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0 ,大小:139.16KB ,
资源ID:2884060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884060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安徽汪国富老师高考题的立意及审题解题的若干技巧.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安徽汪国富老师高考题的立意及审题解题的若干技巧.docx

1、安徽汪国富老师高考题的立意及审题解题的若干技巧高考题的立意及选择题的审题、解题的若干技巧感谢安老师的恳切与热心,也感谢各位同仁的抬举。其实我乃一无名小卒,不敢登大雅之堂,更难有什么高深的见解和技术。同时,我宁愿选择独自心领神会地沉默,而不想一知半解地发声。既然盛情难却,只好不揣浅陋,在此献丑了。要有效地提高解题技巧和解题能力,我的体会是,首先要熟悉高考命题的原则、模式和程序。否则就会被不断推陈出新的高考试题弄得晕头转向,始终周旋在试题的边际而不得要领、无所适从,因此我想先介绍一些高考命题的简况。虽然我2次参加的是分省自主命题,但考试中心对自主命题的各省都有统一要求,每年都会对各省试题做一个逐题

2、评价,甚至还有一份差题手册供各地命题时参考和借鉴。高考题命制原则的重要性不用多说。课程标准关于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的阐述以及每年的考试说明都有看似笼统、抽象、空乏,实则具有纲领性指导意义的文字介绍。这些规定和要求不仅与历史学的功能和价值有许多不谋而合之处,而且也是高考命题最核心的原则,也就是高考题命制过程中的立意。立意乃是选拔性为主的高考题的灵魂,但却没有得到很多同行的重视,甚至是漠视,很多同行总是站在中学角度,以检测性考试的要求来指责高考题。所以,据说是署名为“江桥”的吴伟老师去年在历史教学连续刊发4篇题为熟知未必深解的文章,辩护和捍卫高考题命制的原则。所以我建议,与其隔靴搔痒似的参

3、照每一课的内容标准,不如参悟上述2个纲要中这方面的内容。高考题的立意,体现的是命题专家们对历史学社会价值的理解,对专业热点和前沿成果的追踪,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国家政策的呼应。这一点我们不难从每年的各套试卷中发现蛛丝马迹,并且全国卷表现得尤为突出,很多中学教师也是基于这一点,在考前对高考题做出自己的预测,本人也多次押中本省及全国卷的试题。根据之前全国卷连续多年考查文史常识,2011年我命制了一道古代图书分类常识的试题:中国古代把图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下列属于“经”部的是A 山海经 B 道德经 C左传 D 金刚经结果当年全国大纲卷就考到了这类文史常识:唐初编定的隋书经籍志,确立了中国古代四

4、部分类著录图书的原则,汉代的乐府民歌应著录于A经部 B史部 C子部 D集部根据新课标,将来文史常识题或许还会重演。根据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简政放权、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等精神,我预测安徽14年高考卷,在考查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罗斯福新政时,应该采取反向思维即与党和国家政策一致的思路,检讨这些改革的不足的思路,结果当年安徽高考选择题在考查这3个知识点的试题上全都如此,命题者竟然找到一段罗斯福新政尊重公司独立经营权的材料来呼应现实政策。1993年,罗斯福总统签署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法案,实施对该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全面发展计划,其“代表现代政府中一种真正新颖而富于想象力的设计。它将不受

5、那些不相干的国家界限的禁制,而且将是独立经营的、政府所有的公司”。这种经营方式A表明国家放弃对企业干预 B改变了田纳西河流域国有制C抑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D具有私营企业的某些灵活性根据2014年国务院废止食盐专营许可证管理办法,我预测当年安徽考题会涉及食盐专营制度及其与中央集权制的关系。果然第二道大题准确定位于此。高考命题必然立足于选拔性的原则,以能力立意入手,体现历史学科关注社会现实的功能,反映学术热点,考查学生在基础知识之上的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引导中学历史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这也是避免直接考查知识而导致多年高考题容易重复的必要手段。此类立意的试题在全国卷也是不

6、胜枚举:2011年卷的“西方崛起”题、2012年的“冲击反应”题是学术和社会的双重热点。2013年I卷的“海洋利用”题是时事政策热点。2013年卷的“爱因斯坦热”题是学术热点和社会热点;宫殿读图题是考查学生的学科能力、学科素养和思维品质,追求学以致用,也是对课程标准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呼应,对中学教学方式的引导。2014年两套试卷中的2道教材目录题,无疑会引导中学教学的开放性,引导中学教师关注学术动态和学术热点。2015年卷“国民政府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选择题,是时事热点+追求学科尊严和社会功能的体现;“古罗马正义女神象”题、儒学题是政策热点和社会热点;齐世荣的公式题是高度的学科能力题。

