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1 ,大小:36.73KB ,
资源ID:2845664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845664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人教第七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人教第七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

1、人教第七册第二单元教案5.古诗二首教学目标1.能认读“腊”、“浑”、“豚”3个生字,会写“莫”、“腊”、“浑”和“疑”4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与他人交流读诗的感受。【第一课时】(题西林壁)一、导入1.谈话导入,了解“题壁诗”。当我们写了精美的文章,想跟人分享习作的愉悦时,我们会通过发表于报刊杂志、广播网络等上。在古代,印刷能力有限,大量诗歌不能刻印出来,于是把诗题在墙壁上就成了诗人“发表”作品的途径之一。(板书:题 壁)因为题壁简单易行,只要把作品写在墙壁上,天南海北的过往行人过而读之,就可以传播开来。宋朝著名诗人苏轼游览庐山后

2、,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写下了一首诗。(板书补写“西林”。)2.读诗题,说说意思。二、正确朗读1.学生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同桌互读,注意有没有读准字音。三、读出诗的韵律美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1.让学生尝试画节奏符号,感受古诗的平仄。提示:这些词组的最后一个字如果是声调是一声和二声的,用“/”表示;如果是三声和四声的用“/”表示。2.学法指导:一声和二声可拉长声音读,三声和四声读短促。3.教师范读。4.学生练读。四、教学古诗(一)教学1、2句诗。师:在没到庐山之前,苏轼曾经写过这样一句诗:“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意思

3、就是说要想认识庐山,就得要常来常往,于是,此后的十几天里,他“往来于庐山南北十余日”,那么在这十余日里,他所看到的庐山面是怎样的呢?1.齐读1、2句诗。2.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一句诗的意思吗?3.是啊,同一景物,横看,侧看,高处看,低处看,远一点看,近一点看,都呈现不同的姿态。庐山一年中有一百九十多天有雾,云雾的厚薄也能让山峰呈现不同的姿态。4.出示庐山云雾中的山峰图片,让学生欣赏美景。5.有人曾经用这样的语言来描绘庐山云雾中的山峰美景:雾浓时,只见万顷白云转眼间湛一片汪洋大海。云海茫茫,波涛起伏,青峰秀岭出没在云海之上,变成了云海上的小岛。雾稀时,像轻纱给山川披上了一层飘逸的外衣。6.齐读。

4、7.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地点中,不同的气候看到这不一样的千姿百态的美景。作者的心里不由得发出这样的赞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8.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二)教学3、4两句。1.过渡:“往来于庐山南北十余日”作者每天看到不一样的美景,怎么也不认识庐山的真正面目,这是什么原因呢?2.齐读3、4两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3.师生对读。(三)明理。1.齐读全诗。2.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什么?(“从不同角度观察,结果各不相同。”)你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吗?举个例子说一说。五、背诵全诗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可提供背景音乐高山流水、渔舟唱晚、春江花月夜等,配乐朗读。)六、课外拓展介绍有关庐山的诗:望庐

5、山瀑布、登庐山、庐山诗。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北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所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明理)(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各不相同)【第二课时】游山西村一、揭题,交代背景1.这节课我们学习的一首诗是由著名的南宋诗人陆游写的游山西村。2.这首诗写于1167年,当时陆游因为极力拥护张浚北伐,收复失地,结果被投降派以“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弹劾。罢官回家。他当时报国之志难以实现,心中自然十分沮丧和郁闷。那么乡亲们又是怎样招待这位远方归来的游子的呢?看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这首诗。二、把诗读正确,读流利1.学生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同桌互读

6、,注意有没有读准字音。三、读出诗的韵律美莫笑/酒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1.让学生尝试标节奏符号。教师纠正。2.先教师范读,后学生练读。四、理解感悟,体会意境(一)教学1、2句诗。师:乡亲们又是怎样招待这位远方归来的游子的呢?课文中哪一句诗告诉了我们?1.指名读。2.读着这句诗,你眼前仿佛看见了什么?又仿佛听见乡亲们在说些什么呢?哪一个字体现了乡亲们的热情好客?(“足”)3.多么热情的乡亲们,让当时心情郁闷的陆游怎能不感动?让我们用朗读来读出乡亲们的热情来。4.指导有感情朗读。(二)教学3、4两句。过渡:出了农家,告别主人,诗人心情开朗,在回家的

