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人教版专题13考点过关3专题十三考点过关(三)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麦粒安 庆凝望麦粒,我常常想起麦粒的远行。麦粒的远行有时借助的只是一场风,一只鸟儿的喙、一个人的手指或者指缝、一个出行者的衣袋。当它藏在旅人的行囊里时,它的心跳动着,隔窗遥望,一行行旅途中的树,一座座旅途中的山,一道道旅途中的河,一条条窗外的道路,一窝窝旅途中的土壤让它兴奋。旅人终于掂起行囊,它知道自己生存的地方就要到了,这将是它另一片安身立命的世界。 麦粒从来都不孤立,一粒麦粒种下就有了十粒二十粒三十粒麦粒,二十粒三十粒麦粒后就是一片风风光光浩浩荡荡的小麦大地。
2、我常常想起一粒麦粒或一穗麦粒的成长。微醺的南风中我看见麦粒走过了它的青涩,开始饱满,一根根尖利的麦芒像一把把利剑护卫着麦粒,我不忍心去细看锋芒中的麦粒,不忍心去伤灌满了汁液、正酝酿营养,愈来愈丰满的麦粒。我选择在小麦的面前默然无声地站着。我听见风听见鸟儿掠过小麦大地,我默然无声向着一粒粒麦粒行注目礼,向刮过麦季的风行注目礼,向掠过河床又掠过麦田的白云和鸟儿行注目礼,向麦田边的杨树、桐树、榆树行注目礼,向穿过麦田的线路、流入麦田的河水行注目礼。麦田,其实吸收了更多的元素、更多的营养、更多的情感、更多的期望。在麦芒全黄的季节,麦粒看见了旅人又回到了小麦大地,回到了麦粒的出发地和出生地。大地永远是一
3、粒麦粒、一千粒麦粒、一万粒麦粒、一万万粒麦粒、一亿亿粒麦粒的故乡;然后麦粒又延续了一万粒麦粒、一万万粒麦粒、一亿亿粒麦粒。不要为了更仔细地观察去触碰一粒麦粒、一穗麦粒,这对麦粒是一种伤害。即使你多么想仔细观察麦粒,你也无法进入麦粒的内心。 有一天在火车站,我忽然听见有人叫“麦粒”。我停下脚步,在人群里寻找,却原来是一个女孩的名字。她扭过头,红扑扑的脸蛋上淌着汗水,身上是一个沉重的行囊,我知道这个“麦粒”是去打工,去某座城市,那个城市会有“麦粒”的笑声,有“麦粒”的身影,也有“麦粒”对家乡的遥望。我永远记住了这一声喊,记住了某年某月某天在车站看到过一个叫“麦粒”的打工女孩儿,“麦粒”或者“麦粒”
4、们,我祝福他们在某一个城市过得愉快。 有一年,我从家麦收回来,在兜里发现了几粒麦粒,我不知道这几粒麦粒怎么跟我来到了我居住的城市。秋后我把它们种在了楼下的一片地里,我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和它们聊天,它们在城市的缝隙里成长着;一天早晨我又去看那一片蒲扇大的麦苗,麦苗上挂着露水,在晨曦里晶晶亮亮的,那么纯净、透明。我和麦苗、麦苗上的露珠对望着,我又看见了一粒粒麦粒,看见了“麦粒”们走在远行的路上,看到了故乡的影子。那一刻,我兀自在一小片麦苗前伫立,仿佛置身于一片麦海,看到了浩荡的麦田,听见了麦田里的歌声。我忽然觉得我像流浪在城市的一粒麦粒,和这些长在城市的麦苗一样想念着家乡,想融入家乡的大地。我们一年
5、年在小麦大地里寻找,找到了宽阔,找到了释怀,找到了力量和温暖的慰藉。麦粒啊,是一千个、一万个故乡的影子。(选自散文2010年第1期,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A文章第段内容统领全文,下面的所有内容都是围绕麦粒的远行来展开的。B文章中的“麦粒”既指庄稼地里的麦粒,又指像“我”一样的千千万万个远离家乡在外闯荡的游子。C作者告诫人们:不要为了更仔细地观察去触碰一粒麦粒、一穗麦粒,这对麦粒是一种伤害。作者这样说的目的是告诉人们要珍惜粮食。D作者借对麦粒的远行、成长等的描写,抒发了对麦粒的崇敬之情以及那些游子对故乡的感激与怀念之情。E文章以“麦粒啊,是一千个、一万个
