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配套K12学习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和中国新民主主义第8讲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考试说明考查角度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1.(2016课标全国,29)近代中国军备的发展2.(2013课标全国,29)清政府向近代外交的转变3.(2013课标全国,40)晚清海洋利用的变化及启示考点一两次鸦片战争教材补充历史概念 片面最惠国待遇“最惠国待遇”是指一国在通商口岸航海、税收或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给予另一国享受现时或将来所给予任何第三国同样的一切优惠、特权或豁免权等待遇。最惠国待遇的取得必须有条约和根据,一般是相互的。片面最惠国待遇,就是外国要求中
2、国给予最惠国待遇,但它们并不以最惠国待遇给予中国,因此是“片面”的,单方面的。史论观点 鸦片战争后中国二十年的迟滞第一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侵略与欺凌,清政府统治的权威受到直接的冲击和挑战。按理,中国的官员们应该从战争失败中吸取教训。但是,随着条约的签订和外国军队的撤离,清朝统治者忘记了战争的耻辱和狼狈,很快便恢复了文恬武嬉、歌舞升平的局面。,他们将南京条约看做是“万年和好”之约。因此,鸦片战争的平息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并没有让清政府和中国人民惊醒和奋发图强,天朝的人们仍然生活在“不变”的世界中,错失了崛起的良机。杨宁一中国近代史考点二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教材补充历史概念
3、 总税务司署与赫德晚清管理全国海关关税及海关行政事务的机构。1861年成立于上海。1865年迁至北京。总税务司一直由英国人把持,初为李泰国担任,后有赫德继任。名义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管辖,但实际上是一个从海关行政管理到关税支配权完全控制于外国列强的典型殖民地管理机构。社会现象 东南互保1900年6月,英美帝国主义与清朝南方各省督抚达成“东南互保”协议。东南互保运动,保护了河北、山东以外的地区避免于义和团与八国联军战乱的波及;同时亦使地方的政治与军事权力进一步扩张,中央的权威大为下降。1911年辛亥革命各省在武昌起义后相继宣告独立,与地方势力崛起、中央权力下降关系密切。史论观点 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
4、李鸿章想利用各国之间的利益冲突遏制日本,解除中日军事对峙他认为“列强必有区处,必有收场”,命令部下“静守勿动”“保舰勿失”,既贻误了军机,又影响了士气。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巧学妙用理清概念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图解历史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图表识记 马关条约的内容易错辨析 商品输出与资本输出构图解史 18401900年间列强侵华战争的时代特征漫画说史 列强瓜分中国列强抢占租借地,瓜分中国,争夺利益,中华民族陷入变成殖民地的危机。图解历史 义和团、清政府和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关系漫画说史 提线木偶“你们的地盘,我做主。”清政府成为列强任意摆布的木偶。自主学习答案考点一虎门销烟南京条约广
5、州领事裁判权主权和领土半殖民地圆明园北京条约考点二黄海马关条约台湾2亿设厂瓜分中国“救护驻华使馆,并助中国剿匪”“扶清灭洋”辛丑条约考法1史料主旨类从社会转型角度认识鸦片战争的影响【考题1】 (2013课标全国,29)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这反映了清政府()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答案C明立意从鸦片战争影响角度考查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抓关键“1877年”“设立领事馆”。清误区本题属于文字信息类试题,难度较
6、小。考生容易对设立领事馆所体现的国家关系领会错误。设立领事馆体现的是国与国的平等关系,与D项中提高国际地位毫无关系。 从社会转型角度认识鸦片战争的影响(1)政治:中国的领土主权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官僚机构逐渐走向近代化,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2)经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3)思想: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抛弃陈腐观念,注目世界,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总之,鸦片战争促使中国被迫向近代社会转型,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考法2史论阐述类甲午中日战争与民族意识的觉醒【考题2】 (2016课标全国,29
7、)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答案C明立意从甲午战争前中日国力对比角度考查史料实证和时空观念。抓关键获取一个判断依据:“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清误区本题属于史料论证型选择题,难度较大。考生对晚清军队西式改革的基本史实缺乏认识,1895年,袁世凯在天津小站以德国军制为蓝本建立了第一支近代新式军队,而题干限定时间为“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 民族觉醒的转折
