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70 ,大小:63.13KB ,
资源ID:28474845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847484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怀柔新城规划.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怀柔新城规划.docx

1、怀柔新城规划怀柔新城规划 2005年2020年前言2005年1月,国务院批复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确定怀柔新城是北京东部发展带上的重要节点,是国际交往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5月,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颁布了关于区县功能定位及评价指标的指导意见,将怀柔区定位为生态涵养发展区,明确提出了建设首都坚实的生态屏障和市民休憩的理想空间的战略任务。为了全面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认真贯彻首都发展对怀柔新城提出的战略要求,按照北京市委、市政府的统一要求和部署,北京市规划委与怀柔区政府联合组织开展了怀柔新城的规划编制工作。新城规划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首都和谐社会、实现新北京

2、新奥运战略构想的重要举措。怀柔新城规划以“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依法办事”的工作组织方式,以创新、整合、提高、细化为手段,落实新定位、贯彻新理念,深入分析怀柔新城发展的重要条件,特别是在明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基础上,科学制定新城发展定位、发展目标和发展规模,高效集约配置城市发展资源,合理规划城乡发展布局,并与“十一五”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相协调,为保障怀柔新城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规划编制充分利用广泛的智力资源,加强新城规划编制的综合性和科学性,将多项专题研究成果作为本次规划的主要参考和技术支持。本次规划编制的技术总负责单位为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要协作单位有北京

3、二十一世纪城市生态研究院、清华安地城市生态研究所(承担生态专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北京清华安地建筑设计顾问有限责任公司(承担城市设计专题)。本次规划编制的主要组织协调单位为北京市规划委员会怀柔分局。目录第一部分第一章总则第二章新城发展定位与城市规模第二部分第三章城乡布局与发展策略第四章新城空间结构与功能布局第三部分第五章产业发展与布局引导第六章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第七章社会事业发展及公共服务设施第八章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利用第九章市政基础设施第十章综合交通体系第十一章城市综合防灾减灾第四部分新城建设引导第十二章分区建设与城市风貌引导第十三章新城近期发展与实施保障第一部分第一章总则指导思想以邓小

4、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为目标,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全面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构建首都和谐社会的能力。规划原则(1)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合理配置各级各类公共服务设施,提升经济活力,保障就业渠道,切实解决和保障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建设宜居城市的典范。(2)坚持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城市,解决好城市长期发展的保障。

5、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确立节约优先的思想,实施节水、节地、节能、节约材料的建设标准。(3)尊重城市历史和城市文化,全面展现和挖掘城市文化内涵,保护城市历史文化资源。(4)坚持适度超前、优先发展的原则,建立高效、便捷的城市支撑体系,切实保障城市安全。建设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高标准、现代化的综合交通体系以及高效安全的现代化市政基础设施体系。(5)突出城市规划的综合性和有机整体性,保障经济、社会、人口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统筹协调城市地上和地下、交通设施与土地开发、新城与区域、城市与村镇的发展建设。规划依据(1)国务院关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国函20052号)(2)北京城市总体规

6、划(2004年2020年)(3)关于区县功能定位及评价指标的指导意见(中共北京市委、市政府2005年5月颁布)(4)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5)北京市怀柔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6)东部发展带协调规划(2005年2020年)规划期限规划期限为2005年至2020年。近期为2005年至2010年,远期为2011年至2020年,某些方面考虑到2020年以后远景的发展需要。规划范围(1)本次规划范围为怀柔区的行政辖区,总面积为平方公里。(2)怀柔新城的规划范围为,北至京通铁路及京密引水渠、东部和南部至怀柔区界、西至庙城镇镇界,规划用地约为平方公里,其中怀柔新城

7、集中城市建设区的规划建设用地约为40平方公里。(3)为了加强怀柔平原地区的协调发展,规划对“新城地区”进行了统筹安排、重点研究。新城发展的重要条件(1)怀柔区地处首都生态涵养发展区,是北京市的生态屏障和主要饮用水的采水及补给地,是保证北京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区域。根据首都总体发展战略要求,怀柔新城承担着保证北京市生态涵养和促进城乡化发展的双重任务,必须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引导人口相对集聚,发展生态友好型的产业,建设首都坚实的生态屏障和市民休憩的理想空间。(2)与其它位于生态涵养发展区的新城比较,怀柔新城在区位环境、交通便捷程度、基础设施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3)怀柔南部平

