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7 ,大小:20.47KB ,
资源ID:2922905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922905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考文言虚词的复习积累与备考策略.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考文言虚词的复习积累与备考策略.docx

1、高考文言虚词的复习积累与备考策略高考文言虚词的复习积累与备考策略在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中,都出现了一定的文言虚词考查试题。这些试题,一方面,能够考查学生对文本文言词汇的理解掌握情况;另一方面,能够充分地体现学生的文言知识积累以及知识运用的迁移能力。本文拟结合真题浅谈高考文言虚词的复习积累与备考策略。一、真题列举(2012年广东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 出为川东道 结为婚姻B. 于是三十余年之纠葛,豁然一清 并开引河,导之入淮C. 灾譬赖之无失所 准水所经,劝民修堤束水D. 澍毅然以身任 于是以海运节省银二十余万兴工【参考答案】D【真题解析】试题中依然是往

2、年的热点虚词:为、之、所、以,这些虚词在近年的高考中经常出现,题目中要求选出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难度相对较大,因而要得出正确答案还需要仔细辨别。为:两个“为”均用作动词,作谓语,前一个译为“担任”,教材中有例子: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鸿门宴)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阿房宫赋)后一个译为“成为”,教材中有例子:化而为鸟。(逍遥游)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可见两者用法相同,意义不同。之:第一个“之”,结构助词,作定语的标志,相当于相代汉语的“的”。教材中有例子: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师说)第二个“之”,代词,

3、作宾语,指代“沙洲阻水”。教材中有例子:蜩与学鸠笑之。(逍遥游) 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游褒禅山记)所:第一个“所”为名词,处所。如必修教材中有例子: 妪每谓予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与妻书) 不如早为之所(名词活用为动词,安排住所)。(郑伯克段于鄢)第二个“所”是特殊的指示代词,后接动词构成名词性的词组,译为“的人(事)(物)或的地方”。这里的意思是的地方。教材中有例子:当其欣于所遇(兰亭集序)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项脊轩志)以:这两个“以”意义和用法都相同,均为介词用法,意义为“用”“凭借”。教材中有例子:去以六月息者也。(逍遥游)王好战,请

4、以战喻。(寡人之于国也)二、复习积累2012年高考考纲对文言虚词的考查要求依然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大纲中共列举了“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等18个虚词。研读考纲,推敲“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这句话,我们不难得出两点:一是“理解”,是指对阅读文本中出现的文言虚词能根据上下文语境准确把握其意义和用法;二是“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强调“在文中”这一范围,主要是考查考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并辨别文言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的能力。在备考中经过研究与实践,我们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的办法来复习积累。1. “先少后多”。“少”是相对于单

5、个虚词中用法最少、最简洁的那一个,如虚词“而”,使用最少的是用作第二人称代词,表示对称,可译为“你”或“你的”。如:余知而无罪(左传昭公二十年)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其次,“而”用作语气词的情况也是比较少的。如:a“而”与动词“已”组成固定结构,用于句末,译为“罢了”,也可不译。其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b“而”与连词“况”组成连词性固定词组,表示递进。虽大风浪不能鸣,而况石乎!(石钟山记)。“而“用作连词是最复杂的,必须要逐一分类积累才是,这里不作一一说明。2.先特殊后一般特殊用法是与一般用法相对而言的,特殊与“少”又有区别

6、,“少”是相对数量,“特殊”是相对用法和意义。“其”在作人称代词的时候,第三人称代词是众所周知的,可作“他,他的;它,它的”来理解,但“其”还可作第一人称,译为“我”、“自己”,如“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其还可以按第二人称来理解,如“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再如“于”,作介词、连词的用法比较常见,但“于”(“见于”)表示被动就不常见,这便是其中特殊的用法,需要重点记忆、理解。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臣恐见其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又如“与”,作介词、连词用法也较为常见,但与可作通假理解,通“欤”,句末语

7、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齐桓晋文之事)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3.重点记忆有区别、易混淆的用法高考的考查,喜欢将虚词中常常被混淆、应用中有区别的虚词用法作为例子来考查,引诱学生掉进陷阱。如“因”的介词和连词的用法常常被混淆,要区别其实也不难,我们可以从语法功能上进行区别。如果“因”与名词或名词性词组结合再与动词结合,那么这个“因”就是介词。如“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如果“因”与动词或动宾词组结合,那么这个“因”就是连词。如“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鸿门宴)再如位于句末的“焉”字的代词、兼词和语气词用法的区别,学生也不易辨识,但我们根据语法功能

8、和语境来分析,其实也不难。关于代词和兼词的区别,我们可以根据语法功能来区别:位于作谓语的及物动词后面的“焉”则为代词,相当于“之”。如“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中的“焉”指代前面的“师”。位于作谓语的不及物动词或形容词后面的“焉”当为兼词。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中的“焉”就是兼词,“于是”的意思。至于兼词和语气词的区别,我们可以结合语境来区别:假设“焉”为兼词,如果与句中其他成分存在着语义重复,那么这一假设就不成立,“焉”当为语气词。如“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也。”(寡人之于国也)这里的“焉”如果作兼词“于是”讲,与前面“寡人之于国也”在语义上是重复的,所以为语气词。反过来,假设“

