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册多种多样的社区七年级历史教案模板第一册多种多样的社区_七年级历史教案_模板多种多样的社区 教学设计一 教学设计思想(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在第一课的基础上,进一步以学生的感受、观察、思考为起点,引导学生认识常见社区类型及了解社区间差异与联系,从而使学生初步树立起本课程重要观点之一:区域差异与联系的观点。从内容上看,教材分两部分:“识别不同的社区”和“往来在区域之间”两个部分,侧重说明区域间存在的差异,及因此产生的沟通、联系、交流,两块内容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二)课标要求1-3 尝试从不同种类的地图和图表中获取所需要的社会信息。2-1 结合实例,说明区域是社会生活的空间,知道现实社会中有各种
2、不同的区域。2-3 参与调查活动,了解本地与其他地区在人员、物资、信息等方面的联系。(三)教学要求1 从生活经验入手,感受生活中有各种类型的社区,并识别一些常见类型的社区。2 从现实生活出发,感受区域差异的存在,理解区域差异联系的必要性。3 能够正确观察和阅读图表,形成从图表中获取信息和概括的能力。4 深入生活,形成从生活中获取知识及实地动手调查的能力。(四)教学方法“讨论法”、“活动教学的方式”(五)教学准备1 要求学生课前调查社区内商店商品的产地。2 课本地图1-3、1-9、1-10,地图册p6。二 教学流程整体构架 环节 步骤 观察比较 城乡社区图 说一说 家庭地址 提问比较分析 北京市
3、区图 谈一谈 区域间联系三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 上一课中,大家通过画平面图展示了自己家所在社区的环境和生活,现在请同学读图1-9。(提问)1 请你描述居住在王村的人们的生活和环境是怎样的? 2 请比较图1-3,找出两个小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叙述)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社区与社区之间并不是完全一样的,社区会有很多类型,比如明阳小区是一个典型的城市社区,而王村小区呢就是一个典型的乡村社区。我们把农村、城市这些自然形成的社会生活区域统称为自然社区。一方面我们生活在或城市或乡村的自然社区内,从另一个角度讲,我们又生活在一级级的行政社区内。(提问) 读图浙江省行政区划图 请你说说自己的家庭地址,并写出来
4、。(叙述)我们来看这里的省、市、区、街道等,这就是一级级的行政社区,这些以行政管理范围来确定的区域就叫行政社区。(练习) 除此之外,还可以根据人的不同社会活动形成的区域来划分社区,比如1-10北京市地图,现在图上有A B C D四块区域,请分别把对应的名称填进去:生活小区、商业区、工业区、高科技园区。(提问) 据图说出你的理由,注意考虑这一区在北京市的方位,为什么这样布置?(总结) 看来社区不仅有自然形成的城乡差异,行政区划规模大小的差异,城市内部还存在着功能上的差异。例如北京这四个区域都是围绕着人的不同社会活动形成的,我们称它为功能社区。(提问) 虽然我们讲了三种不同类型的社区,但其实不同类
5、型的社区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请同学说说自己生活在哪些社区中?(承接)社区类型不同,差异很大,但大多社区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它们总是与一定的地理区域相联系的。课前布置,在你家附近的超市调查生活用品,了解哪些是本地产的,哪些是外地产的,列出清单,简述理由。(提问)为什么商店里要出售外地产品?这些产品我们本地为什么不生产?(总结)由于各地区自然条件不同,物产不同,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我们需要区域间密切联系,优势互补。这种互补不仅是物产上的,还有更多方面的。示图P12。(提问)1 这四个人分别谈的是哪些方面的区域联系? 2 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需要?(小结)这节课上,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多种多样的社区,知
6、道社区有不同的类型,有差异,有共同点,社区间也会有各种联系和交流。下面安排了两个12下一页 教学目标 1.了解匈奴对我国北方经济发展的贡献,通过描述卫青、霍去病打败匈奴培养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昭君出塞与汉初和亲政策的比较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2.通过课前安排学生搜集课本人物的故事,使学生初步掌握搜集历史资料的方法;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讲述搜集的内容,提高表述历史现象的技能,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积极参与的意识。通过组织学生角色模拟,加强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3.认识到少数民族对我国边疆地区开发的贡献,树立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历史观念。认识到汉政权与少数民族
