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1 ,大小:35.09KB ,
资源ID:2854755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854755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当代城市规划热点的问题.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当代城市规划热点的问题.docx

1、当代城市规划热点的问题当代城市规划热点问题 当代城市规划热点问题城镇化l 基本概念城镇化农业人口和农业用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包括:(1)人口的职业转变: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业的第二、第三产业,表现为农业人口减少,非农业人口不断增加;(2)产业结构转变: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农业生产现代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向城市第二、第三产业;(3)土地及地域空间变化: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由分散、低密度的居住形式转变为集中成片、高密度的居住形式,从与自然环境接近的空间转变为以人工环境为主的空间形态。三农问题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

2、题。(1)农业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民种田不赚钱,产业化程度低;(2)农村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村面貌落后,经济不发达,基础建设不足等;(3)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中的核心问题,表现为农民收入低,增收难,城乡居民贫富差距大。新农村建设增强政府对农业和农村投入,扩大财政对农村覆盖范围和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强调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包括:(1)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好比修建一幢大厦,经济就是这幢大厦的基础。如果基础不牢固,大厦就无从建起。如果经济不发展,再美好的蓝图也无法变成现实。(2)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基本尺度。只有农

3、民收入上去了,衣食住行改善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新农村建设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3)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只有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形成家庭和睦、民风淳朴、互助合作、稳定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新农村建设才是全面的、完整的。(4)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应该是脏乱差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治理、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民安居乐业的景象。这是新农村建设最直观的体现。(5)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

4、尊重和维护。只有进一步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真正让农民群众当家做主,才能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真正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l 新型城镇化 学刊201301沈清基.论基于生态文明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是对传统城镇化的彻底扬弃,是以人为本,以人口的空间流动和社会流动为主线,以城乡一体化为目标,形成经济与社会同步发展,城市与乡村共繁荣,人与自然相和谐,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新型城乡形态,以及与之相应的一整套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新型城镇化的内涵(1)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发展、社会和谐进步;(2)广泛的协调性:人口、第一文库网用地、经济规模、空间布局、职能、产业、环境、社会区域协调

5、发展;(3)城乡统筹性: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全方位城乡统筹;(4)转化性:城市优先发展城乡互补协调及一体化发展,高能耗、高资源消耗低能耗、低资源消耗;(5)综合导向性:既解决传统城镇化问题,又实现城镇化和人居环境健康、持续发展目标,同时还广泛提升中国的整体竞争力;(6)健康性:具有生长性、健康和旺盛的生命力,循环协调,稳定的功能,注重全过程健康。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比较l 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与关系 学刊201301沈清基.论基于生态文明的新型城镇化内涵城镇化具有较大的作用力,从而具有正负效应,人类必须对城镇化的负面效应加以限制。其中的举措之一是基于生态文明推进城镇化,在推进城镇化的

6、同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使城镇化的规模、速度、与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演替进程相适应,保证城镇化的发展始终在生态环境的阈值范围内。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关键是整体规划人口、资源与环境,促进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两个系统达到各自功能和整体功能最优,使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相互促进,在时间、功能、发展速度上交互促进和协调完善。关系(1)推进城镇化必须与生态文明建设同步,否则将重蹈以往不太理想的城镇化覆辙;(2)生态文明建设是推进高质量城镇化、可持续发展城镇化的强大动力和重要保障;(3)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可为解决城乡发展中的各项问题提供条件;(4)城镇化是工具和手段,生态文明是最终目标,城镇化

7、为生态文明服务。l 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 唐子来.城市化:世界趋势、国外模式、中国特色课程课件 正常发展时期时间:1949-1957特征:围绕国家694个重点建设项目,采取重点建设,稳步前进的城市发展方针,城镇化水平从10.64%提高到15.39%。大起大落时期时间:1958-1978特征:1558-1960农村人口进入城镇严重失控,城镇化水平从15.39%提高到19.75%;1960-1964压缩城镇人口,城镇化水平从19.75%下降到17.98%。稳步增长时期时间:1979-今特征:改革开放和充分发挥中心城市作用。l 改革开放后城镇化历程 “十二五”中国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报告1978-19

