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1 ,大小:28.02KB ,
资源ID:2890319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890319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航行千年的瓯江帆船.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航行千年的瓯江帆船.docx

1、航行千年的瓯江帆船航行千年的瓯江帆船 瓯江帆船又称木帆船、蚱蜢船、蚱蜢舟。瓯江木帆船的始于何时已无法考证。远在晋代,永嘉(当时永嘉郡辖今丽水、温州等地)太守谢灵运在公元423年春天写过白岸亭:“拂衣遂沙垣,缓步入篷屋”。诗里的篷屋极有可能指的就是蚱蜢船。至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游至两浙,曾作“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可见早在宋代或之前,蚱蜢船在江南一带已是常见的水上交通工具。 瓯江航道与水驿 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瓯江沿岸的造船业和水上运输业不断发展,日益发达。古代处州独特的地理环境,为人们提供了衣食之源和舟楫之便。因而从远古时代起,勤劳勇敢的处州原始居民瓯越人(百越的一支)

2、,便选择这块土地作为生息繁衍、生产劳动的场所,孕育并发展了自己的文化。瓯江干流自龙泉经云和入境,由西南向东北贯穿丽水市中部,折转东南入青田,最后抵达温州。这一航线早在两千年前的秦汉时期就已经通航,是丽水山区得以不断开发的源流。它的支流有松阴溪、宣平溪、小安溪、好溪等。过去,这些溪流航道均可通帆船,在各个历史时期均起到过不同的作用。 丽水为古处州,始建于隋开皇九年(589)。在漫长的交通发展历史中,瓯江水运占有重要地位。早在明代,明政府就在处州设立栝苍水驿,负责对瓯江流域通航的船只进行管理,同时也作为官立运营机构。明栝苍汇纪秩统纪有详细记载:“栝苍水驿,驿丞一人,未入流,掌记;驿吏一人,馆夫六人

3、,站船五只,水夫四十人,运夫三十人,马五匹。”文中记载的“站船”即为瓯江最常见的木帆船。至清代,栝苍驿置水夫一十四名,共工食银一百两,遇闰加银一十一两七钱六分八厘,缙云征给。运夫七名, 共工食银五十一两,遇闰加银六两二厘,遂昌县征给。驿皂二名,工食银八两四钱三分,丽水县征给。 瓯江木帆船与航运 瓯江客运发展,瓯江中、上游通航木船,有据可考者,当在两千年前的秦汉时代。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曾溯瓯江而历好溪;永嘉太守谢灵运也曾数度泛舟瓯江,赏游这里的山水,并在石门洞留下了摩崖诗刻。南宋诗人陆游由福州宁德县主簿调任京城临安编修官时,从福州乘海船到温州,然后乘瓯江小船经青田、丽水北上,途中写下了“喷薄三百

4、尺,万珠落珊珊”这样扣人心弦的诗句;相传宋代叶适多次乘船往返龙泉至温州之间,他根据亲身体验,把舴艋船改制成硬篾船篷。从前,乘船的旅客大多是官绅名士和客商,平民百姓很少。抗战时期,浙江省一些省级机关团体、学校、工厂迁来丽水,相关单位的职员以及其家眷,由杭嘉湖地区逃难内迁的数以万计。各地商业及各种公务人等云集丽水, 或转往温州采购物资,水上客运异常繁荣。民国29年(1940)三月,许廑父(原浙江商报社长,当时为驻丽水的省建设厅机要秘书)、张天放(原浙江商报记者)、章达阉(原浙江商报 记者)、阙孔孙、王知毫等创办了丽青温交通船办事处,即丽(水)青(田)温(州)快船山公司,并设丽水总站及温州分站。为了

