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4 ,大小:24.38KB ,
资源ID:2886692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886692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5杜甫诗三首.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5杜甫诗三首.docx

1、25杜甫诗三首25.杜甫诗三首教师导学设计 年级 八 科目 语文 拟案人 吴兴华 审阅 审核 课题课时使用者上课时间杜甫诗三首3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价值目标1、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3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4初步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1、加强朗读教学,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中的美点。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1学习望岳,感受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学习他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2学习春望石壕吏,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教学方法朗读、讨论法与

2、点拨法相结合教学重点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3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教学难点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2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 第一课时一、情景导学设计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迎来了她的第一个高峰,佳作浩如烟海,名家灿若繁星。今天,让我们走近被后人称为“诗圣”的杜甫,聆听他笔下流淌出来的歌声。二、教学流程(一)出示目标、学情调查1学习望岳2. 体会这首诗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二)自学讨论 精讲释疑望岳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唐玄宗开元二

3、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兖州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兖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1(1)配乐诗朗诵望岳,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古诗的诵读节奏。(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3)指名学生朗读,其余同学点评。(介绍古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多数通篇是五言句或七言句,也有以五言或七言句为主而杂有长短句的;平仄没有严格的限定,体现自由的抑扬韵律;用韵比较自由,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2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3.整体感知。问: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

4、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近望;“荡胸”两句是仰望;“会当”两句是极望。)4、学生自由读诗,思考下面问题(1)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 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2)“造化”两句主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3)“荡胸”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4)“会当”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5)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绝唱,你认为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三)效果展示 拓展运用(1)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

5、也更强烈。无论从北或是从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形容泰山极高极远。(2)形容泰山高与天齐。(3)向往之至,亟欲一登。由此引出下两句(4)这是杜甫的早期作品,青年时期的杜甫过着一种“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5)比如:“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得有情有义。“割”字锤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割断了一样,突出

6、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含蓄蕴藉,意在言外,诗人凝望泰山“层云”“归鸟”,不觉时间已久,连眼睛都酸困了,这不正流露了诗人对泰山情有独钟,热爱有加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意蕴丰厚,有一种哲理美。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它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永往直前。虚实相生的写法使本诗显得摇曳多姿,言有尽而意无穷。1、2句虚写,3、4句实写,5、6句实写,7、8句虚句,虚实交错,意韵悠长。(四)反馈检测 归纳小结1、小结:杜甫一生极为坎坷,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发生以后,他四方飘泊,居无定所,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里竟至以舟为家,他一生写诗一千四百

7、多首,其中95以上都写于这动荡不安的生活之中。读过这首诗后,相信你对杜甫有更深的认识,也能找到他之所以取得如此伟大成就的原因。2、望岳不是一首律诗,而是一首 诗,诗中“ , 。”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永往直前,敢攀登顶峰雄心和气概。(五)布置作业 课后反思背诵并默写这首诗附: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一、情景导学设计(复习导入)二、教学流程(一)出示目标、学情调查1学习春望2. 体会这首诗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二)自学讨论 精讲释疑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

8、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1、介绍近体诗近体诗是指在唐代形成的格律诗。近体诗从句式上说有五言、七言之分;从篇幅上说有律诗、绝句两种。律诗分五律、七律两种。全诗共四联,头两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二、四、六、八句尾要押韵,通常押平声韵。2、(1)配乐朗诵春望,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律诗的诵读要领。(2)指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点评3、学生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4、学生自由读诗,思考下面问题(1)诗歌的首联写了哪几个形

9、象?这些形象各有什么特点,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有人认为“破”和“深”用得好,你认为好在什么地方?(2)颔联写了哪几个形象,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溅”“惊”堪称“一字传神”,怎样传神?(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奥妙在哪里?(4)烽火遍地,家信不通,忧愁满怀,尾联是通过哪些意象来表现这种情感的?(5)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三)效果展示 拓展运用(1)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国破,山河依旧,城春,草木深。这是一幅沦陷中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使人满目凄然。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只剩山河。继而一个“深

