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0 ,大小:21.58KB ,
资源ID:2851915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851915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乡土文化之旅岁月风尘.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乡土文化之旅岁月风尘.docx

1、乡土文化之旅岁月风尘乡土文化之旅(岁月风尘 在人类社会中,人口流迁是通常的社会现象之一。一个国家即使是在和平安定时期,人口的多方位性流动也是不可避免的,就拿我们国家来说吧,解放初大批北方干部随军南下,而大部都留籍江南,60年代广大知识青年下乡扎根农村,多批量的支边人员,属于全国和区域性分配的历年大(中)专毕业生,还有在外地落户的打工仔(妹),在“出国热”中涌出国门的数十万留学生和定居海外的侨民,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人口流动更是频繁不已。总之,群体性的和分散性的、官方指派和民间自发的人口流迁都是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石城50年代初期的人口数在10万左右,属清末以前来邑定居的姓氏约100姓。石城属

2、客家常住县之一,这些客家子民的祖先几乎全是古代的中原汉人。远至秦末起,石城地域就开始有南迁的中原汉人居住,此后经过晋唐以后的历代移民终至形成石城的居民格局。1991年以来,为了追溯客家源流这一历史课题,我走访了全县15个乡镇,发现县内尚存74姓谱牒,另有五姓族谱因“文革”、“ 破四旧”而焚毁。这74姓的现有人口约占全县总人口的95%左右。这些谱牒多数肇修于宋明二代,少数初修于唐季,它对于研究古代移民的客家史无疑是一种极其宝贵的历史资料。石城是客家民系的摇篮地之一,石邑客家姓氏的流迁史也正是古代中原汉人南迁的缩影。缘此,特作如下札记文字,浅谈古代中原汉人之南迁。大迁移的起因人口流迁虽属通常的社会

3、现象,但作为大规模的迁徙活动就应有其特殊的引发缘由。秦始皇曾派尉屠睢率领50万大军镇守岭南,还有任嚣、赵佗率领的四五万楼船水师都是最早进入南国的中原汉人,其中大部分留籍赣粤,诚然,这些仅仅是官方“移民”,其后裔也不能算“客家先民”,真正的大规模人口迁徙是从东晋初年开始的。西晋末年,政治腐败,惠帝期间,内部发生“八王之乱”,使生产受到严重破坏。怀帝永嘉五年,汉国刘聪遣石勒歼东晋军十余万人,刘曜率兵破洛阳,俘怀帝,纵兵烧掠,杀王公士民三万余人,此“永嘉之乱”,促使晋室南迁,也牵动了广大士民的大规模迁徙。这次中原汉人南迁之规模和持续时间之久在历史上是罕见的。族谱中对于这段时期先祖的南迁起因载为:“晋

4、怀帝五年海内大乱,独江东差安,中国士民避乱者多南迁奔吴,避居豫章西山龙园梅井坪。” “先世闻晋变,由莱州高密南渡。” 石城井溪村郑氏六修族谱“五胡乱华,东晋定鼎,诸钜姓世家南迁江左。吾姓自阳夏流寓会稽而家焉。”东山谢氏族谱“晋永嘉之乱,黄门侍郎颖从中原南渡。” 宁都林氏七修族谱“五胡乱华之际,温氏族人随中原士族南迁。” 温氏族谱“东晋末造,暹公由平阳避乱兖州,转徙入闽。” 巫氏房谱对于汉代移民谱牒记载甚少,唯钟氏族谱略有题及:“西汉末王莽作乱,后裔散逸四方。” 钟氏九修谱唐僖宗朝,北方发生了王仙芝、黄巢农民大起义,起义浪潮席卷大江南北,导致了历史上第二次人口大迁徙,前后历时一个多世纪。“唐僖宗

