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4 ,大小:612.39KB ,
资源ID:2847640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847640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必修一提纲0.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必修一提纲0.docx

1、必修一提纲0必修1一、行星地球1、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1)了解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说明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天体系统的结构:(见教材)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是太阳系中八大行星之一。按距太阳由近到远顺序排列,八大行星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2)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和原因。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与其他行星公转运动的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形成生命条件的原因外部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太阳光照稳定太阳从诞生至今没有明显的变化运行轨道安全地球附近的大、小行星绕日公转具有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的特征,它们各行

2、其道、互不干扰。自身的有利条件有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公转和自转周期适当,有利于液态水存在和生命过程发生。有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吸引气体形成大气层;并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以氮和氧为主的大气,形成臭氧层保护地球生物。有液态的水地球内部温度升高,产生水汽,形成原始海洋。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太阳辐射向地球提供光、热资源;维持地表温度,是地球大气运动、水循环的能量来源;提供日常生产生活所用的能源。(2)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 太阳大气层从里到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太阳活动主要表现为光球层上的黑子和色球层上的耀斑。一般以太阳黑子数的增

3、减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主要标志,其最明显的变化周期约为11年。2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扰动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产生极光现象;对地球气候产生影响。3、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1)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和意义,了解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比较项目地球自转地球公转示意图方向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周期(1)恒星日是真正周期,23时56分4秒(2)昼夜更替周期为太阳日24小时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速度(1)角速度,除极点为0外,其它各点均为150/小时。(2)线速度,自赤道向极点逐渐减

4、小为0。位于近日点(1月初)时速度快,位于远日点(7月初)时速度慢。意义昼夜交替;时差;地转偏向力;地球中间鼓两极略扁的形状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更替;五带划分黄赤交角是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交角,目前为23026,在数值上与地轴的倾角互余。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上的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作周年回归运动,移动情况如图11所示:(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了解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能够进行简单的区时计算。1 昼夜更替的成因: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因此有昼半球和夜半球之分(见图1-2);由于地球持续不停地自转,因此昼半球、夜半球所处部分不停地变化,就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昼夜

5、交替的周期是一个太阳日,即24小时。2 地方时的成因: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不同的经线有不同的时刻,东边地点的时刻总是早于西边,这就产生了地方时,同一条经线上的地方时相同。区时计算:全球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东西跨15个经度。划分方法如图所示。按自西向东的方向,从自西12区到东12区,每过一个时区,时间增加1个小时。地方时计算(向东加,向西减)东加西减,14分钟,151小时国际上规定,把东、西12区之间的1800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日界线并不与1800经线完全吻合,它是一条折线。自然日界线为0:00所在经线。从0:00向东到180度为新的一天。自西向东过日界线日期减一天;自东向西

6、过日界线日期加一天。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自转偏向力对地表物体水平运动方向的影响。北右南左,赤道不偏 受地球自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无偏向。地球自转偏向力对风向、洋流的流向、河流的运动都有影响,如北半球的河流对右岸冲刷显著,南北半球的河流对左岸冲刷显著。(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地球公转产生的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使地球表面的能量分布也具有周年变化的规律,从而产生了四季的变化和五带的划分。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纬度变化规律:太阳直射点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为900,分别向南、向北逐渐递减。计算某地正午太阳高度H=90-纬度差 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规

7、律:春、秋分日全球昼夜相等;赤道上昼夜长短无变化,全年昼夜相等;春分夏至秋分:由南向北昼越来越长,夜越来越短,南极附近有极夜现象,北极附近有极昼现象,夏至日时极昼、极夜范围最大,到达极圈;秋分冬至次年春分:由南向北昼越来越短,夜越来越长,南极附近有极昼现象,北极附近有极夜现象,冬至日时极昼、极夜范围最大,到达极圈。(结合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图及光照图理解记忆)日期太阳直射点移动的方向北半球各地昼夜变化情况南半球各地昼夜变化情况昼夜长短情况3.216.220023026N自南向北昼渐长夜渐短昼渐短夜渐长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6.229.2323026N 00自北向南昼渐短夜渐长昼渐长夜渐短

8、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9.2312.2200 23026S自北向南昼渐短夜渐长昼渐长夜渐短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昼长夜短12.223.2123026S 00自南向北昼渐长夜渐短昼渐短夜渐长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昼长夜短4、地球的圈层结构及特点(1)地震波地震波有横波和纵波之分,纵波(p波)传播快,可在固、液和气中传播;横波(s波)传播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1)知道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地球的圈层结构比较表地球的圈层结构重要特点外部圈层大气圈大气圈是包裹地球的气体层,主要成分是氮和氧,是地球生命生存的基础条件之一。从地面开始,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的密度迅速下降。水圈地球表层水体构