10、”字,没有人,令人满目凄然。一座繁华似锦的城市,曾几何时,竟被毁坏到了“无余物”“无人”的地步,是何等可悲啊!两者强烈对照,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2)一种看法是那娇艳的花也因感时伤别而泪水纵横,那无忧的鸟也一改往日动听的歌喉而发出让人惊心的啼叫。用拟人的手法,体现了诗歌语言的动态美,寄托了诗人强烈的因国破而生的悲伤情感。(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11、。”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多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珍贵得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4)是通过“白头”和“搔头”来表现的。“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5)前四句抒发了诗人面对国都沦陷,山河破碎而产生的沉痛和忧伤之情,颈联抒发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牵挂之情,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叹息衰老,又多了一层悲

12、哀。(四)反馈检测 归纳小结1、小结: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 2、检测(1)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 _”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_到_。(望 山河 草木花鸟)(2)对“国玻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两句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A这两句诗写春望所见。一个“破”字,视野从城到山河,触目惊心;一个“深”字,视野从满城到花鸟,满目凄然。诗人的感情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B这两句诗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变化

13、。“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残垣断壁同富有生机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C诗意变化的又一例为“国破”与“山河在”。前写国都沦陷,城池残破,后写山河依旧,意思相反;“城春”与“草木深”前写明媚春景,后叙荒芜之状,前后相悖,这种诗意的变化,突出了山河破败的景象。D这两句诗以写景为主。句中的“国”、“山河”、“城”、“草木”都是诗人亲眼所见的景物。(五)布置作业 课后反思背诵并默写这首诗附: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一、情景导学设计说起诗圣杜甫,我们都知道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而衰的急剧转变的年代,他的诗歌广泛而又深刻地记录了这一历史过程和当时的社会面貌,充溢着

14、忧国忧民的思想精神,故被后人称为“诗史”。今天,我们一同来学习杜甫的诗歌代表作之一石壕吏。真切地了解诗人是怎样记录历史反映劳动人民的苦难的。二、教学流程(一)出示目标、学情调查1、反复诵读,把握叙事诗的情节和人物形象。2、品味诗句,感悟诗的思想情感。3、学习杜甫忧国忧民,关心民众疾苦的思想精神。(二)自学讨论 精讲释疑1、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因此,我们首先从“读”入手,来整体把握诗的具体内容和所表达的情感。听录音,自己模仿着读。2、齐读、抽生读3、提出不理解的句子学习小组里解决。4、这是一首叙事诗,梳理情节。5、讨论以下问题:(1)、如果用文

15、中一句话概括全文,应该是哪句? (2)、为什么是“捉人”还是“夜晚”?(3)、最终抓到人没有?(4)、文中主要人物是谁?(5)、这两个人物出场各自态度反应如何?(6)能用几个准确的词语描绘“石壕吏”的形象特点吗? 在文中找相关语句佐证。(三)效果展示 拓展运用(1)、有吏夜捉人(2)、不是征兵,是强抓,半夜表明官吏凶狠无情(补充安史之乱:安史之乱, 历时九年,使黄河流域萧条冷落,人烟断绝,兽游鬼哭。中国人口从九百万户锐减至二百万户,四分之三惨死。残存者以纸为衣。公元755年有5292万人,到760年人口1699万。损失率达68%。可谓“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安史

16、之乱和以后的几年混战中,杜甫描绘了一幅幅老百姓求生无望求死无门的悲惨图像,使后世能如见如闻地了解到,公元八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到六十年代末,老百姓是怎样在水深火热中翻滚,怎样命贱得跟蚂蚁一样默无声息地走向死亡。)(3)、抓到了,“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暗示作用(4)、吏 妇(5)、呼 啼(6)凶狠狡诈、蛮横无理、如狼似虎、仗势欺人 (四)反馈检测 归纳小结1、对这首诗开头四句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1句写捉人的差役乘着夜色向石壕村急奔而来。 B、第2句交代了故事的发生,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 C、3、4句写老翁逃跑避难,老妇出门周旋。 D、3、4句反映了人民长期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的情景