5、适应客运形势,他们将大峃艇货船改装为客船,在两舷开了多扇气窗,设高低铺,限乘12人,随船船员4人,供应茶水膳食。客船每天早晨从丽水、温州两地对开1 次。两个月后,又增设了丽(水)碧(湖)松(阳)快船办事处,后改松(阳)丽(水)龙(泉)快船,置舴艋船20艘。同时,开行碧湖、大港头区间客班船。大峃艇客船也由原来的12艘增加到20艘。客船还和浙江省邮政局签约,每天为邮局代运邮件。 民国29年(1940)五月,丽水人詹凤友兄弟3人也组办了丽(水)温(州)客船,置舴艋船60艘。此后有青田人杜某开办丽(水)青(田)客船,置舴艋船 8 艘;温州人黄智琏开办温(州)丽(水)客船,置大晰艇8艘;龙泉人刘芸芬开办

6、龙(泉)丽(水)客船,置舴艋船20艘;邱某开办龙(泉)温(州)客船,置舴艋船30艘;苏州人贝人俊兄弟开办永(嘉)丽(水)客船,置舴艋船20艘;松阳人叶某开办松(阳)丽(水)客船,置舴艋船 8 艘。各线客船总数达200余艘,除松(阳)丽(水)客船停泊在小水门外,其余均集中在大水门。由于客船太多,客源不足,加上各单位调度欠当,船户纷纷私自揽客承载,秩序混乱。 民国34年(1945)八月抗战胜利,省级机关、工厂纷纷回迁杭州,在丽水开办客船的许廑父、章达庵等先后返杭,客船业务改由丽水当地人办理。民国35年(1946)以后,水上客运萧条,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丽水仅留十几艘小客船。 1953年10月

7、1日,丽温公路修复通车,大部分旅客改乘汽车,客船组织转为货运。但在瓯江发洪水时,丽温公路水东、船寮等低水位桥梁被淹而不能通车,金华至温州的乘车旅客,需在丽水中转水路。20世纪60年代,管理部门采取“疏浚挖漕为主,筑坝导治为辅”的方法,对中、上游干流河床进行了整治。1969年12月,组成温州港航道整治指挥部,共进行了五期整治,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因河底为中粗沙,沙波经常受潮流影响而摆动,治理成果还不稳定。改革开放后,中、上游地区公路交通发展很快,对航道改造的投入相对较少,加上山林过伐导致水土流失,造成航道淤塞,碍航、断航屡见不鲜,许多物资被迫弃水走陆。中、上游通航里程已从1949年的900多公里降

8、至344.5公里,除龙泉溪、大溪、小溪外,松阴溪、宣平溪、好溪均已相继断航。 瓯江货运发展丽水最早的货运记载,可见于北宋太平兴国八年(983)三月宋太宗“从转运使张齐贤之请,诏处州岁市铅锡六万斤”之条文,该批物品由瓯江漕运至开封。丽水山区土特产丰富,水运出口货物以竹木柴炭、粮食、茶叶、药材、水果等为大宗,进口货物主要是食盐、水产、南货、工业品等。清至民国时期,丽水各县运往温州集转海运的货物以土特产居多。据温州瓯海海关出口运量记载:毛棕盛产于处州,清光绪六年(1880)即有1183担(每担合60.453公斤)出口,价值4000多海关两(每两折合银元1.50元),以后逐年增加。 民国初期,瓯江上航

9、行船只有8000艘,到达永嘉终点的船只日均250艘,民国2年(1913)运量达4323担;光绪六年(1880)牛皮开始列入海关统计,时仅29担,民国五年高达2353担;木炭出口一直持续不断,民国7年(1918)达*担。在出口的特产中,茶叶名列第一。民国26年(1937)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内许多地方交通阻塞,正常的商品流通渠道被打乱,内地所需物资供应困难,而温州港还可以航行至上海、宁波、福州等地,和温州港运输密切关联的瓯江水运也保持不衰。“八一三”事变发生后,日本海军对我国沿海实行封锁, 严格禁止中国籍船舶行驶,但是许多外国商船尚可继续航行至温州港。据瓯海关统计,民国27年(1938)行驶至温州

