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79 ,大小:212.52KB ,
资源ID:2870787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870787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马克思主义原理考研常见题库及答案.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马克思主义原理考研常见题库及答案.docx

1、马克思主义原理考研常见题库及答案马克思主义原理考研常见题库及答案LT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起直到思维。”6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的大脑就像胃分泌胃液那样分泌意识。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这是物质、意识的关系问题上的唯物主义。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同时意识对事物有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7.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事物是发展的这句话是错误的。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

2、承认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关于事物发展原因问题上的分歧是它们的根本分歧,这主要是因为: 首先,矛盾的观点揭示了任何事物都包含了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即任何事物都有两点,要如实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就要坚持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克服片面性,而形而上学否认矛盾,则主张用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其次,矛盾的观点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即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矛盾双方的联系,唯物辩证法承认矛盾,也就必然承认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联系,主张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相反,形而上学否认矛盾,则主张用孤立点看问题。 第三,矛盾的观点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即事物内部双方的相互依赖相互斗争引起事物的

3、变化和发展。唯物辩证法承认矛盾,也就必然承认事物的发展,主张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而形而上学否认矛盾,也就否认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则主张用静止点看问题。它否认事物的内部矛盾,看不到事物发展的源泉,不能理解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把事物变化和发展的原因归结于外力的推动。 从而可见,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种种分歧,究其根本原因,关键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这一分歧从根本上决定了唯物辩证法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同时也决定了形而上学否认矛盾,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8.任何一般都是个别的(一部分,一方面,或本质)。这句话不对!正确的

4、应为:任何个别(不论怎样)都是一般。(根据是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参照课本) 以下仅为参考:普遍性是同类事物中许多不同的特殊事物所共同具有的性质和特点,所以它只能存在于各种特殊性之中,而不可能在种种特殊性之外独立存在。所以说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是任何普遍只是大致包括个别特殊,只是包括了个别的某一部分的属性、某一方面特征或共同本质;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被包括在一般之中;联系是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都是一般,都具有一般的本质和属性,如果把个别和一般看作两个集合,那么个别完全包含一般。9、矛盾的斗

5、争性是绝对的,因而它的存在不需要任何条件。解答: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应该是矛盾的斗争性的存在不需要任何条件,所以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无论在什么条件下,斗争总是存在的,而且矛盾的斗争性贯穿事物发展的全部过程始末,即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所以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存在的。10、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就经济体制而言就是要否定和抛弃原来的经济体制。解答: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改革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是实现在社会基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对旧的社会体制的变革。所以就经济体制改革而言是在不改变原有旧的经济体制前提下,对对经济体制的某些方面和环节进行变革,实现社会的自我调整和局部改善,而不是单纯地否定和

6、抛弃原来的经济体制。11、假象是与事物本质无关的错觉。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它割除了现象与本质,本质与客观的关系。假象离不开本质,假象同样是由本质决定的。假象不是错觉,错觉是认识主体所产生的认识错误,是主观的。而假象则是属于客观事物的,是客观的。假象可以人们的错觉,但错觉不是假象。12在认识问题上,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客观世界的可知性。错误。旧唯物主义与唯物辩证主义都是坚持反映论的原则,即承认人的认识是对于客观世界的反应。因此,是否承认客观世界的可知性,不是旧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它们的根本区别在于:旧唯物主义不懂得社会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而辩证唯物主义则把实

7、践引进到认识中来承认实践对于认识的决定作用。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是机械的形而上学的反映论,而辩证唯物主义则把辩证法同认识论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得认识论发展为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满足对于世界的解释和说明,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则不仅说明世界,而且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统一起来。13.真理就是指事物的客观规律。这种说法说法片面。a.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标志着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范畴。b.真理是客观的,因为真理的内容来源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检验真理的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c.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有适用的范围和条件,超出这个范围和条件,真理就转化为谬误d.真

