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93 ,大小:78.57KB ,
资源ID:2899375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899375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教师证提纲.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教师证提纲.docx

1、教师证提纲教育学复习要点第一章第一节教育的概念 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广义定义和狭义定义:我国教育学者根据教育定义外延的大小,将教育定义划分为“广义定义”与“狭义定义”。广义定义指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定义主要针对“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二、教育概念的演变(1)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2)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3)学

2、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4)教育概念的扩展-大教育观的形成。 三、教育实体化的过程分为3个阶段:一、前制度化教育 (1)教育主体确定 (2)教育对象相对稳定 (3)教育有一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4)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 二、制度化教育 17-19世纪出现了近代学校教育系统。19世纪下半期基本形成了学校教育系统。意味着学校教育制度化的形成。也就是正规化教育。我国是以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为标志的中国正规化教育。三、非制度化教育思潮 “教育部应该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改变的不仅是教育形式,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库姆斯 陈诉非正规教

3、育的概念 伊里奇 主张非学校化观念是非制度化教育思潮的代表。四、现代教育形态 (一)现代教育的趋势 第一,现代教育具有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第二,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的年限 第三,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互相渗透第四,高等教育的类型多样化。 第五,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界限淡化 第六,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二)现代教育发展的特点第一,教育终身化。 第二,教育全民化。 第三,教育民主化。 第四,教育多元化。 第五,教育现代化。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一、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一)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论语一书汇集了他关于哲

4、学、政治和教育方面的言论。墨翟(约公元前468公元前367)以“兼爱”和“非攻”为教,重视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使用技术的传习。认为“亲知”“闻知”和“说知”是获得知识理解的三种主要途径,强调依靠推理的方法来追求理性知识。道家则根据“道法自然”的哲学,主张加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认为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战国后期,礼记中的学记是我国古代教育经验和儒家教育思想的高度概括,系统地阐发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教育、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等,有相当丰富的教育思想,可算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二)西方古代的教育学

5、思想苏格拉底主张通过寻求确定知识来建立价值标准,他肯定人人都有自求真知的能力,因此,以问答法来启迪他人的思想。问答法的步骤是:(1)苏格拉底讽刺;(2)定义;(3)助产术。来源:考试大的美女编辑们柏拉图的教育学思想散记在他的哲学著作理想国一书中。他以“理念说”为核心,建立了一整套包含形而上学、价值论及知识论的哲学系统。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其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著作政治学中。他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亚里士多德注意到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提倡对学生和谐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他在教育思想史上第一次提

6、出教育具有两种不同性质的功能,即服务于社会与服务于个人闲暇生活。二、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一)教育学学科的建立被人称为“教育学之父”的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JAComenius,15921670)在1632年写成、l657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专著。(二)规范教育学的建立赫尔巴特在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被教育史上誉为第一部规范形态的教育学,它标志着教育学已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杜威l916年出版的民本主义与教育。他不但提出了一系列以实用主义哲学为指导、以儿童为中心、以经验为基础、以活动为主要手段的教育观念,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是经验的改造和改组,“学校即

7、社会”。三、教育学的多元发展与理论深化凯洛夫(NAKaiipob,18931978)主编的1939年出版的教育学。这是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教育学。1956年以来,美国著名教育家布卢姆(BSBloom,1913 )提出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和“掌握学习”理论。他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三大类,每类目标又分成不同层次,排列成由低到高的阶梯。1963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和教育改革家布鲁纳(JSBruner,1915 )发表了他的教育过程在这本著作中,他提出了“学科基本结构”的观点,强调学习学科基本结构的重要性。1970年,法国的保尔朗格朗(P

8、Lengrand,1910年)写成了终身教育引论一书,提出了“终身教育”(针对学校教育)和“学习化社会”(针对学历社会)的概念。自1972年以来,巴班斯基提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思想,把系统方法的基本原则,即整体性原则、相互联系原则、有序性原则、动态原则,创造性地在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研究中加以具体化。1975年,苏联出版了心理学家、教育家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一书。详细阐述了他的实验教学论体系,系统地叙述了学生的发展进程,介绍了学生学习过程的情况,在对教学与学生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深人探讨之后,强调教学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第一节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一

9、、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一)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具体说来,统治阶级主要是从这样几个方面来实现这种领导权的:(1)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来掌握教育的领导权。(2)利用经济力量来掌握教育的领导权。(3)以意识形态上的优势力量来影响和控制教育。(二)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三)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四)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晌 (一)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具体而言这种人才培养又分为两个方面:(1)培养人才,使其具有一定的思想意识,在维护和巩固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中发挥积极作用。(2)学校在培养人才时,不仅使他们形成一定的思想观点,而且还

