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0 ,大小:28.93KB ,
资源ID:28585015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858501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八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教案简案五篇.docx)为本站会员(b****1)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八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教案简案五篇.docx

1、八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教案简案五篇2021八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教案简案五篇教案的作用有很多,作为新的老师教案的重要性是不容小觑的,首先在编写教案的过程中,要熟知教材,教参和作业,其次写教案的过程也是思维连贯发散的过程,再者经过不断的修改和试讲进一步完善教案,能更加提高自信心。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方便大家学习。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1 桃花源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文言字词;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理解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诵读的基础上,感受桃花源的美,描绘桃花源的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对“桃花源”的理想社

2、会的描述,认识其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教学重点:感受桃花源的美,描绘桃花源的美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首先,看PPT欣赏图片。同学们,当你们看到这样的美景时,脑海中会想到哪个成语?(引出“世外桃源”这个成语)“世外桃源”这个成语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分享交流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陶渊明,东晋诗人,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因其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

3、。 本文大约写于宋永初二年(4_年),陶渊明约57岁。他既拒绝过东晋政权的征召,又复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而以桃花源诗并记寄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 2、字词正音 豁然开朗hu屋舍俨然sh yn阡陌qin m 黄发垂髫tio便要还家yo诣太守y 3、朗读感知 范读课文,清楚、流畅。 清楚:句读分明,节奏合理,语速适中。 流畅:语句流利,音韵铿锵。 4、了解文章 文章是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明确: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寻找桃花源 三、细读课文,质疑探究 第一节:发现桃花源 1、渔人怎样发现桃花源的? 2、桃花林里的自然景色如何?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明确:为写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神秘气

4、氛,也为写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3、如此奇异幽雅的环境,假如你来到这里,你会有何感想?你又有何推断呢? 明确:有山有水,人杰地灵。或,心情舒畅、愉快、惬意。 推断:A、有人。B、那么,这里的人的生活又如何呢? 第二节:进入桃花源 1、渔人入山后,看到了怎样的图景? 2、这里的人生活的好吗?何以见得? 3、讨论:如此之美的环境,在现实生活中能找到吗? 第三节:访问桃花源 1、桃花源的人见到渔人有何反应?说明什么? 明确:大惊显示出桃花源与外界隔绝久远。 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热情、好客,民风淳朴 2、桃花源人来到这个地方的原因? 3、讨论: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何“皆叹惋”? 明确:A.陶

5、渊明所处时代。B.作者寄托的美好理想社会。 4、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明确:怕世人找到,破坏他们安宁的生活。 第四、五节:离开桃花源,寻找桃花源 1、渔人离开桃花源怎么做的? 2、他为何没有答应桃源里人的要求? 明确:桃花源是理想的社会,渔人也想让大家都能过上这样的好生活。 3、结果如何?作者为何这样写? 明确:遂迷,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境界,同时增加文章的神秘色彩。 四、研读课文,深入探讨 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明确: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

6、。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五、课堂小结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再一次感受桃花源的美丽与神奇。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阅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归园田居饮酒等作品。 3、写一写或者画一画你心目中的世外桃源。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2 小石潭记 教学目标: 1、朗读感知,读懂文意和脉络; 2、细读品味,感受美景和情感; 3、知人论世,领悟处境和心境。 教学重点: 朗读感知,读懂文意和脉络;细读品味,感受美景

7、和情感。 教学难点:知人论世,领悟处境和心境。 教学创意:以反复诵读为手段,以抓关键词为方法,以情感变化为抓手,带动对文章脉络的梳理,对小石潭美丽景色的赏析,以及对人物内心情感的体悟。 教学步骤 一、激趣导入 背诵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找出这首诗中最能表现作者心境的两个字。没错,”孤”和“独”,这就是诗人当年参与改革失败被贬时的心情写照。柳宗元被贬永州做司马期间,寄情山水,写了八篇游记,史称“永州八记”,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其中一记,小石潭记。 二、译读,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 初读,圈出生字词,查字典读准字音。 2、读懂文意 以小组为单位,借助课下注解和工

