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1 ,大小:34.03KB ,
资源ID:2893863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893863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统编语文六上第二单元教案.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统编语文六上第二单元教案.docx

1、统编语文六上第二单元教案5 七律长征教学目标1.会写2个生字,结合注释理解诗中的重点字词。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着读出磅礴的气势;背诵诗歌。3.了解律诗的有关知识,初步理解诗歌具有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4.理解诗意,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教学重点通过对诗句的理解,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教学难点理解第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1.播放七律长征音乐,展示长征图片。2.板书课文题目

2、,进入本课学习。二、初读课文1.出示学习要求,学生结合自学提示自读课文。自学提示 大声朗读诗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歌。 借助字典掌握生字的字形,注意生字的书写。 根据注释或查字典、词典理解词语。 结合课后“资料袋”及课前预习搜集的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背景知识。 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与大家讨论。2.汇报交流自学成果。三、再读感知1.了解文体,指导朗读。(1)教师相机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等几个方面进行指导。(2)教师范读,读出诗句的停顿节奏。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3)学

3、生根据指导再次读诗,注意节奏和停顿。2.再读诗歌,理解诗意,理清层次。(1)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2)思考全诗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各层次之间有什么联系。结构层次:第一层(首联,第一句):总述红军不怕困难,把艰难困苦看成平平常常的小事。第二层(颔联和颈联,第二、三句):讲述了红军在长征中“不怕难”的具体事例,承接上一层的内容。第三层(尾联,第四句):总结全诗,表达出红军长征胜利后喜悦的心情。四、交流收获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点评学生课堂表现。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1)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诗句。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第二课时1.复习

4、引入,教师提问,引发思考。导语:上节课同学们在熟读的基础上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谁愿意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上节课的收获?预设:学生自由发言,收获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如朗读上的收获、历史知识上的收获、对诗歌的整体把握等。生:我知道这首诗写于长征期间,当时毛主席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途中红军战士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诗篇。2.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诗歌。二研读课文1.细读全诗,入境入情读明白。学习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1)指名读诗句。(2)提出问题,质疑思考。你能说出诗中哪个词说明红军翻过的山多,涉过的水多吗?(万水千山)红军越过千山万水,历尽坎坷

5、磨难,诗中用哪个字对此历程进行了高度概括?(难)面对千山万水的阻隔和千难万险,我们的红军战士怕不怕?(不怕)你从哪里具体感受到了红军战士的不怕?读一读。(万水千山只等闲)(3)指导朗读,读中感悟。请学生说说从这两句诗中体会到了什么。(体会到红军不怕困难、轻视困难的精神。)学习颔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1)指名读诗句。(2)课件出示五岭的图片,让学生形象直观地感受到五岭和乌蒙山的险要。(3)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汇报。理解诗意,关注写法。抓住重点词语理解。结合注释或课外资料理解。(4)指导朗读。学习颈联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1)指名读诗句。(2)结合背景知识,抓住重点词语理解

6、诗句。课件展示图片,教师边展示边解说。学生结合故事,说说对“暖”的理解。A.同学们,听完了这个故事,此时此刻你们的心情怎样?(心潮澎湃,暖洋洋)B.你们感受到毛主席与红军怎样的心情呢?(喜悦,欢欣鼓舞)过渡:金沙江两岸峭壁陡立,水流湍急,惊涛骇浪,但红军战士巧妙地渡过了,所以感到了“暖”。那么红军战士又是如何跨越大渡河的呢?泸定桥上的铁索给红军战士什么样的感觉呢课件出示飞夺泸定桥电影片段。学生谈谈对“寒”的理解。(3)指导朗读,读中感悟。学习尾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1)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哪些词语写出了红军战士的心情?(喜;尽开颜)岷山,绵延千里,大雪覆盖,终年不化,可是红军

