弦又是如何借物抒情的呢?今天我们学习现代诗二首,谛听游子的声音,去品味那一份绵长的乡情乡韵吧!席慕蓉,

12、1943年生,蒙古族女诗人。原籍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蒙古名字全称穆伦席连勃,意为浩荡的大江河。“慕蓉”是“穆伦”的音译。生于四川,现居台湾。席慕蓉的诗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淡雅剔透,抒情灵动,饱含着对生命的挚爱真情。出版的诗集有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时光九篇等。其中一棵开花的树出塞曲悲歌渡口山路等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纪弦,1913年生于河北省清苑县,祖籍陕西。原名路逾,曾用笔名路易士。1928年春开始发表诗作。1948年赴台,1976年移居美国。纪弦是台湾诗坛的三位元老之一(另两位为覃子豪与钟鼎文),在台湾诗坛享有极高的声誉。他是现代派诗歌的倡导者。他诗风明快,善嘲讽,乐戏谑。他的诗极有

13、韵味,且注重创新,令后学者竞相效仿,成为台湾诗坛的一面旗帜。主要作品集有火灾的城爱云的奇人烦哀的日子不朽的肖像在飞扬的时代摘星的少年等。1题解。长城谣长城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象征着中华民族,也是作者人生根基和灵魂的寄托之所。“谣”是歌谣,是对长城的歌颂。一片槐树叶“一片槐树叶”是指作者夹在书中的故国的一片槐树叶,以此为题目点明诗人吟咏的对象,简洁明了。2写作背景长城谣诗人从小生长在长城脚下、黄河岸边,但是她自14岁入台北师范艺术科,以后一直生活在台湾。因此,在诗人心中,长城除了是民族、社稷的象征,还是诗人寄托乡愁乡思的个性化对象。她时刻思念着故乡,遂写成长城谣。一片槐树叶这首诗写于1

14、954年,当时诗人已经远离大陆故土六年了,思乡之情与日俱增。也许是一次偶然翻检旧书,夹在书中的一片槐树叶赫然映入眼帘,由此触动了诗人心中最敏感的一根弦,于是谱写出了这首海外游子萦怀祖国、思念故乡的衷肠之曲。师生共同赏读长城谣1教师配乐诗朗诵,学生听读,初步感知诗意。学生集体朗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2自由朗读,整体感知。(1)长城谣选取的主要意象是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明确:长城谣的主要意象:长城,也有对黄河的思念。抒发了作者对故乡、对祖国的思念之情。(2)概括长城谣每节诗的内容,找出本诗的线索。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明确:第一节:审视历史,凸现长城的沧桑。第二节:借助长城

15、抒发对长城的依恋之情。第三节:梦回故乡,表达深沉的思乡之情。抒情主线:对故乡的思念,也有对历史的关照和反思。(板书:审视历史,凸现长城的沧桑;借助长城抒发对长城的依恋;梦回故乡,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师生共同赏读一片槐树叶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音频,学生听读,正音正字。2自由朗读,整体感知:(1)一片槐树叶选取的主要意象是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明确:意象:一片槐树叶;抒发了作者浓浓的游子思乡之情。(2)找出本诗的线索。学生勾画关键词语,并总结概括。本诗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时间线索,“现在过去将来”;另一条是感情线索,“伤感回忆企盼”。两条线同步并行构成三块:伤感现在,回忆过去

16、,企盼将来。(板书)(3)概括一片槐树叶每节诗的内容。第一节交代“这是一片槐树叶”。第二节写槐树叶的来历,追溯过去,揭示槐树叶的历史内涵。第三节写对将来的企盼,表达了游子的思归之情。(板书:伤感现在见叶欣喜,转瞬即逝;回忆过去树叶的来历,眷恋故国;企盼将来重温旧梦,思归心切)探究分析长城谣品读第一节:(1)长城是历史的见证,它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哪些事件?“无情”“蹲踞”“冷眼”的深刻含义是什么?它见证了战争、荣辱(夺、还)、悲欢、恩怨“无情”的深刻含义:指面对历史的变迁、争战,长城依然屹立不动,成为历史的见证。“蹲踞”突出了长城雄伟的姿态!“冷眼”指长城冷静地面对人世间的一切是非、成败、荣辱。品

