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秋季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整单元教学设计学年第一学期详细版第四单元教学设计单元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作者的语言魅力和思想感情,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2.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着重把握各类散文在写法上的独特之处。品味重点语句,学习作者是怎样用精练的语言表情达意的。3.品味欣赏各具特色的语言,培养学生对散文语言的赏析能力,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品味精练、优美的文学语言,培养学生散文感悟能力和写作能力。4.体察父母关爱之情,常怀感恩父母之心,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感受中华儿女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意
2、志。单元教学重难点:1.反复朗读课文,品味欣赏各具特色的语言,培养对散文语言的赏析能力。2.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着重把握各类散文在写法上的独特之处。 3.学习并掌握文中所运用的写作手法和表现手法。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是散文单元,四篇课文皆为散文,或写人记事,或托物言志,或阐发哲理,或写景抒情,为我们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象和社会生活。背影文章深刻的表现了父亲的爱子之心和作者的念父之情,无论记人、叙事、抒情都十分平实,语言淳朴自然,毫无矫揉造作之处,却打动了几代读者的心。在一个平凡、朴素的背影上刻下了两个质朴而深沉的大字一-父爱,而这一主题的表达在物质充裕的今天,对学生具有极其现实的教育意义
3、。白杨礼赞作者以西北黄土高原上“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的白杨树,来象征坚韧、勤劳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在民族解放斗争中的朴实、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同时对于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也投出了辛辣的嘲讽。文章立意高远,形象鲜明,结构严谨,语言简练。散文二篇(1)永久的生命是近现代著名作家严文井先生写的一篇哲理散文,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和赞美,引导我们用积极的态度去对待生命。(2)我为什么而活着是罗素自传的序言,本文是罗素的思想随笔,从中可以窥见思想家罗素的崇高思想境界和伟大人格。昆明的雨通过回忆,借助于对昆明的雨季及雨季中的菌子、果子、花等事物的细致的描写,表达了
4、作者对昆明的雨的喜爱、怀念之情,理解文中展现的风土人情,同时引导学生理解文中昆明的雨的特点,品味文章的语言,同时把握课文记叙写景、事、物的线索,体会课文中形散神聚的特点。本单元写作的主题是“语言要连贯”。语句之间、段落之间要符合逻辑顺序,可以用适当的关联词显示文章的逻辑关系,旨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本单元综合性学习的主题是“我们的互联网时代”,旨在引导学生审视互联网对我们的影响,看到其利与弊,养成健康的上网习惯,培养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同时,学会合理利用网络资源获取学习资源。单元教学方法: 教学本单元要注意散文教学的共性,交给学生一定的文体知识和赏析知识,引导他们自主进行散文赏析,又要注意
5、本单元教学任务的特殊性,抓住“类型”这个关键词,避免泛泛而教,防止学生在既有的知识、赏析水平上停滞不前。1.在具体的阅读赏析中把握不同类型散文的基本特点。本单元的教学要让学生在阅读赏析中自己感受和体会散文类型的特点,自行总结概括。换而言之,本单元的教学是要“学文识类”而非“以类学文”。 2.赏读品味。散文的一大特点是语言优美,好的散文语言凝练、优美,又自由灵活,接近口语。优美的散文,更是富有哲理、诗情、画意。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有音乐感和韵律美,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
6、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杰出的散文家的语言又各具不同的语言风格:如朱自清的散文语言清新隽永,茅盾的散文语言细腻深刻,汪曾祺的散文语言平淡质朴如话家常。3.要有单元整体意识,各篇课文的教学要各有侧重点,本单元的四种散文类型中,写人记事散文和写景抒情散文学生是比较熟悉的,因此在教学背影和昆明的雨时教师可以将教学重点放在具体的课文品析上,而托物言志散文和议论性散文属于学生相对陌生的散文类型,教师在教学白杨礼赞和散文二篇时,既要指导学生学习“这一篇”,又要时时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这一类”,并可利用课堂练笔强化学生对这两种散文的认识,要重视内引外联,比较阅读。4.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要注意进行比较阅读,可以做
