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3 ,大小:178.02KB ,
资源ID:2866717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866717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发展粮食产业经济要聚焦统筹四大关系.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发展粮食产业经济要聚焦统筹四大关系.docx

1、发展粮食产业经济要聚焦统筹四大关系发展粮食产业经济要聚焦统筹“四大关系”(节选)青岛市即墨区粮食办公室 孙希利 刘松一、正确理解粮食部门、企业、行业、产业的概念和关系,合理区分其内涵与外延,准确把握推进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的思路和要求。粮食产业经济的诞生发展,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建国后至上世纪末,官方文件、宣传普及绝少提及“粮食产业”,提法较多、耳闻详熟的有粮食部门、粮食企业或粮食行业。一般讲,“粮食部门”是指县级以上各级粮食行政管理机构,后逐渐扩大为包括受其直接领导、管理、监督、服务、从事粮食“购销调存加”等业务的国有独资或控股企事业单位;“粮食企业”是指区域内从事粮食收购、储存、运输、加工、销

2、售、供应、进出口等业务的国有独资或控股企业,后逐渐扩大为包括外商独资、合资合作、民营等不同所有制性质、从事粮食经营管理等不同业务的外资和社会粮食经营企业;“粮食行业”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基本包括了区域内各级各类从事粮食经营管理等相关业务的不同企事业单位和经营者。“粮食产业”的提法、名称则是近几年来才逐渐规范的,其发展历程是2001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到“有条件的地方,可积极推进粮食产业化、规模化经营”;2004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发展社会化粮食储运体系、粮油精深加工和粮食产业化经营”;2006年国务院关于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政策措施的意见再

3、提“大力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2014年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的若干意见阐述“促进粮食产业健康发展”。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则洋洋数千言专文部署粮食产业经济,这在我国粮食经济发展史上尚属首次,充分彰显了发展粮食产业经济的重要性。“粮食产业”归纳起来涵盖了粮食生产、流通、消费等重点领域和生产、收购、储存、运输、加工、销售、供应、进出口等主要环节,彰显了“大粮食、大产业、大市场、大流通”新思想、新理念,与传统粮食部门、粮食企业、粮食行业之间既有区别,也有联系,既有各自不同,也有交叉重合。因此,推进粮食产业经济发展,必须首先明确粮食部门、粮食企业、粮食行业、粮食产业的概念与关系,合理区

4、分其内涵与外延,准确把握推进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的思路和要求,指导、推动各项工作有序开展。二、正确理解粮食产业主体、产业基础与创新粮食产业发展方式之间的关系,准确把握推进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的重点和载体。企业既是行业或单位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主体,又是区域或部门产业经济发展载体,也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进步的血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部门、行业或产业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作为企业主体,按所有制性质、资本构成、业务分类、地域层级、规模大小等划分,又可分中央、地方储备粮管理、军粮供应等政策性企业;中央、地方等国有独资或控股商业性企业;大型龙头、区域骨干、产业化、一体化企业或小微企业;还包括外商独资、合资合作、私

5、营民营、混合所有制企业和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民、个体工商户、粮食经纪人等新型经济组织,形成了以国有为主、多元并存、相互竞争、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业态,夯实了粮食产业经济发展根基。因此,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就要正确理解粮食产业主体、产业基础与创新粮食产业发展方式之间的关系,准确把握推进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的重点和载体。当前重点要以培育壮大粮食产业主体为目标,以夯实粮食产业发展基础为抓手,大力建设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完善现代粮食物流体系,健全粮食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培育壮大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支持多元化主体协调发展,壮大企业规模与实力,蓄积发展后劲与潜力。具体讲,各

