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文化史复习资料 1 中国文化史初民的精神世界自然崇拜和灵物崇拜 原始神话中就出现了山神、海神、雷神、风神等,表现出当时的自然崇拜 的存在。图腾崇拜“图腾”(Totem)一词源于北美印第安部落,意为“亲族”;那里的人把自己的氏族看做是源于某种动物或植物,于是便使用它们的名字作为氏族的徽号,把它们当做氏族神来加以崇拜生殖崇拜祖先崇拜 祖先崇拜实为图腾崇拜及生殖崇拜的延续。 母系氏族时期盛行对女性祖先的崇拜。如女娲崇拜。 父系氏族时期转为对男性祖先的崇拜。如对黄帝的崇拜。 近祖崇拜后来演化为宗法文化。巫术思想 原始文化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一些以谋求控制自然力为目标的仪式,这就是巫术。 礼记郊特牲
2、引伊耆氏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王者自己虽为政治领袖,同时仍为群巫之长。”传统视野中的黄金时代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礼运 这是后来人对原始时期平等和睦的共产主义生活的美好记忆。是儒家努力恢复的“黄金圣世”。是儒家三世说中的“太平世”。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
3、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老子:失道而后德,失德面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文明的初现“文明”出现的标志:1、青铜器的使用2、城市的出现3、宗教性的礼仪中心4、文字的使用5、阶级与国家的建立 宗教性礼仪中心意味着更广大的社会组织的出现,因此也被认为是文明出现的标志。青铜器及三代的物质文明 人类最早使用的铜是红铜。 仰韶文化遗址中
4、已发现黄铜片、铜笄j和红铜炼渣。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铜:“凡铜供世用,出山与出炉,止有赤铜。以炉甘石或倭铅参和,转色为黄铜;以砒霜等药制炼为白铜;矾、硝等药制炼为青铜;广锡参和为响铜;倭铅和写泻为铸铜。初质则一味红铜而已。” 青铜器的使用一直持续到东周时期。春秋时期铁器已经出现,到战国铁器已经普及。当时有“美金”与“恶金”之别。是“铜铁并用时代”。准确的“青铜时代”是夏、商、西周和春秋时期。历时约15个世纪之久。青铜器并未首先用于发展社会生产力,而是先用于制造礼器和兵器。“国之大事,在祀与戎”,青铜首先被用在维护国家权力的用途上。 金文是王室大事和贵族社会生活的铭记,内容有祭典、征伐、册命、
5、训诰、追孝、约剂等。大多是颂扬周王室和为公侯祖先歌功颂德的文字。 三代天命观念和人文传统 三代是一个神权弥漫的时期。鬼神观念盛行。礼记表记: 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 殷虚卜辞中有“帝其令雨”、“帝其令风”、“帝令雨足年,帝令雨弗其足年”,把晴雨变化和年成好坏都归结为上帝的旨意。诗经云:“敬之敬之,天维显思。命不易哉! 殷虚卜辞中有“帝其令雨”、“帝其令风”、“帝令雨足年,帝令雨弗其足年”,把晴雨变化和年成好坏都归结为上帝的旨意。诗经云:“敬之敬之,天维显思。命不易哉! 故祭祀天地、祖先的活动非常频繁。“敬德保民”思
6、想礼乐制度与社会生活 宗法制是以等级有序的思路组织血缘家族秩序的一种方法。 按照王国维殷周制度论一文的观点,宗法制是周公在借鉴并汲取商王朝继统制度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宗法制“宗”的本义是祭祀祖先。说文解字:宗,尊也,宗庙也。“兄终弟及”的继统方式容易引起内乱。周公首先将其改为“父死子继”。 何子可继?不解决这个问题,仍不能止乱。于是又提出“嫡庶制”,“立嫡以长不以贤,立长以贵不以长”。 只有嫡长子有继位的资格,余子则无。这是“天位前定”,无可争议。这便是宗法制创立的本意。 宗法制的实质是将政治关系融入血缘关系,或者说是将血缘关系政治化。各层贵族之间既是君臣关系,又有父子、兄弟、宗族
