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6 ,大小:28.61KB ,
资源ID:2859063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859063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综合自然地理实习报告doc.docx)为本站会员(b****1)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综合自然地理实习报告doc.docx

1、综合自然地理实习报告doc综合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综合自然地理学实习报告 专业 地理科学 年级 2012级 姓名 秦纪锋 学号 2012447047 实习小组第四小组 小组成员蒙朦 罗宇梅 秦纪锋 黄宝 王 友 闫 寅 指导老师鲁礼新 李茂林 杨廷峰 蒋焕洲 顾永泽 吴显春 2014年7月3日 报 告 目 录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舟溪实习基地建设概述 第二节 凯里舟溪地理概况 第三节 实习区(舟溪)区域地质背景 第二章 实习的任务和目的 第一节 实习目的和意义 第二节 实习内容 第三节 实习路线及工具准备 第四节 实习准备 第三章 野外实习实践具体内容 第一节 岩溶地区与非岩溶地区第一个观察

2、点岩头 第二节 岩溶地区与非岩溶地区第二个观察点里禾水库 第三节 岩溶地区石漠化产生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第一章 第二章 绪 论 第一节 舟溪实习基地建设概述 1、关于岩溶与非岩溶的地质(地理)含义 岩溶亦为喀斯特,“喀斯特”一词源于前南斯拉夫的一个地名,因地貌的特殊性而闻名。 岩溶地区是世界上主要的生态脆弱带之一,其生态环境问题是当今国际地学研究的热点。 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是全球三大喀斯特集中分布区欧洲地中海沿岸、美国东部、中国西南部中连片裸露碳酸盐岩面积最大的地区。 “非岩溶”亦为“非可溶性岩区”一词在文献中尚不多见,这是根据与岩溶区地质岩性有别的表征现象而提出的。 曹建华,袁道先等200

3、4在受地质条件制约的中国西南岩溶生态系统一文中,用各省岩溶县与非岩溶县的人口密度、农民纯收入和国民生产总值分别作对比研究,王克林等(2008)在西南喀斯特典型生态系统土壤特征与植被适应性恢复研究中也有过非岩溶的谈及。 因此,本文将引用此“非岩溶”概念,即指非可溶性岩,而非岩溶区域则指非可溶性岩分布区。 2007年贵州省农业地质环境调查中,采集不同时代不同岩性38件样品,分析测试Mn、Mo、V等62种微量元素和P、K、Ca、Mg、Fe、Si以及Al 7种大量元素,发现贵州碳酸盐类岩石中石灰岩、白云岩的CaO、MgO、Cr呈高背景分布,即岩石富钙镁,土壤贫钙镁,农作物缺钙镁。 而农作物生长需要的微

4、量元素和有益元素Fe、Cu、Zn、Mn、B、N、V、P、Co、Ni、K等则常常缺乏。 非碳酸盐类岩石中SiO2、A12O3远高于碳酸盐类岩石中含量。 对石灰岩、白云岩等碳酸盐岩以及碎屑岩、变质岩等非碳酸盐岩类岩石中元素含量统计对比,碳酸盐岩岩石中微量元素含量为35.322 710-4,仅是非碳酸盐岩108.94210-4的三分之一,大量元素和有机质含量也远小于非碳酸盐岩,pH值更偏碱性,而非碳酸盐类岩石则偏中酸性。 可见,岩溶与非岩溶是两个具有明显差异的地质背景。 2、舟溪实习基地的典型地理现象 岩溶与非岩溶区域是两套具有明显不同的地质基底,其小区域地质构与造地层岩性也各异。 实习区内大体以南

