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4 ,大小:26.20KB ,
资源ID:28500710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850071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茶园病虫害防治.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茶园病虫害防治.docx

1、茶园病虫害防治茶尺蠖 又称拱拱虫、量寸虫、卡步虫、吊丝虫,是茶树的主要害虫之一。主要分布于浙江、江苏、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福建等省,除为害茶树外,还能为害大豆、豇豆、芝麻、向日葵、菊花、辣蓼等植物和杂草。 【为害状】幼虫取食叶片为害。l龄幼虫取食嫩叶叶肉,留下表皮,被害叶呈现褐色点状凹斑;2龄幼虫能穿孔,或自叶缘咬食,形成缺刻(花边叶);3龄前幼虫在茶园中有明显的发虫中心,3龄起则能全叶取食,3龄后食量猛增,以末龄食量最大。茶尺蠖年发生代数多,繁殖力强,以夏秋茶受害重。发生严重时,老叶、嫩茎被幼虫取食殆尽,致使茶丛变为光杆,不仅严重影响当季茶叶产量,并致树势衰退,二三年内很难恢复,对茶叶生

2、产的威胁很大。 【形态特征】成虫属中型蛾子,体长912毫米,翅展2030毫米。有灰翅型和黑翅型两类。黑翅型体翅黑色,翅面线纹不明显。 灰翅型全体灰白色,翅面疏披茶褐色或黑褐色鳞片,前翅有4条弯曲波状纹,外缘有7个小黑点,后翅有2条横纹,外缘有5个小黑点。秋季一般体色较深,线纹明显,体型也较大。 卵椭圆形,长约0.8毫米,宽约0.5毫米,初产时鲜绿 1 色,后渐变黄绿色,再转灰褐色,近孵化时为黑色。常数十粒、百余粒重叠成堆,覆有白色絮状物。 幼虫45龄。1龄幼虫体黑色,后期呈褐色,体长1.8 4.0毫米,第一至第三腹节背中部具4个白点,正方形排列,第一至第六腹节气门处有3个白点,呈三角形排列。2

3、龄幼虫体黑褐色至褐色,体长4.07.0毫米,腹节上的白点消失,后期在第一、二腹节背出现2个明显的黑色斑点。3龄幼虫茶褐色,体长7.012.0毫米,第二腹节背面出现八字形黑纹,第八腹节上有倒八字形斑纹。45龄幼虫体色呈深褐至灰褐色,体长12.032.0毫米,自腹部第五节起背面出现黑色斑纹及双重菱形纹。 蛹长椭圆形,长1014毫米,赭褐色,尾刺圆锥形,末端有分叉短刺。 【发生规律】茶尺蠖在浙江、江苏、安徽等茶区一年发生56代,以蛹在茶树根际附近土壤中越冬,次年2月下旬至3月上旬开始羽化。浙江杭州发生6代,16代茶尺蠖幼虫发生期分别为:4月上旬至5月上旬、5月下旬至6月下旬、6月下旬至7月下旬、7月

4、下旬至8月下旬、8月中旬至9月下旬、9月中旬至11月下旬。1年中主害代为第四代,其次是第三、第五代。 成虫有趋光性。静止时四翅平展,喜停息在茶园附近树木枝干、建筑物墙面上。卵大多产在茶树树皮缝隙处,树枝 桠杈处、枯枝落叶上也较多。产卵量以春、秋季最大,夏季较少。成虫寿命以第六代(越冬代)最长为9.78天,其次是第一代6.41天,其余各代则在3.864.59天。 卵历期以第一代最长,平均26天;其次是第二、六代,为8.38.5天;第三、四、五代均在5.05.3天。影响卵历期长短的关键因子是气温,随气温升高而历期缩短。 幼虫历期以第一代最长,浙江杭州第一代幼虫历期为28.84天,第六代幼虫历期为2