7、战士却把翻越岷山看作一件欢喜的事,这是一种什么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2)指导朗读。2.整合全诗,概括画面谈感受。3.品读全诗,升华情感。(1)范读欣赏。(2)朗读、背诵训练。(突出“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暖,寒,尽开颜”等词语,试着体会伟人的胸襟,强调个性化朗读。)三、拓展学习1.阅读毛泽东对于长征的叙述与评价,谈谈感受。2.阅读毛泽东的其他诗词。四、作业1.背诵课文;摘抄自己喜欢的词语,丰富积累。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6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目标1.会写16个生字,重点理解“险要、沉着、沸腾、斩钉截铁”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狼牙山五壮士痛歼敌寇、壮烈牺牲的英

8、雄事迹,感受五壮士爱护群众、仇视侵略者、为祖国和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从中受到思想教育。4.领悟课文写人记事的方法,提高表达能力。教学重点理解描写五壮士痛歼敌人、英勇跳崖的动作和神态的语句,体会五壮士伟大的献身精神以及忠于党和人民的崇高品质,并从中受到教育。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写人记事的方法,提高写作能力。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1.分享背景资料,交流方法。2.书壮士姓名,出示课题。(1)师生同写五壮士的名字,共读五壮士的名字。(2)教师出示“狼牙山五壮士”课题。二、初读课文1.课件出示学习要求,学生自学。(1)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2)在小组内自学生字,

9、交流需要注意的字音、字形及汉字笔顺,运用形近字识字法,组词、换词记忆等方法学习生字。(3)小组内提出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词典的方法进行理解,学做必要的笔记。(4)标出自然段的序号,把不理解的语句标出来,和大家讨论。2.汇报交流自学成果。三、再读课文1.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课文,整体感知。2.合作与交流,梳理课文层次,概括段落大意。结构梳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七连六班接受掩护群众和部队转移的任务。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写六班五位战士诱敌上山,痛击敌人的情形。第三部分(第3自然段):写五位战士决定把敌人引上绝路。第四部分(第45自然段):写五位战士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后,再次痛

10、击敌人。第五部分(第69自然段):写五位壮士英勇跳崖。3.根据课文叙述的顺序,请同学试着概括小标题,突出每一部分的重点内容,完成填空。(教师板书)接受任务()()()跳下悬崖4.反复练读,读中感悟重点语句。四、课堂回顾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拓展学习。(1)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3)搜集、摘抄描写英雄人物的成语,看谁写得多。(4)课下可观看狼牙山五壮士电影,了解更多细节。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提问五壮士的姓名。2.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3.请同学们读一读课前搜集、摘抄的描写英雄人物的成语。4.教师过渡,导入新课。二、重点

11、探究1.自主学习第1自然段接受任务。指名读第1自然段,设疑:五位壮士是在什么情况下接受任务的?交流:从“集中”“大举进犯”“坚持”“一个多月”这些词语中能感受到这是一次很艰巨的任务。(出示课件)背景资料:1941年9月25日,三四千日军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从四面八方向狼牙山地区包抄。日军实施灭绝人性的“三光”政策。整个狼牙山地区顿时烈火熊熊,硝烟滚滚。当时被包围在狼牙山上地区的群众达三四万人。思考:请同学们关注这段话中的数字,你从这些数字中又进一步读懂了什么?2.合作学习第2自然段诱敌上山、痛歼敌人。(1)出示阅读要求。默读课文,画出描写五壮士痛歼敌人时的表情、动作的词句。找出描写敌人的词语

12、,体会对比手法的作用。品读:你感受到了什么?做出批注。(2)组织全班进行交流,教师点拨。(3)总结写作方法。要点一:本自然段通过对人物的动作和神态的刻画突出了五壮士的英雄形象。要点二:运用了对比的写法突出了五壮士的英勇顽强。3.指导学习第3自然段引上绝路。(1)学生默读第3自然段,边读边圈出关键词语,交流第二次考验。思考:面对生与死的抉择,班长是什么态度?战士们的情绪又是怎样的呢?(2)指导朗读:注意“走”后的感叹号,班长的话要读得坚定、果断。(3)提出质疑,引发思考。4.自主学习第4、5自然段顶峰歼敌。(1)师生总结前文学习的方法:读文勾画描写人物的词句品读人物品质朗读总结表达方法。(2)小

