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章 公路投资与经济增长的相互作用原理1范文第二章 公路投资与经济增长的相互作用原理2.1 投资与经济增长的相互作用原理2.1.1 经济增长及其衡量方法经济学中的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生产的产品和劳务总量的不断增长。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经济总量的增长,即国民财富的增长和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二是经济结构的协调发展。经济增长的促进因素有很多,如投资增长,消费增长,科技进步等,本章重点研究投资与经济增长的相互作用原理。衡量经济增长的尺度应用最广泛的是GDP(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GDP指的是指在某一既定时期一个国家内生产的所有最终物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GDP同时衡量两方面内容:一国经济中
2、所有人的总收入和用于经济中物品与劳务产量的总支出。GDP既衡量总收入又衡量总支出的原因在于这两方面实际上是相同的。对一个整体经济而言总收入必定等于总支出,因为无论家庭、政府还是企业购买物品或劳务,任一交易都有买者与卖者,经济中所有的支出最终要成为某人的收入。GDP的计算方法是根据其在生产、分配、使用三个领域的运动过程决定的。从生产角度考察,GDP是国民经济各部门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产品和服务的价值超过同期为生产而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即所有常驻单位能力创造的价值之和;从分配角度考察,GDP是各常驻单位和非常驻单位的初次分配收入之和;从使用角度看,GDP是国内最终使用和出
3、口的货物和服务减去进口的货物和服务。与GDP的三种表现形态相对应,GDP有三种计算方法,即生产法、分配法和支出法。1)生产法:GDP=各部门(或各单位)增加值之和,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2)分配法:GDP=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3)支出法:GDP =总投资+总消费+净出口(出口-进口)用这三种方法,即从三个角度计算的GDP总值应该是一致的,这就是“三面等值”原则。“三面等值”原则是统计GDP的基本原则。从理论上说,三种方法计算的GDP应该是相等的,但由于资料来源渠道不同,统计口径不一,可能会产生误差。当有误差时,将统计误差表示在使用方,即我国实际上是以生产法或分配法计算的G
4、DP为准,来调整支出法计算的GDP。2.1.2 投资与经济增长的相互作用原理世界许多国家的发展过程,都表现出投资与经济增长的正相关关系,这种关系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经济增长水平决定投资总量水平;另一方面,投资对经济总量的增长又有较强的推动作用,因为投资增长会引起生产规模的扩大,使下一年生产出更多的产品,从而使经济总量增长。由此可见,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2.1.2.1 经济增长水平决定投资总量下一年的投资主要是由政府财政积累,企业积累和个人储蓄转化的积累这三部分构成,我们称为国民收入总积累,它是投资增长的唯一来源。而国民收入总积累=国民收入-社会总消费 (1)
5、另据国民经济的核算原理知:国民生产总值(GNP)=GDP+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净额 (2)国民生产净值(NNP)=GNP-固定资产折旧 (3)国民收入(NI)=NNP-间接税 净额。 (4)根据(1)、(2)、(3)、(4)式可推出:国民收入总积累=GDP+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净额-固定资产折旧-间接税净额-总消费 (5)由此可见,国民收入总积累水平取决于经济增长水平即GDP发展水平。从而上述关系也可表述为:经济增长的水平和速度决定着国民收入总积累水平,而国民收入总积累水平又决定了投资总量水平,所以经济增长的水平和速度决定了投资总量水平。2.1.2.2 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一)、投资对经济增
6、长的拉动作用介绍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投资是实现国民经济结构合理化的重要手段,建立合理完整的国民经济结构,可以通过现有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改组来实现,但最根本的方法,还是靠有计划的投资来改造旧的产业结构。通过投资建立一些新的生产部门,增强薄弱部门的发展,建立部门间新的比例关系,从而促进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的协调发展。2、投资是改造和提高企业和国民经济各部门技术装备水平的基本物质手段。通过投资,增加和改进劳动手段,提高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技术装备水平,才能对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有效的技术改造,促进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发展。3、投资是建立合理的生产力布局,充分发
