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2 ,大小:28.18KB ,
资源ID:2914707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914707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环境导论.docx)为本站会员(b****1)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环境导论.docx

1、环境导论环境导论考点 第一章 绪论1. 自然环境 是人类出现以前就存在的,是人类目前生存、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总称。2.原生自然资源 是指未受人类影响或只受人类间接影响,景观面貌基本上未发生变化,按照自然规律发展和演替的区域。3.次生自然资源 是指受人类发展活动影响,景观面貌和环境功能发生了某些变化的自然环境。4.环境特性 (1)整体性和区域性 整体性是指环境是由各要素组成的一个统一体,地球任何一个系统或部分都是人类环境的组成部分,各部分间相互联系和制约。 区域性是指环境的区域差异性。由于自然条件有明显区域差异性,人类活动和影响方式和程度不同造成不同区域的环境具有不同的特性。

2、 (2)变动性和稳定性 变动性是指在人类和自然作用下,环境内部结构和外在状态始终处在变动中。稳定性是指环境在一定限度范围内有自我调节能力,即环境有一定的抵御外界影响和干扰的能力,保持自身特性和功能相对稳定性。 (3)资源型和价值型资源性是指环境为人类生存提供的气息空间和赖以生存的各种资源。价值性是指环境是具有价值的,维系着人类基本生存和人类更高的精神追求。环境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人类生活质量的优劣。5.原生环境问题 又称第一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环境自身变化引起的没有人为因素或者人为因素很少的环境问题6.次生环境问题 又称第二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为因素所造成的环境问题。分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两类而

3、环境污染又依据起因、机制、特点不同分为环境污染环境干扰两类 环境污染是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排出的废弃物进入环境,积累到一定程度对人产生了不利影响。 环境干扰是人类活动排出的能量作用于环境而产生的不良影响。特点是干扰源停止排出能量后干扰立即或很快消失。7.环境科学 环境科学是研究人类及其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是人类在面临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并要解决环境问题的需求下逐渐发展起来的,介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技术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8.环境科学的特点 (1)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具有整体性 这是由于人类环境具有整体性且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也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各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所以解决问题是要结合诸多方面

4、整体进行考虑。再次在解决问题时将面临许多相互制约相互矛盾的因素所以需要全局出发统筹解决。 (2)环境科学的学科体系具有综合型 (3)环境科学理论与方法具有实践性 环境科学是人类在解决环境问题的事件中发展起来的,一方面环境科学思想理论处理技术都是在实践中总结出的。另一方面由于在人类社会进程中不断产生新的环境问题而在实践中发展完善。9. 地方病在地壳表面的局部地区,某些化学元素相对过剩或相对不足,人体从环境中摄入的元素过对或过少超出人体所能适应的变动范围,从而引发某些疾病即为地方病第二章 生态学基础1. 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学科2. 生态系统在自然界的一定空间内,生物与环

5、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断演变,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3. 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由于食物关系把多种生物联系起来,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彼此形成一个以食物连接起来的链锁关系称为食物链4. 食物网 在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之间相互交错形成复杂的网状食物关系称为食物网5. 生态系统的特点 (1) 开放性 生态系统是一个不断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开放系统 (2) 运动性 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统一体,总是处于不断的运动(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之中。生态平衡是动态平衡也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条件的变化而呈现出的有弹性的相对稳定的运动过程。

6、(3) 自我调节性 生态系统在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交换过程中通过自身的运动而不断调整其内在组成和结构并表性一定自我调节能力。自我调节能力下降或破坏导致生态平衡破坏。 (4) 演化性 生态系统总是随着内外条件变化而不断自我适应调整并呈现一定周期性。6. 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构成了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能量是生态系统的动力,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物质循环是指生态系统中构成生命体的各种物质以及一些非生命体物质传递和转化的动态过程7. 生态系统的演替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其结构和功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的改变,这种改变叫生态演替。导致生态演替的主要原因是生态系统内部的自我

7、调节和外在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8. 生态平衡 生态系统发展到成熟阶段,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构成合理的营养结构和典型的食物链关系,能量和物质输入输出较长时间保持平衡状态就叫生态平衡9. 生态平衡的破坏 生态系统平衡的保持源于生态系统自身所具有的调节机制,但这种调节有一定的限度,但外界干扰因素超过一定限度即超过生态阈值(自我调节能力的极限值)时,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受到损害,表现为生态系统的结构破坏、功能受阻和自控能力下降10. 生态平衡破坏因素 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通过对生物种类成分的破坏、环境因素的破坏、信息系统的破坏这三种途径对生态系统产生影响11. 生态农业的特点 (1)整体

