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4 ,大小:44.74KB ,
资源ID:2850112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850112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古代汉语第一册术语通论整理.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古代汉语第一册术语通论整理.docx

1、古代汉语第一册术语通论整理术语整理术语01古代汉语:清代前期以前汉民族使用的语言。文言:与白话相对,文言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文言文: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古白话:古白话是唐宋以后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书面语。如唐代的变文,敦煌通俗文学作品,宋人话本,金元戏曲,明清小说等都是古白话的代表。古白话虽说是白话文,但不同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白话文,一般都是以口头语为基础而夹杂一些文言成分。即使是口语,由于区域性和时代性的差异,今天读起来也不那么容易,因此,我们称之为古白话.文字学:文字学是语言学的分支之一,以文字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文字的性质、造字法、起源、发展、形体与音义的关系、正字法、文字的创制与改革、个别文字的演变等。文字学知识有助于改进和改革文字,为无文字的语言创制文字;对古文字的了解有助于历史科学的研究。我国的汉字历史悠久,结构复杂,因此作为研究一切历史文化的先行学科的文字学在中国特别发达。在我国,广义的文字学,全面研究字的音、形、义,在古代被称为:小学。即除文字外,还包括音韵、训诂的研究。古文字学研究古代的文字,是语言学与历史学、考古学的边缘学科。语言学(语音学、词汇学、语义学、语法学)传统的语言学称为语文学,以研究古代文献和书面语为主。研究语音的物理属性、人类的发音方法、语音感知的生理过程等的是语音学

3、。研究词汇项目、词汇意义、词语演变的是词汇学;按传统语法,形态学和造句学合起来就是语法学。研究词项与概念及指称对象的关系,揣摩各种词义的异同、正反、上下、交叉等关系,剖析整个句子或其中某些成分的意义,这是语义学。研究文字的形状、体系、起源、演变和发展的学科是文字学。小学(文字、音韵、训诂)小学,又称中国传统语文学,包括分析字形的文字学,研究字音的音韵学,解释字义的训诂学。顾名思义,通俗的解释词义叫“训”,用当代的话解释古代的语叫“诂”。训诂学是中国传统研究古书词义的学科,是中国传统的语文学小学的一个分支。训诂学在译解古代词义的同时,也分析古代书籍中的语法、修辞现象。从语言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献,帮

4、助人们阅读古典文献。训诂学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训诂学包括音韵学和文字学,狭义的训诂学只是小学中与音韵、文字相对的学科,也有人将训诂学分为新旧两种。汉语史(汉语史的分期)汉语的历史叫做汉语史,包括汉语语音史、汉语语法史、汉语词汇史三大块,汉语史是研究汉语现象及其内部规律的一门科学,包括语音、语法、词汇现象及其历史演变规律。汉语语音史分为先秦(-前206)、汉(前206-公元220)、魏晋南北朝(220-581)、隋-中唐(581-836)、晚唐五代(836-960)、宋(960-1279)、元(1279-1368)、明清(1368-1911)、现代(1911-),共九个阶段。我们认为大致

5、西周以前为远古期,这个阶段的汉语如果已经独立,就为原始汉语;周秦两汉为上古期,上古音的字音结构的首尾部分较为复杂,可能存在着复辅音声母和比较复杂的韵尾形式;魏晋六朝隋初唐为中古前期,中古前期音复辅音声母中的通音已经演变为音节的介音,韵尾部分的擦音成分消失,超音段成分从伴随状况上升为以音高(平仄)和音长(舒促)为特点的区别特征,标准语的字音以“CMMVE”五音段音节和“平上去入”四超音段相配的结构模式已经形成;中唐五代为中古后期,字音结构跟中古前期相同,但“平上去入”四个声调随着全浊声母的性质的改变而发生分化,声韵内部发生了许多变化;宋元明清为近代期,汉语各方言的现代格局在中古近代之交已经大体形

6、成,标准语字音的音节结构定形为“CMVE”四音段模式,大量的音位发生合流和分化,声母和韵尾的类型减少,全浊音声母逐渐和清声母合流,入声韵尾也逐渐弱化,声调因而开始合并简化,字音结构也随之简化。汉语史语料学(古代文献概况)传世文献 中土文献所谓文献,就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古意指古代文籍与熟悉遗闻旧事的所谓“贤人”。古典文献,一般指“五四”运动以前用雕版、活字和手抄的古籍文献,同时包括文书、卷册、碑铭、拓本等。凡是近代铅印出版物以外的文字材料,均属古典文献的范畴以内.佛典 出土文献佛典是佛教发展的历史进程,最能体现各个历史时期、各个重要佛教思想家和佛教宗派思想的

