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2 ,大小:34.98KB ,
资源ID:2869336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869336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城镇体系规划理论方法与主要内容整理的讲诉.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城镇体系规划理论方法与主要内容整理的讲诉.docx

1、城镇体系规划理论方法与主要内容整理的讲诉城市体系规划理论、方法与主要内容(考试必考) 第二部分一、城镇体系发育理论框架:城镇体系的产生城镇体系的激发机制前工业化时代的城镇体系前工业化时期社会经济形态可分为买办资本主义城镇体系及殖民地城镇体系1. 买办资本主义城镇体系2. 殖民地城镇体系工业化时代的城镇体系工业化时期是资本家和劳动力从商品贸易投资转向工业投资的生产方式时期。工业资本主义改变了买办资本主义经济生产部门的雇主雇员关系。这种新型雇主雇员关系导致了工厂制度的产生。工厂制度的显著特征是它涉及工厂规模和就业人员之间的关系。工厂的建立导致人口的集聚,结果导致工业镇形成。1. 工厂制度和工业区位

2、工厂制度显著特征是它涉及工厂规模和就业人员之间的关系。对一个工厂来说,所需设备越多,资本投资越大,投资回报周期越长,为降低价格和增加潜在的利润,必须有更多地利用设备和劳动力,这就.工厂制度的发展导致了劳动力的进一步专门化,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工厂产值的增加大消费。这样一个工厂事实上就是一个独立的生产单位.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市场许多工厂联合形成一个复杂的产业链、产业集群和产业区。2.工业镇的产生矿业镇 重加工业镇 大耗能镇 交通中心镇3.工业化时代城镇体系的特征(笔记)“工业新城”都位于经济繁荣地区。这些工业新城由于职能新颖和多样性在城市体系中特色突出。工业区也都依托已有的城镇布局,利用已经建立的

3、市场促进城镇的进一步增长。这一时期的城市体系是通过工业等级体系嫁接到已有贸易等级体系之上的。工业化过程推动城市增长:一般来讲,城镇规模愈大,工业部门愈多,吸引移入人口愈多,服务的范围也愈大。城镇体系首位城市发展加快:随着较大城市从工业化中获得更多的增长刺激,使得城市等级体系内不同水平城市间的差距被拉开,尤其在世界许多地方的首位门户城市得到重点发展。后工业化时期城镇体系这一时期的经济特征:工业生产主要部门采取大生产方式,家庭商品生产和服务以及手工业商品生产逐渐被标准化的消费品生产所取代。消费主义已经出现、凯恩斯主义盛行。1.后工业化对城镇体系发展的影响工业生产对城市就业结构和工业结构的影响:第一

4、类是依靠几个工厂而发展的工业小城镇。这类城镇对改变需求型式特别脆弱,有些很快衰落下去。因为这类小城镇既无资金积累,又无创新技术,使得增加相关的就业机会枯竭。第二类是早期工业资本主义新城很难适应工业结构的升级。大量的小城镇是以特定的地方优势而发展起来的,如原材料或能源,如果这种优势不复存在,城镇的基本产业即开始衰落。生产技术的日益复杂和精致加剧了企业竞争,导致城市间的消长盛衰由于家庭对食物、住房和穿着的需求很容易得到满足,资本家必须寻求生产其它产品以满足赢利的不断需求。这样越来越复杂的产品被推向市场,如电视机、计算机、游戏机、时装等。这些产品的特征使原材料的价格相对下降,而加工这些产品所需的劳动

5、力和机械成本上升,进而使整个行业成为高附加值的工业,且很少与专门的区位相联系。但由于与其它工业有多种多样的联系,在早期开发过程中依赖于“风险资本”,所以这类高附加值的工业又开始依附于较大的城市。其结果是大城市发展,小城镇和新城的发展优势消失。2.后工业化时期城镇体系的发展特征后工业化时期工业集聚效应、创新对产业和产品的结构的影响以及产品市场网络建设是的城镇体系发展表现为大城市发展、小城镇和新城的发展优势消失的显著特征。集聚:集聚是这一时期城市体系的主要发展趋势之一。在新市场的兼并过程中,城市体系内以及城市体系间的可达性至关重要。一旦交通技术得到有效地开发并被应用于运送大量的商品,城市体系内广泛

