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1 ,大小:22.97KB ,
资源ID:2918846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918846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第一单元 检测试题 高考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第一单元 检测试题 高考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docx

1、第一单元 检测试题 高考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检测试题编者选题表考点角度题号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周王室的衰微1春秋时期礼制的影响2华夏文明的扩张3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巩固统一措施4周秦之变的表现5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代选官制度6两晋南朝时期皇权与门阀势力的斗争7宋三司机构改革 8元代行省制度9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明朝君主专制加强的趋势10明代科举11清地方管理12综合13、14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四川宜宾二模)历史解释的要求之一是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基于下表中史实能够得出的解释是()时间事件周襄王元年齐桓公在葵丘会盟诸

2、侯,周襄王也派代表参加周显王三十五年魏惠王与齐威王会见于徐州,互相承认为“王”周显王四十六年韩、赵、魏、燕、中山等五个诸侯国国君也同时称“王”A.宗法破坏,等级不再 B.王室衰微,礼崩乐坏C.分封破坏,王室内讧 D.尊王攘夷,走向统一解析:B据材料“齐桓公在葵丘会盟诸侯,周襄王也派代表参加”及各诸侯王争相称“王”等信息可知,王室衰微、礼乐制度受到破坏,故B项正确。A项说法过于绝对,材料不能体现;题干没有体现王室内讧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走向统一”与材料诸侯争相称王的信息不符,D项排除。2.(2019广东广州一模)春秋时期,楚国与晋国交战于邲。晋国大败,在逃跑途中,晋国的许多战车陷入泥坑,狼狈

3、不堪。楚国士兵不但没有乘机追杀,反而跑上前去教晋军如何抽去车前横木,以便冲出陷坑。这反映了当时()A.战争破坏性得到控制B.楚国以儒学作为治国理念C.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D.礼乐制度仍然具有影响力解析:D材料“楚国士兵不但没有乘机追杀,反而跑上前去教晋军如何抽去车前横木”说明春秋时期的战争不搞偷袭,靠光明正大的正当手段取胜,体现了周代礼乐制度在诸侯国中依旧有一定的影响力,故选D。材料信息不涉及战争的破坏性问题,排除A项;春秋晚期,孔子在鲁国创立儒学,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楚国与晋国交战于邲”,确实反映了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的一面,但是材料突出的是后半部分,即楚国没有乘胜追击和对晋国的帮助,排除C

4、项。3.(2019山东潍坊一模)先秦时期,我国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被称为“南蛮”。春秋时,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帜击退北狄、征伐楚国,成就霸业。后来崛起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楚、吴、越等国又先后北上中原争霸。这一现象表明()A.周王室集权统治削弱 B.宗法分封制已经瓦解C.华夏文化圈逐渐扩展 D.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解析:C西周在地方实行分封制,没有形成中央集权统治,排除A项;春秋时期,宗法分封制开始瓦解而非“已经”瓦解,排除B项;根据材料“我国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被称为南蛮”可知当时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文化相对中原落后,根据材料“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楚、吴、越等国又先后北上中原争霸”可知楚、吴、越等国

5、认同中原文化,说明当时华夏文化圈逐渐向外扩展,C项符合题意。春秋时期的战争属于争霸战争,战国时期才出现兼并统一战争,排除D项。4.(2019广东广州二模)秦朝规定了官方文书的表述标准,如“公室”“王室”称“县官”,“边塞”称“故塞”,“郡邦尉”称“郡尉”,“邦司马”称“郡司马”。这有利于() A.隶书的全面推广 B.儒家思想的传播C.边患危机的解决 D.大一统思想的宣传解析:D秦统一后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在中央建立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在地方推行郡县制以巩固大一统王朝。材料中的“公室”“王室”称“县官”,去掉“郡邦尉”中的“邦”称“郡尉”,体现了由分封向郡县的转型;“边塞”称“故塞”体现

6、了秦统治区域的扩大,故材料中“县官”“郡尉”“郡司马”等称谓体现了秦朝加强大一统思想的宣传,D项正确;材料涉及称谓变化,没有涉及字体的变化,与隶书的推广无关,A项错误;秦朝推崇法家思想,对儒家“焚书坑儒”,B项错误;规定了官方文书的表述标准,不是解决边境问题的措施,C项与材料无关。5.(2019江苏苏锡常镇四市一模)王夫之认为商周之变和周秦之变是中国古代影响最大的两次政权更替,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曾随之发生变化。下列最能体现“周秦之变”的是()A.从传位贤能到血缘世袭 B.从官僚政治到贵族政治C.从分封诸侯到郡县制度 D.从礼乐治国到法律治国解析:C材料限定“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的变化,西周时期