7、关系。是“亲亲”与“尊尊”的结合。 这样的社会结构组织必然要求“礼乐制度”。 封建制 那么“余子”应该获得什么样的地位?周公不愧为周朝制度的缔造者,当时周朝急需巩固政权,于是周公又创立了“分封制”,或者叫“封建制”。他将周王室“余子”分封到东方各地,镇守一方。此所谓“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周朝政权由此稳定下来。 轴心时代 这一时期,世界各国文化都进入创制基本民族精神的阶段,纷纷出现自己的“圣贤”。 这个时期,世界的几个文明同时出现了对人类历史、善恶取向等根本问题的思考。 “人类的精神基础同时或独立地在中国、印度、波斯、巴勒斯坦和希腊开始奠定。而且直到今天人类仍然附着在这种基上。”“人类其后的几
8、千年文明发展历程,只不过是向轴心时代核心精神的不断复兴。” 中国:孔、墨、老、庄 印度:释迦牟尼 希腊:荷马、苏格拉底、柏拉图 巴勒斯坦:以利亚、以赛亚、耶利米 波斯:琐罗亚士德礼崩乐坏 春秋时代是贵族分层秩序从上到下逐层垮塌的时代。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论语季氏) 传统秩序的崩溃 到战国传统秩序与礼乐制度更是一片崩溃之象。顾炎武说: 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
9、则无其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 郡县制是对封建制的否定。士的崛起与私学的出现 与贵族阶层的衰落与伴随,文化也开始由官方散向民间。官学之外出现了私学。 夏、商、西周是“学在官府”的时代,典籍文献以及天文历法、医药学、历史、预卜等文化知识均藏于王室,由巫、史、祝、卜等官员世袭掌管。 春秋战国时代,社会矛盾加剧,斗争形式越来越激烈,人才的需要越来越成为突出的问题。过去的“任人唯亲”的做法不能适应社会的变化,一些有才能的士人得到了
10、任用。 魏文侯“师卜子夏,友田子方,礼段干木”(吕氏春秋察贤)。 齐建稷下学宫,“设大夫之号”,招待学者(徐幹中论亡国篇)到齐威、宣时期,学者有一千多人。 王室及公室的衰落,使得文化官员流落到社会。使得文化在民间的传播成为可能。 大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鼗武入于汉,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论语微子) 老聃本为周守藏史,“见周之衰,乃遂去”。 孔子是在民间聚徒讲学的第一人。 春秋战国之际,又有墨子聚徒讲学。 到战国时期,几乎所有的学者都会带一大批弟子,以研讨学问为务。而士人们也都把从师学习当作进入仕途的门径。 孟子“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
11、(孟子滕文公下)。 田骈在齐,“赀养千钟,徒百人”。 社会上流传的书籍也逐渐增多。人们开始把古书抄写在竹简或绢帛上。 墨子“南游使卫,关中载书甚多”(墨子贵义)“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庄子天下篇) 百家争鸣与元典创制 汉书艺文志: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 十家为: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家。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创立 梁高僧传,称汉明帝于永平中遣蔡愔等往“天竺”求法,并请得摄摩腾、竺法兰来洛阳,译四十二章经,建白马寺。于是佛、法、僧完备,标志着佛教在汉地真正的开端。 秦始皇的功过 秦的统一及其加强统一政权的各种努力增进了帝国版图内各地人的生活与心理的同一性,为中华文化共同体