9、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生物圈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上部。内部圈层地壳莫霍界面之外,由岩石组成,厚薄不一。地幔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之间。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上部有一软流层,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被称为岩石圈。地核地核由铁和镍组成,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呈固态。二、地球上的大气1、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1)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大气的受热过程可以用图1-5或图1-6表示,在此过程中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进行吸收、反射、散射,从而使到达地面的能量大为减少。大气的吸收具有

10、选择性,臭氧和氧原子主要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红外线,而可见光的绝大部分可以到达地面(太阳暖大地)。(2)理解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地面的长波辐射除少部分透过大气返回宇宙空间外,绝大部分被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使大气增温(大地暖大气),所以,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大气同时向外辐射红外线,其中大部分朝向地面,即通过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从而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大气还大地)。(3)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如图(参考教材)所示,近地面空气受热引起气流膨胀上升运动,

11、导致近地面气压下降,等压面向下凹陷(凸高为低),近地面空气冷却引起气流下沉运动,近地面气压升高,等压面向上凸起(凸低为高),近地面空气由高气压流向低气压。空气上升使高空气压升高,等压面向上凸起;空气下沉使高空气压降低,等压面向下凹陷,高空气流由高气压流向低气压。特别指出的是:高压、低压是同一水平面比原来受热均匀时的增加或减小,而在同一地点的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始终越低。在自然界中,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有山谷风、海陆风、城市风等,如图18所示。(4)大气的水平运动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面上存在着气压梯度,就产生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它垂直于等压线,指向低压,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高空

12、大气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风向与等压线平行;近地面的风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近地面大气中的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会画风向)2、全球气压带、风带及其对气候的影响(1)理解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假设地球表面是均匀的,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全球近地面形成三圈环流和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如图所示(见教材)。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其移动规律(参考教材图片)。(2)理解季风环流的形成原因。季风环流是全球性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

13、响,实际的气压带并不完全呈带状分布。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使呈带状分布的气压带被分裂成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见教材P37图2.13和图2.14 。在海洋和大陆上形成的高、低气压中心随季节变化,引起冬、夏季风向的变化。人们将盛行风向随季节作有规律变化的风叫做季风,全球季风环流以亚洲东部和南部最为典型,(参考教材图2.15)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成因、风向比较表地区季节形成原因风向特征东亚冬季空气由亚洲高压吹向阿留申低压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西北季风寒冷干燥夏季空气由夏威夷高压吹向亚洲的印度低压东南季风高温多雨南亚冬季空气由亚洲高压吹向赤道低压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东北季风温和干燥夏季东

14、南信风向北越过赤道偏转成西南风西南季风炎热多雨(3)结合实例,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一般地说,高气压带气流下沉,气候干燥,低气压带气流上升,降水较多;由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的风带,气流较湿润,由较高纬度流向较低纬度的风带,气流较干燥。而由于气压带、风带的移动会使同一地区的气候呈季节性变化规律。气候类型大气环流状况降水特征热带雨林气候常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年雨型温带海洋性气候位于南北纬40-60度大陆西岸,常年受西风带控制地中海气候位于南北纬30-40度大陆西岸,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冬季受西风带控制冬雨型热带草原气候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冬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夏雨

15、型热带、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夏季盛行来自海洋的偏南风,冬季盛行来自大陆内部的偏北风热带沙漠气候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降水稀少少雨型气压带和风带并不是气候形成的唯一因素,一个地方气候的形成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3、主要天气系统的特点锋、气旋与反气旋是常见的天气系统。(1)理解锋面系统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了解气团、锋面和锋线。锋面和锋线统称为锋。冷锋与天气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锋叫冷锋。冷气团前缘插入暖气团下部,使暖气团被迫抬升,水汽在上升冷却过程中成云致雨。冷锋过境时,会出现大风,云层增厚和雨、雪天气。冷锋过境后,冷气团占据原来暖气团位

16、置,气温下降,气压上升,天气转晴。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冬春季节的大风或沙暴天气,以及冬季的寒潮,属冷锋天气。冷锋在我国一年四季都有尤其在冬半年更常见。暖锋与天气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的锋叫暖锋。在暖锋上,暖气团沿冷气团主动地徐徐爬升,冷却凝结产生云、雨。当暖锋过境时,云层加厚,形成连续性降水;暖锋过境后,受单一暖气团控制,气温升高,雨过天晴。春季,长江以南和东北地区,常有暖锋活动。准静止锋锋与天气冷暖气团势力相当,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初夏有持续一个月左右的阴雨天气,俗称“梅雨”,就是由江淮准静止锋引起的。(2)理解低压、高压系统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气流(气压)状况近地面气流的水平运动方向高空