10、港的外籍轮船共达 80 余艘,进口的洋货主要有白糖、石蜡、颜料、皮革、煤油,柴油、橡皮制品和金属及其制品等; 进口的国货主要有棉纱、布匹、针制品、卷烟、药品等。这些进口物品运抵温州后,大部分通过瓯江运输供应抗战后方。其运输线路是:从温州以木帆船运至丽水,再从丽水经公路至金华衔接浙赣铁路。民国31年(1942)日本侵略军占据金华后,浙赣铁路被切断,温州丽水龙泉的水运航线就成为至关重要的通道。 瓯海海关 民国三十二年第二季度温州贸易报告载:“沿瓯江上溯至丽水、龙泉,以后沿公路经福建浦城、建瓯至广东曲江,再沿粤汉铁路至湖南的衡阳、 长沙。”瓯江成为当时我国抗战大后方物资供应的重要运输线。由于丽水具有

11、水水转运、水陆转运的优越条件,城关镇大水门成为浙南商品流通的重要中转商埠, 为水运服务以及与水运密切关联的行业应运而生,大猷街和大众街就有大小运输商行14家。四川、广西、江西、福建、温州等地大批客商纷至沓来,进行贸易活动,大水门溪滩上待运商品堆积如山,木帆船运输盛极一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温州沿海岛屿尚未完全解放,海运因遭到敌方骚扰而不能畅通,丽温公路又未修复,温州、丽水乃至整个浙南地区的土特产不能海运出口,人民生活必需品和生产资料的供应也受到影响。为了打破封锁,运输部门组织了温州上海间的水陆运输,即温州丽水线以瓯江木帆船水运, 丽水金华上海线辅以陆运。于是丽温间水运货物猛增,瓯江航

12、区木帆船数量(主要是舴艋船)也急剧增加,1951年达到5000多艘,比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增加了l倍左右。丽温运输大军为反封锁斗争的胜利和国民经济恢复作出了巨大贡献。 20世纪50年代初,由于瓯江中、上游各县公路尚未修复,水运仍然是本地交通运输主体。瓯江水运有木帆船5000多只,水运高峰季节,丽水大水门靠埠民船上千只。航运部门也加强了对航道的管理与整治。1952年,对龙泉溪的西滩、鸡母滩进行截弯取直,对雷公滩进行淘滩处理。1953年10月1日,丽温公路修复通车,此后温州港海运在武装护航下也逐渐恢复,温州至丽水水运物资减少,“丽水船籍港”木帆船(包括景宁、云和、龙泉、松阳、青田小溪在丽

13、水登记并领取航行证件的木帆船)数量从1952年的1270艘降至1953年底的886艘。船多货少矛盾突出,交通主管部门考虑到船工生活,在货运月度计划平衡时,将部分海运或陆运的托运计划安排给瓯江木帆船运输。 1955年2月,南麂岛解放,海运畅通,温州至丽水上行水运货物除食盐外再度减少。但丽水和温州间的贸易往来,在水运运价低于陆路运价的情况下,木帆船运输仍有一定程度的吸引力。1956 年,丽水、云和、龙泉、松阳的船户在丽水成立木帆船运输合作社,共有船只 650 多艘,年运量4万余吨,1958年“大办钢铁”期间年运量达5.7万吨,丽水县的大量砩石都以木帆船运至温州经海运出口各地。“文化大革命”期间,货

14、物运输量显著减少,1967 年和 1968 年年运量分别为1.45万吨、1.76 万吨。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百业兴旺,水运货运量也大幅度上升,1984年至1988年的5年间达到28.29万吨。 20世纪60年代,有关管理部门采取“疏浚挖漕为主,筑坝导治为辅”的方法, 对中、上游干流河床进行了整治。1969年12月,组成温州港航道整治指挥部,共进行了五期整治,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因河底为中粗沙,沙波经常受潮流影响而摆动,治理成果还不稳定。1980年后,中、上游地区公路交通发展很快,相比对航道改造的投入较少,加上山林过伐、水土流失,造成航道淤塞,碍航、断航不断,许多物资只