12、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秦王朝创立的许多政治制度为后世各朝所沿袭,影响久远。 【建安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俊爽刚健风格。 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 竹林七贤n 竹林七贤的玄学。他们是:阮籍(210263)、嵇康(224263)、山涛(205283)、向秀(约227272)、刘伶(约221300)、王戎(234305)、阮咸(图片竹林七贤、嵇康像)。
13、n 除了向秀,都属于贵无派,并极力反对名教。惟有向秀主张自然与名教统一,合儒道为一,还提出了万物“自生”、“自化”、各任其性的主张。他的自生自化自然观形成了由贵无向崇有过度的中间环节。(嵇康和老大山涛山巨然、司徒钟会的故事。五色散即寒食散) n 竹林七贤的政治思想和生活态度不同于建安七子,他们大都“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n 在政治上,嵇康、阮籍、刘伶对司马氏集团均持不合作态度,嵇康因此被杀。山涛、王戎等则是先后投靠司马氏,历任高官,成为司马氏政权的心腹。n 在文章创作上,以阮籍、嵇康为代表。阮籍的咏怀诗82首,多以比兴、寄托、象征等手法,隐晦曲折地揭露最高统治集团的罪恶,讽刺虚伪的
14、礼法之士,表现了诗人在政治恐怖下的苦闷情绪。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以老庄崇尚自然的论点 ,说明自己的本性不堪出仕,公开表明了自己不与司马氏合作的政治态度,文章颇负盛名。佛教华化与三教共弘n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就开始了。至唐代,印度佛教经典大量翻译引入,信众大为增加,宗派不断创立,佛教界一片繁荣兴旺景象。不过繁盛背后也隐藏着严重的危机和挑战。一方面域外思想和佛教哲学与中国传统伦理观念和文化心理的冲突依然存在,如出家与孝亲孰是孰非、尊奉佛祖与维护帝王圣贤权威的矛盾等;另外佛教经典日趋繁琐,渐衍为经师之学,易导致学佛之人舍本逐末,无所适从。 文史自觉中唐之“中”“贞
15、元、元和之际,后人称诗,谓为中唐,不知此中也者,乃古今百代之中,而非有唐之所独,后千百年无不从是以为断。”叶燮xi己畦集百家唐诗序 唐中叶后,中国社会加速变化。宋朝初年,工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飞速增长,人口南移的频率和速度加快,长江流域像北方的黄河流域一样,终于成为中国的经济和文化中心。科举制度开始主宰士族的生活,儒学得到复兴。尽管种种迹象显示出勃勃生机,但宋朝再也未能象汉唐那样称霸东亚。对于强大的邻居,宋朝不能视之为藩臣,而要考虑如何阻止他们的入侵。剑桥插图中国史 自唐代中叶以来,氏族衰落,新型士人出现。由科举而发迹的士人,进而出仕,退而为师,不再由固定的家世身份。他们追求内圣外王的精神和
16、政治境界。 各支兴盛时代政权 民族 建立时间 建立者 建都 范围北宋 汉 960 赵匡胤 东京 中原和南方的广大地区南宋 汉 1127 赵构 临安 淮水大散关以南地区辽 契丹 916 耶律阿保机 上京 内蒙古、辽宁,长城以南部分地区西夏 党项 1038 李颜昊 兴庆 宁夏地区金 女真 1115 完颜阿骨打 会宁 东北地区蒙古(元) 蒙古 1206(1271) 成吉思汗(忽必烈) 大都 北方蒙古草原统一中国满族形成于明代后期,其族名 1636年才正式出现,但该民族在历史上有着悠久的渊源。见于古籍记载的:西周时期的肃慎,两汉、三国时的“挹娄”,北朝时的“勿吉”,隋唐时的“靺鞨”,辽宋金元明时的“女
17、真”都是满族的先人。 元曲产生的文化土壤 女真与蒙古统治者对歌舞戏曲的喜好促进了北方都市艺人的聚合。 大批屈居于“老九”卑下地位的潦落文人流连于勾栏瓦舍与演剧艺人为伍并涉足杂居创作,进而形成一支具有高度文化素养的杂剧创作队伍。 杂剧等词曲领域内文化、思想钳制相对宽松,加之其独特的艺术特征(系统的情节、直观的生活真实以及强烈的直抒胸臆),更利于汉族士人酣畅淋漓地表达其内心的悲愤。 元曲的两大精神主调 倾吐民众的愤怒;讴歌非正统的美好追求 元杂剧的文化地位 标志着中国戏剧艺术的成熟与繁荣,自此我国成为世界“戏剧大国”。 元曲多历史题材,杂剧家通过对历史满腔悲愤的追忆与缅怀,发出对浩然正气的幽远呼唤