5、西北东向的龙井街断层为界主要分为东南非岩溶区和西北岩溶区两块基础地质背景(图2)。 分布的主要地层有 (1)东南非岩溶区主要分布地层为前震旦系(Pt)、震旦系(Z); (2)西北岩溶地层区主要分布地层为奥陶系(O)、志留系(S)、泥盆系(D)和二叠系(P)等。 区内再约河与舟溪河汇集于舟溪镇中,注入清水江。 两条支流皆分别流经龙井街断层线。 非岩溶区以变余砂岩为主,构造运动上升形成了众多的“V”形沟谷地貌,两岸冲沟发育,呈树枝状分布。 区域土壤发育较好,植被长势茂盛。 岩溶区发育于可溶性岩石地段,区内以灰岩为主,岩石普遍出露地表,土壤呈间断性分布。 区内峰林地貌分布广泛,由于人为影响较深,地表

6、植被人为破坏频繁,水土流失严重,溶沟发育较好,有成群的石芽地貌分布。 不同地质背景下,其发育的土壤类型与肥力、植被类型与覆盖度皆出现明显差异,是导致生态环境系统分异主要原因,形成两套不同的生境。 经过野外调查和实验数据对比分析发现非岩溶区域土壤质地较岩溶区域粘重;样区的土壤均偏酸性,而非岩溶区域的酸性更强于岩溶区;岩溶区域土壤含水量比非岩溶地区低;区域有机质含量均较低,而非岩溶区域的有机质含量普遍高于岩溶区域;非岩溶区域的水解性氮和速效钾都比岩溶区域高,但速效磷的含量则正好相反;岩溶区域土壤肥力低于非岩溶区域;非岩溶区域的物种更为多样化,但植物数目则相反;岩溶区的生态群落比较简单,稳定性较差,

7、而在非岩溶区域乔、灌、草三个层次非常明显,生态群落复杂多样,生态稳定性良好;非岩溶区的植被多样性较岩溶区高,种类之间个体分配的均匀性较岩溶区高,群落物种数量分布较岩溶区均匀,但岩溶区的优势种地位突出;两样方的植物相似性系数为21,表明两区域的植被差异比较大。 3.舟溪实习基地的目的 调查舟溪地区的自然地理概况,主要是地质,地貌、土壤和植被的概况, 加强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自己动手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知识结构,开拓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专业知识的兴趣。 4、舟溪实习基地的社会实践意义 根据岩溶与非岩溶的地质背景存在明显不同而引起地质、水文地貌和土壤植被的巨大差异事实,采用对比分析

8、方法,开展两种地质背景下地质地貌现象和土壤植被差异性调查研究,探索两种生态环境的性质和差异性。 通过此实习基地建设与调查研究,不仅为地理专业学生提供教学实习实践环境和增长知识能力平台;也为人们提供岩溶与非岩溶差异性的科普知识;更为社会生产更好的因地制宜,合理开发生态资源,有效确定土地利用方向,科学指导生态恢复与环境保护等提供理论依据。 第二节 凯里舟溪地理概况 凯里市舟溪镇位于贵州省东南部,距凯里市中心19km,地处北纬262432263135,东经10749381075939,东临三棵树镇,南接雷山望丰乡,西抵丹赛县南皋乡和麻江县下司镇,北与鸭塘镇相接,方圆115 km2(如图1-1)。 全

9、镇人口2.3万人,耕地面积9321.14亩,林地面积4338.6公顷,森林覆盖率34。 区域位于云贵高原和东南丘陵的过度地带,地势大致从西北向东南山体逐步增高,海拔4101320m,地形以山地为主。 再约河与舟溪河从镇中心两边穿过,交汇后注入清水江。 本区域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雨日多,时空分布不均,降雨集中在5-7月,为阵性降水,暴雨多,强度大,占年降水量75以上;11-4月降水量明显减少,仅占年降水量的5以下。 该区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多年年均气温13.616.2,最高气温37,最低气温零下4-7,年均日照1255h,年均降水量11401290mm,无霜期282d。 图