6、扩展的集聚与扩散流便开始了。大公司要想成功地占领其它公司的市场区,总是将总部设在相对大的城市。因为大城市不仅提供较大的地方市场,且更容易达到规模经济。一旦交通价格大幅度下降,而大、小城市间生产产品的价格相差不大的话,大城市的较大公司就能迅速占据小城市小公司的市场了。这样,集聚就导致城市体系内较大城市生产活动的空间集聚。 中心化:一旦一个市场被竞争者占领并且已经饱和,公司的增长潜力即受到限制。这时,公司就得在其它的国家和城市体系中寻找缺口,扩展业务,达到赢利。跨国集聚的结果使一些增长脉冲在国家之间迁移。限制跨国集聚主要通过资本和利润流来控制。因此,对许多公司的扩展和投资愿望而言,中心化是一条好的

7、途径,其中包括不同工业综合体内的垂直联系。通常的结果是不同部件的生产都集聚在公司的总部,它可能位于城市体系内最大的中心城市,从而导致就业岗位的进一步集聚。概括起来,中心化主要通过几个大公司的总部在几个 大城市的集中而导致城市体系经济优势的增长。同时在公司内部也存在一些不同部门的空间分隔现象,如生产和装配、研究与开发、日常行政管理和决策。就生产与装配而言,它可能通过城市体系扩散而广泛分布,这种倾向导致大量非熟练或半熟练工人在一些工厂区位的再集中。由于研究与开发功能是自由流动的,因此,这类机构通常集中在邻近研究所和大学的环境优美地区。日常行政管理可以位于各种规模的居民点,只要有较好的通讯条件即可。

8、跨国集团的决策功能则可能位于另外的国家,只要在城市体系内有一个分支办公室即可。当然,像国家公司的总部一样,跨国集团的分支机构也总喜欢位于首都,它一方面能与政府保持方便的联系方便,另一方面能享用很好的服务设施。中心化导致一系列主要控制中心城市的发展。在跨国水平上,这些城市是“世界城市”(world cities);在一个国家内部,它们是经济中心。在所有层次上,这种城市体系的特征就是主要城市间的相互作用。商品、资本、思想和人员的流动不再在地方中心地等级体系中占优势,而是在世界城市和国家主要城市间流动,如伦敦、巴黎、纽约、芝加哥、洛杉机、多伦多、蒙特利尔、悉尼、墨尔本和东京,表现世界城市体系的重建。

9、“核心边缘”结构:在生产的空间集聚过程中,规模大而增长快的公司成为核心,并在空间上形成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当生产在核心区由于短期高涨导致劳动力短缺和有选择的生产活动达到技术的成熟期时,公司经常扩散分厂到边缘区来开拓便宜的、稳定的和不熟练的劳动力市场;当经济出现暂时衰退时,则经常关闭边缘区的分厂。城市产业结构的变化:(产业的重构与转移)第三产业部门,如交通运输和仓储业、邮电通讯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餐饮业和房地产业等发展迅速。由于城市体系的集聚和中心化也刺激了第四产业部门(生产服务业)的增长,如服务业、研究与开发、金融保险、科研教育以及休闲娱乐,对提高制造业的生产率、降低失业率起到十分重要的

10、作用。空间和就业结构重组这一时期的社会经济特征表现为:(1)工业生产的主要部门都采取大生产的形式;(2)家庭商品生产和服务以及手工业商品生产逐渐被标准化的消费品生产所取代;(3)消费资本主义已经出现;(4)凯恩斯的福利国家观念盛行。这一时期城市体系的总特征是中心地等级体系和大都市区的发展。 二、城镇体系规划基本观1.地理观中心地理论; 2.经济观增长极理论; 3.空间观核心边缘; 4.区域观生产综合体5.环境观可持续理论; 6.生态观生态城市理论; 7.几何观对称分布理论;8.发展观协调发展理论;三、城镇体系规划内容城镇体系规划的研究,就是研究和指导城镇体系规划前后状态变化的基本规律。城镇体系

