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7 ,大小:80.54KB ,
资源ID:2845094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845094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课题结题报告《高中生心理疲劳现状及其干预的研究与实践》.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课题结题报告《高中生心理疲劳现状及其干预的研究与实践》.docx

1、课题结题报告高中生心理疲劳现状及其干预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结题报告高中生心理疲劳现状及其干预的研究与实践摘要:心理疲劳是学生在高强度学习后表现出的一种主观上的疲劳感,是介于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的心理亚健康的一类表现。本课题以探索学生心理疲劳现象和干预该现象为目标,进行心理干预模式的开发与干预模式的应用。研究确定了学生心理疲劳的四个基础行为指标,实时监控与预测学生的疲劳动态。研究开发出一套四阶段的过程性干预模式,以“团体层面个体层面学校层面”三个层面为隐线,以“疲劳预防期初步干预期干预的巩固期深化治疗期”四个阶段为显线,交叉进行干预。经过各项活动的参与,学生的学习倦怠情绪减弱,情绪更加稳定,心理负担减

2、轻不少。关键词:心理疲劳;心理干预一、研究缘起心理疲劳在当今社会已成为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几乎每个人都有过心理疲劳的经历或感受。心理疲劳的一个明显标志是学习与工作效率的降低,而长期的心理疲劳影响心理健康,使人心境压抑、精疲力竭,甚至出现神经衰弱症状。这其中,中学生的心理疲劳现却越来越受到社会特别是研究者的关注。近年来,我国普遍重视学生减负与学生身心亚健康状态,这与学生的心理疲劳极大相关。首先,学生的课业负担是否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而逐渐减轻需要进一步的实证研究,但学生的心理负担却在显著地加重,而心理疲劳的程度就可作为学生心理负担的一个重要指标。其次,学生的心理亚健康问题也不容忽视,而心理亚健康的症

3、状核心就是“心累”,即心理疲劳,所以关注学生的心理亚健康就必须重视心理疲劳的研究。相关调查表明,20%以上的中学生存在心理疲劳,心理疲劳在高中生群体中相当普遍,甚至部分已达到严重标准。长期的心理疲劳对学生学习的热情,学习效率造成消极作用,影响学生的自信与自尊。所以,研究学生的心理疲劳有其较强的现实需要。 二、研究现状课题组对近年来涉及心理疲劳的相关文献整理如下: 1. 学生心理疲劳的测评工具研究经典的有Chalder(1993),Bentall(1993),McNair(1992),Schwartz, J. E(1993)等编制的项目不等的自评问卷。这些自评问卷都报告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在国内,

4、经过搜索只发现高春霞(2006)通过调查编制了包含40个项目的高三学生心理疲劳问卷。该问卷的项目经过探索性因子探索,包含认知状态、情绪体验、身体状况、神经感觉、生活态度与全身倦怠6个因子。高春霞的40项目的问卷虽然经过科学的统计检验,保证了信效度,但被试仅仅局限于高三学生。2. 学生心理疲劳的干预研究从大量文献看,涉及学生心理疲劳干预主要从教师,家长,学生三方面进行相应的调节。教师方面的策略主要是其要在新课程标准下,运用教育学、心理学技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屏弃单一的教学方法;家长方面的策略主要是降低对学生的主观成绩期望值,合理安排学生的膳食与睡眠;学生方面的策略主要是学会

5、有效率的学习与科学用脑,及时发泄情绪等。但这些文献主要基于理论。缺乏实践干预模式探索,干预策略仅停留于表面,干预效果无法评估。我们发现,今后有关学生心理疲劳的研究将集中于下述几个方向: 首先,学生心理疲劳的维度与内涵的界定。这方面可通过文献综述与实地调查取样,结合深度访谈,定性地探究学生心理疲劳的多层次表现。其次,根据定性探索的结果,开发适合我国学生的心理疲劳现状的测评工具,量化学生心理疲劳的强度。再次,构建影响学生心理疲劳的整和模型,提高其外部的解释力,特别要将学生个人内部的动机,个性特征等因素纳入解释方程。最后,可实验性地探索降低学生心理疲劳强度的,可操作的教育心理策略,评估疲劳的恢复程度