8、原(规划新城地区)已成为承担全区经济发展、人口集聚的主要区域,为新城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4)怀柔区现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悠久的人文历史环境,已经形成了发展旅游休闲、会议培训产业的良好条件,但文化品质及服务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5)中科院研究生院即将入驻,为科技研发、创新孵化等功能的培育提供了发展潜力。中国(怀柔)影视基地的一期(中影国家数字电影制作基地)建设,初步为以影视文化创意为核心的专业服务功能的集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规划重点(1)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和区县功能定位,科学制定新城发展目标。(2)科学分析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严格控制发展规模。(3)高效集约配置城市

9、发展资源,统筹协调城乡发展布局。(4)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提高建设和谐社会能力。第二章新城发展定位与城市规模发展定位与发展目标发展定位怀柔新城是京承生态经济走廊上的重要城市;是首都会议旅游休闲胜地;是怀柔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职能怀柔新城作为首都东部发展带上的重要节点,是承接市区部分功能、承担首都国际交往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怀柔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保证怀柔北部山区生态稳定的重要经济发展区;作为怀柔南部平原城镇圈的核心,是带动怀柔新城地区集约高效发展的主要载体。发展目标建设面向区域的会议休闲怡游胜地、研发创意产业新区、怀山柔水宜居名城是怀柔新城的规划发展目标。加强区域生

10、态环境建设,提高区域生态涵养能力,建设首都坚实的生态屏障和市民休闲的怡人胜地。依托区域生态环境优势,重点发展会议培训、旅游休闲产业;加强对科技研发、影视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的重点培育,建设以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业为核心的生态友好型产业新区。弘扬“怀山柔水、拥胜揽翠、宜居怡游、活力创新”的鲜明城市特色,建设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宜居名城。生态环境发展策略(1)生态环境建设是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怀柔新城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促进实现怀柔区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功能定位和怀柔新城宜居城市发展目标的重要任务。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双赢”的可持续发展方针,将生态建设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

11、平、推动社会文明进步更加紧密结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2)坚持生态保育、生态恢复、生态建设并重原则,保育和健全区域生态系统,加大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的保护力度;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工作,提高环境监管水平;提高城镇绿化水平,形成建设生态城市的良好基础。(3)建设节约型、生态友好型新城,转变资源管理和开发利用方式,合理开发、高效利用自然资源,增强自然资源对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4)坚持人居环境的改善与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形成规划布局合理、设施配套齐全、生态环境和谐、居住条件舒适的生态型社区。(5)以镇、乡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载体,促进农村环境面貌以及山区生态

12、环境的改善。(6)坚持政府宏观调控、社会共同参与、投资主体多元化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各种形式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提高生态建设能力。经济发展策略(1)以“五个统筹”为指导方针,以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为主线,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以转变资源利用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废弃物排放、改善生态环境为核心,提高全区经济增长质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以建设节约型城市为目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资源利用方式,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保障新城可持续发展。(3)实施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升级。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原则,利用高新

13、技术、先进节能降耗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带动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提升,逐步淘汰资源消耗高、技术含量低、土地占用多、经济效益差的产业,重点培育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生态友好型的产业。(4)合理调整产业布局,围绕核心资源发展相关产业,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形成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产业链。(5)提高循环经济技术开发水平和创新能力,积极开发有重大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零”排放技术、可回收利用材料和回收处理技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技术,突破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加快先进成熟技术的推广应用。社会发展策略(1)全面推进人口健康发展。不断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加强人口

14、管理和服务。(2)全面繁荣文化事业,切实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着力发展面向基层的公益性文化事业,丰富和活跃市民文化生活。增强新城文化产业的整体竞争实力,形成与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相适应的文化产业结构。(3)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4)加强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建设,着力推进基层就业、社会保障、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公共教育、公共文化、社会治安等六大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城乡基层公共服务水平,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的现实