8、性和区域性 生态农业重视农、林、木、鱼全面发展需人们全面系统的分析各方面关系又因地域自然经济技术不同需因地制宜一业为主多种经营。 (2)高效性和生态型 生态农业要求用较小的投资获得高的产出,是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统一。 充分利用系统内部能源和资源,减少投入依赖,重视病虫害生物防治,减少化学物质对环境的破坏。 (3)稳定性和持续性 生态农业是一个结构合理、功能齐全的良性循环系统,有强缓冲力,是系统在一定外力干扰下仍能稳定发展。重视对自然资源合理利用有较高的持续发展能力。12. 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 (1)城市生态系统是人工生态系统 (2)人类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主体 (3)城市生态系统是开放的非

9、自律系统 需从系统外人为输入大量能量和物质,所排出废物向系统外输出。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不能在系统内完成 (4)城市生态系统是多层次的脆弱系统第三章 自然保护与资源保护1. 自然保护定义是指通过一系列合理的管理措施,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使之免遭破坏。2. 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 (1)有限性与整体性 有限性指自然资源的规模容量有一定限度 整体性指各自然要素之间有不同程度的相互联系,形成有机整体 (2)地域性与层次性 地域性是指自然资源空间分布不平衡性,决定了自然资源在地域间的流通和调剂 层次性是指自然资源系统内部组成、结构排列和时空分布,都有一定层次序列,进而决定了自然资源开发利用

10、的层次性特征 (3)多用性与社会性 多用性指大部分自然资源由多种用途 社会性指自然资源上附加了人类劳动,不但留下了人类足迹而却具有资源型和价值型,是自然资源中的社会因素。3. 自然保护的主要目标 (1)保护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生态过程和生命支持系统,使其免遭破坏和污染 (2)保证生物资源(水生、陆生和野生和人工饲养生物资源)的永续利用 (3)保存生态系统、生物物种和遗传的多样性 (4)保留自然历史遗迹和地理景观4. 自然保护区的概念 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惜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

11、理的区域。5.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 (1)是生态系统的天然本底,能够完整地保存自然界的本来面目,为人类研究提供客观依据 (2)是保存自然资源的“资料库”和“基因库” (3)是重要的科研和教学基地 (4)维护区域生态平衡,有助于改善环境,直接起到保护自然的作用6. 土地的概念 土地是在地质、地貌、水文、气候、植被、土壤、生物以及人类活动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高度综合的自然经济系统。7. 我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水土流失严重 (2)土地荒漠化 (3)土壤次生盐渍化(不合理灌溉引起) (4)耕地土壤贫瘠化 (5)耕地面积锐减 (6)土壤污染8. 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

12、要问题 (1)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2)水资源利用率低浪费现象严重 (3)水资源过度开发 (4)水环境污染严重,水资源有效利用率低 (5)河湖干枯萎缩,增加了洪涝灾害9. 森林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1)吸收CO2放出O2 (2)减尘滞尘作用 (3)吸收有毒有害气体 (4)杀菌作用 (5)降低噪声作用 (6)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 (7)调节气候 (8)防震,防灾10. 我国森林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毁林开荒 (2)缺乏科学管理,仍处于原始的自生自灭状态,使一部分森林资源不能正常经营管理另一方面部分林区集中超量砍伐,破坏了森林的再生能力 (3)森林火灾频繁 (4)森林病虫害严

13、重11.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是指一定范围内多种多样活的有机体,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有规律的结合所构成的稳定的生态综合体12. 生态多样性的内涵 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景观多样性四层次13. 生物多样性锐减的原因 (1)生物生境的丧失和改变生境是一个生物及其他生物共同生存利用的空间,就是动植物和微生物栖息繁衍的地方。 (2)过度开发和生态破坏 (3)环境污染 (4)外来物种的入侵14. 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特点:(1)生态系统类型多样,拥有所有北半球有的生态系统类型 (2)生物种类繁多 (3)经济物种多驯化物种及野生亲缘种多问题:(1)生态系统多样性减少 主