15、得弃水走陆。中、上游通航里程已从1949年的900多公里降至344.5公里,除龙泉溪、大溪、水溪外,松阴溪、宣平溪、好溪均已相继断航。20世纪90年代后,丽水至龙泉、丽水至松阳两条航道均不能通航, 唯丽水温州航线尚畅通。20世纪80年代以来,机动船取代了人力木帆船。 帆船制作技艺 瓯江帆船两头尖,呈木梭形,又称之为麻雀船、舴艋船。制作一条木帆船要经过设计、制材、木工、漆工等多道繁复的工序,精湛的木作技艺渗透在每一道工序中。 瓯江上游滩多水急,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瓯江帆船特殊的结构和造型特点。 一是底部狭小。帆船船体小而轻,适应在瓯江上游特殊的航道和地理环境中航行, 特别是在瓯江上游的浅滩和溯水

16、行舟时更能体现其造型上的优势。遇上浅滩时,其他船型除用人力拉纤外,有时船夫还要下水推行,甚至抬船才能通过,帆船却得益于独特造型,能在瓯江上游自由通行。 二是用料实在,工艺精细。帆船榫卯结构科学合理,牢固耐用。 三是独特的土桐油工艺。船体用木料制作而成,上油后能保持材质的自然美。 四是风帆的设计。为适应瓯江上游较为险劣的行舟环境, 根据舟身大小、 宽窄,定制风帆,做好技术上的保障。 五是制作材料,也是十分讲究。造船用板有松树、杉树、樟树、苦槠树四种木料。配料需要铁钉(船底钉、船漂钉、龙槽钉和垫板钉)、桐油、石灰、竹丝,及制作船篷的毛竹、箬叶等。 瓯江船俗 古时,木帆船在丽水,犹如骏马之于草原,不

17、可须臾离开。瓯江沿岸的无论人们劳作、出门、祭祀、娱乐以及人们的衣、食、住、行都与帆船关联。千百年来,在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中形成了许多的船俗。 帆船制作习俗。船户在造船过程中要祭拜鲁班师傅,还有留墨线的习俗。墨线是木匠取料的标志,木船造好后,造船师父就会把墨线清除,但帆船前后梁上两条墨线仍然予以保留。据说,这是鲁班师傅为保护行船安全而设的一道防护线。有了这条防护线,无论船只在何地停泊、过夜,一切妖魔鬼怪都不敢跨越了。 撑船禁忌。行船禁忌俗称行矩。行矩规定:一是停船要靠到樟树脚,要靠船埠头两边,绝对不能将船身置于船埠头的中央;二是船靠岸吊好绳起身回家时,船户必须把破草鞋挂到船桨桩,以示防止鬼撑船,

18、保一世平安;三是船头不能让女人坐,意谓可避免出事故。新中国成立后,这类旧习逐渐被废除。 乘船禁忌。行船摆渡有诸多禁忌。如不准女人跨或坐船头等,乘客须在开船前夕订好座位,当日清晨接洽不受欢迎。航行时勿与船主言谈,途中遇险船主大叫“皇天”。 乘客落水不可呼“船老大救命”,要呼“皇天救命”,否则船工会顾自逃走。每逢有落水者呼救,船工即伸船篙救人,这是有讲究的。伸手救人,救人者容易被拉下水,以船篙代手,则可灵活处置 ; 旧时船工迷信,认为落水者是遇见水鬼的晦气之运,遇见落水者即遇见水鬼,因此需辟邪。渡船乘客人数忌十八、二十四之数,俗谓“十八罗汉”身重船沉,“廿四诸天”方言讹为“二十四吹天”,隐“船底朝