8、92(1)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工作重点转向经济建设,把发展城市和建设城市提到了重要工作议程: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农村经济繁荣,释放富余劳动力;乡镇企业发展,吸纳非农业就业人口,非农产业比重上升。(2)中小城市发展快速,城市改革的拉力成为城镇化主要动,扩大非农领域就业规模,推动城乡互动,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调整产生重大影响;(3)建立经济特区和开放沿海港口城市,推动沿海城市经济发展,奠定了城镇化发展基础 1992-2000(1)开发区大发展,成为城镇化的重要载体,推动调整城市经济建设和空间结构调整;(2)确立市场经济体制,启动土地和住房制度改革。2000以后(1)全球化深入,沿海地区城市国际化程度提

9、高,大城市和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地区发展;(2)区域和城乡差距扩大,在国家层面推出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等战略,为统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城镇空间布局奠定了战略格局;(3)国家层面的区域规划,包括国家级新区、城镇群发展规划等确立了我国全方位、多层次的空间发展格局。l 我国城市化基本方针的转变 张尚武.中国城市化进程的若干特点与面临的挑战课程课件 1980年代:严格控制大城市,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1990年代: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2000年代: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

10、小城镇协调发展。l 我国城市化的基本背景 唐子来.城市化:世界趋势、国外模式、中国特色课程课件(1)城市化进程与农村的健康发展紧密相关:如果农民工问题处理不当,城乡二元结构尚未完全解决又会形成城市内部新的二元结构,引发更为严重的社会问题;(2)我国是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进入城市化的中期加速阶段:面临机遇(国际资本和国际市场)和挑战(人口资源环境约束)并存的发展形势;(3)我国城市化进程面临日益刚性的资源和环境约束:我国人均资源水平和环境容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必须以实现人口、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城市化道路;(4)我国城市化的区域发展差异相当突出:我国各个区域的地理条件、资

11、源禀赋、历史背景不同,导致东、中、西城市化差异相当明显。l 我国城镇化发展战略 中国城市规划发展报告2011-2012(1)提升城镇化质量,优化经济结构,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2)发挥新形势下小城镇集聚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增强国家城镇化的内生动力;(3)建设生态城市,提高城市发展质量,增强国家低碳经济发展实力;(4)加强城市在衔接区域交通与市域交通上的枢纽作用,发挥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对引导生产要素集聚与扩散的积极作用,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5)强化城乡空间管制,通过三区四线在城乡规划中明确不能建设和必须保护的战略空间,促进城镇紧凑布局,集约发展。l 我国城市化的特点 张尚武.中国城市化进程的

12、若干特点与面临的挑战课程课件经历两个30年的历史性转变前30年时以工业化为主线,农业国家向工业化国家的转变,初步奠定了中国的工业化基础;后30年以城镇化为主线,积极融入全球化进程,在改革开放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也使中国进入了一个大变革时代。创造了超常规模的城市化奇迹中国城市化由1978年的18%左右上升到2012年的50%以上,有3.5亿人参与到国家城市化进程中,规模远超世界上任何国家或经济体的总人口规模。沿海地区的快速极化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区域已不足3%的国土面积集聚了14%的人口、42%的国内生产总值和79%的实际利用外资额。地区间距大的发展差异(1)一个中国两种制度:城乡制度;(2)一

13、个中国四个世界:中国是世界上地区发展差距最大的国家,即使在一个省份中内部差距也是十分巨大;(3)一个中国四中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服务业社会、知识社会。叠加不同的工业化与城市化环境中国的快速城市化进程叠合了工业化、后工业化、全球化的影响,同时也面对全球能源危机、资源危机、生态破坏。独特的社会转型进程快速城市化烙印渐进改革的轨迹,避免了许多发展中国家的过度城市化现象,但转型发展压力和要求不断增加。l 我国城市化的挑战 张尚武.中国城市化进程的若干特点与面临的挑战课程课件(1)转变粗放的城市增长模式:许多城市已经达到资源环境发展的极限;(2)转变城乡分割的关系:农村、农业、农民被边缘化,将造成

14、城市化进程的失衡和不稳定;(3)转变区域发展不协调的格局:协调区域内部城市良性竞争,平衡东西部发展差异;(4)转变见物不见人的城市化形态:工业化只是经济的城市化,人、社会的城市化才是城市化更加重要的内涵;(5)转变经济发展结构以应对全球化竞争和国际分工:中国核心城市在世界城市体系中崛起中国才能说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强国;(6)转变重规模轻结构的局面以适应高密度人居环境和谐发展和快速机动化时代的城市空间增长。l 如何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 “十二五”中国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报告(1)坚持保护环境和资源的基本国策,坚持城镇化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合理、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水资源,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

