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9 ,大小:28.38KB ,
资源ID:2907516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907516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docx

1、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创作编号:BG7531400019813488897SX创作者: 别如克* 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教师版)(一)了解命题人设置干扰项常用的六种方法和七类陷阱1.六种方法客观选择题的选项设置,命题人一般不会照抄原文语句,而是要“换一种方法”。正是在“换”的过程中,命题人有意地用了一些方法,改变了原意,以此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命题人设置客观选择题的错误选项常用以下六种方法:(1)删:删减。删减句子而改变句意,最常见的是删减定语、状语,修饰成分的删减就意味着语义的改变,有可能是内容的扩大,也有可能是对内容的曲解。(2)添:添加。添加定语或状语,造成对内容的曲解。(3)调:调换

2、。调换词语或句子顺序,从而改变句意。(4)改:改变。改变说法,或换用别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比如因果颠倒、主客体颠倒、部分涵盖全体、整体替代局部、现实代替猜测(5)漏:遗漏。看似是保留原文词句,但结合题干来看只是强调了问题的某一方面,而有意漏掉了另一方面。这种选项有很大的迷惑性,须多加留意。(6)凑:拼凑。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凑合而造成错误,或者将望文生义的几个义项强加进去,干扰判断。2.七类陷阱选择题主要考查考生处理信息的能力,考题设置选项时,往往具有迷惑性,仅仅理清了文章思路还不够,只有掌握了命题的设错规律,才能更准确地识破选项陷阱,排除错误选项。因此了解错误选项的干

3、扰类型,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一般而言,选项设置的陷阱类型主要有“以偏概全”“混淆时态”“因果混乱”“混淆是非”“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张冠李戴”七种。考生应掌握识破这七类陷阱的方法。(1)以偏概全命题者设计选项时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表示程度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主要包括以部分代整体(或以整体代部分)、以个别代一般(或以一般代个别),以特殊代普遍等。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2)混淆时态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主要是指已然与未然、或然与必然。“已然”是事物已经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未然”是事物尚未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命题者故意把“尚未发

4、生的事情”转述为“既成事实”,或者把“或然”即“可能是”转述为“必然是”,也可能反之。(3)因果混乱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指选项在因果(或条件)关系上,故意把原材料中的“因”(或条件)变成“果”,或把“果”变成“因”(或条件)等。还有一种情况是强加因果关系,即把本无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硬说成有因果关系。(4)混淆是非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的事物加以肯定。(5)偷换概念命题者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迷惑考生,使考生“误入歧途”。如命题者暗中将两个概念的内涵如属性、作用、发展趋势等进行了调换、改变或混淆,

5、乍看与原文的说法一样,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实际上并不是一回事。(6)无中生有干扰项的内容在原文中根本找不到根据,或原文中并无此意,而凭空捏造出某种意思,纯属命题者故意提出来迷惑考生的。(7)张冠李戴命题者设置选项时,在表述对象上设置干扰,将此事物表述成彼事物,将事物的此方面表述成彼方面。如把甲的观点、发明、创造说成是乙的。(二)掌握审题与答题的步骤1.审题(1)审清要求,尤其要审清是选“正确”还是“不正确”(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2)审定阅读区间。有的题干明确了阅读区间,有的没有明确,这时可用“投石探波法”。“投石探波法”,即把题干中用引号标明的所考词语作为“石子”,找到在原文最先出现的位置

6、,以此为圆心上下查找,确定信息区。信息一般集中在一个段落或者一个段落的某个层次,段落一般在文章的前半部分,但有的文章(试题)也有例外。有的分散在不同的段落、层次。据此可以确定答题的区间。2.答题(1)坚持一个原则论述类文章阅读考查的是阅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而不是要求考生全面、系统、透彻地弄懂相关的知识。因此,答案一定在原文中,我们完全可以靠选文提供的信息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培养两种心态专注。做题时要高度专注,全身心地进入阅读和解题状态,切勿心浮气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迅速、准确地发现问题,作出判断。仔细。虽说信息全都来自原文,但往往在极细微处设置选项;有的选项看似与原文不符,其实是正

7、确的;有的看似与原文相符,却因在极细微处作了改动,反而是错误的。这就要求我们做题时千万马虎不得,要细之又细。(3)掌握一个前提即先要从总体上把握全文:全文的主旨、思路,各段的主要内容。只有这样,我们才不至于在对信息比对时盲人摸象。(4)用好两个方法比对法和排除法。重点是比对法。(三)如何使用“比对法”做论述类文章阅读选择题,主要是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前提下用好“三重比对”。1.比对词语(概念),看它与原文中的词语在其内涵与外延上是否一致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

8、”(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因此,比对的第一层是词语比对,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的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即时巩固用词语比对法看下列选项是否正确(打“”或“”)。如果错了,请说明理由。1.选