15、问题,改善人居环境质量。城市规模区域生态承载力(1)区域生态承载力分析是规划科学利用自然资源、合理安排城乡建设布局、保证区域可持续协调发展的重要依据。将怀柔的生态承载力分为10个等级进行分级评价,作为城市规划资源合理释放的指标依据。总体看来,现状怀柔镇、怀北镇、庙城镇、雁栖镇、琉璃庙镇和汤河口镇的生态承载能力较弱,而宝山镇、喇叭沟门乡、长哨营乡、桥梓镇和杨宋镇的生态承载能力较强,其余地区的生态承载能力适中。(2)生态规划将整个区域分为生态承载的富载区、平衡区和超载区。生态承载力分析结果表明,怀柔区域现有生态状况较好,全区面积的%属于富载区,其中生态承载最丰富的区域在宝山镇、杨宋镇和长哨营乡。生

16、态承载的平衡区和超载区面积较小,分别占总面积的%和%。其中平衡区散布于区内中部山区的汤河口镇、琉璃庙镇、怀北镇以及雁栖镇,超载区则主要集中在北部山区的汤河口镇和平原区的怀柔镇。生态规划对区域人口容量的控制与引导(1)根据生态资源条件所提供的发展潜力,在适地适用的原则下充分合理利用各类资源,以生态承载力分析为依据,确定城市发展的合理规模和人口容量。(2)在区域整体生态环境不断提高、动态调控生态资源释放的基础上,全区的人口容量有从48万人54万人动态调节的空间。(3)在生态承载力条件下,怀柔区的人口容量应不突破50万人口,以利于生态系统进行自我维护、自我修复能力的建设,保障生态系统安全健康。人口规

17、模控制(1)2020年全区人口规模规划控制在49万人左右,其中城市人口约40万人,农村人口约9万人左右。(2)2020年怀柔新城城市人口规模规划控制为35万人。(3)2020年怀柔区城镇化水平规划达到%。人口分布引导(1)2020年,新城地区规划人口约为万人左右,(其中:城市人口约万人,农村人口3万人)。(2)2020年,山区规划人口约为万人左右,(其中:城市人口约万人,农村人口6万人)。(3)2020年,怀柔区各乡镇人口规划分布情况如下:新城规划范围内总人口规划控制在38万人,其中新城城市人口35万人。桥梓镇总人口规划控制在万人;怀北镇总人口规划控制在万人;汤河口镇总人口规划控制在万人;渤海

18、镇总人口规划控制在万人;九渡河镇总人口规划控制在万人;琉璃庙镇总人口规划控制在万人;宝山镇总人口规划控制在万人;长哨营满族乡总人口规划控制在万人;喇叭沟门满族乡总人口规划控制在万人。人口结构与素质(1)根据怀柔新城的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建立健全人口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综合治理机制、公共管理制度和社会服务网络,逐步形成人口稳定均衡增长、人口素质全面提高、人口结构动态优化、人口分布科学合理、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人口发展局面,为建设宜居城市营造良好的人口环境。(2)实施与经济发展相配套的人才引进政策,紧紧抓住首都人口向郊区转移的战略机遇,优化就业结构,重点在旅游、会展、城市管理、能源、交通、环保、

19、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等方面,加强对高知识、高技能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不断优化人口机械增长结构,同时加强对流动人口的服务和管理。(3)积极争取市内知名高校来怀开办分校、分院,逐步提高人口教育水平和素质;大力发展高标准、高层次的现代服务业,使之成为怀柔新城人口机械增长的一个重要途径。(4)对由农业人口转化而来的非农产业人口,要加强在工业、建筑业、餐饮服务、旅游接待、商贸零售、家政服务等多方面的职业技能培训。(5)发展老龄事业、妇女儿童事业、残疾人事业,切实保障老人、妇女儿童和残疾人的权益,同时继续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提升人口素质。城乡建设用地规模(1)2020年,怀柔全区规划城市建设