15、和历史文化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集约式的城镇化道路;(2)全面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市场条件和社会可承受程度,发挥市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作用,通过市场实现城镇化过程中各种资源的有效配置,吸引各类必须的生产要素向城镇集聚,同时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加强和改善对城镇化的管理、引导、规范;(3)坚持走多样化的城镇化道路,推进各级各类城市和小城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职能作用;(4)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区位特点、资源禀赋和环境基础,合理确定各地城镇化发展目标,因地制宜地制定城镇化战略及相关政策措施,加强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和分工协作,实现城市以及地区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5)通过深化改革,研究制定适合我

16、国国情、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政策措施和体制机制,营造城镇化发展的良好环境。l 我国城市化取得的成就 唐子来.城市化:世界趋势、国外模式、中国特色课程课件(1)改革开放是影响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主导因素:从计划经济下的自上而下发展模式到市场经济下的多元并行发展模式;(2)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数量增加、规模扩大、质量提高;(3)一大批中小城镇得到较快发展;(4)城市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作用日益突出;(5)三大城镇密集区域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极核: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区域已不足3%的国土面积集聚了14%的人口、42%的国内生产总值和79%的实际利用外资额;(6)城乡规划发挥了积极作用:城市化成为国家

17、重点发展战略,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盲目扩大城市规模、规范各类开发区管理、积极促进城镇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7)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在总体上基本适应:应当更多关注城镇化质量。l 当前城镇化发展的空间特征 “十二五”中国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东、中、西城镇化发展呈现多元化格局特征:(1)城镇化发展水平:我国已初步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中小城市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的多层次城镇体系,城镇分布呈现自东向西由密而疏的空间分布特征。东部地区特大城市和大城市较多,小城镇密集;中部地区城市分布比较均衡,中小城镇数量多;西部地区城镇人口主要集中的大中城市。(2)城镇化面临的问题及策略:东部地区重点为提高

18、城镇化质量,解决城镇化过程中的矛盾;中部地区为协调耕地保护的矛盾,提高城镇就业岗位同给能力,加大城镇化空间载体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西部地区为解决城镇人口聚集容量问题,通过农村人口向城市集聚,提高农村人口生活水平和质量。原因:我国东、中、西部地区自然、社会环境存在显著差异,东部比较发达,城镇化发展进入成熟期,西部相对欠发达,城镇化发展上缺乏必要的产业支撑,动力不足。城镇群体化发展趋势日益显现特征:随着工业化进一步发展、市场化机制初步形成,自上而下的区域经济合作动力明显提高,区域合作在更大空间范围内以不同形式的内容展开。原因:(1)城镇群体化发展是城镇区域化和区域城镇化共同发展的结果,使

19、城镇区域内各成者之间形成了赖以存在的共生网络;(2)地方政府积极推进城镇群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动力不足特征:(1)县级以上城镇发展由行政推动利,农村建设由国家政策支持,小城镇发展状况尴尬;(2)大量小城镇萎缩,不利于国家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整体健康发展。原因:(1)小城市本身规模小、集聚能力有限,自身难有发展动力;(2)在市场化竞争中,小城市在产业、技术、人才等方面不具备竞争力,没有发展潜力;(3)在政府调控方面,地方政府只关心重点城镇建设发展,小城镇分到的用地指标非常有限。空间发展模式较为粗放特征:(1)城镇化重数量规模,轻质量内涵,忽视城市产业对城镇化的支撑作用,忽视城市内部结构改善,导

20、致资源严重浪费,进一步增加了城镇化的成本;(2)城镇化发展更多依赖土地、能源、劳动力等廉价资源的投入;(3)城镇化发展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治理不相协调原因:(1)片面强调城市规模和发展速度,人为推进城镇化,但城市产业没有充分发展和转型;(2)扩大城市规模,无序拓展空间,出现空壳城镇现象;(3)行政建制调整(撤县设市、撤县设区、撤乡设镇),虚化城镇数量和人口规模,导致城镇实体地域混乱;(4)把城镇化作为出政绩的造城运动。城乡空间发展不统筹特征:(1)在城市建设用地增加的同时,乡村居民点建设用地未相应减少,多数地区人均用地存在增加的状况;(2)城中村现象越来越普遍;(3)空心村现象日益严重

