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8 ,大小:58.35KB ,
资源ID:285673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85673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生物大分子药物.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生物大分子药物.docx

1、生物大分子药物生物大分子药物 近年来,生物大分子药物发展迅猛,受到的关注也越来越多。与传统小分子药物相比,生物大分子药物具有相对分子质量大、不易透过生物膜、给药剂量低、易在体内降解等特点,这导致其具有与小分子药物不同的药代动力学特征。以蛋白多肽药物、单克隆抗体药物、抗体药物偶联物和核酸药物4 类生物大分子药物为例,综述近年来生物大分子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旨在为生物大分子药物及生物类似药的研发提供参考。 关键词 生物大分子药物;蛋白多肽药物;单克隆抗体药物;抗体药物偶联物;核酸药物;药代动力学生物大分子药物是指一类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方法生产的源自生物体内并被用于疾病的诊断、治疗或预防的生物大

2、分子,狭义上也称为生物技术药物。随着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和基因组学的研究发展,生物技术药物得以迅猛发展,其种类也日趋增多。目前生物技术药物包括DNA 重组技术生产的蛋白质、多肽、酶、激素、疫苗、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mAb)和细胞因子药物,也包括蛋白质工程技术生产的上述产品的各类修饰物,还包括用于基因治疗的基因、反义寡核苷酸和核酶及病毒和非病毒基因递送载体等。药代动力学研究对于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估非常重要,如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设定合适的给药频率和给药剂量,明确药物是否可以到达相应的靶器官等。但不同于传统的小分子化学药物,生物大分子药物具有相对分子质量大、不

3、易透过生物膜、给药剂量低、易在体内降解等特点,使其在生物体内的处置过程变得更为复杂(见表1),也给药代动力学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将分别围绕蛋白多肽药物、mAb 药物、抗体药物偶联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ADC)和核酸药物,对其药代动力学特点进行分析和讨论。1 生物大分子药物的体内吸收生物大分子药物包括蛋白多肽药物、核酸药物、ADC 药物和mAb 药物等, 与传统小分子药物(相对分子质量为200 700)相比,其相对分子质量(1 500 150 000)较大,不易被吸收,同时存在口服后易被消化道酶降解破坏的问题,各种生物大分子药物在吸收方面存在许多相似的特点,在此

4、一并阐述。1.1 给药方式的选择由于存在不易被吸收、消化道降解等问题,生物大分子药物口服给药后生物利用度极低。目前绝大多数生物大分子药物均选用肠道外方式给药,主要以静脉注射方式给药,其次是皮下注射给药,少数也可以肌肉注射给药。静脉注射给药时,血药浓度迅速达到峰值,但易产生安全性问题,同时长期多次静脉注射给药存在患者耐受性不好等问题,另外静脉注射给药一般需要在医疗机构完成,容易带来较高的费用。为了解决生物大分子药物给药途径带来的问题,研究主要集中在2 个方面:一是如何实现生物大分子药物的口服用药;二是不同给药方式的药物吸收机制研究。大量研究集中在前者,如近期发现羧甲基纤维素-弹性蛋白(CMC-E

5、Ia)作为蛋白酶抑制剂可以很好地抑制胰蛋白酶、弹性蛋白酶等的活性;吸收促进剂如脂肪酸、胆盐等,可以可逆性地打开紧密连接而提高胰岛素的渗透性。但蛋白酶抑制剂容易造成体内蛋白酶的缺乏,而吸收促进剂容易损坏生物膜造成局部炎症。此外,载药系统如纳米、微球、脂质体以及衍生化或化学修饰也是研究如何实现生物大分子药物口服用药的主要方法。环孢素是一种预防同种异体器官或组织移植发生排斥反应的药物,特殊的环肽结构使得其口服后具有较好的生物利用度。一项meta 分析数据表明,山地明(环孢素的普通制剂)是新山地明(环孢素微乳化口服液)生物利用度的76%,其药时曲线下面积(AUC)显著低于新山地明,提示新型载药系统可以

6、有效提高蛋白多肽药物的吸收。但总体上成功案例很少,还处于研发与探索阶段。1.2 皮下给药的淋巴转运1958 年Malek 等首次发现外源性大分子物质可以通过淋巴转运,之后抗体等的淋巴转运也开展了相关研究。研究发现,皮下注射给药时,大分子药物可以通过组织间液的对流运输进入淋巴循环,继而随淋巴管中淋巴液的单向流动运输至静脉系统进入血液循环。皮下给药后药物的吸收过程会受到相对分子质量、分子载电荷量以及给药体积与给药部位等许多因素的影响。生理因素如年龄、体质量也会对同一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产生影响,导致出现较大的差异。一项在绵羊体内开展的实验显示,皮下注射给药后,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药物(5-氟-2-脱氧尿