7、2015年卷“儒者理想化”、“地方吏治”、苏联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题、“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题、节假日题,与学术热点、社会热点和学科能力密切相关,既有利于引导中学教师深入教研,也有利于引导师生走出书斋关注社会,学会理性思考,用历史素养认识和分析现实问题。2016年卷的史官题、明朝的巡抚题、“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题、人口题、“制度构想与实践”题,卷的“国民政府合并日伪纺织企业”题、“公民参政”题、“城市环境”题、“人口迁移”题、“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题,对于密切关注社会的老师来说,这些题目一定有着清晰的镜像感,感受到命题人强烈的现实情怀。无论从历史学的性质、存在的价值,还是高考

8、题的特征以及命题人的立意,都要求历史教师不能自我封闭、躲进小楼,但掩耳盗铃者仍不在少数。各位老师如果有兴趣,可以细心揣摩一下其他试题体现了怎样的命题立意和初衷。熟悉了高考命题重视立意这一特点,对于解题尤其是大题答案的导向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破解高考试题仅止于此是远远不够的,缜密的思路、灵活的方法、多变的视角甚至生活的体验都是不可或缺的。关于选择题的解题,我认为应该分两种情形:作为学生式的和作为教师式的。前者是在未知答案的情况下,力争拿分的做题思维过程。学生做题要么因为试题材料源自教材之外而进入不了试题的情景,犯了刻舟求剑、机械照搬的错误,要么进入了试题而又出不来,被试题材料带到九霄云外而无视最基

9、本的史实;教师解题一般是在已经知晓答案的情况下,对题目正确答案做出清晰、精准的思路解析。当然,这种解析也包括,根据试题材料、相关史实以及科学、逻辑的合理认知,对所给答案的质疑。教师解题不是为了拿分,而是为了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服务于自己的教学工作。举一个例子,不记得是哪儿的一道模拟题了:1961年5月25日,肯尼迪向国会建议美国在十年内实现登月,并要求国会为载人航天计划补充拨款5亿美元。国会几乎没有经过讨论就批准了肯尼迪的要求。这表明A“分权与制衡”原则遭到破坏 B美国放弃了国家干预经济政策C冷战局势助推了美国科技发展 D欧共体冲击了美国的霸主地位这道题所给的答案是C。学生做这道题的得分率应该

10、不低,但他们不会顾及试题本身是否存在缺陷,只要得分就行。我们教师可能就不应该只顾自己的答案是否与所给的答案一致了。这题的解析是这样的: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的能力,抓住题干中的时间“1961年”,联系时代背景可知,国会之所以很快批准肯尼迪的要求,也是从美国的国家利益出发的,而当时国家利益的主要表现就是对苏冷战,遏制苏联,故C项正确。这个解析其实只介绍了题干的部分信息涉及的历史背景,却忽略了题干最核心的信息事件的结局(国会几乎没有经过讨论就批准了肯尼迪的要求),同时也回避了C的含义与材料的关系,轻率地得出结论了。这题材料的背景的确是冷战,但材料真的能得出C的结论吗?材料能看出“助推了美国科

11、技发展”这个效果吗?只是拨款成功啊!紧扣题干最后一句,就可发现材料的真正意味是:冷战使原本需要对总统决策充分论证和辩诘的议会,“几乎没有经过讨论就批准了”,反映了议会放松了对总统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与英国相比,美国立法机构对行政机构的制约与监督要强得多。所以我将其改成“冷战影响了美国的国内政治”。【再举一个模拟题的例子】1933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就职演说中说:“行政权和立法权之间的正常平衡完全足以应付在我们面前的史无前例的任务。但是采取刻不容缓的行动这种史无前例的要求和需要,也有可能要求暂时背离公共秩序的那种正常平衡。”材料表明罗斯福新政重在A协调美国社会各阶级的关系 B通过立法加强国家对经济

12、的干预C保障劳工阶层基本的政治和经济权利 D维护资本主义基本政治制度本题的所给的答案是B,其解题要求是“材料表明罗斯福新政重在”。材料是罗斯福在就职演说中说的,用罗斯福新政启动之前说的一段话,来论证还未发生的事情的特征,是否符合逻辑?题目把罗斯福准备做的事,当成已经做的事了。若要以此段材料来考查新政的特点或途径,必须在题目要求上表述准确。比如改成“上述材料最能反映罗斯福意图的是”。并且将B改成“推动立法以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因为 “通过立法”不准确,因为总统的行政机构不能立法,它可以推动议会立法。同时也恰恰呼应了材料“暂时背离那种正常平衡”。高考命题就是吃准材料的意指再编选项。下面我结合