7、散文类型之间的比较,如白杨礼赞和昆明的雨写景物,但在表达意图和写作手法方面差别甚大,稍加比较就能把两类散文的基本特点显现出来。本单元写作教学的内容是语言要连贯,看起来与阅读部分的内容关系不大,实际上有着潜在的联系,散文写作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形散神也散”文章不连贯,零碎散乱。教师不妨利用阅读学习和随堂笔记,让学生体会不同的语言连贯。乔拉克铁热克镇寄宿制初级中学集体备课教案年级:八年级 科目:语文备课组八年级语文备课组主备人张龙主备时间2021.10.11执教人执教班级研备时间课题14.背影课时数3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对“背影”的分析感知父亲形象,体会父子之间的深厚感情。2.把握文中“我”的
8、情感变化,深入理解文本。3.思考课文为何以“背影”为中心,了解文章的传叙事方式。4.品味课文独具特色的语言。教学重点1.体会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感悟作者由感情的聚焦点背影抒发的真挚亲情。 2.明确文章“背影”与 “父子深情”和谐统一的结构特点;体会文章余音袅袅、情思绵绵的意蕴。教学难点1.体会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感悟作者由感情的聚焦点背影抒发的真挚亲情。 2.明确文章“背影”与 “父子深情”和谐统一的结构特点;体会文章余音袅袅、情思绵绵的意蕴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资料助学法,点拨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二次备课(执教人复备) 第1课时 (执教时间: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
9、中,总有一些事,一些细节,会引发我们内心的感动。也许是父母一个深情的凝望,也许是爷爷奶奶一个和蔼的笑容,也许是老师在作业本上留下的一个个红勾正是生命中无数美好的感动,让人间变得温馨动人。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文章,作者在文中仅仅记录的一个小小的背影,却感动了阅读它的无数人。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背景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创作成就最大的是散文,其文细腻清丽、意境隽永,于朴素中见丰腴,洋溢着一股清新气息。代表作有诗文集踪迹欧游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朱自清清贫而有气节,宁死不领美国的
10、救济粮,是毛泽东同志称颂的“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爱国知识分子”。写作背景:背影是记事散文,写于1925年10月,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本文是作者追忆八年前的往事。1917年冬,作者祖母去世,父亲朱鸿钧原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被解职。文中的“祸不单行”正是指这两件事。作者当时20岁,在北大哲学系读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车站惜别。目标导学二:朗读文章,整体感知1学生朗读课文。2思考: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本文写了父亲为“我”送行并爬月台为“我”买橘子的事,过程中父亲的背影给“我”留
11、下深刻印象,终生难忘。表现了父亲对“我”的疼爱,抒发了“我”对父亲的思念之情。目标导学三:重点探究,分析“背影”1本文的题目是背影,文中一共写了几次“背影”?这几次“背影”各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明确:文中共有四次写了背影,第一次是文章开头,作者在回忆中提到背影;第二次是父亲为“我”买橘子时爬上月台留下的背影;第三次是父亲离开时消失在人海中的背影;第四次是结尾抒情时点到的背影。2请认真研读第6段,说说作者是如何描写父亲背影的。明确:作者在描写父亲的背影时,先用外貌描写来描写父亲,即“父亲是一个胖子”“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突出了父亲的外貌特征;再用动作描写,“蹒跚地走、
12、慢慢探身下去、攀着、向上缩、向左微倾”,似一个慢镜头一般,作者将这个行动的背影仔细刻画,忽又定格在月台上,表现出父亲买橘子的不易,形成了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背影形象。而在父亲离开时,又将众多的人影作为陪衬,写父亲的背影消失在人影里。3第6段中,作者两次描写父亲的背影,并两次说忍不住落下泪来,这是为什么?请你分析作者在此表达的情感。明确:作者被父亲为自己的付出深深感动,这是一种深切的父子情。4分析第6段可知,本文的重点在通过父亲的背影来表达父子之情,那么又为何要写与背影无关的第25段呢?请你简要分析。明确:第2、3段介绍家庭情况,看似与“背影”无关,却是“背影”故事的缘起与节奏;第4段写父亲决定为