7、主要经论和著述。出土文献的最本质的特征在于“出土”,从内容上看,它和传世文献的分类是一致的。而“时过境迁”,“出土”的特征一旦消失,它也就成为传世文献的一部分。比如说穆天子传、竹书纪年等,最早都是出土文献,但现在从事这方面研究的,我们很少说他们是在进行出土文献研究。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被视为出土文献的,以后可能也就都成为一般文献了。汉文文献学(目录、版本、校勘)目录学是研究目录工作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即研究书目情报运动规律的科学。我国古代很早就有人注意到目录学的作用,西汉时,刘向、刘歆父子就撰有别录七略等书,以后历代均有专著。南宋郑樵有通志校雠略,至清代,章学诚著成校雠通义,更总结了目录学

8、的丰富经验。反映我国古代著述的规模最大、最全的目录是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和四库全书简明目录。研究图书在制作过程中的形态特征和流传过程中的递变演化,考辨其真伪优劣的专门科学。在古籍研究中尤显突出。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图书的物质形态及特点风格,版本的源流系统,不同历史时期、地域的版刻特点,版本的识别与鉴定等。广义的校勘学,前人称为校澈学,它包括了版本、校勘、目录、考证、华伪、辑佚等内容,今谓之文献学。因广义校勘界定不明,今己不用,成为历史名词。现代所谓校勘学,即狭义校勘学,指专门研究古籍整理的文字比勘的科学方法和理论的学问。校勘学始于汉,成于宋,大盛于清。辑佚、辨伪、古籍整理辑佚是对以引用的形式保存在

9、其它存世文献中的已经失传的文献材料加以搜集整理,使已经佚失的书籍文献,得以恢复或部分恢复的行为。通过辑佚得到的文献,称为辑本或辑佚本,研究辑佚的历史、方法、原则和其他相关问题的学科,称为辑佚学。辨伪是指为古籍或内容进行鉴别辨认,以区别其真伪的一种研究方法。古籍辨伪工作包括两方面内容:关于古籍文献名称、作者、著作年代真伪等的考辨;关于书籍内容(如事实、论说真伪等)的考辨。前者和古籍版本学、目录学的关系较密切,后者则与校雠学及史学中的史料考辨工作相近。辨伪的根本目的并非要从古文献中剔除伪书,而是要弄清这些文献的真实著者、书名和著作内容、年代等,使人们能准确地了解其价值和正确利用。古籍整理专指对中国

10、古代书籍进行审定、校勘、注释等加工整理工作,使新出版本便于现代人阅读。古籍整理是连接历史与现实的桥梁,是“存亡继绝”的工作,它不仅向人们展示历史、更重要的是要保留历史,让人们在纷繁芜杂的现实中仍能把握住民族发展的脉络,挖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参与世界文化交流。术语02 繁体字:繁体字,亦称繁体中文,1935年的第一批简体字表称之为正体字,欧美各国称之为传统中文(Traditional Chinese),一般是指汉字简化运动被简化字所代替的汉字,有时也指汉字简化运动之前的整个汉字楷书、隶书书写系统。繁体中文至今已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直到国共内战前,一直是各地华人中通用的中文书写标准字。简化字

11、:简化字,又称简体字。广义上的简化字通常指古今流传下来的俗体字与笔画较少的异体字。狭义上的简化字通常指中华民国时期颁布的第一批简体字表,其对于简化字的称呼为简体字;以及建国后通过的汉字简化方案、简化字总表,其对于简化字与未被简化的字合称为规范汉字。简体字五经:.儒家典籍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合称。温柔宽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词比事,春秋教也。汉武帝立五经博士,儒教国家化由此谓开端。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这六部经典著作的全名依次为诗经书经(即尚书)礼经易经乐经春秋。十三经:儒家的十三部经书,即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 春

12、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十三经注疏:十三经注疏,是文史研究工作者经常要查检的书。中国文籍,浩如烟海,目前存世约十多万种,四库全书是这些文籍的精华,其经史子集四部之中,经部又是其精华,而十三经注疏则冠列于其经部之首。清代由阮元主持校刻的十三经注疏,号称善本。经:作为思想、道德、行为等标准的书,亦称宗教中讲教义的书,或称某一方面事物的专著。细分为:道经、儒经与佛经。传:是一种文体格式。属于古籍注释体例之一,其它的还有注、笺、正义、诠、义疏、义训。亦有自述生平者,称自传。传记大体分两大类:一类是以记述详实史事为主的史传或一般纪传文字;另一类属文学范围,以史实为根据,但

