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8 ,大小:53.21KB ,
资源ID:289532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89532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苏教版语文必修四.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苏教版语文必修四.docx

1、苏教版语文必修四苏教版语文必修四专题一 重难点解析专题一课文目录经世济民季氏将伐颛臾/论语/寡人之于国也/孟子/英名与事业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德恩格斯/我有一个梦想/美马丁路德金/*黄花岗烈士事略序/孙文/经世济民一、季氏将伐颛臾【题解】季氏伐颛臾一事,是在“陪臣执国政”的鲁国的特殊背景下发生的。“陪臣”指的是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他们的先祖即庆父、叔牙和季友都是鲁桓公(前771-前694在位)的儿子、鲁庄公(前693前662在位)的弟弟,号称“三桓”。到孔子这时,“三桓”执鲁国国政已达一百六七十年之久。在这一百多年间,公室(鲁君)和私室(三桓)之间的主要斗争有:鲁宣公十五年(前594)

2、针对三家分地扩展颁布了“税亩”制度;鲁襄公十一年(前562)三家“作三军,三分公室,各有其一”;鲁昭公二十五年(前517)欲诛季,三桓联合进攻,昭公被迫逃亡。这斗争一直继续到战国初年,史记鲁周公世家说:“悼公之时,三桓胜,鲁如小侯,卑于三桓之家。” 季氏将伐颛臾一事,不见经传。后世注家以为是子路、冉有向季氏转达了孔子的意见,季氏懼祸而止。史记孔子世家载:“仲由为季氏宰”在定公十三年(前497);季康子召冉有在鲁哀公三年(前492),其时子路随孔子在陈。至于二人何时同为季氏家臣,则不得而知。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有季康子向孔子询问季路、冉有才能的事,也不著年代。据推测当在鲁哀公初年。 孔子一贯反对“

3、陪臣执国政”,对三桓的指责在论语中就有许多记载。 两个关键字:将 伐 将:说明尚未实现,可以劝阻;如果可以劝阻而不加努力,于理不通,于情不合。 伐:攻打,明目张胆,在本文中有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意思,所以“季氏伐颛臾”是非正义的事。【疑难解析】1、冉有为何不直接说季氏将伐颛臾?而要拐弯抹角的说季氏将有事于颛臾?明确:冉有是来试探孔子对季氏将伐颛臾的态度的,只宜含蓄的表示,岂能露骨的表白?2、当孔子从两位学生那儿听到这个消息时,他的态度是什么?他列举了哪几条理由来表明自己的态度?明确:当听到这个消息时,孔子勃然大怒,由此,也引出孔子和两位学生的第一次对话。他责怪冉有:“求!无乃尔是过与?”理由是

4、:“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也就是说,孔子反对讨伐,理由有三:反对颛臾是先王所封之国不可伐义正词严讨伐颛臾在鲁国境内 不必伐不容置辩理由颛臾与季氏同为社稷之臣 无劝伐2、孔子不仅反对讨伐颛臾,而且认为冉有和季路对此事有责任。当即对冉有的辩解予以反驳,这是孔子和两位学生的第二次对话。孔子在反驳时,引用了哪些话,又用了哪些比喻?引用和比喻要说明什么问题?明确:引用:“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比喻:“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引用说明冉有、季路在季氏门下,却不能对季氏伐颛臾进行有效的阻止,如

5、果一个臣子不能尽自己的职责,宁可辞去职务。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的比喻中“危”“颠”意指季氏,冉有、季路意指“不持”“不扶”之相,既然“危”“颠”而“不持”“不扶”,要“相”有什么用呢?“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的比喻中,“虎兕”喻季氏对颛臾动武,“龟玉”喻颛臾将要被毁灭,这样的话,看“虎兕”的人冉有、季路不是有责任了吗? 因此,引用和形象的比喻,是要指出冉有和季路应认识到自己没有尽职劲责。3、“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冉有说这话想干什么?明确:推卸责任(开脱自己)。4、当冉有再一次危自己找借口开脱责任时,又遭到孔子的驳斥,这是孔子和两位学生的第三次对

6、话,并正面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孔子的主张是什么呢?这几句话表明孔子的基本政治主张的内容是什么?具体解释一下。 明确:孔子的正面主张也就是他治国安邦的原则:“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表明了对内创造平等、安定的政治局面,使人民安居乐业;对外加强文教德化,使外邦异族归附。4、对于冉有推卸责任的态度,孔子用什么方法驳斥?明确:引用名言既在其位,须谋其政。巧设比喻既为辅助,难辞其咎。5、对于攻伐颛臾,冉有真的“不欲”吗?如果不是真的,课文中能找到确凿的证据吗?这说明冉有是个什么样的人?明确:并非真的“不欲”

