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第2单元第4讲魏晋至宋元时期农耕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学案第4讲魏晋至宋元时期农耕经济的发展与繁荣考点1 魏晋、隋唐时期经济的发展识记基础知识梳理一、发达的农业1耕作技术 魏晋南北朝时,北方旱地形成耕耙耱技术,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2生产工具 隋唐时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当时已经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标志着中国古代犁耕技术的成熟。3灌溉工具 唐朝时创制筒车。4土地制度 北魏到唐前期,推行均田制,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担赋税和力役。5重心南移 魏晋时期,北方战乱,南方社会相对安定,江南得到初步开发,南北经济趋于平衡。唐朝安史之乱后,南方经济持续发展,逐渐超过北方。
2、特别提醒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关系 中国古代农业,自成体系;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农业和手工业存在着密切关系: (1)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是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点。 (2)在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古代社会,手工业是农业的重要补充而处于从属地位。二、手工业的进步1冶金业 南北朝时出现灌钢法。2制瓷业 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唐朝越窑的秘色瓷极为名贵。3纺织业 唐朝丝织技术高,以轻盈精湛著称,同时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唐末以后,伴随经济重心南移,南方丝织业发展迅速。三、商业的发展1发展表现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茶叶市场广泛,唐朝开始征收茶税;都市商业和
3、农村集市贸易发展,唐朝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2市的发展 (1)发展:南北朝时期,形成了民间集市“草市”,政府设“草市尉”对其实行行政管理;唐代“草市”作用显著,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夜市比较繁荣。 (2)特点:县治以上的城市在特定的位置设市,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市与民居严格分开;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按时开市和闭市。3商业都会 唐代除长安、洛阳外,还有扬州、临安等。4对外贸易 唐朝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繁荣,西域以及阿拉伯、波斯商人来往经商频繁。唐朝时,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专门管理。四、经济政策1西汉至唐,商人应入市籍,一入市籍则不得为官。2中唐
4、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松动。朝廷鼓励海外贸易以及官商分利政策的实行,使商人地位得以提高。 易误警示古代“市”的基本形态 1 “市”是指城市中集中贸易的地点或场所,前期有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同时受到官府的直接监管,这种情况到宋朝时发生改变。 2 “草市”主要是指在农村交通便利的地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打破了“市”的地域限制。 3 “夜市”打破了政府对“市”的时间限制。 4 “晓市”即早市,也打破了政府对“市”的时间限制。理解史料研习归纳魏晋、隋唐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史料一南朝将领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后发出感慨:“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
5、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洛阳伽蓝记史料二(唐代开元十三年)东至宋、汴,西至岐州,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每店肆皆有驴,赁客乘,悠忽数十里,谓之驿驴。南诣荆、襄,北至太原、范阳,西至蜀川、凉府,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通典食货七历代盛丧户口史料三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隔离制度。政府规定:“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唐前期长安城的商业史料四一个大都市的形成,总有其特定的原因。在李唐统治的三百年中,扬州是一个比较安定的区域处于江淮之间的重要地理位置,周围资源丰盛,物产富饶,经济基础雄厚又是南北交通的枢纽,江淮的糟米、盐铁和各
6、种货物,都要由扬州转运至各地。王鸿扬州散记史料解读(1)史料一为古人游记类史料。主要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前,中原地区战乱较多,导致农耕经济发展一度缓慢;孝文帝改革后,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商业经济繁荣。(2)史料二为古代原始文献史料,主要反映了唐朝商业交易具有地区广阔、商路畅通、商旅安全、次数频繁、数量较大等特点。(3)史料三主要说明唐代市坊分开,商业经营上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依然采取“抑商”政策。(4)史料四主要说明唐代扬州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安定、地理位置优越、物产丰饶、交通便利。史料运用(1)根据史料一、二、三,概括魏晋至唐代商业发展的特点。提示魏晋时期,商业发展一度中断;孝文帝改革后
7、北方商业恢复和发展。隋唐时期,商业繁荣,但商业活动受到限制,坊市分离;城市发展具有多元化。(2)根据史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商业繁荣的主要原因。提示唐代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发达;具有开放性、包容性;道路畅通。史论归纳1先秦至唐代城市发展的特征 (1)市坊分开,商业活动受地域限制和时间限制;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 (2)城市的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 (3)唐代商业都市有所发展,农村集市贸易也进一步发展。2民间手工业发展艰难的原因 (1)市场因素: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对市场商品的需求量不大。 (2)官营压制:官营手工业占据最有利可图的行业,加之