13、不排斥某些想象性的描述。春秋:即春秋经,又称麟经或麟史,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1之一。第一部华夏民族编年史兼历史散文集。作为鲁国的编年史,由孔子修订而成。春秋三传:是左氏春秋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的合称。左传: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儒家十三经之一。左传既是古代汉族史学名著,也是文学名著。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成,记叙范围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五十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公羊传:

14、春秋公羊传,儒家经典之一。古代汉族今文经学重要典籍。上起鲁隐公元年,止于鲁哀公十四年,与春秋起讫时间相同。相传其作者为子夏的弟子,战国时齐人公羊高。起初只是口说流传,西汉景帝时,传至玄孙公羊寿,由公羊寿与胡母生(子都)一起将春秋公羊传着于竹帛。公羊传有东汉何休撰春秋公羊解诂、唐朝徐彦作公羊传疏、清朝陈立撰公羊义疏。谷梁传:榖梁传是榖梁春秋、春秋榖梁传的简称。古代汉民族族今文经学重要典籍。春秋榖梁传为儒家经典之一。与左传、公羊传同为解说春秋的三传之一。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谷梁传强调必须尊重君王的权威,但不限制王权;君臣各有职分,各有行为准则;主张必须严格对待贵贱尊卑之别,同时希望君

15、王要注意自己的行为。编年史:编年体史书。是一个整体对纪年的统一的体裁,是一种形象化的历史记录方式。特点是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记载历史事件。有利于读者按照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了解历史事件,便于了解历史事件间的互相联系;但是不便于集中描写人物、事件,一个人物、事件分散在不同的年代,读者不易了解其全貌。纪传体:纪传体,东亚史书的一种形式,以为人物立传记(皇帝的传记称“纪”,一般人的称“传”,特殊情形的人物称“载记”,记载制度、风俗、经济等称“志”,以表格排列历史大事称“表”)的方式记叙史实。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以前的史书多以编年体记述),中国的官方正史“二十四史”及其他史书,都依照

16、史记体例,以纪传体编纂而成。而日本的大日本史也是以纪传体写成的。我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以人物传记为中心叙述史实。纪是帝王本纪,列在全书前面,传是其他人物的列传,始于汉代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记,是一部分国记事的历史散文,起自西周穆王,讫于战国初年的鲁悼公,分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等国约427年的史实。在春秋战国之际由晋国的史官编纂成书。国语的记事比春秋详细生动得多,也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史料。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西汉后期的刘向校理群书,加以整理,去其重复,得33篇,按国别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燕、赵、魏、韩、

17、宋、卫、中山12国策,定名为战国策。晋陈寿三国志记载了魏、蜀、吴三国的历史。古文经学:经学中研究古文经籍的学术流派。与“今文经学”相对。古文经,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儒家经书。始皇焚书期间,民间儒生将一些古文经书埋藏起来,至汉代前期,相继发现,如景帝时,河间献王以重金在民间征集所得古文经书,以及武帝时鲁恭王从孔子故宅壁间所发现的古文经籍。诸王等先后献给朝廷,藏于秘府。今文经,则指汉初由老儒背诵,口耳相传的经文与解释,由弟子用当时的隶书(今文)记录下来的经典。诗经:诗经是产生于中国奴隶社会末期的一部诗集。它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搜集了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诗歌305

18、首,除此之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六篇。没有内容的是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和由仪。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诗经作者佚名,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到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诗经按风、雅、颂三类编辑。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尚书:尚书,又称书或书经,是中国民族第一部古典文集和最早

19、的历史文献,它以记言为主。自尧舜到夏商周,跨越2000千年历史文献。是三坟五典的可考记录。尚书列为儒家经典之一, “尚”即“上”,尚书就是上古的书,它是中国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周易:周易即易经,三易之一(汉初刘向校书时三易仍存,汉后下落不明),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是周文王被囚安阳(羑里)时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值得注意的是周易没有提出阴阳与太极等概念,讲阴阳与太极的是被道家与阴阳家所影响的易传。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三礼:仪礼、周礼、礼记。三礼者,周礼、仪礼、礼记

