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4 ,大小:54.40KB ,
资源ID:2869874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869874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届河北省衡水市第一中学高三年级一调A卷历史试题.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届河北省衡水市第一中学高三年级一调A卷历史试题.docx

1、届河北省衡水市第一中学高三年级一调A卷历史试题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I卷(选择题 共48分)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48分。从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一最佳选项,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项涂黑。)1、有学者指出:“多元起源的史明火种,在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1500年之间汇聚中原,成为中华文明长盛不衰的母体。”当时,构成中华文明母体的内涵之一是A.早期政治制度开始萌发 B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形成C.个体小农经济开始兴起 D宗法分封制趋丁解体2、侯建新在“封建主义”概念辨析一文中说:“封建的就不是专制的,封建是对专制权力的一种分散和控制。”据此,与“封建”含义相近的是A.

2、宗法制 B.中央集权制 C.分封制 D.君主专制3、战国至秦汉实行新的军功爵制。不仅爵级繁细而且爵位下移,爵秩不再是某一阶级的专利品,而成了社会各阶层都有权攀登的进身之梯。这说明秦汉新爵制A.助长了白耕农阶层的分化 B有利于官僚政治秩序的巩同C.加强了小农经济的稳定性 D.加快了社会阶层的舣向流动4、商朝的“外服”大都是迫于武力征服才承认商王的中心地位的,而西周的诸侯是周天子将宗族姻亲等分派到各地形成的。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皇权专制得到加强 B.中央集权体制形成C.血缘政治开始形成 D统一目家初露端倪5、上古三代时期,商人将统御天下的权力看作是天帝的眷顾,并且这种眷顾是持久存在的。而当周人取代

3、了商人成为华夏共主之后.周人首次提出了天命的迁徙.统治者有可能因为失德而被天命所抛弃,取而代之者则会成为新的宠儿。材料表明上古三代时期A.政治制度带有神权与王权结合的特点 B.权力的传承必须凭借个人德行C.最高执政集团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血缘关系成为王朝更迭的依据6、周礼中有以系家庭伦常的婚礼,以示成人之道的冠礼,有敬天事神、祈福保民的祭礼,慎终追远、显扬孝道的丧礼,也有彰明君臣大义的朝礼.敦睦诸侯邦交的聘礼,等等。这些周礼共同维系的主要是A.周王室安全 B.宗族分封下的社会秩序C.王位世袭制 D.嫡长子继承权7、在甲骨文里,“帝”字所象的是架起木柴燃烧的样子,表祭祀最高天神的谛祭,属于

4、专用动词;后演变为单指被祭祀的最高天神天帝,成为名词,再从指最高天神发展成人间的最高统治者。“帝”的字意演变说明A.人神共治是中国特有文化 B.汉字是文明的载体C.君权神授催生了天人关系 D.皇权源于宗教祭祀8、老子是一个史官,生活在春秋时代,当时周朝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正面临着全面瓦解。从老子产生的时代背景判断,老子第三章中的“不尚贤,使民不争”主张的合理解释是A.老子反对下层平民间的斗争 B.老子反对墨子的“尚贤”C.老子主张奴隶社会的“亲亲” D.老子反对世袭为官制度9、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它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由

5、此可见,道家A.反对掠夺,拯民疾苦 B.追求平等,无为而治C.避世出尘,提倡包容 D.遵循规律,和谐处世10、战国时期,儒家学说和墨家学说在民间广为流行,形成了“非儒即墨”的局面。但是,主要诸侯国的统治者却纷纷采用法家学说,兴起了变法运动。官方采取与民间不同的态度,是基于A.巩固统治阶级统治的需要 B.实现统一全国目标的需要C.应对政治军事形势的需要 D.建立和谐社会目标的需要11、公元前679年,齐国会盟诸侯达成协定,“市赋(市场交易税)百取其二,关赋(进出口关税)百取其一”。公元前678年,齐国再度会盟诸侯,达成“修道路。借度量,一称数(统一斤两称数)”的约定。材料反映了A.交通改善便利了

6、商业发展 B.区域之间长途贸易兴盛C.区域性统一市场日渐形成 D.齐国通过会盟成为霸主12、下面是两汉社会观念高频词汇统计表。下列对于统计表分析正确的是类别关键词出现频次所占比例社会伦理观念仁、礼、信17586次46.53%法观念法、刑4648次12.30%财富观念利、财、富4765次12.61%公平公正观念均、平4427次11.71%道观念道6367次16.85%A.主流价值儒学化 B.法家大行其道C.重利轻义观盛行 D.伦理脱离政治13、论语载:“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成书于战国末期的管子中写道:“天子出令于天下,诸侯受令于天子,大夫受令于君。”这些言论共同体现了A.宗族伦理观念