10、1-1 研究区域区位图 图1-2地形图 第三节 实习区(舟溪)区域地质背景 研究区处于扬子准台地与华南褶皱带两个一级大地构造单元的过渡带,在贵州的东南部华南早古生代褶皱带内。 区内出露晚元古宙下江群、古生代二叠系、中生代中侏罗系及新生代第四系等地层,其中二叠系与下江群呈微角度不整合接触,侏罗系与二叠系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扬子准地台经历了武陵、雪峰运动、燕山运动、喜马拉雅运动等多次构造运动,华南褶皱带从武陵构造阶段早期的大洋地壳,经武陵构造阶段晚期和雪峰加里东构造阶段的过渡性地壳,到早古生代末的广西运动发生基底褶皱,并与扬子准地台焊接为一体进入稳定地台阶段,相继形成一套盖层。 区域出露的地层有从

11、前震旦系的下江群到震旦系至古生代的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另有第四系地层出露(如图3-2)。 研究区内以龙井街断层为界主要分为东南非岩溶区和西北岩溶区两块基础地质背景,龙井街断层位于舟溪西南面垂直距离4.5公里处,构造形迹大体北东向构造。 岩溶与非岩溶交界大致以这条断层线为划分,断层线西北边为岩溶区,东南边位非岩溶区图3-1。 它们的主要岩层有 (1)东南非岩溶区地层 前震旦系(Pt)大面积分布于东南区域,为变质的浅海、滨海相复理式沉积,总厚度3800m以上。 分为三组,自下而上为清水江组,主要为变余砂岩、凝灰质绢云母板岩;平略组,主要为绢云母板岩、砂质绢云母板岩;隆里

12、组,主要为变余砂岩、砂质绢云母板岩。 震旦系(Z)分布于中南区域,下统分为铁丝坳组、大塘坡组和南沱组,主要有石英砂岩、绢云母板岩、砂质板岩;上统分为陡山陀组和灯影组,主要有炭质页岩、硅质岩、白云岩、白云质页岩。 本系总厚度680m以上,下伏下江群为假整合接触。 (2)西北岩溶地层区 寒武系()分布于东北角,下、中、上三统均有沉积。 下统为砂、页岩、石灰岩,厚2701057m;中、上统主要由灰岩、白云岩、泥灰岩组成,中统厚200495m,上统厚265718m。 本系厚2659m,与下伏震旦系为区域性假整合接触。 奥陶系(O)下统分为桐梓组、鸿花园组和大湾组。 主要为生物屑泥灰岩、生物屑灰岩、泥质

13、白云岩,上、中统缺失。 本系厚280m,与下伏寒武系连续沉积。 志留系(S)地层发育不全,只有下统,下统为翁项组,主要有钙质砂砾岩,厚066m,本系厚327m。 与下伏奥陶系假整合接触。 泥盆系(D)上、中统均有沉积,缺失下统。 中统主要为泥质粉砂岩和生物屑泥灰岩;上统主要为生物屑泥灰岩和白云岩。 本系厚0396m。 二叠系(P)上、下统均有沉积,下统梁山组下部为角砾状含铁质硅质页岩、砾岩,上部为鲕状及致密状赤铁矿,厚5m;栖霞、茅口组均为燧石灰岩,分别厚107m,151m,。 上统为合山组,主要由燧石灰岩和生物屑灰岩组成,厚22150m。 本系总厚度463m。 第四系(Q)见于中上部,为残积

14、物堆积。 图3-1 研究区域地质略图 Pt前震旦系,Z震旦系,寒武系,O奥陶系,S志留系,D泥盆系,P二叠系,Q第四系. 1实测性质不明断层,2实测逆断层,3推测性质不明断层,4实测地质界线, 5推测地质界线,6飞来峰. 图3-2 样区地质特征 Qel第四系残积物,P2h2二叠系合山组二段,P2h1二叠系合山组一段,P1m二叠系茅口组,P1q二叠系栖霞组,P1l二叠系梁山组,D2m泥盆系蟒山组,S1w2志留系翁项组二段,S1w1志留系翁项组一段,O1h奥陶系红花园组,1-2w寒武系乌训组,Z1d2震旦系大塘坡组二段,Z1d1震旦系大塘坡组一段,Z1t震旦系铁丝坳组,Pt3xjq1前震旦系清水江