20、是也。昔人谓周礼、仪礼均系周公所作,礼记则系汉戴德(人称大戴)、戴圣(人称小戴)叔侄所删记也。按汉何休疑周礼作于六国之时,宋儒亦多疑之。惟刘歆、郑玄信为周公致太平之书,但亦有谓为刘歆伪造者。清方苞周官义已开其端,近人康有为为新学伪经考,则亦言为歆伪造无疑也。论语: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 “语录体” 。尔雅:尔雅是辞书之祖。收集了比较丰富的古代汉语词汇。它不仅是辞书之祖,还是中国古代的典籍经,十三经的一种,是汉族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尔雅是第一部词

21、典,“尔”是“近”的意思(后来写作“迩”),“雅”是“正”的意思,在这里专指“雅言”,即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合乎规范的标准语。尔雅的意思是接近、符合雅言,即以雅正之言解释古语词、方言词,使之近于规范。孝经:孝经中国古代汉族政治伦理著作。儒家十三经之一。传说是孔子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全书共分18章。孟子:孟子“四书”之一。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为孟子、孟子弟子、再传弟子的记录。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

22、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现存七篇十四卷。总字数三万五千余字,286章。相传另有孟子外书四篇,已佚(今本孟子外书系明姚士粦伪作)。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术语03注疏:注文和疏解的合称。对于文章或书籍正文做解释的文字称为注,或注解、注释,对某些典籍、古文献做注始于汉代。先秦是我国学术昌盛的第一个重要时期,流传下来大批典籍、文献,但由于语言的发展,文字的变迁,史料的缺遗和分散,汉代人已很难读懂,从而一些学者专门为这些古书做注解。注解又有傅、笺、章句等名称。傅,有转授、相承师说的意思,一般指阐明经义;笺,是说明作者的用心

23、,或断以己意;章句,指分析正文的章节句读;它们是各有不同角度的。及至唐代,许多汉人的注解也已不易理解。于是产生了新的注解形式,即注解者既注解正文,也注解前人的注解,也就是总的加以疏通,这种注解称为“疏”,也称“正义”,如周礼有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尚书有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等。宋以前注和疏是分别印行的,后来则合为一本书,一般的排列是先注后疏,合称注疏。汉代学者主要是注解经书,后世历代学者对许多重要古籍均从事了注解工作,注解的内容、范围、体例也日益扩展和完善,如所注的范围有词语的音义,来源;引文、典故的出处;人名、地名、年代、方位和史实的考证;以及划分段落,串讲大意等等。注解的方式又有夹注、

24、脚注、篇末注等等。注:“注”指对古书的注解,狭义的“注”只指注解,而广义的则包括传、笺等。疏:“疏”是相对“注”而言的,在注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作注就叫作“疏”。“疏”是对注的解释。正义:解释经传而得义之正者称为“正义”,“注“、”疏“有时也可称为“正义”。陆德明:陆德明(约550-630年), 名元朗,以字行,苏州吴县人。唐代经学家,训诂学家,唐太宗十八学士之一经典释文:经典释文是古人读经书时用的字典,唐陆德明撰,30卷。它以考证古音为主,兼辨训义,引用古书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公羊传、榖梁传、孝经、论语、老子、庄子、尔雅十四部经书。是保存古代音训较早的一部字典,为后世推

25、崇。如字:一种注音法。当一个字形因意义不同而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读法的时候,要按照习惯上最通常的读音读,按照最常用的意义解释,叫如字。例如“好”有上声和去声二音,当注为“好,如字”时,表示“好”在此处读常用的上声,意为“美好”)。常用来为一些多音多义或有异读异解的字注音,强调在特定的上下文里被释的字要按它的本音来读。例:左传隐公元年:“卫国在汲郡朝歌县。”经典释文:“朝,如字” “朝”应该读zhao 阴平,不读chao阳平。礼记大学:“所谓诚意者,勿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经典释文:“恶恶,上乌路反,下如字。”意即第一个恶读wu去声,第二个恶读e去声。破读:古代汉语中用同一个字表示的词,有时