17、。 2、描写兵役之苛酷的句子是: 。 3、描写战争之惨烈的句子是: 。 4、“妇人”致词分三层,这三层的意思分别是什么? 明确:1、A2、三男邺城戍 3、二男新战死4、写三男全被征;家中情况;老妇自请服役。小结:这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会带我们走进安史之乱中唐代百姓的苦难生活。一千多年过去了,我们似乎还能听见他们的呐喊,那是什么?是战争,你听见了吗?但 战争还在继续 苦难还在上演(五)布置作业 课后反思同步练习附:教学反思: 25.杜甫诗三首学案(学生用) 课题杜甫诗三首学习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价值目标1、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3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4初

18、步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1、加强朗读教学,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中的美点。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1学习望岳,感受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学习他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2学习春望石壕吏,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学习方法朗读、讨论法学习重点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3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学习难点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2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 第一课时一、本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望

19、岳2. 体会这首诗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二、导学练习(一)练习导学: (1)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 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2)“造化”两句主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3)“荡胸”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4)“会当”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5)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绝唱,你认为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二)反馈检测:望岳不是一首律诗,而是一首 诗,诗中“ , 。”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永往直前,敢攀登顶峰雄心和气概。三、作业及反思: 同步练习第二课时一、本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春望2.

20、 体会这首诗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二、导学练习(一)练习导学: (1)诗歌的首联写了哪几个形象?这些形象各有什么特点,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有人认为“破”和“深”用得好,你认为好在什么地方?(2)颔联写了哪几个形象,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溅”“惊”堪称“一字传神”,怎样传神?(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奥妙在哪里?(4)烽火遍地,家信不通,忧愁满怀,尾联是通过哪些意象来表现这种情感的?(5)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二)、反馈检测: (1)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 _”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_到_。(望 山河 草木花鸟)(2)对“国玻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21、两句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两句诗写春望所见。一个“破”字,视野从城到山河,触目惊心;一个“深”字,视野从满城到花鸟,满目凄然。诗人的感情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B这两句诗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变化。“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残垣断壁同富有生机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C诗意变化的又一例为“国破”与“山河在”。前写国都沦陷,城池残破,后写山河依旧,意思相反;“城春”与“草木深”前写明媚春景,后叙荒芜之状,前后相悖,这种诗意的变化,突出了山河破败的景象。D这两句诗以写景为主。句中的“国”、“山河”、“城”、“草木”都是诗人亲眼所见的景物。三、作业及反思: 默写前两首

22、诗第三课时一、本课时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把握叙事诗的情节和人物形象。2、品味诗句,感悟诗的思想情感。3、学习杜甫忧国忧民,关心民众疾苦的思想精神。二、导学练习(一)练习导学: (1)、如果用文中一句话概括全文,应该是哪句? (2)、为什么是“捉人”还是“夜晚”?(3)、最终抓到人没有?(4)、文中主要人物是谁?(5)、这两个人物出场各自态度反应如何?(6)能用几个准确的词语描绘“石壕吏”的形象特点吗? 在文中找相关语句佐证。(二)反馈检测: 1、对这首诗开头四句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1句写捉人的差役乘着夜色向石壕村急奔而来。 B、第2句交代了故事的发生,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 C、3、4句写老翁逃跑避难,老妇出门周旋。 D、3、4句反映了人民长期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的情景。 2、描写兵役之苛酷的句子是: 。 3、描写战争之惨烈的句子是: 。 4、“妇人”致词分三层,这三层的意思分别是什么? 三、作业及反思:完成同步练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