7、实行分封制,属于贵族政治。秦朝实行郡县制,属于官僚政治。“周秦之变”就是指从分封诸侯到郡县制度,故C项正确;西周是血缘世袭,秦朝是朝廷任命,故A项错误;B项说法与“周秦之变”相反,应排除;D项不属于政治体制的变化,应排除。6.(2019清华大学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汉代初年,二千石以上官任职满三年,可举子弟一人为郎;在有市籍的商人之外,家资满10万(文帝时减为4万)可任郎官。中央或地方官有缺额时即可由郎官中选用。这表明汉初()A.商人入仕优化了官僚体制B.世卿世禄体制尚未被打破C.因长期战乱官员严重匮乏D.依政治需要选官形式多样解析:D本题考查汉代选官制度。汉初社会经济亟待恢复,材料表明统治者通过

8、任子、赀选等制度笼络达官富人,以达到巩固、稳定统治的目的,故D项正确。“在有市籍的商人之外”,说明商人被排除在外,故排除A项;世卿世禄制是指根据血缘关系就能为官,与材料信息反映的“二千石以上官任职满三年,可举子弟一人为郎”不同,因此B项说法错误,排除;C项与材料没有直接关联,仅存在这种可能性,材料信息和C项结论不能正确对应。7.(2019广东湛江一模)下表是两晋南朝时期代表皇权的宗室外戚与世家大族在官僚体系中的占比变化情况。据此可知,这一时期()西晋东晋南朝宗室外戚19%38%7%19%38%世家大族49%64%78%49%64%A.官僚体系日益遭到破坏B.皇权与门阀势力斗争激烈C.皇权势力逐

9、渐走向衰微D.社会发展出现了严重倒退解析:B宗室外戚代表皇权势力,在西晋和南朝还有一定实力,东晋则势力衰微;世家大族代表门阀势力,在两晋南朝势力强大,尤其是东晋。两者在官僚体系中比例的变化反映了两种政治势力斗争激烈,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官僚的来源,并不涉及官僚的任命,材料无法说明官僚体系遭到破坏,A项错误。皇权势力存在反复,不能说明“衰微”,C项片面。门阀势力在南朝后期已经出现了衰落的迹象,唐朝后期基本退出历史舞台,这是历史进步,D项错误。8.(2019湖南长郡中学考前保温卷)宋初,三司(户部、盐铁、度支)独立掌握全国财政,王安石变法时期将三司重新组织起来并统一到一个新的机构里。这一措施的主

10、要意图是()A.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制度B.增加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C.提高处理经济事务的效率D.消除宋初加强皇权的弊端解析:C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应该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三司属于中央机构,故A项错误;三司重新组织到一个新机构里,并不一定会增加中央政府财政收入,故B项错误;三个机构合并可以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办事效率,故C项正确;这一措施并不能消除宋初加强皇权的弊端,故D项错误。9.(2019安徽五校联考)元代行省设置犬牙相错的特点明显,如: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湖广行省以湖南、湖北为主体而又越过南岭有广西,江西行省也同样跨过南岭而有广东,河南江北行省则合淮水南北为一。这种做法()A.打破了

11、地区间的隔绝状态 B.顺应了经济格局变动趋势C.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威胁 D.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解析:D据材料“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河南江北行省则合淮水南北为一”可知犬牙交错的特点打破了前代区域划分格局,有利于各地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故D项正确;根据古代中国中央集权的相关知识可知,地区间并非处于相互隔绝的状态,故A项错误;材料中强调的是行省设置具有犬牙交错的特点,并未反映经济格局的变动趋势,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行省制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犬牙交错的行省设置不易产生分裂局面,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不能由此得出消除地方分裂割据威胁的结论,故C项错误。10.“明太祖由平民得帝位,