20、用地约平方公里,约占全区总面积的。(2)2020年,全区城镇人口规模约为40万人,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主要包括新城、城镇建设组团及其它建设用地)规划控制在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为平方米。(3)2020年,怀柔新城城市建设用地规划控制在40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规划控制在114平方米。(4)2020年,全区农村人口规模约为910万人,村镇建设用地规划控制在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应逐步控制在150平方米以内。第二部分以怀柔新城的功能定位、发展目标与发展规模为基础,构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城镇布局,制定城乡统筹的发展策略;构建“山环水绕、集约生态”的新城组团式空间结构,提出建设宜居城市的发

21、展布局。第三章城乡布局与发展策略生态分区等级控制山区生态等级分区山区生态等级划分为保护区、保育区、缓冲区、生产区和生活区。(1)保护区。规划主要将山区生态敏感性高、自然环境好、在生态适宜性分析中位于一、二级区及其一定半径的缓冲地区作为保护区的基础。主要包括植物种群构成稳定及生态功能效率高的区域、地质灾害区、水源涵养区、物种多样化保护区、动物生存生境保护区、生态景观特色区、历史文化保护区等。(2)保育区。规划主要在保护区外围选取自然因素较好、在生态适宜性分析位于三、四级区的地带作为保育区,是修复、储备和发挥自然生态系统生态调节服务功能的发展区域。(3)缓冲区。规划主要在保育区外围、将生态适宜性分

22、析的五级区作为自然系统和人类生产、生活系统之间的缓冲地带,是自然与人居行为之间相互扰动的平衡与调节区域,具有降低扰动强度、保障区域安全的重要作用,同时也为人类亲近自然、旅游休憩提供和谐的自然空间。(4)生产区。规划主要在人居区和保护、保育、缓冲区之间的空白区域建立适宜农业、林业生产活动的地带,是适于人居活动的主要生产空间和土地利用区域。(5)生活区。规划主要将位于生态适宜性分析的八、九、十级区作为人类生活区的确定基础。平原区生态等级分区生态规划通过对平原区自然资源、景观格局的分析,建立保障自然生态系统安全和健康的框架体系,并在生态安全框架以外的区域,划分建设等级分区。(1)平原区的生态安全框架

23、体系。平原区生态安全框架是将山区自然生态系统向城区渗透、保障平原生态系统具有稳定、连通、发展、持续的生态交换能力以及服务效率的基本生态框架,是生态保护的核心区域。平原区生态安全框架是构建新城绿色开放空间体系以及建设布局的重要依据,主要包括京密水系斑块、潮白河水系斑块、水塘斑块、自然综合斑块以及主要交通廊道。(2)平原区建设等级分区。平原区建设等级分区包括五个建设等级分区。按照不同等级来控制区域内的建设量,以保障生态系统安全健康。城镇体系结构怀柔区以公路干线为城镇发展主要轴线,规划形成了新城、重点镇、一般镇(乡)的城镇结构体系。怀柔新城新城是全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核心地区,在功能布局上由“两

24、城区”“两组团”构成。“两城区”是指中心区和东部新区;“两组团”是指雁栖组团和庙城组团。重点镇怀柔区共规划有3个重点镇,即怀北镇、桥梓镇、汤河口镇。(1)怀北镇是新城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城重要的功能拓展区,是怀柔主要的教育、研发基地。重点发展教育、研发功能以及旅游休闲产业。(2)桥梓镇是新城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城重要的功能拓展区,是承接市区部分城市功能的预留发展空间。重点发展休闲旅游及生态型产业。(3)汤河口镇是怀柔北部山区的经济、文化中心及区域交通枢纽,是实施北部山区生态涵养、生态资源综合利用、承担北部五镇(乡)人口集聚功能的重要地区。一般镇乡(1)全区共规划有一般镇(乡)共6个(包

25、括两个少数民族乡),分别为九渡河镇、渤海镇、琉璃庙镇、宝山镇、喇叭沟门乡、长哨营乡,是所辖镇(乡)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镇发展应结合现状基础、资源条件、发展水平、环境建设与保护等因素,主导产业的选择以解决农民就业为主要目标,统筹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加快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加强城乡一体的公共交通体系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缩小城乡社会事业发展水平的差距,建设设施配套、环境优美、各具特色的生态型小城镇。城镇空间布局及发展策略结合现有乡镇所处的区位条件、自然资源条件、人文环境特征以及发展基础,怀柔区的城镇空间布局分为三个特征区域。