15、组一段,Pt3xjq2前震旦系清水江组二段,Pt3xjq3前震旦系清水江组三段,Pt3xjq4前震旦系清水江组四段,Pt3xjp1前震旦系平略组一段,Pt3xjp1前震旦系平略组一段,Pt3xjp2前震旦系平略组二段. 1逆断层,2实测性质不明断层,3推测性质不明断层,4地质界线,5推测地质界线,6采样点. 主要的岩组地层(图3-2)介绍如下 (1)二叠系合山组(P2h2) 现更名为“大隆组”,按岩性可分为下、上两部下部,黑色砂质页岩夹灰白色、灰绿色页岩及砂岩,厚20m;上部,灰色、灰黄色、灰绿色硅质页岩及砂岩,厚15m。 本组富含菊石群,如假提罗菊石、肋瘤菊石等,另有腕足类欧姆贝、植物化石鳞

16、杉等。 假提罗菊肋瘤菊石带和长兴组的古纺锤带一样,都是世界上古生界最高的化石带。 本组与下伏龙潭组(或其相当层位)呈整合接触,与上覆三迭系呈整合接触。 (2)二叠系茅口组(P1m) 主要岩性为浅灰色、灰白色块状纯灰岩为主,厚40450m。 本组与下伏栖霞组呈整合接触。 (3)二叠系栖霞组(P1q) 为浅海相硅质碳酸盐岩沉积,以暗蓝灰色层状灰岩为主,含不规则的燧石结核,厚110250m。 (4)二叠系梁山组(P1l) 岩性以石英砂岩为主,夹粘土岩及煤层,水城一带砂岩发育最佳,厚度约为100m最厚达900m。 本组分为三层下层为浅灰色含植物根茎的粘土岩;中层为黑色灰质页岩或煤层;上层为深灰色页岩砂

17、岩夹硅质岩。 厚约052m,一般10m,由南往北变薄。 (5)志留系翁项组(S1w) 上覆地层上翁项群岩性为滨海、浅海相砂质页岩,含三叶虫、腕足类、瓣鳃类、介形虫。 下伏地层下翁项群岩性为灰、灰褐、黄绿色含钙质细砂岩,间夹灰、深灰色中至厚层灰岩,具底砾岩。 含珊瑚,腕足类。 (6)奥陶系红花园组(O1h) 深灰色厚层灰岩、生物碎屑灰岩夹页岩,产朝鲜角石、满洲角石、海绵、蛇卷螺等。 厚2030余米,与下伏分乡组呈整合接触。 (7)泥盆系蟒山组(D2m) 岩性以石英砂岩为主,夹少量泥页岩、含砾砂岩及砂质白云岩。 (8)寒武系乌训组(1-2w) 岩性为灰、黄、青灰色页岩,中上部夹有一层深灰、灰色薄一

18、中层纹层状粉一泥晶灰岩,顶为深灰色中层纹层状泥岩,粉晶灰岩,向上显示变浅变厚序列。 (9)震旦系大塘坡组(Z1d) 主要为黑色、灰黑色薄层状粉砂岩及粉砂质页岩,夹含锰页岩和含锰灰岩。 厚数米至二百米左右,在黔东北松桃一带最厚,往东至湘、鄂等地变薄。 该组位于古城组与南沱组之间,与下伏古城组为整合关系。 产微古植物Trachysphaeridium rude, T. Cultum, T. Simplex;藻类Eosynechococcus datangpoensis, Nanococcus vulgaris; 菌类Eoastrion sp.等。 (10)震旦系铁丝坳组(Z1t) 整合于下伏两界河

