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闻采访与写作绪论一、新闻写作在新闻业务中的地位新闻业务包括: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评论、新闻摄影摄像、新闻的编辑、制作几部分。一、新闻采访:新闻传播活动的基础所谓新闻传播是新闻传媒对广大受众(媒体信息接受者)所进行的以新闻信息为主要内容的传播。(一)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的起点1、从新闻传播的流程来看电视新闻:前期选题采访构思采访拍摄 后期播出文字稿画面编辑报纸新闻传播流程:获得新闻线索新闻报道策划进行采访新闻写作新闻排版印刷、发行2、从新闻传播的本质特征来看(二)采访使新闻写作在摄取素材方面有别于新文学创作 新闻写作摄取材料的方法:新闻采访:获取关于采访报道对象的真实丰富的素材。整理采访素材
2、:通过整理新闻采访素材使素材由无序变为有序,为写作奠定基础。新闻写作:采访得来的素材,其中的相当部分将不失原貌的直接地进入到新闻作品中。(三)新闻采访体现了记者职业的重要特点 新闻记者的职责:发现新闻线索,进行深入的调查采访,写成新闻报道或制作成新闻作品在媒体上发表或供领导层参考。 新闻采访的特殊性:从事新闻写作,作品形成后用于通过新闻传媒进行公开传播,满足人们的知情欲望。二、新闻写作:为新闻传播提供文本 记者和通讯员所进行的新闻写作,要对通过采访而得的原始素材进行必要的加工整理,使之从无序变为有序,对重点加以突出,并将报道内容用文本的形式体现出来,使受众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较多的具有新闻价值的
3、信息。三、采访写作是记者工作的重要内容新闻记者的工作内容,概括起来主要由三个:1、采写新闻报道 2、反映情况 3、做群众工作二、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新闻采访围绕事实为新闻写作提供原材料,它是后者的不可缺的认识论的基础。新闻写作根据新闻采访得到的素材制成新闻传播文本,实现新闻采访的价值。一、新闻采写在认识论方面的一致性从认识论的角度说,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有着一致性,它们都是为了使采访主体和写作主体的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二、新闻采访对新闻写作的制约作用(一)在真实性方面制约着新闻写作 (二)在深刻性方面制约着新闻写作(三)在丰富性方面制约着新闻写作三、新闻写作是对新闻采访的升华对采访所得的材
4、料进行加工整理,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对采访所得的材料进行整体把握,做到对材料的本质有清醒的认识和科学的把握。对采访所得的材料进行理性认识,做到能够发现材料中的深刻之处、耐人寻味之处、意蕴丰富之处。第一章、新闻采访概论一、新闻采访的涵义和特点一、新闻采访的概念界定(一)对现有新闻采访定义的讨论1、“素材搜集说” 2、“调查研究说” 对于新闻采访主体的定义只限于新闻记者,过于狭窄。3、“互动行为说” 新闻采访是一种人际交流。(二)新闻采访内涵 新闻采访是有关人员出于大众传播的目的,通过观察和访谈等手段,对可能受到广泛关注且鲜为人知的信息的搜集活动。二、新闻采访活动的特点(一)新闻采访以大众传播
5、为目的 (信息,是消除认知的不确定性。) (二)新闻采访以平等沟通为手段 (只有平等交流才能获取更多的信息)(三)新闻采访关注事实的新闻价值 (新闻采访的核心价值) 新闻价值:定义:事实本身包含的引起社会各种人共同兴趣的素质。 五要素:时新性(最重要)、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二、新闻采访活动的本质新闻采访在本质上是一个采访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符号互动。一、新闻采访是一种信息符号互动(一)新闻采访本质上是一种符号互动行为1、符号互动理论个体具有“在互动过程中将自己视为被评价的客体以获得自我形象的能力”,也具有“感受并理解他人角色的能力”,当一个个体具备了“将自己放在他人地位上的能力”时,