13、组自学,教师巡视指导。(3)小组代表汇报交流,教师根据交流情况适时引导质疑。当胡福才打算拧开最后一颗手榴弹时,班长是怎样做的?请找出表示他的动作的词语。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班长已经受伤了,为什么动作仍这么快?力量这么大?“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这里把石头比作“雹子”说明了什么?这句话体现了五壮士怎样的精神品质?(4)指导学生把对敌人的仇恨情感读出来。“砸”要重读,两个“带着”的语气要强烈些。(5)总结写作方法: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表现人物的品质。5.研读第69自然段英勇跳崖。(1)学生朗读相关段落,思考下面几个问题。说说“屹立”一词在文

14、中的意义。五壮士站在狼牙山顶峰,知道自己要牺牲了,为什么脸上还“露出胜利的喜悦”?你觉得他们当时心里会怎么想?找出描写五壮士跳崖壮举的语句,你从他们的动作、神态、语言中体会到了什么?(2)播放五壮士跳下悬崖的视频资料,学生交流感受。(3)教师引读:听,狼牙山上响起了壮烈豪迈的口号声:“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这一声声口号响彻云霄。这是(学生齐读课本最后一个自然段)(4)总结写作方法: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表现人物的品质。(5)教师小结。三、回顾拓展1.以问促思,思考下面几个问题。(1)课文几次写了战士们胜利地完成了任务?重点写了哪一次?为什么这样写?(2)全文突出了一个什么

15、字?(3)课文在表现人物思想情感上有什么特点?2.课件出示狼牙山五壮士纪念塔图片,学生交流感受。3.引导学生课下搜集狼牙山五壮士的资料,如跳崖生还的两人的故事以及一些争议话题的讨论等,加深对课文的认识,拓宽思路,学会质疑与思考。四、作业1.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7 开国大典教学目标1.会写13个生字,重点理解“汇集、鼓舞、肃静、排山倒海”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4.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教学重点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进一

16、步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人民群众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通过一个个场面体会人民群众激动、自豪的心情。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新课1.激趣导入,板书课题。2.播放开国大典的历史录像。3.板书课题,理解课题。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大典:隆重的典礼。二、初读课文1.学生默读课文,交流并自学生字、新词。2.教师检查生字、词语自学情况。(1)出示字词,指名认读,注意变色的字,教师纠正字音。(2)教师引导学生说说重点词语的意思,如“开国大典、迎风招展、肃立、汇集、四面八方、排山倒海”等。三、整体感知1.学生默读课文,边默读边思考,教师提出问题准备

17、讨论。2.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理清课文脉络,给课文划分层次,归纳段意。结构梳理: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写典礼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第二部分(第510自然段):写典礼开始,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宣读公告。第三部分(第1113自然段):写阅兵式的盛况。第四部分(第1415自然段):写天安门广场灯火辉煌的景象和群众队伍游行的情况。3.初识“开国大典”。(1)学生朗读第1自然段。教师课件出示填空题,学生自主学习。 举行开国大典的时间:1949年10月1日 举行开国大典的地点:首都北京 开国大典的参会人员: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

18、商会议全体代表,工人、农民、学校师生、机关工作人员、城防部队、外宾。(2)学生朗读第2、3自然段,画出天安门广场上布置的示意图。(3)学生交流学习第13自然段的感受。四、回顾交流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板书:1949年10月1日,北京,开国大典。2.学生交流哪些场面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说明原因。3.教师过渡,导入新课。二、重点探究1.抓重点词语及句子,学习课文第一部分。(1)按要求找出相关词语。 找出写天安门广场上人多的词语:四面八方、人的海洋、红旗翻动 找出写人民群众来得早的词语:早上六点钟、五更天、摸着黑 找出描写人民群众心情急切的