18、。 元曲主要以歌词文采和音乐曲调表现戏剧效果,贯穿着中国文化诗歌抒情的传统基调与西方戏剧重情节冲突迥然有别。 元代散曲作家 (一)元代前期散曲作家 1、达官贵人、文人雅士:刘秉忠、卢挚、姚燧。 2、杂剧作家、书会才人:马致远、关汉卿、王和卿、白朴等。他们的创作既保留了民间文艺通俗质朴、平易自然的意趣,又溶汇了文人独特的情感和才华,提高了散曲的艺术境界。 元代后期散曲作家 张可久的散曲:抑郁感愤之作。山林隐逸之作。写景之作。风格雅正典丽,讲究曲律和音韵。 乔吉的散曲:或写客居异乡、穷愁潦倒的生活经历,或写感愤世事,不满现实,或歌咏山水风光、寄情声色诗酒。风格婉丽,构思奇巧俊丽,不避俚言俗语。 元
19、曲四大悲剧v 窦娥冤关汉卿 v 梧桐雨白朴 v 汉宫秋马致远 v 赵氏孤儿纪君祥 元曲四大爱情剧v 拜月亭关汉卿 v 西厢记王实甫 v 墙头马上白朴 v 倩女离魂郑光祖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 、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元末明初,社会进入实体战争带来的变革期。元代是外族中原统治的一个失败范本。它沿袭了封建主义的国家建制,但是却没有废除奴隶制的残规陋习。客观上来看,元朝是几千年封建时期过后,一个奴隶制王朝的短暂复辟。对汉人的过分盘剥(一个汉人的价值等同于一头牛)势必引发激烈的民族冲突。很快汉人农民阶级的先锋性体现出来,在部分知识分子参与下 ,完成暴力起义,建立明王朝。封建制继续得以维系,并进一步中央集权。
20、在这个时而倒流,时而集权的背景关系中,诞生了一批关汉卿这样,由北向南流亡的戏剧家。常年的流亡生活,增广了关汉卿的见闻,同时更加深入的了解了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大变革时期的关汉卿其实更加接近思想改革的前沿,底蕴也更加深厚。创作了大量具有战斗意义的作品。批判了元朝腐朽的民族统治,揭露了官场的黑暗,再现了农民水深火热的生存环境。 关汉卿的代表作窦娥冤写一个弱小无靠的寡妇窦娥,在贪官桃杌的迫害下,被诬为“药死公公”,斩首示众。窦娥的冤案有巨大的典型意义,作家以“人命关天关地”的高度社会责任感,提出了封建社会里“官吏每(们)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这个带普遍意义的问题,强烈地控诉了封建制度与民为敌、残
21、民以逞的罪恶。关汉卿的剧作深刻揭露了元代社会的黑暗,是元代残酷的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的一面镜子。 作家以“人命关天关地”的高度社会责任感,提出了封建社会里“官吏每(们)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这个带普遍意义的问题,强烈地控诉了封建制度与民为敌、残民以逞的罪恶。关汉卿的剧作深刻揭露了元代社会的黑暗,是元代残酷的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的一面镜子。 秋思之祖马致远 马致远同时是撰写散曲的高手,是元代散曲大家,有“曲状元”之称。今存散曲约130多首,他的写景作如秋思,如诗如画,余韵无穷。他的叹世之作也能挥洒淋漓地表达情性,他在元代散曲作家中,被看做是“豪放”派的主将,他虽也有清婉的作品,但以疏宕宏放为主,
22、他的语言熔诗词与口语为一炉,创造了曲的独特意境。 马致远著有杂剧十五种,存世的有江州司马青衫泪、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半夜雷轰荐福碑、马丹阳三度任风子、开坛阐教黄粱梦、西华山陈抟高卧七种。马致远的散曲作品也负盛名,现存辑本东篱乐府一卷,收入小令104首,套数17套。 他的作品具有豪放中显其飘逸、沉郁中见通脱之风格。 马致远杂剧的语言清丽,善于把比较朴实自然的语句锤炼得精致而富有表现力。曲文充满强烈的抒情性和主观性。 马致远的散曲。扩大题材领域,提高艺术意境。声调和谐优美,语言疏宕豪爽,雅俗兼备 汉宫秋是其代表作。这个剧本同现实生活直接相关的地方,主要是反映出在民族战争中个人的不幸