8、具书疏通文意,教师巡视,师生交流。 3、读出文脉 (1)作为一篇游记,本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请同学们在文中标示出表明作者游踪变化的词语。 从小丘西行下见小潭潭中潭西南而望坐潭上记之而去 把握游记以游踪为序以及本文写景移步换景与定点观察相结合的特点。 (2)在游览的过程中,随着景物的变化,作者的心情也随之变化。请同学们找出文中表明作者情感变化的句子。 “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三、品读,缘景明情 柳宗元为什么先是快乐的后来又悲伤了呢?下面我们就循着文脉来找答案。 1、品读“心乐之”。结合小石潭美景,感受其“乐”。 课文开头就说“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意

9、思是声音很好听,使我很高兴,作者是“乐其水声悦耳”。请大家读课文,试着将“心乐之,乐其-”补充在文章某句话后面,连起来读一读,感受作者的“乐”。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心乐之,乐其潭水清凉。 “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心乐之,乐其岸边石头姿态万千,形态各异。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心乐之,乐其树木青葱,藤蔓翠绿,摇曳多姿。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心乐之,乐其潭水清澄纯净。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心乐之,乐其鱼儿自由灵动,调皮可爱。 无意间发现小石潭这么个幽静美丽的地方,作者自然是激动的,惊喜

10、的。 2、品读“凄神寒骨”,结合小石潭氛围,感受其“凄”。 景美人乐,作者是不是流连忘返了呢?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如此美景却不能长时间的停留,为何?“以其境过清”。朗读直接表现“其境过清”的句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体会作者凄凉悲伤的感情。 是什么引发了作者心境如此大的变化的呢?找到关键字。“潭西南而望”的“望”字。他望到了什么?“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并不美好的设喻,正是作者凄寒、迷茫的内心体现。指导朗读,语速要缓慢,语调要低沉,读出淡淡的忧郁之感和作者内心的迷茫。 四、悟读,知人论世 柳宗元明明站

11、在潭边没动,眼前的景客观上也没有变,那为什么感受突然就不一样了呢?结合作者身世,从作者由“乐”变“凄”的微妙情感变化中领悟其孤独的内心世界。 屏幕显示柳宗元身世:(出身于官宦世家,少年有才名,20岁即中进士。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后任柳州刺史,4年后病逝于柳州任上,终年46岁。) 当作者向西南望去,见到了水流曲折幽邃,或明或暗,岸势如犬牙一般交错,于是有一种幽深不可测度的内心感受,而这一感受,似乎隐约的与自己被贬谪以来一贯的心境有某种契合,于是,眼前的景象,不再是先前的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勃勃生机了,而是显得寂寥无人,凄神寒骨。 这远离

12、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境遇何其相似,所以作者不禁触景伤情,为小石潭的处境感伤,也为自己感伤。所以再美的风景也只能带给他短暂的快乐,却始终走不进他苦闷而孤寂的心灵。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小石潭的美景,感受了柳宗元情绪的变化,触摸到了柳宗元孤寂却不颓废的心灵。推荐大家课外阅读“永州八记”中的其他作品,更多地感受柳宗元游记的独特魅力。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3 核舟记 教学目标: 1、自主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常用词语。 2、理清文章整体思路,学习本文介绍核舟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语言的简洁、准确、生动。 3、体会作者情感,认识我国微雕艺术的卓越成就

13、,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整体思路,学习本文介绍核舟的说明顺序。 教学难点:体会说明语言的简洁、准确、生动。 教学创意:本教学设计是以活动为中心,在学习桃花源记和小石潭记的基础之上,自学核舟记,把握说明顺序,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简洁性、生动性,感受我国微雕工艺的精巧绝伦。 教学步骤 一、自主感知,援疑质理 (一)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通译全文,把不懂得字、词、句提出来,其他同学帮助解答,较难的由教师引导学生来解答。 (二)理解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在此基础上同桌互译。 要求:1、一人译,一人听,听者指瑕校正,每人一段,轮流进行。 2、翻译时能落实字词,可增删调补,要求句意通顺。