12、乃不料君权的膨大,反比从前加厉,这为什么呢?其实只是君主专制的自然趋势,明朝适逢其会,便得更上一层罢了。”这表明()A.中央对地方的权力制约大大加强B.朱元璋具有极为强烈的小农意识C.皇权强化是古代中国的政治传统D.相权为核心的官僚政治体制终结解析:C材料反映出明朝君主专制的变化趋势,与中央集权无直接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君权的膨大是“君主专制的自然趋势”,与朱元璋的小农意识无关,故B项错误;君权的膨大是“君主专制的自然趋势”,是中国古代人治社会皇权缺乏制约的必然结果,因此也是古代中国的政治传统,故C项正确;材料只反映出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没有涉及宰相制度的废除,故D项错误。11. (20

13、19福建三明期末)明代的乡试和会试,考试内容除了经义和八股文外,还有史、策、论、律诗等。其中策一项,对其内容明确界定:“凡对策,须参详题意,明白回答,如问钱粮即言钱粮,如问水利即言水利,孰得孰失,务在典实,不许敷衍繁文。”据此可知明代的科举考试()A.形式日益走向僵化B.考核内容侧重“经世致用”之学C.儒学遭到严格限制D.要求考生所学知识全面务实解析:D由材料“凡对策,须参详题意,明白回答,如问钱粮即言钱粮,如问水利即言水利”可知明代科举考试要求考生对政务有全面了解,钱粮、水利都在出题范围中,由“孰得孰失,务在典实,不许敷衍繁文”可知要求学生作答内容不得顾左右而言他,需简明扼要,反映了对考生还

14、有务实的要求,故D项正确。材料主旨反映的是明代科举考试对考生能力有一定的要求,不是科举制形式的僵化,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只是科举考试中策一项的考试要求,除此之外,考试内容还有经义和八股文、史、论、律诗等,故B项错误;科举考试一直都是以儒家经典作为重要依据,故C项错误。12.(2019河南六市联考)据学者研究,清代安徽知县的平均任期如下表所示,全国的情况也大致如此。这一现象()清代安徽知县的平均任期统计表(单位:年)时期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任期2.954.732.472.712.762.201.581.46A.不利于地方的长远发展 B.确保了地方吏治的清明C.受制于列强的外来压力

15、D.推动了中央集权的完善解析:A由表格信息可知,自康熙以来安徽知县的平均任期时间总体呈现下降趋势,而地方官吏任期过短、调动频繁容易导致地方执政理念朝令夕改,不利于地方的长远稳定发展,故A项正确。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知县在地方形成自己的利益集团,但不能确保地方吏治的清明,故B项错误;知县平均任期变短是中央对地方政策调整的结果,与列强的外来压力无关,故C项错误;知县平均任期变短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但不是完善,故D项错误。2、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13题25分,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清入关后,即以宗主视天下,同时密切关注边疆事务、励精图治,完成了对边疆地

16、区的统一,建立起一个比以往任何朝代都巩固的“大一统”帝国。清王朝接受并发展了“大一统”思想。清朝抽去了“大一统”理论中“华夷之辨”的内容,改造为四海之内共尊一君的君主专制“大一统”观念;形成以推重“大一统”政权为核心、以政权承绪关系为主线、取消华夷之别为特征的正统论,并将其贯彻于历史评断之中,使之更有利于清廷的政治统治和思想控制。清朝对“大一统”思想及其正统论的总结,束缚了人民的思想,但也起到了统一思想,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经营管理,进而统一国家的积极作用。清朝奠定了近代中国领土疆域的基础。这个统一是在清王朝的统治下实现的,但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完成的。经过历史上长期的民

17、族融合与文化交流,中华民族在清朝“大一统”政治格局下得到进一步发展,升华成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整体。近代,随着外国列强的入侵,造成中国边疆危机、民族危机,中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共御外侮,掀起救亡图存运动。在反帝反封建的血与火的斗争中,中华各民族作为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对立者,其整体性更加突出,各族人民由自发联合走向自觉联合,中华民族由一个自在的整体升华为一个自觉的整体。“大一统”思想深入人心,成为凝聚民族、维护统一、保卫边疆的强大精神力量。刘正寅“大一统”思想与中国古代疆域的形成(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朝前期对“大一统”思想的发展及其影响。(12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华民族”