23、。像金在蒙古压迫下曾以公主和亲,宋亡后后妃宫女都被掳去北方,这些当代史实都会给作者以较深的感受。白朴白朴(12261306以后)字太素,号兰谷;原名恒,字仁甫,与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并称为“元曲四大家。汉族,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附近),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晚岁寓居金陵(今南京市),终身未仕。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曲作家、杂剧家,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合称为元曲四大家。代表作主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董月英花月东墙记等白家与元好问父子为世交,过从甚密。白朴出身于这样的家庭,本应读书问学,以便将来博取功名。然而,他的幼年却偏偏遭逢兵荒马乱的岁月,他只得同家人在惊恐惶惑中苦熬
24、光阴。他出生后不久,整日为金朝的存亡而奔忙,战争中,白朴母子相失,幸好当时元好问也在城中,才把他和他的姐姐收留起来。白朴聪明颖悟,从小喜好读书,元好问对他悉心培养,教他读书问学之经,处世为人之理,使他幼年时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郑光祖,生卒年不详,字德辉,汉族,平阳襄陵(今山西襄汾县)人。他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所作杂剧在当时“名闻天下,声振闺阁”。与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齐名,后人合称为“元曲四大家”。 倩女离魂是郑光祖的代表作。本事出于唐代陈玄祐的离魂记。从这些保留的剧目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剧目主要两个主题,一个是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另一个是历史题材故事。这说明,在选择主题方面,他不像
25、关汉卿敢于面对现实,揭露现实,他的剧目主题离现实较远。他写剧本,大多是艺术的需要,而不是政治的需要。 永乐大典是明成祖命解缙、姚广孝等编纂的大型综合性官修类书,计22937卷。三才图会是明代王圻、王思义父子编撰的大型图录类书计106卷 。四库全书,简称“四库”。 清乾隆年间历时20年完成,纪昀任总纂官。全书共收书3503种,79337卷,36304册,按中国古代图书经、史、子、集四部通用分类法编纂, 故名四库。 清代康熙帝玄烨令张玉书、陈廷敬等参照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编纂而成的一部大型字典。书分为12集42卷214部。成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故名康熙字典。穷搜拨征各种著作,汇成
26、浩大的书籍世界,对文化遗产的保存具有重大意义。以较为精密的分类体例部勒群籍,使之有秩序地构成一个知识体系。 传统的四部分类法在四库全书中有相当精密和完善的表现,代表了传统中国社会知识分类的最高水平:经史子集。经部西方的新旧约全书;史部历史;子部(各家学派的思想)哲学类;集部诗学类。也是文化专制的重要工具,是剪裁一段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四库全书,全毁的书2453种,抽毁的书403种,狂暴的毁灭和肆意的篡改,是中国文化的典籍遭到一个空前的浩劫。 明清时期对文献典籍的整理编纂得到空前发展。 永乐时期,明成祖朱棣命大学士解缙等组织 2000 多儒臣文士编辑永乐大典。该书共 22937 卷,辑入经、史、子
