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8 ,大小:21.33KB ,
资源ID:2850232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850232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心得体会特色文化产业扶贫的特征分析与绩效问题最新.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心得体会特色文化产业扶贫的特征分析与绩效问题最新.docx

1、心得体会特色文化产业扶贫的特征分析与绩效问题最新心得体会:特色文化产业扶贫的特征分析与绩效问题(最新)一、引言特色文化产业已经成为部分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地方政绩的亮点,企业繁荣的热点,但它还缺乏与贫困减缓的耦合点。特色文化产业不仅要成为连片特困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更要成为贫困地区扶贫惠农的重要支撑点。特色文化资源是一种文化势能,它在转化为经济势能的过程中对贫困减缓存在积极和消极的双重影响。因此,政府在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做到扶业又惠民;文化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既塑造品牌,增加盈利,又要惠及本土,藏富于民;乡民既传承特色文化,又能参与利益分享,实现脱贫致富,这是当前扶贫攻

2、坚战略的一大要点,也是学界研究的一大盲点。2014年,文化部和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关于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对特色文化产业的定义是:依托文化资源,通过创意转化、科技提升和市场运作,提供具有鲜明区域特点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产业形态。本文认为特色文化产业具有三大特征:特色文化元素、特别产品形态、特殊区域影响。具体产业类型有文化旅游产业、特色演艺产业、民族民间工艺产业、特色节庆会展产业等几大类型。二、特色文化产业扶贫的机理与特征(一)特色文化产业扶贫的生命周期规律按照产品生命周期规律,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与其他产业一样,具有四个发展阶段,一是投入期。特色文化产品投入市场初期,只有少数顾客为猎

3、奇求新而购买,销售量很少,产品供给者对生产技术的把握还不成熟,宣传促销成本较高,这一阶段,市场需求比较狭窄,企业利润为负。扶贫效果方面,特色文化产业在投入期的直接就业主要是技艺传承人、地方精英人士以及投资人,间接拉动的就业十分有限,扶贫效果很差。二是成长期。特色文化产品和服务加快发展,顾客越来越多的了解产品,大量新顾客进入购买行列,市场需求扩大。产品的生产技术逐步成熟,成本急剧下降,企业有利可图,竞争者纷纷进入市场。扶贫效果方面,困难群众热情高涨,并积极参与各种技能培训,部分人群通过贷款融资创新创业,实现脱贫致富,部分人群经过工艺技能和管理技能培训,实现直接就业。此外,特色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间

4、接延伸到上下游产业就业和横向关联产业就业,如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周边的旅行社、交通、住宿、餐饮等行业将产生大量的工作岗位,特色工艺技艺产业将带动物流、仓储、培训等产业的发展,并形成大量的工作岗位,该阶段总体扶贫效果较好。三是成熟期。市场需求达到顶峰甚至趋于饱和,潜在顾客减少,市场竞争激烈,产品价格降低,企业利润下降。扶贫效果方面,行业的直接就业人数接近饱和,经过培训进入行业的贫困人数开始减少,上下游产业和横向拉动的间接就业基本保持稳定,创新创业机会减少,扶贫效果接近临界值。四是衰退期,产品和服务销售额出现下降,产业衰退并出现区域转移,顾客的消费偏好开始转变,企业利润急剧下降。扶贫效果方面,部分中

5、小企业倒闭,就业岗位减少,大企业进入新一轮创新,资金和技术代替劳动,脱贫群众返贫风险增大。特色文化产业扶贫效果呈现“倒U”字型特征。但贫困地区的特色文化产业,一方面由于贫困人群整体素质差、学习能力弱、市场意识不活,因此该群体通过自我学习以及技能培训并实现就业不容易,即入门难。当产业衰退时,该群体危机意识不强,技能转型也不容易,即转行难,这就形成了就业刚性;另一方面,由于特色文化产业具有文化与艺术的特点,文化创意是其灵魂,产品创新的频率相对较高,产品进入成熟期之后,不会马上进入衰退期,甚至有些产业又会快速进入下一期的产品生命周期,这就使得就业效果持续时间较长,就业粘性更明显一些。基于以上两个方面