6、故乡的影子”收束全文,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2)请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写作方法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作一简要赏析。答:_(3)“麦粒”是本文的写作对象,请概括作者围绕“麦粒”写了哪些事件。答:_(4)游子与故乡历来都是文人墨客关心的核心话题之一,请结合本文表达技巧探究:怎样写表达游子思乡之情的作品?答:_(1)解析:A项,第一段文字并不能统领全文,它只是引出了第段的内容;C项,“作者这样说的目的是告诉人们要珍惜粮食”错,作者这样说主要是想告诉人们不要去伤害游子的内心世界。答案:AC(2)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赏析作品内涵的能力。考生应结合句式的特点,再结合作者行
7、“注目礼”的对象,还要联系这一句话在整个文本中的作用,联系文本所透露的思想情感来解答。答案:这部分使用了排比的手法,写出了作者对麦粒和吸收了“更多的元素、更多的营养、更多的情感、更多的期望”的麦田的尊敬;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麦粒和麦田所代表的故乡的真挚情感、对大自然的关爱和他的人文关怀。(3)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中主要信息进行筛选与概括的能力。注意题干中说的是“围绕麦粒”,并且概括的是“事件”,因此在组织答案时要注意叙述方式应该是:作者写了“麦粒”的什么事。答案:作者围绕“麦粒”写了以下事件:麦粒的远行;麦粒的成长;“麦粒”姑娘外出打工;我在自家楼下种下麦粒观察麦苗。(4)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
8、考生的探究能力。解答此题,最重要的是要从原文中找到作者表达思乡之情时的表现手法,本文的主旨明显是作者借对麦粒的赞颂表达对家乡的眷恋,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作者所用的手法是以物起兴,并且这个物还很微小。这样就可联系同类作品得出写作心得了。答案示例:在本文中,作者抓住“麦粒”这一极小的、极简单的事物写出了作为游子的自己对故乡的依恋之情。这种“起兴”在一些写游子思乡之情的中国古典诗词中较为常见,这些诗词文人往往从极细微的事物起兴,抒发深沉的思乡之情。我们在写作游子思乡类的文章时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从小角度入手,写小事物,然后引出自己最真实的感受。(能从以上角度考虑,能自圆其说即可)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9、(1)一(4)题。跟着杂志去打工二根宝贝似的手握杂志,背了行李站在城市的一条小街上,这里是自发的劳务市场。街的两边站满和他一般模样的人,他们像摆进农贸市场任由城里人挑拣的农副产品。 二根是第一次出来,是熟读了这本印有打工维权须知的杂志后才壮了胆子来的。法宝一般的书啊,好比走夜路刚好遇见了手电筒,他很庆幸。 有人过来拍他单薄的肩膀:“我厂里缺人,去吗?”二根看着那人的大肚子,结巴着问:“你给多少钱啊?”“你是新人,1 000元一个月,等熟练了涨到1 500元。” 二根有些动心,他记起杂志里的话,问:“我们有医疗保险吗?”那人拧了眉头,上下打量二根,说:“有。”“有养老保险吗?”“有。”“节假日加
10、班的话是给300%的工资吗?”那人笑了,露出被茶叶水泡黑的牙:“给呀。”二根也笑了:“好,我跟你去签用工合同。”那人说:“你不是两条腿的人,是三条腿的蛤蟆吧?这么金贵!” 周围几个农民模样的都大笑起来,爽朗的笑声表明他们和二根划清了界限,不是同伙。 那人大喊一声:“1 000元一个月,有去的吗?” 周围的几个人立刻围住他,还有闻声往这边小跑的。那人挑了三个年轻的,走了。走时还特意朝二根扭过头,用鼻子很响地哼了声。 二根愣了,翻开杂志又看。是啊,文章里就是这么说的啊,我一句话也没问错啊,农民工要享受和城里职工一样的待遇啊。 过了好一会儿,又有人凑到二根面前:“干建筑的活,1 500块一个月,怕脏