8、点甲午中日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促使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步伐。(1)政治上,中国社会各阶层掀起了救亡图存的斗争,如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2)经济上,出现了振兴实业、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热潮。(3)思想上,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单纯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不能挽救中国,应该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走资本主义道路。考法3史料主题类从“朝贡体系”到“不平等条约体系”史料一在两千年时间里,中国依靠其优越的文化、富足的经济、军事力量,在东亚保持领袖地位,而朝鲜、琉球、安南、缅甸等周边小国则接受小伙伴的地位。构成这个以中国为中心的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是国家的不平等,“国际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不是由国际
9、法来制约,而是由所谓的封贡体系来支配。封贡体系体现了儒家的礼仪观念,并确认一个等级制的世界秩序,中国在其中享有优越地位,安如磐石且不可侵犯。清廷坚持封贡体系不仅适用于亚洲周边国家,也适用于其他想与中国建立关系的西方国家。清廷把西方国家的使节当作藩属国使臣对待,作为内政的一部分由礼部和理藩院负责处理,而没有专门常设的外交机构。摘编自徐中约16002000中国的奋斗史料二强权主义导致条约制度的不平等对他们来说,国际法是保障和补充不平等条约的执行工具,中西方之间的交往基本都是以战争为前提,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条约来确立法则的实现。所以当时的国际法有着浓厚的强权主义色彩,从南京条约签订开始,中国外交开始
10、重视通过国际法上的谈判方式来解决清政府和他国之间的争端,谈判在这一时期对国家权益的挽回及维护国家主权方面起了相当大的作用。董临瑞从南京条约看晚清时期国际法在中国的运用 (1)史料一概述了明清朝贡体制的基本概况以及与近代西方外交体制的不同。据史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中国外交体制形成的原因,并分析说明其与西方近代外交体制的区别。(15分)提示原因:长期以来中国的国力强大对周边国家的优势;受儒家礼仪观念的影响。区别:明清时期中国的朝贡外交体制是以中国为中心的等级体系,受到宗藩关系的制约,没有专门常设的外交机构;西方近代外交体制是平等主权国家为主体,受国际法的约束,有专设的外交机构。(2)史料二
11、介绍了国际法及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影响,根据史料二说明近代条约制度下国际法的特点,并阐述其对中国近代的影响。(10分)提示特点:成为执行和保障不平等条约的工具;具有浓厚的强权主义色彩;体现了西方的法律和契约精神。影响: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客观上推动了中国外交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化。 历史评价类试题切合了新课程“以人为本、体验探究”的理念,符合新高考“以史为鉴、学以致用”的命题方向,较多的设问方式是“评价”“影响”“作用”等。回答此类试题:一要坚持一分为二法,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评价历史事物;二要把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制度和历史观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要坚持实事求是和具体问题具
12、体分析的原则。如本题对朝贡体制和国际法的分析评价,注意结合当时的世界潮流。“朝贡体制”体现了“天朝上国”的心态有悖于现代文明,而作为不平等条约补充的国际法也充满了殖民色彩。 从“朝贡体系”到“不平等条约体系”(1)“朝贡体系”:立足点是“华夷观”思想,体现了古代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定位。在该体系下,“朝贡册封”是其基本外交模式,实质上是宗主认同外交,形成了万邦来朝八方来仪的盛世景象。在“朝贡体系”影响下,东亚地区逐渐形成一个以汉字与儒家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2)“不平等条约体系”:即在中国近代史上由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所确立的西方列强在华特权制度的总称。其法律依据是1842年南京条约以来的所有不平等
13、条约。这个“不平等条约体系”的本质特征是西方列强通过战争手段签订不平等条约,在中国享有各种特权,使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不平等条约体系”客观上逼迫中国推进近代化。首先,不平等条约将中国卷入了全球化进程,经济上开始与世界经济接轨;其次,使中国外交从朝贡外交转向近代外交,互派外交使节、递交国书等符合了国际惯例;再次,“不平等条约体系”使中国有了谈判意识和条约意识。考法4开放探究类近代民族主义和国家观念的形成史料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国舰队突破虎门要塞,沿着珠江北上的时候,长江两岸聚集了数以万计的当地居民。他们以冷漠的、十分平静的神情观看自己的朝廷与外夷的战事,好似在观看一场表演,当