13、儿子送行,是“背影”故事的基础,第5段写送儿子上了车,是“背影”故事的准备,因此,这四个自然段虽然未直接写背影,却与背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5探究:请你结合全文,说说“背影”在文中的作用。明确:从内容上来看,作者以“背影”为父爱的象征点、父子情的交汇点、父子关系改善的触发点;从结构上看,背影是文章中“我”的情感变化的转折点,也是文章的线索。目标导学四:学以致用,学习刻画形象点拨:作者在描写父亲背影的过程中,综合运用了外貌描写与动作描写的方法。在描写外貌时,抓住父亲穿着简陋与肥胖的典型特征,在动作描写中也集中体现出攀月台不易的形象。作者这种抓住典型特征做简要勾画来表现出人物形象的方法叫白描手法。
14、引导:在你的印象中,是否也有人给你留下过如此感动的回忆呢?请你仔细回忆当时的场景,具体到对方做了什么动作,他(她)是什么形象,或说了什么话,将这些记录下来,记住要表现描写对象的主要特征。课堂小结:以“背影”为线索勾连情节,把父亲对儿子的万般体贴关爱,儿子对父亲的真切理解和真诚感情表现得十分感人,成了现代文学史上一篇金光璀璨的不朽华章。三、布置作业1.积累本课的生字词语:按照田字格规范抄写,注意笔顺。2.预习下一课时内容。3.步入青春,我们曾对挚爱我们的父母任性过;走进花季,我们还曾误解过他们的爱心,请以“_,我想对您说”为开头给你的亲人写一段话。第2课时 (执教时间: )一、复习回顾、引入新课
15、在上一课时,我们仔细分析了朱自清先生刻画的“背影”形象,这个形象如此令人感动。然而细心的同学恐怕已经明显地感受到朱先生的情感在文中有着极大的变化,而父亲对孩子的感情也未必就是爬月台买橘子那样简单,这节课,就让我们更加深入地走进本文的情感世界。目标导学一:赏析语言,体会“父亲”的关爱父亲对儿子的关爱,在文中是一以贯之的。请你在文中找到那些令你无比感动的瞬间,理解父亲对儿子的关爱。示例:1父亲对儿子说的话令人感动。(1)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明确:这是父亲对儿子的劝解和安慰,家境困难,身心最艰难的便是父亲,而父亲却依然坚强并回过头来安慰“我”,这在表现父亲坚强的同时也表现了对“我”
16、的关怀。(2)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明确:细心关照之后,又想起儿子路上口渴的问题,担心橘子买来之后找不到儿子,又怕行李丢失,于是又叮嘱儿子不要走动,可见为儿子想得周到。2细节部分令人感动。(1)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明确:父亲因为事忙,因此不打算送“我”,且已经托人照顾“我”,但终究还是不放心而送了“我”。这其中经过了父亲“再三嘱咐”“终于不放心”“踌躇”“终于决定”的犹豫反复心理,可见在父亲眼里,“我”永远是那个没长大的儿子。(2)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明确:这一段描写看似没什么,但是联系“我”的“紫毛大衣”来看,却十分感人,父亲因家境困
17、难只能穿着简陋,却让儿子穿着紫毛大衣去求学。这对比中见出父亲对儿子的关爱。目标导学二:把握“我”的情感变化探究:请从文中找出能体现“我”对父亲的情感态度的内容,并分析其中的变化及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明确:文中写到四次流泪,鲜明地凸显了“我”对父亲的态度。第一次是“我”回家奔丧,到家后因目睹家境颓败而伤心,表现出“我”对父亲的心疼;第二次是在离别的车站,目睹父亲老态的背影,心生感动;第三次是看着父亲下车离开的背影,饱含着感动和不舍;第四次是父亲来信,“我”回忆背影,内心充满愧疚以及对父亲的挂念。从其他内容上看,“我”对父亲的情感很深厚,但不曾表现出来,且在前文中表现得略有些不耐烦。比如看到父亲进
18、站时和脚夫讲价钱,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看到父亲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觉得他“迂”。而“我”的情感态度变化的契机,是在父亲爬上、爬下车站月台之时,“我”的内心被强烈地震撼了。朱自清与父亲浦口分别那一年20岁,是一个深受“五四运动”影响的青年学生,并且在文坛崭露头角,正是青春得志之时,对行事方式与思想都与自己相差了一个时代的父亲,自然有种种不解和不满。写背影那一年他28岁,是清华大学教师,涉世渐深,又经历了大大小小的社会变动,对父亲多了一份理解和体谅。所以文中作者对父爱的感受和对父亲的理解都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作者一再运用反语“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表现出强烈的
19、后悔和自责。最后一段的延伸与补充,不仅照应第一段的内容,更是表明作者对父亲的理解与思念,父子间曾有的隔阂消融,父子之情有了进一步的升华。目标导学三:品味本文朴实典雅的语言探究:有人说,本文语言朴素而不失典雅,匀净而不失细腻,具有很强的表现力与感染力,请你结合文章具体分析。语言朴素:本文并未用华丽的修饰词,而是如口语一般。在描写的过程中,又善用白描手法,简洁而表现力强,这更加体现了本文用语的朴素平实。典雅:文中使用了不少文言词汇,如“赋闲”“勾留”,这类词语保留了文言的概括力与典雅内蕴,穿插在文中,使全文有典雅的感觉。匀净细腻:本文短短一千多字,将一个“背影”刻画得如此生动,在省略内容上,下了大
20、功夫,写则写与“背影”相关的内容,与“背影”无联系的内容全然不写,使全文用语显得匀净。而在表现“背影”的过程中,又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方法,使得文章整体的叙述描写给人细腻之感。目标导学四:学文识类,探究写人记事散文基本特点探究:文章通过回忆车站送别这件事刻画了一个“背影”形象,体现了父子情深,是一篇典型的写人记事散文。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结合本文说说写人记事散文的基本特点。明确:(1)写人记事散文通常记叙一件事或多件事表达某个主题,突出某个人物形象。如本文则通过车站送别突出父子情深的主题,突出了父亲的形象。(2)记一件事时要记录典型事件、代表性事件,要为主题服务。如本文在记事时,着重选用车站送别事