14、 3、两人都不能译通的句子做上记号,译完后提出来,大家共同解答。 (三)标题为核舟记,其“记”的文体是否与前两篇课文桃花源记、小石潭记的文体一样? 明确:虽然都属于“记”的范畴,但是本文的体裁是说明,不同前两者的记叙。 二、活动体验,把握顺序 (一)动手做【这一活动宜作为课前作业,要求学生提前完成】 每两人发一张8K白纸按照课文介绍的内容折一只乌篷船。然后按课文的说明开上小窗,“画”上“题字” 用小纸片剪成三个人形,要求为东坡画上胡须,在船头用粘胶等摆好位置,他人指正(请注意方位) (二)动口说 根据译文将课文内容的主体部分改成“解说词”,要求语言通俗、形象。 每小组推荐一名学生手拿核舟上台解

15、说,其他同学质疑指瑕。(要按照课文的说明顺序进行解说) 三、删减添补,品析细节 (一)找关键句,文中统领全文并集中表现核舟艺术特点的关键词是什么? 明确:奇巧。(如果学生在这里不能思考出来,可以再次引导学生对之前的知识进行勾连。口技也选自虞初新志,口技中统领全文的是“善”字,本文中的关键词应当是“巧”字。) (二)王叔远如何表现核舟之巧?请大家速读第二段和最后一段,说说你的看法。 明确: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这说明制造核舟的材料很小。课文第 6自然段对核舟上雕刻的内容作了统计。“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16、。这样来看,总计九个种类,即五十三个物件。说明雕刻内容之多。在“小”材料上刻“多”内容,实在是“巧”。 有红有绿,色彩对比鲜明,怎一个“巧”字了得! (三)魏学洢如何再现核舟之巧? 请大家听老师读三四段的缩写,思考哪种表述更好。 教师读文本船头坐三人,中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佛印绝类弥勒。船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缩写时去掉的内容,分别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明确:比如,从动作来看,“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扶鲁直背”,动作描写很具体,让人觉得东坡和鲁直的关系很亲密。又如,从神态来看“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写出了佛印很潇洒。从细节来看,

17、“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一串念珠都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这说明刻得细,写得更细,还有“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核舟本身已经很小,作者却还要写童子的右手和右脚趾,这自然是写得很细。 四、再读核舟,回味艺术 请大家选择你觉得最能表现作者赞叹之情的句子,有感情地读给同桌听。 例如:“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奇巧”一词直接表达对王叔远技艺的赞美。 又如:“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王叔远雕刻那么多东西,只用一枚小小的修长的桃核,作者为他这种高超精湛的技艺表达出钦佩的感情。 其实,整篇文章字里行间

18、都是对王叔远雕刻技艺的赞叹,都表现了微雕艺术之美,没有一句不是夸奖,没有一处不是赞叹! 五、小结 正是因为王叔远细致的雕刻“表现”,才为魏学洢生动传神的雕刻“再现”提供了契机,反过来,魏学洢细腻的“再现”更加生动地“表现”出了王叔远记忆的精湛,两人均是“奇巧大师”,当之无愧!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4 时间的脚印 教学目标 1.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 2.掌握说明顺序中逻辑顺序。 3.体会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4.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1.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2.学习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3.掌握说明顺序。 教学难点: 1.帮助

19、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2.掌握说明顺序。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先来欣赏图片,第一张“恐龙化石”、第二张“三叶虫化石”、第三张自然界中的沉积岩。(屏幕显示)。我们看到的这些岩石,在保存古代生物的同时,还记下了时间的痕迹。那么,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时间的脚印。(屏幕显示标题) 二、识记字词 腐蚀(sh)浑浊(zhu)山麓(l)海枯石烂(k) 粗糙(co)龟裂(jn)刨刮(bo)楔形文字(_i) 下面,我们大声齐读一遍。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打开书63页。时间伯伯这首小诗既是文章的引子,又紧扣题目。我们一起来看正文。请同学们给正文部分的自然段标上

20、序号。 明确:全文共31个自然段,可分成三个部分。提纲如下:(屏幕显示) 第一部分(1-4)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5-29)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又分为两层: 第一层(5-21)岩石的厚度和顺序可以记录时间。 第二层(22-29)岩石保存了历史的痕迹。 第三部分(30-31)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 2.课文的第一部分告诉我们,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那么,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呢?看我们的第二部分。 第五段独句成段,引出下文。从结构上讲,这是一个过渡段。 请大家推荐一位朗读水平较高得同学读第六自然段。读得好极了。 本段点明了物质时刻都在运动着这一普遍规律

