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2 ,大小:67.51KB ,
资源ID:2925367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925367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教学区域产业结构分析.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教学区域产业结构分析.docx

1、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教学区域产业结构分析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教学-区域产业结构分析一、产业结构的概念及产业划分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组合关系。从广义来看,它包括两方面内容:国民经济各产业之间在生产规模上的相互比例;各产业之间的相互关联方式。由于专门研究产业间关联问题的产业联系理论(即投入产出经济学)的发展,目前对产业结构多作狭义理解,即国民经济中各产业之间的相互比例关系。产业划分是研究产业结构的基础,它是按一定的标准对社会各行各业进行归并分类。标准不同,所划分的产业类别也不同。常见的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一)从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各部门的相互依存关系划分马克思考察了资本主义再生产过

2、程中,各种资料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关系,把社会总产品分成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类,这两大类产品中,每大类拥有的所有不同产业部门,总合起来都形成一个大的生产部类,一个是生产资料生产部类,另一个是消费资料生产部类。马克思提出两大部类的划分,是为了分析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研究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它对于我们分析现代社会中的再生产、资金形态的变化及其循环、周转也提供了理论依据。但是,两大部类的划分并没有把现代社会中全部社会生产力和物质生产领域包括进去,而且有些产业,既属于生产资料生产,也属消费资料生产,难以将它归于某一类。在两大部类划分的基础上,又将农业与工业分开,把工业中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

3、重工业)和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轻工业)分开,就形成了农、轻、重的划分方法。该划分方法最早出现于前苏联,1949年后传入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此种分类对我国国民经济的计划调整和计划安排,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现在,我国国民经济统计中,还有农轻重的统计项目,说明这种划分对市场经济时期,进行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处理好一些宏观的比例关系,仍有意义。农轻重的划分比两大部类的划分更进了一步,但是仍存在同样的问题,即相当多的产业未包括进去,有些工业生产难以确定是属于轻工业还是重工业。两大部类的划分和农轻重的划分,都未将整个社会生产的全部环节包括进去,因此,在此基础上又出现了五大部门的划分方法。该划分方法,把国民

4、经济分成五大物质生产部门,即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这是近20年采用的产业分类法,也即以社会主义国家为主的东方核算体系。我国过去国民收入的构成就是指这五个部门。近几年,我国已很少采用这种统计分类。五大物质生产部门的划分,也有其缺点,主要表现在它没有把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部门包括进去,没有把信息产业突出出来。(二)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的划分新西兰经济学家菲夏(A.G.B.Fishor)最先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将社会生产活动划分为三类,即三次产业划分。将直接取自于自然界的部门称为第一次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称为第二次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

5、各种服务的部门称为第三次产业。第一产业一般指广义的农业,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渔业;第二产业一般指广义的工业,包括制造业、建筑业和采矿业;第三产业一般指广义的服务业,包括商业、金融、保险业、运输业、服务业、公务及其它事业。目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采用三次产业分类法,联合国的经济统计也基本采用三次产业分类法。但各国对三次产业的划分并不完全相同,特别是采矿业、运输业、通讯业、建筑业以及电力、煤气、自来水等究竟归入哪一类,口径并不一致。从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在按传统分类进行统计的同时,也采用三次产业分类,以便国际比较。按国家统计局1985年10月制定的标准,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

6、如下:第一产业: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等);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等)和建筑业;第三产业:除上述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它各业。由于第三产业包括的行业多、范围广,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第三产业可分为两大部门:一是流通部门,二是服务部门,具体又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第二层次: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保险业、地质普查业、房地产、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咨询信息服务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等。第三层次: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教育、文化、广播电视事

7、业,科学研究事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等。第四层次: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以及军队和警察等。近年来,由于各国从事信息提供、存贮、检索、分类、加工、管理、预测的人越来越多,信息工作所吸收的资源在整个商品和劳务的生产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而且信息工作对技术进步具有决定性作用,信息已经形成一种产业,在西方某些国家,信息对国民经济的贡献高达60以上。所以,有人提出第四产业:信息产业。四次产业的划分,把信息产业突出出来,反映了今天信息时代的状况。但是,要想将信息产业完全从第一、二、三产业中分离出来是很困难的。三次产业分类中,第三产业内容相当广泛和混杂。所以有学者