17、气流状况中心气流及天气状况实例气旋(低压中心)北半球按逆时针方向、南半球按顺时针方向由四周向中心辐合北顺南逆、向外辐散中心气流上升,多阴雨天气台风反气旋(高压中心)北半球按顺时针方向、南半球按逆时针方向由中心向四周辐散北逆南顺、向内辐合 中心气流下沉,多晴朗天气“伏旱”天气气旋、反气旋是对天气系统气流状况的描述,低压、高压是对天气系统气压状况的描述。实际上气旋就是低压系统,反气旋就是高压系统。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系统的特点与天气(3)了解台风和寒潮及其危害。4.全球气候变化 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可能影响以及应对的措施。(1)概念:气候变化是长时期大气状态变化的反应。(2)气候变化的

18、表现: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或干湿变化。(3)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地质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时间跨度最大、变化周期最长的气候变化。 近代气候变化:最近一二百年有气象观测记录时期的气候变化,有十年至百年时间尺度上的变化。(4)气候变化的总体趋势从19世纪末至今,全球的气候虽然有波动,但总体的趋势是在变暖。全球平均气温在20世纪升高0408。近现代气候变化主要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对于近50年来的气候变暖,人为因素起主导作用。全球气候变化的自然原因:太阳活动、火山活动、地壳运动等。全球气候变化的人为原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破坏植被等。(5)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主要有:对海平面的影响:气温升高导致海

19、水膨胀、冰川融化,从而使海平面升高,影响沿海低地淹没。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全球气候变暖预示着积温增加,生长期延长,对提高农作物产量无疑是有利的。但是,温度升高往往伴随着干旱的加重,造成供水不足,这又会使作物减产。就地区而言,位于低纬度的大部分国家,农作物的产量将减少。而位于高纬度的国家,农作物产量有可能增加。对水循环的影响:会使蒸发加大,改变区域降水量和降水分布格局,增加降水极端异常时间的发生。导致洪涝、干旱灾害的频次和强度增加,以及地表径流发生变化。随着径流减少,蒸发增强,全球变暖将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与供需矛盾。(6)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措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效率,采用新能

20、源,防止森林火灾)增加温室气体吸收。(如植树造林和采用固碳技术)努力加强国际合作公众参与三、地球上的水 1、水圈是一个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水圈的主体是海洋水,陆地上淡水的主体是冰川。河水的补给类型:大气降水、季节性积雪融水(春汛)、永久性冰雪融水(夏汛)、湖泊水(调节作用)、地下水(最稳定)。2、水循环及其地理意义(1)水循环的概念。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水循环的类型: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陆地内循环。(2)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如图所示,主要有:蒸发、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地表

21、径流、下渗、地下径流等。台风登陆属水汽输送环节,江河入海属地表径流环节,跨流域调水是人类改变了地表径流。外流河参与了海陆间循环,内流河(如塔里木河)只参与了陆上内循环。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联系四大圈层、促进水体更新;促进物质迁移和能量传输;流水作用塑造地表形态。3、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了解洋流的概念及类型(寒流、暖流)。洋流是指海洋水沿相对稳定的方向作大规模运动的现象。根据水温状况,洋流分为暖流和寒流。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的洋流是暖流;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的洋流是寒流。(2)了解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并结合实例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洋流分布规律:北

22、半球8字环流,南半球环流。北印度洋季风环流“冬逆夏顺”。中低纬度海区形成以副热带高压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为顺时针,南半球为逆时针;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形成以副极地低压为中心的逆时针大洋环流;南纬40附近海域形成环球性西风漂流。洋流对促进全球热量平衡、气候、渔场形成、海洋航运、海洋污染会产生影响,如下表所示。影响对象影 响举 例气候高、低纬度间热量的输送和交换,调节全球热量分布。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欧洲西部海洋性气候的形成、摩尔曼斯克港终年不冻都是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澳大利亚、秘鲁西海岸荒漠环境的形成都是受沿岸寒流的影响。海洋生物寒、暖流交汇形成“水障”,使海底营养盐上泛,或沿岸上升

23、流将深层营养盐带到表层,鱼类饵料丰富。加拿大纽芬兰渔场、日本北海道渔场、欧洲北海渔场都形成于寒、暖流交汇处;秘鲁渔场则受上升流的影响。海洋航行影响航行速度、时间及经济效益。顺流速度快,逆流速度慢。海洋污染扩大污染范围,加速污染物扩散。油轮发生泄漏。4.水资源的合理利用(1)水资源及其分布水资源的概念:广义:包括水圈内的水量总体。通常:主要是指陆地淡水资源。目前人类较易利用的淡水资源是河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衡量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水资源的丰歉程度标志:多年平均径流量世界水资源分布不均大洲:最多亚洲,其次南美洲;最少大洋洲国家:最多巴西,其次俄罗斯,我国居第六我国水资源特点:南多北少,东多西