7、苷为246.2,菊粉为5 200,细胞色素C 为12 300,IFN- 为19 000)在绵羊淋巴液中的累积回收率与相对分子质量之间呈现正相关性。提示,相对分子质量小于1 000 的药物,其大部分被吸收后进入血液循环,此时淋巴转运在药物吸收过程中的作用暂可忽略不计。相对分子质量为19 000时,约60% 的药物被吸收进入淋巴系统。这也意味着淋巴转运在常见的蛋白多肽药物(相对分子质量为1 500 70 000)和核酸类药物(相对分子质量为6 000 18 000)皮下给药吸收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推测对于相对分子质量一般为150 000 的mAb,皮下给药时几乎都是经过淋巴系统摄取。正常生理情况下,

8、淋巴流量和流动速度均不大。人在禁食安静状态下,每分钟约产生1.0 1.5 mL 淋巴液。这使得皮下注射给药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被吸收,如mAb 通常需6 8 d 达到峰浓度。故推测淋巴转运的贡献率会对药物的达峰时间产生影响,这也是生物大分子药物皮下注射给药后达峰时间存在差异性的原因。同时有研究指出,由于在皮下给药部位以及转运至淋巴系统的过程中存在降解,故生物大分子药物皮下注射给药后吸收越快,其生物利用度可能越高。2 生物大分子药物的体内分布和消除2.1 蛋白和多肽药物蛋白和多肽药物因相对分子质量大、亲水性强,导致其在血管外室分布较低,静脉注射给药后大多符合二房室模型特征。和小分子药物不同,蛋白

9、和多肽药物存在受体介导的靶器官特异性摄取,会影响其在体内的分布。蛋白和多肽药物在体内不会经历传统小分子化合物的药物代谢反应,其主要是在蛋白水解酶的作用下发生水解反应被降解,产生的氨基酸进入内源性的氨基酸库,被重新运用。2.2 单克隆抗体药物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可得到由单一B 细胞克隆产生的高度均一抗体,称为mAb。20 世纪90 年代末,自首个嵌合mAb 获批后,治疗性mAb 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肿瘤治疗方面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mAb药物的发展先后经历了鼠源mAb,嵌合mAb,人源化mAb 和完全人源化mAb 4 个阶段。目前已获批的mAb 药物均属于人免疫球蛋白IgG 家族,其与内源性人免疫球

10、蛋白IgG 有相似的结构和相近的相对分子质量(150 000)。2.2.1 分布mAb 极大的相对分子质量和亲水性使其体内分布呈现2 个特征。一是mAb 在体内分布多呈现二房室模型,中央室表观分布容积(15.7 L)均比较低,mAb 药物主要分布于血浆,其次是间质液和淋巴液。虽然血浆和间质液之间存在对流运动,但正常组织中血浆蛋白和mAb 药物的净流动是从血管中流出并进入间质液。一旦mAb 药物进入间质液,就可以与细胞膜上的靶标结合,通过胞吞进入细胞。同时,由于淋巴管的直径远大于血管上皮细胞间隙,不与间质中靶标结合的药物可通过淋巴系统再循环至静脉系统。二是给药后mAb 药物在不同组织的分布出现差

11、异性。主要的原因有3 个方面: 1)不同组织毛细血管的孔径和血液灌注存在差异性。如脑组织是药物最难分布的器官,mAb 药物在肾脏分布最多,其次是肝脏、脾脏,脑中分布最少。2)mAb 存在自身靶向性,不同组织靶点的表达水平会影响其在体内的组织分布。3)mAb 药物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携带的电荷量等对通过毛细血管时的孔径压力造成影响。2.2.2 消除mAb 药物在体内的清除率(0.066 1.33 L d-1)很低,半衰期为数小时或数天,差异较大。mAb 药物具体的消除机制尚不清楚,目前讨论的消除途径主要存在3种:1)传统的蛋白酶水解。mAb 药物因相对分子质量较大不会在肾脏直接滤过,可在蛋白酶的