6、级各地、各有关部门单位和市场经营主体,一是以资本为纽带,以产权为桥梁,以共赢为目标,大力推进“一县一企、一企多点”改革,把“小巴掌”攥成“大拳头”,着力改变企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分散经营和各自为阵等不利局面。二是打破地域区划和行政层级限制,推进不同层级、范围、所有制的兼并重组,从“小舢板”发展到“大舰队”,从“一股独大”到“多元治理”,积极稳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着力打造区域骨干粮食企业集团,构建跨区域、跨行业的“产购储加销”协作机制,做强做大一批具有竞争力、影响力、控制力的骨干国有粮食企业,增强市场化经营能力,有效发挥稳市场、保供应、促发展、保安全的重要载体作用。三是不断提升国有粮企市场

7、观念意识,转变经营服务方式,从“开门收粮”到提供“五代服务”,从“一进一出”到上下游“两头延伸”,努力改变“收原粮卖原粮”单一模式,实现“产购储加销”一体发展,三次产业融合共赢。四是培育、发展和壮大从事粮食收购和经营活动的多元粮食市场主体,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粮食市场体系,主动适应形势发展变化,支持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参与和承担政策性粮食收储业务,在确保区域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探索创新龙头企业参与地方粮食储备机制,提高区域粮食宏观调控和应急保供、保障粮食安全能力。五是密切与农民、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社、集体经济组织等粮食生产者或消费者的关系,创新粮食产业发展方式,促进粮食全产业链发展,推

8、动粮食产业聚集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发展新的业态,推动“互联网+粮食”行动,发展粮食电子商务,推动“网上粮店”等新型粮食零售业态,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六是找准特色定位,实施品牌战略,充分发挥品牌引领作用,做好市场细分和差异营销、精准营销,大力发展“三品一标”粮食产品,不断提高优质粮食产品数量和质量,尽量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质、高端、特色、多元、差异化消费需要,推动粮食产业经济健康、协调、持续、稳定发展。三、正确理解粮食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与粮食企业“深化改革、转型发展”的关系,找准推进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和启动点。总体来讲,由于我国国情、粮情和粮食商品的特殊性,粮食企业大多是

9、低端、弱质、低效、小微企业,准入门槛低,规模小,业务单一,资金需求量大,经济效益低,抵抗风险能力弱,在市场竞争中处于相对劣势。但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只有弱势的企业,没有弱质的产业,要想生存发展,必须主动顺应形势,贴紧时代需求,彰显时代特色,推动深化改革,加快提质增效,从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与发展。具体来讲,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进入深水区、攻坚期与窗口期,经济发展面临新常态、新思路、新挑战,正确分析把握粮食供给由总量不足转为结构性矛盾和“五高”并存、销售不畅、优质粮食供给不足、深加工转化滞后等突出问题,大力实施“三去一降一补”,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进粮食商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发展环境,减

10、轻企业负担,激发内生活力,加快转型升级和转型发展,显得十分重要,而且非常紧迫。因此,各级各地、各有关部门单位与个人,一是要正确理解粮食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与粮食企业“深化改革、转型发展”的关系,找准推进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和启动点。二是要主动适应粮食消费、市场和流通、产业等发展变化特点,大力发展优质粮食工程,增加绿色优质粮油产品供给,增加多元化、定制化、个性化产品供给,促进优质粮食产品的营养升级扩版。主动适应粮食消费更加方便、快捷、放心、大众化、精细化、特色化等需要,大力实施“放心粮油工程”和“主食产业化工程”,加快主食产业化发展步伐。三是要统筹利用现有粮食仓储设施与资源,整合各方力

11、量,加快粮食精深加工与转化利用,实现“吃干榨净”,循环发展。四是要加快科技兴粮、人才兴粮步伐,加快粮食科技创新突破与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健全人才保障机制,强化科技创新与人才支撑,为实现粮食产业转型升级与发展提供坚强保障。四、正确理解高端规划、顶层设计、总体部署与分类突破、精准施策、整体推进的关系,准确把握因地因企制宜、分级分区指导、整体协作联动、推进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的方法步骤和保障措施。会议的召开和意见的实施,是指导发展粮食产业经济的纲领性、制度性、规范性文件,具有高端规划、顶层设计、总体部署等特点。深入开展“深化改革、转型发展”大讨论、“大学习、大调研、大改进”活动和顺利召开全国现场经验交流会