7、挥各地区资源等优势的重要手段。合理的生产力布局,要根据各地的自然资源及环境特点,使工业在地区分布上保持协调发展和全国平衡分布,促进各地区经济合理分工和综合发展,缩小地区差别和城乡差别。改革开放初期,国家为了引进外资和新技术,采取诸多优惠政策,鼓励外商在沿海地区投资,促进了这些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在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中西部地区却因为缺少资金和技术等因素而大为落后,在此情况下,国家及时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目的是为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吸引资金和技术,缩小东西部地区差异,促进共同富裕。4、投资是提高全国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主要条件。用于文化、教育、卫生、城市公用设施以及住宅的投资,可以
8、直接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图2-1列出了几个国家31年中的经济增长率和投资增长率。(a)19601991年增长率(b)19601991年投资图2-1 经济增长率与投资量考察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史,可发现许多国家都重视增加投资以刺激经济的增长,那些把GDP中相当大的部分用于投资的国家往往有较高的GDP增长率,例如新加坡和日本,而把GDP中的一小部分用于投资的国家往往增长率也较低,例如,卢旺达和孟加拉国。另外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密切关系,还可以反映在投资周期与经济周期的极高的相关性上,如图2-2所示。图2-2 经济增长高度依赖投资增长由图2-2知,投资增长波动与经济增长波动方向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相
9、同的,表现出较高的相关性,并且投资增长的波动幅度往往大于经济增长的波动幅度,表现出经济增长对投资增长的高度依赖。由图2-2可知,投资增长波动与经济增长波动方向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相同的。(二)、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理论西方经济学中有关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种:1、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罗斯托在其经济成长阶段论中指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实现“起飞”的条件主要有3个:一是有较高的资本积累能力,资本积累占国民收入的10%以上;二是建立起“起飞”的主导部门,以便带动其他部门,赚取外汇,引进技术;三是要有制度上的改革,即建立一种能保证“起飞”的制度。罗斯托认为,一
10、国只要具备了上述三个条件,经济就可以实现“起飞”,一旦“起飞”,经济就能够“持续增长了”。其中较高比例的资本积累,确保了经济增长的资本需求,成为经济“起飞”的先决条件。2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式哈罗德认为,投资增加引起的国民收入的成倍增加使本期实现充分就业均衡,但投资增加不仅刺激了总需求,引起收入的成倍增加,而且刺激了总供给,引起了生产能力的增长,追加的生产能力带来了下一期收入的更快增长,更多的收入又会转化为更多的投资,如此累进不已。假设:Y为国民收入,K为资本,I为净投资,S为储蓄。则:经济增长率: G=Y/Y储蓄率: S=S/Y=I/Y资本-产出比: C=k/Y哈罗德模型: G=多马的模型是
11、: 其中:I和I分别代表投资和投资增量,为资本生产率: = 哈罗德多马模型说明:投资具有双重性,即投资既可以创造收入,也可以增加生产能力,亦即投资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促进了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投资增量的函数,即:。在资本产出比不变的条件下,要实现经济增长,全部储蓄必须转化为投资;投资再通过乘数作用引起收入增长和生产能力增长;收入和生产能力的增长又带来新一轮更多的投资量。它说明了经济均衡增长的条件即必须使经济增长率等于储蓄率除以资本产出率,故可以通过调节投资率或提高资本效益来实现经济的均衡增长。3、凯恩斯的乘数理论凯恩斯的乘数理论进一步证明了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是一个连续的、深化的过程。凯恩斯的乘
12、数论是指投资的增加会带来数倍于投资增长额的国民收入增加额。“乘数”代表一个系数,表示投资增加所导致的收入增加的倍数。投资之所以会带来乘数效应为因为投资的增加会引起国民收入增加的连锁反应,最终使国民收入的增量数倍于原来投资的增量。因为投资增加,使生产资料的生产扩大,从而使社会就业和国民收入增加,而就业和国民收入增加又会引起消费的增加,使消费资料的生产也扩大,从而使就业和国民收入进一步增加,如此引起众多的连锁反应,所以投资增加能引起国民收入的成倍增加。如果以K表示投资乘数,T表示投资增量,Y表示GDP增量,则K=Y/I, Y=KT,即国民收入的增量将是K倍的投资的增量。投资乘数与边际消费倾向(即消