14、要表现在各类生态系统的数量减少,面积缩小、质量下降 (2)生物物种受到威胁 (3)遗传物质资源锐减,遗传多样性极具丧失15. 矿产资源的开发对环境的影响 (1)对土地资源的破坏 (2)对大气的影响 矿物氧化放出有害气体,粉尘,矿物燃烧 (3)对水体的污染 (4)对海洋的污染 针对海洋石油、天然气、海底矿物的开发16.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开富矿弃贫矿,矿山受到破坏 (2)矿产资源回收利用率低,综合利用未受到重视 (3)矿产资源开发导致环境污染,诱发地质灾害17. 能源利用对环境的影响 大气污染、温室效应、水体土壤污染、固体废物问题第四章 大气污染与防治1. 大气污染源定义 向大

15、气排放污染物质的发生源2. 大气污染的分类 按污染物存在形式分:固定污染源、移动污染源 按污染物排放形式:点源、面源、线源 按污染物排放空间:高价源、地面源 按污染物排放时间:连续源、间断源、瞬时源 按污染物发生类型:工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农业污染源、交通污染源3. 一次污染物与二次污染物 一次污染物:直接从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质 二次污染物: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相互作用或大气中正常组分相互作用,经化学反应获光化学反应生成的与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毒性比一次污染物更强4. PM10粉尘中小于10m的粒子,能长期漂浮在大气中称为飘尘表示为PM105. 大气污染的类型

16、煤炭型 主要有燃煤排放的污染物、及这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而产生的硫酸及其盐类所构成的气溶胶而形成的二次污染物 石油型 石油工业排放的氮氧化物、碳氧化物、碳氢化合物等造成的污染 混合型 特殊型 排放的某些特殊气态污染物所造成的局部或有限区域的污染,污染特征有所排污染物决定 项目煤炭型石油型主要污染源工业企业、家庭炉灶、铁路运输等燃烧煤炭装置的排放汽车尾气、石油冶炼及石油化工的排放主要污染物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如SO2 、CO2颗粒物及硫酸雾、硫酸盐类气溶胶以二次污染物为主,如O3、PAN、甲醛、乙醛、硝酸雾、硫酸雾发生地区主要使用燃料以煤为主,石油为辅石油燃料主要化学反应催化反应光化学反

17、应天气状况温度/C湿度/逆温类型风速-1485以上辐射性逆温静风243270以下沉降型逆温1.4m/s一天中发生的时间早晨中午或午后阳光强烈辐射发生季节12-1月89月(早秋)烟雾最大时的视距100m0.81.6km以下对人体的影响刺激呼吸系统,使患呼吸道疾病这加速死亡刺激眼黏膜等6. 酸雨定义 指PH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是大气污染的一种表现7. 酸雨的形成 SO2和NOx进入大气后,经一系列催化反应、光化学反应后形成硫酸和硝酸,并随降水降落到地面形成酸雨8. 酸雨的分布特征 北方土壤多碱性且气候干燥,扬尘可中和降水酸度。我国酸雨程度由北向南逐渐加剧,最严重的是长江以南地区。美国

18、东北部与加拿大交界的五大湖区域,欧洲以芬兰为中心的西北欧地区,我国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华南西南地区是世界上酸雨集中分布的三大区域9. 酸雨危害 (1)酸化地表水,危害水生生物 (2)破话土壤结构,降低农作物产量 (3)严重腐蚀建筑物及工业设备10. 温室效应定义随着化石燃料使用量的大大增加,大气中某些痕量气体浓度增加,吸收地面辐射热能和阻止地球热量散失的作用增加,这种作用使近地面温度比以前升高,这就是所谓的温室效应11. 温室效应对环境的影响 (1)气候变暖,极端性气候增加 (2)海平面上升 (3)生态环境变化12. 臭氧层破坏的危害 大量紫外线辐射危害人类健康。对动植物产生影响,危及生态

19、平衡。是海中浮游生物缓和作用增加对水生生态系统造成破坏,水中微生物减少,导致水体自净能力下降。导致地球气候异常第五章 水体污染与防治1. 水体 地表被水覆盖的自然综合体,是河流、湖泊、沼泽、水库、地下水、冰川、海洋等储水体的总称2. 地表水体及其特点 海洋 是水污染中难降解污染物的最终归宿 河流 上游、中游、下游的河道比降、水流特性、水量、侵蚀与堆积作用等方面均不相同。 河流的流动性是污染的影响范围不限于污染发生区,上游遭受污染会很快影响到下游。一段河流的污染可能波及整个河道的生态环境 湖泊 是陆地上天然凹地中蓄积、停滞的或流动缓慢的水体。因为水体交换滞缓,污染稀释或搬运能力弱,但生物降解和积