7、。证据是冉有的第三句话:“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说明冉有口是心非。6、冉有三句话各有特点:或闪烁其辞,或言不由衷,或编造借口。那么,这每一种态度分别对应哪一句话?各想达到什么目的? 明确: 第一句闪烁其辞,试探孔子; 第二句言不由衷,推卸责任; 第三句编造借口,掩盖本意。7、对于冉有编造借口,孔子为什么只批评了一句,就转换话题,谈论“文德”?这表明孔子的谈话艺术具有什么特点? 明确: 编造借口属于冉有的个人品质问题,文德属于治国之本,前轻后重,孔子当然要避轻就重。 表明孔子谈话善于撇开枝叶,紧抓主干。 善于抓住主要矛盾8、通过分析,孔子认为季氏当前之“忧”是什么?明确

8、:“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孔子在此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季氏伐颛臾地实质,最终目的是要篡夺鲁国的政权。此句后来衍变为成语“祸起萧墙”,喻内部发生争斗并产生严重后果,沿用至今。9、课文中哪里能体现出孔子的”仁”的政治思想? 明确:归纳总结:反对攻打颛臾,说明孔子反对武力。 引周任的话: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引用两个比喻,说明孔子提倡做事要尽职尽则、 忠于职守,要自知、自醒。批评冉有强词夺理,说明孔子提倡为人真诚。提出自己的政治观点,说明,孔子提倡以国家为重。结尾指出季氏之忧在萧墙,说明孔子提倡要有忧患意识。10、在季氏将伐颛臾一文中,孔子的安邦治国之道是什么?明确:孔子认为,国家的兴

9、旺发达要靠修文德,即讲求礼乐的文教和仁义之政的德政,而不能动干戈。孔子曾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提倡广泛学习文化典籍,用礼乐制度来约束自己。孔子又曾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意思即以德政治民,就像灿烂的北斗被众星拱卫着一样。“修文德”,提倡周礼,施行德政,这是孔子的一贯政治主张。在季氏将伐颛臾一文中孔子一针见血地指出,季氏不修文德而谋动干戈,只能使国家分崩离析,使百姓贫而不均,寡而不安。讨伐颛臾实行武力吞并之举是害国害民之策。【梳理九叠】 九叠,即九段“三叠排比”。 三叠排比,即从三个方面叙述事情(横向),或者分三个阶段表述事件(纵向)。 前者如邹忌三问美,桃园三结义;

10、后者如三打白骨精,三借芭蕉扇。一叠三个人物 孔子 冉有 季路二叠三不能伐 颛臾受先王之封,不可伐; 颛臾在邦域之中,不必伐; 颛臾是社稷之臣,不当伐。三叠冉有三言 一言:闪烁其辞,试探孔子; 二言:言不由衷,推卸责任; 三言:编造借口,掩盖本意。四叠孔子三驳 先行责备,再陈三理 谴责行为 在位谋政,难辞其咎 反驳辩解 文德治国,干戈生祸 提出主张五叠治国三纲 均无贫 和无寡 安无倾六叠远人三态 开始不服(不愿臣服) 然后来之(已经归顺) 最终安之(安居乐业)七叠辅季三误 一误远人不服不能来 二误分崩离析不能守 三误谋动干戈于邦内八叠利益三方 颛臾岌岌可危 季氏野心勃勃 鲁国分崩离析九叠对话三题

11、 一题围绕攻伐之举 二题围绕冉有之辩 三题围绕治国之本 层次先破后立,逐层深入【全文小结】思想内容方面: 表现孔子的仁政思想; 表现孔子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写作技巧方面: 对话体; 以理服人的辩驳艺术。二、寡人之于国也【题解】孟子主张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的向背。提出“性善”论。曾游说齐宣王、梁惠王,宣传他的政治主张,但始终未被采纳。孟子的文章很雄辩,感情强烈,辞锋犀利。在宣传主张、论辩事理时,常能分析对方的心理,因势利导,步步深人,层层进逼,以使自己的论辩最后获胜。孟子还善于运用譬喻来说明道理。【层次结构】全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梁惠王“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但“

12、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据此提出疑问。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用设喻的方法,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第三部分(第3段5段)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重点词语和句式】: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则:表示假设,如果就填然鼓之鼓:名词作动词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丧:为动用法死:形容词作名词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树、衣:名词作动词谨庠序之教谨: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庠、序:都是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宾语前置王:名词作动词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罪:名词作动词,归咎,归罪岁:年成【疑难解析】

13、1、孟子对梁惠王“民不加多”的疑问是如何分析的?(用原文) 明确:战国时代,个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池,相互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造成兵员缺乏、劳力不足,这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孟子充分利用梁惠王想争夺人力的心理来宣传他的“仁政”思想。他没有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来设喻。他通过设喻设下了圈套,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孟子趁机说出:“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梁惠望认为自己对待百姓的政策比邻国好,但孟子却指出,梁惠王的政策虽好,但与邻国相比,

14、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本质上都是相同的。也就是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作譬,说明梁惠王比别的国君好不了多少。2、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他的“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用原文) 明确: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人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也。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梯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 明确: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重点指津4、为什么说孟子善用比喻说理,他如何做到论辨的气势磅礴?明确:孟子善用比喻说理的“善用”重要表现在用对方熟悉的事例设喻,启发对方,使对方容易接受。梁惠王喜欢打仗,就用战争做比喻,如用五十步笑百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