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1 ,大小:34KB ,
资源ID:2903148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903148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延边出土文物陈列.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延边出土文物陈列.docx

1、延边出土文物陈列“延边出土文物陈列”讲解词前言延边位于祖国东北的边陲,境内山峦起伏,河流纵横,资源丰富,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开始,人类的足迹已经深嵌在延边的沃土上,而后又经过了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汉晋时期(铁器时代),唐渤海国、辽金东夏国和元明清等历史时期。陈列文物是多民族共建东北疆土历史的真实记忆。请各位跟随我漫步于千万年前的历史世界,面对古人类遗物追溯其历史,探索延边的远古遗风。第一部分:旧石器时代人类普遍使用打制石器的发展阶段称为旧石器时代,狩猎和采集活动是当时人类其赖以生存的主要方式。第一单元:安图人化石1963年在安图县明月镇东南石门山南坡发现了一处洞穴遗址,次年

2、由考古、地质、地理等学者联合对其进行发掘,在这里出土了丰富的晚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和一枚古人类右下前臼化石,此后以这枚牙齿化石命名为“安图人”。这是在吉林省首次发现的古人类化石,也是在图们江流域发现的唯一的人类化石。从这张测量表来看,这枚安图人牙齿与现代人牙齿测量数据基本一致,已具备了人类进化主要脉络中的现代人体质特征。经测定“安图人”的绝对年代距今约2.6万年,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第二单元:打制石器打制石器是旧石器时代人类普遍使用工具。加工并使用复杂工具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基本特征。延边目前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打制石器种类繁多,内涵丰富,其特征为两种。第一组:一是砾石石器。以河滩砾石(河卵石)为

3、主要石材,以简单加工的粗砾石器为主要特征。石器原料以石英岩、板岩为主,加工略显粗糙,器型不甚规整。典型器物包括石核、石锤、石片、刮削器、尖状器、手斧、砍砸器等。第二组:二是黑曜石石器。以黑曜石为主要原料,石叶和细石叶工艺突出,并伴生大量细石器。其石器制作技术精湛,且在东北亚地区广泛传播。典型石器可见石叶石核、石叶、细石核、细石叶、端刃刮削器、雕刻器和尖状器等。虽然这些打制石器粗糙而笨重,但它们对于人类的进化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我们研究旧石器时代晚期现代人类在东北亚地区的迁徙运动、文化传播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信息。第三单元:动物化石进食是人类得以延续种群的重要方式,“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是旧石器

4、时代人类的狩猎对象及食物的主要来源。延边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猛犸象、野牛、野马、鹿类、犬类都属于“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地质年代属于第四纪晚更新世,它们的踪迹从中国东北到西伯利亚以至欧洲都有发现。其中,已灭绝的动物有四种,猛犸象、披毛犀、东北野牛与最后鬣狗。安图洞穴出土的动物化石,经C14测年法测定,绝对年代为距今2.63.5万年。第二部分:新石器时代人类经过漫长的旧石器时代之后,并进入了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000040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二个发展阶段。人类在这一阶段已经过上了定居生活,学会了制造和使用磨制石器、骨角器,并发明了陶器。由以往的“掠夺型经济”发展成“生产型经济”,出现了原始的

5、农业、养畜业。延边地区发现的遗址均处在新石器时代的晚期。学术界将延边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初步定名为“兴城下层文化”,年代大约在距今50004000年之间。第一组:兴城遗址一期兴城遗址位于和龙市东城镇兴城村东北侧山冈上,1986、1987年进行过两次发掘。出土遗存分别代表了五个不同的时期,其中第一、二期为新石器时代遗存,第三、四、五期为青铜时代遗存。新石器时代的一、二期遗存,石器分打制和磨制两种,其中有典型的农具石铲和石锄。陶器中我们先认识一下陶纺轮,小小的陶纺轮的出现,意味着当时已经出现了原始的纺织业,人类穿戴着原始的纺织品从事各种活动。其它陶器,一、二期陶器表面纹饰差异明显,一期纹饰图案比较纤