5、2.0l天,第二代至第五代的历期在13.2616.38天之间。 幼虫老熟后,爬至茶树根际附近入土化蛹,入土深度因土质而异,砂质土比黏质土深,一般入土深度在l厘米左右。越冬蛹入土略深,一般在1.53.0厘米。化蛹部位以距茶树基部33厘米范围内的表土中较多,茶行南面的多于北面。 茶尺蠖种群在一年中的消长,开始呈阶梯式上升,至第四代形成全年的最高虫量,此后又逐渐下降。 影响茶尺蠖种群消长的主导因子是天敌。目前已发现的天敌有姬蜂、茧蜂、寄蝇、蜘蛛、线虫、真菌、病毒及鸟类等。其中以茧蜂、蜘蛛和真菌尤为重要。茧蜂中以茶尺蠖绒茧蜂和单白绵茧蜂最为优势。一年中以46月(一、二代期间)寄生率最高,其次是第六代期

6、间,以第三至第五代较低。在捕食性天敌中,蜘蛛种群占59.4%,其优势种有八点球腹蛛、草间小黑蛛、斜纹猫蛛、机敏蝇豹、迷宫漏斗蛛、斑管 巢蛛,每年46月对茶尺蠖控制最为明显。病原性天敌则以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和病原真菌最为重要。在浙江、安徽等茶区若遇秋季雨日多、昼夜温差大、温湿度适宜,即可能出现茶尺蠖真菌病的流行,能有效地控制9lO月(五、六代)茶尺蠖的种群数量,一般可将越冬前基数控制在经济阈值以下。因此,茶尺蠖第一、二代遇到寄生性和捕食性天敌,使种群数量上升缓慢,第五、六代期间又遇病原天敌,从而使种群数量骤然下降。 影响茶尺蠖种群消长的另一因子是气候环境因子。高山茶园一般发生不重,而山坞、避风

7、向阳的茶园受害较重。茶树长势好、留叶多、较郁蔽的茶园往往受害较重。冬季低温,茶园土壤长期结冰,可提高越冬蛹死亡率。 【防治方法】 保护天敌:茶园应尽量减少用药次数,降低农药用量,以保护寄生性和捕食性天敌,充分发挥自然天敌的控制作用。 清园灭蛹:在茶尺蠖越冬期,结合茶园秋冬季管理,清除树冠下落叶及表土中的虫蛹。 培土杀蛹:在茶树根颈四周培土10厘米左右,并镇压,可防止越冬蛹羽化的成虫出土。 灯光诱杀:利用成虫有趋光性,可以用频振式杀虫灯在发蛾期进行诱杀成虫,以减少产卵量。 喷施病毒: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对茶尺蠖幼虫有很强 的感病率,全年以第一、五、六代致病率最高,每667米2用量150亿700亿

8、个多角体,施毒时期掌握在1、2龄幼虫期。 农药防治:用农药防治应严格按防治指标,成龄投产茶园的防治指标为每667米2。幼虫量4500头。施药适期掌握在3龄前幼虫期。全面施药的重点代是第四代,其次是第三、五代,第一、二代提倡挑治。施药方式以低容量蓬面扫喷为宜。药剂可选用2.5%三氟氯氰菊酯(功夫,每667米2用药2025毫升),2.5%溴氰菊酯(敌杀死,每667米2用药20 25毫升),50%辛硫磷(1000l500倍,低容量喷雾易产生药害),20%米满(每667米2用药2530毫升,此药喷后34天幼虫死亡高峰),25%灭幼脲3号(每667米2用药6070毫升,宜掌握在l、2龄幼虫时使用)。 茶

9、毛虫 茶毛虫又称茶毒蛾、毒毛虫、痒辣子、摆头虫,是我国茶区茶树的重要害虫之一。主要分布于浙江、安徽、江苏、江西、湖南、四川、陕西、福建、广东、广西、云南、台湾等省(自治区)。除为害茶树外,尚能为害山茶、油茶、柑橘、梨、乌桕、油桐等植物。 【为害状】幼虫取食茶树成、老叶及部分嫩叶。群集性强, 1、2龄幼虫常百余头群集在茶树中下部叶背,取食下表皮及叶肉,被害叶呈现半透明网膜斑;3龄幼虫常从叶缘开始取食,造成缺刻;4龄幼虫取食后仅留主脉及叶柄.4龄后则残食全叶。4龄起进入暴食期,可将茶丛叶片食尽,严重影响茶叶产量和品质。此外,幼虫虫体上的毒毛及蜕皮壳,人体皮肤触及后,引起皮肤红肿、奇痒,影响正常的采