17、读第二节:(2)诗人为什么说“唱你时总不能成声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因为,在诗人的心目中,长城象征着中华民族,象征着我们伟大的祖国,象征着我们的民族精神,诗人把它看成是自己的根基。长城早已不仅仅是客观的物象和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民族苦难历史和丰富民族遗产的象征。所以才会让多情的诗人歌不成声,赋不成篇,却又挥之不去,成为一种情结。(3)“万里的躯体”“千年的面容”指什么?这一切抒发了诗人什么情感?“万里的躯体”是指长城绵延万里。“千年的面容”是说长城的历史悠久。一个是指空间距离,一个时间跨度,在这里,长城已不是一个“无情的建筑”,而是民族的象征、祖国的象征。长城“千年的面容”“万里的躯体”,加

18、上“云”“树”“风”共同构成了一幅莽莽苍苍的山河画卷,那是诗人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家园,那是诗人朝思暮想的故乡,那是诗人深深眷恋的祖国啊!诗人在这一节诗里抒发了对长城的赞美和依恋。品读第三节:(4)这首诗的主体意象是长城,而诗歌中为什么写到了黄河?“流进我不眠的梦中”一句,既是“梦中”又为什么是“不眠”?黄河本就是母亲的象征,是孕育了自己生命的故乡的象征。黄河水从长城旁流过仿佛是说一个母亲在守望着离家的孩子回来。诗人的梦是回到故土,这个梦一直萦绕在诗人的心头,从未间断过,这是诗人思乡之情的最高潮;这个梦从未被遗忘过,因为这个梦诗人早已难以入睡了。(5)归纳这首诗的主题。小组讨论,总结归纳。这是一

19、首咏物抒怀,反观历史的抒情诗。诗人借长城抒发了对故乡、对祖国的思念之情,同时也有对历史的反观。全诗意境悠远,感情真挚,语言质朴。上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席慕蓉的长城谣,纪弦的一片槐树叶,通过反复诵读诗歌,感受到了诗歌的意象美、音乐美,把握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了作者的感情。那么,台湾著名诗人纪弦怎样通过一片槐树叶,寄托自己难以割舍的故土情结呢?下面就让我们继续走进一片槐树叶。品读诗歌,合作探究。品读第一节:(1)诗人为什么说这片槐树叶是“最美的”“最珍奇,最可宝贵的”?为什么又说它是“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的”?因为这片槐树叶来自“故国”,沾着故国的“泥土”,它是祖国的象征,所以它是“最美的”

20、“最珍奇,最可宝贵的”一片;又因为离开了哺育它的“泥土”,离开了它生长的枝干,所以它又是“最使人伤心”的一片。这一节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无限思念与热爱。品读第二节:(2)“古老的诗集”有什么深意?象征着古老的中国文化,表达了诗人对大陆的无限眷恋之情与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同时更好地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3)这一片槐树叶“多年来,竟没有些微的损坏”,说明了什么?因为这片槐树叶,寄托着青春,象征着温馨的故园,诗人对它倍加珍惜,所以“没有些微的损坏”。品读第三节:(4)第三节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第三节写对将来的企盼,表达了游子思归之情。由槐树叶想到“故国的泥土”,进而企盼重回槐花飘香的

21、季节。这一节诗人直抒胸臆,声声含泪,字字泣血,盼归之情,难以抑制。(5)归纳这首诗的主题。小组讨论,总结归纳。本诗中作者通过对夹在书中的一片故国的槐树叶的追忆、回想,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长城谣第一节:审视历史,凸现长城的沧桑。第二节:借助长城,倾诉满腔的热忱。第三节:依托梦境,流露深沉的乡思。一片槐树叶第一节:伤感现在,睹物生情。第二节:回忆过去,树叶来历。第三节:期盼将来,思归故里。1巧设意象。长城谣选长城、黄河等可作为中华民族象征的事物作为寄情的意象,将情感浓缩在短短的几句诗中,充分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绵绵无尽的思念之情。一片槐树叶则以偶然发现的书里的一片发黄的槐树叶为意象,尽情抒发了游子

22、的思乡之情。2构思精妙。长城谣中作者先是以精简的笔墨凸现长城的沧桑,接着便直接抒发自己的魂牵梦绕的情感,第三节中梦境的描述水到渠成地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表达了出来。一片槐树叶巧设两条线索:一条是时间线索,“现在过去将来”;另一条是感情线索,“伤感回忆企盼”。两条线同步并行构成三块:伤感现在,回忆过去,企盼将来。首尾呼应,使诗歌显得严谨、完整。长城谣借物抒怀 对故乡的思念对历史的关照和反思借物抒怀对故乡的思念长城谣和一片槐树叶同是台湾当代诗人的诗歌,这两首诗具有相同的主题思想抒发游子思乡之情。席慕蓉的长城谣是一首咏物抒怀、反观历史的抒情诗。主题意象是长城,但诗中也有对黄河的思恋;抒情主线是表达对故

