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8 ,大小:31.86KB ,
资源ID:2943956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943956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考诗歌鉴赏试题汇编.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考诗歌鉴赏试题汇编.docx

1、高考诗歌鉴赏试题汇编2010年高考诗歌鉴赏试题汇编一、(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12题。雨雪曲 江总雨雪隔榆溪,从军度陇西。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注】 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历仕梁、陈、隋三朝。 榆溪:指边塞。 陇西:在今甘肃东部。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2、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6分)【参考答案】1、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别路”的意思是戎卒离别

2、家乡到边关的路。 2、这样写的好处是,不仅点明了边塞的“天寒”、“地暗”的环境,也真实生动地透露出戎卒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彩旗坏”、“鼓声低”的心理感受。这首诗表现了戎卒身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解析】1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理解诗歌的内容。鉴赏诗歌的形象,首先要找出意象(对象)。这首诗选取了“雨雪”、“狐迹”、“马蹄”、“旗彩”、“鼓声”等意象,营造了悲凉、荒凉的氛围。显然,“别路”就是“从军”之人别离家乡的路。2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坏”、“低”,“天寒”、“地暗”突出了环境的恶劣。这样写,表现了戍卒们低沉的心境。他们内心低沉的原因是思乡。二、(全国卷1)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咏素蝶诗 刘孝绰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3分)(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分)【参考答案】1、这首诗描写了素蝶随蜂悠游,遇雀躲藏;映衬日光腾起,顺着风势来回;在花丛中时出时没,于树叶间上下翻飞。是通过素蝶和周围事物的关系、对不同情况的反应来描写的。 2、这首诗通过对素蝶活动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

4、中的悲欢、沉浮,最后两句突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作品鉴赏】刘孝绰(481-539)南朝诗人。本名冉,小字阿士,彭城人。七岁能文,素有“彭城才子”之称。父刘绘,为齐大司马,幼小的孝绰“年未志学”,就能“代父草诏诰”。舅父王融,亦齐中书郎,非常欣赏孝绰的聪明才智,常常带着他拜会亲友,被人誉为“神童”。梁武帝时,历官尚书水部郎,侍帝宴,赋诗七篇,帝叹赏,累迁秘书丞。昭明太子萧统,令图工绘绰图像,悬于“乐贤堂”,以示敬仰。孝绰辞藻,为世所宗,每作一篇,争相传诵,有群从子侄七十人,皆能文。诗与何逊并称“何刘”。有诗文集数十万言问世,可惜失传。明人辑有刘秘书集。这首咏素蝶诗

5、是南朝齐梁之际有“神童”兼“彭城才子”之誉的刘孝绰所作。此诗曾作为诗歌鉴赏题的材料出现在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的语文试题中。此诗在形式上采用了白描手法描写蝴蝶在风中、花中的飞舞的情况,同时运用了对比手法,以及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将蝴蝶飞舞的姿态描写得十分形象和逼真。诗人仅仅用了四十字就把蝴蝶的性格、姿态、情感表现出来,让人如于风和日丽之时,见蝴蝶随着蜂儿转于绿蕙丛中,时而避雀隐,时而浴日舞,令人叹为观止。联系刘孝绰虽然自负才华自视甚高,但一生仅做到秘书监,一直得不到提拔的遭遇,可知诗中蕴含着期盼得遇明主之意。“嘉树欲相依”为全诗主旨。三、(全国卷2)阅读下面这首

6、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梦中作 欧阳修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酒阑无奈客思家。【注】本诗约 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柬,斧已拦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酒阑:酒尽。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3分)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5分)【参考答案】(1)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2分);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1分)。 2、一句一个场景;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对仗十分工巧。(从“情与景”的关系角度举例分析3分,其他正确的写作特色