7、政权既有民族之间的战争矛盾也有和平往来。和平相处是主流,不仅符合人民的意愿,而且也是各自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教学建议地位分析:这一课讲述的秦汉时期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关系基本上概括了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民族关系的特点,即汉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它们总是存在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共同缔造着祖国的历史。学生在学完这一课后应初步形成这个概念,而且将在以后几年的学习中不断的强化和丰富这个概念。所以,讲好这一课,充分挖掘课本中所蕴涵的规律,让学生认识它,对于学生在学习民族关系史时有重要意义。其次,匈奴是中国封建社会确立之初对中原王朝威胁最大的少数民族。匈奴对中原的态度甚至可以影响中原王朝的国策制定、经济发展
8、的趋势,如长城的出现;第16课讲的对西域地区的开发,无论是张骞通西域还是班超经营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立,都与汉王朝力图摆脱匈奴压力息息相关。在前边课中,汉武帝为征讨匈奴连年用兵而导致统治末期经济衰落、社会动荡出现危机。匈奴与中原的关系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仍有发展。所以学好这一课不仅为学好下边几课打下基础,也使学生更全面的认识秦汉历史。重点分析:冒顿单于统一蒙古学生在接触历史了解英雄人物时往往出现误区,认为只有汉族才能出现政治家、军事家。其实少数民族也有众多具有雄才大略的英雄人物。本课中讲到的冒顿单于就是这样的一位典型。他即位后励精图治的作为不仅对匈奴的发展而且对中国历史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如统
9、一蒙古,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北方的第一次统一,对北方的经济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白登之围后西汉认识到在实力上暂时与匈奴无法抗衡,因此被迫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而汉武帝时,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则标志汉朝对匈奴政策的重大转变,由守而攻,掌握了军事上、政治上的主动权,且成绩辉煌。匈奴从此无法与西汉抗衡,力量极度削弱。当匈奴内部分裂时,其中一部选择了归附相对强大的汉朝,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匈奴族与汉族的融合。难点分析:对和亲政策的理解和亲政策是将汉朝皇室女子作为公主嫁给匈奴单于为妻。西汉之初在白登之围后由于实力不敌匈奴而被迫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可在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后,汉朝已占取明显
10、优势的情况下又采取和亲政策。两个阶段的和亲在背景、动机上有什么不同?效果怎样?这种双方统治阶层的交往,对当时的各民族人民又有什么影响?解决这些疑问仍需老师学生的共同努力。教法建议:1课前安排学生搜集有关冒顿单于、卫青、霍去病、昭君的小故事,最好有历史遗迹的照片。在讲冒顿单于统一蒙古时,老师带领学生通过讲述搜集的资料让学生自己判断冒顿单于是什么样的人?对匈奴有何贡献?讲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时先让学生补充相关资料,对两人的功绩有大致的了解,然后学生分组以汉武帝的名义拟写一份“表彰卫青、霍去病的诏书”,要求说明两人的功绩以及评价。讲昭君出塞时鼓励学生自己讲,但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把重点放到昭君出塞时的
11、艰辛、做了哪些促进汉、匈友谊的事情,少讲汉元帝与昭君的一些传说。讲完后,让学生从背景、预期目的、最后效果,把汉初和亲与汉元帝时的和亲进行比较,加深对和亲政策的理解。 2学生自学本课。让学生分组阅读课本,然后设计“汉与匈奴关系简表”并填写正确。把学生设计的图表通过实物投影(或写在投影片上)分组展示,由教师或学生进行评价。如果学生能力不够,可让学生直接填写教师事先已设计好的表格。课内探究活动设计1.绘制几幅漫画来反映汉朝与匈奴时战时和的几件大事。2.画出卫青、霍去病三次出击匈奴的示意图。教学设计示例教学重点: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教学难点:汉初和亲与汉元帝时昭君和亲的异同点。
12、教学思想:由于学生课前搜集资料而对本课的有一定了解,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应设计适当的问题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学好这一课。教学手段:利用搜集的历史图片和资料教学过程:导入:(展示万里长城图)同学们回忆在前面课文里,我们学习过秦始皇统治时期修筑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大家想一想长城修建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抵御匈奴。匈奴是什么样的民族?秦汉王朝与匈奴之间的关系怎样?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讲授新课:一、匈奴族的发展和白登之围1匈奴族的发展和白登之围学生结合事先找的资料、课本的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冒顿单于是怎样使匈奴强盛起来的?匈奴的强盛有哪些表现?面对匈奴的进攻,汉高祖怎样做