12、,又是一次再动员、再部署、再提高。但我国疆域辽阔,人口巨量,民族多元,地貌多样,差异明显,粮食生产、流通、消费等诸多领域与经营管理、监督调控等不同环节明显具有地域分区复杂性、管理分级层次性、责任主体多样性、业务分类广泛性、人员组成复杂性、思想认识差异性等特点,全国各级各地粮食部门、行业与企业,推进粮食产业经济发展不可能一刀切,一个目标,一个模式,一个样本,千篇一律,整齐划一,必须正确理解高端规划、顶层设计、总体部署与分类突破、精准施策、整体推进的关系,准确把握因地因企制宜、分级分区指导、整体协作联动、推进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的方法步骤和保障措施。具体讲,一是结合各自实际特点,贴紧任务目标需求,准确

13、把握重点难点,突出“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主题,坚持因地因企制宜,分级分区指导,准确把握“五大关系”,大力推进“三链协同”,统筹建设“四大载体”,全面细化方案,落实责任措施,明确方法步骤,全员广泛参与,稳步推进实施,务求取得实效。二是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党性观念,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抓重点,出亮点,争主动,真落实,求实效。加强统筹指导,积极研究落实,尽早出台贯彻意见,纳入省长责任制考核,层层传导压力,切实增强自觉主动性和使命责任感。三是强化政策扶持,创新配套完善,把会议精神和意见明确的各项优惠政策扶持措施落到实处,发挥综合效力,充分调动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四是大力推进政府职能作风转变和

14、“放管服”改革,全面实施审批服务“一窗受理”、“一次办好”改革,进一步转职能、改作风、提效率,优化营商发展环境,切实履行好“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为业者护航”的职责使命。五是搞好宣传引导,准确解读政策措施,及时回应社会关切,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抓好培育典型和示范推广,推动粮食产业经济实现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和提质增效,为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夯实产业基础,确保取得实效。关于粮食流通新业态与监管改革的探讨(节选)青岛市粮油质量检测中心 尚伟方一、我市粮食流通新业态的特点及产生原因(一)流通渠道拓宽,传统渠道缩减青岛市属于粮食消费型城市,本地粮食作物主要为小麦和

15、玉米,大米、大豆等基本依赖外来输入。我市原有的粮食流通模式可大致参见下图。本地、外地粮源经粮食加工经营企业流转,于市内各粮油综合批发市场集散,后由各级分销商销售至食品加工企业、商场超市、餐饮场所等,或由消费者直接采购,最终到达岛城人民的餐桌。其中,市粮油综合交易批发市场最多可为70%的青岛城市居民提供口粮供给。原有的粮食流通模式简图这种粮食流通模式产生的原因包括:一、市粮油综合交易批发市场的地理优势:直通场区的铁路和临近的高速公路带来物流的便利,可以降低粮食的运输成本;二、政府的政策导向,市政府的大力投入和政策支持;三、抱团经营的规模效应有利于市场的扩大和竞争。该模式是过去一段时期市场演化的产

16、物,现阶段我市的粮食流通监管体系也是应运而生,与这种模式相匹配。这种传统粮食流通模式的益处是:1、渠道单一,便于监管;2、规模经营,管理规范;3、平台优势,促进竞争。这给粮食流通监管带来了便利,使得我市粮食监管部门可以从源头把关,做到对每批次入市粮油都进行质量检测,从而大大降低我市粮食安全风险。因此,近年来我市的粮食流通监管取得了良好成效,受到了广大市民的一致好评。但是,这种流通模式正悄然改变。2016年我市常住人口已达到920.40万人【1】,市粮油综合批发交易市场主要服务的市南区(58.03万人)、市北区(108.37万人)、崂山区(43.55万人)、城阳区(70.23万人)四个行政区划的