9、项:(2014安徽卷第1题B项)从原因看,技术崇拜过分强调日新月异的现代技术对艺术创作和传播的作用,许多时候源于艺术生产中的技术消费。原句:在现代社会,技术的日新月异造就了人们对技术的盲目崇拜,以至于许多人没有察觉艺术生产正在出现一个颠倒:许多时候,技术植入艺术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工业社会的技术消费,而不是艺术演变的内在冲动。比对结果:()理由:原文是“技术植入艺术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工业社会的技术消费”,选项将“工业社会”改成了“艺术生产”,偷换概念。2.选项:(2014广东卷第12题B项)艺术品总能上升到“终极关怀”的高度来加以理解。原句:一部优秀的艺术品,哪怕是写平平常常的事物,也总能上升到“终

10、极关怀”的高度加以理解。创作编号:BG7531400019813488897SX创作者: 别如克*比对结果:()理由:原文是指“一部优秀的艺术品”,到了选项中没有“优秀的”限制了,无形中扩大了范围。3.选项:(2013安徽卷第1题A项)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科学家构建严谨完整的科学体系所用到的概念是不充分表达个人感情的。原句:它为建立它的贯彻一致的体系所用到的概念是不表达什么感情的。比对结果:()理由:原句是“不表达”,选项是“不充分表达”,程度显然是不同的。4.选项:(2013安徽卷第2题D项)文章前一部分着重阐述科学研究的特点,后一部分着重阐述伦理公理的根源、特点和作用;全文意在明确伦理公理

11、同科学公理在构建和验证过程中是有本质差别的。原句:伦理公理的建立和考验同科学的公理并无很大区别。比对结果:()理由:原句是说“并无很大区别”,选项中成了“有本质差别”,表达与原文不一致。5.选项:(2012山东卷第6题A项)围棋发源于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其形制弈法等都饱含着文明母体的基因和特征。原句:围棋极可能源自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因为其形制、内涵与中华文明的源头相符。比对结果:()理由:选项删去了原句中的“极可能”,把或然变成了必然。6.选项:(2012江西卷第7题C项)利用磁共振进行的研究已经证实:拥有联觉能力的人,除了看到数字和字母时,大脑中与形

12、状处理相关的皮层区域会被激活外,与颜色认知相关的V4区域也同时被激活。原句:利用磁共振进行的研究似乎可以证实以下的假设:对于正常人来说,当看到数字和字母时,大脑中与形状处理相关的皮层区域就会被激活。但如果是一位拥有联觉能力的人,除了上述区域外,与颜色认知相关的V4区域也同时被激活。比对结果:()理由:原句中的“似乎”变成了选项中的“已经”,性质变了:或然变成了已然。2.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词语,重点考查的是是否读准、读懂了信息;而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

13、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即时巩固比对下列选项与原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否一致。如不一致,请说明理由。7.选项:(2014湖北卷第6题D项)正是由于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所以二者成为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成为“兴于诗”得以实现的基础。原句:礼和乐是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礼”构成社会生活里的秩序条理。“乐”涵润着

14、群体内心的和谐与团结力。然而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礼记上说:“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者,天地之和也。”比对结果:不一致理由:因果关系不成立。原句两部分构成了转折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8.选项:(2014天津卷第7题C项)隐性知识主要是长期积累的主观知识,因而“只能意会不可言传”。原句:野中郁次郎也认为有两种不同的知识,即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有其自身的特殊含义,因此很难规范化,也不易传递给他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只能意会不可言传”。隐性知识是一种主观的、基于长期经验积累的知识,不能用几个词、几句话、几组数据或公式来表达,内容有十分特殊的含义。比对结果:不

15、一致理由:隐性知识“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原因是它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有其自身的特殊含义”,而不是因为它“主要是长期积累的主观知识”,选项属“因果失当”。9.选项:(2013四川卷第7题B项)明代中期,吴门画派的花鸟画由于创作风格一开始就标新立异,所以取得了最高成就。原句:明代中期,文人越来越多地参与花鸟画创作,他们的创作风格一开始就与院体画大相径庭,最有代表性的是吴门画派。他们的花鸟画在吸收前代大师成果的基础上发展出鲜明的个性特征,在美术史上颇有影响。比对结果:不一致理由:强加因果,“标新立异”不是取得成就的原因,二者没有必然的联系。吴门画派也没有取得“最高成就”。10.选项:(2012辽宁

16、卷第1题C项)资源外延小于环境,主要分为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只有改变获取资源的手段,才能使人与自然不再对立。原句:一般来说,环境比资源外延要大,但更重要的是,资源是人掠夺的对象,不管手段如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比对结果:不一致理由:原句用的是“不管”,选项用“只有才能”表述,这既改变了原句关系,更改变了结果。11.选项:(2012北京卷第14题A项)生命的“神”如果脱离了“形”而独立存在,则形神失调,人体就会产生疾病。原句:神不能脱离形体单独存在,有形才能有神;神是形的生命体现,形没有神的依附就是徒存躯壳。形神和谐是健康的象征,形神失调是疾病的标志。比对结果:不一致理由:根据原句,选项中