6、细,年代距今约50004500年。二期纹饰图案主要为线条粗大的点线纹、斜线纹和人字纹。年代距今约45004000年。第三组:金谷西山遗址金谷西山遗址是1979年7月建设龙井市德新乡金谷水库时发现的。1979年和1980年先后进行过两次抢救性发掘。该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遗存较为丰富,文化特征与兴城遗址第二期遗存相同。出土遗物有石器、骨器、饰件玉器、贝器和陶器。陶器皆为手捏制、夹砂陶质、表面普遍施有篦点纹、雷纹、斜线纹、戳印纹。C14测定年代距今4.5404410年。场景:新石器时代人类生活场景。场景是依据图们江流域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迹遗物,复原晨光中的新石器时代人类聚落环境、居住的半地穴房屋和生

7、产生活景观。复原的半地穴房屋比例缩小为1:2。第三部分:青铜时代 青铜时代(约相当于中原的夏至战国时期),是人类制造和使用金属器的第一个时代。青铜是铜、锡、铅的合金,多用于制造礼器和兵器,而生产工具则仍然以磨制石器为主。延边地区青铜时代的青铜器并不发达,仅出土了少量的青铜饰件和工具,未见青铜容器。受中原及周边地区青铜文化的影响,磨制石器开始增多,打制石器逐渐减少,骨角器比较发达。陶器种类增多,器表纹饰消失。延边地区发现的青铜时代遗存,目前被划分成了早晚有别的两个考古学文化:一是兴城上层文化,年代较早;二是柳庭洞文化,年代较晚。第一单元:兴城上层文化、第一组:兴城遗址三期兴城上层文化主要以和龙市

8、兴城遗址出土的第三、四、五期遗存为代表,年代约相当于夏商时期。属于该文化的遗迹多为半地穴式房址,生产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仍然使用少量的打制黑曜石石器,骨角器比较发达。陶器表面磨光、无纹饰,口沿上常压出齿状花边,基本器类为瓮、罐、盆、钵、碗、杯、盅等。年代距今40003700年。第二组:兴城遗址四期我们从这一时期的石器、骨角器、陶器等出土文物中,比较难以看出比三期遗物近一步发展变化规律,但细心观察中可以发现这一时段的一些器物特征,如压制的黑曜石矛,其工艺精湛令人叹服,打制技术已到了巅峰。小骨针,制作精细如同现在的缝衣小针,难以想象当时高超的穿孔技能。陶塑人头像虽然小却是三千多年前人类的杰作,是在

9、延边发现的历史最悠久的人像。陶器已经开始烧制并使用深腹罐、垂腹罐和敛口罐。以上这种特征意味着这一时间段发生的微妙发展。第三组:新龙墓群对死去的亲人进行埋葬是人类区别于动物活动的主要特征之一。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延边地区目前为止还未发现墓葬,青铜时代墓葬发现于延吉市小营镇河龙村新龙屯北1公里的西向山坡上。1991年对新龙墓群进行了抢救性的发掘,清理石圹封土墓8座(指图),根据墓形制与出土文物石器、陶器、骨器等(陈列文物),初步判断是兴城上层文化人类的墓群。第四组: 兴城遗址五期我们观赏兴城遗址五期文物的感觉与兴城三、四期遗物基本相同,确实如此。但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骨器与陶器等在保持固有的传统文化

10、中还是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比如兽骨制作的矛形器刃,其柄部分界明显(指矛形器);陶盆、陶碗流行向外撇的折沿器形(指盆、陶)。以上兴城三期为例,兴城四期遗物的特征、五期遗物出现的变化,均是青铜时代早期阶段人类发展过程中,在物质文化上遗留的痕迹。第二单元:柳庭洞文化柳庭洞文化是以1973年发掘的龙井柳庭洞遗址命名的,年代晚于兴城上层文化,约相当于两周时期。属于该文化的典型遗址和墓群,还有龙井金谷南山遗址、汪清百草沟遗址(下层)。墓葬有龙井金谷墓群,汪清新华闾墓群、金城墓群,图们新华墓群、石砚墓群,河西北山墓群等。柳庭洞文化的磨制石器,制作精良。陶器表面均为素面(无纹饰),基本器类为筒形罐、钵、碗、豆等