17、人口较之前保持小幅上涨,且连续多年保持上涨态势。从下图我们可以看出,从2016年至2017年【2】,市粮油综合批发交易市场入市粮油吨数有一个较大幅度的下跌。在2018年【3】,下跌势头依然保持。这一现象与我市人口增长的趋势不相符合。按照一般规律,这说明新的粮食流通渠道已经形成,传统流通渠道被一定程度的替代。 笔者通过对数十家粮食经营单位和商场超市进行咨询调研,绘制出现阶段青岛市粮食流通的模式图如下:现行的粮食流通模式简图与传统的粮食流通模式相比,其中最大的变化就是现代粮食物流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粮食批发市场的功能。从源头的粮食运输到末段的快递配送,现代粮食物流体系已在我市逐步建立。(二)

18、流通结构扁平化,流通时间大大缩短我市粮食流通新业态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流通结构扁平化,流通时间大大缩短。得益于现代物流业的飞速发展,粮食企业直销消费者和电商平台销售配送粮食已经走入百姓的生活。无论是粮食生产经营企业与消费者的直接对接,还是与大型超市等粮食销售企业的强强合作,都减少了中间环节和仓储成本。这两种销售方式具有更大的价格优势和效率优势,为粮食物流提速提供了软件保障。飞速推进的城市化进程、完备的基础设施建设为粮食物流提速提供了硬件保障,使得货品配送更加精准、高效、便捷,极大的提高了粮食物流效率。集仓储、集散、批发、配送于一体的地区级的大型物流配送中心的广泛建立,使得粮食配送的距离大大缩短。

19、部分电商品台的粮食配送时间已从天为单位计量,提升到以小时为单位计量,粮食流通时间大大缩短。(三)流通方式流量化,流通粮食的种类不断增加我市粮食流通新业态的另一个特点是流通方式流量化,流通粮食的种类不断增加。粮食流通的流量化是指每次交易的粮食量可大可小,如同流体一般。上至大型企业批量采购、招标采购数万吨粮食,小至消费者网购几天所需的口粮,粮食流通已不再拘泥与传统的大批量流转。订单经济的普及使得粮食流通的形式不断丰富:消费群体的购粮跨度已经实现从克到吨的延伸,购买的方式也从简单的购买拓展成订购、团购、私人订制等。粮食的来源已拓宽至全国乃至全世界,尤其是经过加工的半成品粮食产品日渐成为消费者青睐的对

20、象。(四)粮食流向改变,粮食消费结构改变通过分析近几年我市粮油综合交易批发市场的入市粮油数据和对粮食经营企业的访谈记录整理,笔者发现我市的粮食流向和消费结构已与往日不同。1、粮食流通量上升的渠道包括:电子商务平台网络销售;粮食企业直销;小型放心粮食示范店分销;货销分离的新兴小型粮食批发交易市场分销;农户直销消费者。导致这些渠道流通量上升的原因包括:电子商务的兴起和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基于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的现代商业模式发展,给消费者提供了更为快捷、便利的购买方式,促使消费者选择新兴的网购方式采购粮食。另外,电商平台在拓展市场期间的优惠活动也是吸引消费者的一个重要原因,部分电商粮食产品的销售价格甚

21、至低于本地粮食批发经销商的产品进价,使其无法与之竞争。货销分离的经营模式有利于粮食经营者降低经营成本,将销售平台和仓储分离或者移至网络,可以大大节省场地、水电、人员等费用,专业库房的使用有利于流转粮食的保藏和管理,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提供高效且稳定的配送服务,降低了粮食企业的经营成本。农家乐、土特产等新兴产品经由网络和自媒体走进城镇居民的生活,其采购方式的趣味性和产品相对环保、健康的特性,使其成长为颇具潜力的增长点。2、粮食流通量下降的渠道包括:流向餐饮企业的粮食数量减少。可能的原因包括:餐饮企业为便于管理开展统一采购或网上订购,这类方式采购的粮食大多是从粮食生产商家直接进货,并不经由本地的粮食