8、理是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统一,因为人的认识具有至上性和非至上性。e真理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14、真理是有用的,因此,一切有用的认识都是真理。错误。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的本质特征不是有用,而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相一致。1“有用”的主体应该是社会而不是个体,“有用即是真理”是典型的实用主义观点,2,“有用”的时间范围应该是广泛的而不是眼前的,空间范围应该是广泛的而不是狭窄的3,“有用”的价值层次应该是多样的而不是单一的,4“有用”的最终客观判断标准应该是社会生产力15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由于不同的人、不同的阶段各有不同的实践标准。该说法是不正确的。.( l

9、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其既有确定性又有不确定性。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不是指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各有其实践标准。( 2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指的是实践检验的条件性,即任何实践都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因而都具有一定的局限。因此该说法错误。16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就在于不懂得意识的能动作用。该说法是不正确的。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有两个:一是只看到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研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探索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把物质生产的发展程度看作这些关系的根源;二是忽视居民群众的活动。不懂得、不承认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性力量。据此,可以看出,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不在于不懂得意

10、识的能动作用。17,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对立。对。在对待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问题上,历来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唯物史观,另一种是唯心史观。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唯心史观一直占据统治地位。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是: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因而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精神发展史,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而唯物史观则不同,正如达尔文发现了物种起源与进化的规律,马克思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科学的解释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所以,命

11、题是正确的。(p94)18.地理环境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错误。地理环境是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即社会存在的不可缺少因素,由于工业和生产污染越来越严重,影响到社会发展甚至人类生存,于是有人提出上述观点。重视环境保护是对的,只有解决好这个问题才能保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但是把环境当作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不正确的。认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社会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环境的作用再大也不能取代其作用。环境对社会发展起的作用只能表现在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进程上,即在相同条件下,优越地理环境可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反之会起延缓作用。.19.科学技术是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错误。生产力是人们解决社会同自

12、然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生产力中包括科学技术,但科学技术在知识形态上,是一般社会生产力,是一种潜在生产力,只有科学并入生产过程、渗透在生产力诸基本要素之中,这种知识形态的生产力才会转化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会引起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素质的深刻变革和巨大进步;科学应用于生产的组织管理,能够大幅度提高管理效率;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可以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20.人们不能自由选择某种社会形态。答:是对的。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桶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13、社会形态包括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是三者历史的具体的统一。依据生产关系性质,社会形态可以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其第一阶段为社会主义社会)。这5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是社会历史运动的一般过程和规律,表现了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社会形态的发展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而更替具有客观必然性。社会形态更替归根结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生产力的发展具有最终的决定意义。社会形态的更替规律也是人们的社会行动的规律。规律的客观性并不否认人们历史活动的能动性,并不排斥人们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于某种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性。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

14、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但并不意味着人们可以按照自身意愿进行选择更替,社会形态的更替规程也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一方面,人们的历史选择活动总要受到自己目的的驱使和制约;另一方面,人们的历史选择活动又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人们的历史选择只有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才能实现。这就决定了在社会形态的更替过程中历史主体的选择性活动必然是一个合目的性和规律性性统一的过程。总结:人们对社会形态的选择最终取决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根本意愿以及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和顺应程度。人民群众是社会形态变革的决定力量,但

15、是人们并不能盲目自由选择某种社会形态,必须结合实际和客观规律,通过人民的意志和人民的选择表现出历史的发展、社会形态的更替。21一个完善的人,其本质是理性、自由和意志。 一个完善的人必须具备理性、自由和意志,但不能把理性、自由和意志归结为人的本质。这一观点是人本主义哲学在人的本质问题上的基本观点。它把人看成是脱离一定社会关系的抽象的人,把人的本质看成是人生来就具有的,永恒不变的性质,不理解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马哲论述题1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是什么?哲学的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如何回答其内容的第一方面,即如何回答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16、。如何回答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第二方面,即是否承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否承认世界的可知性,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凡承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认为世界是可知的,是可知论;反之,则是不可知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就是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人们的活动主要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世界是主观反映客观,改造世界是主观反作用客观。只有解决好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取得工作的成功。2试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所引起的哲学的革命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变革主要表现在:第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把唯物主义同辩证法结

