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美术史讲座讲解中国美术史讲义提纲第一部分 原始美术第一章 原始绘画第一节 概述史前时代,由于当时人们以石器作为主要生产工具。所以在历史学上又叫石器时代,属于社会发展史上的原始社会阶段。整个石器时代以使用打制石器的时间为最长,为了区别于以后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历史学家把使用打制石器的时期称旧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是人类历史上最早、时间最长的发展阶段,约从二三百万年前到一万年前。在这一历史时期里人类生活资料的主要获得方式是狩猎和采集。生产力低下决定了当时人们主要的创造活动是生产工具的发明和改进,因此很难说这时有纯粹的美术创造活动。在使用打制石器的漫长实践中人类发明了磨制的石器,以此为标志在距今一
2、万年前开始了我国的新石器时代。除了生产工具的改变以外,更重要的变化是这时已由单纯依靠狩猎和采集作为生活资料来源的单一经济发展成为农耕和畜牧生产相结合的二元经济,随之而来的是定居生活。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生活日趋稳定,人们开始了有意识的造型活动,通常意义上的工艺美术活动在这一时期取得了突出成就,遗迹有彩陶、编织、纺织、玉雕、牙雕等。整个史前时代是艺术的萌芽时代和审美意识发生的年代,那么又是什么推动艺术的产生呢?从古至今关于艺术的发生有着各种各样的推测,最早有人认为艺术起源于模仿。近代随着人文主义的兴起又提出了表现说和游戏说,前者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情感表现和思想交流的需要,后者认为艺术是人类过剩精力
3、的发挥,并且人因此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马克思主义美学认为艺术起源于劳动,这不仅因为原始艺术几乎是伴随着原始生产过程的,更主要的是如恩格斯所说:“手不仅是劳动的器官,还是劳动的产物。”而艺术作品的产生是以人手由于劳动而达到的高度完善为前提的。当代西方最有势力的艺术起源理论是从实用论的角度来进行解释的。在他们看来艺术起源于巫术因为对于原始人而言无数有着击打的公里价值。艺术发生论的多种观点说明了艺术最初是由多种多样的因素促成的,各个种族、各种门类的艺术都有其相对的特殊性。将艺术起源的动因仅仅归结于某种单一的因素是不够全面的,但占主导地位的因素无疑是生产和经济,是劳动。第二节 新石器时代的绘画一、彩陶
4、装饰绘画作为陶器工艺一个品类的彩陶,在新石器时代得到了充分发展,并取得了重要成就。器物上的装饰性绘画是那个时代绘画艺术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不仅反映了当时绘画的一般面貌,而且体现了当时绘画创作的较高水平。二、仰韶文化的彩陶装饰绘画在仰韶文化的不同类型中,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的彩陶装饰绘画最富特色。半坡类型彩陶,以西安半坡、临潼姜寨遗址出土的作品最为丰富,并最具代表性。器物造型以圆底和平底盆居多。着彩的器物,以黑彩绘制为主,也见用红彩。常见的装饰纹样有宽带纹、三角纹、斜线纹、波折纹、鱼纹、人面鱼纹以及比较具体的鱼、蛙、鹿等动物形象。其中特色鲜明的是变形鱼纹和人面鱼纹装饰图案。鱼纹在半坡类型彩陶装饰上
