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教学中的补白艺术阅读教学中的补白艺术作者:曹茂盛 来源: 更新日期:2004-09-09 阅读教学中的补白艺术江苏江都市中闸中学曹茂盛在阅读教学中,常有学生对课文产生理解上的困惑,甚至会背离作者的愿意,产生误解。对此我们要借助“补”的手段让学生去感知,去缩短时空距离和心理距离,从而排除阅读障碍,深入文章的内核,正确透彻地理解文章的内涵,提高阅读能力。笔者择其常用的几种“补白”教学法做以简述。1、补画面。有些课文由于文字表述极为抽象,造成了学生对课文认识上的局限和困难,我们可用补图法来让他们直接感知,加深对课文的领会和对作者用词的精妙的体会。如学毛泽东沁园春雪时,尽管作者以静化动描绘了群山高
2、原的雪景:“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但对从未到过北方,从没欣赏过群山高原和北国风光的学生来说,因缺乏感性材料而产生隔阂。教者用粉笔勾勒几笔,以展现蜿蜒的群山和起伏的高原,为学生提供想象的空间,感受群山舒展流畅之美和高原奔腾壮烈之美,有利于学生对全词的理解。2、补音乐。音乐是最易打动人、激起人感情共鸣的艺术形式之一。它能令人热血沸腾或情思绵绵。在阅读教学中以音乐引情,引到远离学生的那个年代。如讲吴伯箫散文记一辆纺车时,为了加深对那个年代大生产运动的认识,渲染那种气氛,产生通感,可放一曲南泥湾;讲朱德回忆录回忆我的母亲时,为奠定“爱母亲”的全文基调,放一支摇篮曲;讲朱自清散文春时,为营造春意盎然的氛
3、围,放一首春江花月夜让变化的优美的旋律和节奏通过听觉,来拨动心弦,促使其及时亲历相同的情感体验,形成广阔的想象联想和深入的理解认识,使之荡气回肠,心驰神往。3、补表演。教学中,根据内容的需要适时地做些表演,能补救文字教材表达的抽象概括性的缺陷,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完善课文的审美功能.讲都德小说最后一课时韩麦尔先生宣布放学的动作、表情的定格表演,魏巍的我的老师中蔡云芝老师教鞭重重抬起而又轻轻的落下的动态表演,都能表现出教学语言难以表达的人物特定的内心和思想感情。、补情境。阅读的“前结构”也直接影响阅读的效果,为此教师要善于根据课文提供的各种语言意象的暗示和信息,找出共通点,抓住连接点,在学生进
4、入阅读前,用音响、环境、导语等手段创设情境,形成心理定势。如教学周总理,你在哪里一文时,在教室内挂上总理的遗像,贴上周总理与人民在一起的图片,播放哀乐,配上催人泪下的导语,渲染出悲痛哀伤的情调,让学生体验各族人民无限怀念总理的思想感情。、补细节。波兰现象美学家罗兰。茵格顿在文学的艺术作品中提到,作品中包含着许多“空白”,有待于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予以填空和具体化。在阅读教学中,补细节有利于深化学生对课文主题、人物的理解,也能培养想象能力,创造能力,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如讲鲁迅故乡时中年闰土见到少年时期的好朋友迅哥却叫了声“老爷”,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展开想象,补出闰土此时的心态和“我”痛苦思索的细节。
5、讲葫芦僧判断葫芦案时,门子献计献策后,贾雨村连说“不妥,不妥”,激发学生想象言外之意,补出真意。、补背景。文章是时代的回音壁,是作者人生的记录。由于学生缺乏应有的历史背景和作者情况等方面的知识,又难以从字里行间捕捉,因而常对文中的人和事感到陌生,在领会上产生偏差。教师要补充这些知识,使其正确理解作品的内涵。鲁迅小说孔乙己时,要介绍世纪末中国的黑暗状况和鲁迅创作时的社会现象;讲鲁迅杂文“友邦惊诧”论前,要补述“九一八”事变后国内形势和学生被捕杀的事件的过程;讲马克吐温的讽刺小说竞选州长时要让学生了解西方竞选制度及舆论传播的重要性,为学生体味作者揭露虚伪而丑恶的“民主竞选”时所用讽刺手法。当然补背
6、景时我们还可以结合题解,或课文研读,或主题归纳时阐发补充。、补评判。课文中有些人和事用现代观念看常会产生异议,如“开卷有益”“愚公移山”等,在教学时可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培养他们的辨证思维能力。如曹刿论战中鲁庄公的形象就容易引起大家的争议。编者在课后练习中的判断“昏庸无能”,学生就难以接受,对此我们专门补上一堂语文辩论课。学生对鲁庄公平反的证据还是很足的:由“曹刿请见”到“乃入见”可见他礼贤下士;由“既克,公问其故”可见他不耻下问;从“齐师伐我,公将战”可见他是个“威武不能屈”保家卫国的大丈夫;从“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可见他做事实事求是,与现在的少数干部官僚作风迥然不同;从“公与之乘,