19、组和上覆大塘坡组之间的一套中粒碎屑沉积。 岩性为浅灰、灰、深灰色中厚层含砾杂砂岩、砾质砂岩、混碛岩、砾质泥岩、杂砂岩、岩屑砂岩、粉砂质粘土岩。 (11)清水江组(Pt3q) 主要岩性为浅灰、灰绿及深灰色变余凝灰岩、变余沉凝灰岩、变余砂岩、粉砂岩及板岩等。 以含较多凝灰质为其特征,砂岩中有时含粘土质砾石。 该组普遍发育鲍马序列,多种类型的槽模构造,显然为陆源碎屑浊流沉积夹有火山碎屑重力流沉积。 实质可能包含火山碎屑浊积岩和碎屑流沉积。 (12)平略组(Pt3p) 主要岩性包括浅灰、灰及灰绿色绢云母板岩及粉砂质板岩夹少量凝灰质板岩及变余砂岩等。 板岩中见有少量微古植物Leiopsophosphae

20、ra sp.,Trachysphaeridium sp.等。 第二章 实习任务和目的 第一节 实习目的 (1)认知地理现象。 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对野外典型地理现象的直接观测、认知、描述和对比分析,获得基本地理现象的感性认识,加深室内教学中基本地理知识和理论的理解,培养地理思维能力和时空观念。 (2)熟练掌握一些野外地理工作的基本技能。 熟练掌握地质罗盘、地质图、地形图和野外记录薄的基本功能和作用;掌握地质剖面的野外定点、产状测量和描述记录等工作技能,以及初步掌握一些常见岩石类型的野外识别方法;掌握宏观地貌的考察与描述方法,以及河流地貌的对比观测与分析;掌握土壤完整剖面的开挖与观测描述方法,样品

21、采集以及室内处理与测试分析;掌握植物调查方法和标本采集标准,以及标本鉴定与分析。 (3)培养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学习生活作风和科学精神,锻炼意志,增强体质,适应野外地理工作环境。 (4)了解人与自然、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关系,增进人文和社会意识,增强地理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第二节 实习内容 为了让学生尽量不要做同样的问题,同时也满足不学生们兴趣爱好而有更多的选择空间,根据实习区域的地理环境特点及其出现的地理现象。 在区内设计4个大的实习调查方向,它们的基本内容介绍如下 (1)岩溶与非岩溶的地质剖面对比观测 以案例(剖面)分析的形式,调查岩溶与非岩溶区域的地质背景的差异性。 分别

22、在岩溶与非岩溶区域的某个岩组地层上,分别找到一个比较典型的地质剖面,分别做较为详细调查,然后做对比分析,找出两者的差异性问题。 (2)岩溶与非岩溶的水文地貌考察与对比分析 考察岩溶与非岩溶区域的宏观地貌形态的差异性问题,并作流水地貌的对比分析。 在岩溶与非岩溶的特殊地质背景和水动力的内外因作用下,发育不同的宏观地貌类型组合和差异的流水地貌形态,因此,实习奖通过大量的野外实习实践来探讨两者的地貌差异状况及其原因。 (3)岩溶与非岩溶的土壤剖面观测及其理化测试分析 通过岩溶与非岩溶区域的土壤剖面的野外调查、观测分层与描述和室内处理与理化测试分析,探索不同地质背景下的土壤性质及其肥力的差异性,并分析

23、其原因和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4)岩溶与非岩溶的植被调查与标本鉴定及其对比分析 采用样方调查方法,对不同地质背景下生长的植物类型,生物多样性以及对生态环境的效应问题进行对比分析与探讨。 第三节 实习路线及工具准备 时间2014年6月19日早上830到2014年6月19日下午1700 本次实习线路凯里-舟溪岩头-舟溪镇-舟溪董公-凯里。 基础工具图书(教科书),电脑(相关软件),网络资源,等等。 野外工具地质包、地质锤、罗盘、放大镜、测绳(皮尺)、锄头、铲子; 地形图、地质图、相关遥感图像; 标本夹、直尺、量角器、铅笔、橡皮、野外记录本; 话筒、GPS、数码照相机、笔记本电脑等。 长衣长裤,运动