5、占有很大比重。出土于西安半坡的一件人面鱼纹彩陶盆,盆内绘画非常巧妙和诡异。画面带有明显的装饰性和图案化。其含义目前尚不明确,有图腾符号说,乞求鱼猎丰产或生殖繁衍象征说等不同看法。庙底沟类型彩陶,以河南陕县庙底沟遗址出土的作品最具典型性。器物以盆、钵为主,多用黑彩绘制,兼用少量红彩,全部绘于器物表面,未见内壁施彩者。纹样有几何纹和动物纹,尤其以圆点、弧线、三角和曲线构成的花瓣图案和鸟纹最富特色。在庙底沟彩陶绘画中,除装饰性较强的鸟纹和花瓣图案外,也发现了个别描绘比较写实和具象的作品,河南临汝阎村出土的鹳鱼石斧彩陶缸即是体现这种风格的一件代表性作品。三、马家窑文化的彩陶装饰绘画马家窑文化是仰韶文化
6、是在甘青地区的变体和发展,上承庙底沟类型,前后分石岭下型、马家窑型、半山型和马厂型四个类型。 早期石岭下型彩陶有罐、壶、瓶等,器形比较单纯,起装饰风格与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类似,纹样主要有简化鸟纹、弧线纹等,构图疏朗、简洁,具有明显的庙底沟遗风。 在此后相继出现的马家窑型、半山型和马厂型三个类型中,双耳罐、缸、瓮等体积交大的器物增多,并且造型上也有变化。纹饰纹样非常丰富,主要有旋涡纹波浪纹、波折纹、圆圈纹、同心圆纹、网格纹、锯齿纹、米字纹、蛙纹以及人物图案等。三个类型的彩陶在器形和装饰纹样上虽有一定差异,但总体面貌和风格类似,很多方面具有明显的共同特征。其共同特征可概括为:装饰面大、构图繁密、纹
7、样灵动、色彩热烈。第三节 壁画、地画与岩画一、壁画与地画壁画是人类最早的艺术创造之一,考古资料现实,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壁画遗存目前仅发现两例。二、岩画雕刻、图绘在室外崖壁或岩石上的绘画统称岩画。岩画分布于世界各地,有人类活动踪迹的地区,大多都有岩画的存在,它是人类早期艺术创作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中国境内岩画遗存也很丰富。从内容和刻绘形式上看,中国岩画大致可分为南北两大系统。岩画的题材内容大多与不不同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巫术活动密切相关。北方岩画以狩猎内容和动物题材为主,也有部分战斗和生殖的画面。南方岩画中的人物活动场景居多,狩猎、战斗以及巫术仪式是其表现的主要内容。北方岩画以凿刻为主,西
8、难岩画则主要用赤铁粉绘制。第二章 史前时期的雕塑艺术第一节 陶塑艺术一、红山文化(公元前5000-4000年)当地出土的玉器蔚为玉石艺术的瑰宝。擅长圆弧造型玉雕表现,主要玉材是来自东北特产的“岫岩玉”,即蛇纹石类的石材。距今五千年的女神庙大型祭坛和积石冢群告诉我们当时的雕塑水平已经达到了较高的程度。二、仰韶文化(公元前50003000年)仰韶文化的半坡型出土于西安半坡村,他们开始对形状有了初步的认识,以动物纹样为主“鱼纹及人面纹”较为常见,然后从简单鱼纹演变成了复杂的鱼纹,造型上则是由写实造型发展成抽象图案,至于“鱼纹”、“人面纹”的组合,是象征渔猎生活的图腾化,反应现实生活与装饰艺术结合,表
9、现出丰富想象与创作力。最为典型的是“彩陶人面鱼纹盆”。另一类是庙底沟型,重叠在半坡型的上层,范围并扩及甘肃、青海一带,该型的装饰母题多以“鸟纹”较具特色,并有圆点纹、回旋纹之应用,鼓腹小平底钵,富有理性韵律的特点。除了以上两种外还有马家窑型、半山型、马厂型,他们的共同特点是装饰面大,构图繁密而且纹样灵动色彩热烈。三、良渚文化(公元前3310-2250年)长江流域的文明以浙江一带的良渚文化为代表,是古代玉器研究的重要代表文化遗址。良渚文化是史前江南文明晚期的代表,其玉材来源较合乎软玉的要求,即以透闪石为成份的阳起石,除了玉质白晰之外, 多有鸡骨白现象。那时已有了代表政治的玉棕,如1982年江苏省