20、累能力强3. 地下水分类及特点 根据含水层的埋藏条件分:包气带水(地面以下潜水面以上的部分,农业称土壤水)、潜水(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的隔水层以上)、承压水(充满于两个稳定的隔水层之间) 根据空隙特征分:孔隙水(埋藏在孔隙岩层之间的地下水)、裂隙水(存在于岩石各种裂隙中的水)、溶隙水(存在于可溶性岩层的溶蚀空袭中的地下水)4. 水体污染的概念 排入水体的污染物超过水体的自净能力,引起水质恶化,使水体的水质和底泥的理化性质、生物指标和生物群落组成发生了变化,从而降低、改变或失去水体的使用价值和功能的现象 5. 水体污染源 指水体污染物的发生源或称污染物的来源。可分为人为污染源、自然污染源。人为污

21、染源包括:生活污水、农业废水、工业废水6. 主要水质指标 物理性指标:温度、色度、嗅和味、固体物质 化学性指标: (1)需氧量指标:BOD 水中有机物被好氧微生物分解时所需的氧量 COD 用化学氧化及氧化水中的有机物所消耗的氧化剂的量 TOD TOC (2)油类污染物指标(石油类和动植物有两种) (3)营养物质指标 (4)PH (5)重金属指标 生物性指标:细菌总数、大肠杆菌总数7. 水体自净作用 水体自净是指进入水体的污染物经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学变化被分离或分解,水体基本上完全恢复到受污染前的状态8. 水体中DO和BOD的关系 DO通过耗氧作用和复氧作用决定 关系见图9. 水体富营养化

22、的内涵 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和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10. 水体富营养化的机理 水体中氮磷含量是浮游生物数量的控制因素,水中营养物质增多导致藻类数量大增而种类减少,开始以硅、绿藻为主最后变为以蓝藻为主,而蓝藻的出现标志水体富营养化形成 藻类大增,生长周期短。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死亡后被需氧微生物分解,不断消耗溶解氧,或被厌氧微生物分解产生硫化氢气体,水质从两个不同方面恶化,造成鱼类和大量水生生物死亡。11. 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 (1)影响感官性状 (2)破坏了水的溶解氧

23、平衡:白天光合作用使溶解氧过饱和,夜晚呼吸作用藻类死亡大量耗氧 (3)降低了供水水质,增加了供水成本12. 生物修复 是指利用微生物的生命代谢活动减少环境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浓度或使其完全无害化,是污染了的环境能部分或完全恢复到原始状态的过程13. 生态修复 是指利用生态学原理和工程技术的方法,对受污染、受破坏、受胁迫环境下的生物或生物群体生存或发展状态的改善、改良或恢复、重现第六章 土壤污染与防治1. 土壤环境元素背景值 环境背景值:即环境本底值指环境中诸多因素,如大气、水体、土壤及植物、动物、人体组织等在正常情况下,化学元素的含量及其赋存形态 土壤环境背景值:指未受或基本未受人类活动,特别是人

24、为污染影响的土壤化学元素的自然含量及其赋存状态2. 土壤环境容量 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生态不致受害的前提下,土壤环境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3. 土壤污染的概念 是指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其数量和速度超过了土壤的自净能力,引起土壤的组织、结构及形态变化,并导致土壤的自然功能下降,土壤质量恶化的现象4. 土壤污染的特点 (1)隐蔽性和潜在性:土壤污染是污染物在土壤中长期积累的结果 (2)不可逆性和长期性:5. 土壤净化 是指土壤本身通过吸附、分解、迁移、转化等作用,使污染物的浓度降低或消失的过程 净化途径:(1)挥发、扩散、分解(2)沉淀、胶体吸附(3)生物和化学降解6. 土壤重金属污染

25、的一般特征 (1)不能分解,易富集:可以转化成毒性更强的化合物 (2)植物对各种重金属的需求差别和大 (3)生物效应明显 (4)污染危害与存在形态有关7. 土壤污染的主要控制途径 (1)减少工业和城市“三废”的排放量 (2)控制农药的使用 (3)合理使用农业化学品 (4)加强污染物的监测管理第七章 固废的处理和处置1. 固体废物 是指在生产生活或其它活动中产生的丧失原有利用价值或者虽未丧失利用价值单被抛弃或者放弃的固态、半固态和置于容器中的气态的物品、物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纳入固体废物管理的物品、物质2. 固体废物的分类 工业固体废物、农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放射性固体废物3. 固体废物