21、件,重点突出送别时的背影而取得了成功。课堂小结:这篇散文的语言非常忠实朴素,又非常典雅文质。这种高度民族化的语言,和文章所表现的民族的精神气质,和文章的完美结构,恰成和谐的统一。没有背影语言的简洁明丽、古朴质实,就没有背影的一切风采。背影的语言还有文白夹杂的特点。例如不说“失业”,而说“赋闲”,最后一节因父亲来信是文言,引用原句,更见真实,也表达了家庭、父亲的困境和苍凉的心情与复杂的感受。二、布置作业1.完成能力培养与测试和同步练习册第14课。2.写一篇300字的小作文,写你和你父母之间让你感动的一件事,下节课分享。第3课时 (执教时间: )1.练习讲解:能力培养与测试第14课2.练习讲解:同
22、步练习册第14课板书设计背影教学反思三级签批教研组签批教研室签批校长签批乔拉克铁热克镇寄宿制初级中学集体备课教案年级:八年级 科目:语文备课组八年级语文备课组主备人张龙主备时间2021.10.12执教人执教班级研备时间课题15.白杨礼赞课时数3课时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昂扬向上的感情。2.理解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在写作中学习应用。3.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学习象征手法的使用,把握托物言志散文的基本特点。教学重点1.托物喻义散文的特点。2.象征主义的写作手法。3.理解、把握排比句和反问句。教学难点1.托物喻义散文的特点。2.象征主义的写作手法。教学方法点
23、拨法、检测法、小组讨论法、小组展示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二次备课(执教人复备) 第1课时 (执教时间: )一、新课导入在我国北方有这样一种树:“挺立如长矛。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羞与楠枋伍,甘居榆枣俦。丹青标风骨,誓与子同仇。”这种树就叫白杨树。在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著名作家茅盾以高度的敬意赞美了白杨树。他为什么要赞美普通但不平凡的白杨树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作品白杨礼赞。二、资料助读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现代著名作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我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之一。处女作有蚀三部曲(包括幻灭动摇追求),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
24、小说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等。本文写于1941年3月,此时正处在抗战的相持阶段。作者于1939年3月到新疆讲学,第二年5月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10月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作者目睹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看到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粉碎了日本侵略者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抗日根据地。他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受到了鼓舞,写下了这篇激情洋溢的散文。三、预习检测1生字注音无边无垠(yn) 坦荡如砥(d) 恹恹欲睡(yn) 虬枝(qi)婆娑(su) 秀颀(q) 倔强(jin) 大毡子(zhn)主宰(zi) 倦怠(di) 楠木
25、(nn) 旁逸斜出(y)2.生词注解主宰:支配。虬枝:像龙一样盘曲的枝条。秀颀:美而高。颀,高。婆娑:盘旋舞动的样子。枝叶扶疏的样子。眼泪下滴的样子。伟岸:魁梧;高大。坦荡如砥:平坦得像磨刀石。砥(d),磨刀石。旁逸斜出:(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逸,逃,逃跑。无边无垠:没有地域的界限,广阔无边的意思。纵横决荡:纵横驰骋,冲杀突击。不折不挠:折磨不了,压迫不倒,形容意志坚强。潜滋暗长:暗暗地不知不觉地生长。滋,生长。四、自主学习合作与交流(一)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结合题目思考“礼赞”的含义,说说文中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怎样的感情。 礼赞是怀着敬意地赞扬的意思。这篇课文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扬