10、武进县寺礅遗址出土的“兽面纹综”,它是该文化大型墓葬中的常见器物。四、石刻艺术中国的石刻雕塑艺术,若从旧石器时代山顶洞人项链上的钻孔砾石算起,已有一万年的历史了。新石器时代的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等出土的大量玉石雕刻,说明我们祖先早在6000年前就具有了高度的玉石雕刻技术。第三章 史前时期的建筑艺术中国古代建筑大约萌生与六七千年前。(一)“三皇”时代“有巢氏”之说, “巢”、风篱、原始窝棚和原始窑洞为基本形式。(二)旧石器时代初期的人类文化遗址有二十余处,多数居岩洞。旧石器时代中期,山西恒曲人,贵州桐梓人,湖北长阳人和北京周口店的新洞人,旧石器晚期的广西柳州人,来宾人,北京周口店龙骨
11、山山顶洞人等,也都在岩洞里发现。(三)新石器时代的建筑中国的史前建筑已发展为两大体系,即黄河流域的穴居系列和长江流域的干阑系列。穴居隔绝性能叫好,但“湿润伤民”,宜用在冬天,较寒冷地带和陵阜高处。干阑隔绝性能差,但较少潮湿之虞。第二部分 先秦时期美术第一章 夏商周绘画一、壁画先秦时代的壁画遗迹,目前仅发现三例,商,西周,战国各一例,其中一例为宫室壁画,二例出自墓葬.除少量实物遗存外,早期文献记载也为了解先秦壁画提供了重要依据.二、帛画1949年长沙陈家大山楚墓出土的和1973年长沙子弹库1号楚墓出土的是目前所知最重要的两幅战国时代的绘画作品。起画面完整,图像清晰,对于探索中国早期绘画风格的形成
12、具有重要参照价值.三 、工艺装饰性绘画1、漆器绘画先秦时代工艺装饰性绘画的成就主要体现在战国漆画上.目前发现的战国气户非常丰富,有的绘制在各种实物之上.2、铜器画像以图像为装饰的铜器,俗称画像铜器.其醉枣出现于春秋晚期,后来流行于整个战国时代.画像手法主要有三种,一是锥刺或线刻;二是减地阳刻;三是嵌错.南方通气以线刻为主,北方铜器以减地阳刻和嵌错为住。画像内容有宴乐,祭祀,水路攻战,狩猎,采桑,神怪灵异房屋建筑等,已完全不同于此前青铜器上的抽象纹样,在空间概念和时间表述方面现实出明显进步.第二章 先秦时期的雕塑艺术第一节 金属雕塑艺术一、商代的青铜艺术商代初期的青铜器制作来源于陶器中的烹饪、饮
13、食器,而且器壁制作较薄,纹饰层次较少,纹饰图案结构单纯,线条朴质简洁。到了商代晚期青铜器的制作开始走向多元繁琐、器体厚实、纹饰多层、主纹地纹对比明显、纹饰图案与线条精细而复杂。虎食人提梁卣(有you)是商代青铜器中的精品作品。二、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艺术西周青铜的发展,以成康时期划分为初期和晚期。初期器制和手法多承继商代晚期;晚期则因青铜技术的成熟,以及社会制度的改变,造型与装饰手法多变,同时又新增许多器种。青铜器与礼器关系更为密切,即“藏礼于器”。通常有以下特征:就器制而言,殷商以祭祀器和酒器为主,西周以礼器和烹、食器为主,而到了春秋战国逐渐失去祭祀器和礼器的机能特性,而以生活日常实用性的
14、器物为主,其范围包括了钟鸣鼎食,即饮食娱乐的生活应用。就装饰题材而言器物上所见的装饰纹样表现,春秋战国摆脱神秘主义式的宗教气氛,逐渐倾向几何化、抽象化、图案化的装饰趣味,除了纹饰模造之外,亦出现镶嵌、贴金的华丽装饰手法,最著名之表现即战国所见的“金银错”。就铸造技术而言春秋战国由于器制表现渐趋精巧,在铸法上多以“蜡模法”(失蜡法)为主,再搭配各种焊接和镶嵌装饰,因而表现出玲珑精巧、装饰华丽的青铜艺术。代表作品:金银错金银犀尊、莲鹤方壶第二节 石刻艺术先秦的石雕作品不是特别的丰富,大多用大理石雕刻,既有大型的大理石立雕,也有表现鸟兽虫鱼等小型雕塑,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如河南安阳妇好墓出土的跽跪