26、由于意义和词性的变化而使读音有所不同,是两个不同的词,如同是“王”字,在左传齐桓公伐楚“王祭不共,无以缩酒”中,用作名词,读平声;而在孟子齐桓晋文之事“德何如,则可王矣”中,用作动词,则要读去声,一般为名词作动词。这在古书里叫做“破读”。所谓破读,就是用本字来改读古书中的假借字。用王引之的话来说,就是“破其假借字而读以本字。”(见王引之经义述闻序)经传中声同声近的字往往假借,这给读古书造成很大障碍。因此指出假借字的本字,成了古注解词的内容之一。古注破读,常用语为“读如”、“读为”、“读曰”,有时也用“读若”。直音:汉语拼音方案公布以后,以本方案的方法注音,但在此前,有种种不用的注音方法,“五四

27、”以后常用注音字母,更早一些一般用直音或反切。直音法操作相对要简便,只要有相同的字就可以了,但麻烦也因此而来,汉字毕竟是有限的,有些字找不到同音字,或即使有同音字也很生僻,即使注了也很难识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古人还想到了一种“读若”法给字注音,就是用读音近似的字的注音,如“芨,读若急”,“信,读若屈伸之伸,假借字也”这里的“伸”是信的通假字,音义都相同。还有直音加注声调的方法,如“退”注“推去声”。这样虽避免了生僻字,但要改变声调才能读出应读的音。反切:反切是古人在“直音”、“读若”之后创制的一种注音方法,又称“反”、“切”、“翻”、“反语”等。反切的基本规则是用两个汉字相拼给一个字注音,切

28、上字取声母,切下字取韵母和声调。术语04康熙字典:康熙字典是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学者奉康熙圣旨编撰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汉字辞书,它是在明朝字汇、正字通两书的基础上加以增订的。该书的编撰工作始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成书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历时六年,因此书名叫康熙字典。康熙字典由总纂官张玉书、陈廷敬主持,修纂官凌绍霄、史夔、周起渭、陈世儒等合力完成。字典采用部首分类法,按笔画排列单字,字典全书分为十二集,以十二地支标识,每集又分为上、中、下三卷,并按韵母、声调以及音节分类排列韵母表及其对应汉字,共收录汉字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47035个),为汉字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之一。辞源:

29、辞源是一部语文性辞典。收录内容一般止于1840年以前的古代汉语、一般词语、常用词语、成语、典故,兼收各种术语、人名、地名、书名、文物、典章制度。单字12890个(1979年版),复词84134条(1979年版)。全书依十二集(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和 214 部首为次序排列,同部首的按笔画多少为序。单字条由字头、汉语拼音、注音字母、广韵反切、声钮、释义、书证等组成。一字多音的分别注音,用“1、2、3”表示,多义的单字或复词则用“(一)、(二)、(三)”分项辞海:辞海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辞典。辞海是以字带词,兼有字典、语文词典和百科词典功能的大型综合性辞典。辞海二字源于陕

30、西汉中著名的汉代石崖摩刻石门颂。皇皇巨著辞海是一个世纪、几代学人千锤百炼的结晶。辞海最早的策划、启动始于1915年。时中华书局创办人陆费逵先生决心编纂集中国单字、语词兼百科于一体的综合性大辞典,其宏博气势,令人钦敬。并取“海纳百川”之意,将书名定为辞海。汉语大字典:汉语大字典全书约2000万字,共收楷书单字56000多个,凡古今文献、图书资料中出现的汉字,几乎都可以从中查出,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收集汉字单字最多、释义最全的一部汉语字典。由四川、湖北两省300多名专家、学者和教师经过10年努力编纂而成的,以解释汉字的形、音、义为目的的大型汉语专用工具书。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是中国大型的汉语

31、词典。其内容之浩繁,包括社会生活、古今习俗、中外文化乃至各种宗教的教义等,都发生纵向或横向联系。词典由中国数百位专家参与编写工作,共收词目约三十七万条,五千余万字。许慎:许慎(约58约147年),字叔重,东汉时期汝南郡召陵县(今属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区)人,东汉著名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倾尽毕生精力,从事于弘扬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说文解字是许慎一生最经心之作,前后花费了他半生的心血。由于许慎对文字学做出了不朽贡献,后人尊称他为“字圣”。因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闻名于世界,所以研究说文解字的人,皆称许慎为“许君”,称说文解字为“许书”,称传其学为“许学”。说文解字: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作者是东汉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说文解字成书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到安帝建光元年(121年)。大徐本:徐铉于宋太宗雍熙年间奉旨校定说文解字,世称大徐本。大徐本是说文解字最为通行的版本,学界称说文解字如不加说明,均指大徐本。大徐本目前市面流通者主要有两种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