26、之情。2请你找出文中直接赞扬白杨树的语句。第1自然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第4自然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第6自然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第8自然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力求上进的精神。第9自然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二)深层理解1自主学习,讨论并思考:这篇课文仅仅是在赞美白杨树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请找出有关语句。 不是;如“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树本无所谓力争上游,可见是在写人。)2让学生读第7自然段中的四个反问句,思考这四个反问句揭示了白杨树怎样的象征意义。 这里连用四个反问句组成了一组排比句
27、,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意思一句比一句深化,含蓄隽永,发人深思。第一个“难道”是总提,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只是树。后面三个“难道”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第二个“难道”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性格出发,把它象征为北方农民。第三个“难道”进一步由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地守卫自己家乡的哨兵。第四个“难道”由白杨树的“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课堂小结:第一课时要让认真读书,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本文的写作思路,找到散文的线索,初步理解象征的写作方法在本文的运
28、用。五、布置作业1.积累本课的生字词语:按照田字格规范抄写,注意笔顺。2.预习下一课时内容第2课时 (执教时间: )一、新课导入白杨树确实是不平凡的,它的“不平凡”表现在哪些方面?这节课深入学习课文。二、合作学习交流与展示(一)品味文章1白杨树生长环境不平凡本文名为“白杨礼赞”,但作者却用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写黄土高原,这部分内容是否多余?不多余,这是烘托的写法。目的是为了突出不平凡的生长环境孕育了不平凡的白杨树。2白杨树外部形态不平凡学生读第5段思考问题。(1)文章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白杨树的?分别从干、枝、叶、皮四个方面描写白杨树的特点。写干,突出了白杨树的直;写枝,突出了它的直而紧靠;写叶,
29、突出了它的向上;写皮,则主要点明它“微微泛出淡青色”。(2)作者认为白杨树的性格特征是什么?请引用课文中的词语回答。 文章中用“倔强挺立”总写了它的性格特点,并用“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杨树在恶劣环境下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3白杨树内在气质不平凡朗读课文第7自然段。将“它没有好女子”去掉,并将四个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后读一读。比较表达效果。 “它没有好女子”这部分欲扬先抑,更能突出白杨树的“内外兼美”。四个反问句构成了排比句,感情充沛,酣畅淋漓,充分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扬之情。4正因为白杨树极普通又不平凡,正因为白杨树象征着北方的农民、哨兵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所以,作者
30、要大声礼赞白杨树。齐读课文第8、9自然段。思考:这一部分为什么要写到“楠木”? 楠木的“贵族化”与白杨树的“极普通”形成鲜明对比,反衬出白杨树“立足民众”却又“不平凡”的精神,深化了主题。(二)走进写法作者为了表现主题,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本文中的白杨树,是作者寄托感情、表现感情内涵的象征物。它既是黄土高原上傲然挺立的白杨树,又是民族精神的化身。作者先充分描绘白杨树不平凡的外形及不平凡的内在气质、精神风貌,再通过联想,由树及人,歌颂了与白杨树极其相似的普通而又不平凡的北方军民,从而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来揭示文章主题。课堂小结:(一)询问课前疑问是否解决。(二)今天,老师也受茅盾先生启发,想送给
31、同学们四个“难道”:难道白杨树是一种平凡的树吗?(品悟不平凡之树)难道西北抗日军民不平凡的精神与意志不足以震撼你吗?(礼赞不平凡之人及其精神意志)难道这篇文章的表现手法很平凡吗?(象征)难道同学们在这节课上没有一点不平凡的收获吗?最后,老师希望你们如小白杨茁壮成长,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人生的西北风!三、布置作业1.完成能力培养与测试和同步练习册第15课2.运用象征的手法,写一种事物,给予热情赞美。要求:1、先写外在特点,再写内在精神,语句表达务必运用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手法,采用先抑后扬的技巧。2、写真情实感,支持顺理成章,反对牵强附会。3、字数不少于300字。第3课时 (执教时间: )1.练习讲解:能力培养与测试第15课2.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