13、日常实践,举例谈谈历史选择题的解题方法。需要申明的是:或许是能力的原因,我至今没发现历史选择题的解题方法可以人为地归类,形成固定或现成的模式。解题方法和技巧只能根据不同的题型、不同材料以及不同的题目要求“相机行事”,但其中恒久不变的的是:认真审题(包括选项)、紧扣题意、尊重学理。1、确定材料所述现象的行为主体。历史是人及其所属的阶层、群体、组织或国家的活动。历史事物一定有其行为主体,确定行为主体对于解读材料非常有益。【例题】据统计,1992年全国(辞去公职经商者)达12万人,未辞职而以各种方式(投身商海者)超过1000万人,这种现象被称为“下海潮”。这反映了A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 B多种经

14、济成分开始共同发展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解析:本题的行为主体是人,所谓的“下海潮”也是人的行为,答案自然要指向反映人的那一项。【例题】明朝时期,(王朝政府)充当了棉花棉布消费的大主顾。最初政府通过“实物征调”的方式,促进了棉花在全国的普遍种植。后来,(赋税制度)发生变化,棉花棉布成为一种特殊商品涌入市场,江南商品经济也因此更为活跃。材料反映了明朝时期A棉产品商品化利于减轻农民负担 B政策转型使商品经济变相繁荣C棉产品是国家财政赋税主要来源 D官商产生并卷入市场中间环节解析:这道模拟题材料的行为主体是“王朝政府”,材料中的“实物征调”、“赋税制度”都是政府所为,答

15、案B表述的是政府行为带来的影响,是对材料的概括。【例题】近年来披露的档案证实:“在朝鲜战场上,苏联没有出动一兵一卒,但美国对朝鲜战争政策的制定却一直受苏联的牵制和制约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使其最终放弃动用核武器,并把朝鲜战争扩大到中国全境的企图。”这反映出A“一边倒”战略保障了中国安全 B苏联曾对美国构成实质性威胁C美苏“冷战”中同时伴有“热战” D社会主义阵营的优势非常明显解析:本题材料所述现象的行为主体是“苏联”,反映的是苏联的影响。2、压缩题干找核心信息。这是语法逻辑的审题方法。删除不影响语义的句子的多余部分,迅速找到材料的核心信息。去掉下列例题中括号中的部分,审题简单多了。【例题

16、】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 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解析:去掉括号里的内容,B项显然不符合材料核心含义,直接排除;东南沿海海洋开发,A是命题人利用了概念的精确性设置了一个干扰项;D违反古代思想史的史实。【例题】英国学者尼尔弗格森认为:“如果没有(以对廉价服装弹性需求趋于无限大为特征的)动态消费社会的同步发展,工业革命就不会在英国发端,更不会延至西方世界的其他地区。”其主要观点是A市场扩大成为工业

17、革命的推动力 B英国工业革命始于棉纺织业C人们对廉价商品的追求过于盲目 D工业革命由英国扩展到世界解析:这是12年的安徽题。稍加认真审题就会发现,这题只有一个B有些干扰。而去除括号内的材料,答案水落石出。3、扣关键词找核心信息。例题中用括号表示关键词【例题】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各高校)遵照(中央政府)要求开设公共必修课,(恩格斯)所著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成为指定教科书,(文化部)还举办了以“从猿到人”等为宣传主题的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其主要目的是A构建与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 B确立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C用科学文化知识破除封建迷信思想 D探索引导宣传舆论工作的全新形式解析:

18、从括号内的关键词可见这是中共领导的政府行为,且恩格斯是中共的指导思想(意识形态)。B中的“全党”与关键词不对应;材料没有C的“封建迷信”的意向;教科书显然不是出于“宣传舆论”。【例题】(张之洞)在(戊戌变法期间)撰写的劝学篇,在(知识分子)中产生了极大影响,行销百万册。这反映出A保守势力转而支持改革 B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已过时C清政府成为变革的主导者 D洋务派与维新派思想有共同之处解析:张之洞是不主张政治制度变革的洋务派,其著作却受到主张制度变革的知识分子(请注意“戊戌变法期间”的追捧),自然是因为两种思想之间有共鸣:都主张学习西方,摆脱危机。【例题】20世纪30年代,美国每周有成千上万的