13、费增量在收入增量中的比例)有关,如用于消费的比例越大,投资引起的连锁反应越大,总的收入增量就越多,则K越大。在K=Y/I中,由于Y(收入增量)等于I(投资增量)与C(消费增量)之和,所以 K=式中就是边际消费倾向,所以投资乘数等于1减去边际消费倾向的倒数。在诺贝尔经济奖得主萨缪尔森(Samuelson)经典的经济学著作经济学中,举了木屋和木匠的例子来说明乘数为什么大于1。例子是这样的:假设用闲置资金投资建造了价值1000的木屋,木匠和木材生产者会因此增加1000收入。但事情并不到此为止,如果他们的边际消费倾向(MPC)都是2/3,他们现在支出666.67购买新的消费品。这些商品的生产者又会增加
14、666.67的收入,如果他们的MPC也是2/3,他们会顺次支出666.67、666.672/3,如果此过程会继续下去,每一轮新的支出都是上一轮的2/3。这样,最初的666.67投资就导致了一系列次一轮的再消费支出。应用简单算术,我们可计算出总的支出增量:1666.67+666.67(2/3)1+666.67(2/3)2+666.67(2/3)3+=666.67或3666.67这说明,如果MPC等于2/3,则乘数为3,它包括最初的投资1和所引发的一系列次轮消费支出2。如果MPC是3/4,相同的演算会得出乘数是4。因为,1+3/4+(3/4)2+的总和为4。假如MPC为1/2,则乘数为2。因此,乘
15、数大小取决于MPC的大小,或者,可用孪生概念MPS(边际储蓄倾向)表达,如果MPS是1/4,MPC会是3/4,而乘数为4。如果MPS是1/X,乘数就是X。乘数模型的应用有一定的前提条件和应用范围。首先,乘数分析只适用于有闲置资源存在的情况,即实际产出小于其潜在产出。因为,只有当闲置资源存在时,总需求的增长才能引起产出的增长。更通俗地讲,在经济存在过剩的生产能力和失业人员时增加投资或其它支出,所增加的这些支出最终会更多的导致实际产出的增长,而较少的导致价格水平的上涨。然而,当经济达到并超过潜在产出时,在现有价格水平上要想引出更多的产出是不可能。因此,在充分就业的情况下,增加支出只会导致价格水平上
16、升,而很少或完全不会引起实际产出或就业的增加。其次,乘数模型忽略了货币因素对利率的影响,以及通过利率对投资和其它敏感性产出组成部分的重大影响。因而,应用投资乘数模型进行分析的限制条件还包括一定时期内的利率、税赋、货币政策保持稳定。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互相依赖,互为因果的。对于投资来说,经济增长是投资增长的物质基础,年度之间的经济增长率变动决定着投资的变动。另一方面,投资对经济增长又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是经济增长的推动力量。增加投资是持续扩大再生产的首要条件,投资规模适度可以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投资是购买、是需求,而经济增长是供给、是销售。增加购买,扩大需求,可以刺激生
17、产,增加供给,促进经济增长。然而,若过度地增加购买,扩大需求,则将造成供不应求,反而会扰乱经济秩序,影响经济的稳定增长。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随着投资环境和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而不断变化,在经济发展的初期,一般以粗放型的经济为主,资源和劳动力相对过剩,主要以建设基础设施为主,为发展工业奠定基础。因此,在这个时期国家会花大力气在投资上,并通过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此时,投资成为经济增长的推动力,也可以说投资决定了经济增长。当经济系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后,国家的经济增长模式也会逐渐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此时经济增长中对人才和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各项配套设施已经基本完善,投资在经济增长中所起的作用已没
18、有从前那么明显,如果此时仍然没有降低投资的力度,当投资需求程度超过了社会经济系统的承受能力时,投资成了经济发展的障碍,而国家必然根据现实国民经济增长情况来决定下一期投资的规模,并不是没有限度的投资,此时,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变为国民经济增长水平限制了投资的规模。社会经济系统总是想达到总需求与总供给在量上的基本平衡的状态,这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最佳状态,但是,具体到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总是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由于生产效率和技术水平相对较高,用相同原料可以生产出更多的社会产品,但是由于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劳动人民的工资远远低于购买更多社会产
19、品的标准,因此,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会出现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现象。在这种社会经济中,社会存在的矛盾是有效需求不足,而有效需求主要由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组成,在消费需求不变动的情况下,投资需求的变动会带动相应的有效需求变动,从而劳动经济增长。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这几年来呈现出有效需求不足的特点,为了拉动内需,我国加大了投资的力度,从上述分析可知,这是带动经济增长的手段。在供给不足的经济社会里,通过增大投资并不能立即增加社会的有效供给,因为有效供给的增加必须经过一段时间待投资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后才能实现,此时通过增加投资只能加剧需求和供给之间的矛盾,甚至会引起整个经济系统的紊乱。所以,在需