8、其规模大、技术精,对民营手工业产生了冲击。 (3)政策限制:手工业者社会地位低下,封建政府往往对之征收重税。 (4)社会动荡:民间手工业力量弱小,封建社会的动荡往往对其冲击巨大。应用对点强化训练1唐朝法律曾详细规定了对宰杀耕牛的处罚,杀自家牛者也要判一年徒刑。宋代对杀牛者的处罚更为严厉,杀牛者要处徒刑两年,甚至要刺配充军。上述规定反映了() A封建王朝法律的严酷性 B奖励耕战政策的必要性 C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 D自给自足经济的脆弱性 C唐宋两朝对宰杀耕牛的处罚,是出于保障农业生产的考虑,法律严酷性只是表面现象,故A项错误;材料与奖励耕战无关,故B项错误;上述规定保障农业生产需要的畜力,体现出
9、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小农经济在天灾人祸面前的脆弱性,故D项错误。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豪强地主庄园,除了役使田里、从事农业生产外,还从事开矿、冶铁、制盐乃至造船等较大规模的手工业生产。这些行业虽历来为国家控制,但私家“与公竞争,以收私利”的情况时有发生。材料表明这一时期的() 【导学号:61600015】 A盐铁专卖制度形同虚设 B庄园经济一定程度上促进民间手工业发展 C商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D民间手工业逐渐能够和官营手工业相抗衡 B庄园中的冶铁、制盐等手工业与官营手工业竞争的情况时有存在,但材料并未提及官营手工业发展如何,不能得出盐铁专卖制度形同虚设,故A项错误;庄园
10、中的手工业与官营手工业形成竞争,以获取利润,有利于民间手工业发展,故B项正确;庄园经济是为了满足庄园的需要,属于自然经济的范畴,故C项错误;庄园手工业与官营手工业的竞争只是“时有发生”,远不能达到和官营手工业相抗衡的程度,故D项错误。3唐中期以后江南一些地方性城市逐渐上升为全国性城市,当时广为流行的“扬一益二”之说就是较好的证明,广州也成为全国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材料现象说明() A南北政治局面的不同 B城市区域分工日益深化 C经济重心的南移完成 D城市经济属性不断增强 D材料论述了江南一些城市的发展状况,而且偏重经济,与政治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中信息“扬一益二”“广州”并未体现区域分工的不
11、同,故B项错误;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是在两宋之际,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扬一益二”“广州”都是强调其商品经济繁荣,故D项正确。4卖炭翁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家喻户晓的诗作。诗中叙述老翁“晓驾炭车碾冰辙”到长安城,“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此处的“市”是() A没有行政管理的“草市” B地方自治的市镇 C严格管制的集中市场 D沿街开铺的街市 C南北朝时期,“草市”即已形成,且政府对这种“草市”实行行政管理,故A项错误;“草市”虽是民间集市,但政府对“草市”实行行政管理,并非地方自治,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可知,政府对市在时
12、间和空间上实行严格管制,故C项正确;唐代的市尚未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可能沿街开铺,故D项错误。考点2 宋元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识记基础知识梳理一、农业的发展1生产技术 宋代以后,江南地区形成一年两熟制或一年三熟制。2土地政策 宋代不抑制土地兼并,租佃关系有了较大发展。 租佃关系:宋代土地兼并激烈,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土地出租时,多采用订立契约的形式,地租以实物为主。3灌溉工具 宋代出现利用水力为动力的高转筒车。二、手工业的进步1制瓷业 宋朝时,中国制瓷技术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出现五大名窑。2纺织业 宋朝,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
13、写实风格。元朝,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宋末元初,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的手工业部门。3冶金业:用煤冶铁已相当普遍。三、商业的繁荣1表现 (1)宋朝: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商品种类增多;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2)元朝:交通发达;商业繁荣;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2“市”的发展 (1)坊和市的时空界限被打破,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2)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更加普遍。 (3)全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市镇。3对外贸易 (1)两宋: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及非洲国家进行贸易;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沿海港口城市走向繁荣
14、;设立市舶司,专管海上贸易,制定了完备的市舶管理制度。 (2)元朝: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轻巧识记古代城市的发展演变 四、经济重心的南移 南宋时期,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南方正式成为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五、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松动,商人可以参加科举考试,中举为官;流行“榜下捉婿”的风习;官商分利原则运用广泛,出现了盐引、茶引等各种禁榷商品的转卖凭证,众多商人与官府合作,地位尊崇。1阶段朝代表现特征魏晋南北朝初步形成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提高。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出现了拥有上百万人口的大城市江南得到初步开发中唐以后南方经济继