17、“如果则”的假设推导关系不存在。3.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即时巩固比对下列选项的推断是否成立。如不成立,请说明理由。12.(2014大纲全国卷第6题B项)秦王朝修建阿房宫时,不惜耗费巨大,许多木材从千里之外的四川运到陕西,

18、而所用的石材则取自秦始皇陵西北大规模的加工场。原句:我们首先要注意的是,中国古代并不缺乏石材,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到处都蕴藏着适合建筑的优良石材。其次,古人的石材加工技术并不落后,先进的玉石文化,以及秦始皇陵西北大规模的石材加工场遗址就是明证。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在中国古代,适用的木材并非随处都容易取得。秦朝修建阿房宫,许多木材就是从千里之外的四川运到陕西的。比对结果:不成立理由:“而所用的石材则取自秦始皇陵西北大规模的加工场”在文中没有根据,属无中生有。13.选项:(2014广东卷第12题D项)只有超越民族和地域限制而承担起终极关怀的艺术才具有永恒的价值。原句:古今中外凡是超越民族和地域从而

19、具有永恒价值的艺术品,无不具有形而上的“终极关怀”。比对结果:不成立理由:“只有才”逻辑关系表述过于绝对化。14.选项:(2012四川卷第7题D项)人类活动较少的北极上空大气中的汞浓度最低。 原句:汞很容易蒸发到大气中,并且能够随空气团作全球范围的迁移,在大气中停留几个月甚至一年。是除了温室气体外唯一一种对全球范围产生影响的化学物质。比对结果:不成立理由:推断不合事理,属臆想。 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学生用)(一)了解命题人设置干扰项常用的六种方法和七类陷阱1.六种方法客观选择题的选项设置,命题人一般不会照抄原文语句,而是要“换一种方法”。正是在“换”的过程中,命题人有意地用了一些方法,改变

20、了原意,以此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创作编号:BG7531400019813488897SX创作者: 别如克*命题人设置客观选择题的错误选项常用以下六种方法:(1)删:删减。删减句子而改变句意,最常见的是删减定语、状语,修饰成分的删减就意味着语义的改变,有可能是内容的扩大,也有可能是对内容的曲解。(2)添:添加。添加定语或状语,造成对内容的曲解。(3)调:调换。调换词语或句子顺序,从而改变句意。(4)改:改变。改变说法,或换用别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比如因果颠倒、主客体颠倒、部分涵盖全体、整体替代局部、现实代替猜测(5)漏:遗漏。看似是保留原文词句,但结合题干来看只是强调了问题的某一方面,而有

21、意漏掉了另一方面。这种选项有很大的迷惑性,须多加留意。(6)凑:拼凑。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凑合而造成错误,或者将望文生义的几个义项强加进去,干扰判断。2.七类陷阱选择题主要考查考生处理信息的能力,考题设置选项时,往往具有迷惑性,仅仅理清了文章思路还不够,只有掌握了命题的设错规律,才能更准确地识破选项陷阱,排除错误选项。因此了解错误选项的干扰类型,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一般而言,选项设置的陷阱类型主要有“以偏概全”“混淆时态”“因果混乱”“混淆是非”“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张冠李戴”七种。考生应掌握识破这七类陷阱的方法。(1)以偏概全命题者设计选项时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

22、围限制或表示程度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主要包括以部分代整体(或以整体代部分)、以个别代一般(或以一般代个别),以特殊代普遍等。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2)混淆时态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主要是指已然与未然、或然与必然。“已然”是事物已经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未然”是事物尚未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命题者故意把“尚未发生的事情”转述为“既成事实”,或者把“或然”即“可能是”转述为“必然是”,也可能反之。(3)因果混乱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指选项在因果(或条件)关系上,故意把原材料中的“因”(或条件)变成“果”,或把“果”变成“因”(或条件)

23、等。还有一种情况是强加因果关系,即把本无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硬说成有因果关系。(4)混淆是非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的事物加以肯定。(5)偷换概念命题者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迷惑考生,使考生“误入歧途”。如命题者暗中将两个概念的内涵如属性、作用、发展趋势等进行了调换、改变或混淆,乍看与原文的说法一样,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实际上并不是一回事。(6)无中生有干扰项的内容在原文中根本找不到根据,或原文中并无此意,而凭空捏造出某种意思,纯属命题者故意提出来迷惑考生的。(7)张冠李戴命题者设置选项时,在表述对象上设置干扰,将此事