19、词语:直奔、赶(2)比较下面的句子,说说哪句好,并体会人们的思想感情。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走向会场。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挤得满满的,到处是举着红旗的人。(3)指导朗读本自然段,读出喜悦、兴奋的心情。2.重点研读场面描写,学习课文第二、三部分。(1)默读课文第513自然段,理清典礼的过程。(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小结并板书:宣布典礼开始奏国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升国旗宣读政府公告阅兵式。(3)这两个部分中反复出现了一个词语,体现了人们喜悦、激动的心情,请找出来,并结合上下文感

20、受这个词所表现出的情感。(“欢呼”)(4)研读“大典盛况”中的小场面,体会人民的情感,掌握场面描写的方法。研读场面“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A.体会五个“一齐”所传达的思想感情。思考:找出第7自然段中的两个“一齐”,体会其中包含的人民的感情。其他哪些地方还有“一齐”?找一找,体会一下。B.抓住“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启发想象,体会思想感情。思考:“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什么?从这宣告传到“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你体会到了什么?C.指导朗读,读出激动、自豪之情。研读场面“升国旗”A.联系上下文说一说对下列句子的理解。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

21、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B.特殊含义注释。升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每一响都是五十四门大炮齐发,一共二十八响。注解:五十四门礼炮代表我国五十四个民族(我国现有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四个是当时的统计数字),它象征的是中国人民空前的大团结。二十八响代表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到1949年以来二十八年的奋斗历程。研读场面“阅兵式”A.说说文中描写了哪三个兵种接受检阅,指名三名学生分别朗读。B.说说下面句子中变色词语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说出句子所表达的意思。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红马连”一色红马,“白马连”一色白马,五马并行,马腿的动作完全一致。以上这些部队,全都以相等的距离和相同的速

22、度经过主席台前。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示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C.播放1949年阅兵式盛况,感受当时威武雄壮的场面。D.指导朗读,注意读出人们激动、喜悦的心情。3.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第四部分。(1)朗读第14自然段,研读场景“群众游行”。自学提示:画出文中描写阅兵式结束后天安门广场上的景色的句子,说说这样描写的作用。画出人民群众与毛主席互动的句子,交流读后的感受。(2)读第15自然段,理解重点词语“红流”和“光明”。三、写法学习1.内容回顾:根据课文记叙的顺序,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

23、文的主要内容。2.学习写法:场面描写。(1)场面描写的点与面。请学生再次整理出席这次开国大典的人员,说出有明确姓名的,指出其中最重要的人物,画出相关语句。找出描写毛主席和对应的群众的反应的句子,对比起来读一读。读一读阅兵式的场面描写,说说里面的点与面。(整体上写整齐威武的情景,是面;用某些细节去展现各个方阵的风采,是点。)(2)结合课文,交流场面描写的方法。作者是怎样把这么盛大的庆典活动描述清楚的?(选择最能表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的场面。选择最能体现中国人民欢欣鼓舞的激动而热烈的场面。按大典的进程逐项描述。点面结合。)(3)任选一个题目,进行小练笔。运用本文的表达方法,试着以“节日的

24、夜晚”为题写一个片段,写出夜晚焰火的形态变化、灯光的设置、人群的反应等。或写一写生活中的“_庆典”,写出参加人员、会场设置、台上表演人员及台下来宾的表现等。结合课文插图,展开想象,把自己当作参加开国大典的一个普通民众,写一写1949年10月1日当天的见闻感受。也可以结合自己亲身经历的国庆场面,练习描写盛大的场面。四、作业1.摘抄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丰富积累。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8*灯光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3.从郝副营长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中理解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从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中理解先烈的无私奉献