10、茶及田间管理工作。 【形态特征】雌蛾体长813毫米,翅展2635毫米,琥珀色,前翅除前缘、翅尖和臀角外,布深褐色鳞片,内、外横线黄白色,翅尖黄色区内有2个黑点;后翅散生茶褐色鳞片。腹末具黄色毛丛。雄蛾体长610毫米,翅展2028毫米,黄褐至深茶褐色。前翅前缘、翅尖及臀角黄褐色,腹末无毛丛。其余特征同雌蛾。 卵扁球形,直径约0.8毫米,黄白色。卵块椭圆形,上 覆黄褐色厚绒毛。幼虫67龄。1龄幼虫体长1.31.8毫米,淡黄色,着黄白色长毛;2龄幼虫体长2.23.9毫米,淡黄色,前胸气门上线的毛瘤呈浅褐色;3龄幼虫体长3.6 6.2毫米,淡黄色,胸两侧出现褐色纹,第一、二腹节亚背线上毛瘤变黑绒球状;

11、4龄幼虫体长5.18.4毫米,黄褐色,第五至第八腹节亚背线上毛瘤褐色,第八腹节亚背线上毛瘤变黑绒球状;5龄幼虫体长7.411.5毫米,黄褐色,气门上方出现白色细线,第五至第七腹节亚背线上毛瘤黑色;6龄幼虫体长11.015.5毫米,土黄色,第一至第八腹节亚背线上毛瘤均黑色;7龄幼虫体长12.022.0毫米,第一至第八腹节亚背线上毛瘤呈黑绒球状。 蛹长812毫米,浅咖啡色疏披茶褐色毛,臀刺长,末端长钩刺l束。蛹茧薄、丝质,长椭圆形,黄棕色。 【发生规律】茶毛虫年发生代数因各地气候条件不同差异较大,在浙江北部、江苏、安徽、陕西、四川、贵州年发生2代,云南年发生23代,湖北、湖南、江西、浙江南部年发生

12、3代,福建年发生34代,台湾年发生5代。除我国南方温暖地区少数以蛹及幼虫越冬外,绝大多数以卵块在茶树中、下部叶背越冬。发生较整齐,世代间无重叠现象。一年2代区其幼虫发生为害期分别在4月中旬至6月中旬、7月上旬至9月下旬;一年3代区幼虫发生为害期分别在4月上旬至5月下旬、6月下旬至7月下旬、8月下旬至10月上句; 一年4代区幼虫发生为害期分别在4月上旬至5月下旬、6月上旬至7月下旬、7月下旬至9月中旬、9月中旬至l1月下旬。 蛹大多在下午羽化,成虫有趋光性。卵成块产于茶树中下部叶背,越冬卵块大多产在向阳较温暖的茶园中,非越冬卵块以茶丛枝叶茂盛或比较荫蔽的茶园中为多。同一茶园以树势茂盛的茶丛上卵块

13、较多。雌蛾产卵前期12天,成虫期一般在39天。 卵大多在早晨至中午孵化。在湖南长沙,卵期以越冬卵最长,达115120天,第二代次之1215天,第三代略短713天。卵历期长短受气温高低影响,一般随气温升高而卵期缩短。 在湖南长沙,幼虫期以第一代最长,4952天,第二、三代较为接近,分别为2434天和3135天。幼虫历期长短也受气温影响。 幼虫老熟后爬至茶树根际土块缝中、枯枝落叶下,结茧化蛹。阴暗湿润的地方化蛹多。茶毛虫一年中的种群消长及为害,在不同地区,甚至同一地区的不同年份及季节,差异较大;常表现出间歇性大发生或局部成灾。影响其种群消长的主导因子有气候条件和天敌数量。 在气候条件中,影响最大的