22、流通渠道,所以经由传统渠道流向餐饮企业的粮食数量减少。流向学校、工厂、建筑工地等大型食堂的粮食数量减少。随着我市旧城改造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大量工业企业、学校向外迁移至郊区地市,施工工地也随着市内城镇化建设的完成而逐步外移。随着学校、工厂、工地搬走不仅是人,还有粮食需求。因为这些单位往往会在单位驻地就近选择粮食供应商,导致原有的粮食流通渠道萎缩。流向大型粮食加工企业的粮食数量减少。大型粮食加工企业作为用粮大户是各地粮食厂商竞争的焦点,近年来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许多国家级、地区级的大型粮食企业拓展青岛市场,凭借企业的技术、体量、资金、政策优势,对本地粮食企业造成一定的冲击,这些大型企业的粮食往往

23、采用本地建厂直供或者跨地区物流实现厂商对接。这部分粮食同样未经过传统的粮食流通渠道,导致传统渠道萎缩。流向百姓家庭的粮食数量减少。可能的原因包括: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百姓的饮食结构也发生了变化,粮食消费日益多元化,下图可以反映出这一点。岛城人民的大米消费量呈下降趋势,杂粮消费呈上升趋势,这可能与人民逐渐养成的健康、营养的饮食习惯有关。青岛市粮油综合交易批发市场入市粮食占比表(截止至2018年6月)年份大米入市吨数占总吨数百分比小麦粉入市吨数占总吨数百分比杂粮吨数占总吨数百分比201413166058%5142820%4659820%20159772254%4081723%4146223%

24、201610543153%4629623%4701724%20179333951%3884821%4916327%20183541649%1624423%1992228%流向市粮食综合交易批发市场的粮食数量减少。一是由于城市化建设的不断进行,城市的道路交通格局也随之变化。市粮食综合交易批发市场的交通优势和区位优势不再存在,交通拥堵导致物流成本上升,迫使部分入市粮食企业选择郊区地市的粮食交易场所流转集散。二是因为周边地市新建粮油交易场所设施自动化水平高,装卸效率高,具有更大的效率优势,吸引了很多粮食企业入驻。二、我市粮食流通新业态对粮食监管产生的影响(一)流通渠道拓展,监管渠道需拓宽粮食从田地到

25、企业再到百姓餐桌,其流通渠道从传统的线状结构发展到现在的网状结构,只经历了短短的几年时间。高速的发展给我们带来的不只是便利,还有伴生的风险。许多直购、代购、团购的渠道,给粮食产品的质量监管造成了一定难度。部分新渠道的监管存在交叉和盲区,不同部门之间有权责不明析的现象,导致监管难、监管弱。(二)流通时间缩短,监管效率需提升现代商业模式追求效率和成本。监管效率,尤其是检测机构的检测效率直接影响粮食经营企业的仓储和物流成本。所以提升检测机构的检测能力和监管机构的监管效率就成了必然的选择。(三)流通产品流量化,监管方式需创新网购、直购带来的海量订单对现有的监管方式是一个巨大的考验,每次交易涉及的粮食数

26、量大小不一,品种分类不规范、来源地遍布全国等因素都是粮食流通监管的新瓶颈。亟需监管方式的创新。(四)流通品类多样化,监管范围需拓展现在不少网购粮食案例和农家乐直购粮食的案例中我们发现,部分产品并不符合传统的粮食产品分类,部分产品是多种产品混合衍生出的新品类,国家对于此类产品并无国家标准规定或无相应检验项目,或者上级主管部门不要求检验。这导致检验检测机构工作时无标准可依或者有标难依,从制度上限制了检验检测机构的检验能力。事实上,现阶段的我市检验检测机构的设备和技术条件,具备远超现行检测范围的检验检测能力,造成检测资源的浪费。三、应对粮食流通新业态,改革创新是破局关键针对我市粮食流通渠道拓展、效率