24、少(空间);夏秋多,冬春少(时间)。(2) 水资源与人类社会 水资源的数量影响经济活动规模的大小水资源的质量影响经济活动的效益 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影响在科学技术较落后的时代,人类主要靠近自然资源丰富地区发展随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发展不一定靠近自然资源丰富地区(3) 合理利用水资源1、水危机的原因:(1) 从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看是不均匀的 (2) 从水资源的数量来看,工农业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必将导致需水量的增加。(3) 从水资源的质量来看,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排放的废弃物质不断增多,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逐年增加,很多污染物质得不到处理而进入水体,导致水体污染,

25、可用的水资源减少。2、 合理利用水资源措施 开源措施:合理开发和提取地下水;修筑水库;开渠引水,实行跨流域调水;海水淡化;人工增雨 节流措施: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节水意识;重视改进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 四、地表形态的塑造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内外力作用(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来自于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量。它的主要表现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最主要的方式。可分为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水平运动会在地表形成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垂直运动引起了地势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内力作用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2)、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

26、来自太阳辐射能。它的主要表现有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结合实例,说明流水、风力、冰川、海浪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分布区外力作用形式侵蚀地貌沉积地貌主要在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沟谷、瀑布、峡谷,如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冲积扇、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干旱地区风力风蚀蘑菇、风蚀洼地沙丘、沙垄高纬度、高海拔地区冰川U谷、冰斗、角峰、刃脊(3)、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岩石概念常见的岩石其他岩浆岩岩浆冷却凝固形成岩石花岗岩、玄武岩玄武岩是喷出型岩浆岩,花岗岩是侵入型岩浆岩。沉积岩岩石经破坏、搬运、沉积,固结成岩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沉积岩中有化石,岩层和化石是记录地球历史的“

27、书页”和“文字”;岩层由表层往深处是由新到老; 变质岩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成分、性质改变大理岩、板岩石灰岩变质形成大理岩,页岩变质形成板岩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2、山地的形成(1)了解褶皱、断层的特点及其地表形态。地质构造成因对地形的影响实践意义褶皱岩层受到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后,发生的弯曲变形。岩层向上拱起的是背斜,向下弯曲的是向斜。正态地形: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倒置地形:背斜顶部受张力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反而成山岭。背斜储油气,拱形结构稳定,适合建隧道,向斜储水断层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使岩层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错动、位移。断层常形成谷地、陡崖或

28、泉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断块山:泰山、庐山、华山隧道、水库选址尽量要避开断层 岩层的新老关系才是判断背斜、向斜的重要依据。背斜的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而向斜中间新,两翼老。板块构造学说:板块内部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生长边界(板块张裂):裂谷、海洋、海岭(大洋中脊)消亡边界(板块碰撞):褶皱山脉、海岸山脉、岛弧、海沟火山是岩浆活动形成的,它既能形成巨大的灾害,也会给人们带来丰富的矿产资源、地热、温泉、肥沃的土壤等。3、河流地貌的发育河流堆积地貌包括冲积扇、洪积-冲积平原(河流出山口)、河漫滩平原(河流中下游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和三角洲(河流入海口)。三角洲形成条件:河流含沙量大,

29、入海口处地形平缓,海水顶托作用。4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1)、了解聚落分布及交通线路选线应考虑的自然因素。 聚落分布及交通线路选线应考虑的自然因素有:气候、地形、水源、河流、土壤等。(2)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理解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有着深刻的影响,甚至制约作用。平原是聚落分布最密集的地区,一般会沿河或者沿海分布,高原的聚落大多呈带状分布在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上,山区的聚落主要分布在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上。3 自然因素:通线路尽量选择平原和河谷地形,避开陡坡、断层、沼泽等不利因素;山区的交通运输线主要以公路为主,而后才是铁路。在山岳地区,人们通常会把线路地址选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在山岳地区修建公路和铁路一般需要呈“之”字形,迂回前进,沿与等高线平行的方向分布。人文因素:公路在选线时要尽可能多地联系居民点,方便人们出行。五、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1、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1)知道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大气、水、岩石、地貌、生物、土壤等。(2)以某自然地理要素为例说明其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生物循环对三大圈层的改造作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大气圈改变大气成分(使原始大气成为现代大气)水圈改变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岩石圈加快岩石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