14、挂青龙黄旗的官船被击沉、清军纷纷跳水时,两岸居民竟然发出像看马戏看到精彩处的嘘嘘声。英军统帅巴夏里目击此景,十分疑惑不解。然后问其买办何以至此,买办曰:国不知有民,民就不知有国!牟世安鸦片战争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由甲午一役始也。吾国之大患,由国家视其民为奴隶,积之既久,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梁启超戊戌政变记(1898年)义勇军进行曲问世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悲愤歌声,便很快就传遍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甚至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无论他是哪一个民族的中国人,都会有人唱它。郑大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与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 根据上述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中华民族觉醒为论题,结
15、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12分)提示论题: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表现为民族意识的觉醒。论证:鸦片战争之前,由于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国人缺乏对外部世界的了解。鸦片战争失败的惨痛教训深深刺痛了中国人的民族情结,他们开始奋起反抗,开始探索救国救民之路。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机,国人的民族意识初步觉醒,国人开始从政治层面探索中国近代化。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进行,使国人的民族意识进一步觉醒。抗日战争的爆发,特别是日本的全面侵华,促成了全民族的抗战,在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凸显出空前的大团结。结论:中国的民族觉醒是在外国侵略的不断加剧过程中形成的,同时也伴随着
16、完成民族复兴的艰巨任务。某重点中学考生答题示例本题属于观点论证类试题,史料围绕一个主题从多角度提供了不同的历史观点,任意选择一种观点进行评述。其解题步骤为:(1)拟定论题:根据三则史料,共同论述了民族意识问题,据此可拟定观点。(2)史实论证:抓住两条线索:近代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和近代各种形式救亡图存运动的高涨。(3)总结升华:如考生把民族意识的觉醒历程与近代民主革命相结合,实现认知升华。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演进及特点1.演进(1)形成:清末民初这一时期推动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形成的主要有两种力量,即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和以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立宪派。近代民族主义与传统的民族主义相杂糅,
17、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争取国内各民族的平等的斗争相交织,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相结合。(2)发展:五四时期这一时期,在反帝与反封建的同时,人们开始从思想认识上寻找中华民族落后的原因,认识到中国文化的落后是近代以来中国屡遭列强侵略和政治变革失败的重要原因。于是,从文化入手,谋求文化上的解决。此外,民族主义开始与各种政治运动和思想运动相结合,呈现出多元的倾向。(3)高涨:九一八事变以后到抗日战争结束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人们在思想文化方面,从原来的反省、批判传统文化转变为对传统文化的发掘和弘扬。国内各阶级、各党派、各种政治势力逐渐集合在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之下,形成全民族共同抗战的局面。2.特点(1)在
18、内忧外患的背景下异化产生。(2)是一种“应激型”民族主义。(3)强调对主权的追求。学科素养6从家国情怀角度评价“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命题专家史论民族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对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历史人物及不同的政治派别,民族主义的内容和作用会有很大的差异;就是在同一个人和事上面,民族主义的作用也往往具有双重性,不可一概而论。对民族主义要作具体的历史的分析。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有其积极的一面,但也应该注意到民族主义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过的消极作用和影响。近代中国备受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压迫和掠夺,因此,反抗帝国主义的斗争一直是民族主义的中心内容之一。在长期斗争中,民族主义有过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产