7、 B.“天人感应”学说C.中央集权理论 D.“大一统”思想14、汉字由小篆演变为隶书,叫作“隶变”,这几乎使当时的汉字全部失去了象形的特点。隶书的形体、笔画也比小篆有很多俭省,容易辨认。郭沫若认为:“秦始皇改革文字的更大功绩是采用了隶书。”可见,郭沫若这一评价的着眼点是A. “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的转折点B. “隶变”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要求C.隶书的出现标志着书法艺术的成熟D.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15、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记载:汉武帝时,丞相田蚡到宫中奏事,他所讲的意见.皇上没有不听的;他所推荐的人,有的从闲居之人一下子被提拔到年俸两千石的高位。下列选项与材料相符的是A

8、.汉武帝设立刺史牵制丞相 B.相权膨胀,威胁皇权C.丞相权力大大超过了皇帝 D.郡国并行制带来的弊端16、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这客观上A.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 B.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C.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 D.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17、董仲舒声称,他的学说完全由他在春秋中所发现的原理推导而来。他说的许多道理是因袭传统的;道之具是仁、义、礼和乐。这反映出董仲舒的学说A.将春秋之说发展至完善 B.是专业性和杂糅性的结合体C.迎合儒学传统和新时代需要 D.对传统

9、经典的基础性较凸显18、汉代以来,需家经典散佚,儒学内部宗派林立,各承师说,互诘不休。唐朝统治者召集当时一些著名的儒士共同撰修五经正义,并“令天下传习”。这一现象A.标志着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B.为科举制形成打下了基础C.有利地推动了三教合一的进程 D.有利于提升社会文化水平19、“南朝多以寒人掌机要”,如帮助皇帝处理日常政务的中书通事舍人,处理日常军务的制局小监,监督控制出镇州郡的藩王的典签,这类位卑权重的官职都掌握在寒门子弟手中。这反映出A.皇帝与贵族共治天下 B.皇族与士族(门阀)共治天下C.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D.皇权振兴以图独掌天下20、道教产生于东汉末年,并成为黄巾起义的工具。而

10、东晋道教代表人物葛洪认为,黄巾军领袖张角“诳眩黎庶,纠合群愚,进不以延年益寿为务,退不以消灾治病为业,遂以招集奸党,称合逆乱”,同时强调“道者,儒之本也;儒者,道之末也”,信道求仙者应“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葛洪的主张A.体现了三教合一的趋势 B.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C.反映了下层民众的诉求 D.动摇了儒学的统治地位21、南北朝时期,城隍是城市居民守御城池、保障治安的守护神。隋唐时期,城隍职掌又增加了雨早丰歉、功名利禄、吉凶祸福、冥籍诸事等。这说明A.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严重冲击 B.城隉崇拜扩大了部分行政职能C.官府借助城隍信仰加强统治 D.城市发展拓展了城隍信仰空间22、在中国古代,“对皇

11、帝的决定可以提出批评,这一条在某种程度上蕴含着言论自由的原则,每每令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的人倍感兴趣”。这里所评述的制度A.有利于完善君主专制 B.加强了中央集权C.使君臣关系趋于平等 D.为官员升迁提供方便23、有学者认为魏晋南北朝后期的选官制度发生了一些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地位低下的寒人的要求,从而孕育了一种新的选官制度。对这种新制度的评述,恰当的是A.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B.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C.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D.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24、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直接封拜官职,因心怯.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

12、当时称为“斜封墨敕”。这表明唐朝的三省六部制A.分散相权,加强了君权 B.对皇权形成一定制约C.促使行政决策民主化 D.提高了政府办事效率25、隋至唐朝初年实行的府兵制,规定府兵出征时自备武器、粮食等,与农民一样分得田地。到开元年间.府兵制被由国家招募丁男当兵、供给衣食的募兵制所取代。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自耕农土地增加 B.国家财政收入增加C.均田制遭到破坏 D.藩镇割据逐渐严重26、唐太宗认为,政之清浊,犹如江河,关键在其源头;他规定,皇帝的诏书必须通过中书门下审查并盖上红印,才可以下发。这反映了唐太宗A.认为限制皇权具有必要性 B.重视唐代民主政治建设C.意识到顶层制度的建设事关全局