11、。在器口上不见类似兴城文化陶器的齿状花边纹。到了柳庭洞晚段,陶器的上腹部出现乳突耳、鸡冠耳或瘤状耳。第一组:柳庭洞遗址柳庭洞遗址位于龙井市石井乡柳庭洞屯(现称龙泉屯)北侧山坡上,1973年发掘。发现房址一座,但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出土遗物主要有石器和陶器两大类。陈列的石镞是磨制的长柳叶形,陶罐均为夹砂红褐陶,罐类中以这种筒形罐为主(指器物)。C14测定年代距今3.16090年。第二组:金谷南山遗址金谷南山遗址位于龙井市德新乡金谷水库闸门南2华里金谷山北侧的漫岗上,1980年发掘。清理长方形半地穴式房址一座,出土完整和比较完整的遗物70余件。其中主要为磨制石器、骨器和陶器。在陶器上出现乳状耳和鸡冠

12、器物。C14测定年代距今2780120。第三组:百草沟遗址(下层)百草沟遗址位于汪清县百草沟山谷平原的中部(指航拍照)。1952年发现,1953年发掘。遗址分上、下两层,下层遗存为青铜时代的柳庭洞文化。百草沟遗址面积之大,内涵之丰富,保存之完好,在图们江流域的同时期遗址中实属少见。200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该遗址中出土的筒形陶罐(指陶器),表面研磨光滑,器型完整,我们在欣赏中可以领会到陶器的历史原貌。卜骨是原始的占卜器(指卜骨),选用了羊的肩胛骨,在肩胛骨上留有明显的占卜火灼痕。卜骨的发现意味着当时已有占卜活动及原始信仰的存在。下面陈列遗物是青铜时代晚期墓葬中出土的

13、随葬品第四组:金谷墓群 金谷墓群位于龙井市德新乡金谷水库西山的南坡面(指照片)。19771979年间进行过三次调查和发掘,共清理出石棺墓和土坑墓14座(指墓葬图),出土的随葬品丰富共计有500多件遗物。其中,黑曜石打制石器明显减少,只留有黑曜石刮削器一种。磨制石器除传统的工具之外,还出现了花冠状石器、环状石器,石戈。出土铜器是铜扣、铜饰件(铜片)两件。装饰品较为丰富,按质地分为玉石坠、绿松石管、骨管骨雕筒与野猪牙饰。随葬的陶器中有圈足陶碗、矮圈足陶豆等(指器物)。C14测定年代距今3.270155年第五组:金城墓群金城墓群位于汪清县东光乡金城屯西侧的小山上(指照片),西距县城4公里。19791

14、980年进行过两次清理和发掘。共发现墓葬40座,墓葬形制均为土坑封石墓。随葬有陶器、石器、玉坠之外(指器物),还有骨器、青铜器等各类遗物530件。第六组:新华闾墓群组版面词:新华闾墓群位于百草沟南5公里的新华闾北山南坡上(指照片)。1952年发现,1953年发掘。清理墓葬12座,墓圹均为较大石块垒砌而成。所得遗物主要是墓地上的采集品,而非墓中随葬遗物。从采集的部分,即“肩部附加小瘤状耳”的陶罐和陶杯残片以及这种矛刃大、柄小且柄侧有二个圆穿孔石矛和扁圆形石玉珠推断(指器物),该墓群应是柳庭洞文化晚期的墓地。第七组:新华墓群新华墓群位于图们市区南新华街的一条小巷内。1980年当地居民在自家院内挖莱

