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6 ,大小:32KB ,
资源ID:2889023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889023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国家政策对文言文断句辅导.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国家政策对文言文断句辅导.docx

1、国家政策对文言文断句辅导2012年全国高考模拟参考部分 文言文断句辅导一、 断句解读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其句读”就是教学生断句。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一篇文章甚至一本书,都是一个汉字挨着一个汉字地写下来的,所以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u)。给古书断句也可以叫断句读。二、考点解析2004年,断句被列入北京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作为一项能力来考查,2005年复旦大学自主招生试题中也出现了给文言文加标点的题目,2005、2006全国高考有多个省市考了文言文断句。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

2、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识,因而断句能力高低,成了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古人之所以重视断句,是因为断句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对文意的理解,断句失误,必然误解古文原意。古书中就有一些记录断句不当而造成理解错误的材料。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有这样一个故事: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一足,一只脚。笔者注),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尧曰:“夔一而足矣。”使为乐正。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这个小故事,对于人们认识断句的重要性,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可分四步进行:第一步通读全文,弄懂大意。

3、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考生给文言文断句时,常犯的一个毛病是一边看一边点断,看完了文章,断句也结束了,待回头检查时,又觉得有许多不妥之处。其实这种“一步到位”的方法是行不通的。理解内容和断句是紧紧相关联的,熟读精思,理解大意是正确断句的前提,因为读不懂就点不断,不理解就点不好。马马虎虎不行,似懂非懂不行,读一遍两遍一晃而过也不行。我们拿到一篇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首先要通读全文,反复钻研,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遍数读多了,其意义自然就理解了。首先要正确判断所要断句的文体。如果是有故事情节的传记文,就必须掌握它的大致情节、中心事件和人物间的关系;如果

4、是议论说理文,就要明确这篇文章的论述中心,再根据中心进一步明确前后的逻辑关系。总之,断句前,必须把所给文段通读几遍,尽可能把握篇章大意。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例:(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2005年北京卷)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选自白居易集草堂记)(2)用“/”给第一部分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2006年高考广东卷)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多矣况既死而

5、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人哉 第二步循序渐进,先易后难。在熟读文段、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先断有把握的部分,后断吃不准的部分。像本段容易断开的有 “香炉峰”、“遗爱寺”、 “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等。较难断开的有“甲天下山山北峰曰”、“其境胜绝”、“若远行客过故乡”等。对于容易断句的部分,可以直接加上斜线或标点;对于暂时难以确定的可以先放一放,留待最后推敲斟酌。第三步借助“特征”,巧妙断句。1、 察对话: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遇到“曰”

6、“云”“言”等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如广东卷中的 “史官曰”。 且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2、析语法:名词代词在两头,专用名词不翻译;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和现代汉语一样, 文言文中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掌握文史常识。文言文中的文史知识,包括人物的名、字、好、谥号、年号、地名、官名等。由于古今习惯不同,如古人复姓较多,有的人名很怪,有些称谓很复杂,有的官名很长等。如果把专名词误作普通词语而望文生义,就会影响对文章的准确理解。有的专

7、名词特别是故事主人公的称谓在文中会反复出现,阅读时要注意瞻前顾后。了解这些知识对文言文的断句也会有帮助。动词、形容词经常做谓语,一般讲,尤其是动词的前后往往都不能断开,因为前面往往有主语,后面往往有宾语,但是不及物动词做谓语例外。总之,古人不知道语法结构,只是凭着模糊的语感去断句。我们可以利用语法知识,对文言文的句子进行语法分析,根据语法分析确定该如何断句。文章中有些词语是属上还是属下,有时难以断定,而当运用语法知识划分主、谓、宾时,则容易解决。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主语和宾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数是由动词充当,而谓语又是构成句子的核心,我们只要抓住谓语动词,根据动词位置及和前后词

8、语关系,进行推断,就能提高断句准确率。另外,文言文语序和现代文语序基本相同,即主语在前,谓语、宾语在后,修饰语般在中心词前。如掌握了文言语序规律,就会为准确标点文言文奠定基础。可见,语法分析能够帮助准确断句。在(1)选段中,“匡庐即庐山”、“香炉峰”、“遗爱寺”、“太原”、“峰腋寺”都是地名,“草堂”是常用名词,“元和十一年”是年号,“白乐天”是白居易的字,知道这些专名词,对正确断句很有益处。3、找虚词: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至于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之而于以者,乃札札句之旧体,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由此可见,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往往是该断句的