5、时,温钢宝避黄巢之乱自石城移居福建省宁化县石壁乡。” 温氏族谱“唐博士十五郎公因黄巢之乱,唐乾符乙未由洪州避居石城乌都陀。”许氏十修族谱(小松蜀口)“当唐季黄巢兵乱饥馑,官厅征办军粮,催科严逼,困蹙难支。裔孙显公等由陈留县徙居福建宁化永丰里,唐乾符二年,文敏公偕弟文景。避乱过江。”太原伊氏绿水分修族谱“嵩公为武昌太守,因唐代避黄巢乱,扶母归隐虔化(今宁都县)东温澜,转移陂阳乡竹子坝。” 寒谷张氏族谱“陈郎于唐晚期避黄巢乱,由中原徙永丰藤田,又迁宁都小布。”宁都安定胡氏族谱五代十国时期,时局多变,为避乱人口迁移仍然不断。“至后唐,又为五代战乱逼迁江右。” 济阳江氏家谱“原居山东,五代时因战乱南迁

6、。” 宁氏统修族谱“值南唐时变,于宋开宝八年(975年)迁永丰螺溪白沙而居” 兰陵肖氏九修族谱历史上第三次人口大迁徙发生在北宋末年至南宋初一段时期,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攻入开封,北宋亡。大片北疆落入金人之手。次年赵构(宋高宗)在南京(今河南商丘)称帝。后建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宋室南迁,困难重重,带来了大规模的中原汉人南迁。“宋末乱世,由江西石城入宁化。” 魏氏族谱“因高宗南渡而客籍金陵。” 龙岗邓氏七修族谱“予家以南宋渡自山东嘉祥而迁闽之晋。” 新坊廖氏七修族谱“二公皆宋末南渡来迁石邑。” 石城陈坊陈氏族谱“乾道间迁清流以避乱。” 新田魏公一修族谱此后宋元交替,元明与明清鼎革,朝廷

7、纷争诸侯内战,农民起义而带来的兵燹战祸促使了中原汉人的再次南迁(包括已在南方的原中原汉人的继续迁徙)。族谱有载:“后金元扰攘,中州沧陷,故家旧族,转徙不常。” “宋元鼎革,史弟避乱入闽于宁邑。” 东海郡徐氏宗谱“宋微元兴,兵寇扰乱,焚毁室庐,列祖播迁。”石城县丰山许氏九修族谱“迨玄郎、元郎元贞元年白鹭树下辟乱,徙居石城上水白土。”宁邑太原郡王氏十二修家谱“德钦公避元末蔡五九之乱,由北屏山来辟草开荒,卜居于此。”石城丹溪李氏十修族谱“十六代裔孙友仁字贤吾(15981648)因明开世乱,迁江右石城西乡珠坑田尾坑居焉。” 石邑唐台张氏族谱“咸丰五六年,贼势猖獗,先攻宁州,料不能守,先空城逃走。”石城

8、陈坊陈氏族谱历史上无数次的大大小小的战事给国家和百姓带来了无穷的灾难。战祸引起了社会严重的动荡不安,导致了大幅度的人口迁徙。由于历史上的战事多发生在北方,故人口迁徙的主体方向是自北而南,当兵灾殃及南方时,南方的百姓同样要设法迁徙,到比较安全的地方避乱。避战乱成了北民南迁直接原因,当然这主要是指大局性的整体性的。至于局部的和分散的迁徙活动则可能有多种的原因,不管什么原因,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到比较安全,易于保全自己的的家族(家庭),易于谋生,易于发展生产的地方去,这些诸多原因,族谱均有所记载。“宣诚公,仕高宗,建炎官大卿中政大夫,因阉宦作崇,天下乱之,父子流驻张家湾。”湖头清河郡张氏十二修族谱“十五

9、世渡江,耻事新朝,迁江西庐陵吉水县吉阳乡。”鲁国郡大由河背曾氏五修族谱“蕃公次子衍公为临川郡守,遂世居临川城南而家焉。”石城陈坊陈氏族谱“澄亨,字克恭,讳亨,明正统十三年任湖广平江县县丞,卒于官,后裔留籍。”石邑坊郭里礼源胡氏族谱“后因丁口蕃衍,吾世祖伯温公三子怀积公等,于嘉靖时迁于石城交溪等处而居焉。”石邑交溪姜氏族谱“天成天礼同居一处,后因军务难充,礼房迁居睦富。” 石邑坊郭里礼源胡氏族谱“十九世讳仕通号必和,由南安初迁赣州洗马巷,继迁水茜坝,自明洪武间贸易迁居豫章赣石中里洋潭吞口。” 宁都县衙背傅氏初修族谱“八传少梅讳圣长居宁都固村,不耐彼烦,剧欲远徙,以遂清高,近得石城陂下,爱其土沃风