13、的?结果怎样?冒顿单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冒顿单于励精图治,严于治军,训练了一支数十万人的骑兵队伍,军事力量增强,秦末汉初统一蒙古草原,匈奴的统治进入鼎盛时期。匈奴经济也迅速发展,一是畜牧业繁盛;二是匈奴地区受汉族影响,逐渐有了农耕,这说明汉匈两族人民生产上已经有了交往:三是手工业有了发展,尤其是冶铸业,能够铸造铁制农具和兵器,而且全属制品上装饰着动物图案表现出游牧民族的特点。西汉初年,匈奴向中原发动进攻。公元前200年,汉高祖率军抵御匈奴,被围平城白登山,侥幸逃脱。冒顿单于是一个勇武善战,富于谋略的少数民族军事家。2和亲政策:问题:(1) 白登之围说明了什么?西汉国力不足,相对匈奴处于劣势。(
14、2) 西汉对匈奴的骚扰打又打不过,该怎么办?被迫采取和亲政策。(3) 和亲政策效果如何?没有从根本上解除匈奴的威胁。但大的冲突暂时避免,为西汉争取了发展生产的时间。 二、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首先,请同学交流自己课下搜集的卫青、霍去病的故事。然后,同学分成几个小组以汉武帝的名义拟写一份”表彰卫青、霍去病的”诏书,要求说明两人的功绩以及评价,随后当众”宣读诏书”。问题:(1)为什么汉武帝时能对匈奴发动反攻?(2)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对当时西汉与匈奴有什么影响?(3)你怎样看待汉武帝时对匈奴的战争?西汉王朝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到汉武帝时,有条件对匈奴发动大规模反击。卫青、霍去
15、病大败匈奴,使匈奴从此再也不能与西汉抗衡。匈奴部分开始西迁。第3问可引导学生回忆第12课中提到的汉武帝晚年的财政危机,答案让学生自由发挥,言之有理即可。三、昭君出塞呼韩邪单于归汉公元前1世纪中期匈奴分裂为几部互相攻杀。其中一部的首领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南迁长城附近。他表示愿与汉朝和亲。汉元帝同意呼韩邪单于的请求,宫女王昭君自愿前往,汉元帝把昭君嫁给了呼韩邪单于。昭君出塞请同学向大家讲述所了解的昭君出塞的故事。随后提问:(1)阅读以下资料,你怎样理解它?材料一:书上摘录的汉书内容材料二:汉武雄图载史篇,征城万里通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翦伯赞昭君出塞和亲为汉匈两族的友好相处和文
16、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此后半个多世纪里,西汉与匈奴保持了和平友好的局面。(2)昭君出塞与白登之围后的”和亲政策”有什么区别?汉初和亲是在白登之围大败的情况下实施的,统治者采取了纳贡求和之策,具有屈辱性,这种和亲政策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边境上匈奴的骚扰问题。而昭君出塞时,呼韩邪单于向汉称臣,请求和亲,且昭君也是自愿前往的,双方是平等互利的结合。昭君出塞和亲为汉匈奴两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此后半个多世纪,西汉与匈奴保持了和平友好的局面。 汉和匈奴的和战东汉时,匈奴分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同汉朝和好逐渐内迁。北匈奴仍在蒙古高原,并控制西域,经常派骑兵进攻东汉的边境,河西走廊的郡县常常白天
17、关闭城门。东汉王朝先后派大将窦固、窦宪出击北匈奴,恢复了汉朝对西域的统治。北匈奴战败以后,部分向西远迁。总结提问:学完匈奴和秦汉关系的这一课,同学们有什么想法?匈奴和汉族都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汉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既有民族之间的战争矛盾也有和平往来,它们总是存在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共同缔造着祖国的历史。板书设计:秦汉王朝与匈奴的和战一、匈奴族的发展和白登之围1、冒顿统一蒙古草原2、匈奴经济的发展3、白登之围二、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1、西汉反击匈奴的条件2、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三、昭君出塞1、匈奴的分裂与呼韩邪单于归汉2、昭君出塞四、东汉同匈奴的和战1、匈奴的分裂2、窦固、窦宪两败北匈奴
18、秦汉王朝与匈奴的和战第二课在社区中生活灵桥镇中 吴雪芳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第一单元生活在社区里第一课中第二课时,大家知道,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的主题是我们生活的世界。它的总体构想是以学生观察和思考社会生活的经验为逻辑起点,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一些基本概念按时间和空间线索加以统整。依现实社会生活领域横向展开:第一单元就是这一主题的切入点和序曲,每个人都有一个家,家在社区中的位置,可以是我们认识在社区出发点,了解社区的生活,也就迈出了认识社区的第一步,在社区中生活这一月。我想教材安排意图,就是使学生从相对比较熟悉的社区生活入手,将社区内容深化从多个角度去掌握社区的功能。从而达到课标的要求,因