27、、集、释藏、道经、戏剧、平话、工艺、农艺等图书七八千种,是历史上最大的一部类书。 清康熙、雍正两朝,命陈梦雷主持编纂古今图书集成,分历象、方舆、明伦、博物、理学、经济 6 编,每编又分门别类从古今典籍中按类采择摘录,搜罗宏富,共 1 万卷,是永乐大典之后的又一部大型类书。 乾隆时,清政府又命纪昀等学者编纂四库全书。该书将当时所存重要典籍甄选之后完整抄录,编为经、史、子、集四部,凡 44 类,共收书 3457 种, 79070 卷,是我国最大的一部丛书。乾隆时抽毁书籍 402 种,全毁书籍 2453 种,累计“将近三干余种,六七万卷以上,种数几与四库现收书相埒”。 早期启蒙思潮 王阳明的“致良知
28、”学说,高扬了人的主体性,造成对正宗统治思想的一种反叛,成为晚明人文思潮的哲学基础。 早期启蒙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从不同侧面与封建社会晚期的正宗文化-程朱理学展开论战,甚至批判锋芒直指专制君主。文化专制下的启蒙思潮王守仁及其弟子与晚明人文思潮李贽的反传统精神 李贽的生平(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自然人性”和“人欲”的肯定 汤显祖:以“情”反“理”,与心学的一派的“人欲”相呼应 牡丹亭李贽“童心说”的影响李贽亦为“左派王学”的重要人物,他强调“童心自出”。 汤与李贽相识,倾慕其焚书。明末清初三大启蒙思想家黄宗羲(反专制思想,经史务实的史学观)、顾炎武(实证考据、经世致用)、王夫之(反君
29、主专制的唯物主义者)启蒙主义的主要思想:对君主专制展开猛烈的批判、提出制约君权的主张。 提倡实学精神。 高扬经世致用的旗帜。人文主义思想的兴起戴震、纪昀批判理学中的对人性的扼杀; 吴敬梓儒林外史对礼教深刻揭露;红楼梦镜花缘对妇女命运的关注;红楼梦、聊斋志异对爱情的歌颂。中西文化的交流和冲突1.明代晚期欧洲耶稣会来华势力的扩张 主要的传教士 1583年西班牙利玛窦到广东(链接) 西班牙庞迪我 葡萄牙阳玛诺 德国汤若望 传入文化 XX文库 -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地理坤舆万国全图(链接) 数学几何原本(链接) 物理机械奇器图说 天文历法乾坤体义 传播了天主教2.明朝士子的三种不同态度: 礼部尚
30、书沈淮、儒士黄贞为代表的保守派,对西方传教士展开大规模的思想围攻和政治迫害 徐光启、李之藻等对西学广采博纳 方智等士人,冷静理智态度进行审视,对西学加以清理和辨识。礼仪之争n 礼仪之争的内容 利玛窦去世之后,继承人龙华民发起礼仪之争。围绕“对孔子和祖先的崇拜”、“对天的祭祀”、“关于天主的名称及内涵问题”等问题进行长期争论,后来事态扩大,康熙下令禁教,并成为鸦片战争之前中国的基本国策。 禁教后,西方传教士为媒介的中西交往几乎中断,商贸活动也日益限制。闭关守国日重。西学东渐西学东渐是指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其虽然亦可以泛指自上古以来一直到当代的各种西方事物传入中国,但通常而言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在这段时期中,中国人对西方事物的态度由最初的排拒,到逐渐接受西学甚至要求全盘西化。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藉由来华西人、出洋华人、各种报刊、书籍、以及新式教育等作为媒介,以澳门、香港、其它通商口岸以及日本等作为重要窗口,西方的哲学、天文、物理、化学、医学、生物学、地理、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应用科技、史学、文学、艺术等大量传入中国,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