7、路上,不觉欣赏起景色来,他看到了怎样的的一番景象呢?1.读3、4两句。2.作者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你能用你的语言来描绘这样的景色吗?3.指导朗读。4.是啊,山峦重重,水道弯弯,看似无路可走, 可是走到跟前却发现了另外一番景象, 这让前途迷茫,报国无门的陆游不禁心有触动。他多希望也能“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5.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五、朗读全诗并背诵六、拓展运用古诗1.昨天晚上,我在做一道数学题的时候,尽管不断思考,反复计算,还是找不到正确的解题思路。爸爸走过来给我做了指点,我很快就解出了这道难题。这真是“ ”啊!2. ,这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爷爷得了关节炎,非

8、常痛苦,到好多医院看过病都没有得到彻底的治疗。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听说蜂疗对于关节炎非常有效,就尝试着用这种疗法治病。没想到( )爷爷的病经过治疗后还真有了明显的好转。爸爸是个老股民,经常研究各种图表和股评,逢人就要谈谈自己的炒股心得。结果在股市暴跌的那几天,爸爸的股票也损失了不少。妈妈问他为什么会失手,爸爸摇着头说:“ ”看不透股市变化,这也是难免的呀!”七、拓展学习过故人庄过故人庄【唐】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1.生读诗。2.交流诗句、词语的意思。说说读后懂得的道理。板书设计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9、(叙事)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写景、议论)【教学反思】6.爬山虎的脚教材分析:这篇精读课文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的形状,特点,以及他是怎样用脚爬的,启发人们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 本课的重点是: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写爬山虎的叶子,作者从嫩叶写到成叶,重点讲成叶,从叶子的颜色,形状及叶子的动态描写,让人产生喜爱之情。在介绍爬山虎脚的特点时侧重从三个方面来写: 、爬山虎脚的样子和颜色。 、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爬山虎的脚与墙的依赖关系。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能认读多音字“爪”,理解积

10、累“均匀”、“重叠”、“牢固”、“休想”、“痕迹”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习得作者耐心、细致、有序地观察植物的方法,养成观察事物的兴趣及留意周围事物的意识,从而激发热爱自然的情感。【第一课时】一、谈话揭题,激发探究欲望1.谈话:同学们,今天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爬山虎的脚,齐读课题。2.爬山虎认识吗?(出示课件)瞧,这就是爬山虎。你能用“这是一墙 的爬山虎”来说一说吗?3.爬山虎,又叫巴山虎、常春藤,它是一种植物,怎么会有脚呢?它的脚又有什么特点呢?让我们走进文本,叶圣陶爷爷会用有趣的语言告诉我们一切的。二、整体感知,初识爬山虎的形象1.打开课文,请同学们自由认真地

11、朗读课文,要求做到把课文读通顺。2.检查反馈。指名分段朗读,检查朗读情况。3.再读课文,思考:课文分别从 、 和 三方面来介绍爬山虎,作者着重介绍的是爬山虎的 。4.交流。5.根据填空的内容,找到相应的段落,并分好段。三、教学第35自然段(一)教学“爬山虎的脚”。1.指名朗读。思考并用笔画出直接写出爬山虎的脚的句子。2.出示句子:“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读句子,你读懂了哪些内容?预设:(1)从“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而”读懂了爬

12、山虎的脚的位置。(2)从“伸出枝状”读懂了爬山虎的脚的形状。(3)从“六七根”读懂了爬山虎脚的数量。(4)从“也是嫩红的”读懂了它的颜色。师小结:这是作者从位置、形状、数量、颜色四个方面进行有序地描述的。3.爬山虎的脚的具体特征都是通过作者观察所得来的。请同学们读这一段话: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细丝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这段话也是通顺的,也能读出作者从“位置”、“形状”、“数量”、“颜色”四个方面来描述爬山虎的脚的,也能读出这些特征都是通过作者观察所得来的。你觉得哪一段好?为什么?预设:第一段好。因为:(1)第

13、一段作者把细丝比作蜗牛,把事物写得更形象生动。(2)从这些去掉的文字中还可以告诉我们作者观察的方法是仔细、要在观察中善于比较、要在观察中善于联想。而在第二段虽然通顺却不能通过文字告诉我们作者观察的方法。4.齐读爬山虎的脚这一段文字。5.小结。6.尝试背诵第3自然段。(二)教学第4、5自然段。1.请同学们自由读第4、5自然段,文中有一句话也告诉我们观察中要仔细,要善于联想,请用笔画出来。“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2.为什么作者会想到蛟龙的爪子?建议:要与小插图结合起来观察理解,并说出把爬山虎的脚比作蛟龙的爪子不仅写出了爬山虎的脚变成小圆片后的形状,而且写出爬山虎的脚