19、天”(翻船)之忌,洪水期渡船尤其谨慎行事。 做“顺风” 旧时,瓯江一带船民、排工祈求水上安全的一种迷信习俗。新船或刚修理好的船只下水,禁忌说“下”“落”字,而要叫“拔上水”。船只竣工那天,船主备好鸡、肉、福礼香烛,摆设在船头供祭,乞求神灵保佑航行安全、生意兴隆。祭后聚餐,兼作慰劳造船师傅。排工在排筏编扎完成放运的前一天也做“顺风”,而且次数不拘。如碰到排筏撞礁、搁浅,经修整继续放运,就要再做一次“顺风”。做“风”和祭祀开销由货主承担,不计于运费之内。仪式过后,祭品由排工享用,叫“散排福”。水上航行难免会出事故, 这样工人要多花时日, 货主损失更多。 如遇到触礁事故,船主归咎此次“顺风”不利,

20、必须重做, 用神灵要挟来改善生活, 货主只能俯首听命。现今,排筏做“顺风”习俗仍在少数地方存在。 帆船拉纤号子 八百里瓯江航道险滩无数,从下游往上游逆水航行,只船过滩时,只能拉纤上滩。船工们合力在溪滩上拉着纤绳,一步一弓艰难前行, 伴随着阵阵号子声:“欸得,欸得,拖烂船嘞,嫖布娘嘞;欸得,欸得,坑嘞;欸得,欸得,过了坑嘞,好勒摊嘞”号子中的“布娘”,指瓯江两岸一种古老的赌博方式。每一次拔滩, 溪滩的沙石上都会留下船工们一串串深深的脚印。 大溪船工间至今流传数十年前有极富地方特色的拉纤歌:“兄弟们耶,嘿哟!加油干,嘿哟!水急滩险我不怕耶,管他肩头破,嘿哟!兄弟们耶,嘿哟!玉溪穿草鞋耶,又到老鼠湾

21、,嘿哟!到了北埠草鞋破耶,嘿哟!” 唐宗龙于1964年记录了大溪拔滩号子: 哎 日头出冬呵,嗨哟!肩头硬梆呵,嗨哟! 一步一挺呵,嗨哟!拔滩轻松呵,嗨哟! 哎 日头照中呵,嗨哟!白饭填仓呵,嗨哟! 大士用劲呵,嗨哟!拔滩轻松呵,嗨哟! 哎 日落西方呵,嗨哟!地皮勿空呵,嗨哟! 来阵凉风呵,嗨哟!拔滩轻松呵,嗨哟! 唱船戏。瓯江一带船工渔民多,端午节前后,全村船工渔民凑钱请剧团演戏,称为船戏。如莲都区大港头一带船戏开始之前要拜龙王,拜关公,祈求“四季平安, 满载而归”。 每年农历五月初一至初五,保定村土主殿(五仙殿)要唱平安戏三五夜。 龙舟竞渡。瓯江上的龙舟竞渡,源于古代越族龙图腾崇拜的祭祀活动

22、,主要用于祈求平安和丰收。南宋文学家叶适有一首描绘划龙舟的诗 :“一村一船遍一邦,处处旗脚争飞扬,祈年赛愿从其俗,禁断无益反为酷。”虽然龙舟竞渡只是一项祭祀活动,但由于存在安全隐患,时为官方所禁。 明代汤显祖午日处州禁竞渡诗云 :“独写菖蒲竹叶杯, 莲城芳草踏初回。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 清道光丽水县志和清光绪处州府志也有关于龙舟的记载:“端午门插蒲艾,妇女作茧虎,系长命缕, 与他处同。向有龙舟之戏,因舟覆戒勿为。嘉庆初,总戎韩正国谓可藉以教水战,选健卒十人习之,放鸭中流。先至者任取之, 自是以为常。道光十九年,水涨舟覆,死者五人,复戒勿为矣。” 端午之日,各地都有龙舟竞渡,并悬赏