19、此,我想设计本节课目标有 以下三点: 1、了解、感受社区生活及社区具有四大功能 2、尝试从不同角度综合多种知识探究问题,提高参与社会实践和自主学习能力。 3、学会与他人合作、关心、热爱公益活动,培养一定的社会责任心。二、教学思路: 本目篇幅只有125个字,四幅图,但中心明确,即“生活”两字。因此在教学上,我采用三种不同的自然社区生活,以此为情景,让学生充分去感受、去观察、去探究、从而使新课标提倡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点的三准目标得以初步体现。三、教学过程:1、课前准备:以自然村为单位,分组调查本村的一些情况;自定一份调查表(见附录)。 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播放大源
20、镇人民的生活场景录旬并布置任务观看、思考以此为切口,引导学生关注社区生活,学会更深刻观察身边的事物。教学123下一页 第23课 西晋和东晋河北玉田城关中学 刘雅芹(一)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西晋短期统一;少数民族的内迁和西晋的灭亡。十六国和东晋的建立;前秦与东晋的淝水之战。 2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中华民族是在历史上逐渐形成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汉族和其他各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西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时期,各族人民在进一步交往中,加深了了解和联系。 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人心的向背是决定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 3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通过对“西晋为
21、什么是一个短命的王朝”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史实的能力。 通过对淝水之战双方情况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和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淝水之战。 教学难点:内迁的各族。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我国三国鼎立时期有哪三个国家?各在什么时间建立?都城在哪儿?开国皇帝是谁? 在魏、蜀、吴三国中哪国实力最强?为什么? 2导入新课 学生回答后指出:由于曹魏推广屯田制,重视水利建设,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因此日益强大,这就为三国历史的最终结束棗西晋统一中国创造了条件。 3讲授新课 (板书)第23课西晋和东晋 学生阅读课前提示。 一、西晋的短期统一(280316年) (板书) 1统一过程:(板书)
22、 是分三步完成,可按图示讲解。(见板书设计)。 曹丕建魏,得到多谋略善权变的大将司马懿的支持,曹丕死后,司马懿父子发动政变,控制了魏国军政大权。263年,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趁诸葛亮死,蜀帝刘禅无能,朝政混乱之机派兵灭蜀。 265年,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司马懿的孙子)废魏帝,自称皇帝,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司马炎就是晋武帝。 晋武帝经过周密的准备,派兵灭吴,280年吴亡,三国鼎立的局面便告结束。 向学生强调,结束三国鼎立局面的不是曹魏,而是司马炎建立的西晋,西晋建立265年,统一是在280年。 让学生看西晋的疆域图。 那么西晋为什么能实现统一呢?可引导学生从主客观两方面考虑。 主观原因;
23、司马氏控制的魏国实力日益增强;吴、蜀两国日益衰落。 客观原因:统一符合历史发展总趋势和人民愿望。 西晋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但并没有出现长期统一的富强的局面,由于统治阶段内部的混战和他们对各族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迅速地激化。 2社会矛盾:(板书) 八王之乱(板书) 根本原因:西晋统治者昏庸腐朽。 性质:西晋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进行的混战。 危害:混战长达16年,给人民带来灾难;经济遭到破坏,西晋衰落。 内迁各族(板书) 内迁各族,东汉、魏晋时期,边疆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内迁的少数民族有: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历史上称他们为“五胡”。 让学生看142页西晋内迁各族的分布图