10、向他们传授社会长期积累下来的经验、知识及技能,以使他们能直接作用于政治经济制度。(二)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三)教育可以促进民主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不民主的社会中,教育能传播科学知识,启迪人的民主观念。第二,在比较民主的社会中,民主的教育可以保持并推动政治民主化。 第二节 教育与生产力一、教育与生产力(一)教育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1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速度和规模2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发展水平。 (二)教育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动力,现代教育具有生产性1教育把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

11、的生产力2教育实现着知识的再生产和知识创新(三)、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第三节 教育与科学技术一、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3)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二、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三、信息技术与教育(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的知识结构和教育内容;(2)信息技术改变着教学和教育的观念;(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第四节

12、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一、文化对教育的作用(1)社会文化发展提高了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完善;(2)社会文化发展促使学校与社会联系加强;(3)社会文化发展促进教学内容的质量和结构的变化;(4)文化发展影响教育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的变革。二、教育对文化的作用(1)教育是社会文化得以保存和传递的重要手段;(2)教育是促进社会文化交流和融合的重要手段;(3)教育是社会文化创造和更新的重要手段。三、学校文化(一)学校文化界说(二)学校文化的特征(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4)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三)学生文化

13、1学生文化的成因(1)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2)同伴群体的影响;(3)师生的交互作用; (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5)社区的影响。2学生文化的特征(1)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 (2)学生文化具有非正式性; (3)学生文化具有多样性;(4)学生文化具有互补性;。第三章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第一节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教育学上所指的个体的发展,主要指儿童、青少年身体和心理上的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简要地说,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方面:身体的发展(结构形态、生理机能)和心理的发展(认识能力和心理特性、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二)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1)人的身心

14、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二、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一)内发论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二)外铄论 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三)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它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 (2)个体

15、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 (3)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个体差异性;(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第二节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人的身心发展受多种因素制约,概括起来主要有遗传、环境和教育。1遗传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和发展可能性。2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3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有其局限性4、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5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第三节学校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作用一、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1)教育对人的价值的发现;(2)教育对人的潜力的发掘;(3)教育对人的力量的发挥;(4)教育对人的个性的发展。二、学校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特殊功能(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及各

16、个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价值,而且具有延时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体的功能。三、普通中等教育促进青少年发展的主要任务普通中学是学校教育系统中的一个阶段,分为初级中学与高级中学两段。初级中学的教育对象是l317岁的少年,高级中学的教育对象是1620岁的青年,他们分别处于人生的少年期和青年期。(一)少年期的年龄特征与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1少年期的年龄特征1317岁,只有三四年的时间属个体发展中的少年期。有些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

17、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是少年期表现出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2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总的说来,初中教育在促进少年身心发展方面的任务可形象地比喻为”帮助少年起飞”。(二)青年期的年龄特征与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1青年期的年龄特征“未来”是青年期最重要的概念。2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高中阶段是中学期间学习负担最重的时期也是青年体质增强的时期,学校在保证学生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方面依然有重要的责任。第四章 教育目的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的定义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

18、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简而言之,教育目的即培养人的质量规格。 二、教育目的的意义与作用 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教育目的对整个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是通过发挥以下作用实现的: (1)教育目的的导向作用; (2)教育目的的激励作用; (3)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 三、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一)教育目的的基本层次 教育目的的层次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 (二)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 1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的确立 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

19、殊要求,我们习惯上称为培养目标。 2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育目的是针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提出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对象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制定培养目标需要考虑各自学校学生的特点。 (三)教师的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的概念 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2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它们彼此相关,但相互不能取代。目的与目标根本不同,目标是可以测量的,但不能测

20、量目的。第二节 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一、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1)教育目的是社会的历史性与时代性的动态结合; (2)教育目的受制于生产力和科学文化的发展水平; (3)教育目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演进。 二、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 三、教育目的的确定必须考虑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四、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建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我国历史上教育目的的演化 (一)古代的教育目的一儒家教育目的 我国古代教育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做官。 (二)我国社会主义时期的教育目的及其演化 建国初,根据当时的情况,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

21、同纲领规定:”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l957年毛泽东主席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就是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1982年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也是对教育目的的表达。l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教育要为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培养各级各类合格人才,”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

22、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被人们简称为”四有、两爱、两精神”。l995年八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也规定”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我国的教育目的。现阶段,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则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