21、。岩石的运动规律是什么? 被破坏-被搬运、被堆积-重新生成岩石。这是总起段。 岩石从被破坏到生成新的岩石,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请同学们四个人一组,研读课文8至18自然段。看岩石是如何从毁灭走向新生的。边读边讨论并用笔勾画出其中的重要环节。 岩石小石子沙砾、泥土沉积重压胶结新岩石 (学生复述、点击,显示流程图) 这是一幅沉积岩的图片,岩石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一层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根据层与层的顺序,我们就可以知道过去的年月。 现在,请同学们思考。我们研究岩石的形成过程是为了说明什么? 岩石的厚度及生成顺序记下了时间的踪迹。 这是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一种方式。 3.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二

22、种方式是它保存了许多的历史痕迹。请大家分组讨论并阅读22到29自然段,然后回答问题:岩石保存了哪些历史的痕迹? 岩石记录了地壳的活动岩石记录了气候的变化(插入说明方法:举例子) 岩石记录了古代生物状况岩石记录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岩石记录了自然界转瞬即逝的活动(学生总结,屏幕显示) 小结:普普通通的岩石上,竟有着如此丰富的历史记录。可以说,岩石是一部无字的史书。 4.通过学习课文,我们对岩石有了新的认识,了解这些内容对现实生活有什么意义?(教师朗读最后一段)大家边听边找出答案。 明确:增加知识、寻找宝藏,造福人类(屏幕显示) 总结:文章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写到岩石怎样记录时间,最后写了读懂岩石记

23、录的重大意义,这种依据事物内在联系、逐层进行说明的顺序,就是逻辑顺序。 四、品味说明语言 1.说明文以向人们传授知识为主,所以,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准确、严密。请同学们找出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如:“据计算,大约3000-100_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 (大屏幕显示。插入说明方法:列数字) 如果去掉“大约”,就表示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就需要3000-100_年的时间。事实上,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不论方法有多精确,也不论有多科学,都是推测出来的。所以,“大约”一词,恰恰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严密。(大屏幕显示) 2.为了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

24、文的语言也力求生动、形象。本文就多处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 如: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 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写出笨重的石块想跑也跑不动,只能留在附近;而小沙砾却能随心所欲的走向很远的地方,生动、形象(点击,显示)的语言,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 请你找出文中的拟人句,并用“我喜欢句(段),是因为”的句式说话。(屏幕显示,适时点评) 五、拓展迁移训练 大自然是非常神奇的,一块看似普通的岩石,就能记下时间的痕迹,保存历史的记录。可以说, 岩石是一部无字的史书。岩石是大自然的语言。 岩石还可以比作什么?请你用“岩石是”的句式仿写一个句子(显示) 六、

25、结束语 大家说出的这些比喻句,新颖、贴切、生动、形象。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岩石记录时间、保存历史痕迹的功能。其实,除了岩石,大自然还有许多记录时间的方式,如日出日落、四季更替等等。希望同学们走进大自然,观察大自然,努力读懂大自然这本无字之书,更好地造福人类! 七、作业 1.找出本文的过渡段并简要说明其作用。 2.根据你对岩石的了解,以“海枯石烂”为题,写一篇短文。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5 大雁归来 【教学目标】 1、学习细致的观察; 2、细味抒情的笔法; 3、领略深沉的意蕴。 【教学重点】细味抒情的笔法 【教学难点】领略深沉的意蕴 【课时安排】1课时 【导入】 1、激趣导入 一月,他会在雪融时追踪一