7、战于长勺”可见他能亲临战场,信用能人。通过学生的争论加深了对人物形象的认识,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补弦音。课文中常有一些句或段写得很含蓄,属于能意会而不能言传的内容,教师也要循循善诱,层层启发,步步深入,让学生展开联想,帮他们挖掘其中的言外深意。如鲁迅的论雷峰塔的倒掉以“活该”结篇,讲解时要补出作者此时的弦外音,言外意。讲杜甫江南逢李龟年这首诗,我们可以用这几个问题填补出诗间丰富的内容:“歧王宅里寻常见”见到了什么?“崔九堂前几度闻”闻到了什么?(请描述一下)“正是江南好风光”景致好在何处?“落花时节又逢君”在什么季节遇到了谁?见面的场面如何?补白是阅读教学不可缺少的一种常规教法。它可
8、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接受,开拓其知识的视野,逐步发展智力,形成能力。当然“补白”要根据教学的内容而定,把握时机,讲究形式,考虑其“度”,最优化地运用。(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学)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深圳市南山区育才二小 何锦仪创新在历史上始终是思想家、教育家们重视的问题,他们极为重视发展人的个性和培养人的创造力。恩斯特.韦伯认为:教育的任务是发展人格特性,也就是唤起自我活动来培养创造力量。瑞士教育家塞德尔认为:人不但能感觉、能理解,同时是有意欲、能创造、好活动的个体。这种本性在儿童生活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儿童特别活跃好动,创造力也很丰富,学校教育就应因势利导,不可一味灌输与实际生活无关的死
9、知识。凯兴斯泰纳也指出:满足儿童好动的倾向及创造的冲动能为进一步的精神文化发展打基础。著名教育家杜威在其理论与实际中很重视儿童的创造表现,他阐明:教育便是借客观精神以完成主观精神,及借客观的文化材料来充实个人生活,唤起其价值意识,进而有所创造,增加文化的新成分;前一阶段是文化繁殖,后一阶段就是文化创造。创新需要人才。培养创新人才的创新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江总书记指出: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我国教育的危机:不注意从小培养学生独立生活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不注意从小培养学生为祖国现代化献身的精神,尤其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开拓和创新能力。所以,我们必须改变教育思想,建立一套有利于
10、培养新型人才,尤其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教育思想观念。知识能不能发展为智能,既要看知识本身是不是科学的,是不是系统的,还要看传授知识的方法是不是科学的。教育者的头脑中不能只有学知识的意识,还要有发展智能的意识,这样才能指导学生把知识学活。下面就具体阐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创新教育:一放弃权威思想,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育者要有效地进行教育工作,首先必须尊重和信任受教育者,树立受教育者的自尊感和自信心,这是一条重要的教育规律。创新教育的过程不仅仅是冷冰冰的智力活动,没有火热的崇高的情感动力,创新教育则无法展开。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似乎有一条神秘无形的纽带,这条纽带将教师灵
11、魂同学生紧密联结在一起。因此,在创新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在明确学生主体的前提下,结合学科教学任务的要求和教学活动性质的特点,放弃权威思想,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方案。教师与学生要建立平等的、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以深沉的、持久的师爱创设民主、和谐、积极、开放的课堂气氛。因此,教师对待学生要做到:微笑和点头,专心听学生发言。微笑表示友好、亲密的关系,是一种我喜欢你的表现;点头表示赞许与接纳,使学生倍增勇气,积极思考,最大限度的开发自身的潜在的创造。二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杜威哲学的最大目的是怎样使人类养成那种创造的智慧,也就是说,怎样使人有创造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离不开激发