15、窑时发现墓葬,并有专业人员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抢救文物标本50多件,其中磨制的锥形石镞、柳叶形石镞、长铤石镞、短铤石镞等磨制精致,含有浓厚的时代气息,是柳廷洞文化晚期石镞类的标志性器物。第八组:石砚墓群石砚墓群位于图们市石砚造纸厂第二中学后山的背风向阳坡地上(指照片)。1981年进行抢救性发掘。发现墓葬12座,形制分为石矿封石墓、土坑封石墓、土坑封土墓三种。出土遗物共200余件,分别为陶器、石器、骨器、牙器、蚌器和饰件(指器物)。出土饰件较为丰富,分为绿松石管、白石管(指器物)。第九组:河西北山墓群河西北山墓群位于图们市凉水镇河西村四社屯北一座低矮小山的南坡和西南坡上(指照片),清理墓葬21座,

16、出土各类遗物110余件。墓葬多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式,少数墓圹边缘用不规整石块垒砌。每座墓中的随葬品多少不一,有的随葬成组的生产工具,有的有少量陶器、装饰品等,有的没有任何随葬品。出土随葬遗物,磨制石器、陶器骨器和一件铜泡(指器物),未见有打制石器。黑曜石石器已基本退出历史的发展中。延边青铜时代人类经历了约一千八百年历史,即和龙兴城上层文化图们河西北山墓的发展过程,在实物中还是显示了稳固而缓慢的发展过程。这种以石器、陶器、骨角器为主要工具,使用传入的小青铜器的生产生活模式,就是延边青铜时代不发达的物质文化特性。第四部分:汉晋沃沮据史书记载,这一时期活跃于延边地区的人类为“沃沮人”,他们创造的文化被

17、命名为“团结文化”。沃沮人以农业经济为主,大多在沿河平原或盆地定居,社会形态依然处于氏族部落阶段。生产工具中大量使用的是磨制石器,并有骨器和少量铁器。延边境内的沃沮遗存较多,居住址和墓地都有发现,其中汪清百草沟、珲春一松亭、龙井大苏、延吉民主二队、图们下嘎等地都曾进行过考古发掘。团结文化分布图根据目前发现的沃沮人团结文化遗存,大致划出中朝俄三国毗邻地区,以长白山以东到日本海沿岸的图们江流域,包括图们江右岸(南岸)的朝鲜咸镜北道北部地区,黑龙江穆棱河上游、绥芬河流域即包括俄罗斯兴开湖以南的广阔地区。以上沃沮人团结文化的活动范围,和历史文献后汉书记:“东沃沮在高句丽盖马大山(现在的长白山)之东,东

18、滨大海,北与挹娄、夫余,南与秽貊接(指图片)。其地东西夹、南北长,可折方千里。”基本吻合。第一组:大苏遗址大苏遗址出土文物。大苏遗址位于龙井市三合镇大苏村东北,东南临图们江(指照片)。19791980年进行过两次小面积发掘,清理方形半地穴房址一座,面积大约24平方米,房门开在半地穴东南壁居中。火灶设在屋内地面中部并用石块围成(指图分解)。该遗址陶、石、骨器丰富,并出土了铁器残件。这一时期的陶器特征较为明显,开始使用这种柱状耳陶罐、这种有单孔单耳陶甑和高领罐(指器物)。大苏遗址是延边地区典型的汉晋沃沮人(团结文化)聚落遗址之一。第二组:下噶遗址位于图们市月晴镇下嘎村北,即布尔哈通河与嘎呀河交汇处

19、。1997年配合高速公路建设做过小范围发掘,发掘中未见完整房址,但出土陶、石器较多。从遗物特征看,该遗址内涵单纯,是一处团结文化的大型聚落遗址。类似下噶遗址,依山傍水,河流冲击而成的小平原是这一时期人类选择开展生产生活栖息的聚落址。第三组 农林墓葬农林墓出土文物。些墓位于龙井石井乡农林村南山北东坡,一处同时期的遗址在农林村内。1984年文物普查时发现墓葬5座,并试掘清理了其中一座。该墓为土坑墓,在清理墓室中没有发现任何葬具和人骨,却在面积还不足2平方米、深0.3米坑内,有序填满了大量毁器陶器。陶器有柱状耳罐、这种矮的碗式圈足陶豆、碗式柱把陶豆、盘式高柱把陶豆(指器物),出土的豆类器物较多。其中