25、精神。教学重点读通课文,了解内容,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郝副营长所“憧憬”的内容与他的英雄壮举之间的联系。课时安排1课时一、导入1.谈话激趣,导入新课。2.出示课题,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题并引发思考。思考:看到这个课文题目,你想了解些什么?二、初读课文1.作者简介。2.通读课文,认识生词,遇到重要的或难懂的词语做个标记。3.学生推荐要注意的词语,给大家一些温馨的提醒。4.寻找灯光:在文中画出带有“灯”或“灯光”的句子。三、精读探究1.默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1)学生边读边想:课文哪些地方是写现在,哪些地方是写往事?(文章的一头一尾是写现在,中间大部分是写往事,即

26、第1、2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写的是现在,其余写的都是往事。这是一种倒叙的叙述方式。)(2)学生自读“往事”这部分内容,说说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2.自读课文,弄清火光与灯光的关系。(课件出示填空,辅助学生弄清这一问题。)(1)战斗间隙,郝副营长划着_,借着_看一本书,书上的插图画的是_。他充满了对未来的_。(2)守敌的围墙被炸开一个_,突击连马上_,后续部队在黑暗里_,在这_的时刻,郝副营长划着火柴,点燃了_,_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道路。(3)战斗胜利了,现在孩子们能够在_学习,可郝副营长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_。3.自读课文,弄清三个“多好啊”之间的关系。(1)学生从文中找出三个“多好啊”

27、,标上序号,再读一读上下文,找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们说这些话时看到了什么,会想到些什么。(出示引导文字)“多好啊!”在文中出现了三次,第_次是_(谁)在_这一情况下说的。他(们)在说这句话时,看到了_,可能会想_。(2)小组交流、集体汇报。教师可总结三者之间的关系:第一个“多好啊”是“果”,第二个、第三个“多好啊”是“因”。因为以郝副营长为代表的革命先烈们看到了“孩子们能够在灯下读书”,因为他们对“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的憧憬、理想,并且他们为了实现这样的理想而奋斗、不畏牺牲,才有了现在天安门广场上璀璨的灯光,使人感到光明、感到温暖。4.自主学习,理解课文重

28、点语句。(1)出示语句,教师点拨思考方向。他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抓住神态)这位年轻的战友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体会这句话与前面情节的呼应,感受作者流露出的情感。)事情已经过去很长时间了。在天安门前璀璨的华灯下面,我又想起这位亲爱的战友来。(可从写法和情感上来谈对这句话的理解。)(2)小组交流,自主发言。四、升华主题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1)想象说话。(2)说一说你知道的故事。3.教师推荐书籍或影片,学生课下观看。(1)推荐书籍:红岩英雄人物的故事

29、(2)推荐影片:长征太行山上五、作业设计1.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语文园地二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感受本单元课文中场面描写的作用,交流自己在平时阅读中读到过的场面描写和自己在习作中是怎样进行场面描写的。2.体会句子中反复使用的字词的表达效果。3.学习不用“说”字来描写人物的语言。4.指导书写,注意行款整齐、布局合理、书写正确,养成自我检视的好习惯。5.积累关于爱国情怀的古诗文名句。重点难点1.掌握场面描写的特点、写法,并会交流、会运用。2.体会反复的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上的效果。3.体会古诗文名句中的爱国情怀。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交流平台1.师生简单交流,课件出示课文中含有相关内容的语段,唤醒回忆。2.学生在本单元课文中标一标,读一读自己喜欢的场面描写的相关语段。3.学生自主交流。示例一:狼牙山五壮士片段:五位壮士一面向顶峰攀登,一面依托大树和岩石向敌人射击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山坡上传来一阵叽里呱啦的叫声,敌人纷纷滚落深谷。示例二:开国大典片段:接着是一个战车师,各种装甲车和坦克车两辆或三辆一排,整整齐齐地前进;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接着是一个骑兵师,“红马连”一色红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