8、提出将第三产业细分为五次产业。这样整个产业分成七次产业。第三产业细分如下:1.“体力服务”,包括鞋匠、搬运工、裁缝、洗染业、上门送货、各种维修业等;2.智力加体力“复合服务”,包括电气通讯、私营铁路、住宅租赁、不动产经营、金融机构、旅馆、百货商店、饮食店等;3.“智慧服务”,包括作家、设计师、工程师、教师、广播新闻、医生、护士、顾问、智囊团、计算机软件、数据库、出版、计算中心等;4.“情绪服务”,包括生命保险、娱乐、文化、体育、戏剧艺术等;5.“宗教业”。(三)按各生产活动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划分根据区域发展中,各经济活动之间的相互关联关系及其程度、方式,以及各经济活动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作

9、用和功能,将区域经济活动分为主导产业、辅助产业、基础性产业三类。主导产业又叫支柱产业,代表着区域经济的根本优势,它一方面在全国或其它较大区域劳动地域分工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另一方面又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和核心,它主导区域产业结构的发展方向,并带动区域其它产业发展。辅助产业又称配套产业,或关联产业。是对主导产业的产品进行再加工或对其副产品和废料进行综合利用的产业,以及为主导产业提供原料、半成品、零配件和其它服务性的产业,即是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并服务、配套于主导产业的部门。基础性产业是为发展生产和保证生产供应、方便居民生活而建设的区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各部门,包括交通、邮电、供水、公共动力、

10、商业、金融保险、科研设计、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部门。(四)按经济活动的各部门中资源密集程度的划分根据经济活动的各部门中,使用不同资源的相对比率,把经济活动的各部门划分为:自然资源密集型(简称资源密集型)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这种划分主要是针对工业而进行的。资源密集型产业,亦即资源趋向型产业。通常是指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占用或消耗大量自然资源的生产部门。其布局一般要求接近资源地,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交通条件的改善,这种情况也在变化。资金密集型产业是指生产技术装备程度较高、每个劳动力或单位产品所需或占用投资较多的生产部门。衡量资金密集型产业的标准通常是资金与劳动或资金与产

11、量的比率指标。这类产业的特点是:基建和生产投资量大,工艺复杂、技术设备庞大,产品原材料消耗大,单位投资能容纳的劳动力相对较少,劳动生产率高。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过程中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使越来越多的传统产业,由劳动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转化。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指生产技术装备程度较低,需大量使用劳动力进行生产活动的生产部门。该类产业在劳动力和资本的投入比例中,单位劳动占用劳动力较多,产品成本中活劳动所占比重较大。此类产业多属于与人民生活关系密切的轻工业部门。在我国人口众多的国情下,一般具有投资省,见效快,单位投资吸收劳动力较多,生产设备较简单,技术操作容易,生产者文化素质要求不高但要

12、具有熟练工艺技能,产品所消耗活劳动量大等特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区域经济实力的增强,这类产业逐步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化。技术密集型产业,又称知识密集型产业,指需要运用复杂先进的、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才能进行生产的生产部门。这类产业的特点是:综合运用多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技术和设备先进且复杂,投资巨大,科技人员所占比重大,职工文化水平和科学技能要求高,劳动力和原材料消耗一般较少,污染较少。其选址多与科技中心毗邻。其规模与水平反映了一个区域或国家的现代化水平。(五)按社会部门的性质划分联合国工业组织为了统一世界各地产业分类,颁布过全部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索引。这部标准产业分类(1971版

13、)把“全部经济活动”首先(第一级)分为10个大项。它们是:1.农业、狩猎业、林业和渔业;2.矿业和采矿业;3.制造业;4.电力、煤气、供水业;5.建筑业;6.批发与零售业、餐馆与旅店业;7.运输、仓储业和邮电业;8.金融业、不动产业、保险业和商业性服务业;9.社会团体、社会及个人的服务业;10.不能分类的其它活动。我国现行国民经济统计中,将国民经济各部门划分为16个行业:1.农、林、牧、渔业;2.采掘业;3.制造业;4.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5.建筑业;6.地质勘探业、水利管理业;7.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8.批发和零售贸易、饮食业;9.金融保险业;10.房地产业;11.社会服务