11、怕累吗?” “不怕,农村出来的什么也不怕。管吃管住吗?” “管。” “给买保险吗?”二根嗫嚅地问。有了刚才的被人奚落,底气明显不足。 “保险?什么保险?” “医医疗和养老保险啊。” “咱是雇民工,不是请爹回去养着。”那人边说边抬起脚,板着脸往前面走去,三五分钟就领了人折返来。 街上的人少了起来,早晨和他并肩站立的人被一批一批地带走。也没听他们讲什么条件啊,就问了多少工钱、什么工作就急急跟了去,有的连什么工作好像都没问,生怕答应晚了被别人抢了机会。难道他们没有听说过农民工该有自己的权益和保障? 到了正午,二根肚子响起来。二根摸了摸衣兜里不多的钱,舔舔干裂的嘴唇,咽了口口水,权当吃了中饭。二根又翻
12、看了几页杂志,就把它顶在头上遮日头。 太阳偏了西,街上的人更少了,更是不见了来雇工的人。 二根心里急起来,额上沁出汗。肚子饿得难受,他就蹲在地上。 这时,远处有个声音喊:工地上要挖土方的,一天40元二根慌忙站起来寻找,想立即就跟定了那声音。起得急了,那本杂志“哗”地一下掉在地上。二根匆匆瞥了眼,迈开大步向前走去。(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二根第一次来到劳务市场,感到“很庆幸”,因为他已经熟读了手上印有打工维权须知的杂志。B劳务市场上有许多和二根有着“一般模样”的人,这些人对二根的“大笑”表明了他们同情心的泯灭。C“你不是两条腿的人,是三条腿的蛤蟆吧?这么金贵!”
13、预示着虽然那人对二根的问题有问有答,但二根的工作却泡了汤。D小说的最后是二根毫无顾虑地去追逐“一天40元”“挖土方”的活,寥寥几句,却给人一种异常无奈与痛苦之感。E小说夹叙夹议,通过叙述跟着杂志去打工的二根的遭遇,反映了农民工维护自身权益的现实问题。(2)文章以“跟着杂志去打工”为题,有什么作用?答:_(3)二根对杂志的态度有着怎样的变化?请简要概括并据此回答这一变化反映出主人公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答:_(4)小说反映了农民工在维护自身权益时所面临的现实与理想之间的距离。作者是如何表现这一主题的?试探究小说在艺术表现方面的特点。答:_(1) 解析:A项,他“庆幸”的原因是自己拥有这样一本“法宝
14、一般的书”;B项,其他农民工的“大笑”说明他们对现实有着清醒的认识,他们把二根当成了另类;E项,“夹叙夹议”错,小说中没有作者的议论,全是客观呈现。答案:CD(2)解析: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醒目、传神是其一般要求。为达到这一目的,作者往往会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来考虑,因此,考生在解答这类题时,也应从这两个角度思考。答案:主体客体颠倒,醒目,传神,凝练;为小说悲剧情节的展开设定了独特氛围。(3)解析:这篇小说从结构上来看,由三个片段组成,这三个片段是二根打工求职的三个阶段,也表现了二根对杂志的三种态度,而这种态度的变化正是其心理变化的反映。考生照此思路组织答案即可。答案:先是“宝贝似的手握杂志”,把杂志看成是“法宝一般的书”;后来是“翻看了几页杂志”“顶在头上遮日头”;最后是“匆匆瞥了眼”。这种变化反映了二根由高兴到无奈直至沮丧失望的心理变化过程。(4)解析:此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答题时要深入理解小说的主旨和作者的创作意图,紧扣文本,言之有据。探究小说的艺术表现方面的特点,既要考虑小说这种文体的共性特点和一般规律,也要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