14、是气温。春天气温回升早且快,则越冬卵孵化较早,年发生世代数随年平均气温升高而 增多。高温干旱,田间湿度低,则蛹羽化率低,成虫产卵量少,种群数量下降。 茶毛虫天敌种类十分丰富,对种群数量有良好的控制作用。在卵期有寄生蜂,主要种类有茶毛虫黑卵蜂、赤眼蜂。幼虫期有茶毛虫绒茧蜂、茶毛虫瘦姬蜂、毒蛾瘦姬蜂、小胞瘦姬蜂、日本黄茧蜂、细菌性软化病和核型多角体病毒。幼虫至蛹跨期寄生的有2种寄蝇。此外,还有瓢虫、食虫椿象、步甲、蜘蛛等捕食性天敌。上述天敌中以茶毛虫黑卵蜂、细菌性软化病及核型多角体病毒尤为重要,近年来多角体病毒已开始局部应用于田间防治。 【防治方法】 摘除卵块:在11月至次年3月间摘除越冬卵块。

15、灯光诱杀:由于茶毛虫成虫有趋光性,在发蛾期点灯诱蛾,可减轻田间为害。 生物防治:减少田问用药次数,促进田间天敌繁殖,发挥自然天敌的控制作用。在卵期可以人工释放赤眼蜂或黑卵蜂。在幼虫3龄前喷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液。杀螟杆菌浓度以每毫升2亿个孢子为宜,核型多角体病毒使用浓度为每毫升l亿个多角体,或每667米2用2530头虫尸进行防治。 农药防治:防治适期掌握在3龄前幼虫期。防治指标为百丛卵块5个以上,喷雾方式以侧位低容量喷洒为佳。农药可选用80%敌敌畏(每667米2用药100毫升)、2.5%联苯菊 酯(又名天王星,每667米2用药20毫升)、2.5%三氟氯氰菊酯(又名功夫,每667米2用药2025

16、毫升)、2.5%溴氰菊酯(又名敌杀死,每667米2用药2025毫升)等。敌敌畏毒砂(土)是行之有效的施药方式。 假眼小绿叶蝉 假眼小绿叶蝉是我国茶区茶树叶蝉类的优势种,是我国茶区分布最广的一种重要茶树害虫。分布范围南起海南省,北至山东省,西起西藏自治区,东至台湾省,几乎我国所有茶区都有此虫分布。除为害茶树外,尚能为害豆类、蔬菜等植物。 【为害状】假眼小绿叶蝉以成虫和若虫吸取茶树汁液,影响茶树营养物质的正常输送,茶树受害后,其发展过程分为失水期、红脉期、焦边期、枯焦期。一般受害茶园,夏秋茶减产10%以上,重则损失30%50%,甚至无收。此外,受假眼小绿叶蝉为害后的芽叶,在加工过程中碎、末茶增加,

17、成品率降低,易断碎,易产生烟焦味,对茶叶品质亦有严重的影响。 【形态特征】成虫淡绿至黄绿色,从头顶至翅端长3.1 3.8毫米,头冠中域大多有2个绿色斑点,头前缘有l对绿色圈(假单眼),复眼灰褐色。中胸小盾片上有白色条带。前翅淡黄绿色,前缘基部绿色,翅端微烟褐色。足和体同色,但各足胫节端部及跗节绿色。 卵新月形,初产时乳白色,后渐变淡绿色,孵化前前端可透见l对红色眼点。 若虫共5龄。l龄若虫体长0.80.9毫米,体乳白色, 复眼突出明显,头大体纤细;2龄若虫体长0.91.1毫米,体淡黄色,体节分明;3龄若虫体长1.21.8毫米,体淡绿色,腹部明显增大,翅芽开始显露;4龄若虫体长1.92.0毫米,

18、体淡绿色,翅芽明显可见;5龄若虫体长2.02.2毫米,体草绿色,翅芽伸达第五腹节,第四腹节膨大。 【发生规律】假眼小绿叶蝉年发生代数以地区而异,在长江流域茶区一年发生911代,福建1112代,广东12 13代,海南13代以上。在长江中下游茶区一般以成虫主要在茶树上越冬,福建南部在冬天常能查到若虫,广东、广西、海南则各虫态均可越冬。 假眼小绿叶蝉在一年中的消长,因地理条件及环境气候条件的小同向有较大的差异,基本上有三种类型,即双峰型、迟单峰型及早单峰型。 双峰型:主要发生在川季分明的平地低丘茶区,冬季有明显的低温期,夏季(78月)有明显的高温干旱期,7月份平均气温在2829,年降雨量在1000毫