20、求不足的经济社会里,投资决定了经济增长,而在供给不足的社会里,投资并不能发挥它在需求不足的社会里所起的作用。投资结构的不同也会影响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如果投资结构合理,则相应的投资效率较高,相同数量的投资会引起国民经济较大幅度的增长,因此投资会带动国民经济增长;如果投资结构不合理,投资效率低下,这时国民经济会制约投资比例,投资与国民经济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会转化为国民经济制约投资增长。因此,投资和经济增长是相互联系,互相影响的,在一定条件下或一定时间内,投资决定经济增长,而在另外的条件下和另外时间内,经济增长决定投资,二者就像矛盾的两个方面,在一定时期内投资会占据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经济增
21、长;在另一时期,经济增长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投资水平。所以投资与经济增长既对立又统一,不是简单的谁决定谁的关系。2.2 公路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介绍2.2.1 公路发展模式公路投入也是投资的一部分,所以它也服从投资和经济增长的共性关系,但是它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也有其特殊性。公路是一项耗资巨大、周期长的基础工程,公路发展规模的大小也反映了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水平,纵观世界各国发展史,公路建设与各国经济发展大致存在以下三种关系:1超前型超前型是指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在经济发展的某一过程中优先于经济发展的类型。英国是一个老牌工业化国家,其工业化高涨时期在1850-1870年,而此时全国范围内的路网体系早
22、已于20-30年前形成。由于公路设施的相对完善为其以后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避免了由于基础设施供给不足,使基础设施成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瓶颈”的现象,为英国的工业化和经济腾飞铺平了道路。2平行型平行型是指公路建设与经济发展齐头并进的发展类型。美国在其工业化形成及发展过程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采取平行型的发展模式,在1850-1870年间英国的工业化进程在如火如荼的展开时,美国的工业进程才刚刚起步,但是其相应的包括公路在内的基础设施建设也伴随着工业化的开始并逐渐展开。在19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水平超过了英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盛的国家之一,由于英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比工业化还早20-30年,所以
23、到1870年以后,美国的基础设施发展水平尚未超过英国,但是其总体和技术完善程度已大大超过英国,基本与其工业化水平相当。因此,可以说美国在工业化形成时是典型的平行型发展的国家,在其工业化形成后,美国的公路建设也蓬勃开展起来,随着第一条公路的建成通车,其路网体系也逐渐在各个州之间展开、延伸并形成了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系统,州与州之间基本上以高速公路相连,大大促进了经济发展。因此,今天美国经济的强盛及世界霸主的地位不能说没有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功劳。3滞后型滞后型是指公路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公路建设类型。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配备相应的基础设施,但是待到真正利用时却发现基础设施并未准备充
24、分,所以国家又不得不投入一部分资金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前苏联在其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没有美国那么“明智”,公路建设就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从1950年到1970年间,其钢产量由2.733107t增加到1.51108t,而铁路里程仅由1.169105公里增加到1.4105公里,结果造成了国民经济的巨大损失。因此,虽然从增长率来看,国民经济是增长的,但是其增长速度与同等水平的国家相比可能要远远落后了。这就如一个水桶,由于桶边木板参差不齐,桶的总容量只能由最短的那块木板确定。滞后型的一个典型特点是公路建设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经济的发展。通过对以上三种公路建设与
