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2 ,大小:363.92KB ,
资源ID:2945515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945515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送审稿郑西客运专线站后接口设计原则.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送审稿郑西客运专线站后接口设计原则.docx

1、送审稿郑西客运专线站后接口设计原则郑西客运专线施工图站后接口设计原则(2006-11-14)一、通用要求(一)电缆槽1、过轨管、槽采用材质、规格应满足与相关站前主体工程同设计寿命的要求,在寿命期内不腐、不碎。2、地路、桥梁、隧道设计的电缆槽(含过轨管、槽)及结合部要求平顺,弯曲时的半径不小于600mm。3、 电缆槽内应考虑排水设施。4、信号电缆槽设于最靠近线路侧。通信电缆槽设于信号电缆槽外侧.5、 区间通信、信号电缆槽合槽。6、通信信号电缆槽需设置于路肩上,电力电缆槽的位置应根据路桥隧连接情况以及供电要求的需要,设置于路肩上或单独设置于路堤坡角外以及路堑侧沟平台上。路、桥、隧相连距离较短时,电

2、力电缆槽与通信信号电缆槽并置于路肩上。7、声屏障设置于电缆槽的外侧(见下图)。通信、信号电缆槽、声屏障设置位置示意图(二)过轨管线埋设1、在路基内的埋至深度不得小于600mm(过轨管的顶部外边缘至轨枕下混凝土承载板顶部间距离)。2、站内过轨管的埋设应结合站内排水设计进行,过轨管线的埋设不宜对站内排水产生较大的影响。3、路基上的各种设备修建和埋设宜于路基同步施工,并不得因其设置而损坏和危及路基的稳固和安全。二、与区间路基的接口(一)通信专业1、 通信电缆槽要求路基地段线路两侧设置通信电缆槽,通信电缆槽与信号电缆槽采用合槽共用、共用盖板、槽内预留钢筋纵向分隔;通信用槽净空200mm*300mm(宽

3、*深)。2、 通信手孔及过轨要求路基地段间隔500m在线路两侧对称设置通信光电缆接头/余留手孔,同时设置连接两端手孔的过轨管材。通信手孔与信号手孔合设共用,尺寸暂定为1200mm*1200mm*900mm(长*宽*深);通信过轨管材与信号过轨管材合设公用,共3根100mm。路基与隧道连接处,要求在路基上设置手孔、并设置过轨管材,要求同上。路基与桥梁连接处,要求在路基上设置手孔,要求同上。3、 通信引出路基外要求通信线路需引出路基外可开挖电缆沟处,引入区间通信机械室。(1)当引入到信号中继站时,在路基上通信、信号共用手孔处,设置与信号专业合槽共用的引下电缆槽,尺寸为500mm*200mm(宽*深

4、)。(2)当引入到无线基站、无线直放站、区间电气化所亭时,需预埋2根100mm管材,引出路基外。4、路基上漏泄电缆挂设要求在部分路基地段(西安方向右侧),需在接触网挂杆上架挂漏泄同轴电缆,需请接触网专业核算是否需要在每两根接触网杆中间增加一根辅助杆,如需增加,提供需增加的位置给建筑/结构专业及通信专业,由建筑/结构专业预留辅助挂杆的基础。(二)信号专业(1)线路两侧均设信号电缆槽,全线贯通。(2)通信、信号电缆槽在路基、路堑地段,每隔500m在线路两侧均设维修、盘存手孔,同里程的手孔间用4根内径为100mm的管道过轨连通(其中一根为接触网PW线并联过轨电缆用,三根通信、信号共用)。(3) 区间

5、路堤、路堑区段电缆槽布置及过轨管埋设示意图(以路堑为例)(三)电力专业1、全线路基地段两侧预留电力电缆槽。当路基与桥梁或隧道频繁交替且路基长度不大于150m时,电力电缆槽设于路肩上,净空尺寸为200mm宽*300mm深;其余路基地段电力电缆槽设于水沟外侧的侧沟平台上,净空尺寸为300mm宽*300mm深。2、 连续长路基地段每隔500m左右在两侧各设置一处电缆手孔井,并设置过轨管3根,过轨管弯曲半径不小于1m。3、 各隧道进出口处在两侧各设置一处电缆手孔井,并设置过轨管3根,过轨管弯曲半径不小于1m。4、 电力电缆过轨保护管的埋深不小于水沟面以下0.5m,且不小于铁路钢轨底面以下1.5m。5、