6、就“提高了合作互动的可能性”。 乔治.米德 社会被视为相互作用的个人的集合体,而这种相互作用的中介物就是符号。互动者会运用群体和他人的视角考虑问题,并根据具体情景,调整符号的运用,从而成功地彼此调适,达到交流的和谐。 布鲁默2、符号互动理论对新闻采访的启发:(1)采访者必须与受众进行互动,采访者要站在受众的角度,抱着与受众互动的目的来考虑采访、写作,感受受众的需求。(2)采访者必须培养良好的与采访对象进行符号互动的能力,让采访对象将采访者所需的信息和盘托出。(二)确保新闻采访成功的必备条件1、采访应基于双方对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的共同理解2、采访者应当以前台的形象示人,并结合采访的具体情境表现
7、出合适的行为。3、采访者应当学会换位思考,在认知和情感上去体验受访者的心态。二、新闻采访是一种社会交换活动1、社会交换是某物或某项活动从甲方自愿地转移到乙方,以换取他物或他项活动。2、采访者与采访对象之间应建立一种朋友关系,采访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资源交换”是否成功,要看他们之间是否存在信任和友谊。第二章、新闻线索与采访前的准备工作一、获得线索:采访的起点一、新闻线索的涵义及其特点(一)涵义 1、新闻线索是关于新闻事实的片断性的简要信息。 2、所谓新闻线索,即指新近发生事实的简要信息。(二)特点 1、多数新闻线索显得较为简略,基本上不可能做到五要素俱全。 2、新闻线索往往是比较零碎的,只有在特
8、殊情况下,新闻线索才可能比较完整的展现在人们面前。 3、新闻线索稍纵即逝。 4、新闻线索的出现具有一定的偶然性。5、新闻线索的可靠性有待进一步证实。二、新闻线索在实践中的功用1、激发记者的新闻敏感,从而产生采访动机。 2、为记者的采访提示了方向。3、为媒体的报道活动提供决策依据。三、新闻线索的一般来源渠道(一)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新闻媒介 1、消息中是否含有深度报道的价值? 2、事实报道是否有评论的价值? 3、一篇从A角度出发的报道,如果从B角度报道是否有意义? 4、异地的新闻现象或问题在本地是否也存在? 5、个别现象是否普遍存在?(二)互联网、手机等信息传播工具(三)党政机关及其召开的会
9、议 1、各级党政机关的重要决策,尤其是与广大群众关系密切的重大决策,立法机构颁行的各种法律。 2、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活动、重要讲话。 3、各级党政部门举行的会议,尤其是记者招待会。 4、有关部门发布的关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统计数据、总结和调研材料等。(四)企事业单位 1、企业单位:经营状况、改革进程和经营策略等。 2、事业单位: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五)重大文体活动1、如何在众多的线索中抓住最有新闻价值的线索。2、如何才能找到独家的新闻线索。(六)社会网络 1、采访对象 2、通讯员
10、3、各行各业的朋友(七)日常的平凡生活 1、成为生活的积极参与者,在体验中加深对生活的理解。 2、群众来信通常能起到提供新闻线索的作用。二、新闻采访前的资料准备一、采访前资料准备工作的意义1、资料准备有助于记者与采访对象的沟通,从而提高采访的效率,是采访更加深入。2、资料准备有助于记者应对采访中遇到的困难,在关键时刻提出精彩问题。3、资料准备能够帮助记者在报道中避免犯一些简单的常识性错误。4、资料准备还能帮助记者获得千载难逢的采访机会。二、采访前资料准备工作的内容1、了解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1)采访对象的简介。 (2)采访对象的专长、主要贡献或专著,曾产生过什么影响,在同行中的地位,别人有过什