21、原因:(1)城乡建设用地未实现增减挂钩,农民存在两栖占地现象;(2)当前拆除重建的城中村改造未能解决根本的制度性问题,将大量低收入人群驱逐出城市中心,使得市区周边和郊区形成新的城中村;(3)新农村村建设摊大饼式扩张,村中心保留破旧房屋和空闲宅基地。城乡风貌特色不突出特征:片面追求规模庞大与形象新奇,忽视城市整体协调与历史文化特色(1)传统城市、历史地区、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区、自然遗产、非物质遗产已遭或正遭受破坏;(2)农村文化特色在新农村建设中面临危机;原因:(1)城市化进程过于急剧,地域文化缺乏明确的发展方向和自强意识,不能自觉保护与发展;(2)商品经济导致唯利是图的价值观对乡村淳朴、富有人

22、情味的文化因子不断侵蚀。l 城镇化空间发展的影响因素 “十二五”中国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报告资源环境基础的区域差异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推进,经济发展和城镇化面临的资源支撑能力和环境容纳能力等方面的约束,资源环境条件成为影响未来城镇化空间发展的基础性因素。经济社会变化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区域经济结构的变化,都会带来城镇化进程在城乡结构比例、结构变动形式和区域空间特点等方面的变动。(1)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提高:总体发展速度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决定了城镇化进程和推进速度在空间上的差异;(2)产业结构调整:二三产业在空间上集中发展引起非农就业人口集聚促进城市规模扩大和数量增加;(3)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各地区由

23、于发展基础条件、阶段、任务差别,采取发展方式不同,将对我国新的空间经济社会格局产生直接影响,进而影响城镇化发展的空间格局。 要素流动关系要素流动是城镇化过程中城乡结构变动和空间城镇化格局变动的表现形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1)人口和劳动力流动渠道趋于畅通:城镇化空间格局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更加符合,使得经济要素在城乡和区域间配置更加合理;(2)投资和产业转移:投资热点在区域间推移发展,影响了不同地区的发展速度、城镇发展及城镇化水平;(3)土地资源供给:明确土地资源利用和保护格局,为城镇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给出明确的发展空间背景;(4)基础设施条件逐步完善:航空、铁路、公路交融系统的不断建

24、设和完善改变了目前的区域空间联系格局,将明显推动路网节点城市发展,改变中心城市腹地的空间组织格局,有效推进城镇化的空间发展核心的城镇化空间格局的形成。空间集聚和组织方式的变化趋势直接影响区域城乡发展和区域城镇化推进。(1)主体功能区划:全国主体功能区划对全国区域开发方向和空间开发格局提出了明确要求;(2)区域发展战略的落实:“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有效发挥中部地区的综合优势,支持中西部地区加快改革发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鼓励有条件的东部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逐步形成东、中、西部经济互联互动、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新格局”,是全国城镇化空间发展的背景和基础。(3)区域规划批复和执行:促进区域产业

25、和城镇发展,带动区域整体发展水平提高;形成新的区域增长点,促进形成区域中心城市,促进城镇体系功能完善。l 我国城市化的问题及原因问题 综合唐子来.城市化:世界趋势、国外模式、中国特色课程课件;彭震伟.城镇化课程课件(1)城乡发展不够协调,农村发展滞后:城乡二元结构依旧突出,城乡差距持续扩大、农村发展严重滞后于城市发展;(2)片面追求城市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忽视质量:以行政手段推动城市化,提出过高发展目标,盲目扩大人口和用地规模,重城市形象工程建设而忽视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忽视历史遗产保护,城镇面貌千篇一律;(3)大都市区域的国际竞争力不强:我国大都市总体上仍处于集聚发展阶段,区域辐射带动能力不强