6、,为基础教育教学提供心理保障。(三)研究目标通过本课题研究,能够充分明确心理疲劳的内涵,准确测量心理疲劳的发生程度与影响因素,并及时找到系统干预学生心理疲劳的途径与方法并应用,切实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为现行的“轻负高效”的宏观机制提供心理学方面的支持。其中,系统性干预模式的开发与应用是本研究的核心目标。(四)研究内容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四点,其中,3、4点是本次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1. 通过访谈与文献研究,揭示学生心理疲劳的内涵;2. 编制学生心理疲劳量表,测量心理疲劳程度与影响因子;3. 开发系统的干预模式,模式涉及的内容包括团体层面,个体层面,学生社团活动,讲座,团体授课,个案辅导

7、等立体系统。4. 实践应用系统干预方法的应用,并在区域内进行成果推广。(五)研究方法1. 个案访谈法:课题组选取奉化中学高中一年级至三年级若干名学生进行随机深度访谈,根据访谈结果整理材料,进一步探索学生心理疲劳的内涵;2. 文献检索法:将在电子图书室进行网络电子中外文献搜索,结合访谈,探索心理疲劳的定性表现,为以下的测量研究与行动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3. 心理测验法:通过系统抽样与科学的数据整理分析,编制心理疲劳量表,进而测量被试的心理疲劳程度、诱发原因与其和心理健康的相关性与形成机制;4. 行动研究法:结合文献与我校实际情况,对奉化中学的学生的心理疲劳进行综合、系统的干预。等干预模式初具

8、成效时,再将经验对全校、全县推广。三、研究过程(一)构建学生心理疲劳框架 通过这部分的研究得到:学生的心理疲劳分为由生理疲劳引起的心理疲劳与其他因素引起的心理疲劳两大类。前一类疲劳是由学生的过度学习后的机体疲劳引起。学习负荷长时间高强度,超过学生机体能承受的范围, 造成了学生生理疲劳进而伴随“心累”的感觉。后一类疲劳主要由生理疲劳以外的其它因素造成。这些因素包含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环境、学习压力、社会支持度等。故而,我们认为:学生心理疲劳是一个渐进的积累过程,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量,是长期伴随学生的可预测现象。在研究中发现学生心理疲劳的四个主要的表现分别是:情绪波动、学习效率低下、厌学体验感强

9、和生理性感受差。由上述结果,我们构建了学生心理疲劳的框架。厌学体验严重生理疲劳引起的心理疲劳情绪不良高中生心理疲劳体系生理的主观感受差非生理疲劳引起的心理疲劳学习效率下降(二)编制学生心理疲劳量表在心理疲劳四因子的理论框架维度基础上,我们尝试编制了中学生心理疲劳量表。在研究过程中,我们经过开放式问卷调研、初步量表的编制、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项目修订、专家鉴定等工作程序,确定包含了20道题目的测验问卷。经过测量检验,总量表信度达0.82, NFI , CFI、RMSEA及2/df 等结构效度拟合指标也都显示良好。这表明:这份中学生心理疲劳量表的理论维度结构合理,项目真实可信,基本达到

10、了测量学的要求,可作为评估学生心理压力水平的有效测量工具。(三)实证调研学生心理疲劳 课题组先采用典型访谈与群体抽样调研法,对宁波市3257名高中生为调查样本进行心理疲劳调查,了解高中生的心理疲劳的程度与个体差异性。调查显示:学生心理疲劳症状最明显的是“睡眠状况不佳”、“对考试感到焦虑”与“听课效率降低”三类。所调研学生的心理疲劳平均分为57.77,标准差为15.94。偏度为0.55,峰度为0.38,最大值为98,最小值为25。71.9%的学生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心理疲劳的症状。通过后续精确的方差分析,来自农村的、选修理科的、男学生的疲劳症状比较明显。另外,调查结果还显示:导致学生心理疲倦的诱因涉