6、的原因,导致特色文化产业扶贫的“倒U”字型曲线滞后于产品生命周期曲线,同时该曲线要更平缓一些。(二)特色文化产业扶贫的“双刃剑”特征特色文化产业扶贫是指通过具有区域性和民族性特征的文化产业的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增长与就业,并激发贫困人口的生产自信和文化自信,有效缓解贫困人口的物质贫困和精神贫困问题。对贫困地区而言,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与贫困减缓也存在双刃剑的问题。第一,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能促进居民就业,直接提高居民收入,同时也带动旅游、交通、餐饮等相关行业,促进间接就业,从而形成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就业带动贫困减缓的良性循环。但同时,特色文化产业就业具有较高门槛,贫困人口往往素质较低,参与度不高,容易形

7、成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就业者脱贫致富未就业者边缘化贫富差距拉大的马太效应。第二,特色文化产业能提高居民的文化自信和生产自信,并树立居民的市场经济意识和创业精神,有效解决精神贫困问题。但同时,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中可能存在“造假、造谣、造势”的商业化驱动,容易导致文化失真和文化品牌丧失和返贫风险。由此可见,特色文化产业扶贫是把“双刃剑”,如下图2。 图2特色文化产业与贫困减缓的互动机理三、武陵山区特色文化产业扶贫的绩效分析武陵山区包括渝湘黔鄂三省一市71个区县,区域面积11万平方公里,是全国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主战场之一,该地区文化资源丰富,在特色文化产业扶贫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一)武陵山区特

8、色文化资源禀赋根据官方公布的资料统计,武陵山区拥有世界性遗产5处(自然和文化遗产),分别是湖南张家界的武陵源国家级名胜区、重庆武隆的中国南方喀斯特、湖南新宁的中国丹霞、湖北咸丰的唐崖土司城遗址和湖南永顺的永顺土司城遗址,占全国总数的10.64;拥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105项,占全国总数的6.92;拥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25个,占全国总数的4.73;拥有国家风景名胜区16个,占全国总数的7.11;拥有中国传统村落59个,占全国总数的9.13;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8处,占全国总数的0.88;拥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54个,占全国总数的5.61;拥有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55个,占全国总数的1

9、6.18。相比武陵山区占全国的人口比重和区域面积比重,该地区的文化资源禀赋相当丰富,尤其是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世界遗产和中国传统村落数量较多,为该地区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武陵山区特色文化产业扶贫的绩效分析武陵山区特色文化产业类型较多,但扶贫绩效较好的主要是特色演艺产业、文化旅游产业和民间工艺产业三个领域。1.特色演艺产业扶贫的绩效分析武陵山区特色演艺产业是指以知名旅游景区为平台、以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为特色的产业形态。目前比较成功的特色演艺项目有张家界市天门狐仙公司打造的“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重庆武隆县的“印象武隆”、湖北利川市腾龙洞剧场的“夷水丽川”、张家界魅力神歌文化集

10、团打造的“张家界魅力湘西”“武陵魂梯玛神歌”、湘西烟雨凤凰旅游演艺有限公司打造的“烟雨凤凰”,见下表1。其中,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自2009年9月演出以来累计演出1600余场,游客接待量超过220万人次,总投资达到1.2亿元,产值超过3亿元,群众演员队伍达530多人,拉动交通、住宿、餐饮、零售等行业就业1万余人次,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社会价值(16)。印象武隆2012年4月23日公演以来,接待国内外游客180余万人,实现门票收入超过2亿元。该项目直接解决当地民众就业300多人,间接带动100余农户发展农家乐和创业,实现5000余当地居民就业,促进乡村旅游接待游客20万人次,接待收入超过2亿元(17)

11、。 总体而言,武陵山区特色演艺产业已经步入快速发展阶段,根据现有资料估计,武陵山区各类特色演艺产业拉动直接和间接就业人数约5万人左右,涉及人群有本土演员、景区附近的交通、住宿、餐饮营业人员,其扶贫特征可以概括如下:一是特色演艺产业扶贫整体处于“倒U”字型曲线中的成长期,扶贫效果处于较好状态;二是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为贫困地区树立了文化自信和脱贫自信,但直接就业门槛较高,间接就业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而且存在相对贫困增大的风险;三是精品特色演艺产品必须借助知名旅游景点,而武陵山区国内外知名景点有限,因此该产业发展前景和空间受限,小型演艺产品创新不足,类型不多,扶贫的“广化”效果不足。2.文化旅游产业扶