7、并举例2分)【解析】分别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作者的观点态度和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1)根据标题中的“梦中”,注释可知,这首诗是作者被贬官后的作品。“路暗迷人”可以理解为前路茫茫,“酒阑无奈”可以理解为无可奈何;“客思家”可以解读为“渴望摆脱官场,回到家乡”。(2)本诗最明显的写作特色是四个场景组合在一起,一句一个场景;夜、笛、千山月,路、百种花,这些景物表达了作者对前途的迷茫,是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在修辞上使用了工整的对仗。四、(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岁 暮唐杜甫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注本诗作于唐代

8、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 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1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2、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4分)【参考答案】1、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乡,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 2、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用典,如

9、,“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试题解析】1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在鉴赏过程中,不但要细读本诗,了解诗人境遇、主观志向,明确注释中点明时局背景,还要做到知人论世,根据平时所学习的杜甫的诗歌,了解杜甫的终生志向,然后进行综合思考,才能不遗漏要点。2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理解鉴赏评价)一般认为,“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 词-句子-段落-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

10、、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借代和用典都是修辞手法。用典是引用的一种,也叫稽古。本题中的修辞手法还有“对偶(仗)”;还有“双关”手法,如 “岁暮”表面指的是时序岁末,深层指作者已进入人生暮年,还指唐帝国有盛而衰进入风雨飘摇的晚唐。描写手法中有虚实结合,如“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朝廷谁请缨”是作者的想象,是虚写;“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是眼下情景,是实写。表现手法中有对比,如朝廷之臣无人请缨与江湖之士的作者“敢爱死”对比;作者高远的心志与报国无门对比;“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自己的言行反差的对比;“鼓角动江城”暗含战争前后对比;诗歌开头“远为客”与

11、结尾“寂寞壮心惊”思想感情对比,等等。【诗歌简赏】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杜甫五十二岁。这一年他在梓州,听说官军大胜叛军,便写下了著名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此后他到阆州,他又听到了吐蕃进犯的消息,于是杜甫心忧天下,写下了这首岁暮诗。首联诗人交待其客居他乡,在岁暮之际,听到了边境上传来外族入侵的消息。大唐刚刚经历了安史之乱,内忧尚未完全平息,外患又接踵而至。所以首联语气看似平淡,却包含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沉痛!颔联“烟尘”和“鼓角”借代指战争,战事 推到了雪岭,紧张的鼓角声使一向安静的江城骚动了起来。颈联作者目睹了战争的血腥和惨烈,对唐朝君臣发出质问:“朝廷谁请缨?”面对强敌,作者怀疑朝中还会有人

12、请缨杀敌吗?尾联“济时敢爱死?”既是对全天下人的呐喊,特别是朝臣的忠告,又是对自己的鼓励,真正忠君爱国的人,是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的。但“寂寞壮心惊”,点出了诗人此时的心境。诗人一方面远离朝廷的境遇,无法为国分忧,无法施展抱负,徒有报国之心,另一方面诗人自己也是“岁暮”之人,虽然想杀敌报国,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只能独自寂寞。五、(北京卷)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7分)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浮云无定端。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注:徂辉:落日余晖。 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 鸳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

13、止,非练食不食,非醴泉不饮。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前四句,写诗人等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C、七、八句借助描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的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D、九、十句的意思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鸳鸾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2、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细想感情。(4分)【参考答案】 1、A 2、要点: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对怀才不

14、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际的激愤【解析】2010年的诗歌鉴赏,既没考意象,也没考意境,炼字也没考,就剩下一个最为起码的要求-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种单刀直入的方式,最大程度地解放了答题公式或者说答题格式对考生的束缚,与之相得益彰的还有基本上跟学生把这首诗讲明白的第一小问。可以说,诗歌鉴赏在今年也基本没有什么难度可言,然而,“答题公式”作为潜在的门径,对于抵达答案依然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越没有任何规约,思路的清晰程度就越能得到彰显。训练是否有素,对于考生的答题情况和得分高低依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新高三的学生切不要被表象的简单所迷惑。客观题的B 、C、D三个选项中实际上已经把主观题的大部分答案“