19、生过各种不同的结果,其中经验与教训不一而足;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作用,是由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内容决定的。而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内容是由近代中国所面临的主要任务决定的。中国近代所面临的主要任务,一是民族独立,一是社会进步,实现现代化。所以,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最主要内容是实现民族独立,建立近代的民族国家,实现社会进步,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素养解读“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具体表现在:学生能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具有家国情怀,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能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了解并
20、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形成广阔的国际视野;能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考题例证 (2018山东烟台模拟)甲午中日战争后有一份中外日报指出:“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失败()A.促成了中国起步迈向近代化B.使清政府从此丧失舆论支持C.刺激了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D.激发起民众盲目排外的心理解析洋务运动是近代化的起步,与材料中“甲午中日战争失败”不符,故A项错误;甲
21、午中日战争后还有戊戌维新、义和团的扶清灭洋,清政府没有“从此丧失舆论支持”,故B项错误;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不断觉醒,与材料中“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相符,故C项正确;材料中“直截了当地讲救亡”不等于盲目排外,概念混淆,故D项错误。答案C命题突破近代民族主义是在中国不断沦为半殖民地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与发展的。它与中华民族反抗西方列强侵略的斗争紧密相连,这种特殊的发展环境和过程使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形成了一系列与时代主题相适应的鲜明特点:第一个特点是以救亡图存为标志的爱国主义是推动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不断向前发展的强大动力;第二个特点是,由于中国近代
22、知识分子上下求索,潜心仿习西方,努力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使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内容不断得到升华。(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湖南十校联考)有学者认为:“比鸦片战争远为深刻的是几个概念的冲突:中国自称天下宗主的角色与西方国家主权的观念之间的不相容;中国的朝贡关系体制与西方的外交往来体制之间的冲突;以及中国农业的自给自足与英国工业的扩张之间的对抗。”这段话()A.说明了鸦片战争的必然性B.掩盖了鸦片战争的侵略性质C.贬低了中国经济政治制度D.脱离了当时具体历史背景解析根据题干可知鸦片战争前中西存在三个方面的冲突,这些冲突说明中国落后于西方
23、,在近代殖民扩张的时代必然遭到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故A项正确。答案A2.(2018山东淄博模拟)1839年,林则徐起草了一封给英国女王的信,开头原谅她对清帝国近年来禁烟举措不知情,然后劝告她在统治的领土上禁绝鸦片生产,并说“我天朝君临万国,尽有不测神威,然不忍不教而诛,故特宣明此例”。这件事表明当时()A.林则徐外交手段过于偏激B.天朝上国思想根深蒂固C.清政府腐败无能愚昧无知D.英国女王支持鸦片生产解析据题干“我天朝君临万国,尽有不测神威,然不忍不教而诛,故特宣明此例”可以看出,林则徐的外交辞令还是具有相当浓厚的“贵华夏贱夷狄”的天朝上国色彩,故选B项。答案B3.(2018贵州毕节质检)某条约
24、签订后,清廷希望再开谈判,以免除关税为代价,换取外族放弃外国公使驻京、江河通路、内地游历和归还广东省城。这从本质上反映了清政府()A.以关税作为谈判的重要筹码B.竭力保全华夷之间的藩篱C.对“贸易立国”缺乏清醒认识D.重视维护国家主权与尊严解析据题干可知,用关税代替外国人进入中国,是为了保持华人与洋人之间的距离,体现了传统的华夷之防思想,故选B项。答案B4.(2018广东肇庆模拟)中英虎门条约第六款规定:“广州等五港口英商或常来居住,或不时来往,均不可妄到乡间任意游行,更不可远入内地贸易,中华地方官应与英国管事官各就地方民情地势,议定界址,不许逾越,以期永久彼此相安。倘有英人违背此条禁约,即听