11、规划布局就是在规划基础理论指导下,编制一个切实可行的城镇体系。基本内容作为节点的城镇研究反映节点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1.地域空间结构 2.等级规模 3.职能类型 4.网络系统扩充内容1.城镇体系规划内容增加:制定城市化和城市发展战略 协调和部署影响生育城市化与城市发展的全局性及整体性项目 按照2.城镇体系规划内容的补充:研究区域开发和管制区划 研究城镇发展用地规模的3. 城镇体系规划内容的深化:从全局出发,按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原则认真确定城镇 及城镇发展战略,确定区域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的空间布局,确定需要严格保护和控制。第三部分:全球化背景下城镇体系的规划研究一、全球化全球化的背景和构建1.在

12、工业化社会,世界经济由贸易组成,港口、种植园、工厂和矿山是经济活动的主体,城市只是充当工厂寄驻和商业贸易的服务中心。2.直到本世纪70年代中期 ,经济增长缓慢下降,强烈的国际竞争和持续的工资增长的压力,使经济学家、政治家和企业家认识到经济发展应该与国际条件相一致,而不是与国家的条件相一致。同时由于快速的反工业化倾向,成熟型公司开始扩散标准化的产品到发达国家内其它不发达地区,最后发展到在发展中国家建设分厂并扩展市场。 3. 80年代出现的弹性要素 (通讯、计算机、自动化等)成为信息经济形成的基本条件。弹性生产使中心与端点间按等级体系的空间型式重新组织集聚与扩散格局,原有的“核心边缘”结构已经消失

13、于一个不平衡的发达区域、城市和地方的全球网络之中,表现为“全球地方”垂直联系形式。4.特大城市在全球经济和全球城市体系中心地位进一步加强:高级专门服务设施和高层决策电讯设施。5.金融市场、高级公司、银行、跨国公司总部云集的国际交易中心成为城市发展关键。6.跨国公司成为世界经济一种战略组织者。全球化的涵义:1.特征:全球性资本流的快速增长 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产品随处可见 国家不再是唯一影响人们政治生活和思想的实体 所有经济活动、文化、信息的跨界连接 通讯媒介产生交汇和流动。2.“全球化”是一种话语,“新殖民主义”,包括文化全球化、技术全球化、以及政治全球化全球化的结果1.不平衡发展发达国家 重整

14、或走下坡Chicago, Pittsburgh, Manchester Lille, Birmingham 发展中国家 亚洲,特别亚太 非洲,南美洲2.新机会:迅速经济成长 新领域,新网络 城市重振(Berlin, Vienna) 3.新挑战: 国家、城市、个人边缘化 本地、民族主义兴起,纠纷(Bosnia,前苏联,印尼) 经济两极化 4.世界新经济秩序:新国际劳动分工 (new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ur, NIDL)(comparative advantage)比较优势、公开竞争,自由贸易,市场、外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

15、nt, FDI)、无边界经济(borderless economy)1.高科技知识类产业,文化产业在地理空间上高度集中,一般性制造业全球分散;2.产业集群的形成:使得小企业、小城市也能切入全球生产链中,这种切入对形成跨空间、跨地区、跨国界的城市功能辐射起了很大的作用。 二、全球化与城镇体系1.信息经济社会总特征:2.传统概念研究失去了理论及实践意义。全球化对社会结构的影响全球化城市发展的影响 全球化与新城市经济现象西方社会结构重建对城市发展影响今天,尽管国际贸易在全球经济中仍然占据重要位置,但与国际金融流相比其价值和能量已相形见拙。金融和专门化服务已经成为国际交易的主要组成部分。在这些国际交易