11、么评价或传说等。 (3)采访对象的特点。 (4)分析采访对象与所采访的问题有何利害关系。2、了解关于新闻事实的背景材料新闻事实的背景材料:指与新闻事实有联系的历史条件、社会环境、政治原因、地理特征、科学知识等过去时的材料。作用:帮助读者了解所报道事实的历史、环境和原因,可以增添新闻的活力和厚度。3、了解一些与新闻事实相关的理论知识三、资料准备的渠道1、查阅相关资料 2、检索相关传媒的报道 3、进行预采访 4、平时持之以恒的长期积累四、资料准备的“十比一”原则西方学者和记者有一种说法认为,访前准备要遵循“十比一”原则。经验丰富的记者一致认为,每采访一分钟至少要准备十分钟。三、分析采访对象及其心理
12、特点一、采访对象的特点与分类(一)特点1、具有相当的复杂性。(1)人口特征的角度 (2)个性差异的角度 (3)个人兴趣爱好的角度 (4)个人的人生经历的角度 (5)对具体的采访所持的不同立场启示:记者必须因人而异制定采访计划,从而确保采访获得成功。2、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启示:一方面记者在采访前应做更多的知识准备;另一方面,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发问后,应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倾听上。3、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启示:记者在采访中要巧妙地、千方百计地引导采访对象的谈话,使之合乎记者的采访目的。(二)分类1、当事人:是新闻记者最重要的采访对象。2、知情人:不是行动者,但对新闻事件有一定了解,甚至有可能参与了新闻事
13、件的策划。3、目击者:亲眼目睹新闻事件发生的人。4、有关人士:记者借用他们的言论表现出记者自身的观点和看法;借助于他们的权威性增加报道的说服力和深度。二、采访对象的心理特点(一)从个性心理层面来分析一下采访对象1、理性外向型:有较强的理想思考能力,不容易受到自己情绪的影响,而且善于与人交流。对策:不宜提问过于频繁,应简洁明确,不宜过多。2、感性外向型:健谈,易受情绪影响,思维较活跃,易谈一些与采访无光的话题。对策:设法保护对方谈话积极性,努力控制谈话主题;记者要学会追问,让谈话始终围绕主题而展开。3、理性内向型:“内秀”,思考深入,不善与人交流,不易把自己所想流畅表达出来。对策:提出精彩问题,
14、并努力找到对方感兴趣的话题。4、感性内向型:内心世界比较丰富,易受情绪左右,不善与人交流,较自闭。对策:注意调节采访气氛,保证采访对象有一个好心情,同时也要找到采访对象感兴趣的话题。分析导致采访对象紧张、不说话的原因,要从采访原因和性格原因两方面分析。如何缓解采访对象紧张情绪?1、采访对象想谈什么就让他谈什么,记者随声附和就可以。2、记者主动说话,但不要迫不及待地追问。(二)从社会心理层面分析采访对象1、热情地配合记者的采访采访对象可能抱着宣传自己的目的,认为报道内容会对他们或者所在单位发展有利。对策:保持清醒,清楚了解对方动机后,观察评价了解到的信息;注意通过其他渠道核实信息,保证新闻的公正
15、性。2、消极地应付记者的采访对象采取这种态度,通常是因为采访与他们没有什么关联;有时消极的态度也很有可能会是媒体或记者本身造成的。对策:记者应当首先取得他们的信任,并采取各种方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采访中,通过高质量的问题,了解事件的真相。3、借故回避记者的采访采访对象通常不愿意接受采访,认为采访可能会给他们带来负面影响或者对他们没有意义。对策:记者应当充分理解这类采访对象的心态,是他们认识到采访的意义和价值;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可以不经过预约直接去找采访对象。4、故意阻挠记者的采访采访对象知道记者索要采访的内容对自己不利,对所在单位的发展不利,因此想尽办法动用自己的权力甚至暴力,百般阻挠记者采访,甚至威胁、恐吓记者。对策:记者一方面巧妙地躲避采访对象的阻挠,使事实真相公之于众,另一方面也要加强自我保护。四、拟定切实可行的采访计划一、确立采访活动的意图目标1、正确确立采访意图(1)采访意图要符合社会的主流价值观。(2)采访意图要与受众兴趣一致。(3)采访意图要与媒体的报道思想和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