9、地方。 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当然,还有些复音虚词(包括一些复句中的关联词)也是我们的好“帮手”。它们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

10、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我们通过熟读语段(2)可知,本语段中可置于句末的虚词有: 矣、矣、乎、哉;置于句首的有:若、况、虽、而。 4、辨句式:特殊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比如:“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有些省略“者” 或“也”的判断句,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都可以为我们断句提供帮助);“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反问句式;“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还有“如何”“况乎”“何(以)为”等固定句式。这些都是我们断句时很好的“帮手”。记住下面几种文言文的习惯句式,如:“何之有” (宋何罪之有

11、?);“如何”(如太行王屋何?); “唯是”(唯余马首是瞻);“非唯抑亦”(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不亦乎”(不亦说乎?);“何之为”(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无乃乎(无乃不可乎?);“可得欤”(可得闻欤?);“得无乎”(得无异乎?)等,可以帮助断句。记住文言文习惯上较为固定的词组,不要把它们拆散,可以减少断句失误。如“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无”“无乃”“何以”“于是”“然则”等。5、借修辞: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 古人写文章,十分讲究对仗工整,讲究对应,讲究互相照应,好用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

12、这也为我们正确断句提供了条件。我们利用这一特点进行断句,常常是断开一处,接着便可断开几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古文中两个相同词语连用,如果不属于形容词、名词的重叠形式,一般来说,它们分属两句话,应当从中间断开。例如愚公移山:“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顶真:例1、具告沛公沛公大惊。 (鸿门宴) 例2、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廉颇蔺相如列传)排比、对偶、对称:例3、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餐得士二人。

13、”(战国策中山策) 总分: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文言文中也有很多对应性的句子,不仅在形式上对应,在内容上也有关联(或对比,或并列,或总分)。 据此也可以进行断句。第四步利用语感,仔细检查:仔细做题要诵读,增强语感来检验;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查加强诵读,增强语感,利用语感。断句前、断句后,都要反复读几遍,看看语气、语流、语义等是否通畅明白,如有问题,则要思考断句是否准确。做完题目读一遍,凭借语感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即应该做到点断后的字句都能讲得通,如果有的句子讲不通,那就可能有断句错误的地方;做到点断后的每一句话的内容都符合情理、符合逻辑。如果内容不合

14、情理,就有可能点错。例如:“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者十余万,斩首亦如之。”(资治通鉴卷十六)这段话中,虽然每句话本身都讲得通,但“争投水死者十余万”一句有悖情理:营垒崩溃,打了败仗,弃甲逃命的兵士,为什么“争投水死”呢?他们争着投水,是为了活命,而不是自杀。因此,正确的标点,应在“争投水”后加上一个逗号。 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常实践。方法只是登堂入室的阶梯,有了它还不能确保走进科学的殿堂,因为进入本身是需要行动的,也就是需要自身的能力。能力从何而来?以课本为本,掌握实词、虚词、句法、词法,培养扎实的文言功底;熟读一些典范的文言文,培养语感。此外,

15、就像古人说的“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要适当做一些专题练习。这样,正确断句的能力就会在阅读中形成,在实践中成熟,在运用中提高。 按照以上四步,上述文段可作这样的断句: (1)“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可加这样的标点:“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 (2)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

16、/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子哉习题演练:1. 阅读下面文言文短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骠骑将军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往天子尝欲教子孙吴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天子为治第令骠骑视之对曰匈奴未灭无以为家也由此上益重爱之 注 不至:可译为“不必”。 (1)用“/”给这段话标上句读(断句)。 (2)在断句的基础上,给这段话标上标点符号。 (3)翻译这段文字。2.阅读下面短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文德后贺太宗 太宗曾罢朝怒曰会杀此田舍汉文德后问谁触忤陛下帝曰岂过魏征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后退而具朝服立