20、一件陶豆中盛放着狗下颌骨和占卜用的卜骨残块,是显示当时埋葬情况的珍贵资料。(目前,对于该墓的内涵尚未定性情况下暂定为墓)农林墓这种现象,在团结同类文化遗存中尚属罕见。这为探讨这沃沮人的埋葬习俗,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资料。第四组:其它遗存在这一组中陈列了遗物是沃沮人团结文化中较为典型的陶器、石器和铁器等。陶器为红褐色夹砂陶和泥质陶两种,均为手制,开始流行柱状耳陶器、高领罐、陶甑和柱把豆等陶器(指陶器)。石器以磨制石器为主种类较多器体变大。磨制石器的制作和使用是这一时期巅峰期同时也濒临着石器结束。这尊人面石雕像,出土于和龙市南坪遗址(指实物),是选用天丝熔雕琢成,通高为34.8厘米,石雕线条简单,造型

21、粗矿,面部的嘴与鼻子早已损坏缺失,但人物形象还是依然存在。铁镢两件,分别在安图县奶头村和珲春市二完小学发现。铁器出现对于人类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从沃沮人物质文化中我们可以看出,它们正处于石器与铁器并用的早期铁器时代,而且数量有限铁器从中原或周边文化中传播而来的。铜币汉五铢是西汉时期铸造流通的货币,在汪清县百草沟镇新华闾墓群中发现。这枚汉五铢,提示我们曾经沃沮人与西汉文化接触;即对该墓群文化的分期和确定年代的实物资料。谷物(谷子),出土于汪清县罗子沟河东遗址,经碳14测定,色对年代距今2.09080年(西汉时期)。团结文化第一单元:团结文化 “团结文化”是以黑龙江东宁市团结遗址下层遗存命名的考

22、古学文化,俄罗斯滨海地区发现的这一文化,被称作“克罗乌诺夫卡文化”。第五部分:唐渤海 (公元698926年)渤海国是以粟末靺鞨人为主干建立的政权。公元698年,契丹首领李尽忠杀营州都督反叛。靺鞨首领大祚荣领其众亡命东奔,在其“挹娄”故地建国,自称“震国王”。713年,唐朝遣使册封大祚荣为左骁卫员外大将军、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从此专称渤海。762年,唐下诏书以渤海为国,第二年册拜大钦茂为渤海国王。延边地区是渤海国早期的政治中心,至今留存着大量渤海国时期的城址、墓群、建筑址等遗存。渤海国疆域砂盘渤海国长达二百二十九年间发展过程中,不断的扩大疆域,先后统一了靺鞨七部落,全盛时期渤海国疆域东到大海(

23、包括现在俄罗斯滨海南部的日本海),南与新罗泥河为界(今朝鲜北部龙兴江以北),西临契丹(今辽河以东的辽东地区),北接室韦至黑水靺鞨(今松花江流域)。新唐书渤海传记载“地方五千里,户十余万,胜兵数万”。通过砂盘可以看出渤海五京城所在位置和主要的交通五道,即朝贡道、营州道、契丹道、日本道、新罗道。渤海国王世系表渤海国在二百二十九历史中,以大姓(氏)为王权共经历了十五世王。古籍中对这十五位所记载的比较简单概括,后人所知甚少。我们从王世系表中可以了解到,渤海国王的誉称、在位时间、继位关系等等。第一单元:渤海城址渤海国实行五京制度,新唐书渤海传:“以肃慎故地为上京,曰龙泉府。其南为中京,曰显德府。秽貊故地

24、为东京,曰龙原府。沃沮故地为南京,曰南海府。高丽故地为西京,曰鸭渌府。”延边地区的和龙西古城遗址为渤海国中京显德府故址,珲春八连城遗址是东京龙原府故址的学术观点已被普遍接受。此外,延边地区还分布有多处渤海国时期京府以下级别的中小型城址及山城等遗迹。第一组:西古城(砂盘)西古城城址位于和龙市东北约24千米,地处海兰江流域头道平原的西北部。城址由外城和内城组成,城墙以土夯筑。内、外城的平面均呈长方形,外城墙周长约2720米,内城周长约993米。外城南、北门和内城南门均开在城墙中央,构成全城的南北中轴线。西古城城址的宫殿建筑布置在内城的北部,主体建筑位于中轴线上,各单体建筑之间有廊衔接,并由廊庑、隔