26、的特点 (1)资源和废物的相对性:是放错地点的资源 (2)富集终态和污染源头的双重性:固废往往是许多污染物的终极状态(像飘尘等)而这些终态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又会进入大气、土壤、水体,成为大气、水体、土壤污染的源头 (3)危害具有潜在性和长期性4. 固体废物的处置方法 遵守原则:3R原则 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 主要方法:填埋法、焚烧法、堆肥法、资源化法5. 危险废物的概念 是指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者根据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鉴别方法认定的具有腐蚀性、毒性、易燃性、反应性、和感染性等一种或一种以上危险特性,以及不排除具有以上危险特性的固体废物6. 危险废物的主要处置方法 焚烧法、固化法(水

27、泥固化法、塑料固化法、水玻璃固化法、沥青固化法)、化学法(酸碱中和、氧化还原、沉淀)、生物法第八章 噪声污染与控制1. 噪声的概念 从声学上:振幅、频率杂乱断续或统计上无规则的声震动2. 噪声的分类 按发生机理:空气动力性噪声、机械噪声、电磁噪声 按噪声源:交通噪声、工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社会噪声(人的社会活动,家用电器发出的噪声)3. 噪声的危害 (1)影响睡眠、工作、休息 (2)损伤听力和视力 (3)引起人体的其他疾病 (4)对动物的影响 (5)对仪器设备和建筑结构的影响4. 连续等效A声级 在声场中中某定点位置,取一段时间内能量平均的方法,将间歇暴露的A声级噪声,用在相同时间内声能与之

28、相等的连续稳定的A声级来表示该段时间内噪声的大小第十章 环境管理1. 环境管理的目的和任务 目的: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的关系,环境管理的主要对象是人 任务:(1)转变环境观念 (2)调整环境行为 (3)控制“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2. 环境管理的内容 按管理的范围分:资源环境管理(资源的保护与最佳利用)、区域环境管理、部门环境管理(工业、农业、商业等各部门的环境管理) 按环境管理的性质分:环境计划管理、环境质量管理、环境技术管理3. 环境管理的手段 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技术手段、宣传教育手段4. 我国环境管理的三大政策 (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2)谁污染谁治理 (3)强化环境

29、管理(核心)5. 我国环境管理的基本制度 (1)“三同时”制度 : 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 (2)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3)排污收费制度 (4)排污许可证制度 (5)限期整治制度 :对严重污染环境的火灾自然保护区内排放超标的企事业单位,必须在一定期限内治理并消除污染 (6)污染集中控制制度 (7)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 :签订责任书的形式,具体落实各级地方政府和有污染的单位对环境质量负责的行政管理制度 (8)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9)现场检查制度(10)污染强制淘汰制度(11)总量控制制度6. 环境标准的概念 是国家为了保护人群健康,促进生态良性循环,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根据国家的

30、环境政策和法规,在综合考虑本国自然环境特征、社会经济条件和科学技术水平的基础上,制定环境中的污染物的允许含量和污染源排放污染物的数量、浓度、时间和速率以及其他有关的技术规范7. 污染物排放标准 根据环境质量标准及适用的污染控制技术,并考虑经济承受能力,对排入环境的有害物质和产生污染的各种因素所作的限制性规定。是对污染源进行控制的标准8. 环境监测的概念 是指通过物理测定、化学测定、仪器测定、生物监测等技术手段,有计划有目的的对环境质量要素代表值进行间断或连续的观察、测定的过程9. 环境监测的分类 常规监测、特定目的监测(污染事故监测、仲裁监测、考核验证监测、咨询服务监测)、研究性监测10. 优先监测因子的选择原则 (1)对环境危害大的污染物 (2)在环境中的含量已接近或超过规定的标准浓度,污染趋势还在上升的污染物 (3)已有可靠检测方法并能获取准确数据的污染物 (4)已有环境标准或其它依据的污染物 (5)环境样品有代表性的污染物11. 环境规划的定义 人类卫视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而对自身活动和环境所作的时间和空间的安排12. 环境规划的类型 按规划主体划分:区域环境规划、部门(行业)环境规划 按规划的要素分:污染防治规划、生态规划 按时间跨度划分:长期环境规划(10年以上)、中期环境规划(5-10年)、短期环境规划(5年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