26、北部山区生态型小城镇(1)位于长城以北、以怀丰公路为主要交通联系通道的琉璃庙镇、宝山镇、汤河口镇、长哨营满族乡以及喇叭沟门满族乡,地处深山区,是北京城市北部重要的生态保护以及水源涵养地,承担着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减少风沙的重要作用。(2)城乡发展应坚持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兼顾的原则,加强山区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育,改善山区农业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农、林、生态养殖并举,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利用山区旅游资源多样和林果资源丰富的优势,开发具有生态特色的旅游项目,使山区实现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中西部生态旅游型小城镇(1)位于长城以南浅山地区的渤海镇、九渡河镇,具有优美丰富的自然环境和深厚的历史人文

27、资源,是历史人文及自然景观集聚区。(2)城乡发展应正确处理好与地下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森林保护区、风景名胜保护区等敏感地区的关系。发挥优势重点发展旅游业,提高旅游项目的文化内涵,建设高品质的旅游风景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以及特色养殖业,强化果品生产优势,向产业综合化发展,建设农副产品生产及加工基地。南部新城地区(1)以新城为核心的南部城镇群是怀柔区主要的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区,是全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区。城市建设区主要包括怀柔新城、桥梓镇和怀北镇的镇中心区以及红螺山雁栖湖市级风景旅游度假区。(2)新城地区要充分依托红螺山雁栖湖市级风景旅游度假区的建设,发挥怀柔新城的辐射带动作用,大力推动

28、周边两个重点镇健康稳步发展,以“新城”为核心、“两镇”为双翼、“景区”为引擎,形成优势互补、紧密关联的城镇发展格局。村庄建设与发展策略人口控制与分布引导2020年怀柔区农村总人口规划控制在910万人左右。其中山区农村人口约67万人。规划进入新城范围的村庄共有36个,进入规划镇区的村庄共有11个。村庄发展策略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稳步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变目前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公共配套设施不全的状况,根据村镇所承担的职能以及资源条件,采取不同的发展和环境保护策略。(1)逐步减少位于生态敏感区、生态脆弱区的人口,使农村人口向交通

29、条件好、生存条件好的地区和平原区转移,降低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对山区生存及发展条件恶劣的村庄,积极稳妥地开展搬迁安置。(2)对于产业基础较好的村落,应鼓励发展民俗旅游业或者绿色农林业,增强产业支撑能力,通过采取适宜的旧村改造方式实现持续发展。(3)对于担负着重要的生态维护职能的村落,应加大公共财政的扶持力度,增强自身发展能力。(4)其它类型的基层村,应逐步向镇区及中心区集中,或通过迁村并点与产业条件好的基层村进行整合,挖掘新的发展动力。(5)选择区位、资源等方面具有突出优势发展条件的村庄作为中心村,推进以中心村为重点的生态村落模式,建设现代化农村新型社区。发挥中心村的辐射、服务作用,稳步推进

30、分散农村居民点的迁并整合,促进就业、居住向中心村、镇区集中。(6)村庄建设应充分利用原有用地调整挖潜,需要迁并或扩大用地规模时,宜选择荒地、薄地,不占或少占耕地、林地和牧草地。应避开各类灾害(河洪、山洪、泥石流、滑坡、风灾、地震断裂等)影响以及生态敏感的地段;应避开水源保护区、文物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应避开有开采价值的地下资源以及文物埋藏区;村庄建设用地宜避免被铁路、重要公路、35KV以上的高压架空电力线路、输电和输气管线所穿越。(7)加大城市反哺农村力度,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和保障农村居民点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初步建立城乡衔接、覆盖面广的社会保障体系。(8)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升农业发展水平。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现代农业和都市型农业相结合。(9)加大对农民的职业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中心村建设(1)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优化中心村产业结构,发展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特色产业(绿色种植业、养殖业等)。(2)走规模化发展之路,力争做到一村一品,突出特色,在农副产品加工和流通领域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3)大力促进中心村的基础设施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