16、的关键地点,金融市场、高级服务公司、银行和跨国公司总部云集。由于国际金融流的快速增长大大提高了交易的复杂程度,这种新环境势必需要一个非常高级的专门服务设施和高层次的电讯设施提供服务,城市也就成为这两者的中心区位。 这样,当80年代早期金融业和专门服务业成为国际交易的主要组成部分时,特大城市的作用被进一步加强了。与此同时,这些产业的迅速集聚也就意味着仅仅只有有限的城市能够发挥其战略作用。 1.新型国际交易特征新型国际交易特征是通过投资者在国外建立新的独资和合资公司这种外国直接投资形式反映出来的。最近20年,外国直接投资的增长已经将产品生产和服务的国际化牢牢地交织在一起。外国直接投资促进制造业生产

17、的国际化在发展中国家尤其重要,主要做现在拉丁美洲、加勒比、东亚、南亚和东南亚的一些国家。与50年代相比,90年代看到了一个全球经济的极点:北美、西欧和东亚。 2.全球经济系统构架世界经济是怎样将技术、资本、生产和市场联接成一个系统的呢?在这方面, 跨国公司、金融网络和贸易集团发挥着重要作用,已成为全球经济系统构架的核心。跨国公司成为向发展中国家扩展金融流的源头,直接的或间接的外国投资又进一步刺激了金融流的形成。从某种意义上说,跨国公司代替了银行的作用,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一种战略组织者。全球金融网络也已成为另一种主要的世界经济机构组织,为组织巨大的金融流提供了一种机构框架。跨国贸易集团进一步促进

18、了新世界经济机构框架的形成。 据统计,全世界目前共有各种形式和规模的区域经济集团24个,参加的国家达140多个,其中以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和欧盟(EU)最为突出。在跨国贸易集团内部,都将资本流向边缘地区,促进金融服务的自由贸易的意义已显得不特别重要。上述诸多变化导致原先的主要经济部门(制造业)发生贬值,一些新的世界经济战略地点也应运而生。3.新战略地点概括起来,三种类型的战略地点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式,即:出口加工区、全球城市、离岸银行中心。当然,也还存在许多其它区位成为国际贸易的要地,如国际贸易港口和主要制造业出口生产专门化基地等,没有这些区位,就很难想象今天的全球经济,只是这三类地

19、点更为突出。 (1) 出口加工区:大多数出口加工区位于低工资国家,来自于发达国家的公司在此建立分厂或装配线,然后再将产品出口到发达国家并乘机占领第三世界市场。建立出口加工区的主要动机是在公司生产过程的劳动力密集阶段获取廉价劳动力。这些出口加工区建设成为生产国际化的关键地点。(2) 全球城市(Global city)全球城市是为全球经济运行和管理服务的发达服务业和电讯设施集中的地方,同时也是公司总部尤其是跨国公司总部的集中地。国际投资和贸易的增长,金融和服务的需求都促进了全球城市这些功能的形成。在世界经济体系中,政府的作用已经被一些专门的服务公司、全球服务网络和金融市场所取代。由于信息产业的发展

20、,城市的集聚功能进一步加强。 经济的全球化,既使城市成为金融和专门服务等后工业城市主导产业的生产地,又使公司和政府能够进入金融机构和专门服务的跨国市场。经济全球化也在国家和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新的集聚扩散形式。多种地域扩散和拥有权的集聚导致了跨国公司及其分支机构在全球城市的进一步集聚和增长。就金融业而言,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正在联合起来并向最高层城市迁移,银行业和保险业的区位也趋向强烈的集聚。(3) 离岸银行中心离岸银行中心是世界金融流中另一种重要的空间节点。70年代日益增长的经济全球化和政府对经济的控制结合在一起促进了海外银行中心的形成和发展。这些离岸银行中心位于世界许多地方,实质上承担着避税所的

21、功能,它们代表了一种非常规国金融交易服务的专门区位。与主要的国际金融中心相比,离岸银行中心提供更多的弹性服务,如保密、对“热钱”(hot money)开放和低税率等。亚洲的离岸银行中心主要分布在新加坡、香港、马尼拉和台北等地。新城市经济现象:经济全球化推动了管理、金融和服务业的国际化过程,使城市成为世界经济的区域或全球节点。80年代以来一些城市的迅速发展与两个主要全球过程相关,首先是经济活动全球化的迅速增长,其次是所有产业组织中服务业的快速增长。在这一背景下,城市作为主要的国际商务中心,表明一种新城市经济现象正在形成。1.生产服务业的发展最近,生产服务业的扩展成为发达国家城市近期增长的主要特征