9、焉”为语气词,如果整个句子在意义的表达上存在欠缺,那么这个假设就不成立,则为兼词。如前面所举的“积土成山,风雨兴焉。”4积累典型例句理解记忆,这是我们经常向学生灌输的思想,结合到虚词便是要求将18个虚词与实际的例子尤其是必修教材中的文言句子结合来记,效果更明显。这是因为结合教材中的典型例句,学生不会有陌生感,可以集中精力解决文言虚词问题,而且对所学过的知识兼有复习和整理归纳的作用;另外,高考文言虚词很多省份的命题采用一句文本中的一句教材中的,这样也有助于学生答题。5分清主次,搞好侧重点高考文言虚词的考查,多是对文本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文言虚词进行考查的,如“以、之、其、而、为、于、且”,对这些虚词

10、可以作重点记忆。以2011年和2012年为例,这些虚词考查的频率如下:2011年考查了14个文言虚词,其中“以”考查6处为最多,其次是“之“而”“其”“于”均考查了4处,“且”考查了3处,其余的虚词考查1至2处,而“者” “焉”“乎” “也”“若” “与”这些根本没有设题考查;与2011年相比较,2012年考查了13个文言虚词,虚词 “以”的考查次数仍居榜首,多达12处,其次是“为”考查了7处,“之”“其”“而”均考查了5处,“于”考查了4处,“所”“且”“则”“乎”“与”“者”考查了1至2处。可见,重点的虚词“以”“而”“之”“其”“于”一定要分类强化积累,次重点的“为”“且”“与”“乎”“

11、则”等虚词也不能忽略,毕竟今年不考不代表明年不考。另外,在平时的训练中注重整理、归类、辨识,以练习来检验自己的记忆效果,以整理、归类来理清记忆的思路,以区别对待来分清特殊用法与一般用法,积累便有了定时的反刍。同时,以课文例句来反推意义及用法也是行之有效的复习记忆虚词的方法,不妨认真揣摩使用。要注意的是,任何一种复习、记忆方法不可能孤立运用,综合起来记忆才能产生实际效果。三、备考策略复习积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考试的过程中也还需要一些策略,才能将平时复习积累的东西用在刀刃上,下面是一些操作性很强的方法。(一)语法切入法借助于语法功能的分析可以推断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试以“之”为例来说明。秦人

12、视之,亦不甚惜。(阿房宫赋)“视之”是动宾结构,“之”是谓语动词“视”的宾语,代词,指代上文的“这些东西”。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赤壁赋)“壬戌之秋”是偏正词组,“之”置于定语和中心与之间,是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逍遥游)“鹏”是主语,“徙于南冥也”是谓语,“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使“主+谓”词组化,可不译。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之九万里”为动宾结构,“之”是动词,“九万里”是“之”的处所。所以,“之”是实词而不是虚词。(二)对文分析法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借此可以从熟

13、悉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来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句中“以”和“而”处于相对应的位置,根据“而”的用法可以推知“以”也是表示修饰关系的连词。噫嘘嚱,危乎高哉!(蜀道难)“乎”与“哉”处于相对应的位置,由“哉”是表示感叹的语气词,可以推知“乎”也是表示感叹的语气词。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过秦论)“因”和“乘” 处于相对应的位置,“乘”是介词,“趁着”的意思,由此可以推知“因”也是介词,“趁着”的意思。(三)标志识别法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抓住这些标志,我们就能迅速地确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如判断句的标志“者”“也”等,

14、被动句的标志“见”“于”“为所”等,宾语前置的标志“是”“之”等,其词性和意义是确定的,只要判断出是那种标志,就找到了它的用法和意义了。再如有些虚词是用来发议论,转话题、抒发感情、表关联等。根据标志性词语,可以推知其用法。如: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兰亭集序)“夫”用在段(句)首引起议论,是发语词,可以不译。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根据“中心语+定语+者”这一结构,可以判定这里的“者”为定语后置的标志,是标志性助词,可以不译。(四)语境联系法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十分灵活,要确定一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能不联系具体的语境,做到“字不离句”。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语境是“风

15、雨形成于土壤日积月累变成大山的地方,由此可以推知“焉”是兼词“于此”的意思。“兴焉”就是“形成在这里”。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季氏将伐颛臾)“焉”用在疑问句中,表示责备的语气,由此可以推知“焉”是疑问代词,可以译为“哪里”。(五)词语代替法答题时可以先判断该虚词所在的两句中你最有把握的那一句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将其代入另一句中,看看替代后的文意是否通顺、恰当,如果通顺、恰当,则两句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反之则不同。如2012年安徽卷第5题C项:因潜请于布政辰公 月出于东山之上后一句是我们熟悉的课文赤壁赋中的句子,这里的“于”用于动词“出”和地点名词“东山之上表示引出处所,可译为“从” ,用“从”代入前一句中的“于”,显然不通,所以用法不同。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