23、的社会 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2)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3)培养现代人的品质。 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一)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二)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全面发展的教育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 (1)德育;(2)智育;(3)体育;(4)美育;(5)劳动技术教育。 (三)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四)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第五章 学生和教师第一节 学生一、学生的本质属性(一)学生是现实社会的成员之一(1)具有人的主观能动性;(2)具有思想感情;(3)具有个性特征。 (二)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

24、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 (1)具有发展的潜在可能性和可塑性; (2)学生身心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三)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1)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2)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 (3)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二、学生的社会地位(一)对学生社会地位的传统认识从整体上没有真正认识儿童个性的独立存在价值。(二)学生的社会地位1学生的身份和法律地位2学生享有的合法权利学生的基本权利是指学生在教育活动中享有的由教育法赋予的权利。我国现行教育法对各级各校学生的基本权利所做的规定,可以概括为几个方面:(1)人

25、身权;(2)受教育权。3学生的基本义务学生的基本义务是指学生按照教育法及其他有关法律和法规,参加教育活动时必须履行的义务。我国现行教育基本法,对各级各类学校学生的基本义务作了明确规定,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1)学生有遵守法律、法规的义务;(2)学生有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义务;(3)学生有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义务;(4)学生有遵守其所在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管理制度的义务。第二节 教师一、教师的本质属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在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中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一

26、)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性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一种职业被认可为专业,应该具备三个方面的基本特征:(1)具有不可或缺的社会功能;(2)具有完善的专业理论和成熟的专业技能;(3)具有高度的专业自主权和权威性的专业组织。(二)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二、教师的职业特点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一般说来,教师的职业角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传道者角色;(2)授业、解惑者角色;(3)示范者角色;(4)管理者角色;(5)朋友角色;(6)研究者角色。三、教师职业专业化(一)对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教师专业化对教师群体提出了高标准的要求,主要包括六个方面:(1)专业知识;(2)专

27、业伦理;(3)专业训练;(4)专业发展;(5)专业自主;(6)专业组织。(二)对教师个体专业素质的要求1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1)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2)热爱学生;(3)团结协作;(4)为人师表。2对教师专业知识的要求(1)精深的专业知识;(2)广博的文化修养;(3)丰富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3对教师的专业技能要求(1)教师要有课程开发的能力。首先,教师要具备全面掌握并正确处理教材的能力,其次,能针对社会发展的要求以及诸多的现实条件,适当改造教材内容。(2)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3)组织管理能力。(4)学术研究和教学研究的能力。首先,应有学术研究的能力。其次,要研究教育和教学工作的基本规律,

28、研究学生,研究教材,研究教学和教法。五、教师的人格特征(1)教师优良的个性品质;(2)教师不良的个性品质。第三节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一、师生关系的理论发展概述(一)师生关系的含义及发展1师生关系的内涵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2师生关系的发展 第一阶段:以德国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片面强调教师的权威,视教师为凌驾于学生之上的主宰人物,学生成了被动的容器,由此形成了教师中心说。第二阶段:以美国杜威为代表的进步主义教育。竭力弘扬学生主体论,把学生当作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只是向导,这就形成了学生中心说。第三阶段:以前苏联和我国一些

29、教育家为代表,认为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是统一的,便有了主导主体说。(二)师生关系理论模型研究1相互作用模式相互作用模式主要是依据团体动力学的研究成果而建立的。2社会体系模式社会体系模式的基本理论依据是:班级是一个小社会,处在大社会体系之中,因此,师生之间的影响,除涉及师生自身的因素之外,还涉及其他社会因素,应把师生关系放在大的社会文化背景中考虑。二、师生关系的本质特点(一)师生关系的社会制约性(二)学校师生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2)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

30、进的关系。(三)学校师生关系的特点(1)民主平等;(2)爱生尊师;(3)教学相长;三、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1)树立新型的师生观;(2)建立教师威信;(3)善于同学生交往;(4)发扬教育民主,倾听学生意见。第六章 课程第一节 课程概述一、课程的一般概念所谓课程,即“课业及其进程”。课程概念是课程论最基本的概念,我国的课程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的定义可以这样表述: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我们所研究的课程是广义的,是各级各类学科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二、课程的分类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指设计课程的种类。(一)根据课程任务,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三基”(读、写、算)为中心的基础教养,是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拓展型课程注重拓展学生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各种不同的特殊能力,并迁移到其他方面的学习。研究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二)根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所谓国家课程,是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其管理权属中央级教育机关。国家课程是一级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