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结题报告在吴文化研究中提高学生品德素养的实践与探索在吴文化研究中提高学生品德素养的实践与探索结题报告碧波中学课题组一、 课题的提出苏州是吴文化的发源地,文化积淀深厚,文化内涵丰富。苏州文化名城的城市特质使我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特别重视对本土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的深度开掘。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人们为求安居乐业,在生活与事业上疲于奔命,待到想要享受生活时,又慨叹社会为他们创造的娱乐过于喧嚣浮躁,于是渴求怡神悦目、安静闲雅,更高层次、更高格调的身心享受。说是追溯古风也好,说成附庸风雅也罢,总之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的物质文明中孕育出的现代社会刮起了传统文化的风潮。传统文化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反复冲刷,经得
2、起时间的考验,历久弥新的文化形态与内容,它包罗万象,可以是诗词文赋,可以是楼台戏曲,可以是街巷弹唱,可以是民俗民风,也可以是建筑风骨,林林总总,不一而足。它又因地域的差别显示出它的千姿百态,例如同一个节气,各地的风俗相异。吴地文化便是传统文化中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重要文化支脉,它历史悠久,从两千多年前一直旖旎至今,反映的是吴地长久以来的历史风貌、习惯、气质等等内外兼备的形态,因此,吴文化作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支脉,在传统文化中享有一席之地。而现实社会对传统文化的渴望与日俱增,知识的丰富和素质的提高促使人们更多地了解本地的文化,以期更好地在当地生活工作,许多人以熟知本地文化而倍感自豪,觉得自
3、己风雅博古,这充分说明,无论是在传统文化的洪涛巨流中还是在现代文化的最前沿,吴文化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吴中经济开发区,是一块经济蓬勃发展但很难感受到苏州悠久历史文化底蕴的热土。这样一块经济热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这样,更加削弱了这块土地本来就非常薄弱的传统文化。我们碧波中学处于这样一块土地上,大多数学生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有的是小学中途转到我校,有的是小学毕业后刚从老家来到苏州他们根本无法感受到苏州是个有着很深厚文化底蕴的古城,更不了解苏州人的精神。再加上他们的父母忙于奔波,根本无暇带领孩子走进苏州的园林、走进苏州的传统文化,这就使得他们的出现与这座古城有点格格不入的感觉。但是
4、他们作为苏州未来的接班人,新一代苏州人,必须很好的融入到这个具有2500年历史的古城中去。要融入苏州古城,就必须学习、了解吴文化,传承苏州历史、秉承苏州文化。在这样的大环境驱动下,我们学校提出了在吴文化研究中提高学生品德素养的实践和探索这样一个符合时代的课题。二、概念的界定1、吴文化解读:吴文化的始创源自“江南鼻祖”吴泰伯与其弟仲雍。3200多年前,周太王长子泰伯,为天下安宁,避宫廷之争,成就父愿,放弃王位继承权,假托为父采药治病之名,携次弟仲雍跋山涉水,千里南迁,最后定居江南梅里。他入乡随俗,“断发纹身”,带领土著居民开荒破土,修河筑渠,栽桑养蚕,插秧治圃,养猪在栏,牧羊于山,将荆蛮之地辟为
5、富庶之壤。泰伯还以文治愚,“以歌为教”,他将中原文化与当地蛮歌、土谣相结合,独创“吴歌”,此后又吸收越、楚、齐等地文化,培育形成了具有水乡特色、兼容并蓄、独放异彩的“勾吴文化”,从而构成了浩如烟海的中华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一脉吴文化。2提高学生的品德素养:本课题的重点是通过学习、研究吴文化,加强学生对家乡历史文化的了解,丰富学生的知识,学习优秀人物的高尚品质,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传统,提高学生的品德素养。3在吴文化研究中提高学生品德素养的实践与探索这一课题中蕴含着两个教育观念。(1)实践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走访、互相交流等方法学习吴文化知识,让他们把小时就耳濡目染的优秀文化传统和各种文化现象转
6、化为一种理性的认识和知识。在学生了解吴地风俗、人情、历史、神话传说、各种文化财富积累的同时,让学生树立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品质。(2)环境观:营造积极了解探知吴文化的环境,如校园内布置吴文化长廊,学生间开展各种以吴文化为主题的活动,老师、学生都行动起来,共同形成这样一个良好的氛围,才能使与吴文化的接触体现真正的意义。吴文化的研究不是局限在课内的某一种手段,更是课外的一个继续求知过程。除了立足课内教学,课外的参观、寻访、熏陶、体悟更能给予学生直观深切的感受。三、理论依据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青少年学生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通知指出,应“切实加强对青少年学生校外教育工作的领导,动
7、员全社会积极支持青少年学生校外教育工作”。意见强调,学校德育工作应“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切实加强社会实践活动。”若干意见还强调,应“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未成年人的教育作用。”可见,学校德育工作必须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发挥校外德育基地的育人作用,依靠校外社会、经济、人文等诸方面力量对德育的支持,以共同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2.意见明确:“小学德育工作主要通过生动活泼的校内外教育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公德教育、社会常识教育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若干意见强调,应“积极改进中小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和形式,采用未成
8、年人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并指出:“思想道德建设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要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区分不同层次未成年人的特点,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道德实践活动。各种道德实践活动都要突出思想内涵,强化道德要求,并与丰富多彩的兴趣活动和文体活动结合起来,注意寓教于乐,满足兴趣爱好,使未成年人在自觉参与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显见,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形式应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主,让学生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中获得和积淀道德、社会和生活等方面的体验