15、石人、石虎、石牛以及候家庄出土的石虎、石枭等。这些雕像大小不一,就造型特点来看,有的近乎青铜器附件上的装饰物,有的近乎兽面形象,显得雄浑精美。像虎首人身等,从神态形制看,很可能有镇墓的作用。我们认为秦代以后的陵墓石雕艺术也可以从中找到源头。第三节 玉雕艺术一、商周时代的玉雕艺术玉器主要是提供权贵者使用的礼器和装饰品。(一)、商代圆雕类型的人物和动物玉石雕刻的特点:造型简洁,讲究对称,结构紧凑,体积感很强;圆浮、浮雕通常与线刻紧密结合;若干装饰花纹主要体现时代风格,与特定的物象无必然联系;题材多种多样,风格庄重威严,富有神秘色彩。(二)、西周玉石雕刻基本上沿袭了商代风格,周朝礼制完备严密,玉器为
16、礼服务,被赋予更丰富的内涵。玉被神化和人格化,君子比德于玉,甚或被视为长生不老之药和防止尸体腐烂的防腐剂。但圆雕作品锐减,片状平雕作品增加。著名遗例有1985长安沣西出土西周早期的兽面玉饰,巨口獠牙,形貌威猛,为解决同类作品的断代,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玉雕艺术春秋战国的玉石雕刻向精雕细刻方向发展,神秘色彩减弱,夔龙形玉佩多数饰有蟠虺纹及涡云纹,形式多种多样,造型矫健自如。安徽文寿县朱家斋出土的战国石卧牛,呈扭头蜷腿,标志着战国雕刻已突破商代追求左右对称的造型程序。第三章 先秦时期的建筑艺术第一节 宫殿陵墓的探索与发展一、不同时期宫殿的演变1公元前1世纪以前殷墟甲骨文中,“宫”是
17、一个象形字,表现一座简单的穴居小屋,顶上象形屋顶,下面 “口”字表示屋顶上的天空,再下又一个“口”字为屋门。最初的意义泛指所有的房屋,秦汉以后这个宫才专属于帝王。“殿”字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秦汉以后更多,原意泛指高大的建筑。“宫”、“殿”二字连用,即现在一般理解的帝王宫室。2公元前17世纪的商代高大的城墙,大规模的宫室建筑群以及范围 、台地等。河南偃师二里头夏代的宫殿遗址。3周代帝都的建筑整群建筑取严格对称的由西进四合院组成的院落布局。4春秋战国时代,孔子的儒家哲学将“建筑艺术来烘托王权”的观念上升到理论的高度。5战国秦代之前,宫殿建筑不过是一座坚固的防御性堡垒,与需的关系并不明克。二陵墓的发
18、展1、殷商时代的陵墓封土较平整,呈低台面,上建“享堂”墓穴内部通常是“亚”字形平面、四壁用土夯实,其四面有斜坡墓道通往地面,但较小规模者,仅建两面或单面坡道,墓穴的中央是由巨大的长方形木材重叠而成井干式墓室,称作“椁”,椁中放置“棺”,棺由木板拼合而成,其上刷有红、黑色漆,有花纹图案。2、战国陵墓河北中山王陵外绕两圈模长方形墙垣,内为横长方形土台整组建筑规模宏伟,均齐对称,以中轴线上最高的王堂为构图中心,后堂及夫人堂依次降低,使得中心突出,主次更加分明。建筑与环境完美结合的代表。第二节 园林的发展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园林的萌芽时期。“囿”、“苑”是中国古代园林的雏形。我国古园林一直都秉着“自然”