19、米以上,主要集中在春、秋两季。假眼小绿叶蝉在这一地区一年中一般有明显的两个峰,第一峰自5月下旬起至7月中、下旬止,以6月份虫量最为集中,主要为害第二轮茶(夏茶)。第二峰出现在8月中、下旬至11月上旬,以910月间虫量较多,主要为害第四轮茶(秋茶)。一般第一峰虫量高于第二峰,第一峰是全年的主害峰,但高峰持续期则第二峰长于第一峰。浙江、 江苏、安徽,福建,江两等省的黄土丘陵及平地茶区是这一类型的典型代表。 迟单峰型:主要指江苏、浙江、江西、安徽、福建等省海拔在500米以上的茶区,这类茶区虽然四季分明,但冬季气温较低,无霜期较双峰型茶区短,一般春茶到5月上旬才开采,秋茶9月底即可结束,是我国茶叶自然

20、品质最佳、名特优质茶的主要产地之一。假眼小绿叶蝉在这一茶区全年通常只有一个虫口高峰,但峰期持续期较长。一般在5月份之前为田间虫量聚积期,6月中、下旬开始进入高峰期,9月底或10月初可结束高峰。峰期虫量以78月份最大,主要为害整个秋茶。 早单峰型:主要指冬季温暖,夏季无酷热的茶区。四川等省的山区茶园是这一类型的典型代表。这一地区全年气温最低为1月份,月平均气温存8以上,7月份为最高,月平均气温在25左右,雨量充沛,78月份的雨日数在30 40天,年降雨量在l 500毫米以上,这样的环境气候条件极有利于假眼小绿叶蝉的繁殖。假眼小绿叶蝉在这些地区只有一个虫口高峰,但峰期特别长。一般自5月份开始虫口逐

21、渐上升,610月是田间虫量最多的时期,为害整个夏、秋茶,尤以7月份虫量最高,茶树受害也特别严重。 影响假眼小绿叶蝉种群消长的主导因子有气象因子、农艺措施及天敌。 气象因子以气温、雨日及降雨强度对其种群消长影响最大。 冬季气温的高低,影响假眼小绿叶蝉越冬成虫的存活率和繁殖力。在浙江杭州,越冬成虫的存活率与该地区冬季日平均气温在0及0以下的天数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最低月平均气温呈显著正相关。即假眼小绿叶蝉随冬季气温的升高而越冬成虫存活率上升,成虫的繁殖力则随冬季气温的降低而减弱。 夏季气温主要影响峰型。夏季有明显的高温干旱期是造成假眼小绿叶蝉双峰型的主要原因。假眼小绿叶蝉生长繁殖的适温区在1729,

22、最适温区在2026。当出现连续平均气温在29以上时,则田间虫量急剧下降。 雨日数主要影响假眼小绿叶蝉的繁殖,一般认为,雨日多,时晴时雨,有利于假眼小绿叶蝉的繁殖。但在双峰型地区,34月份雨目多则不利于第一峰虫量的聚积,第二峰的虫量则随79月份雨日增多而递增。 降雨强度对假眼小绿叶蝉种群消长也有明显的影响,在下大雨、暴雨的情况下,可使其虫口数量急剧下降。昕以,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热带风暴及台风活动频繁的年份,假眼小绿叶蝉第二峰的为害相对较轻。 农艺措施对其种群消长影响最大的是采摘。采摘可摘除大量未孵化的卵及部分低龄若虫。 假眼小绿叶蝉的主要天敌有蜘蛛、瓢虫等捕食性天敌,秋季在高湿条件下可诱发真菌

23、病,均对假眼小绿叶蝉种群数量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防治方法】 保护天敌:应尽量减少茶园施农药次数,降低农药用量,避免使用对假眼小绿叶蝉天敌杀伤力大的农药,以充分发挥天敌对其种群的控制作用。 勤采茶叶:实行分批勤采,可随芽叶带走大量的假眼小绿叶蝉的卵和低龄若虫,是防治此虫最经济有效的防治措施。 农药防治:第一峰峰前百叶虫量超过6头(或每667米2虫量超过10000头)、第二峰峰前百叶虫量超过12头(或每667米2虫量超过18000头)的茶园均应全面施药防治。防治适期应掌握在入峰后(高峰前期),且田间若虫占总虫量80%以上。施药方式以低容量蓬面扫喷为宜。农药可选用10%吡虫啉(每667米2用药l