13、D.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27、宋代官制分官、职、差遣三种,只有得到“差遣”了才能掌握实权。南宋史尧弼描绘道:“无其事虚设其官,无其功而空食其禄。”这种现象使得宋代A.中央政府的权力削弱 B.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C.地方势力得到增强 D.官僚队伍膨胀及滥政28、“品”是我国古代官吏的级别,分一到九品。在隋唐时期,六部最高长官是正三品,到了明代提升为正二品。这主要是因为明代A.官员晋升相对容易 B.中央集权不断强化C.科举选拔趋向严格 D.中枢机构设置调整29、美国历史学家珀金斯指出,1420世纪中期,中国的人口、耕地面积和农业总产量都在增长,但劳动生产率却没有提高。导致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

14、是A.重农抑商政策抑制了农业的发展 B.自然经济的简单再生产形式C.传统科学技术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 D.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30、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豪强地主庄园,除了从事农业生产外,还从事开矿、冶铁、制盐乃至造船等较大规模的手工业生产。这些行业虽历来为国家控制,但私家“与公竞争,以收私利”的情况时有发生。材料表明这一时期的A.盐铁专卖制度形同虚设 B.庄园经济一定程度上促进民间手工业发展C.商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D.民间手工业逐渐能够和官营手工业相抗衡31、下图为明代苏杭地区居民身份结构示意图.该图反映了A.工场手工业占重要地位 B.租佃关系开始确立C.商人群体社会地位较低 D.自然经济逐渐解体3

15、2、唐代太学招生限文武官员五品以上子孙、取事官五品的期亲,或三品的曾孙,以及勋官三品以上有封之子;宋代太学招生可招庶民的俊异者。这一变化有助于A.皇权向社会基层扩展 B.强化基层百姓的德行修养C.削弱地方官员的权力 D.增强中央政府的向心力33、1900年,在甘肃敦煌发现的木刻印刷物金刚经末尾题有唐“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等字样,扉页上是释迦牟尼说法图。印品雕刻精美,图文浑朴凝重,印刷浓厚匀称,清晰显明。由此判断正确的是A.活字印刷术提高了印刷效率 B.唐代雕版印刷进人黄金时代C.此经书是我国最早的印刷品 D.印刷术推动佛教在中国传播34、唐代的佛教与道教都强调自己的师承与宗脉。韩愈则强调儒家思

16、想经历了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以至孔孟的传递顺序,“轲之死,不得其传焉”,并宜称“已之道,乃夫子、盂轲、扬雄所传之道也”。韩愈这样做的目的是A.仿照佛道做法,追溯儒学源流 B.抬高孟子地位,宜扬格物穷理C.顺应三教合一,汲取佛道精髓 D.建立儒学道统,树立自身权威35、宋孝宗是个围棋爱好者,为此内廷中供养着一名叫作赵鄂的围棋国手。赵鄂自恃得宠,向皇帝跑官要官,孝宗说:“降旨不妨,恐外廷不肯放行。”由此反映出A.宋代皇权受到一定制约 B.朝政混乱,大权旁落C.赵鄂自恃得宠失去信任 D.外廷权力急剧膨胀36、元朝政府将读书人编入儒户,可以享受免除差役的权利。但南宋遗民郑思肖却在其著作中写道:“鞑法:一

17、官、二吏九儒、十丐。”对此解释合理的是A.元代的户籍制度阻断了读书人的上升空间B.元朝政府给予读书人的优惠待遇并未实行C.郑思肖对元代读书人地位的认识存在偏见D.元朝政府在实际上推行了歧视儒户的措施37、元朝通过南北大运河漕运江南米粮供应都城官民;明太祖时期则基本不再依靠大运河进行漕运;明成祖以后又全面恢复大运河漕运。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北方地区局势持续动荡 B.江南地区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C.海路漕运有明显优势 D.政治中心的变迁影响运河漕运38、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唐代中央政府的组织似较汉代进步了,但以地方政府论,则唐似不如汉唐室之崩溃,也可说即崩溃在此一制度上。”解决这一制度问题

18、的措施是A.实行节度使制度 B.创立三省六部制C.任命文官做知州 D.分割宰相的军权、行政权和财权39、钱穆指出,起于元代的行省制度与中央集权不同,近似于一种变相的封建,乃是一种分权统御制也”,“此种制度在平时足以障碍地方政事之推进,而增加地方与中央之隔阂;而待一旦中央政权削弱,各行省转易成为反抗中央,分区割据之凭借”。他认为行省制度在元代A.实际上是分封制的复辟 B.改善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C.削弱中央,加强地方权力 D.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40、宋梦梁录载:“杭都风俗,自初一日至端午日,家家买桃、柳、葵、榴、蒲叶、伏道,又并市菱、棕、五色水团、时果、五色瘟纸,当门供养。自隔宿及五更,沿门唱