22、。生产服务业包括金融、法律、管理、创新、开发、设计、行政、个人服务、生产技术、保存、交通、通讯、批发、广告、情报服务、保密和储藏等方面,其中心内容是商务活动和消费市场的结合,主要由保险、银行、金融服务、房地产、法律服务、会计和专业协会组成。在最近10年,生产服务业已经成为大多数城市最动态的、增长最快的部门。 伴随生产服务业的快速增长,主要城市的商务和金融服务的就业专门化程度迅速提高,如纽约90%以上的金融、保险和房地产公司和85%的商务服务业务量都集中在曼哈顿地区。最近,全世界的主要城市都出现了金融和某些生产性服务业向闹市区高度集中的趋势,原有的中央商务区(CBD)正在演化为国际交易中心(IT

23、C)。从多伦多、悉尼到法兰克福、苏黎士都可以看到专门金融区的增长;即使在美国这样的多极城市体系中,纽约也表现了金融和商务服务的集中趋势。2.跨国公司的发展一般来讲,信息产业的快速增长不应该出现生产服务业在中心城市的不成比例的集聚,因为在发达的信息技术条件下,生产服务能在任何区位分布。然而,中心城市提供的集聚经济和创新环境,使服务业的专门化和综合体更有利于它自身的发展。 生产服务业的快速增长也进一步促进了跨国公司的发展。因为具有许多工厂、办公楼和服务业的公司最需要协调计划,协调相互间的行政组织和分布、协调市场和其它中心的活动。这样,跨国公司就成为经济活动空间扩散、专门服务日益增长需求的主要形式。

24、同时,由于大公司正在向最终消费者(包括生产和销售)方面迁移,又使得非常广泛的活动转向新的公司总部。总的来看,现代公司的发展和对世界市场的广泛参与使得规划、公司间行政组织、产品开发与研究变得更加重要和复杂;生产线的多样化,经济活动的跨国化都需要非常专门的技术。另一方面,多城市分布的跨国公司不仅促进了新型产品的开发和产品市场的控制,而且多地点制造业、服务业和银行的发展也为组织和控制全球的工厂网络、服务业和分支办公机构的专门服务活动产生出更多的需求。这些都促进了跨国公司的孕育和发展。3.国际金融和商务中心的形成近10年来所有发达国家的经济空间都显示了一个类似的现象,即金融活动与生产服务业在一些中心城

25、市迅速集聚,促进了国际金融和商务中心的形成。金融活动的高度集聚在城市等级体系的顶层城市中,由银行、投资公司、法律机构、保险公司和证券交易所共同组成的金融综合体成为各部门的决策中心(Green,1993),并成为日益增长的全球经济一体化系统的节点(Mitchelson and Wheeler,1994)。法国的巴黎、意大利的米兰、瑞士的苏黎士、德国的法兰克福、加拿大的多伦多、日本的东京、荷兰的阿姆斯特丹以及澳大利亚的悉尼都呈现了这类现象,而一些原有的重要金融中心如瑞士的巴塞尔、加拿大的蒙特利尔、日本的名古屋则由于苏黎士、多伦多和东京的发展而衰落。全球化下城镇体系特征城市体系的极化作用加剧1.经济

26、全球化对城镇体系影响事实上,上述这些表象并不代表当代社会经济生活的全部。经济活动的全球化和空间分散也促进了社会经济活动最高层管理和控制的进一步集聚,这主要在于经济全球化和全球市场一体化的运行机制需要不太多的强有力的中心来控制全球化带来的影响。更进一步说,信息产业的生产和传输需要发达的物质基础设施,这些基础设施又迫使一些城市成为信息网络中极度集聚的节点。集聚一方面,由于建立在信息经济(information economy)概念上的现代全球经济一体化构架使得依靠原材料和生产地的传统经济结构退居不太重要的地位。在全球经济重建过程中,经济活动、公司、市场和基础设施在一些重要城市重新发挥积极的作用。自