23、乡的思念,但诗中也有对历史的观照与反思。纪弦的一片槐树叶也是一首咏物抒怀诗,作者借夹在书中的故国的一片槐树叶,抒发了浓浓的游子怀乡之情。这两首诗的作者都是台湾作家,学生不太熟悉,教学中帮助学生了解一些诗人的基本情况。学习这两首诗时,要让学生反复吟诵,要重在整体感知、整体品读上,要让学生在读中感受诗歌的音乐美、意境美和结构美,在读中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在读中学习本诗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对于诗的理解,只要求学生把握诗歌的基本思想,不要做过多的讲解和分析。3星星变奏曲知识与技能认识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艺术风格和成就。过程与方法1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

24、诗歌主旨。2把握诗歌中星星、静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义,学习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学会面对困难与挫折,乐观向上,奋发有为。重点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2揣摩诗歌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难点理解诗歌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和信念。1诵读法。2联想想象法。3仿照诗歌结构,开展诗歌写作的活动。4研讨探究法:如对“星星”形象的感悟,可引导学生活跃研讨,提高审美意识。多媒体课件、录音机、朗读磁带、莫扎特小星星变奏曲。1课时(多媒体播放莫扎特充溢童趣的钢琴名曲小星星变奏曲)请同学们用心倾听并描述月亮星空的情景。(学生回答)的确,这茫茫夜空中闪现的点点光明,令人遐思,也使

25、经历过心灵劫难的诗人江河产生了共鸣,“星星”便成了点燃他灵感的导火索,由此而催生出一曲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星星变奏曲。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这首诗歌。(板书文题、作者)同学们,起步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之交、八十年代蔚为大观的朦胧诗潮,无疑填补了那个动乱的历史年代中诗意的空白。舒婷、顾城等许多富有才情的青年诗人的歌声渲染出时代的色调,建构起一个新的诗学主题。诗人江河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诗作星星变奏曲,去体悟朦胧诗独特的审美特征。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它的反光等,是新时期朦胧诗派的代表诗人之一。他在

26、诗作当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1教师配乐范读全诗,学生听读,整体感知诗歌内容。提示:星星变奏曲抒情细腻,意境优美。全诗由两个基本对称的诗节构成。每一节十六行,都以“如果”的假设句起头,具有一气呵成的气势和浓郁的诗意氛围。朗读时要感情饱满,注意音量、语速和诗歌内趋力的和谐。2学生自由诵读全诗,体会诗中的情境意蕴。3学生合作探究: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变奏曲,是音乐术语。变奏为作曲基本技巧之一。即通过装饰、改变音色或节奏、改变音符进行方向或次序、改变和声或调性色彩等手段。使音乐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以变化的面貌出现,谓之变奏。系统

27、地运用变奏手法作成的乐曲称“变奏曲”,其结构为“变奏曲式”。学生以诗歌体式入手研讨、回答,教师明确:星星变奏曲诗的上下两节,共同以“星星”为主要意象,来表现追求光明的主题,并且结构对称,基本句式、修辞手法和一些用语也是相同或近似的,因而具有同样的韵律。但诗的下一节与上一节相比,情境、意味发生变化并形成强烈对照,基本句式和一些用语也有所变异。这种情形就如同音乐,既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又以变化的面貌出现,使上下两节构成主题与变奏的关系。所以,诗题叫“星星变奏曲”,可谓名副其实。1指名学生朗读“谁不愿意”至“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探究下列问题:(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

28、容夜晚。这给了你怎样的感受?“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2)“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的情境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在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这两种情境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得到,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

29、”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境界。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一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一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这是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

30、2学生自由诵读诗歌第二节,思考:(1)诗中“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此处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难的诗人所受到的束缚,这种不自由带来的就是心灵的寒冷孤寂。星星的颤抖,是人心灵的颤抖。因生活的压抑和束缚而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温暖。(2)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瘦小的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3)“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3学生听读全诗,深入领悟诗歌独特的审美特征。我们在领略诗歌美的同时,还要学会创作,下面给同学们2分钟的时间仿照“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喜欢”的句式说一句或一小段。学生思考练习并交流,老师适当地表扬总结。作诗不一定要求语言很深,如:英国诗人雪莱的“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使人读一遍顿觉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