19、,“自由”的思想理念一步一步的发展。“崇尚自然”是中国古园林追求的最高境界。而这种理念“返朴归真”,“回归自然”就是产生于这个时代。1、原始社会时期萌芽“园林”的意识中国造园历史悠久,相传在五千年以前的原始社会末期,人们即利用自然的山河、水泉、林木以及鸟兽群集之地为生活游乐的场所。从单纯的利用到逐步加之经营管理,从而开始了早期的造园活动。穆天子传记载“春山之泽,水清出泉,温和无风,飞鸟百兽之所饮。先王之所谓县囿。”2、三代时期(夏、商、周)。完善的社会体制与较雄厚的经济基础。这些为“囿”、“苑”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诗经:“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经始勿,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鹿濯濯,白
20、鸟鹤鹤。王在灵沼,于物鱼跃。” 得知,当时的“囿”、“苑”不但有人的参与,而且还有人的改造。根据周礼考工记与周礼地官所记录的,在三代时期开始出现了养育照看禽兽和培植花草的专业工作人员,既“士”、“附”、“胥”、“徒”以及“柞氏”。这是人类开始参与自然改造的又一例证。3、周代末期,以及整个春秋战国时期在这八百年间,一直对“囿”、“苑”的规模也有一定的规定,即“天子百里,诸侯四十里。” 对后世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其中“老庄”思想“返朴归真”是中国古代园林美学原则的根本所在,其影响之深远是不可争议的事实。第三部分 秦汉时期美术第一章 秦汉绘画第一节 概述公元前221
21、年,秦王嬴政统一中国,在中国历史上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专制国家。秦王朝的统治时间虽然仅有短短的十就年,但是由于国家的统一,人力物力的集中,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为美术的发展提供了充裕的条件。两汉历时长达400多年,是我过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巩固发展时期。随着证据的相对稳定、经济的富庶和国力的强绳,农业、手工业、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和发展,也促成了这一时期美术的繁荣,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等各个门类都取得了相当辉煌的成就,体现了劳动人民卓越的艺术创造力。第二节 绘画一、帛画帛画始于楚,兴于汉。目前出土的汉代帛画为数不多,主要是西汉时代的作品,并且集中出自湖南长沙马王
22、堆1号和3号汉墓。马王堆1号汉墓帛画是西汉前期最具代表性的一幅绘画作品。画面构图饱满,布局繁复井然,线条刚劲均称,设色沉着压制,其人物造型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战国 绘画所具有的浓重装饰风格,成功的塑造出女墓主任雍容划归的体貌特征,初步具备了肖像画的要素和特征,体现出较高的艺术造诣。二、宫殿壁画20 世纪70 年代,在山西咸阳秦宫中出土了大量壁画残片,其中3号宫殿两壁残留有车马出行、迎宾仪仗、楼阁建筑、树木花草等图像以及集合装饰图案。汉代的宫殿,庙堂壁画至今尚未发现一例,但从众多文献记载和大量墓室壁画看,其繁荣程度和艺术水平远远超出秦代。汉代宫殿、庙堂壁画题材主要是圣贤、列士、功臣、名将、乱主等人