24、鞋,雨伞,干粮 室内工具土壤实验室的土壤理化性质处理与测定相关仪器、仪表和工具,鉴定相关工具,地质岩石标本鉴定与测试工具,等等。 第四节 实习准备 (1)实习前期准备 参照于老师自然地理学实习指导书,并且自行到图书馆,资料室和网络(尤其是中国知网,网络共享资料等)查阅相关的文献和资料,了解实习区域的基本情况和实习的基本内容,明确要探究的基本方向和问题。 并把在查找资料过程中所遇到的不懂得问题加以记录,已备在实习过程中向老师请教。 (2)分工情况 实习将分飞四个阶段,即实习前资料准备、实习过程、室内整理与样本测定、数据资料分析与报告撰写。 本组由8名同学组成,分别是蒙朦、姚敦海、王友、秦纪锋、罗

25、宇梅、黄宝、闫寅、刘政委。 学生秦纪锋在实习过程中所担任的小组分工情况为负责对相关地点的拍照摄像,对所属地区的特点加以记述。 例如在舟溪岩头的实习,将所选剖面中各个点的植被,坡度等用相片的形式记录下来,供给组员分析。 第三章 实习具体内容 第一节 岩溶地区与非岩溶地区第一个观察点岩头 凯里市舟溪镇岩头 图3.1.1 岩头地形图 图3.1.2 岩头土地利用类型图 下列表格为我们在岩头所做实习的结果 岩石类型 植被类型 坡度 高度 土壤类型 土地利用 1 砂岩 主要以乔木为主 约40 约15米 黄棕壤 主要种植松树 2 砂岩 主要以灌木为主 约25 约20米 黄棕壤 天然灌木丛 3 砂岩 灌木丛、

26、人工农作物 约30 约30米 黄棕壤 人工农作物(主要种植玉米) 4 砂岩、石灰岩 人工农作物 约5米 水稻土 人工农作物(主要种植西瓜) 5 石灰岩 人工农作物 约35 约20米 腐叶土 人工农作物、天然溶洞 6 石灰岩 主要以灌木为主 约20 约15米 腐叶土 天然灌木丛 7 石灰岩 主要以乔木为主 约30 约10米 腐叶土 主要种植松树 实习总结 在岩头,我们组所选的考察点整体成U形状,在老师的指导、同学的观察以及对相关舟溪地质地貌的了解,我们所在的位置是岩溶地貌与非岩溶地貌的交界点。 从现场可以看到非岩溶山地这边整体坡度小,植被相对于岩溶山体那边的植被更为茂盛。 非岩溶山体山顶多为乔木

27、,山腰为灌木间有农作物种植,山脚为农作物。 我们都知道,随着海拔的增高、气温、降水、土壤土层厚度都会有所变化。 但我们所观察的非岩溶山体土层厚,山体高差也不是很大,山顶是乔木,按科学理论,山腰山脚也应该是乔木,然而看到的却是作物和灌木。 显然,由于非岩溶山体这边土壤厚度大,坡度缓,后期受到人为干扰强,整体植被土壤坡度形态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然而在岩溶山体这边,几乎所看到的都是碳酸岩石,山体整体陡峭,在岩石上薄薄的覆盖一层腐叶土,上面长有灌木,局部有低矮乔木。 我们还看到一个直径6米左右的溶洞,这就很具体的说明了两边地质构造的不同,还看到一个煤矿的废旧矿洞,煤炭形成于二叠纪,显然这里在古时发

28、生过剧烈的地质构造。 在岩溶与非岩溶山体中间,是一块较为平坦的谷地,土地里的作物为西瓜,还有一条小河流,从小河的形状和谷地的形态可以看出,非岩溶山体这边受到的河流下切侵蚀作用强。 河流下切岩溶山体的作用下,所以我们看到河流沿着岩溶山体向下流。 因此,河流对非岩溶地区的侵蚀作用强烈,对岩溶地区的侵蚀作用弱 第二节 岩溶地区与非岩溶地区第二个观察点里禾水库 凯里市舟溪镇里禾水库的位置以及我们小组所做的剖面情况 图3.2.1 里禾水库地形图 图3.2.2里禾水库土地利用类型图 岩石类型 植被类型 坡度 高度 土壤类型 土地利用 1 石灰岩 主要以乔木为主 约85 约10米 腐叶土 天然松树林 2 石