12、贫的绩效分析武陵山区的文化旅游产业泛指以鉴赏武陵山区地域文化与民族文化、追寻地域文化名人遗踪、体验地方民族风情和文化活动等为目的的旅游。具体包括古城古镇旅游、乡村旅游、节庆旅游、文化遗址旅游等。目前该地区旅游开发与扶贫效益较好的项目还比较少,见下表2。据初步估计,武陵山区从事文化旅游相关行业的就业人数约20万人左右,通过旅游就业和创业带动脱贫的人数约10万人。综合而言,武陵山区文化旅游扶贫具有如下特征:一是武陵山区文化旅游产业扶贫整体绩效较好,但参差不齐。知名景点如张家界、凤凰古城等已经处于扶贫周期中的成熟期,武隆仙女山、新宁崀山等处于扶贫周期中的成长期,众多乡村文化旅游和古镇旅游还处于扶贫周

13、期中的投入期;二是空间层面,湖南武陵山片区和湖北武陵山片区文化旅游扶贫效果较好,重庆武陵山片区和贵州武陵山片区文化旅游扶贫效果还不明显;三是转化层面,文化旅游资源的知名度与旅游开发的经济效益不匹配,多数国家级的文化资源仅仅停留在文化口碑和社会影响方面,没有转化为经济效益和扶贫业绩;四是潜力层面,武陵山区文化旅游产业扶贫整体上还远未达到成熟期和衰退期,目前已经处于加速发展阶段,是武陵山区扶贫攻坚的产业利器。 3.民间工艺产业扶贫的绩效分析武陵山区的民间工艺产业包括特色建筑、雕饰、刺绣、蜡染、编织、民间绘画、纸工艺等。这些工艺技术经过几千年的传承与积淀,已经成为武陵山片区的文化瑰宝,既是文化遗产、

14、也是民间智慧、更是经济产业发展的资源宝藏,其代表性工艺技艺产业与扶贫效果如下表3。武陵山区的土家织锦现已初具规模,形成了企业规模化生产、民间小作坊式生产、企业与民间艺人契约合作生产的多元发展格局。空间上主要集中在湘西和鄂西地区,仅湘西州龙山县就有12家织锦厂,懂土家织锦技艺的织工约5000余人(18),直接从事生产的就业人员达600人,总产值达8000万元,员工工资在2500元-4000元/月之间。此外,湘西凤凰和贵州黔东南地区的苗族银饰锻制技艺、手工蜡染技艺、苗族刺绣也逐步走向了产业开发阶段,在旅游景区、工艺品市场、网上商店都有苗族银饰产品、蜡染产品、刺绣产品的销售,但其市场规模还较少,带动

15、直接就业的人数约在3000人左右。其他特色工艺产品如木质编制品、竹篾编织品、草编织品、苗族纺织粗布、纸扎、苗画、苗族挑纱等特色工艺产品还处于待开发阶段,有些属于自产自销,有些由于市场销路狭窄,生产规模很小。总体上,特色工艺产业扶贫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特色工艺产业扶贫整体处于扶贫周期中的投入期;二是市场瓶颈没有打开,武陵山区特色工艺产品市场停留在局部市场,产品没有形成全国性品牌;三是发展潜力方面,武陵山区特色工艺多数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社会知名度,如转化到位,其扶贫潜力巨大。 四、结论与建议武陵山区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已经形成了特色演艺产业有精品,特色文化旅游产业有市场,特色工艺产

16、业有突破,其他特色文化产业有起色的多元发展格局。在国家扶贫开发战略背景下,特色文化产业注定要扮演重要角色。当前武陵山区特色文化产业扶贫效益已经形成。一是特色文化产业扶贫已经产生了显著的成效。贫困农户逐步建立了生产自信,“等、要、靠”思维已经有了好转,地方性特色文化企业逐步成长起来。二是特色文化产业扶贫的负面影响也偶有出现。外来企业对本土居民创业存在“挤出效应”,部分项目在开发过程中存在文化滥用、文化盗用现象,产品开发存在“造谣、造假、造势”的情况。三是各类特色文化产业扶贫绩效呈现多元化。文化旅游产业拉动就业能力最强,随着国民收入的进一步增加,武陵山区文化旅游将呈现百花齐放格局,受益农户将进一步