10、淳,于南宋末年徙居屏山陂下。” 雁门童氏五修族谱“洪武初,忽罹彭祥之役,且有龚顺信妖术速祸,疫亡殆尽,所孓遗者陌达而已,乃徙今良溪,构居浪陂下。” 石邑龚氏七修族谱从现已查阅的74姓150余种族(房、家)谱来看,他们的祖先多是东晋初、唐末、南宋初因“世乱”而南迁的,“避乱”是士民大迁徙的直接原因,历代战乱造成了历代大规模的中原汉人的南迁。而宦游留籍、外任留籍、充军、逃荒、谋生等正常的人口自然扩散分居则是分散的个体式的迁移。人口的迁徙活动是永无休止的。大迁徙的路线历代中原汉人之南迁是没有固定路线的。长达数千里的长江、汉水、淮河处处可以渡江。渡江以后可以先抵浙江,亦可先到江西或湖南而后再择路南下。

11、从石城现存谱牒资料来看,过江后的中原人主要是沿着四条路线南下的:第一条是过江后由浙江直接进入福建,而后再南赴广东,或折西入赣南;第二条是自弋阳上饶等地进入福建的莆城、崇安等地,而后散居闽北各地定居。第三条是由九江、南昌溯江而上,西路至庐陵吉水、泰和、永丰等地,或再南下赣州,东路至临川、南城、南丰、广昌进入石城,西路往往再经兴国而向东至宁都、瑞金、石城,而后再迁福建广东;第四条路是直接由赣东之临川南下至南丰向东折入福建的邵武、建宁、长汀、宁化等地,有的再西折石城。至于直达湖南或广东的族谱记载甚少。由于修谱的时间不同和篡修人员对先祖迁移资料的占有情况各异,故对本族的源流考证文字亦相差甚远。有的能将

12、本支直系先祖一代代写清,迁移路线明确可信,有的则从中段或末段写起,有的连哪里迁来都不甚了然。从石城这些客家姓氏的谱牒看来,他们的先祖大多数是因“永嘉之乱”、“黄巢之乱”、“宋室南迁”、“ 元乱”而南迁的,这种南迁断断续续的,走走停停,有的只花几年或几代就来到石城定居,有的则经过数代或十几代才转辗迁到了石城,自北而南的漫长的迁移路线留下了客家先祖们的艰辛足迹,与南国的“土著”一道创造灿烂的江南文化。十多个世纪的人口迁移史使石城成了早期的客家区域,也成了中原人南迁途中的重要中转站。石城主要客家姓氏流迁路线1994年版客家源杂志刊登了本人拙文以族谱看古代中原汉人之南迁的前半部分(即文字说明部分),因

13、限于篇幅,后半部分(即主要客家姓氏流迁路线图表)未能同时刊出。为使资金料更加完整,今附上后半部分。温姓:太原台郡(浙江)钱塘永嘉虔州(赣州)虔化(宁都)石城陈姓:江州宁都石城河南九江义门宁都石城汝南豫章临川崇仁乐安吉水永丰石城宁都于都石城颖川江州临川虔化石城黄姓:江夏延平(闽)邵武石城赖姓:颖川松阳虔化(宁都)石城刘姓:彭城(徐州)金陵虔州虔化石城彭城抚州赤栏门建宁石城王姓:山东建康(南京)虔州广州宁都庐陵永丰石城高邮西山(南昌)宁都宁化石城李姓:河南德州赣州石城渡宁化石壁上杭抚州宁都石城张姓:河南固始县袁州宁化石城许姓:河南杞县金陵南昌赣州石城邓姓:河南固始县金陵虔化石城郑姓:莱州高密豫章西