17、于庭帝惊曰皇后何为若是对曰妾闻主圣臣忠今陛下圣明故魏征得直言妾幸备数后宫安敢不贺选自唐刘觫隋唐嘉话 (1)用“/”给这段话标上句读(断句)。 (2)在断句的基础上,给这段话标上标点符号。 (3)翻译这段文字。 3、读下面的语段,给划线句子断句。 吾家君譬如桂树生泰山之阿上有万仞之高下有不测之深上为甘露所沾下为渊泉所润当斯之时桂树焉知泰山之高渊泉之深参考答案: 1.(1)(2):骠骑将军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往。天子尝欲教子孙、吴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天子为治第,令骠骑视之,对曰:“匈奴未灭,无以为家也!”由此,上益重爱之。 (3)参考译文:骠骑将军的为人,话语不多,从不随

18、便多言多语泄漏机密,他作战有勇气,一往无前。皇帝曾经要他学习孙、吴兵法,他回答:“看用兵方法谋略怎样就行,不必学古人兵法。”天子给他建造住宅,让他去看看,他回答说:“匈奴还没消灭,没法考虑家的事!”因此,皇帝更加重视喜爱他了。 2.(1)(2):太宗曾罢朝,怒曰:“会杀此田舍汉!”文德后问:“谁触忤陛下?”帝曰:“岂过魏征,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帝惊曰:“皇后何为若是?”对曰:“妾闻主圣臣忠,今陛下圣明,故魏征得直言。妾幸备数后宫,安敢不贺?”(选自唐刘觫隋唐嘉话) (3)参考译文:太宗有一次下朝后生气地说:“真该杀了这个乡巴佬!”文德皇后问:“谁惹陛下生气了?”太宗

19、说:“谁能比魏征更让我生气?每次朝会上都直言劝我,弄得我经常不自在。”皇后听了退下去穿上朝服站在庭院里。太宗震惊地说:“ 皇后为什么这样呢?”皇后回答说:“我听说君主圣明臣子们就忠诚,现在陛下圣明,所以魏征能够直言劝告。我因能在您这圣明之君的后宫而感到庆幸,怎么能不向您祝贺呢?”3、吾家君譬如桂树生泰山之阿,上有万仞之高,下有不测之深;上为甘露所沾,下为渊泉所润。当斯之时,桂树焉知泰山之高,渊泉之深? 文言文断句辅导一、 断句解读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其句读”就是教学生断句。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一篇文章甚至一本书,都是一个汉字挨着一个汉字地写下来的,所以前人

20、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u)。给古书断句也可以叫断句读。二、考点解析2004年,断句被列入北京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作为一项能力来考查,2005年复旦大学自主招生试题中也出现了给文言文加标点的题目,2005、2006全国高考有多个省市考了文言文断句。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识,因而断句能力高低,成了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古人之所以重视断句,是因为断句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对文意的理解,断句失误,必然误解古文原意。古书中就有一

21、些记录断句不当而造成理解错误的材料。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有这样一个故事: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一足,一只脚。笔者注),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尧曰:“夔一而足矣。”使为乐正。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这个小故事,对于人们认识断句的重要性,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可分四步进行:第一步通读全文,弄懂大意。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首先要正确判断所要断句的文体。如果是有故事情节的传记文,就必须掌握它的大致情节、中心事件和人物间的关系;如果是议论说理文,就要明确这篇文章的论述中心,再根据中心进一步明确前后的逻辑关系。

22、总之,断句前,必须把所给文段通读几遍,尽可能把握篇章大意。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例:(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2005年北京卷)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选自白居易集草堂记) (2)用“/”给第一部分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2006年高考广东卷)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

23、人哉第二步循序渐进,先易后难。第三步借助“特征”,巧妙断句。2、 察对话: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遇到“曰”“云”“言”等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2、析语法:名词代词在两头,专用名词不翻译;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和现代汉语一样, 文言文中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掌握文史常识。文言文中的文史知识,包括人物的名、字、好、谥号、年号、地名、官名等。动词、形容词经常做谓语,一般讲,尤

24、其是动词的前后往往都不能断开,因为前面往往有主语,后面往往有宾语,但是不及物动词做谓语例外。3、找虚词: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至于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之而于以者,乃札札句之旧体,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由此可见,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

25、“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当然,还有些复音虚词(包括一些复句中的关联词)也是我们的好“帮手”。它们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4、辨句式:特殊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比如:“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有些省略“者” 或“也”的判断句,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都可以为我们断句提供帮助);“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