23、物肖像,其创作竹纸在于存鉴戒、省后世,进而达到维护封建统治的政治目的。三、墓室壁画秦代墓室壁画尚未发现,从史记秦始皇本纪所描述的秦始皇陵地宫“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的状况,并参照秦咸阳宫遗址出土的宫殿壁画看,秦代很有可能存在墓室壁画。汉代墓室壁画非常繁荣、鼎盛。西汉前期的墓室壁画西汉后期的墓室壁画新莽至东汉前期的牧师壁画东汉后期的墓室壁画汉代墓室壁画的艺术特色和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题材广阔、内容充实,图像涉及当时社会生活和思想信仰的各个领域想像丰富、设思奇巧,很多作品在整体构思和局部疮痍上均体现出了丰富的想像力和非凡的创造力;布局严谨,构图饱满,布局合理、配置有序图像主次分明;善于扬长避
24、短,在尚不能精确描绘人物的情况下,通常采用夸张变形的手法来表现任务的动态神情,其造型简洁概括,生动传神;线条丰富多样,表现力增强。色彩丰富和谐。各种关系处理非常自然得当。四、工艺装饰性绘画1、漆器绘画漆器绘画在西汉时期非常盛行,马王堆1号汉墓漆棺画是西汉漆器绘画中最杰出的作品。东汉漆器绘画以朝鲜平壤东汉乐浪郡所在地出土最为集中。2、陶器绘画汉代陶器绘画以河南洛阳、密县出土的几件作品最为精彩。洛阳出土的一件西汉陶壶,壶表涂白色地,腹部装饰带内一周以朱、绿、紫、黑等色绘龙、虎、人首兽、仙人、鸟和流云纹,线条流畅,画面极富动感3、铜器绘画汉代一些铜器上的装饰绘画也特别精美。西安红庙坡出土的一枚西汉彩
25、绘画像铜镜,外区以红色为地,上用白、绿等色画人物、车马等图像,表现了狩猎、出行、宴饮的场景。画面连贯,警戒浓郁,色调纯淡明快。第二章 秦汉时期的雕塑艺术第一节 陶塑艺术一、秦代陶塑艺术“陶俑”本来是做为明器之用,也就是替代生人或动物殉墓的陪葬品。在古代丧葬的制度,多有“生人殉葬”的仪式或习俗,但在考虑人道和古礼不可偏废之下,便发展以陶制品或木石雕刻等作品,做为殉葬的替代品。兵马俑是秦代陶塑艺术当之无愧的代表。秦始皇兵马俑的这些陶俑都是真人大小,他们有将军俑、步兵俑、弓弩俑等多种,装饰也因身份的不同而有所区别。秦代陶俑特色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一)、仿真写实、制作严谨反映在人体比例、形体结构(二
26、)、刻画入微、形象生动神态、服饰、性格等细节(三)、色调鲜明、对比强烈。二、汉代陶塑艺术(一)、西汉景阳帝陵陶俑群1990年在陕西汉景帝阳陵发现规模十分庞大的西汉陶俑群,大约四万件左右,而且丰富多彩,有身着战袍盔甲的武士俑;还有文静害羞得跪坐女佣亭亭玉立的站姿女佣和多姿多彩的舞蹈俑和奏乐俑;另外还有牛、羊、鸡、狗、猪等动物俑。(二)、说唱俑出土于四川成都赴京一座东汉墓室的“说唱俑”是件十分富有艺术魅力的艺术作品。(三)、马踏飞燕著名的“马踏飞燕”是在甘肃已作东汉墓中发现的。它高约35厘米,长约41厘米,这尊铜像生动而又严谨,精巧而又大气,三足腾空一只脚踩在一只疾飞的燕子身上体现出马的速度之快,
27、这种想象力大胆有创意又夸张。第二节 石刻艺术一 、西汉石刻艺术汉代的雕塑包括石雕像、陶俑,其中以石雕最为突出。霍去病墓石雕、牵牛与织女石雕是西汉大型石雕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一)霍去病墓石雕陕西兴平县霍去病墓前的人物、动物立体石雕是现存的我国最早的大型石雕艺术遗产之一。这些用花岗岩雕成的各种石人、石兽就是为加强“山”的气势而散置在墓前的装饰物。现存雕刻16件,其中有马踏匈奴、怪兽吃羊、母牛舔犊、跃马、卧虎、卧象、人与熊、石蛙、石蟾等14件,另有题铭刻石2件,都是以动物为主。霍去病墓前的石刻造型古朴雄健、浑厚有力,风格厚重沉稳、质朴大气。其中有着一种内含的力量,在手法上采用“因材施雕”的技巧,就