6、 路基段电力电缆槽与桥梁、隧道电力电缆槽间应设置过渡段,并满足电缆弯曲半径不小于1m的要求。6、 电力电缆手孔井净空尺寸为2m长*2m宽*0.5m深,以满足电缆弯曲半径不小于1m的要求。7、 电力电缆槽、电力电缆手孔井均应考虑排水要求。8、 预埋的过轨管采用内径为G150的镀锌钢管,并应满足抗碾压等机械强度要求。9、 路基区段电力电缆过轨管预埋见附图。(四)接触网专业 1、接触网基础接触网支柱基础、拉线基础与路基一体化施工,采用机械钻孔灌注混凝土基础,由路基专业研究处理钻孔时对路基的影响,如对土工格栅的影响等。2、过轨在路基段利用信号每500过轨处电缆井,扼流变处12根电缆过轨(有信号全并联线

7、时设一根,无信号全并联线时设二根),上下行PW线并联处1根电缆过轨,过轨套管及保护材料不应产生涡流,埋设深度与信号过轨槽管一致,并应满足路基碾压及机车动应力产生的强度要求。二、与桥梁的接口(一)通信专业1、 通信电缆槽要求桥梁上线路两侧设置通信电缆槽,电缆槽尺寸位置等见中铁咨询公司通用图。2、 通信光电缆余留/接头、过轨及引下要求桥梁上间隔500m在线路两侧对称设置通信光电缆接头/余留手孔(可取消通信、信号间1.5m的隔断墙),与信号手孔合设。桥上对称设置引下至区间接入点(如无线基站)的梁端锯齿型槽口处,预留设置引上电缆爬架的位置。3、桥梁上漏泄电缆挂设要求在有漏泄电缆的区段,接触网支柱需预留

8、漏泄电缆合架的荷载及安装条件。(二)信号专业1、线路两旁均设信号电缆槽。2、 信号电缆槽尺寸为300mm(宽)*300mm(深)。3、 设置位置详见:通桥“(2005)2322”参考图的最新版本。4、 桥箱梁上电缆上桥齿孔在“通桥(2005)2322”基础上按下图变更。(三)电力专业1、 全线桥梁两侧分别预留电力电缆槽(带盖板),槽道净空尺寸要求为:300 mm *300mm(宽*深)。2、 长度大于500m的桥梁上每隔500m左右在相邻两孔梁的梁端设置与电力电缆槽相对的锯齿形槽口,电缆余弧长放置于箱粱内。3、 在有通信或信号中继站、基站附近相邻两孔梁的梁端设置与电力电缆槽相对的锯齿形槽口。4

9、、 电力电缆在桥梁上原则上不过轨。(四)接触网专业1、接触网基础接触网支柱基础及拉线基础由桥专业在梁上预留,尽量采用由专院设计的通用图,局部接触网荷载较大通用图中设计的预留基础不满足本线荷载需求时,由各设计院结构专业(四院为桥梁专业)进行特殊设计。预留时应注意拉线基础与下锚支柱在同一片梁上。桥梁预制及架梁时应严格按照接口设计图纸的里程和方向进行控制。2、供电线电缆上桥穿孔预留桥梁区段供电线暂采用电缆上网方案:在供电线上网柱旁1.5m处预留6个80的孔,上网电缆从桥墩爬上,通过后制爬架沿梁底顺线路方向走行至预留孔处,从孔中穿过上接触网支柱后接至开关;N线上桥在所亭就近的梁上接触网支柱旁1.5m处