25、墙将宫殿建筑划分成多组院落。位于内城北部中央位置的两座大型建筑基址,呈南北向布置,中间设廊道相通,为“工”字殿形制,是西古城的主要宫殿建筑。南面的一号宫殿基址台基高大,为前朝主殿,北面的二号宫殿基址由主殿和左右朵殿组成,东西两边不三、四宫殿基址,后宫为五号寝殿。建筑构件渤海瓦铺设方式的复原:这是根据西古城出土的建筑构件瓦,复原出的小面积的瓦类铺设方式。板瓦光滑的凸面为底,粗糙麻布纹凹面是上,由房檐处起向房脊高处由低向高交替叠压铺设,板瓦与板瓦间隙由用筒瓦铺盖。陈列的瓦类大致分为板瓦类、筒瓦、檐头筒瓦、瓦当、琉璃瓦、石质构件。建筑饰件主要用于房脊的装饰。有绿釉鸱尾、陶质鸱尾、绿釉兽头、绿釉套兽。

26、第二组:八连城八连城城址位于珲春市区东约6千米,地处图们江下游珲春河冲积平原西北部。城址由外城和内城组成,城墙土筑。外城平面接近方形,周长约2904米,内城长方形,周长约1068米。外城和内城南墙中央设置城门,构成全城的中轴线。八连城城址的宫殿建筑布置在内城的北部,主体建筑位于中轴线上,各单体建筑之间有廊衔接,并由廊庑将宫殿建筑划分成多组院落。位于内城北部中央位置的两座大型建筑基址,呈南北向布置,中间设廊道相通,为“工”字殿形制,是八连城的主要宫殿建筑。南面的一号宫殿基址台基高大,为前朝主殿,北面的二号宫殿基址由主殿和左右朵殿组成,主殿设取暖设施,为后宫寝殿。 建筑构件板瓦、筒瓦、檐头筒瓦、瓦

27、当、琉璃筒瓦、石质构件、纹花纹砖、绿釉鸱尾、陶质鸱尾、绿釉兽头、绿釉套兽。第三组:中小型城渤海时期的中小型城,周长一般在1千米左右或更小。其中我们介绍中小城址是温特赫部城、河龙古城、鸡冠古城(指平面图)。中小型城中出土的瓦当纹饰多样,和京城及和墓葬中出土瓦当纹相同,多以莲花纹瓦当为主。这种印模压出莲花纹瓦当及变种是渤海时期特有的特征。网格纹、粗绳纹板瓦是渤海时期早期使用的一部分瓦。第二单元:渤海墓葬延边是渤海国时期墓葬的主要分布地区之一,已发现的渤海墓葬数量众多,遍布全州各地,其中包括敦化市六顶山古墓群、和龙市龙头山古墓群、和龙市河南屯墓葬等高等级墓葬。通过考古发掘,渤海墓葬出土了墓志、石狮、

28、三彩器、金银饰品等一批珍贵文物,为渤海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第一组:六顶山古墓群六顶山渤海墓群位于敦化市区南约5千米的一座孤立山丘的南坡(指远景照),墓群依地势形成东西两个墓区,西为一区,东为二区(指航拍照)。目前在两个墓区共确认了包括渤海国第三代王大钦茂之第二女贞惠公主墓在内的230多座墓葬,墓葬类型有土坑墓、石椁墓、石室墓等。1949年清理的贞惠公主墓位于第一墓区,是一座典型的(指平剖面图)叠涩顶石室墓。该墓中出土了墓志、石狮等珍贵文物。贞惠公主墓志贞惠公主墓志发现于墓室甬道内,墓志整体呈圭形,通高90厘米,正面阴刻着楷书真字725个,其中将近三分之一字体已经斑驳模糊难辨。后来贞孝公