15、续加速发展,逐渐赶上北方南北经济总量基本持平南宋时期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南方正式成为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经济重心南移完成2影响 (1)对城市交通贸易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推动了南方沿海沿江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后的元明清时期,南方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一直到现在都受益匪浅。 (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北方人口的南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吸引了北方人口的南迁。 (3)对人才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4)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经济重心南移,导致南方某些
16、地区开发过度,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理解史料研习归纳宋元时期商业的发展史料一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唐六典史料二(东京)朱雀门外除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又北山子茶坊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史料三北宋东京城史料解读(1)史料一主要说明唐代重视对商业的管理,商业活动有严格的时间限制。(2)史料二说明了宋代城市商业的布局及变化,反映了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的限制逐步放宽。(3)史料三说明宋代“市”打破了时空限制,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对城市功能的
17、促进作用。史料运用(1)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的“市”与唐代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提示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政府对商业的控制有所放松;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迅速。(2)根据史料二、三,说明宋代的这种变化是否反映出宋代已经放弃了“抑商”政策?提示宋代商业经济发展、商业活动区域及城市布局有了很大变化,如打破市坊界限、放宽经营区域等,只是政府增加税收的需要,并不表明政府放弃了“抑商”政策。(3)茶坊、瓦肆等大量兴起,乃宋代开创之新气象。根据史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在城市商业布局、思想、文学等方面的新变化。提示城市商业布局:打破市坊界限;思想:出现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
18、念系统理学;文学:出现一种更易抒发感情、表现市井生活的新体裁宋词。史论归纳1宋元时期中国城市发展的特征 (1)坊市界限被打破,突破了时间、地域限制;农村的“草市”发展。 (2)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出现了夜市、晓市等,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3)海运的兴盛带动了我国沿海一大批港口城市的兴起,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2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 (1)前期以陆路为主,后期以海路为主。 (2)官方贸易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是加强友好往来。 (3)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 (4)对外贸易促进了民族融合。应用对点强化训练1宋代陈旉的农书中提出:“土壤气脉,其类不一,肥沃硗埆,美恶不同,治之各有宜也。虽土壤
19、异宜,顾治之得宜,皆可成就。”而治的关键在于用粪,当时人们把依据土壤的不同性质而用粪来加以治理称为“粪药”,意思就是用粪如同用药。由此可以看出() A我国农业生产精耕细作技术发达 B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领先世界 C统治者重视农业技术的推广 D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开放和利用 A材料中“虽土壤异宜,顾治之如何耳,治之得宜,皆可成就”“粪药”表明农业生产技术精细,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中“治的关键在于用粪”并不能看出技术领先世界,故B项错误;统治者与材料中“宋代陈旉的农书中提出”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依据土壤的不同性质而用粪来加以治理”也会促进土地资源的利用,但“粪药”主要是表明精耕细作,故D项错误
20、。2宋熙宁年间(10681077年),全国兴修水利工程10793处,其中两浙路修建1980处。此外,还在东南沿海修筑了长达500余里的江北捍海堰和浙江捍海石塘、钱塘江工程等。这反映了() A连年暴雨导致严重涝灾 B水利政绩成为擢升依据 C江南经济发展推动水利建设 D人口大量增加需要新耕地 C题干中并未提到连年暴雨和严重涝灾,故A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官员的擢升,故B项错误;题干信息说明江南地区的水利建设情况较好,而这一时期的江南地区经济发达,故C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人口增加,故D项错误。3清明上河图中,多家店铺门前悬挂着形制不一的栀子灯,还有一些店铺前出现了长条形招牌灯箱。这些栀子灯和灯箱既
21、装饰了店铺,又起到了广告作用。这反映出() 【导学号:61600016】 A北宋时期开始出现广告 B城市贸易的时间限制已经被打破 C当时商业竞争异常激烈 D北宋时期的家庭手工业技术异常发达 B以灯箱做广告在唐朝中后期伴随夜市而出现,故A项错误;夜市在宋朝常态化,灯箱广告的形式适应了晚上贸易,这说明城市贸易的时间限制已经被打破,故B项正确;材料只提及北宋广告的形式,未涉及商业竞争问题,故C项错误;灯箱广告反映灯箱功能多样化,与家庭手工业发展状况无关,故D项错误。4宋太祖开宝三年(970年),诏曰:“民铸铜为佛像、浮图及人物之无用者禁之,铜铁不得阑出蕃界及化外。”宋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A抑制社
22、会奢靡风气的蔓延 B限制民间资本市场的流通 C保障金属货币的市场存量 D扩大本土宗教的社会影响 C材料主要讲述宋朝禁止铸造佛像、浮图及人物,有利于抑制社会奢靡风气的蔓延,但不是主要目的,故A项错误;“铜铁不得阑出蕃界及化外”并没有体现限制民间资本市场的流通,故B项错误;“铜铁不得阑出蕃界及化外”是为了保障金属货币的市场存量,故C项正确;灭佛有利于扩大本土宗教的社会影响,但不是主要目的,故D项错误。(对应学生用书第34页) 20122017全国卷考情统计与分析考点卷别 魏晋至宋元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全国卷2015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文化重心南移);2015宋代东南沿海经济的发展全国卷2017唐代中