19、人去电影院,轻歌曼舞的(幻想型影片)备受欢迎,当红童星秀兰邓波儿通常在电影中扮演孤儿(去感化富人)。这一现象A表明了新政已使全国重现繁荣的景象 B体现了民众身陷危机淡定应对的精神C反映了民众逃避现实希求慰藉的心态 D说明了现代主义艺术得到社会的认同解析:本题根据时间结合关键词,很容易解读出命题人的立意:经济危机之时,身处苦难或困惑之中的人们需要幻想和心灵慰藉。这题实际上借此进行了社会经济与民众心理之间关系的人文主义再教育。【例题】历史学家马克汤普森指出,除了决定王位继承人,权利法案“只是陈述了(已经存在)的法律条款,仅仅维护了英国人民(已经合法取得的权利)”。材料表明该法案A是英国首部成文宪法

20、 B未解决王权的限制问题C具有浓厚的保守色彩 D无益英国的民主化进程解析:“保守”在社会学上并非是贬义,与“古典”有近义。是指保持和坚守了一些传统的意思。4、结合时间、空间理解材料信息。【例题】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 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 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解析: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就是政治中心在空间上的大转移,而经济重心自唐宋至今的南移已经不可逆转,皇室宫廷和政府官员的大量日常生活及奢侈品的供应只能由南而北(此乃常识。社会科学离不开课内外积累的生活常识),B无疑是正

21、确的。【例题】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A河南 B河北 C陕西 D山东解析:这题看似考查周朝都城的历史知识,实际上考查了地图的空间概念。它不同于填空题考查周朝的都城,因为4个选项在空间上形成对解题的干扰,做题时自然会引发对空间的想象。历史的空间概念其实就是地理位置的空间定位。【例题】“这场表面上轰轰烈烈,骨子里依然在传统文化范畴中运作的革命,尽管已经渗入了一些近代先进的思想文化因素,但结果却还是一幕不堪回首的悲剧,对江浙一带地区经济与文化的巨大破坏是很难估算且无法弥补的。”这场“革命”是指A太平天国运动 B

22、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国民革命运动解析:根据前半部分材料的评析,结合“江浙一带地区”这一空间概念,答案迎刃而解。5、取史实或逻辑表述宏观性、概括性、稳妥性的选项,回避过于绝对化、具体化、明确化表述的选项。此乃社会学科的特点。【例题】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解析:本题的A项无疑是对材料内容的经济学角度的提取,从材料信息角度看,A是最稳妥的。CD是过度解读;B是错误解读。【例题】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

23、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 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 D采取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解析:答案D的“某些”一词具有笼统性,在材料中是指借助于西方国家的力量发展经济。【例题】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这表明当时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 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 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解析:根据“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一句,很容易简单地得出A是正确

24、的,并且似乎有经济重心南移的知识做支撑,但“金帛轻细”与“盐铁粗重”如何能判断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这不过是区域经济的特色而已。D相对于材料而言是天衣无缝的、稳妥的。拿不定A是否正确,但肯定D正确,何须犹豫? 【例题】17世纪60年代,茶叶在英国只是上流社会的消费品;到18世纪末,茶叶已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消费品。这反映了当时的英国A等级观念明显淡化 B崇尚东方的生活方式C贫富差距日益缩小 D扩大了与东方的贸易解析:材料的从“上流社会”、到“普通民众”很容易错误地导向ABC,但D是常识性、经验性的结论,无疑是正确。6、根据材料信息,运用知识和素养做适当的延伸性思考和逻辑推导,并将所选答案代入题干进

25、行逻辑验证。这是近几年全国卷选择题最显著的特征。【例题】下面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主要战役中外兵力对比情况(单位:人)。由此可知A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B英法蓄谋侵略战争 C中方极力抵抗外辱 D清朝军队纪律涣散解析:材料只显示每次战役中国军队人数远超对手,而未包含战争结局的信息,根据事理逻辑,不可能得出ABD的结论。即使附加战争结局的信息,中国军队人数多而造成战败,并不能从逻辑上得出AD的结论。中国方面组织大量兵力参战,无疑是一种极力抵抗的态度,C无疑正确。【例题】下图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据此可以推知A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 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

26、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D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解析:这题的答案A看似考查知识,其实这是一道思维素养和经验常识题,需要进行逻辑思考,题目也直接要求“推知”,考查了思维的灵巧性。材料显示一五计划期间,中国的重工业及基础建设年均增长速度远超英美。按照学生的习惯性政治敌视思路,一定会思考英美增长速度低的原因,自然会周旋于BD而浪费时间。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可知,20世纪50年代,英美的钢、生铁、电力发展水平已经很高,而中国还很落后,基数越低增长越快;基数越大增长越慢,这是经验性常识。顺着这样的思路,C自然就不构成干扰了。本题在审题时需要防止将增长速度理解为生产总量。【例题】在中国古代的很多城市中,军队的