18、发展为一个自觉整体的历史原因。(13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清朝抽去了大一统理论中华夷之辨的内容,改造为四海之内共尊一君的君主专制大一统观念”,可知清朝统治者因其少数民族身份对华夷之辨比较忌讳,所以“剔除华夷之辨”;又因为清政府建立起“大一统”帝国,出于对边疆地区、对全国统治的需要,对大一统思想又进行改造发展。根据材料“形成以推重大一统政权为核心、以政权承绪关系为主线、取消华夷之别为特征的正统论,并将其贯彻于历史评断之中”可知,这种改造即推崇君主专制;推重大一统政权;构建政权承绪(延续)的正统论;确立“大一统”的历史评判标准等。根据材料“有利于清廷的政治统治和思想控制。清朝对大一统思想及

19、其正统论的总结,束缚了人民的思想,但也起到了统一思想,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经营管理,进而统一国家的积极作用”,可从这种发展对政府统治,对政府边疆统治、国家统一,对民族关系,对人民控制等方面总结“影响”。第(2)问可从古代文化即“大一统思想的影响”“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方面回答;可从古代政治中“大一统政权的建立与发展”“民族的融合”等角度回答。根据材料“随着外国列强的入侵,造成中国边疆危机、民族危机,中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共御外侮,掀起救亡图存运动”,可从近代史的现实背景出发作答。答案:(1)发展:剔除华夷之辨;推崇君主专制;推重大一统政权;构建政权承绪(延续)的正统论;确立“大一统”的历史评判标准。

20、(每点2分,任意3点,共6分)影响:维护清政府的统治;有利于加强对边疆的管理;有利于国家统一;有利于民族融合;加强了对人民的思想控制。(每点2分,任意3点,共6分)(2)原因:文化因素:发端于先秦的大一统思想影响深远;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生命力。(任答1点得4分)政治条件:我国历史上多次出现大一统政权;清朝奠定近代中国领土疆域;长期的民族交融;清代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任答2点得4分)直接原因:近代列强入侵,各族人民共御外侮;近代民族危机深重,中国人的民族意识觉醒;近代先进知识分子积极传播“中华民族”观念。(答1点得3分,答2点得5分)14.宰相是中国古代辅政首脑的统称,它上承皇帝制度下启官

21、僚制度,是古代行政体制的枢纽。宰相及宰相制度对古代政治的稳定、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兴衰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历代全国宰相籍贯分布统计表河南河北陕西山东山西甘肃江苏湖北浙江安徽江西福建西汉114712117-唐6349672144272010541-两宋208284-821981514明79284-1571961012材料二宰相籍贯分布中心地点、数目统计表(部分)宰相籍贯分布中心地点及数目(后者用括号表示)西汉咸阳(4)、沛县(7)唐朝长安(28)、咸阳(7)、秦安(12)、陇西(6)、闻喜(8)、苏州(6)、安平(7)、洛阳(12)、荥阳(6)两宋开封(7)、杞县(3)

22、、安次(3)、寿县(4)、衙县(3)明晋江(6)、余姚(3)、湖州(3)注:材料一、二表中宰相包括秦汉丞相、相国、三公,唐宋中书、门下、尚书三省长官及同平章事,明清大学士。以上两则材料均据陈国生论我国古代宰相籍贯分布规律及其形成原因整理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宰相籍贯分布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12分)解析: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历代全国宰相籍贯分布统计表的内容,可得出以下信息即“汉代主要集中在河南、山东”“唐代主要集中在河南、河北、陕西、山西等地区”“宋代分布较为均衡,并有逐渐南移趋势”,将之根据地域、时间等整合可成答案“宋代以前集中,主要在北方各省,宋代以后南移和均匀化”。由材

23、料二宰相籍贯分布中心地点、数目统计表的内容可知,宰相主要集中在咸阳、沛县、长安、洛阳、陇西、开封等地,将这些地区归类,可知这些地区要么为政治中心,要么曾为帝王之乡,可知答案。第二小问根据西汉、唐、两宋、明的社会特征,结合地域的变化,从政治、经济等方面思考,如经济重心南移;察举制、九品中正制以及科举制的影响;政治和军事中心变化及其影响分析即可。答案:特点:宋代以前集中,主要在北方各省;宋代以后南移和均匀化;历代帝乡所在地,政治中心区附近分布密集。(4分)成因:经济重心南移;南方文化教育发展;唐以前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导致世家大族垄断选举,科举制的实行使选官范围扩大,宰相籍贯分布均匀化;政治和军事中心为人物行政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政治中心备受统治阶级重视,所以帝乡多宰相,宰相籍贯分布在政治中心区尤为密集。(8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