14、业;12.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13.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业;14.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15.国家机关、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16.其它行业。二、产业结构分析的内容合理的产业结构是区域健康发展的前提。它不但有利于充分利用区域资源,发挥区域优势,提高区域产业经济效益,增强区域经济实力;而且还有利于满足区域不断增长的人口和社会发展需求。同时,合理的产业结构,也是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区域持续发展的保证。因此,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分析,应围绕产业结构合理性这个中心展开,重点分析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因素、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条件、产业结构演化的趋势等问题。(一)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因素总的来说,产业结构是

15、由生产力水平决定的。具体地说,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有以下几个:1.社会消费。社会消费指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就生产和消费的关系来说,生产结构决定消费结构,但是消费不仅是生产的终点,使产品得以最终实现,同时又是生产的先导,为生产提供方向和动力。所以社会消费结构既检验着产业结构的实际效益,又引导着产业结构向符合消费需要的方向变动,成为推动产业结构演变的重要原因之一。2.资源状况。自然资源组合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煤铁组合势必导致以钢铁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的形成,水力资源与有色金属资源的组合可能形成以有色冶金为主导的产业结构。然而,自然资源的种类、数量、质量不同,其经济价值不同,对区域产业结构的

16、影响程度也不同。如铁矿或石油资源,如果储量大,质量好,则经济价值高,开发后对区域经济的带动影响大,就有可能形成以这两种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的产业结构。而有些稀有金属或贵金属矿,尽管其经济价值很高,但其规模一般较小,开发后的产业关联度小,市场需求有限,对区域经济的带动影响不会很大,在较小的区域内有可能成为区域产业结构中的重要甚至主导产业,但在较大区域中,其地位一般不会高,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也很小。人文资源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劳动力资源和旅游资源的影响上。劳动力充足是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条件,而文化技术素质高的劳动力,则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旅游本身就是一种产业,在一些旅游资源丰富的区域,

17、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形成了以旅游业为主导的区域产业结构。3.科技水平。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它的发展状况不仅影响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而且影响生产领域的扩展和新产业的形成。在科学技术水平较低或对新技术消化、吸收和推广运用水平较差的区域,生产领域拓展和新产业形成的速度慢,产业结构中原始的或传统的产业成份比例较大,并且多以自然资源密集型或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相反,在科学技术水平较高或新技术消化吸收和推广运用水平较好的区域,生产领域的拓展和新产业形成的速度快,产业结构中高精尖技术产业成份比例大,并且多以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4.基础与传统。区域原有产业结构基础和生产传统

18、,对产业结构也有影响。区域现状的产业结构是从过去产业结构基础上发展演化过来的,或多或少都会留下原有产业结构的烙印,而且产业结构的演化或转变并非要对原有基础实行摒弃、清除,而是要对其进行逐步改良、更新,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时期,10年、20年甚至更长。因此,原有产业结构基础的影响不可忽视。同理,现状的产业结构对未来的产业结构也存在影响。在某些区域,如果存在某种生产传统,而且这种传统被认为是一种优秀的文化遗产,那么其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影响将极为深远。5.区际联系与区域分工。商业流通、资金融通、人才和劳动力的流动,以及技术的转移、信息的传递等,都是区域产业结构变动的重要影响因素

19、。区域劳动分工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也很重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地域分工体现着协作、竞争和利益,它们可以使前四种因素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增强或变弱。(二)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条件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应具备:充分利用区域资源;技术先进适用;内部协调;应变能力强;经济效益高。所以,关于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条件分析应包括如下内容:1.是否充分利用了区域资源。这里所指的区域资源是广意的资源,它包括人力、财力、物力、自然资源等,即包括所有的生产要素。应重点分析已形成的区域产业结构同区域资源结构是否适应,地区资源优势是否得到发挥?也就是说,在区域内各种发展经济的要素中,那些供给比较充分,价格比较便宜的生产要素(即有比较优

20、势的资源),是否得到优先、重点开发利用,其相对应的产业和产品是否得到优先、重点发展。2.区域产业的技术结构是否合理。区域绝大多数产业部门是否已采用了较先进的适用技术?是否建立起了有利于促进技术进步的从传统一般技术、适用新技术到高精尖技术的合理的产业技术结构?现状产业结构是否适应或符合技术进步而导致的产业演替趋势?现状产业结构下技术对经济的贡献率如何?3.区域内各产业部门之间的关联协调如何。重点是分析主导产业与辅助产业和基础性产业的协调关系。这一方面要分析主导产业的发展能否通过辐射影响带动区域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还要分析相关产业是否能与主导产业发展相配合,从而不但