19、卖声,满街不绝。”这主要反映了宋朝A.迷信色彩的风俗沿革 B.商业环境的相对宽松C.城市职能的发展完善 D.坊市制下的商业发展41、程颢、程颐兄弟认为,不是物喜已悲之乐,而是悟本达源之乐、超凡脱俗之乐,这种至善圆满之乐是建立在觉悟“自心”基础上的。这反映出A.理学对修身养性较为注重 B.理学有教人消极处世之意C.佛道文化对理学影响至深 D.二程彻底改造了传统儒学42、东京梦华录记载:“南门大街以东,南则唐家金银铺、温州漆器什物铺、大相国寺街北都亭驿,相对梁家珠子铺御街一直南去,过州桥,两边皆居民。街东车家炭,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铺、曹婆婆肉饼、李四分茶街心市井,至夜尤盛。”由

20、此可知宋代A.城市布局依然保留市坊分离传统 B.商业经营凸显品牌特色C.商业活动仍未突破时间限制 D.地域性的社会分工明显43、据叶德辉书林清话,五代后唐时,在宰相冯道主持下,开始将儒家“九经”校勘后刻版印刷。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至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书版剧增至十万。此外,中央崇文院、司天监、秘书监等机构也都大量刻书。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由此推断A.宰相冯道发明雕版印刷术 B.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刷C.雕版印刷得到了广泛应用 D.雕版印刷限用于官方刻书44、明代中后期。有越来越多的读书人通过诗文、书画、民歌时曲、通俗小说,不少能工巧匠、名医名卜等则通过技艺,获

21、得了社会地位、政治身份或经济收益。这反映了当时A.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B.社会价值体系多元化C.市民阶层队伍壮大 D.社会文化的高度繁荣45、朱熹曰:“颜子高明,不过闻一知十,亦是大段聪明了。学问却有渐,无急迫之理。有人尝说,学问只用穷究一个大处,则其他皆通。如某正不敢如此说,须是逐旋做将去。不成只用穷究一个;其他更不用管,便都理会得。岂有此理!”朱熹强调的是A.知行并重的关系 B.只格一物便通万理C.认识的渐进性 D.穷理的目的在于至极46、明清两代,先进地区耕作方法向落后地区传播,稻麦间作和双季稻的种植,以及玉米、番薯等高产品种的引进和经济作物的显著发展,引起一定的地域性分工。当时农业发展带

22、来的主要影响是A.农业生产力的革新 B.传统经济结构改变C.粮食产量大幅提高 D.新的生产关系萌芽47、清朝著名学者钱大昕认为:“释道犹劝人以善,小说专导人以恶,奸邪淫盗之事,儒释道书所不忍斥言者,彼必尽相穷形,津律乐道,以杀人为好汉,以渔色为风流,丧心病狂,无所忌惮”这反映了当时A.小说改变了儒释道的伦理观念 B.小说对社会价值观有诱导作用C.官方文化与大众文化对立冲突 D.佛教批评儒学败坏了社会风气48、雍正四年(1726年)初有军机处时,仅为西北两军设,皇帝明其便利隐秘,但其权仍小,为户部一分支下属。至八年时专管军务,而十年成立军机处时已要求知会(即以文书的形式告知)各省。这表明军机处A

23、.可以避免大臣专权 B.逐渐成为中枢机构C.与内阁的地位相当 D.已失去其绝密特性49、研究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的农贷问题,是理解中国农村经济生活中“国家农民”关系的一把钥匙。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材料一 西汉时期部分国家赈贷及其用途类别时间史料出处类别文帝三年貨种食未入,入未备者,皆赦之汉书文帝记生产和消费并贷元狩三年徒贫民,衣食皆仰给县官,假予产业史记平准书生产和消费并贷本始四年遣使者振贷困乏汉书宣帝纪生产性借贷地节三年假田与贫民,货种、食汉书宣帝纪生产和消费并贷初元元年假公田与贫民,家资不满千钱者,赋贷种食汉书元帝纪生产和消费并贷清康熙年间部分国家赈贷年份地区事由贷放措施賑貨物