17、合起来,使唯物主义成为辩证唯物主义,辩证法成为唯物辩证法。第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使哲学获得了真正科学的性质,使之成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在实践的基础上把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统一起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一切旧哲学根本不同,不仅要科学地说明世界,尤其强调能动地改造世界。既坚持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坚持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3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1)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从根本上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实践性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的显著特征,又是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显著标志。正是在实践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实

18、现了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它把变革旧世界和改变现存事物作为自身的任务和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就是通过人的能动的活动,特别是通过无产阶级的实践活动,实现对旧世界的改造,并用共产主义的新世界去代替它。(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一方面是指它自身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的,是近代科学发展的产物;另一方面,是指它正确地揭示了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最一般的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离不开其他社会实践,也离不开科学的实践。它在科学实践中产生,又反过来给科学实践以世界观的指导。(4)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和科

19、学性是统一的。它的革命性是按照客观规律对旧世界的变革;它的科学性是坚持在对旧世界改造中遵循客观规律。4试述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及其对实践的指导意义。世界的本源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在于它的物质性。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2、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世界,就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作用于客观世界。人们要取得实践的成功和胜利,就必须正确认识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5试论述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及其哲学意义。物质范畴是唯

20、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其意义: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6试述实践的本质、特性和作用。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实践的作用有:1、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2、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3、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7如何正确理解意识的能动性?在实践中如何正确发挥意识能动性?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与活动,意识的能

21、动性主要表现在:1、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4、意识还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总之,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这是物质、意识关系问题上的唯物主义。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意识、物质关系问题上的辩证法。无论是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反作用于物质,都离不开社会实践,只能在实践中发生,在实践中实现。要在实践生活中正确发挥意识主观能动性,应当注意一下几点: 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 意识通过实践反作用于物质的过程,也就是意识自

22、己的“物化”过程。所谓意识的“物化”,就是把观念的东西化为物质的感性活动,即化为实践。人的意识正是通过实践而能动地认识认识世界,又通过实践而能动地改造世界。最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一般说来,作为认识器官延长的科学观测设备越是先进,人们的认识水平也就越高。至于改造是世界需要一定的物质手段,更是不言而喻。8试论述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对我国当前实践的指导意义。内因与外因即事物发展变化的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内因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也就是内部矛盾。某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对立统一,则是外部矛盾,即外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因和外因在事物的发展中是同时存在

23、、缺一不可的,但二者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内因是事物存在的基础,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本质,是事物运动的源泉和动力,它规定着事物运动和发展的基本趋势。外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外部条件,它通过内因而作用于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进程,但不能改变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发展的基本方向。所以,内因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第二位的原因。唯物辩证法要求人们在具体分析矛盾和解决矛盾时,既要看到内因的重要作用,同时也不可忽视外因的作用。在坚持“内因论”的前提下,不忽视外因的作用。形而上学则与之相反,主张“外因论”。认为事物的运动和发展完全是由外力推动的。 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关系原理,是我国坚持独立自主、

24、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方针的理论基础,它对于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第一,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坚持内因是事物的根据,首先依*我国人民自己的力量,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第二,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又必须坚持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的原理,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地借鉴和吸取世界各国的一切文明成果,同时又要从中国实际出发,加以消化和吸收,使外因通过内因而发挥出积极的作用。9试论述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对正确认识稳定和改革发展的关系的指导意义。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

25、有2方面含义 :(1) 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2) 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的对立表现在: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依赖、互为存在前提、互相渗透,存在着由此及彼的桥梁。这种关系的建立使事物保持着稳定、联合、团结、统一的状态,它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指对立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相互对立的性质。这种性质的存在使得事物呈现出动荡、不稳定、变革的状态。矛盾的斗争性贯穿于过程的始终,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二者的统一表