10、预留6个80的孔,N线通过爬架上桥后通过预留孔后接至支柱。(采用专院设计的梁通用图)。供电线电缆根数根据供电系统计算互提资料确定,并按50预留备用。供电线电缆与通信、信号电缆分桥墩上桥。接触网专业需确定供电线上网(含N线)具体位置,并提供给制梁单位。3、过轨桥上不预留过轨设施,PW线过轨并联电缆利用轨枕板间缝隙或钢轨与轨枕板间缝隙过轨。在挡渣墙处预留孔洞或缝隙以便并联电缆通过。三、与隧道的接口(一)通信专业1、通信电缆槽要求隧道内线路两侧设置通信电缆槽,通信电缆槽与信号电缆槽采用合槽共用、共用盖板、槽内预留钢筋纵向分隔;通信用槽净空150mm*300mm(宽*深)。信号用槽靠近轨道内侧,通信用

11、槽在轨道外侧。2、通信手孔及过轨要求在隧道两侧每隔500m的避车洞底部设光电缆余长腔。隧道内在部分地点需设置无线设备洞室,要求设置防盗门锁并作防水处理。无线设备洞室处需预留过轨的管材(100mm),连接对侧隧道内通信电缆槽,管材、电缆槽及余长腔之间连通的弯曲半径不小于900mm。隧道内无线设备接地要求与隧道内地线网连接,在洞室内预留地线接线柱。地线电阻值4。 (二)信号专业(1)线路两旁均设信号电缆槽。(2)隧道里在每个综合洞室处(间距250m)在设电缆过轨管。(4)电缆槽尺寸、设置位置详见下图。(三)电力专业1、 全线隧道两侧分别预留电力电缆槽(带盖板),槽道净空尺寸要求为:300 mm *

12、300mm(宽*深)。2、 在隧道各综合洞室及照明变电洞室内设置余长电缆腔,并满足电缆弯曲半径不小于1m的要求。3、 过轨管设置:在隧道进出口及各综合洞室及照明变电洞室附近均设置一组过轨管,每组过轨管为4根,过轨管弯曲半径不小于1米。4、 长度大于3km的隧道每隔3km左右需在隧道两侧各设照明变电洞室一处。(四)接触网专业1、接触网基础采用在隧道顶二次衬砌内预埋槽道方案(在衬砌表层内形成加强的受力均匀的线形结构),对隧道内的接触悬挂安装、附加导线安装、下锚等均应进行预埋槽道。平行于施工缝的槽道,距施工缝台车边缘不小于800mm。在施工中应保证预留基础里程的精确,并满足施工误差要求。2、过轨在隧

13、道仰拱填充层预留PVC过轨管(浇筑在混凝土中),扼流变处2根电缆过轨,上下行PW线并联处1根电缆过轨。四、与站场接口(一)通信专业1、通信电缆槽要求各车站两侧站台,以及自站台端头至区间站线分界处的站场两侧设置全线贯通的通信电缆槽,尺寸为300mm*300mm(宽*深)。光电缆槽须设置分支槽道与站房/信号楼通信机械室连接,引入前设带水泥盖板的电缆余留坑。2、通信手孔及过轨要求在站台端两侧对称设置两个光电缆接头/余留手孔,手孔净空尺寸不小于1000mm*800mm*500mm(长*宽*深),并在靠近手孔两侧壁处预埋2根100mm过轨管材,将两侧手孔、通信电缆槽道连通。过轨管材的要求同路基上过轨管材

14、。为保证站台端两侧设置的光电缆接头/余留手孔的尺寸要求,手孔/过轨的具体位置可微调,以便与线路上的接触网支柱基础位置错开。(二)信号专业1、 车站两旁均设信号电缆槽,与区间信号电缆槽贯通。2、 车站内信号电缆槽初步按每隔100m在线路两侧均设维修、盘存手孔,同里程的手孔间用3根内径为100mm的管道(或100mm*100mm的方槽)过轨连通。3、 在信号楼靠近信号楼侧设电缆槽手孔。尺寸、设置位置详见下图。(三)电力专业1、 车站两侧分别预留电力电缆沟(带盖板),电缆沟净空尺寸要求为:400 mm *400mm(宽*深)。电力电缆沟应与站台上的电缆沟连通。2、 在站台两端分别预埋过轨电缆钢管5根