28、势而凿。(二)牵牛和织女石像牵牛和织女石像分别发现于陕西长安县的常家庄和斗门镇,位于西汉皇家园林上林苑昆明池遗址东西两侧。二、东汉石刻艺术 中国古代陵墓列华表、开神道的规制初创于东汉。神道的出现,使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大型陵墓石雕随之而兴,主要有石人和石兽两类。东汉石人大体上沿袭了西汉人物石雕的手法,造型强调整体感,不太注重细部处理,风格敦实拙朴。略有不同的是,东汉石人表面雕琢比较平整光滑。三、汉画像石艺术 汉代各类艺术中,论内容之丰富、数量之多并具有时代意义的当是画像石艺术。它是汉代雕刻的独特表现形式,依附建筑而存在,同时又在表现方法和艺术形象上具备绘画的特征,所以它既属雕刻,也可作为绘画或
29、建筑研究的对象。所谓画像石,是以石为地、用刀代笔的绘画艺术,产生于西汉,盛行于东汉,主要用于构筑墓室、祠堂、石阕以及制作棺椁葬具。(一)、画像石兴盛的原因画像石在两汉极为兴盛,其原因主要是封建统治者出于满足其奢侈生活或出于辅助政教的需要。(二)、画像石分布的主要地区画像石大致分布在山东、江苏、安徽的北部、河南的南部至湖南的北部以及四川、陕西等地,这些画像石的分布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区域性有着密切的关系。(三)、画像石的内容汉画像石的题材内容非常丰富,涉及日月天象、天神地祀、仙灵祥瑞、现实生活、历史人物、故事以及各种装饰纹样。第三章 秦汉时期的建筑艺术第一节 秦汉民居建筑一、秦汉民居建筑的特
30、点1、秦汉时代的统一,尤其是度量衡的统一,使后来的营造有规矩可循,大量的建筑物单体式样与形制得以确立,斗拱与梁柱的使用也成为基本定制,专券结构与石砌结构都获得了很大的发展,许多基本建筑构建也独立出来,中轴对称式的布局方式已被熟练运用在一切建筑物的组合之中。“秦砖汉瓦”已成为这个时代文化的代表之一。另外,建筑装饰也形成了一定的规则。2、汉代民居大约有以下几种:一般中小型住宅、宅第。汉代,在建筑结构上已有了明显的进步。中国古代建筑结构的基本特征都已初备。在汉代的纵向列柱式结构基础上更向前发展,三角梁架,抬梁式梁架,穿斗架和井干结构,都已广泛存在。3、严格的等级制度汉代修建房屋列侯公卿及食禄万户以上
31、的住宅称“弟”或“宅”,城市下层居民被限制在里闾中,房屋被称为舍,基本形式为一堂二室,其平面一般为方形或长方形,多数采用木构架结构,夯土墙。二、楼阁的出现西汉开始出现,东汉得以通行的楼阁,已代替了先秦广泛采用的土式高台,更是秦汉建筑结构进步的重大表现。第二节 宫殿陵墓建筑一、秦汉宫殿的发展秦汉时期,宫殿成为帝王享乐的住所,兼具处理朝政,以事国家管理等多重功能,宫殿以城市中分化出来,形成 “前朝后寝”的形制。宫与殿二字合并成为专用名词,宫殿建筑伴随帝王朝代的更替发展起来。二、秦汉的陵墓建筑骊山陵再现秦始皇的独夫统治。中山靖王刘胜墓(西汉中期)四向开门,砖室墓,仿住宅布局墓室分建成若干房间第三节 园林建筑的发展秦汉建筑的一个重大成就就是初期形式的“苑”、“囿”和私家园林蔚然兴起。私家园林的出现在先秦时期,除帝王、诸侯、卿相等达官贵人外,一般商民很少经营治理较大的“苑”、“囿”,到了汉代,造苑囿之风并及富户豪绅,而且经营的苑囿的规模之大、内容之丰富也是十分可观的。像这样的私家苑囿是可以与皇家苑囿相媲美的,这种以居住为主与苑囿相结合的宅院延续了两千多年。形成了中国古代园林中与皇家园林同等重要的另外一种园林形式私家园林。它的发展经历了两个时期:1、初具雏形。秦代开始,假山、人造池等开始在“苑”、“囿”中出现,人造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