14、山宜黄石城宁都石城吴姓:延陵南丰漳州石城罗姓:河南新郑长沙九江豫章宁化石城朱姓:沛县抚州虔州虔化石城沛县婺源长汀石城吴县南丰建宁石城徐姓:豫章石城南丰赣州宁化清流石城高姓:山东吉州临川宁化石城宋姓:唐州永定湖南温州虔化瑞金石城郭姓:金陵太和宁都邵武石城蓝姓:巴州蓝田临川虔州邵武建宁清流石城周姓:汝南会稽袁州庐陵吉水潭州石城杨姓:潍州延平汀州宁化石城严姓:宁都石城尹姓:西昌吉安梅州瑞金石城吉姓:洛阳通州临安福州汀州邵武建宁石城雷姓:同州浮州豫章洪州抚州宁化石城董姓:广川鄱阳临川乐安石城饶姓:平阳鄱阳南城邵武建宁石城谢姓:南阳陈留会稽虔州兴国虔化石城陈留扬州南昌抚州莆田建宁宁化石城山东营邱河南谢地

15、阳夏会稽临川石城熊姓:楚豫章广昌石城毕姓:乐安石城伊姓:庐江广昌宁化石城和州南丰金溪建德宁化广州洪州金溪石城邱姓:洛阳永丰宁化石城洛阳虔州虔化石城洛阳抚州宁化石城傅姓:金溪汀州宁化南安赣州案平县石城童姓:汀州宁都石城林姓:济南晋安(泉州)宁都石城冀州建宁石城江姓:河南临淄下邳润州丹阳(江苏)莆城富沙(闽)建阳临川南丰宁都石城旌德(徽)江荫南丰石城安徽山东潭州南丰广昌南平长汀清流宁化石城龚姓:山东河南虔州石城范姓:丰城吉州长汀石城宁化长汀石城胡姓:金陵豫章石城中原永丰宁都石城连姓:龙岩湖北军汀州邵武抚州宁都石城魏姓:山东豫章宁化沙县清流临川石城钜鹿南丰宁化南雄石城孔姓:山东奉新衢州临川新城建宁石

16、城巫姓:平阳夏县兖州宁化石城曾姓:山东武城永丰南丰建宁石城山东嘉祥县吉水石城宁化石城姜姓:抚州石门虔化石城程姓:河南徽州陕西朝邑汀州宁化石城施姓:广州宁化石城危姓:晋昌临川邵武宁化石城白姓:南阳陕西泾阳县下邳江州金溪广昌石城马姓:河南豫章南丰石城宁化安乐清流宁化石城豫章新罗郡(闽)清流长汀四堡石城聂姓:河南南城临川南丰广昌瑞金石城宁化石城叶姓:南阳丹阳宁化清流瑞金石城潘姓:河面荥阳临川南城石城广东长汀石城翁姓:宁化石城崇安武平高桥石城丁姓:济阳邵武宁阳建宁宁化石城黎姓:金陵虔化石城蒋姓:常州丰城梅州建宁南丰石城卢姓:河北涿州湖南桃源虔化石城汪姓:平阳长安沛郡陈留清河济南会稽庐江豫章婺源临川宁化南城建宁石城肖姓:徐州肖县丰沛武进湘潭泰和永丰宁都宁姓:山东南城新城宁都石城容姓:敦煌温州永丰广昌石城彭姓:彭城淮阳庐陵临川石城伍姓:榕城宁化石城包姓:南阳营谢丹阳吴兴合肥南城南丰宁都石城过姓:高平郡南丰南城建宁广昌永丰宁都石城钟姓:颖川杭州汀州虔化石城洪都长汀建宁、莆城石城宁都马头石城余姓:下邳新安临川汀州上杭石城芜湖武昌德安宁化石城蔡姓:泉州石城柯姓:建宁石城揭姓:广昌石城 (此文分载于客家源杂志1994年第2期、1995年第3期)(转录自石城文史资料第七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