24、康熙三年浙江海宁刮飓风、修海塘动款货币康熙五年广东早灾动支通省积谷散赈谷物康熙十年淮扬民饥截留漕粮6万石,并各仓米4万石粮米康照三十七年江南寿州凤阳等十二州县水灾免额赋,发常平仓谷谷康熙四十二年山东济南等水灾免额赋、发帑金、截漕粮钱、粮据中国历代自然灾害及历代盛世农业政策资料整理材料二 对小农而言,过贫则造反,过富则独立,只有不贫不富的状态最有利于国家对小农的控制。中国长期以来国家政权与农村社会都依赖于增长缓慢的农业剩余,农民依赖于这种剩余而生存,国家依赖于这种剩余而运作,因此两者之间的紧张关系长久存在。正因如此,在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大都有赈贷之举,其主要原因是维持小农的不贫不富的生存状态,

25、以防崩断国家与小农间的微弱均衡关系。张杰农户、国家与中国农贷制度:一个长期视角材料三 夫发仓廪,本以利民,而其弊反甚:仓含一启。豪强骈集;里胥乡老,匿贫估富。公家之积,只以饱市井游食之徒;而野处之民,曾不得见褲秕。富者连车方舆,而贫者曾不获斗升。摘自徐光启农政全书荒政(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国家农贷的主要特征。(6分)(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家实施农贷的目的,并说明国家农贷不能保持小农“不贫不富”状态的原因。(10分)(3)材料三反映出国家农贷在推行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境”?(4分)5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 汉景帝以前,各级官更多数按军功爵位高低选拔,也

26、就是由功臣或功臣子弟来充任,亦有部分选自侍卫宫苑和随从皇帝的小官。汉武帝时,原来的选官办法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于是下令丞相、列侯、刺史、守相等各级官吏荐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通过考核,择优录用。尔后,又采用不受资产多少限制,依照人口数量,按比例进行选举的办法。对那些确有才干而不肯出来作官的人,通过“征召”的方式。由汉武帝亲自召见,确实有真才实学的,即授给官职。同时,还利用上书言事的形式选官。天下官吏百姓都可上书,只要对国家发展有建树的,就视其所长,授予职位。史称:卜式拔于刍牧,弘羊擢于贾竖,卫青奋于奴仆,日磾出于降虏,斯亦曩时版筑饭牛之朋已。汉之得人,于兹为盛。”董仲舒进言在

27、长安开设太学,挑选地主阶级的“英俊”子弟入学读书,研读儒家经典,得到汉武帝的采纳。公元前136年,设诗经尚书易经礼经春秋五经博士,专门传授经学。公元前124年,又为博士官置弟子50人,每年考试一次,学业优异的补为郎中、文学、掌故等官。从此,攻读五经成为进入任途的必由之路,以致在当时的朝廷官吏中“多文学之士”。据徐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革新与变法整理(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选官制度改革的特点。(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选官制度改革的影响。(8分)51、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成为当下中国的国家战略和外交战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6分)材料一 “丝绸之路

28、”始通于西汉张骞“凿空”、在西域设置行政管理机构之时。当时的道路由东而西,自长安经河西走廊通向中亚。经这条路运往西方的商品有蚕丝、丝织品、铁器等,从西方输进中国的商品有良马、葡萄、石榴等。汉代丝绸之路引发了各国互相接触的强烈愿望。材料二 唐朝丝绸之路畅通,“伊吾之右,波斯以东,职贡不绝,商旅相继”的局面形成后,丝绸大量输往许多国家,外来物品也纷纷涌入。丝绸是唐朝赋税的重要来源,也是政治外交的主要礼物,唐初赠帛与彩缎予突厥,稳定边疆形势。“秦汉以来,唐马最盛”,“绢马贸易”满足了西域各国渴望得到的丝绸,西域骏马也极大地政善了唐朝的军队装备,成为中西交通的重要工具。外来物品如金银带把杯、彩釉玻璃等

29、器皿传入中原,激发了唐朝工匠的仿制兴趣和创新热情,工艺技术的模仿和审美情趣的启示,最终使唐代手工业品的制作风格发生了改变。商贸活动带来了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西域音乐、舞蹈、绘画,给传统文化注入清新的气息,以外来乐舞为参照,中国古代“功成作乐”的礼仪制度进行了更新改造。敦煌壁画描绘出只交纳商税、不承担政府义务、定居唐朝境内创业的外国商旅,莫高窟珍藏的大量佛门经文,以及融合西方艺术创造出崭新东方美的造像,将人类共同的美、共同的人性经过潜移默化的整合后以艺术形式再现出来。在不同文明的碰撞过程中,唐朝文化得到了极大的补充和发展,并汇集为开创新时代的动力,最终形成了以唐为核心向四周辐射的文化圈。(1)比较材料一二,指出汉、唐丝绸之路的变化。(8分)(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唐朝丝绸之路对中外文明发展的影响。(8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