15、。3、 电力电缆沟每隔500m左右及电缆过轨处分别设置一处电缆手孔井,电力电缆手孔井净空尺寸为2m长*2m宽*0.5m深,以满足电缆弯曲半径不小于1m的要求。(四)接触网专业1、雨棚合架线间有雨棚柱时采用与雨棚柱合架方案,线间无雨棚柱时立接触网柱。2、过轨咽喉区以内利用排水函过轨,桥梁专业在排水函顶部预留孔洞。五、通信与接触网的接口在路基及桥梁部分地段,漏泄同轴电缆需架挂在接触网杆上。漏缆的架设高度是4.54.8m,最大垂度为0.15m,漏缆与接触网的回流线或PW线的垂直距离不小于0.6m。漏泄同轴电缆采用钢绞线承力吊挂方式,其中:钢绞线线径为7.8mm/7芯,漏泄同轴电缆截面直径为48.3m

16、m、重1800kg/km。在有漏泄电缆的区段,接触网支柱需预留漏泄电缆合架的荷载及安装条件。六、接触网平面布置原则(一)接触网系统设计参数1、客运专线正线采用承力索张力为23kN,接触线张力为28.5kN的简单链型悬挂。2、接触网在自然环境中应满足可靠性、安全性的要求,有足够的机械、电气强度和安全性能。任何条件下导线安全系数至少满足EN50119。3、采用UIC 608 Annex 4a 标准宽度为1950mm的受电弓。弓头工作宽度为1450mm。平面始触区范围为距离受电弓中心600mm至1050mm的区域。静态抬升力为7515N。4、正线受电弓动态包络线左右晃动量有条件时宜取:直线为250m

17、m,曲线为350mm;困难时根据相关国际标准的受电弓动态包络线进行核算。悬挂定位点处接触线正常工作的最大抬升量暂按150mm考虑。一般采用限位定位器设计,按1.5倍的最大抬升量进行安全校验。5、在无法明确350km/h受电弓运行工况的前提下,接触网暂按双弓取流、双弓间距400m进行设计,同时满足目前200km/h跨线动车组最小双弓间距190m的运行要求。6、结构计算时风速的取用应满足GB50009-2001建筑结构荷载规范及其它相关规范的要求。7、推荐采用接触网的各种线材的技术规格及张力组合如下:适用范围项 目单位正线正线间渡线联络线、动车段出入段线客运专线站线其他站线、动车段内线路接触线型

18、号CTS-150或CTMH- 150CTS-150或CTMH- 150CTAH-120CTAH-85CTAH-85额定工作张力kN28.51528.5151010承力索型 号JTM-120JTM-120JTM-120JTM70JTM70额定工作张力kN231523151515吊弦型 号JTM-10JTM-10JTM-10注:1)、接触导线磨耗暂按不大于20设计。2)、渡线的导线张力需要根据道岔型号和平面布置调整,尽量取用大张力。8、附加导线线材规格及张力见下表:适 用 范 围导 线 类 型导线工作张力预留电缆根数x截面(mm2)供电线、正馈线(变电所处)2LGJ-240/30最大值:210kN

19、3300供电线、正馈线(分区所、AT所处)LGJ-240/30最大值:10kN2300供电线(开闭所处)LGJ-185/30最大值: 10kN-N线(变电所处)2LGJ-240/30最大值:210kN3300N线(分区所)AT所处)2LGJ-185/30最大值:210kN3300正馈线LGJ-300/20最大值:10kN-保 护 线、回流线LGJ-120/20最大值:8kN-架空地线LGJ-70/10最大值:5kN-注:上表为四院设计范围的数值,其余区段附加导线截面或电缆根数、截面应根据供电专业提供的电流值确定。(二)平面布置原则1、跨距长度标准跨距为50m,困难情况下不宜大于55m。跨距之差

20、一般为5m,困难情况下不宜大于10m。桥上跨距一般为49米左右,一般在距梁端8m的位置:32m简支箱梁接触网支柱一般立在1/4或3/4处; 24m简支箱梁接触网支柱一般立在1/3或2/3处,困难情况下24m简支箱梁可立在梁跨中。连续梁上原则上按接触网本专业要求进行布置,支柱尽量设置在桥墩中心处。隧道内接触网跨距不宜大于50m,附加导线悬挂点跨距不宜大于30m。具体跨距配合台车工作长度确定。上下行悬挂吊柱错开布置,按隧道施工缝距离(约为812.5m)错开。困难情况下当上下行吊柱间距小于5m时,吊柱按机车前进方向相互错开设置。上下行接触网下锚装置及中心锚结下锚对齐布置。2、锚段长度路基及桥上正线双