27、80年代电讯业在所有发达的产业部门被广泛应用以来,纽约、洛杉矶、伦敦、东京、法兰克福、圣保罗、香港、悉尼、多伦多等世界上重要城市的中心商务区(CBD, the 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和世界城市的国际商务中心(IBC, the International Business Center)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并逐步形成蔚为壮观的新城市景观。分散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促进了资本和技术的全球转移,并在地理空间和机构框架上带来一系列经济活动的新空间扩散,最熟悉的是出口加工区(Export Processing Zones)和海外银行中心(Offshore Banking

28、Centers)。2.管理模式与中心城市日益增长的资本流动不仅导致制造业生产和金融市场网的地理空间变化,也带来对制造业新生产方式和新金融体系的管理、控制和服务的最新需求。管理的高层次集聚,生产的低层次扩散,控制和服务的等级体系扩散方式构成了信息经济社会的总特征。原有的城市体系结构由于社会经济背景的转变也在发生着巨大变革。 3.城镇体系研究新方向过去有关城市体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家城市体系,尤其在城市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方面,国际城市体系的研究也只局限于对跨国公司和跨国银行的研究,这种传统的概念已经使得对当代城市体系和城市功能的研究失去了理论和实践意义。在当代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的全球扩散和全球

29、一体化,一方面使主要城市的功能进一步加强,形成一种新的城市类型全球城市(global city);另一方面,促进网络城市(network city)和边境城市体系(frontier urban system)的发育。如何规划和建设信息经济氛围下的城市体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需要解决的紧迫课题。新时期城市体系规划理论、方法和模式一、新时期城市体系规划理论既然经济全球化已经出现,用专门的全球视野认识城市化过程和城市体系结构就非常必要。这一研究在世界范围才刚刚开始,即使在美国也不过大约10年的历史。就我国而言,研究的重点可以放在揭示国家城市体系是如何通过全球过程而重组,全球过程对大城市社会结构的影响

30、以及中国城市如何参与全球城市体系重建等几个方面,信息经济时代城市体系规划理论与工业化时期相比具有明显的差异。 世界体系理论(world systems theory)与城市化 .按照沃勒斯汀研究,世界体系具有核心边缘劳动分工的特征,形成核心国(core countries)和边缘国(periphery countries)间关系日益明显的不对称结构。 .核心国与边缘国的关系实质上是帮助核心国发展,其结果是边缘国成为不发达的国家。不同的全球过程通过世界体系的历史重新组织核心一边缘的劳动分工(the core-periphery division of labour),从而导致全球经济的不平衡。

31、.在这种等级体系体制下,核心和边缘相联系的机制包括了不同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关系。今天,跨国公司成为这种不平等经济交流的重要机构,致使核心国从中获利。 .世界体系结构和过程已经与国家城市化形式、不同城市的社会结构和全球城市规模等级体系相联接。新的城市等级体系关系:全球与地方联系1、世界体系与地方网络存在大量直接和间接的联系。全球经济出现需经历如下几个主要过程:( 1)制造业生产从美国和欧洲向新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系统性转移;( 2)资本作为全球经济的推动作用日益增长;( 3)生产要素、国际公司和组织管理知识水平的逐步提高;( 4)全球公司(global corporations)扩展过程加快与组织机构重建过程并行;( 5)国家与公司间新权力平衡形成跨国横向联盟(cross-national coalitions),使国家间的经济部门联为一体,形成由专门化工业分厂和公司组成的世界性网络;( 6)一些国际组织(transnational plural authorities)通过区域集团(blocs)和全球协定的权力和影响开始替代已经建立的国际关系系统。 2、经济全球化过程对城市发展造成的影响是,大公司及其管理机构倾向于集中在少数的城市或城市区域,而处于等级体系较低层次的城市,其经济、社会和政治的功能将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