25、经济发展的描述,我们可以得出:超前型的发展模式可以带动经济的发展,但是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如果先行发展基础设施,因为基础设施一般周期长,资金投入后在较短时间内较难见效,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其他部门的发展。但是,由于公路的建设又会相应的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物资流动的速度,间接地推动经济的发展,所以从长远来看,公路超前于经济发展,会拉动经济的增长,所以很多国家提倡优先发展公路建设;滞后型的发展中经济增长由于公路建设的相对滞后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而且公路建设会产生许多副作用;例如:地区交通不便,影响物资流通的速度,增加了营运的成本,不利于地区的发展;已建成的道路通行条件短期时间受到影响;车辆事故和阻塞频
26、繁,非但未给国民经济做出贡献,反而阻碍了国民经济的损失等;平行型的发展模式中公路建设能够与经济协调发展,既不会出现超前型发展中由于资金不足仍要优先发展公路建设引起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发展不足的现象,又不会像滞后型发展中公路建设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发展一样,所以从综合效果来看,平行型的发展模式较好。三种发展模式的优缺点如表1所示: 三种发展模型比较表 表2-1类型国家基本特点对经济发展影响投资效果影响国民经济效果综合评价超前型英国公路建设的发展超越生产促进经济发展较差较好一般平行型美国公路建设与生产部门同时发展与经济协调发展较好较好较好随后型前苏联公路建设的发展在一个时期落
27、后于生产的需要阻碍经济发展较好较差较差由表可见,平行型的发展模式的综合效果最好,超前型次之,滞后型最差。但是每个国家选择何种发展模式是由该国的自然地理条件、资源状况及社会经济状况等多种因素决定的,不是随意选取的,并且每个国家的发展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个国家的发展模式一般都会发生改变。我国由于计划经济的模式,从建国初期到80年代,国家以发展重工业为主,大量的人力、物力、资金均用来发展重工业,所以从一开始,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就严重滞后,阻碍着我国工业化的发展。80年代以来,我国以薄弱的环节为突破口,制定了农业、交通、能源发展战略,公路作为国民经济建设中的薄弱环节逐渐得到了重视
28、,但是由于历史欠帐太多,基础薄弱,公路建设仍赶不上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因此国家仍应加大对公路建设的投资,使公路基础设施制约的经济发展的“瓶颈”状况得到改观。力争使公路建设适应并超前于经济发展。2.2.2 公路投入与经济增长关系介绍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公路交通发展水平来看,公路里程和公路网密度的各国的人均GDP有很大的相关性,一般来讲,公路交通发展水平高,公路通车里程线路长,公路网覆盖密度大,则该国的人均GDP也高,即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也较高,如表2-2: 部分国家和地区公路网里程、密度及人均GDP 表2-2 项 目国家和地区公路总里程(公里)公路网密度(公里/平方公里)人均GD
29、P(美元)人口密度中国0.1245600.128美国0.686242800.029日本3.070283490.334德国1.774241100.230英国1.524202700.234法国1.618234200.105意大利1.052212830.193澳大利亚0.118189320.002新西兰922000.341140490.013波兰1.16032650.120印度0.6274530.276印度尼西亚0.1778290.107泰国646000.12622520.119马来西亚945000.28734640.062巴基斯坦0.2823910.165土耳其0.49326530.082韩国83
30、4000.84085090.456埃及640000.0649840.060墨西哥0.12929430.049巴西0.23313460.019阿根廷0.07948860.013 注:表中数据来源于World Road stotistics 1974-1898,IRF。由表可以看出,日本的公路网密度最大,相应的人均GDP值也最高,美国公路里程最长,为642万公里,但是国其国土面积大,虽然公路交通网络很发达,但是相应的公路网面积密度不是很高,在各个国家中处于中上游的位置,其人均GDP也稍次于日本,2000年我国公路总里程公里,远远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经济水平与发达国家相差很远,人均GDP仅为560美
31、元,相当于美国70年代的水平。公路交通与经济发展水平的这种关系,也可以从国内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的发展水平看出,如表2-3所示: 各省(市、自治区)公路网里程、密度及人均GDP表 表2-3省份公路总里程(公里)公路网密度(公里/百平方公里)人均GDP(美元)北京1208472.321604.18天津426435.771477.32河北5414628.85665.67山西3591122.98524.89内蒙古457443.87533.58辽宁4375329.66958.97吉林3209817.13640.40黑龙江4898710.7985.59上海388161.212556.55江苏2665925.861055.59浙江3492434.1811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