12、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要靠激发的。因为激励可以使人发现自身的积极因素,从而产生自信。人有了自信,就会产生巨大的勇气和动力。古往今来,那些有所成就的发明家,他们创新行为都离不开创新精神的激发。李时珍因为从小就立下志愿要为穷人看病解除痛苦,所以不怕山高路远,不怕严寒酷暑,到各地去采药、尝药,终于写成了本草纲目。童第周正是凭着一定要争气的决心和毅力,发愤学习,刻苦钻研,终于为自己争了气,为中国人争了气。因此,作为教师,对学生的异想天开不能泼冷水,而应当多鼓励、赞扬,引导他们敢于想他人之未想,做他人之未做,这样他们的创造欲望就会激发起来。激发创新精神、培养创新能力应从孩子抓起。江泽民同志说:综观世界
13、科学技术发展史,许多科学家们的重要发现和发明,都是产生于风华正茂、思维敏捷的青年时期。这是一条普遍性的规律。青少年学生是具有创造性的,也是喜欢创造的。青少年时期是创造教育的重要时期,基础教育是创新人才成长的摇篮。但是我们也要看到,青少年儿童的想象力面广而不深入,情节简单而不深刻,因此需要加以正确的引导和培养。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首先必须凭借课文,紧扣语言,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语文教材中的教材因素大量存在,且分布广泛,需要我们努力去挖掘。创新因素蕴含在语言、思维、德育、美育之中。如司马光砸缸一课,教学时要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引导学生认识救人既要有勇,又要有谋,进而从
14、这一故事引申到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方式:按定势思维方式救人,得想办法让人离开水,而司马光运用逆向思维方式,把缸砸破,让水离开人。如果挖掘出了这一创新因素,通过训练就能使学生既受到见义勇为的思想教育,又得到创新思维的锻炼。又如教学可爱的草塘,一位学生问:课文中小丽说北大荒好得很,哪也比不上?我觉得不正确,咱们国家那么多名胜古迹,比北大荒好的不是有的是吗?我没有正面回答,而是引导讨论,激发学生的审美感受。一位学生说:小丽是北大荒人,对家乡的一草一木感情特深,当然会认为那儿最好了。可见,学生已从课文中的美育因素和审美中获得了新的审美感受。创新因素广泛分布在词、句、篇之中。词、句的创新主要表现在词、句理
15、解和词、句运用上的创新。如我要的是葫芦,课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句中谢这个词的词义,一般都理解为脱落,如果我们不是照搬字典,而是启发学生回忆生活、实地观察、就会发现刚长出不久的小葫芦下面的花并未脱落,只是枯萎而已。不仅葫芦如此。南瓜、冬瓜、 丝瓜、西红柿也都如此。又如课文中的句子看似平常,往往容易被人忽视,但实际上潜藏着创新的诱因。月光曲中,当贝多芬弹完一曲后,盲姑娘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没有回答,却又弹了一曲。贝多芬没有回答这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句子。为了使学生理解这个句子,我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贝多芬为什么没有回答盲姑娘的话?引导学生思考没有回答的各种原因,学生设想了多种可能:贝多芬默认了。贝多芬谦虚。贝多芬怕被人知道,会有很多人来看他。贝多芬创作月光曲进入情境,没有听到盲姑娘的话。贝多芬急着要把月光曲弹出来,顾不上回答。贝多芬认为遇到了知音,非常激动,说不出话来。是课文省略,下文让我再给您弹一曲吧就是回答。学生的这些设想都有可能性和合理性,既加深了课文的理解,有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三改革创新教育的方法发展创造性思维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核心运用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苏联霍姆林斯基把探索性与好奇心、求知欲直接联系起来,这是非常正确的。探索精神、好奇心、求知欲正是这些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