17、广化。特色演艺产业属于精品产业和致富产业,对区域营销具有重要影响,但其门槛高,扶贫效益已经接近临界点。特色工艺产业前途广阔,但小、散、乱的特点并没改变,相比外出务工,其经济效益没有明显优势。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建议:(一)厘清“精准扶贫”与“广化扶贫”的辩证关系精准扶贫是针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解决的是“谁贫困就扶持谁”的问题,是滴灌模式。广化扶贫是针对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体的治贫方式,重在解决基础设施和产业培育问题,属于灌溉模式。从调查的情况来看,武陵山区特色文化产业扶贫仍然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太多,乡村道路“通”而不“畅”,农村互联网

18、建设凤毛麟角,乡镇政府招商引资难、乡民就业创业难。二是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没有真正提升,农民生计存在“精神贫困”和“能力贫困”的双重问题。在此情况下,精准扶贫与广化扶贫应双管齐下,一是解决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问题,提高贫困地区与外界联系的空间可达性和信息可达性,提升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空间;二是提高精准扶贫效率,让有能力者前行,扶强抚弱;三是重视扶贫公平问题,解决极端贫困户和特殊困难户基本生存问题。(二)避免产业发展中的“挤出效应”武陵山区文化旅游产业领域存在明显的“挤出效应”,一是外来公司挤出本土企业。外来的文化旅游集团往往资金实力雄厚、人员素质和专业技能水平高于本土成长的企业,在招商引资过程中也

19、得到更多的优惠政策,这对本土企业形成强烈的“挤出效应”,导致了部分本土企业的倒闭和破产;二是企业化经营对社区村民生计的“挤出效应”。调查中发现,一些旅游社区原村民的土地和房屋被征用,补偿标准低,而且延迟兑现、公司利用自身优势排挤村民经营的餐馆和旅馆,垄断了游客的吃住行消费,对村民生计形成“挤出”;三是公共旅游资源红利的“挤出效应”,旅游公司占用景区的生态环境、文化资源等公共资源之后,给予村民的红利分享很少,没有形成持续支付机制。针对上述“挤出效应”,应采用“情法合一”的方式,首先在法律法规上厘清企业与社区居民的权责利关系,政府相关部门应充分发挥协调作用,避免激发矛盾;其次是通过业务的委托代理、

20、业务的错位发展以及企业合并等方式合理处理企企和企民纠纷;最后是制度设计上要重视村民的知情权和话语权,在企业入驻时有一定比例的村民代表参与谈判,在红利分配上形成正式的协议书。(三)慎用机器代替劳动技术的进步和资本的深化是产业发展的一般性规律,但针对武陵山贫困地区的特色文化产业而言,要谨慎使用资本密集型发展模式。一是特色文化产业的原真性、原生态、手工制作是其立足之本,用机器制作将使土家蜡染、西兰卡普、苗族刺绣、银饰等工艺品失去“本土特色”,一旦该产品成为类似旅游目的地的遍在性商品之后,该产业也就基本上走向衰落了,消费者的热情不再。二是贫困地区的扶贫主要依靠就业来实现,机器的大量使用必然会导致就业岗

21、位的减少,贫困问题不但得不到缓解,甚至会更严重。因此,武陵贫困地区的特色文化产业要谨慎使用资本密集型发方式,谨慎用资本代替劳动。(四)加强文化产权立法,促进文化资源的权益分配特色文化是经济资源,也是贫困地区居民共有的财富。文化借用、文化滥用、文化剽窃现象严重侵袭了本土居民的文化资源产权。基于此,一是加快文化产权立法,保护特色文化传承地区的居民权益,这是特色文化产业扶贫的最根本、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二是在文化产权立法的基础上,用特色文化资源以参股方式进入企业股本来保护特色文化地区居民的权益,不论是演艺演出、民族民间工艺技艺、还是实景舞台剧,都应要求相关企业配置文化资源股本红利,部分用于村民分红,部分作为文化传承基金,推动特色文化的保护与产业发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