29、灰岩 主要以灌木为主 约80 约20米 腐叶土 天然灌木丛 3 石灰岩 草本植物 约90 约5米 腐叶土 天然草本植物 4 石灰岩 苔藓 腐叶土 苔藓 5 砂岩 以灌木为主 约80 约20米 黄壤 天然灌木丛 6 砂岩 以乔木为主 约85 约10米 黄壤 松树 里禾水库地区实习总结 在里禾水库,我们看到岩溶与非岩溶有很明显的差异。 岩溶山体呈现出很陡峭的山崖,植被主要为灌丛,几乎没有土层,从水库的大坝前可以看到,岩溶那边的山体被切割的很弱.然而,非岩溶这边则出现阶地,河漫滩等。 这说明了非岩溶地区受流水作用强。 在非岩溶地块,岩石多疏松,且含水多。 在那里可以看到,同种类的植物在非岩溶这边长得

30、高大,这与岩溶与非岩溶岩性的软硬度有关。 岩溶地区岩石坚硬,受外部因素侵蚀风化作用弱。 而非岩溶地区岩石较软,受风化作用强,成土也较快,所以整体植被、土壤土层厚度都比岩溶地区优越。 第三节 岩溶地区石漠化产生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一、自然条件 1.地质环境 碳酸盐岩广泛分布且岩质坚硬、至纯为石漠化的发生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主要分布在灰岩、灰岩与白云岩混合型碳酸盐岩、碳酸盐岩夹碎屑岩中。 区内大面积出露为碳酸盐岩。 特殊的岩溶地貌格局为石漠化提供了良好的发育空间。 新构造运动为岩溶石漠化的发育提供了动力。 在地形切割大、地面坡度大的丘陵谷底、峰丛洼地、峰林洼地等地貌背景条件下,石漠化分布面积及是

31、谋划的发生率均较大。 新构造运动为岩溶石漠化的发育提供了动力。 自西向东大面积、大幅度倾斜上升的同时,伴以断裂、断穹的差异上升和某系断陷盆地的相对下降,并继承老的地质构造再次活动,而整个上升运动又具有间歇性。 新构造的强烈活动加速了岩溶地貌的演化,地表的切割深度较大,加快了水土流失,为岩溶石漠化的形成提供了动力条件。 2.水文、气象条件 受季风气候的影响,水热配套,有利于碳酸盐岩的溶蚀、沉积,有利于岩溶的发育,更有利于岩溶水温地表、地下双层结构的形成。 碳酸盐岩分布区,地下水发育,大量基岩裸露,地形切割强烈,各种溶蚀裂隙洼地落水洞发育,地表水往往妹有完整的排水系统,使雨水和地表水极易漏失到地下

32、。 地下水埋藏深,岩体中包气带厚度大,近地表浅出岩体常处于疏干状态,不利于植被生长。 岩溶石山地区大部分区域降暴雨多、河流落差大,水土容易流失。 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化学溶蚀作用强烈,岩溶作用以溶蚀作用为主,溶蚀作用使碳酸盐岩的成壤率远远小于气溶蚀率,加速石漠化形成。 3.成土条件差、水土保持能力弱及植被覆盖率低加速了石漠化的进程。 岩溶地区岩质坚硬、至纯,极难被分化分解,风化壳形成慢,成土过程缓慢,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差,土壤易遭受侵蚀。 岩溶作用造成地表岩石“千窗百孔”,雨水和地表水容易漏失,土壤持水能力极低,缺水少土使植被生长缓慢,森林恢复周期较长。 4.其他自然灾害 罕见的冰灾等突发性自然灾害使林木被压断,幼小树苗死亡,森林覆盖率日趋减弱。 加剧石漠化形成。 二、人类活动 1.纵火烧山、过渡开垦、过度放牧,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