26、等反问句式;“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还有“如何”“况乎”“何(以)为”等固定句式。这些都是我们断句时很好的“帮手”。记住下面几种文言文的习惯句式,如:“何之有” (宋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 “唯是”(唯余马首是瞻);“非唯抑亦”(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不亦乎”(不亦说乎?);“何之为”(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无乃乎(无乃不可乎?);“可得欤”(可得闻欤?);“得无乎”(得无异乎?)等,可以帮助断句。记住文言文习惯上较为固定的词组,不要把它们拆散,可以减少断句失误。如“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无”“无乃”“

27、何以”“于是”“然则”等。5、借修辞: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 古文中两个相同词语连用,如果不属于形容词、名词的重叠形式,一般来说,它们分属两句话,应当从中间断开。例如愚公移山:“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顶真:例1、具告沛公沛公大惊。 (鸿门宴) 例2、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廉颇蔺相如列传)排比、对偶、对称:例3、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餐得士二人。”(战

28、国策中山策) 总分: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文言文中也有很多对应性的句子,不仅在形式上对应,在内容上也有关联(或对比,或并列,或总分)。 据此也可以进行断句。第四步利用语感,仔细检查: 仔细做题要诵读,增强语感来检验;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查例如:“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者十余万,斩首亦如之。”(资治通鉴卷十六)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常实践。按照以上四步,上述文段可作这样的断句: 习题演练:1. 阅读下面文言文短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骠 骑 将 军 为 人 少 言 不 泄 有 气 敢 往 天 子 尝 欲 教 子 孙 吴 兵 法 对曰

29、 顾 方 略 何 如 耳 不 至 学 古 兵 法 天 子 为 治 第 令 骠 骑 视 之 对 曰 匈奴 未 灭 无 以 为 家 也 由 此 上 益 重 爱 之 注 不至:可译为“不必”。 (1)用“/”给这段话标上句读(断句)。 (2)在断句的基础上,给这段话标上标点符号。 (3)翻译这段文字。2.阅读下面短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文德后贺太宗 太 宗 曾 罢 朝 怒 曰 会 杀 此 田 舍 汉 文 德 后 问 谁 触 忤 陛 下 帝 曰 岂 过 魏 征 每 廷 争 辱 我 使 我 常 不 自 得 后 退 而 具 朝 服 立 于 庭 帝 惊 曰 皇 后 何 为 若 是 对 曰 妾 闻 主 圣 臣

30、 忠 今 陛 下 圣 明 故 魏 征 得 直 言 妾 幸 备 数 后 宫 安 敢 不 贺 选 自 唐 刘 觫 隋 唐 嘉 话 (1)用“/”给这段话标上句读(断句)。 (2)在断句的基础上,给这段话标上标点符号。 (3)翻译这段文字。 3、读下面的语段,并断句。 吾 家 君 譬 如 桂 树 生 泰 山 之 阿 上 有 万 仞 之 高 下 有 不 测 之 深 上 为 甘 露 所 沾 下 为 渊 泉 所 润 当 斯 之 时 桂 树 焉 知 泰 山 之 高 渊 泉 之 深4、读下面的语段,并给划线句子断句。 (赵困于秦)齐人、楚人投赵。赵人乏食,粟于齐,齐王弗许。周子曰:“夫 越 之 于 齐 楚 扞

31、 蔽 也 犹 齿 之 有 唇 也 唇 亡 则 齿 寒 今 日 亡 越 明 日 患 及 齐 楚 矣 且 救 赵 高 义 也 却 秦 师 显 名 也 不 务 为 此 而 爱 粟 为 国 计 者 过 矣。(2006年北京卷)5、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子 贡 曰 管 仲 非 仁 者 与 桓 公 杀 公 子 纠 不 能 死 又 相 之 子 曰 管 仲 相 桓 霸 诸 侯 一 匡 天 下 民 到 于 今 受 其 赐 微 管 仲 吾 其 被 发 左 衽 矣 岂 若 匹 夫 匹 妇 之 为 谅 也 自 经 于 沟 渎 而 莫 之 知 也6、给下面文字中画线的句子断句。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 一 时 此 一 时 也 五 百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