23、期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经济重心南移;2013宋代“不抑兼并”;2015唐宋经济重心南移;2015唐宋时期江南经济的迅速发展;2016宋代土地政策调整全国卷2017唐代后期敦煌的自耕农经济 考情分析 1 从考查内容看:魏晋至宋元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是高考考查重点,主要集中在经济重心南移、唐宋的土地政策调整、唐宋商业发展的阶段性成就及影响。古代商业政策上演变的两个方面,亦属于高频考点。 2 从考查题型看:以选择题为主,非选择题也有考查,且非选择题多是从贯通古今角度对比考查。 3 从命题特点看:命题呈现出“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的特点。命题立意侧重于凸显核心素养,重视方向引领,以古今贯通的方式考
24、查人口膨胀和压力的问题,更是切合了社会热点。 高考命题探究找规律立足史料实证创设情境灵活考1(2017全国卷)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C北朝时,北方经济发展水平远超南方,所以出现题干中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喝茶习俗的现象;唐中期,随着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的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饮茶习俗得到北方人认可,C项正确;唐中期北方喝茶习俗已经比较普遍,
25、所以此时不可能是“南茶开始北运”,A项错误;南北方饮食习惯相互影响,但并没有趋于一致,B项错误;南方经济水平超越北方是在南宋时期,D项错误。2(2014全国卷)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A根据材料中“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可知B项结论错误;C、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A项正确。 名师点拨唐宋商品流通的活跃,市场关系的扩大及其影响力的加强、商人资本的崛起、货币制度的飞跃等种种迹象表明,唐宋社
26、会商品经济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商品经济的发展促成了唐宋社会的变革,这种变革主要表现为社会要素的流动及其重新组合,同时,随着江南经济的发展,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立足时空观念主干知识迁移考3(2016全国卷)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A经济严重衰退 B土地政策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 B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时代特征分析。题干材料反映了宋代出现了严重的土地兼并现象,宋初统治者实行“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政策,结果导致土地兼并严重,许多人失去了土地,故选B项;宋代农业、手工业和
27、商业在唐代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商业出现空前繁荣的局面,故A项错误;题干反映的是土地兼并严重,与坊市制度崩溃没有关系,故排除C项;北宋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权力,使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得到基本解决,因此政府管理失控不符合宋代史实,故排除D项。 名师点拨全国卷对农业的考查,偏重于古代农业政策与农业发展状况,这也是复习备考的核心所在。从命题的角度来看,注重从经济文明演进的角度考查农业发展的影响;注重从农户角色的变化角度考查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变化。不管题目选材如何变化,所考查的知识点都在书中,读懂材料,精准迁移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立足唯物史观学科理论引领考4(2015全国卷)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
28、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 A坊市制度瓦解 B土地集中加剧 C农业技术进步 D海外贸易拓展 C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从东汉末年开始,受中原地区战乱等因素的影响,中原人民开始南迁,为南方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南宋时经济重心完全转移到南方,因此农业技术的进步是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C项符合题意;A、D两项是商业发展的表现和影响,故排除;土地集中加剧是土地私有制发展的结果,与经济重心的南移关联不大,故排除B项。5(2013全国卷)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
29、可知宋代() A中央集权弱化 B流民问题严重 C土地兼并缓和 D自耕小农衰退 D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悉与宋代有关的政治经济知识及理解“不抑兼并”及其产生的影响。宋初中央集权高度加强,A项说法不正确;由材料中的“不抑兼并”可知宋代土地兼并缓和的说法错误,C项不正确;宋代土地兼并严重,使得租佃经营有较大的发展,大量失去土地的自耕农租种地主的土地,使得自耕小农衰退,也使得流民问题得到缓解,故B项说法也不正确,故选D项。 名师点拨多年来,中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关注和探求唐宋之际所发生的巨大社会变革,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及论证。对正处于社会转型关键时期的中国来说,高考的时代特征还体现为对古今中外社会转型
30、时期的重点关注,很多命题是基于这一学术成果的发展基础之上的,体现了唯物史观引领高考改革与学术发展的同行。立足历史解释方法能力创新考6(2017全国卷)下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土地规模(亩)户数户数比例20以下2417.3%2013010374.1%131300107.2%300以上21.4%小计139100% A自耕农经济盛行 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C均田制破坏严重 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A根据材料中的数据信息来看,从土地规模(亩)、户数和户数比例数据比较分析,“户数比例”最多的家庭拥有的土地亩数较多,可知自耕农经济盛行,A项正确;从材料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拥有较多土地的户数占的比例并不大,不能反映土地集中现象突出,B项错误;均田制是政府将掌握的无主土地进行分配,材料中的数据无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