26、现在:同一性包含斗争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同一性制约斗争性。但同一性并非是无差别的等同,而是包含差异和对立的同一,这种同一的许多条件要通过斗争来建立,所以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 稳定是发展的基础,离开了稳定任何发展都是无法进行的。发展是改革的前期阶段,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社会的主要矛盾就会减弱,而其他社会的次要矛盾就会加强,使社会的矛盾发生变化,并最终导致新的改革,使社会得以继续发展,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改革的目的和前提是稳定,任何的改革都是以解决当时社会主要矛盾、使人们生活更加为目的,这就必须使社会稳定,因此,稳定是改革的目的。而且,如果社会动荡,就无法谈论任何改革,所以,稳定也是改革

27、的前提。这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这就是我国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10试论述质量互变规律,并运用这一规律说明邓小平理论中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发展战略的正确性。答:1. 事物发展变化分两种基本形式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事物的发展从量变开始。当量变达到一定的界限时,量变就转化为质变。事物的性质发生了变化,旧质事物就变成了新质事物,这是量变向质变的转化。在新

28、质的基础上,又进行着新的量变。这是质变向量变的转化。量变引起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构成了事物无限发展的过程。量变和质变的关系是辩证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是互相渗透的。 2.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制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在“三步走”战略中,第一步是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实现;第二步到20世纪末,也就是到2000年使国民生产总值比1990年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这个目标也已实现。最终到本世纪中叶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即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

29、本实现现代化。一定意义上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我们的宏伟目标,是质变,没有这一远大目标就会迷失前进方向,缺乏前进的动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离不开量的准备和积累,因此邓小平理论中提出的三步走的战略布署,是为现代化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在量变中渗透着质变,也就是说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为了实现最终的质变,我国必须分阶段、有步骤地实现最终的奋斗目标。其中,前两步奋斗目标的实现都属于阶段性部分质变,第三步奋斗目标则是根本的质变,可见“三步走”战略充分体现了阶段性部分质变的原理。所以说,邓小平理论中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发展战略是正确的。11试

30、论述辩证的否定观,并用以阐明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对民族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正确方针。 答:1. 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是: (1)辩证的否定观是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而进行的自我否定. (2)辩证的否定具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否定是发展的环节;二是,否定是联系的环节。 (3)作为发展环节与联系环节之统一的辩证的否定是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2. 因此在对待民族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上: (1)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在对待历史文化遗产上,要采取批判地继承的态度,批判和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做到“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既要反对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又要反对全盘肯定传统文化的复古主义。 (2)对待外国文化,

31、要采取有分析、有选择、有批判地借鉴和吸收的态度。在对外开放中,要积极吸收外国文明中的一切优秀成果。我们既要吸收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又要批判和抵制外国资产阶级腐朽的、没落的东西;既要反对闭关自守、盲目排外的狭隘民族主义,又要反对崇洋媚外、全盘西化的错误倾向。12试论述否定之否定规律及其对正确认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与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的指导意义。答:否定之否定规律: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之一。它表明事物自身发展的整个过程是由肯定、否定和否定之否定诸环节构成的。其中否定之否定是过程的核心,是事物自身矛盾运动的结果,矛盾的解决形式。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的发展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辩

32、证统一。首先,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这是由辩证否定的本性所决定的,因为每一次否定都是一次“扬弃”,都是既克服了前一阶段的消极因素,又保留了其中的积极成果,并在新质基础上加以改造和提高,从而实现了事物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其次,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这是因为:第一,事物发展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周期性就体现了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不是直线前进的。第二,新事物开始时总是比较弱小,它要战胜旧事物不可能一帆风顺,而是要经历反复斗争的曲折过程。第三,坚持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必须反对形而上学的循环论或直线论的错误。循环论把发展看作是简单的循环,完全的重复,只看到曲折性,根本否认事物发展的前进性。直线论把事物的发展看作是可以不走任何的弯路,没有任何的曲折,一帆风顺就能把事情完成的,只看到前进性,否认事物发展的曲折性。13试论述实践是认识的源泉以及坚持这一原理的实际意义。实践是认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