12、作用下降解为肽段,被机体重新利用。这种水解是非特异性的,在mAb 药物的消除中贡献率也比较低。2)溶酶体水解。mAb 药物可以与细胞表面膜结合型抗原结合或与细胞表面Fc 受体结合后内吞至细胞内,也可以非特异性吞饮的方式进入细胞,然后被细胞内的溶酶体降解成肽段和氨基酸。3)免疫系统清除。机体除了存在膜结合型抗原外,还存在可溶性抗原。可溶性抗原可以与单抗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继而被免疫系统清除。同时mAb 药物可能在体内引起免疫反应而产生抗药物抗体,mAb 药物与之结合后随即被免疫系统清除。2.3 ADC药物ADC 是一类抗体与小分子药物通过连接物相连接的新型药物。该类药物可以在保持mAb 高度靶向

13、性的同时,引入小分子药物的强细胞毒性。然而实际研发过程中困难重重,目前仅有2 种ADC 药物获批用于临床,分别是用于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转移性乳腺癌的曲妥珠单抗(Kadcyla)和治疗晚期霍奇金淋巴瘤的本妥昔单抗(Adcetris),其抗体的药代动力学特征见表2 。一个理想的ADC 药物应具有的特征有:mAb 药物应选择性高、亲和力强、人源化、免疫原性低、清除率较慢;连接物应在循环中保持稳定,可在肿瘤细胞内部释放活性药物,具有合适的结合位点;小分子药物应具有较强的细胞毒性,在生理pH 条件下保持稳定,具有合适的药物代谢和转运行为,具有较好的DAR;抗原应具有肿瘤特异性,表达在细

14、胞表面,可与抗体形成复合物并将其胞吞进入细胞。与mAb 药物相比,ADC药物具有相似的药动学特征:清除率低、半衰期长、组织分布有限。但也存在不同点:1)ADC 药物通常是不同偶联方式的化合物组成的相对分子质量不同的混合物,这给测定带来了难度。2)ADC 药物由抗体、连接物和小分子药物3 部分组成。这3 个部分在体内的分布、消除等需要分别进行研究,也就需要建立准确测定这3 种不同的组分及可能代谢物的分析方法。3)ADC 药物在体内常通过去偶联作用分别形成mAb 药物和小分子物质,二者分别进一步的水解或代谢;也可能直接降解或分解代谢为含片段的小分子药物,发生和传统小分子化合物相似的代谢和转运等体内

15、处置行为。由于mAb 药物不发生CYP450酶系介导的代谢以及转运体介导的转运,也就不存在和小分子药物发生药物相互作用的可能,而ADC 药物则有可能发生药物相互作用。4)对于ADC 药物而言,在DAR 小于4 时,共轭和未共轭抗体之间的组织分布无显着差异;然而当DAR 大于4 时,疏水性增加,共轭会加速血浆清除,并且在肝脏中有蓄积的趋势。5)理想状态下,连接物应在肿瘤细胞内释放小分子化合物。但ADC 药物可以通过胞饮作用进入正常细胞,导致非靶细胞内产生不需要的药物释放,可能导致毒性。2.4 核酸药物寡核苷酸是一类20 个左右碱基的短链核苷酸的总称(包括脱氧核糖核酸DNA 或核糖核酸RNA 内的

16、核苷酸)。寡核苷酸是生物医学和生命科学研究中调节基因表达的基本工具,现在已被开发为基因靶向治疗药物,用于治疗病毒感染、肿瘤和遗传病。寡核苷酸药物主要包括反义寡核苷酸、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RNA,siRNA)、核酸适配体、核酸疫苗等。2.4.1 分布静脉注射给药后寡核苷酸快速分布到组织,游离的寡核苷酸主要是被肝脏和肾脏摄取,然后缓慢地消除(可能数周),在体内通常呈现多房室模型特征,缓慢消除阶段的AUC 通常约占总AUC 的20% 。临床前研究数据显示,寡核苷酸的体内过程常表现出非线性药动学的特征。由于静脉注射给药后寡核苷酸快速分布到组织,血浆暴露量远低于组织,使得血浆中的非线性特点不太明显,而个别组织中的非线性特征更为明显。例如经三氨基N-乙酰基半乳糖胺修饰的反义寡核苷酸(ISIS 691257)在猴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表明,皮下注射给药后,ISIS 691257 迅速吸收达峰后浓度快速衰减并进入缓慢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