21、使整个区域经济高效率地运转,而且能支持主导专业化部门承担起更大区域或全国范围内的劳动地域分工的重要任务。4.区域产业结构是否有较强的转换能力和应变能力。主要应分析现状产业结构能否充分吸收、消化外部系统因素的影响,并能迅速地将外来因素或外部投入转换为输出,形成强大的输出能力;能否在外部环境发生重大的变化的情况下,通过内部组织机制的调节,适应环境,排除干扰。总之一句话,即区域产业结构是否较容易适应不太重大的调整或转换。5.现状产业结构的结构性效益是高还是低。主要分析下列两种情况即区域经济效益好的结果是否来自产业结构?反之,区域经济效益差的结果是否因为产业结构的原因?若属前者,则产业结构的效益好,若

22、属后者,则效益差。(三)区域产业结构演化的趋势英国经济学家兼统计学家克拉克(L.G.Clark)通过对若干国家历史时期劳动力在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之间变动的统计资料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得出这样的结论:劳动力在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之间的变动,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由此而导致的人均国民收入的增加关系密切。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增加,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随后,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的提高所产生的劳动力转移的结果,使得第一产业的劳动力逐渐减少,第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将逐渐增加。而劳动力分布结构变化的动力是产业之间在经济发展中产业的相对收入差异。这个结论被人们称为配第克拉克定理。这个定理不仅

23、可以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时间系列中纵向分析中得到验证,而且还可以从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在同一时间上的横向比较,以及同一国家不同区域之间的横向比较得到印证。有人进一步研究,认为如果用A、B、C分别代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部门,大体上有三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又可分为两个类型,即第一阶段,A占首位,包括: ACB ABC第二阶段,B占首位,包括: BAC BCA第三阶段,C占首位,包括: CAB CBA各国各地区的条件千差万别,受上述规律影响的程度也有区别,基本部门结构的变化呈复杂的形态,但总的趋势是相同的。上述研究虽是从就业结构上进行分析,但也揭示了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变化的一般规律,对于我们今天

24、进行产业结构演化发展的趋势研究同样有重大的意义。罗斯托在其经济成长的阶段理论中,用“主导部门序列”的改变来说明成长阶段之间的过渡,用旧主导部门的“减速趋势”和新主导部门采用新技术的“反减速斗争”来说明经济增长的过程。新的主导部门的出现就意味着可能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形成一种新的区域产业结构。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的成长和发展阶段的演替过程也是经济结构或产业结构变化过程。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与区域经济成长阶段的演化趋势有方向上的一致性。也就是说,产业结构和经济成长阶段都有向高级演化的趋势。具体地分析一个区域产业结构的演化趋势,不但要考察产业结构演化的历史趋势,更重要的还要从宏观和微观角度考察下列导

25、致产业结构变化的原因:1.国家产业政策的影响。产业政策是国家从宏观角度调整产业发展的重要措施,它可能因经济、社会、政治、技术、生态环境等因素鼓励或限制某些产业部门的发展,对于鼓励的部门将会给予优惠的政策,以扶持其发展,而对限制的部门将施以种种严厉的限制措施,以限制或收缩其发展。区域产业若符合产业政策,将可能以较快的速度发展,违背产业政策,其发展将受到限制,这两种情况都可以使区域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如,政府如果对现时处于劣势,但从长远看很有发展潜力,且对国民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的产业部门采取扶持政策,则经过一段时期后,该产业就有可能发展为该区域具有相当竞争优势的产业部门,并且还可能成为区域新的主导专