21、边补偿时的最大锚段长度不宜大于1400m,单边补偿的锚段长度一般不宜大于700m,困难不大于750m;隧道内正线锚段长度不宜大于1250m,单边补偿的锚段长度不宜大于625m,困难不大于650m。附加导线锚段长度不宜大于2000m。3、侧面限界 路基和桥上一般情况下为不小于3m。车站线间立柱时,对正线一般不小于3m,对站线一般不小于2.5m。桥上接触网支柱基础、拉线基础预留应标注支柱中心距线路中心距离。4、锚段关节锚段关节均采用五跨锚段关节。电分相采用中性区长度不大于190m的6跨关节式电分相,并在相邻的锚段关节处预留供电线上网支柱基础。长大隧道(长度大于2km)进出口设置半锚段,并在隧道外设

22、置五跨绝缘关节。对于长度大于6km的隧道,或连续的隧道群,隧道内每4km设计一处五跨绝缘锚段关节。5、下锚、中心锚节及拉线布置中心锚结一般采用两跨防断型;车站内条件不满足的情况下采用防串型。接触线、承力索同杆下锚。AF 、PW线分支柱上下锚。下锚拉线均设置拉线基础,下锚支柱同侧的拉线均安装在一个基础上,其中心距下锚支柱基础中心7m设置。桥上拉线基础与下锚支柱应设置在同一片梁上。6、道岔定位18号道岔采用岔前定位方式,一般为岔前515m。43#及以上道岔采用辅助三线双关节无交分式线岔结构。7、支柱与基础选型(1)、支柱选用原则区间一般采用腕臂柱安装。车站及多股道并行区段,在线间距足够立柱时尽量采

23、用线间立单腕臂柱悬挂两侧接触网,咽喉区困难时采用硬横跨结构。道岔、关节转换处等双支悬挂处均采用单支柱单腕臂安装形式,双杆间距2.5m。三支悬挂处均采用两根单支柱,双杆间距2.5m。下锚柱处均采用单柱,兼顾下锚装置和单腕臂悬挂的安装。动车段内采用软横跨结构,在线间距足够立柱时可采用线间立单腕臂柱。车站正线站线间腕臂柱、地面段正线单腕臂柱采用H型钢支柱,其余线路可采用预应力混凝土支柱;硬横跨柱根据荷载大小采用H形截面钢柱或格构式钢柱;软横跨柱采用格构式钢柱。正线高架桥上支柱一般采用H型钢柱;联络线高架桥支柱采用格构式钢柱;特殊地段也可采用门形架结构。H型钢柱一般采用9.5米高支柱,隧道口转换、供电

24、线上网处及特殊地段采用11米高支柱。支柱及吊柱的容量设计,尤其是隧道内的支持装置的强度应考虑列车高速通过时引起的附加风负载对支柱的作用力;在有通信漏缆区段还应考虑漏缆与接触网支柱合架的荷载。PW线一般设置于支柱外侧,采用非绝缘安装。AF线一般设置于支柱外侧或内侧,柱顶横担安装,在车站尽量与客运专线正线接触网同杆架设。站台处支柱PW线绝缘安装,增加架空地线进行接地防护。隧道内通过固定在隧道顶部的吊柱独立悬挂定位支持装置。隧道内悬挂双支时采用双吊柱,双吊柱间距一般为2m。隧道内接触悬挂下锚结构设置在两侧隧道壁上。附加导线下锚设置在隧道顶部的吊柱处。支柱选型应根据荷载大小根据部颁通用图类型取用,荷载