24、520克)、2.5%联苯菊酯(天王星,每667米2用药20毫升)、98%巴丹(每667米2用药25克)、90%万灵(每667米2用药l520克)。 茶蚜 茶蚜又称茶二叉蚜、可可蚜,俗称蜜虫、喊虫、油虫。分布于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山东等省(区)。除为害茶树外,尚能为害油条、咖啡、可可、无花果等植物。 【为害状】茶蚜聚集在新梢嫩叶背及嫩茎上刺吸汁液,受害芽叶萎缩,伸展停滞,甚至枯竭,其排泄的蜜露,可招致煤菌寄生,被害芽叶制成干茶色暗汤混浊,带腥味,对茶叶产量和品质均有严重的影响。 【形态特征】有翅成蚜体长约2.0毫米,黑褐包,有光泽;

25、触角第三节至第五节依次渐短,第三节上一般有56个感觉圈排成一列;前翅中脉二分叉;腹部背侧有4对黑斑,腹管短于触角第四节,而长于尾片,基部有网纹。有翅若蚜棕褐色,触角第三至第五节几乎等长,感觉圈不明显,翅芽乳白色。 无翅成蚜近卵圆形,稍肥大,棕褐色,体表多细密淡黄色横列网纹;触角黑色,第三节上无感觉圈,第三至第五节依次渐短。无翅若蚜浅棕色或淡黄色。 卵长椭圆形,一端稍细,漆黑色而有光泽。 【发生规律】茶蚜在安徽一带茶区一年发生25代以上,以卵在茶树叶背越冬,在华南则多以无翅蚜越冬,甚至没有 明显的越冬现象。以卵越冬的,在早春2月下旬当日平均气温持续在4以上时,越冬卵开始孵化,3月上中旬可达到孵化

26、高峰,经连续孤雌生殖,到4月下旬至5月上中旬出现为害高峰,此后随气温升高而虫口骤落,直至9月下旬至10月中旬,虫口又复回升,出现第二次为害高峰,并随气温下降,出现两性蚜,交配产卵越冬。产卵高峰期一般在11月上、中旬。 茶蚜趋嫩性强,聚集于新梢叶背和嫩茎上刺吸汁液,以芽下第一、二叶上的虫量最大。早春虫口以茶丛中下部嫩叶上较多,春暖后以蓬面芽叶上居多,炎夏虫口锐减,秋季又出现在蓬面。 茶蚜的繁殖速率快,繁殖能力强,在适宜条件下,完成一代只需57天,一头无翅雌蚜一生可繁殖子代3545头。 在长江中下游茶区,茶蚜的为害一年中有二次为害高峰,即春茶和四茶。春茶的受害程度往往重于秋茶。影响茶蚜种群消长的因

27、子有气温、茶芽生育条件和天敌因子。 冬季低温对越冬卵的存活无明显的影响,但早春寒潮可使若蚜大量夭折。茶蚜喜在日平均气温1625、相对湿度70%左右的晴暖少雨条件下繁育,夏季的高温、多暴雨天气对其十分不利,造成虫口数量急剧下降。 茶蚜的天敌资源十分丰富,主要有瓢虫、草蛉、食蚜蝇等捕食性天敌和蚜茧蜂等寄生性天敌。常见的有异色瓢虫、 龟纹瓢虫、中华大草蛉、门氏食蚜蝇、黑带食蚜蝇、蚜茧蜂等,春茶季节随着茶蚜虫口的增加,多种天敌数量也随之增加,对茶蚜种群的消长可起到明显的抑制作用。 【防治方法】 分批采摘:由于茶蚜集中分布在l芽2、3叶上,及时分批采摘是防治此虫十分有效的农艺措施。同时又恶化了茶蚜的食料

28、条件,有利于减轻茶蚜对茶叶的为害。 农药防治:为害较重的茶园应采用农药防治。施药方式以低容量蓬面扫喷为宜。药剂可选用10%吡虫啉(每667米2用药1015克)、80%敌敌畏(每667米2用药5060毫升)、50%辛硫磷(每667米2用药50毫升)。 茶橙瘿螨 茶橙瘿螨又称茶刺叶瘿螨。分布于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海南、广西等省(自治区)。除为害茶树外,尚能为害油茶、檀树、漆树等林木,也能为害春蓼、一年蓬、苦菜、宿星菜、亚竹草等多种杂草。 【为害状】以成螨和幼、若螨刺吸茶树汁液为害。在螨量少时被害不明显,螨量较多时使被害叶呈现黄绿色,叶片主脉发红,叶片失去光泽,严重