14、巴在墙上坚固有力,与下文“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对应。3.指导朗读。4.这蛟龙似的爪子又是怎样爬墙壁的呢?(1)默读课文用笔画出来。(2)指名学生复述。咦,爬山虎顾名思义会爬,而且它一旦爬了上去,就很难能把它扯下来。是什么东西在帮了它的忙?生:是爬山虎的脚!师(拿着那根仿真爬山虎):假如这跟爬山虎是真的,它的脚一定能帮它爬上这块墙壁了。生纷纷点头,表示赞同。师:正因为有了脚,爬山虎才能很快地爬上好几米的高墙;正因为有了脚,爬山虎才不怕风吹雨打,牢牢地在高墙上扎根。此时此刻,你感受到了爬山虎的脚的什么?你想用什么词语赞一赞它?除了“厉害”、“不简单”等等词语,学生大多

15、会说到“神奇”一词。教师可借此词进一步引导。师: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能这么神奇?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了解它的神奇?生纷纷发表自己的想法,如:实地考察,以便距离接触;查找课外资料,以研究它的生长原理;钻研课文,因为作者的观察与描写都很细致师(商量的口吻):看来,最快的办法就是借助我们收集到的小资料深入地研读课文了。我们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到课文当中“寻宝”吧。学生兴致勃勃地读书、画图、写旁注教师来到学生身边,与学生一起研读,也发表一些自己的见解(引导性的,帮助学生疏通思路的话语)。在学生不断地有所发现,急于得到别人认同的情况下,合作探究的时机成熟,师于是鼓励学生大胆与同学交流看法,通过多种途径(抓住关

16、键的词句说,画,演等等),达成共识,如有不同见解,要以充分的根据说服对方。在合作探究逐渐成熟之际,教师及时让出讲台和投影仪,让它们成为学生的展示台,从各个角度展示爬山虎脚的“神奇”(三)复述。把“爬山虎的脚”和“怎样爬墙”连起来复述。四、背诵背诵第35自然段。五、作业抄写。板书爬山虎的脚刚长出的叶子:嫩红-嫩绿长大了的叶子:绿得新鲜一顺儿朝下均匀【第二课时】一、默写词语二、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不但知道了“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和它是怎样爬墙的,而且知道了作者观察的方法,叶圣陶爷爷告诉我们观察要仔细、要学会在观察中比较,在观察中联想。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第2自然段。三、教学第2自然段1.指名朗读第2自

17、然段。2.练习:这一自然段作者先观察 它的特征是 ,接着观察 ,它的特征是 ,最后观察 ,它的特征是 。这当中,作者重点观察的是 。3.交流。4.从这一节中我们不难发现作者观察的一些方法,你知道哪些方法?(观察有顺序、有重点、要连续。)5.研读“长大的叶子”。(1)那么作者观察到的长大的叶子又是怎样的呢?请再读课文用笔画出来。有两个词写出作者观察了长大的叶子的感受,是哪两个词?(舒服、好看)(2)舒服在哪?好看在哪?你能用朗读表现出来吗?指导朗读。(3)尝试背诵。(4)小结:在描述自己观察的事物时,除了描述其特征外,还可以适当加入自己观察后的感受。四、总结观察方法1.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们习

18、得了哪些观察方法?(观察有顺序,观察要仔细,观察要连线,观察有重点,观察要比较,观察要有联想。)2.教师小结:只要我们养成平时仔细、专心、耐心、有序地观察的好习惯,一定会发现许多有意思的、他人发现不了的秘密。相信大家一定会受叶圣陶爷爷的启发,做一个善于观察生活的有心人。3.学习“阅读链接”。五、拓展实践课堂观察一种事物写一个观察片段。六、布置作业把课文背下来,并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板书设计:生长位置、形状、颜色爬山虎的脚触-巴-拉-贴触着墙-没触着墙的。【教学反思】5 俗话说得好:“人的肢体语言是最为丰富的,也是最具魅力的。”课文第四自然段,讲述的是爬山虎怎样爬墙的,如果单单的让学生找到几个表