23、夺标,俗称“划龙船”或“划斗龙”,时间一般是五月初一前开始,到初十左右结束,也有至月半者。过去,丽水各乡都有龙船,各庙宇设香官神,专司划龙船。每逢端午,有些地方要做新龙船,四月初一就擂鼓开殿门,祭香官神后方始动工。各地乡风一般都是五月初一才开殿门,祭神后即开划, 俗叫“上水”, 龙船归去叫“收香”,斗龙结束叫“散河”或“洗巷”。斗龙结束后把河龙船翻转, 次日再翻正,抬到庙中保存,还要再祭香官神。相传香官神是喜欢玩弄人的小儿神。在盛行划龙船的地区,乡民都要出划龙船费用, 请划龙船的人吃酒,还要放鞭炮,设祭迎接,这一仪式叫“摆香案”。近年来,瓯江龙舟竞赛活动时有组织。 瓯江木帆船保护价值及技艺传承

24、 几千年来,瓯江木帆船一直是瓯江上游与外界联系的主要交通工具,处州丰富的银矿石、生铁由此得以大量外运,水果、香菇、竹、木、柴、炭等土特产在温州市场上销路畅通。瓯江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一条支线。宋时,瓯江作为青瓷之路中的一段,著名的龙泉青瓷、宝剑等就是通过瓯江到达温州港口,然后传播世界各地。与此同时,外面的生产生活信息和先进的文化也通过瓯江帆船带到了相对闭塞的山区。在抗日战争时期,浙江省政府迁至云和,鉴于公路被封锁和切断,瓯江帆船在这一时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浙西南盐道的开辟,粉碎了侵华日军对战时浙江省会云和及浙西南地区封锁的阴谋。其他战时物资及枪支弹药都依靠水路运输, 瓯江帆船在抗战中功不可没。瓯

25、江航道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已通航,沿江的众多村落都有着悠久的帆船制造历史。谢灵运、杜甫、孟浩然、陆游、文天祥、苏东坡、汤显祖、“永嘉四灵”(徐照、徐玑、翁卷、赵师秀)、 刘基、叶绍翁等历史上著名文人都曾乘坐瓯江帆船,亲历水上生活,创作了大量不朽的诗篇。民国时期,瓯江帆船从庆元县小梅始,途经龙泉、云和、丽水、青田直达永嘉(温州)。浙江省档案馆有关资料记载:民国初期,瓯江船只8000艘,每日到达永嘉终点船只平均250艘1958年合作化运动,船民在丽水成立瓯江运输公司,共有木帆船1000余艘。1983年、1990年,紧水滩电站、石塘电站相继建成,瓯江航道受阻,加之陆路交通飞速发展,瓯江帆船退出水路运输的

26、历史舞台。 民国十二年(1923)至民国三十五年(1946)间,城关镇造船户主要有季岩富、季岩龙、夏炳南、马阿宝、孙永进、张秀虎等 6家;1949年至1951年创办的有叶岩兴、叶三兴、陈再和、郭宝清、张志明、孙岳庭、刘碎水等7家,碧湖镇有4家,大港头镇有5家。合计22家,从业者31人。造船户所造的船只,在船上都刻有自己的牌号,以示鉴别。如夏炳南为“金”字号,陈再和为“银”字号,孙永进为“永”字号,季岩龙为“仝”字号, 孙岳庭为“全”字号,叶三兴为“和兴”号,叶岩兴为“吉利”号。除大港头、碧湖的造船户为本地人外,城关镇大部为永嘉籍人。造船户一般都自有简易工棚、手工工具和少量资金,大都自有手艺,独

27、立劳动,只有少数在旺季时雇用l至2 名帮手。大港头埠头船只停靠多,因此修船、补船、造船的造船厂也就特别多。镇上的张同昌、陈必武、叶火秀、叶达祥、刘金根等各自都办了造船作坊。抗日战争时期,日军飞机轰炸大港头时,这些造船作坊全被炸毁。除了造船厂,大港头还有撑船不可缺少的船棚,长年需要有人修补。当时大港头有陈选贤、杨必显、杨彪、叶秀月等人办有打棚作坊。 汤云龙(约清代至民国初期),丽水县碧湖镇人,丽水西乡至云和一带著名的木帆船制造手工艺人。云和人张冈昌得汤云龙真传,造船技艺高超。张冈昌祖居云和石浦,为了发展造船事业,举家迁往龙游,开办造船厂,生意火红。到20世纪30年代初期,龙游开通了火车,航运事业