29、被害时叶背出现褐色锈斑,芽叶萎缩、干枯,状似火烧,造成大量落叶,对茶叶产量、品质和树势均有严重的影响。 【形态特征】成螨长圆锥形,体长0.140.19毫米,宽约0.06毫米,黄至橙红色。前体段较宽,后体段渐细,似胡萝卜状。足2对,伸向前方,其末端有羽状爪。后体段有细密的环纹,背面约30个,腹面6065个,末端有1对尾毛。卵球彤,无色,半透明,有水珠状光泽,近孵化时色混浊。幼螨无色至淡黄色,体长约0.08毫米,宽约0.03毫米,体形似成螨,但后体环纹不明显。 若螨淡橘黄色,体长约0.1毫米,宽约0.04毫米,但后体段环纹仍然不明显。 【发生规律】在浙江一年约发生25代左右,台湾则30代。各虫态均

30、可越冬,越冬场昕大多在成、老叶背面。茶橙 瘿螨大量的行孤雌生殖,卵散产于嫩叶背面,尤以侧脉凹陷处居多。 茶橙瘿螨在茶树上的分布,以茶丛上部为多,其次为中下部。叶片的正背面,以背面居多,在l芽2叶的芽叶上,以芽下第二叶最多,其次是鱼叶,再次是芽下第一叶,以芽上最少。 在浙江杭州,一年中有l2个虫口高峰,但多数年份只有1个高峰。一年有2个高峰的,第一虫口高峰发生在56月问,第二虫口高峰从8月份开始直至11月上旬,且第一峰的绝对虫量高于第二峰。一年发生1个虫口高峰的,一般出现在810月,以910月虫量最多。 气温对茶橙瘿螨种群消长的影响特别明显,茶橙瘿螨生长繁殖的最适气温在1825间,高温则抑制其繁

31、殖,造成种群数量的下降。降雨强度对其也有较大的影响,暴雨常造成种群数量下降,雨量小、雨日多、时晴时雨则有利于该虫生长和繁埴。1月份的降雨量及相对湿度影响出现峰期的迟早及峰型。 不同茶树品种,茶橙瘿螨的发生程度略有差异,一般茶树叶片下表皮角质化程度高、气孔密度小、茸毛密度大,以及叶表化合物有较高浓度的咖啡碱和氨基酸的茶树品种,螨量相对较少。 茶橙瘿螨的天敌主要有瓢虫、草蛉、捕食螨等捕食性天 敌。l头粉蛉苦虫在12小时内可将2片(每片有300头以上)密布的茶橙瘿螨取食殆尽;l头瓢虫成虫每小时也能捕食茶橙瘿螨25头以上。这些天敌对条橙瘿螨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防治方法】 分批采摘:由于茶橙瘿螨绝大

32、部分分布在l芽二三叶上,及时分批采摘可带走大量的成螨、卵、幼螨和若螨,是十分经济且有效的防治措施。 农药防治:中小叶种茶树平均每叶有茶橙瘿螨1722头的茶园均应全面喷药防治。施药方式以低容量蓬面扫喷为宜。在茶树生长期,农药可选用速螨酮类杀螨剂(15%乳油每667米2用药2530毫升)、1%阿维菌素(每667米2用药20毫升)、73%克螨特l5002000倍液。在茶季结束后的秋末,可喷洒0.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或者用45%晶体石硫合剂(每667米2用药200克)。 茶芽枯病 茶芽枯病是我国江南和江北茶区茶树芽叶的重要病害,分布在浙江、江苏、安徽、广东、湖南等省茶区。主要为害春茶幼芽和嫩叶。该病发生严重的茶园,梢发病率可达70%,春茶减产约30%,而且茶叶品质下降,开采期推迟,直接影响茶农经济效益。 【症状】病斑开始存叶尖或叶缘发生,病斑呈黄褐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