27、提升、流通流量化和流通品类多样化的新业态,笔者提出两点建议:(一)推进行业信用体系建设,促进粮食流通有效监管应相应国家号召,积极借鉴北京、江苏、安徽等城市的先进经验,依据国家粮食企业经营活动守法诚信评价办法(试行),逐步推进行业信用体系建设。以构建粮食经营者诚信体系为重点,大力加强信用管理信息化建设,促进粮食流通有效监管。建立以检验检测为抓手,信用分级制度为主体,奖惩反馈机制为杠杆的信用体系【4】,具体包括:1、建立粮食经营企业信用分级制度。以安徽省为例,按照诚信水平将企业分为A、B、C、D四个等级【5】。依据等级实施分类监管,各地对A类企业采用“结合式”监管,注重搞好服务,推动企业发展;对B

28、类企业采用“回访式”监管,注重查找不足;对C类企业采取“巡查式”监管,注重问题导向,巩固整改成果;对D类企业采取“点穴式”监管,注重问题整治,结果运用突出“联合惩戒”,实现“一处违法,处处受限”,扩大了守法诚信评价的运用范围和影响力。2、建立以抽检、巡检结果为依据的产品评价奖惩制度。依据不同的分级对粮食企业和产品进行不同频次的抽检、巡检、普查等,对于有过不良记录的厂商加大检测频次,对于诚信经营的企业减少检测频次,集中优势检验资源重点监管问题企业。3、建立与工商部门、征信部门的联动机制,共享粮食经营企业信用信息。与食药、质检等部门紧密合作,逐步实现执法联合、平台连接、信息共享的合作机制。4、建立

29、信用信息平台。利用互联网技术使信用评价科学高效。以江苏省为例【6】,粮食企业信用品系平台涵盖粮食企业5大类33个数据项,包括认证类、表彰类、监管类、违约类等信息事项120项。可以对各市县属地涉粮企业信用信息实现即时采集、及时审核、及时上传共享。5、建立基于信用体系的溯源问责制度。对于问题产品要能够追溯生产源头,既有利于对不良厂商的惩处问责,也有利于保护守法厂商的合法权益。(二)建立完善的粮食检验检测体系,全市各站点统筹协调,优化配置,实现无缝监管由市粮食局牵头,建立以青岛市粮油质量检测中心为核心,辐射带动各地市粮油检测站点,第三方检测为辅助的青岛市粮油质量监测体系,为岛城粮食流通监管提供坚实的

30、技术后盾。具体要把握下面三个重点:1、逐步消除监管盲区。动态监测体系建设的核心困难就是要面对许多国家政策、检验标准的盲区、漏点。这需要多部门相互配合,形成合力,为监测体系提供坚实后盾。让基层执行者能管,敢管,管得住。在保持传统检测项目和监测监管方式的同时,有针对性的加强新生威胁、潜在风险的检验检测,做到先知、先防、先管。要从制度上给检验检测机构松绑,释放检测机构潜力。并通过拓展和其他职能部门的合作,形成岛城粮食安全动态检测体系,扎紧岛城人民的“米袋子”。2、持续调研粮食原产地。定期开展原产地调研,科研、检验人员深入田间地头,获取粮情、墒情、行情第一手资料。并根据粮食原产地的气候、土质、污染、施

31、肥、用药等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风险防控方案,实现动态监管。3、积极服务粮食企业。加强检测机构与粮食企业的合作,检测机构要发挥技术优势,解决企业困难,为粮食企业转型升级提供助力。同时融合企业资金,优化硬件设施,提升科研能力。进一步推动监管体系由“管”向“服”的拓展,实现良性循环。 通过完善覆盖地市的检验监测网络,全面提升监管能力,实现“机构成网络,监测全覆盖、监管无盲区”【7】,达到市、县、区三级工作联动。确保粮食质量监测体系健康良性运行、履行职责、发挥作用。 综上所述,面对我市粮食流通新业态的新局面,粮食流通监管部门应当变革创新,改进监管模式,提升服务水平。通过建立推进行业信用体系建设,提升监管效率;通过完善粮食检验检测体系,提升检验监测能力。最终使我市的粮食流通监管模式与新业态相匹配,促进行业良性发展,保障岛城粮食安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