27、粮食取自赋税。寺庙有庙产、学校有学田、官衙有公廨田等。这些专项田土的划分A.促进了城市发展 B.壮大了市民阶层C.减轻了农民负担 D.制约农业商品化解析:根据材料做延伸性思考和学理逻辑的推导:军队的粮食取自赋税而不是源于市场;寺庙、学校、官衙等都拥有田土,以实现粮食和其他生活品的自我供应。这样,农产品就失去了一些市场和交换价值,从而得出D。而这些专项土地仍然由农民耕种,农民仍然需要向政府纳税,C的说法不成立。【例题】元朝时,大规模的漕粮海运前所未有,海外贸易繁荣,泉州还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港”。这反映出当时A重农抑商政策废止 B造船航海技术进步C内河航运严重不畅 D陆上丝绸之路受阻解析:由于长期

28、教学方式的影响,学生做题时,习惯于在审题后朝着“原因”、“背景”、“意义”、“影响”、“作用”、“性质”等成型的套路和模式化方向思考,而历史学者们往往按照专业习惯来命制考题,其中最常见的习惯和方法就是“论从史出”:尊重现有的材料,提取可靠信息,得出合理的结论,“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本题材料只能得出B的结论,其他选项的结论都是不可靠的。【例题】古代雅典法律规定:如果公民试图自杀,必须事先提出申请,以获得批准;未经允许的自杀被视为犯罪行为。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A法律体系已达到完备的程度 B法律具有尊重生命价值的人文精神C公民个人自由受到严格限制 D自杀有违崇尚自然法则的理性精神解析:本题看似考查古雅

29、典的民主制度,但在知识性、学理性方面大大突破了中学历史教学的层面,用常规的根据所学知识做出解析和判断的方式来解题,是很难行得通的,用逻辑推理的方法依然有效:既然法律规定自杀必须获得批准,则意味着法律并非禁止自杀以捍卫人文或理性精神,从而排除B、D;法律的完备与否不能仅凭单项的法律规定,排除A。古雅典法律之所以有这样的规定,完全是出于小国寡民的城邦利益考虑,“人是城邦的动物,也就是政治的动物(亚里士多德)”、“植根于每个人(雅典公民)心底的原则是:人生来不仅属于父母,而且属于国家倘若他视自己为国家的儿女,便会自愿赴死,而不愿看到国家沦为附庸。如果国家处于被奴役的地位,他会感到蒙受的耻辱比死亡更可

30、怕(狄摩西尼)”,所以本题的答案A在学理上也是成立的。【例题】数据分析对于历史学习和研究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下表为甲午战争时期日清两国士兵体格比较表。据此可推知A清军体质全面不及日军 B日本更加重视军队建设C清军战斗素养落后日军 D军人体质决定战争结局解析:本题比前面那道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外兵力对比题,有着更复杂一些的学理和逻辑思辨。A不符合材料,从而D也是错误的。士兵体格与战斗素养无直接关系,即使有关系,清军体格并非全面落后,故C错误。清兵在身高、胸围等先天性起主要作用的体格方面优于日本兵,而日本兵在肺活量、握力等后天性体格方面更胜一筹,说明日本更重视军队训练。答案B用宏观性方式表述了这一点。根

31、据材料可知,清军的战斗力比日军弱,但战斗素养不同于战斗力(如国共军队),且需要在战斗过程中体现,故C乃过度解读。7、契合历史学科所学主干知识和能力要求。【例题】史载唐朝驸马(公主夫婿)选取注重门第出身,多出自勋贵名臣,而明朝严禁皇室与大臣联姻,故驸马多出自寒门。这种变化反映了A中央集权的加强 B科举制度的成熟 C贵族制度的衰落 D专制皇权的强化解析:对于学生来说,本题材料可能让他们感觉云山雾罩,似乎与所学基础知识毫无关系。但命题人还是借课外材料考课内知识,材料在课外,答案在课内。古代君主专制有不断加强的趋势,其中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想方设法防止对皇权构成威胁的势力的形成,而攀附于皇室的权臣是其中最主要的。理解了这一所学的主干知识,本题手到擒来。【例题】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A皇权渐趋衰弱 B君主集权加强 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解析:本题虽是考查中学主干知识,学生也会不由自主地选择B,但真正理解其中蕴含的政治原理并非易事。家天下的专制制度下,君主既然不能倚靠王室成员治理天下(分封制),就必然依靠外族人员管理国家。外族的宰相成为皇家的大总管,位高权重必然威胁君主的家天下。分化事权不成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