28、衰退,张氏才迁回丽水县大港头,继续经营造船业。他创办的船厂, 由于资金雄厚,技术力量强,每四天即可出一艘新船。 2009 年,汤云龙一支所传承的木帆船制作技艺被列入浙江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另有云和县石塘人徐行顺也被省文化厅评定为瓯江帆船制作技艺传承人。 帆船制作流程 帆船的制作工具需要宽锯、窄锯、长刨、短刨、弯刨、板扣、斧头、手钻、铁锤、钉送、老虎钳、八字钳、宽凿、窄凿、圆凿、鲁班尺(角尺)、墨斗等。制作一条木帆船要经过设计、制材、木工、漆工等多道繁复精细的工序。 第一步是帆船设计。根据所建造帆船的大小,设计各部件的尺寸和结构等细节。 第二步是帆船选材。根据不同的结构部分对木料的要求不

29、一样,因此选好木料是造船的基础工作。瓯江帆船所用材质多选用本地产,船底板用松木,漂板用杉木,马腿一般用樟木, 梁头板用樟木或苦槠木。选用木材要求树龄老, 木质坚硬,不易腐烂。 第三步是制材。即对木材进行风干或烘干。砍伐下来的木材,一般要有为期三四个月至半年的风干,使其大部分水分蒸发, 这样才能确保制成的木帆船不开裂、不走形。 第四步是木材加工。瓯江帆船一般船身长约10米,宽2米,高1.72米。前方正中竖一木帆桅,高 810米,帆宽约 2 米。货物上行载重1吨,下行载重 2.4 吨。专供载客的木帆船设乘客座位,两侧开窗,可载乘客20余人。船底板是决定木帆船大小的关键部位,一般长7.6米(机动船长

30、9米以上),底部宽不少于30厘米。漂板,即船底两侧的板。披板,即短板,用来做货舵。龙槽,也叫船杠,一般长6.5米。马腿厚33.5厘米,有一定弯度,加工难度较大。梁头板,大梁长 6 尺(指鲁班尺,下同),二梁为货舱后面的二等梁,长 6 尺,三梁长2.5尺。木工师傅的技艺在于对这些部件分别进行独特精密的榫卯结构设计。木帆船的榫卯一般有半榫、透榫等。独特的榫卯结构可以成就不同的部件造型。 第五步是组装。造船师傅将各个部位的配件加工好之后,就以其中的榫卯结构为基础,利用船底钉、船漂钉、龙槽钉和垫板钉等配件将船组装起来。帆船的不同部位有不同的木工制作工艺要求。 一是做底板,底板也叫踏板,前后两头向上弯。

31、 二是前后梁头,是制作的关键部位。 船底上第一片板叫牙脚,用松木;第二片板叫转水,用杉木。这是造船过程中关键的两片板。 三是先上马腿,后上第二节、第三节两对漂板(又称上二双、上三双)。 四是上前斗金、后斗金,再上三梁和龙槽。 五是做好前、后鹿角,即人站立的位置。 六是装前、后千斤板和助力板(上滩时用)。 七是装龙槽皮(在船杠外)、拉手档及隔水梁。 第六步是油灰。利用桐油、石灰、麻筋的混合物将各块船板的缝隙填塞,以防止漏水。成型后,还得往木板缝隙里抹桐灰,最后上漆。桐灰由桐油、石灰和竹丝按一定比例混合,然后捶打两个多小时制成,如果搅拌不均匀,船只使用时则极易漏水。 第七步是上桐油。这是帆船制作的关键环节,主要作用是为船身防水防腐。通常使用熟桐油,熬油时需要师傅掌握好火候和炼油技巧。 第八步是制船篷。船篷用箬叶、竹篾制作,可以挡风遮阳。制造一艘船篷,按照每天工作 9 小时计算,大约要费时一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