25、该地方民人捉拏,交英国管事官依情处罪。”这表明()A.清政府摆脱了不平等条约的约束B.英国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C.清政府国际地位得到提高D.英国攫取了在华的重大权益解析根据材料“中英虎门条约”“交英国管事官依情处罪”,结合所学,该条约为不平等条约,且攫取了领事裁判权,说明英国进一步获取了领事裁判权,故选D项。答案D5.(2018山东德州调研)蒋廷黻在半新不旧是不中用的一文中指出:“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理由是我们的落伍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材料实质上是在()A.寻求解读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理由B.探讨近代中国挽救
26、民族危机的正确途径C.论证民族国家应从战争中学会战争D.强调鸦片战争在中国近代历史中的地位答案B6.(2017江西第二次联考)1858年6月签订天津条约的消息传到欧洲,马克思就断言:“只要整个文明世界的压力还不能迫使英国不用强制办法在印度种植鸦片和不用武力在中国推销鸦片,那么这第二次鸦片战争将会产生同样的后果。”这说明()A.第二次鸦片战争使英国减少了对中国的鸦片走私B.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发展C.对华走私鸦片导致英国商品难以扩大其中国市场D.扩大鸦片贸易是英国再次对中国发动战争的原因解析由材料“只要整个文明世界的压力在中国推销鸦片”可知,马克思意在强调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国仍
27、可能向中国走私鸦片,导致中国的购买力降低。英国商品还是打不开中国市场,故C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B项与材料无关;D项表述错误。答案C7.(2018湖北武汉模拟)1895年4月,泰晤士报说:辽东半岛的割让没有损害到英国的利益,“而按照协定的其他部分,英国的利益可能有所增进”。该报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英国()A.在华享有某些特殊的权益B.势力范围主要在长江流域C.在华利益得到了条约保证D.干涉还辽得到清廷的回报解析根据材料“1895”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根据待遇方面最惠国英国的利益增加,如投资设厂合法化,故A项正确。B项对材料解读片面。马关条约中无针对英国在华利益的内容,C项错误;英国并
28、未参与干涉还辽,D项错误。答案A8.(2018海南海口调研)两江总督刘坤一等就某一重大事件电奏清政府:“(若)辽、台并失,(则)南北皆危,并恐各国从此生心,后患不堪设想”这表明()A.马关条约给中国带来重大危害B.有识之士反对中国与日本屈辱议和C.中日战争爆发在当时已不可避免D.清政府在和或战问题上仍举棋不定解析“辽、台并失”是指日本要求割占中国的辽东半岛和台湾,刘坤一等电奏清政府希望不要接受日本要求。此时马关条约还未签订,故A项错误;刘坤一等有识之士反对中国与日本屈辱议和,故B项正确;此时中日战争已经爆发,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清政府在此问题上的态度,故D项错误。答案B9.(2018河北
29、衡水模拟)石约翰对清季外交史料中的“主权”二字进行统计,发现从1875年至1894年间,“主权”二字仅在每百页出现“一次”,而从甲午之后的1895年起,“主权”二字的出现频率显著增加。这反映出()A.晚清政府坚持“天朝上国”思想B.甲午战后中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C.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分水岭D.西方的“主权”思想已引入中国解析清王朝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致使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刺激了广大中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爱国救亡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故B项正确。答案B10.(2018江南十校模拟)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11个国家签订条约。在条约上,李鸿章将名字签成了“肃”字的模样,并在
30、病榻上交代了他的临终奏折:“臣等伏查近数十年内,(国家)每有一次构衅,必多一次吃亏。”下列属于该条约内容的是()A.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B.增开天津为商埠C.“日本臣民得在中国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D.允许外国公使驻京解析根据材料“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11个国家签订条约”,结合所学,该条约为辛丑条约。根据所学,辛丑条约规定惩办“首祸诸臣”,故A项正确。B项是北京条约,C项是马关条约,D项是天津条约均不符合题意。答案A11.(2018广西玉林、柳州质检)1907年8月26日,时报刊登了漫画中国现形记,漫画揭露的“中国现形”是(注:图中器具:坛、提勺、漏斗、壶)()A.清廷成为洋人朝廷 B.政府统治岌岌可危C.清末新政收效甚微 D.官府搜刮民脂民膏解析漫画体现的是长柄勺代表官员,他们从代表民众的坛子里舀出资源,再将它经过政府这一漏斗,注入外国人的茶壶中去,说明清政府只不过是个程序,是个摆设,所以这主要说明了清政府已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故A项正确;材料中不仅体现了政府是漏斗,统治岌岌可危,还体现了外国在华的地位,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清末改革的内容,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