26、业化部门,从而改变区域产业结构。2.区域主导专业化部门市场容量和市场寿命。区域主导专业化部门的产品推出后,经过一段时间,区内和国内市场就可能达到饱和。饱和后,这种产品可能出口到区外或国外,开拓外部市场。随着外部市场的形成,伴随着产品的出口,出现了资本和技术的出口,这些资本和技术与当地廉价劳动力及其它资源相结合,在输入地区发展了这种产品,并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能力。外区这种产品由于成本低,又以更低的价格打回本区域或本国内市场,使得原来开发这种产品的区域或国家不得不放弃这种生产,而转向其它优势产品的生产。这时该区域原主导专业化部门或其产品在市场处于优势的寿命结束,新的主导专业化部门就有可能产生,产业结

27、构随之发生变化。3.主导专业化部门的技术生命周期。由于技术的发展可能使现在看来很有优势的技术先进的部门在今后一段时期内被淘汰,从而改变区域原来产业结构,形成以新技术成果武装的新的优势部门为主的产业结构。在经济发展的历史中,这种情况是经常存在的。如化纤产品代替棉毛产品,石油化工代替煤化工,使许多区域的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4.区域资源供应状况的变化。区域发展中的资源,有些是不能重复利用的、数量有限的资源,有些是可以重复利用的、从长远看其数量是无限的资源。有限资源的枯竭将可能使以这些资源为原料或燃料的生产部门衰退;无限的资源虽然从长远看是无限的,但从一定的时间(如一年)内看其供应也是有限的,所以

28、,以它为原、燃料的生产部门生产规模的扩大也是有限制的,而且它也有可能因使用不当而产生供应上的困难,从而使区域产业结构发生变化。三、产业结构分析的方法(一)偏离-份额分析法Shift-share Method(可译为偏离-份额分析法,缩写成SSM)是由美国学者Dunn,Perloff,Lampard,Muth等人于本世纪60年代相继提出,80年代初Dunn集各家之所长,总结成现在普遍采用的形式。SSM在国外区域与城市经济结构的分析之中已得到广泛应用。与以往其它方法相比,这种方法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动态性,是揭示区域与城市部门结构变化原因,确定未来发展主导方向的有效方法。1.基本原理。偏离-份额分析

29、法是把区域经济的变化看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以其所在或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为参照系,将区域自身经济总量在某一时期的变动分解为三个分量,即份额分量(the national growth effect),结构偏离分量(the industrial mix effect)和竞争力偏离分量(the shift share effect),以此说明区域经济发展和衰退的原因,评价区域经济结构优劣和自身竞争力的强弱,找出区域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产业部门,进而可以确定区域未来经济发展的合理方向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2.数学模型。假设区域i在经历了时间0,t之后,经济总量和结构均已发生变化。设初始期(基年)区域i经

30、济总规模为bi,0(可用总产值或就业人数表示),末期(截止年t)经济总规模为bi,t。同时,依照一定的规则,把区域经济划分为n个产业部门,分别以bij,0,bij,t(j1,2,n)表示区域i第j个产业部门在初始期与末期的规模。并以B0,Bt表示区域所在大区或全国在相应时期初期与末期经济总规模,以Bj,0与Bj,t所示在大区或全国初期与末期第j个产业部门的规模。区域i第j个产业部门在0,t时间段的变化率为:所在大区或全国j产业部门在0,t内的变化率为:以所在大区或全国各产业部门所占的份额按下式将区域各产业部门规模标准化得到:这样,在0,t时段内区域i第j产业部门的增长量Gij可以分解为Nij,

31、Pij,Dij,三个分量,表达为:Gij=Nij+Pij+Dij (31)Nij=BijRij (32)Pij=(bij,0-bij)Rj (33)Dij=bij,0(rij-Rj) (34)Gij=bij,t-bij,0 (35)Nij称为份额分量(或全国平均增长效应),由式(32)各项的含义可知,它是指j部门的全国(或所在大区)总量按比例分配,区域i的j部门规模发生的变化,也就是区域标准化的产业部门如按全国或所在大区的平均增长率发展所产生的变化量。Pij称为结构偏离分量(或产业结构效应),由式(33)可以看出,它是指区域部门比重与全国(或所在大区)相应部门比重的差异引起的区域i第j部门增长相对于全国或所在大区标准所产生的偏差,它是排除了区域增长速度与全国或所在区域的平均速度差异,假定两者等同,而单独分析部门结构对增长的影响和贡献。所以,此值愈大,说明部门结构对经济总量增长的贡献愈大。Dij被称之为区域竞争力偏离分量(或区域份额效果),是指区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