19、示动作的词(触、巴、拉、贴)来说一说是怎样爬的,学生未必能真正理解。想到这儿,我让学生们都把两只手伸出来,把自己的胳膊当作爬上虎的一根茎,手当作爬山虎的细丝,手指肚当作细丝的小圆点。先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己演练一下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接着指名让学生到黑板上来演示,把黑板当作一面墙,先把手指肚触着墙,胳膊弯曲,手指伸直向上拉,胳膊伸直,整个身体就贴近黑板,就这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经过同学们的演示讲解,学生由原来误认为爬山虎像人一样双脚一前一后的走路,逐渐明白了爬山虎到底是怎样爬墙的。7.蟋蟀的住宅教材分析:这篇课文是19世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观察笔记。在文中,法布尔介绍了自己观察到的蟋

20、蟀住宅的特点,以及蟋蟀建筑住宅的才能。课文在开头点明,蟋蟀的出名“不光由于它的唱歌,还由于它的住宅”;接着作者拿蟋蟀与其它大多数昆虫作比较,说蟋蟀的特点是不肯“随遇而安”,“不利用现成的洞穴”,而是靠自己“一点一点挖掘”,作者的这一发现引起了我们极大的阅读兴趣;随后,课文又向我们介绍了蟋蟀住宅的结构、特点、屋内布置;至此,作者从住宅的特点想到挖掘的工具,形成“伟大的工程”与“柔弱的工具”的极大反差,对它的劳动成果,不由得产生惊讶和敬佩之情。“不肯随遇而安”,“慎重地选择住址”,写出了蟋蟀的个性特点;“倾斜的隧道”,意味着住宅有排水功能;“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说明住宅十分隐蔽,有安全感;

21、“在这平台上弹琴”,说明蟋蟀的住宅不仅能安居,而且有休闲娱乐之功能。这一切都写得那么传神。蟋蟀用它柔弱的工具完成了扒土、搬土块、踏地、推土、铺土以及修整、加深加阔等一系列工序,因此作者对蟋蟀的劳动成果表示了极大的赞赏。作者在文章中大量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蟋蟀比作人,把它的巢穴比作人的住宅,把它的活动比作人的活动,想象非常丰富,语言十分风趣。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作者是通过长期深入的观察才发现了这一昆虫世界中不为人知的秘密。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学习作者认真观察事物的方法,激发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二是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富有情趣的语言来表达的。教学本课的重点是了解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

22、的,通过重点语句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住宅、隐蔽、弃去、慎重、住址、挖掘、搜索、骤雨、粗糙、简朴、干燥、钳子、耐烦、宽敞。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3.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4.在学习课文过程中,习得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蟋蟀的住宅,“蟋蟀”这两个字有什么特点?像这样既能表示读音,又能体会出意思的字我们把它叫做形声字,大家要掌握形声字这个规律。这两个这字比较难写,谁能用什么方法记住它?(学生畅所欲言。)说起这个小东西,可以说是家喻户晓

23、的人物,你知道它有什么本领?(好斗、爱唱歌。)蟋蟀不仅是个好斗分子,是个有名的歌唱家,它还是一个不为人知的出色的建筑家,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专门为此写了一篇文章,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请同学们打开课文,去领略这小家伙高超的建筑本领吧。二、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1.自由朗读,把课文读通顺,遇到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自己解决。2.出示生字新词。隐蔽 慎重 选择 洞穴 搜索 隧道 堤岸 耙扫毫不可惜 随遇而安3.检查朗读。三、教学课文(一)蟋蟀的住宅又是怎样的呢?请把描写蟋蟀住宅的句子画出来。1.“在朝着阳光的堤岸上,青草丛中隐藏着一条倾斜的隧道,即使有骤雨,这里也立刻就会干的。隧道

24、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不过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2)从这一句中,你读懂了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预设:“朝着阳光”看出蟋蟀的住宅具有隐蔽的特点;从“骤雨”、“立刻”中看出它的住宅排水非常优良;“九寸深”大约是30厘米深,“九寸深,一指宽”两个简单的数字,让我们一下子就明白了这样的隧道对身长只有2.3厘米的小蟋蟀来说,是非常宽敞舒适的。)(2)请你用朗读把它的特点读出来。2.“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就像一座门。”(特点:门口有青草。)3.“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这就是蟋蟀的平台。”(特点:门口有平台。)4.“屋子内部没什么布置大体上讲,住所是很简述的,清洁、干燥,很卫生。”