15、泄露”出来了,除了没说“怀才不遇”这个给分点之外,其他的在选项中都说到了。主观题题干提示非常明确,要求考生“结合全诗”作答,也就是说尾句的意蕴都可以在前面几句中找到对应的答案,结合第五句中的“荣华”、第八句中的“无定”以及第九、十句注解中标明的典故,就可以得出答案了。六、(福建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访隐者宋郭祥正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寒云抱泉石。山翁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注 坞:山坳。山翁:此处指隐者。1、在诗句中,与诗题相呼应的最关键的一个字是 。(1分)2、结合第三、四句,赏析“应”3、下列诗句与这首诗所寄寓的情怀最相近的一项是( )(2分)A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

16、 B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C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D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参考答案】1、踏 2、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酒扫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意思对即可)3、A【解析】解答1题要抓住诗题“访隐者”的“访”字,相呼应的必然是动作“踏”字。2题考查对诗歌形象的鉴赏能力。解答本题要结合整首诗创设的总体意境来分析鉴赏。3题是对诗歌风格的考查,难度不大,因为本首诗描写的隐者隐居生活,这和A项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的风格是一致的。七、(广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望江东 黄庭坚江水西头隔烟树

17、。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住。灯前写了 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又还是、秋将暮。注 阑:阻隔 ;阻拦。直饶:纵使。分付:交付。1、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3分)2、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4分)【答案】1、答案一:隔,隔断、阻隔之意。诗人身处江西,目光被树阻隔而难望见江东。同时,也是自身被阻隔,而回不到江东。一语双关,增强于江东留恋之情。 答案二:(客观)视觉的阻隔:江水、烟树隔断归路;(主观)情感的阻隔:思念之情无法传递。 答案三:上片前两句实写远望不见江东路,引起后两句梦中相见慰几回的虚写(想象);想象中的相见反衬了现实中的孤独。下

18、片前两句实写灯前写信无人传,引起后两句寻得大雁传信的虚写(想象);想象中的暮秋雁断烘托了现实中的情感阻隔。2、答案一:上片:词人触景生情,实写江边目光阻隔感受,虚写梦中回到江东。抒发不忍离去之愁。下片:词人实写灯下写书信,虚写希望大雁捎带思念,却是节令已过。流露浓重的牵挂不舍愁绪及深深的无奈之情。 答案二:整首诗运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对远方亲人的相思之情。词的下片写抒情主人公灯前写信的细节,是实写;写抒情主人公“写了书”又“没人传”,“寻得雁”又“秋将暮”的内心活动,是虚写。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把一个至情至性的抒情主人公哀婉复杂的心理刻画得细腻感人。 答案三:整首诗运用了虚实相

19、生的手法,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对远方亲人的相思之情。词的上片写抒情主人公伫立“西头”,隔着“江水”“烟树”远眺“江东路”的情形,是实写;“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住”,是虚写,现实生活中无法与亲人团聚,便希望通过梦境来实现自己的愿望,这样的愿望似乎可以冲破时空、跨越大江。通过虚实相生的手法,刻画了一个望眼欲穿、至情至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解析】1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炼字)。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典义临时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隔,隔断、阻隔之意。诗人身处江西,目光被树阻隔而难望见江东。同时,也是自身被阻隔,而回不到江东。一语双关,增

20、强于江东留恋之情。2题考查对诗歌主旨的解读。诗歌鉴赏首先要了解诗歌语言的高度精炼性和表意的丰富性往往是通过省略、倒装、跳跃等形式完成的。其次,要坚持三看:看题目。不少诗歌的题目就概括了诗歌的主要内容,或者提供了感情基调。看作者。如果是熟悉的作者,我们可以回忆该作者的诗歌的风格及其生活的时代背景。看诗句。我们可以圈出意象、表达情感的关键字词(句眼),要留意表情达意的形容词、副词、颜色词。诗歌往往先叙事写景后抒情议论,抒情议论处往往揭示诗歌的主旨。答案包括三个部分:写作手法,揭示的内容(结合诗句,分析该手法写出了意象(人、物、景)的什么特点,或抒发(突出了)什么思想感情;所起的作用(内容方面的作用