26、,区域的其他城市之间竞争大与合作,参与国际竞争能力不强;(4)许多小城镇的发展活力不足:缺乏产业特色、集聚程度不高、城市建设落后、对人口和产业的吸纳作用不强;(5)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仍然突出:越来越多的城市成为缺水城市,单位建筑能耗比同类国家高出2-3倍,许多城市还在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城市安全和防灾形势十分严峻;(6)区域发展不平衡:城镇化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东、中、西不平衡,省域内部不平衡。 原因 编者总结(1)片面理解城市化,关注城市、忽视农村发展、城乡二元体制;(2)城市化缺乏差异化的区域政策、缺乏资金、示范项目引导;(3)忽视中小城市发展,国家政策对城市有资金投入,对农村有新农

27、村建设,但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缺少关注;(4)缺乏有效的跨区域管理,政府间缺乏有效的合作、交流机制,造成城市竞争、资源争夺、重复建设;(5)城市化管理忽视市场规律,违背市场原则,忽视市场对人口、资源、资本的调控作用;(6)城市化依赖工业化,依赖土地扩张,忽视可持续发展。l 推进健康城镇化的措施 “十二五”中国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报告(1)加强政府间协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完善协作机制;推动产业有序转移;(2)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生活品质;(3)实现城市有机更新,探索城市发展新模式:改造城市旧区;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综合性交通枢纽;(4)促进城乡统筹,加强中小城市发展活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完善公共服务

28、体系;加强城乡统筹;增强县域内生产发展动力;加强小城镇规划和建设工作;(5)探索低碳生态发展道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6)完善规划的编制管理,提高对城镇化的宏观调控能力。l 健康城镇化的目标 学刊201004邹德慈.中国城镇化发展要求与挑战(1)提高城镇化质量,提高城镇人口的生存条件、生活方式、生活质量;(2)全面协调、和谐、可持续发展大中小城市,特别注重农业地区的小城镇发展;(3)城镇化与经济发展形势和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4)新农村建设要有利于农村生产的发展、生产技术和效率的提高,从而在有条件的中心乡镇发展成为小城镇,吸纳农村人口就地城镇化;l 未来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主要议题 “十二五”中

29、国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提高城镇化质量,走有中国特色的健康城镇化道路问题:(1)保障性住房供给不足;(2)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继续加强;(3)旧区和城中村改造存在大拆大建。措施:(1)以住有所居为目标,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2)以优化布局、增强配套为重点,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3)以改善住区环境为重点,推进旧城有机更新;(4)加强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注重对城市历史文脉的沿承,加强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整治具有历史意义的河流水系等,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增强城镇综合承载力,继续发挥城镇在社会经济中的核心带动作用问题:(1)城镇提供就业的能力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30、2)城镇服务与管理不能适应人口集聚的新形势。措施:(1)扩大就业规模和提升就业质量并举,全面提高城镇吸纳就业能力;(2)考虑低收入人群需要,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布局;(3)建设北京、天津、上海等9大全国综合交通枢纽。转变城镇发展模式,切实落实可持续发展基本国策问题:(1)城镇发展模式粗放;(2)城市能耗不断加大;(3)城镇交通、环境等问题突出,人居环境品质不高。措施:(1)根据环境容量、生态承载力合理确定城市规模,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2)大力推进低碳生态城市建设,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减少能耗及排放;(3)改革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促进城镇集约紧凑发展。因地制宜,走多样化的城镇化道路 本条为编者补

31、充措施:(1)城市:西部城市集中突破,重点建设发展县级城镇,促进人口就地城镇化,中部城市重点建设区位好,资源好,人口规模大的中心城市,东部城市以扩张大中城市为基础,借助大中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发展城市群,推动区域城镇化发展;(2)农村:根据人口流动趋势、服务辐射、历史文化合理规划农村社区,建设中心村,推动居民点合理布局,改善农村面貌。完善国家和区域城镇体系,拓展发展空间,优化国家空间发展格局问题:(1)国家中心城市和重点城镇群综合服务能力不强;(2)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3)城乡发展不协调,农村发展滞后;(4)资源枯竭型城市、老少边穷地区城市等特殊类型城市造血机制尚未建立;(5)区域重大交通设施布局缺乏协调。措施:(1)培育中西部地区新的增长点,优化国家区域空间格局;(2)增强中心城市和重点城镇群的综合服务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3)加强对特殊类型城镇的支持;(4)加强综合交通运输通道和枢纽城市的建设。激发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活力,夯实城镇化发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