24、物表述成彼事物,将事物的此方面表述成彼方面。如把甲的观点、发明、创造说成是乙的。(二)掌握审题与答题的步骤1.审题(1)审清要求,尤其要审清是选“正确”还是“不正确”(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2)审定阅读区间。有的题干明确了阅读区间,有的没有明确,这时可用“投石探波法”。“投石探波法”,即把题干中用引号标明的所考词语作为“石子”,找到在原文最先出现的位置,以此为圆心上下查找,确定信息区。信息一般集中在一个段落或者一个段落的某个层次,段落一般在文章的前半部分,但有的文章(试题)也有例外。有的分散在不同的段落、层次。据此可以确定答题的区间。2.答题(1)坚持一个原则论述类文章阅读考查的是阅读能力

25、、逻辑思维能力,而不是要求考生全面、系统、透彻地弄懂相关的知识。因此,答案一定在原文中,我们完全可以靠选文提供的信息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培养两种心态专注。做题时要高度专注,全身心地进入阅读和解题状态,切勿心浮气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迅速、准确地发现问题,作出判断。仔细。虽说信息全都来自原文,但往往在极细微处设置选项;有的选项看似与原文不符,其实是正确的;有的看似与原文相符,却因在极细微处作了改动,反而是错误的。这就要求我们做题时千万马虎不得,要细之又细。(3)掌握一个前提即先要从总体上把握全文:全文的主旨、思路,各段的主要内容。只有这样,我们才不至于在对信息比对时盲人摸象。(4)用好两

26、个方法比对法和排除法。重点是比对法。(三)如何使用“比对法”做论述类文章阅读选择题,主要是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前提下用好“三重比对”。1.比对词语(概念),看它与原文中的词语在其内涵与外延上是否一致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因此,比对的第一层是词语比对,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

27、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的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即时巩固用词语比对法看下列选项是否正确(打“”或“”)。如果错了,请说明理由。1.选项:(2014安徽卷第1题B项)从原因看,技术崇拜过分强调日新月异的现代技术对艺术创作和传播的作用,许多时候源于艺术生产中的技术消费。原句:在现代社会,技术的日新月异造就了人们对技术的盲目崇拜,以至于许多人没有察觉艺术生产正在出现一个颠倒:许

28、多时候,技术植入艺术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工业社会的技术消费,而不是艺术演变的内在冲动。比对结果:( )理由: 2.选项:(2014广东卷第12题B项)艺术品总能上升到“终极关怀”的高度来加以理解。原句:一部优秀的艺术品,哪怕是写平平常常的事物,也总能上升到“终极关怀”的高度加以理解。比对结果:( )理由: 3.选项:(2013安徽卷第1题A项)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科学家构建严谨完整的科学体系所用到的概念是不充分表达个人感情的。原句:它为建立它的贯彻一致的体系所用到的概念是不表达什么感情的。比对结果:( )理由: 4.选项:(2013安徽卷第2题D项)文章前一部分着重阐述科学研究的特点,后一部分着重

29、阐述伦理公理的根源、特点和作用;全文意在明确伦理公理同科学公理在构建和验证过程中是有本质差别的。原句:伦理公理的建立和考验同科学的公理并无很大区别。比对结果:( )理由: 5.选项:(2012山东卷第6题A项)围棋发源于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其形制弈法等都饱含着文明母体的基因和特征。原句:围棋极可能源自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因为其形制、内涵与中华文明的源头相符。比对结果:( )理由: 6.选项:(2012江西卷第7题C项)利用磁共振进行的研究已经证实:拥有联觉能力的人,除了看到数字和字母时,大脑中与形状处理相关的皮层区域会被激活外,与颜色认知相关的V4区域也

30、同时被激活。原句:利用磁共振进行的研究似乎可以证实以下的假设:对于正常人来说,当看到数字和字母时,大脑中与形状处理相关的皮层区域就会被激活。但如果是一位拥有联觉能力的人,除了上述区域外,与颜色认知相关的V4区域也同时被激活。比对结果:( )理由: 2.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词语,重点考查的是是否读准、读懂了信息;而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

31、),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创作编号:BG7531400019813488897SX创作者: 别如克*即时巩固比对下列选项与原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否一致。如不一致,请说明理由。7.选项:(2014湖北卷第6题D项)正是由于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所以二者成为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成为“兴于诗”得以实现的基础。原句:礼和乐是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礼”构成社会生活里的秩序条理。“乐”涵润着群体内心的和谐与团结力。然而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礼记上说:“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者,天地之和也。”比对结果: 理由: 8.选项:(2014天津卷第7题C项)隐性知识主要是长期积累的主观知识,因而“只能意会不可言传”。原句:野中郁次郎也认为有两种不同的知识,即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有其自身的特殊含义,因此很难规范化,也不易传递给他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只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