21、: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形式方面的作用:前后照应,虚实结合,先总后分,一问一答)八、(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鹊桥仙七夕 范成大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注】争:怎。1、(1)对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此词说“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而秦观说“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请简要分析二者所表达的感情侧重点有何不同。(4分)2、此词多处 采用了对比衬托的艺术表现方法,请举出两例并结合作品赏析。(4分)【参考答案】1、

22、(1)范词强调别离的旧愁与新愁:旧愁未去,新愁又添,虽有新欢,却不抵思念愁苦。(2)秦词强调感情的坚贞与长久:虽然相逢短暂,但只要感情真挚,不在乎朝暮厮守。2、通过“群仙相妒”(具体表现为“月姊满眉颦”和“风姨吹雨”)反衬“双星良夜”的美好。通过“旧愁多”与“新欢”少(“相逢草草”)的对比来表达“双星良夜”相逢的短暂。通过“重搅别离心绪”或“相逢草草”的“新欢”来反衬“归去”时所增添的“新愁”,以凸显两人感情的深沉。(列举任意两例,言之成理即可)【解析】1题:考查比较鉴赏诗歌作者的情感、态度。由于两词的作者的出发点和对待爱情的观点不尽相同,因此两作者的情感迥异:此词感情悲伤,认为见面的欢喜抵不

23、上原来的离愁,随着离别又添了新的离别的悲伤,感情侧重于相见前后的悲伤,只看到了消极的方面;秦词写深沉的爱情,认为感情只要是长久,就不在乎是否日夜相守,是对离别人的劝慰,侧重于表现情感之深,态度积极。2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月、风衬托双星相逢,新欢与旧愁的比较。题目已经明确指出手法为“对比、衬托”,使试题难度有所降低,答题指向更加明确。九、(湖南卷)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7分)好事近 陆游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两岸白苹红蓼,映一蓑新绿。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注】本词写于作者54岁时东归江行途中。1、赏析上片“映一蓑新绿”句中“蓑”“映”

24、二字的巧妙之处。(4分)2、简析下片中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3分)【参考答案】1、“蓑”字勾连“新绿”,“新绿”如蓑,引人联想,近观长短参差,远望绵延润泽,形象生动。“映”字体物甚细,将绿草与前句之白蘋、红蓼相映衬,构成一幅深浅对比、冷暖交融的色彩丰富的美景,足以怡悦人心。 2、下片紧扣江行特点,抒发了自己只需以酒为伴、 生活上别无奢求,乘风顺流、随意飘荡、处处为家的旷达自适的情怀。【解析】1题:南宋陆游,大家非常熟悉,考核点在于“炼字”。 “炼字”的关键在于把握这个字所引领的画面和情感,紧扣内容和写法作答。 2题:考查 “作者的思想情感”, 而“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要是把握作者当时所处的社会大

25、环境和内心小环境,搞清了两个环境,再套上相应的答题模板,就能很快搞定。十、(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送 魏 二 王昌龄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分)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4分)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4分)【参考答案】(1)橘柚香。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 (3)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

26、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解析】1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延伸到其他篇目,难度较小。“橘柚香”具有时令特征,代表秋天,由此可联想到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之句。2题:既为送别诗,又点出“别”,当有惜别之意,此为第一层。又因“醉”字,可推出“愁”情,即借酒消愁,此为第二层。“江风引雨”为景语,起烘托此刻悲凉心境的作用,此为第三层。3题是鉴赏类题型,包括表达技巧、思想感情、效果等部分。根据诗句内容和“代为之思”一句可知表达技巧为想象,然后结合情感分析将想象的内容具体化;“其情更远”意为将情感表达得更为深切,意思对即可。十一、(江西