24、,找出这些少数民族的地理位置,以加深印象,但不要记忆此图。 这些内迁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他们同汉族杂居相处,互相学习,逐渐融合,对祖国北方的生产发展做出了贡献。 而西晋政权却向内迁各族人民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掠卖为奴婢。 八王之战使西晋衰落,西晋统治者对各族人民的剥削压迫,又激化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这就直接导致了西晋的灭亡。 3西晋结束:316年被刘聪所灭。(板书) 西晋末年,匈奴首领刘渊起兵称帝,进攻西晋,匈奴兵占领洛阳,俘虏晋怀帝,316年,刘渊之子刘聪又率兵攻入长安,西晋灭亡。 (强调)腐败的西晋王朝是刘渊的儿子刘聪灭亡的,而不是刘渊,时间是316年。 思考:西晋为
25、什么是一个短命的王朝? 引导学生从西晋灭亡原因和存在时间上分析: 西晋统治集团腐朽,造成“八王之乱”,西晋统治衰落;对各族人民残酷剥削压迫,激化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各族人民纷纷掀起反晋斗争,导致西晋灭亡。 西晋从建立至灭亡(265年316年)共51年,从统一至灭亡(280年316年)共36年,所以西晋是一个短命王朝。 西晋灭亡后中国的情况怎样呢? 二、十六国和东晋的建立 (板书) 1十六国:(板书) 从四世纪初到五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国家,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国家,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 让学生看143页表,了解有哪些国家,各是由哪一族建立的,但不要求记忆。 十
26、六国的多数政权都是少数民族首领建立起来的;二十六国时期,各国彼此攻战,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民颠沛流离;但是,各民族通过长期交往和互相影响,也加速了民族融合。 2东晋建立:(板书) 东晋最大的特点是软弱。 造成软弱的原因,一是政权的基础是建立在北方南下的贵族地主(王导为首)与江南大地主支持上,皇室受其左右,当时流传的“王与马共天下”这几句话,就真实地反映了东晋初年的政治状况。二是东晋政权时刻受到来自北方十六国的威胁,偏安江南。 东晋统治者软弱,而南迁的北方人民却怀念家乡,希望晋朝能恢复中原,祖逖就是当时恢复中原的杰出代表。 3祖逖北伐(板书) 313年,祖逖渡江北上,经过几年艰苦战斗,收复黄
27、河以南大部分地区。 (教师指出)祖逖年轻时胸怀大志,勤奋练武,随时准备报效国家,在北伐中又有“如不扫清中原,誓不再回江东”的坚强决心,这是他成为恢复中原的杰出人物的重要原因。 教育学生学习祖逖“闻鸡起舞”的精神,从小刻苦学习,随时准备报效祖国。 祖逖北伐最终没有获得成功,其原因是什么呢? 主要是因为东晋建立后,统治者腐朽软弱,偏安江南,阻挠和牵制祖逖北伐,所以祖逖忧愤而死。 东晋实力弱,但在淝水之战中却一举战胜了兵力十倍于己的前秦。 三、淝水之战 (板书) 1战前形势:(板书) (指前秦东晋形势图讲)经过五六十年,东晋在江南统治逐渐巩固。北方经过长期混战,4世纪后期,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了黄河
28、流域,前秦皇帝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励精图治,国家强盛。 让学生看144页引文“关中良相唯王猛,天下苍生望谢安”,认识王猛和谢安这一南一北两位地主阶级的贤相,都有丰富的历史经验。 2战争经过:(板书) 383年,苻坚看到国势日强的情况,就不顾上下反对,强征各族人民当兵,率领大军进攻东晋。东晋宰相谢安主张坚决抵抗,派弟弟谢石、侄儿谢玄带兵还击,双方在淝水展开决战。 让学生看淝水之战形势图,对比讲述交战双方的情况: 前秦(80) 东晋(8万) 苻坚 谢石谢玄 骄傲(投鞭于江、足断其流) 破秦军前哨 胆怯(草木皆兵) 请秦军稍退 失误(后撤) 渡河决战 溃败(风声鹤唳) 收复失地 (以上图示可事
29、先在小黑板上写好,并和挂图同时挂出,边看图边讲解。) 3战争结果:(板书) 东晋以少胜多,击败前秦。前秦统治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东晋乘机收复黄河以南的许多失地。 思考:淝水之战中前秦为什么会失败? (教师首先指出)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战役,人心的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败的重要因素。 (引导学生从双方统治阶级内部对战争的态度和军队战斗力两方面进行分析)前秦方面:a内部民族矛盾严重,一些少数民族贵族反对打仗,因此决策者意见不统一。强征各族人民当兵,军心离散(如朱序反秦)。兵虽多,战斗力不强。b苻坚骄傲自满,指挥失误。东晋方面:统治阶级内部意见比较一致,以宰相谢安为首的大臣都主张坚决抵抗,军队数量虽少,但战斗力强。 4小结巩固: 按板书小结并勾划重点;采取多种方式掌握重点。如:识图,编顺口溜,黑板演示,填表。 书面作业:布置学生完成课后三道练习题。 (三)教学建议 本课内容较多,一般可不讲小字部分,(如八王之乱,祖逖北伐的内容),集中力量讲好西晋统一,内迁各族十六国、东晋建立和淝水之战即行。其他部分可根据具体地区具体学校决定取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