26、只冬眠乍醒跑出洞穴去探险的臭鼬; 二月,他劈开一根有八十多岁、被雷击倒的橡木,生火取暖; 四月,他在每一个晚上到树林空地上观赏鹬炫技的空中求偶舞蹈; 五月,他聆听从阿根廷归来的高地鸻鸟的飞行之歌; 六月,他到深潭游泳,在溪边钓鳟鱼; 七月,他会注意草原上普遍为人所忽视而自生自灭的所有野花的生日; 八月,他经常随兴到沙洲上看河流作画; (屏显) 师:大家猜到这个人是谁了吗?(利奥波德)这是其观察笔记沙乡年鉴中记录的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作者每天都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着,思索着自然的奥秘。同学们再细看一看,发现有什么问题?(没有三月)三月份,利奥波德究竟在做什么呢?我们一起到大雁归来中找找答案。 (设计意

27、图:用诗意的形式罗列沙乡年鉴中作者的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作者和沙乡年鉴。罗列中故意缺少“三月”,充分引起学生的注意,也在课前留足了悬念作者三月在做什么呢?进而激发了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2、初读文本谈发现 学生自读课文,谈一谈阅读后的感受与发现。 预设:细致的观察 抒情的笔法 深沉的意蕴 师:我们本堂课,就围绕“细致的观察”“抒情的笔法”“深沉的意蕴”三点来展开探究。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读课文谈发现,既给学生一个自由感知文本的空间,又通过学生的发现来确立本课的探究点。这样既肯定了学生的发现,激发他们自主探究的欲望,同时也搭建起本课的基本框架。) 一、细读,学习细致的观察 探究一:作者细致

28、的观察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发言后归纳)明确: 记录雁群数量的精确; 能分辨大雁归来、觅食、集会以及孤雁鸣叫的区别; 发现大雁聚散时间以及地点的不同; 观察大雁时间之久(对春雁的观察:从3月到5月),且不分昼夜(晚上去听大雁集会时的鸣叫) (师引导:作者3月观察大雁归来和觅食,4月观察大雁的集会,5月发现大雁集会逐渐减少,由此可见,本文大致按照什么顺序来说明?时间顺序) 发现春雁与秋雁行为的不同 对孤雁的观察、推测并求证(对孤雁观察达6年之久) (设计意图:通过搜寻作者细致的观察,让学生梳理、提取、分析并整合课文的内容,同时发现本文的说明顺序。) 探究二:作者细致的观察说明了什么? 明确:作

29、者坚韧的毅力、求真务实的精神、对自身从事的事业的热爱 师小结: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中,我们看到了他作为科学观察者所具有的令人敬佩的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 (设计意图:语文新课标中指出:“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剧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阅读科技作品,还应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在作者细腻的观察中,去感受作者身上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过渡语:作者如此细致地观察大雁,除了作为科学观察者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更是因为什么?(对大雁的喜爱) 二、赏读,细味抒情的笔法 探究三:勾画本文有情味的语言,品一品,析一析,读一读。 品一品,这些句子表现了大雁怎样的

30、形象? 析一析,这些句子运用了怎样的手法? 读一读,这些句子渗透着作者哪些情感? (同桌合作研读) “当一群大雁冲破了3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到了。” “冲破”用词精妙 勇敢、报春的使者 读出盼望与欣喜之情,“冲破”重读 “而一只定期迁徙的大雁,下定了在黑夜里飞行200英里的赌注,它一旦起程再要撤回去就不那么容易了” 对比、拟人 坚定执着 读出赞美与担忧之情 “它们的飞行和鸣叫很频繁,而且声调忧郁它们是丧失了亲人的幸存者” 拟人 重感情 读出感伤悲悯之情 “每次出发之前,都有一场高声而有趣的辩论,而每次返回之前的争论则更为响亮。而像凋零的枫叶一样,摇晃着从空中落下来,并向下面欢呼的鸟儿们伸出双脚那接着而来的低语,是它们在论述食物的价值。” “然后,突然间,刺耳的雁叫声出现了混乱的回声拍打声,有蹼的划动而发出来的声音,还有观战者们激烈的辩论所发出的呼叫声。随后,一个深沉的声音算是最后发言,喧闹声也渐渐低沉下去” “它们顺着弯曲的河流拐来拐去,向每个沙滩低语着,如同向久别的朋友低语一样向每个刚刚融化的水洼和池塘问好。” “在我们的沼泽上空做了几次试探性的盘旋之后,终于慢慢扇动着黑色的翅膀,静静地向池塘滑翔下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