25、(特点:墙壁光滑,内部清洁。)(二)请你用自己的话有条理地说说蟋蟀的住宅的特点。(三)法布尔把蟋蟀的住宅介绍得这样详细,说明了什么?(法布尔观察得非常仔细。)(出示“资料袋”学习)师述:正是他的长期观察、仔细观察,才揭开了昆虫世界的许多秘密,成为了一代著名的昆虫学家。成功属于用心观察的人。(四)教学课文第2自然段。1.那么。这样一处遮风避雨的好去处,蟋蟀是怎么得来的呢?2.交流“它不利用现成的洞穴。它舒服的住宅是自己一点一点挖掘的,从大厅一直到卧室”。读这一句话你读出什么问题?(预设:它为什么不利用现成的洞穴;它的住宅是自己挖掘的,难道有什么特别好的工具吗?)3.围绕学生的第一个问题:它为什么

26、不利用现成的洞穴?说明了蟋蟀的什么?(不肯随遇而安)还有从哪一个词也可以看出它不肯随遇而安的?(慎重)4.理解“慎重”。你从哪里看出蟋蟀是非常慎重的?5.那么其他的昆虫呢?齐读描写其他昆虫的句子。6.这一段作者为什么要讲其他昆虫?(采用对比的写法突出了蟋蟀认真、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7.让我们再来读一下第2自然段,来感受与众不同的小蟋蟀。齐读第2自然段。8.这住宅是自己一点一点挖掘的,难道有什么特别好的工具吗?齐读第3自然段。那么它又是怎样修建的呢?我们下节课再揭开谜底。四、小结课文,课堂练习。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与感悟呢?你对蟋蟀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吗?下一节课我们再走进课文。1、抄写

27、生词,把你认为难写的字提出来。随机指导“搜、抛2、选择正确读音。洞穴(xu xu)粗糙(zo c?o)慎(shn sn)重即(j j )使3、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隐蔽柔弱简朴慎重(设计意图:此环节引出悬念,衔接下课;巩固基础,使学生学有所得)五、作业布置:1、带着你的疑问再读课文。2、搜集关于描写昆虫的文章读一读,并写读书笔记。【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听写词语。蟋蟀 住宅 隐蔽 慎重 选择 洞穴 搜索 隧道 堤岸 耙扫毫不可惜 随遇而安2.读读课文第16自然段。3.用自己的话说说蟋蟀的住宅的特点。二、教学第79自然段蟋蟀并不是挖掘技术的专家,它的工具是那样柔弱,那么它又是怎样修建自己的住

28、宅的呢?(一)引导学生找出以下三句话:它用前足扒土,还用钳子搬掉较大的土块。它用强有力的后足踏地。后腿上有两排锯,用它将泥土推到后面,倾斜地铺开。工作做得很快。蟋蟀钻到土底下,如果感到疲劳,它就在未完工的家门口休息一会儿,头朝着外面,触须轻微地摆动。不大一会儿,它又进去,用钳子和耙继续工作。余下的是长时间的整修,今天做一点,明天做一点。这个洞可以随天气的变冷和它身体的增长而加深加阔。即使在冬天,只要气候温和,太阳晒到它住宅的门口,还可以看见蟋蟀从里面不断地抛出泥土来。(二)抓住这三句话逐一展开教学。1.第一句话中有一个字用得较多,哪一个字?(“用”)从这四个“用”字中读出了什么?(用柔软的工具

29、来完成如此一系列繁重的任务,不得不让人感到蟋蟀的吃苦耐劳。)2.第二句话中应引导学生抓住“不大一会儿”来体会。3.第三句话从“即使只要还”这些关联词中你可以看出什么?根据文本材料,抓住“即使只要还”来展开语文训练。(三)选择其中一句话进行有感情地朗读。三、教师小结蟋蟀,这个不起眼的小精灵,仅仅靠它简单的足,完成了扒土、搬土、踏地、推土以及修整、加深加阔等一系列繁重的工序,修建了这样精致舒适的住宅,对于这么柔弱的小生命来说,这的确可以称得上是伟大的工程呀!难怪法布尔在文中写到(全班齐读)“假使伟大的工程了”。四、体会作者的观察方法作者把蟋蟀修建住宅的过程写得那么具体生动,这和法布尔的什么有关系?(观察)他是怎样观察的?“我一连看了两个钟头”可以看出作者是连续观察的。“触须轻微地摆动”可以看出作者观察得非常仔细。“蟋蟀盖房子大多是在十月,秋天初寒的时候。”“即使在冬天,只要气候温和,和太阳晒到它住宅的门口,还可以看见蟋蟀从里面不断地抛出泥土来。”从这两句话中可以看出作者是长期跟踪观察。五、总结课文(略)板书:7 蟋蟀的住宅特点:慎重选择建造:加深加阔向阳、干燥、隐蔽不断修整简朴、清洁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