29、主墓志出土,发现贞惠公主与贞孝公主两个姐妹的墓志文,撰写的格式及内容基本一致。这才使我们能够对照判读贞惠公主墓志全文。(指墓志抄写本)请看这张贞惠公主墓志抄写本,在方格内的汉字,就是依照妺妺贞孝公主墓志文而识读出来的字。墓志文语言流畅,用典颇多,证明渤海贵族娴熟汉文,并有较高的文学造诣。文物石狮:贞惠公主墓中出土的雌雄一对石狮(指实物),是用花岗岩雕刻而成的,其造型浑健有力,是罕见的渤海石刻艺术珍品。建筑材料:筒瓦,榫头瓦、无榫头瓦。瓦当,十字纹、乳丁纹。陶器、银铜器、铁器贞惠公主墓发掘以后,在六顶山第一墓区又陆续地进行三次考古发掘,出土了陶器、鎏金饰件、铁质兵器、带具、工具(遗物)。2005

30、年,正对第一墓区进行保护大面发掘,发掘中在3号、5号等墓上发现曾经建筑遗迹,还出土了一批完整的建筑构件。第二组:龙头山古墓群龙头山古墓群位于和龙市区东北约25公里,(指全景照)墓葬分布在一条南北走向的山岗上,由南至北形成石国、龙海、龙湖三个墓群。目前在龙头山墓区共确认了包括贞孝公主墓在内的近30座墓葬,墓葬类型有封土石室墓、砖室墓、砖椁墓等。贞孝公主墓贞孝公主是渤海国第三代王大钦茂第四女儿,陪葬于“染谷之西原”,今和龙市头道镇龙海村西人侧龙头山顶。(指平剖面图)墓的原建筑为上立塔、下设墓室的塔墓一体结构。塔体早年倒塌,现残存有用砖石垒砌的塔基墓室。 该墓早年被盗,随葬品被洗劫一空,只剩下不易搬

31、动的石墓志和地面上散落的人骨及葬具饰件等。这里展示的是贞孝公主墓按原大小比例复原的半剖面墓。我们从贞孝公主墓的墓道、墓门、甬道和墓室组成的规模和墓内的人物壁画中可以感受到高等级埋葬规格。从墓室内发现的人骨鉴定结果一男一女和墓室内砖砌的棺台(床)两侧明显的后补加宽痕迹来看,该墓实际是贞孝公主与夫的二人合葬墓。贞孝公主墓志贞孝公主墓志是用花岗岩制作而成,整体呈圭形,通高1.05米。墓志正面阴刻有楷书真字728个,大部分文字清晰可辨(指实物)。墓志文是一篇典型的骈体文,有序有铭。序文记述公主一生的行状,铭文对公主表示赞颂和悼念。墓志通篇浸透着儒家思想和封建的伦理道德。贞孝公主墓志同贞惠公主墓志一样,

32、为研究渤海的历史与文学艺术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壁画在贞孝公主墓内东、西、北三壁,横排有竖立的十二人物壁画其人物大小均等,约在1.131.15米。在这里展示的墓内东壁壁画,从右至左是甬道东壁的武士,墓室侍卫和三个内侍,北壁的贴身侍从。尽管壁画曾经长年雨水淤泥的浸蚀,有些地方漫漶脱落,可是至今还能看到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以及服饰、持物、器械等。如这位(指墓室东壁的侍卫),头梳高髻,扎抹额,粉面朱唇,身穿赭色圆领袍,腰系革带,肩扛铁挝,俨然一幅英俊的侍卫形象。壁画场面反映了公主生前养尊处优的生活侧面。贞孝公主墓壁画是迄今为止唯一留下的渤海壁画,第一次向世人展现了渤海人的形象。出土文物1998年和20042005年间,考古工作者在贞孝公主墓所在的龙头山古墓群,又发掘10多座渤海王室贵族墓葬并出土了包括三彩俑、绞胎枕、金冠饰、金托玉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