27、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 答问题。(6分)送人归京师 陈与义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注】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1、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2分)2、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参考答案】1、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悲伤。 2、不矛盾。因为在诗人看来,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所以送友人归京时,触景生情,心中难免生出一段忧国之愁。【解析】1题难度不大。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传说为蜀帝杜宇 的魂魄所化。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

28、在高中课文中经常提及“子规”这个意象。如“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难),“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踏莎行),“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望帝啼鹃”(窦娥冤)。2题A与B是否矛盾的一类鉴赏题宜结合诗歌写作技巧,熨平诗文意蕴。诗歌讲究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又常用对比、映衬、反语、象征等,借助这些写作技巧的特点和作用,我们可以读出表象下含蓄的意蕴,从而正确而深入地理解诗意。如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春日景物的美好反衬出征士兵的悲苦心情。辛弃疾西江月遣兴上片:“醉里且贪欢笑,要愁哪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

29、无是处。”词人读书的结论似乎是古人书中的话都是不可信的,把一切古人圣贤都骂倒了,但联系前句可知词人是借醉求欢,以醉后的笑闹来排解内心的苦闷和忧愁,理解要服从整体,便可知,所谓“全无是处”是愤激之语,是反语,是词人为发泄对现实的不满情绪而故意说的偏激话,借醉后狂言的反语,清醒地指出了南宋当权者不思统一、不用志士、颠倒是非的行为是完全违背了古圣贤的教诲的。杜甫此诗为写景抒情,前面的写景为后面的抒情服务,情由景生,景为情设,二者从理论上应是和谐统一的,故而前两联应与“孤”“忧”相和谐。首联从写法上看是运用了对比,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经历可以看出这个对比只能理解为抒发诗人内心的悲怆。颔联,以想象奇特的“

30、坼”“浮”写出了洞庭湖水浩瀚无边的巨人形象,这壮阔雄浑不能理解为诗人由此就慷慨激昂、壮怀激烈,不能肤浅地理解为诗的感情基调就转为昂扬振作了,此处应是反衬的写法。孤老病弱之人在无边的天地间不停游荡,在浩瀚的江湖上接连漂泊,这宽阔宏伟更反衬出诗人的无尽悲怆和悲凉。【诗歌简析】门外子规鸟叫个不停,日落时分在山村中幽梦不断。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送友人归京时,触景生情,心中难免生出一段忧国之愁。诗中有寄托、感慨、讽喻之意,有伤离感乱之情,对于现实表现了强烈的不满。十二、(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雨 陈与义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归。 燕子经年梦 ,梧桐昨暮非。一凉恩到骨,四

31、壁事多违。衮衮繁华地,西风吹客衣。注: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1118),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 祝融:火神,这里指夏季。 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 衮衮: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繁华地:指京城。1、第二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5分)2、前人认为这首诗写雨是妙在“若即若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6分)【参考答案】1、秋已来临,燕子将要南归,一年恍若一梦。梧桐经一场雨打,已与昨晚的不同了。作者借燕子、梧桐在雨中的感受,表达了自己怀旧、失落的感情。(第一句如理解为“燕子将要南飞,想到一别就是一年

32、,以后对旧巢只能在梦中见到”,也可给分。) 2、同意。虽然诗题是“雨”,但作者却不是正面描写雨势、雨景,而是通过写动植物何人在雨中的感受来写雨,这就给人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若答不同意,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解析】1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颔联主要是借景抒情,明确传统意象燕子、梧桐的含义是答题关键。“燕子经年梦”较难理解。2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主要要理解“若即若离”的含义:“好象接近,又好象不接近。形容对人保持一定距离。形容事物含混不清。”“若即”指接近,始终体现在题目上,通过动植物和人的感受能感觉到雨;“若离”体现在诗中没有直接点出“雨”,但而是通过写动植物何人在雨中的感受来间接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