9、。3前苏联教育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周围世界的美感,能陶冶学生情操,使他们变得高尚文雅,富有同情心,爱憎分明。”洛扎洛夫指出:“对少年儿童心理和行为发展最有效的影响,是环境的间接的、含蓄的暗示,教师创设的多元化教育环境对幼儿的进步和提高起着任何集体教育活动都无法替代的巨大作用。”著名的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也说:“必须注意为少年儿童期设置一个适当的世界和一个适当的环境,这是一个绝对迫切的需要。”这些著名教育家的理论和思想都告诉我们,环境能感染人、熏陶人、塑造人,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是在环境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过程中形成的,学校必须重视创设适宜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育人环境。四、研究的目标
10、和主要内容(一)研究目标:1、形成积极了解吴文化的氛围,养成探知吴文化的习惯。2、通过对吴文化知识的学习,让他们把小时就耳濡目染的优秀文化传统和各种文化现象转化为一种理性的认识和知识。3、在学生了解吴地风俗、人情、历史、神话传说、各种文化财富积累的同时,让学生树立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品质。4、让学生了解苏州人精神,进而养成苏州人精神。(二)主要研究内容:1、以爱国主义思想为基础,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学历史、爱家乡、做新人”等系列活动,构建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体系。如以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为代表的吴地精神,通过学习这些品质,学生了解了苏州人精神
11、,并慢慢养成苏州人精神。2、进一步深化吴文化在学生中的影响,将活动由浅层的兴趣转化成深入的学习,我校特开展了校本课程吴文化读本的学习。一周一课时,配有专门的教师任教。在学习中学生们了解了吴地的历史、吴地的社会生活、吴地的教育、吴地的文学、吴地的戏曲、吴地的书画美术及各种风俗民情,形成我校的一大特色教学。并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教育这种吴地精神,让吴文化真正走入教育教学,从更广的面上加强德育教育。3、辟校外和校内德育基地。开辟校外德育基地:宝带桥,让学生在参观宝带桥的同时重温历史,感受过去。在校内逐步形成吴文化走廊,展示吴地的名胜古迹、名人名篇、民风民俗等,学生中开展学说苏州话、讲吴文化故事比赛、吴
12、文化征文等为内容的各项活动。五、研究方法和对象(一)研究方法以实践研究法为主,调查法、观察法、跟踪法和经验总结相结合,充分运用文本与非文本资料、校内与校外资源进行吴文化的渗透学习。以活动为载体,开展演讲、制作小报、黑板报、小短文等比赛,掀起学生学习吴文化的热情。(二)研究对象1本地域人文教育资源;2本校全体学生。六、研究过程(一)第一阶段(2006年3月4月)准备阶段 通过调查、问卷等方式就学生了解吴文化的现状进行调查。 学习相关的理论,撰写实验方案。 进行课题论证。(二)第二阶段(2006年5月12月)实验阶段 根据实验方案,开展实验活动。 做好学生的前期测试及个案访谈,掌握学生对吴文化的了
13、解现状,在实践中逐步提高学生学习吴地文化的能力。(三)第三阶段(2007年1月2009年6月)深入阶段 根据前期调查结果的情况,针对学生吴地文化学习的现状,分析成因,采取相应措施,努力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养成自我发现,自主探索,处处留心,事事留情于吴文化的习惯,营造研究吴文化的氛围,树立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品质。 跟踪调查。 做好后期测试,比较分析。(四)第四阶段(2009年6月9月)总结阶段 整理分析各阶段成果资料。 撰写课题研究报告。七、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向传统文化要德育资源,提高学生的品德素养传统地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是人文苏州的个性,也是苏州地域的人文个性。而吴文化是一座
14、地域文化中资源丰富的宝库,其思想性、知识性、人文性极强,有较高的开发和利用价值。学校德育需要现代文明,同时也需要传统的人文教育资源,将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学校德育资源,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不仅有利于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而且能使德育更具有地域人文的特质和风采。几年来,在开发、利用本土人文教育资源、提高德育实效的课题研究实践中,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几千年来这方土地积淀的思想、道德、文化、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等人文教育资源是那么丰厚,向地域文化要德育资源,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融整合,拓宽了我们的德育思路。(一)、利用各方资源,开阔德育视野近年来,我们相继整合、利用本地域范围内的公安交警、文体办、
15、外企、社区等单位的德育资源,建立了校外德育基地;利用市区丰富的园林、博物馆、图书馆、群众艺术馆、古城区保护街区等地域人文资源,不断拓展了学校德育工作渠道。1着眼本土开发,建设德育基地随着我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的加快,文化生活环境的不断改善,全社会已逐步形成重视教育的共识,社区在学校素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已越发明显地表现出来。在这样的优势背景下,有效开发和利用学校周边的人文教育资源,对于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有着十分深远的现实意义。利用社区内所辖单位建立校外德育活动实践基地,就是近年来我校将德育拓展到校外的一种有益尝试。课题研究启动以后不久,我校建立了“宝带桥德育基地”等,帮助学生了
16、解社会、从事德育实践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也切实提高了德育活动教育效果。2聘请各路人才,丰富德育内容在“要么不给,要给就给最好”的思想指导下,我们请学校最好的吴文化、历史、艺术老师执教,开展评弹、昆剧、二胡、琵琶、笛子、古筝、国画、书法、陶艺等课外活动,让孩子们在享受到专业化教育指导的同时,接受热爱家乡、热爱民族文化、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情感熏陶,培养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操。评弹艺人的长袍醒木,昆剧中飘逸潇洒的水袖兰花指、委婉典雅的民乐曲调、墨香扑鼻的秀美文字、古朴风情的手工艺给孩子们带来了吴文化的浓浓滋润,使他们充分感慨生活、成长在这方土地上的幸福和自豪。3走进历史街区,沐浴文化雨露苏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是名扬海内外的“山青水秀之乡,历史文化之邦,名人荟萃之地”。千年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