25、过大通用图中不含时进行特殊设计。(2)、基础路基区段客运专线支柱基础、拉线基础采用机械钻孔灌注混凝土基础,基础与支柱法兰连接,基础与路基一体化施工。路基上拉线基础距支柱中心距离为7m。拉线基础均采用单基础。桥梁区段客运专线支柱基础、拉线基础由桥梁专业在梁上预留。桥上拉线基础距支柱中心距离为7m,并要求拉线基础与下锚支柱基础必须在同一片梁上。拉线基础均采用单基础。隧道内吊柱、下锚补偿、附加导线安装均采用预埋槽道。8、回流及接地全线AT区段架设保护线(PW),作为钢轨回流的并联通道兼闪络保护线,并满足综合接地系统的接地要求。(1)、区间(含桥隧)PW线与支柱不绝缘架设。PW线每隔300m接一次综合

26、接地系统,且每隔500m通过预埋的过轨管上下行并联一次。路基及桥隧上下行PW线并联一次并通过扼流变中性点接钢轨(桥上不预埋过轨管道)的设置:变电所左右3km范围内按每隔900m预留,分区所、AT所左右3km范围内按每隔1200m预留,其余地段每隔不小于1500m预留。PW过轨预留在接触网支柱基础侧边。(2)、车站PW线与支柱绝缘设置,增设站台架空地线(GW)作为闪络保护地线。PW线每隔500m左右通过预埋的穿轨管洞上下行并联一次、每隔不小于1200m通过扼流变中性点接钢轨并上下行并联一次。架空地线每隔500m接一次综合接地系统。(3)、变电所、分区所处的回流:变电所处:上、下行各设单独的回流扁

27、钢(或电缆)接扼流变中性点同时设架空N线接PW线回流。 分区所、AT所处: N线架空或电缆引入,根据需要设牵引回流扁钢或电缆设施。六、综合接地(一) 通用要求1、综合接地系统的接地电阻应不大于1;接地极的设置以满足综合接地系统的接地电阻不大于1为原则;2、线路两侧铺设贯通地线;3、路堤、土质路堑区段贯通地线在路肩上距轨底不小于1.5m处敷设,困难地段也可采用坡脚外埋设。4、石质路堑、桥梁、隧道地段贯通地线铺设在两侧的电力电缆槽内。 5、贯通地线及引接线采用截面积为铜当量70mm2的环保、耐腐蚀的专用地线。直埋地段的地线寿命按60年考虑。6、贯通地线每间隔100m引出至汇接排。7、汇接排采用铜质

28、材料制作,尺寸为200mm(长)*30mm(宽)*5mm(厚)。汇接排上均匀钻10mm连接孔4个,供设备接地连接使用。8、 地线引接线和贯通地线之间的连接采用热熔焊方式连接。(二) 路堤、土质路堑区段1、 敷设方式如下图2、 汇接排固定于接触网支架底部。(三) 特殊路堑区段1、 特殊路堑区段是指不能进行地线预埋路堑区段。2、 贯通地线敷设于电力电缆槽内,每间隔100m引出至汇接排。3、 汇接排固定于接触网支架底部。4、 每隔500m设专用接地极,线路两侧交错设置。每个接地极接地电阻不大于4。(四) 桥梁地段1、 贯通地线敷设于电力电缆槽内,每间隔100m引出至汇接排。2、 汇接排固定于接触网支

29、架底部。3、 桥墩接地体的设置按铁道部有关会议的要求,郑西客专桥梁接地极设计方案,由2006年1月9日一院、二院、四院就共同商定的每隔500m独立设置接地极的方案,改按京津城际客专的利用桥墩墩体、桩钢筋作为接地极的方案实施。有关方案详见铁道部工程管理中心颁发的“工管2006102号京津城际系统集成商桥梁接地方案的实施会议纪要。但需要特别提出的是总体设计单位认为利用桥墩墩体、桩钢筋作为接地极有可能因经常导电和故障时的强烈放电会使桥梁墩体过早损坏,总体设计单位将不承担这方面的设计责任。4、 预制箱梁的接地钢筋的设置,按通桥“(2005)2322”参考图的最新版本实施。但需要特别提出的是总体设计单位认为桥梁内接地连接线也应作绝缘处理,经常导电和故障时的强烈放电会使梁体过早损坏,总体设计单位将不承担这方面的设计责任。(五)隧道地段隧道内综合接地方案根据郑西公司的电报要求,待铁二院方案提出后,经审核后,纳入站后接口文件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