11、及三方面:首先是自身主观感受的压力太大,心理矛盾冲突大;其次是学生的学习习惯与方法存在缺陷,效率太差;最后是学生自己不够自信,性格有缺陷,无法与他人和谐交流。学生的心理疲劳社会行为具有周期性,可以在一段时间内恢复或积聚加重。调查与个案显示,这些压力与疲劳的化解因素主要是学生自身对学习的认识,加强个性修炼等个人的内在资源。在疲劳的某个周期内,学生心理疲劳的发生机制是外界压力导致心理疲劳,而同时受到自身资源的调节,最后影响身心健康。(四)开发“1234”过程性的心理教育干预模式 课题组结合本校自身的德育资源,开发了一套校本“1234”干预模式,希望通过该干预模式缓解学生的心理疲劳程度,提高学生学习

12、情绪和效率(模式图如下):这里的“1234”即指该干预模式体现出一个目标,两个原则,三个层面,四个阶段。“1”指一个目标,即为缓解学生的学习疲劳,增进身心健康。“2”指两个原则:(1)实操性,每个阶段的每一个策略设计都有较为详细的操作程序;(2)灵活性,由于心理疲劳的原因较多,个体和团体间也体现出不同的特点,故干预时将采取不同的方法,策略的实施较灵活。“3”指模式开发的措施涉及三个层面,即学校层面、学生团体层面、个体层面。 “4”表示指心理疲劳的干预根据学生疲劳的程度分为四个阶段,即预防期、初步干预期、巩固期与深化治疗期。该“1234”干预模式的特征是系统性、完整性、有效性、交叉性、过程性和推

13、广性的结合。根据这个模式,课题组进行了几年的实践探索。实施的具体措施见第五阶段。团体辅导专家讲座社团活动教师培训心情日记同伴互助课程设置心理预警知识普及德育宣传个案筛选 个案治疗 (五)实施校本心理疲劳干预 在这一阶段的行动研究中,本课题组在近几年中充分利用了学校的相关人力物力资源,通过各个部门的通力协调与合作,形成了四阶段的干预特色,并在教育实践中将其进行充分的检验。每个阶段的干预具有不同的特色,涉及的干预对象也有不同,干预效果也不一样,干预的措施也各有侧重。1心理疲劳的预防阶段这一阶段的干预措施包含德育宣传、心理知识普及和心理预警。干预的对象是全体学生。(1)德育宣传。我们在全校范围内进行

14、各种途径的德育宣传,预防心理疲劳的发生几率。德育的宣传包括学校层面和班级层面。在学校层面,我们和校长室和相关德育部门合作,为师生营造和谐健康的校园环境,提高其健康知识和技能水平,促进教育师生养成良好的健康卫生的行为习惯。学校本着提升校园文化氛围,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的宗旨,开展了一系列高雅、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如“校园文明礼仪之星”的评选、演讲比赛、硬笔书法比赛、手抄报比赛等,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提升了学生的素质,创设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关怀、相互理解的人际环境。在班级层面,我们和班主任老师不断沟通,希望他们在班集体建设中做到以下几点:(1)建设和谐的班风,

15、增强班集体的向心力和归宿感,使每个学生精神振作、身心愉悦;(2)班主任需要注意对语言的使用,不可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建立民主型的领导方式;(3)建立学生之间的良性竞争,促进合作意识;(4)建立班级对学生个体多样化的评价体制。(2)心理知识普及。我们利用校园的媒体,如心理报纸、校园心理网络、国旗下讲话等, 宣传一些心理健康、情绪健康的知识,做好心理疲劳的预防工作。其中,心灵驿站的定期编印是这阶段的常规工作。这份心理报纸的内容涉及许多心理方面的知识,供学生与家长、班主任参阅,反响良好。另外,校园网络也为心理知识的宣传提供了平台。通过网络,心理教师和学生进行在线互动,第一时间解决学生的心理疲劳问题。同

16、时,国旗下讲话也是学校心理知识宣传的重要途径,涉及的内容较广,如心理知识、健康知识、人格健康知识等。通过这些主题讲话,学生的心情轻松不少。(3)心理预警。我们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了预警制度的建设。预警制度的建设分为搭桥和摸底两个阶段。搭桥:设置班级心理委员。我们通过对心理委员的设立和培训,架起了一座心理教师和班级的桥梁。心理委员和班主任在平时对学生进行观察,一旦学生的心理状态发生较大变化,出现异常现象,就及时和心理教师联系。平时,心理委员也会根据培训的要求对班内的学生进行同伴辅导。摸底:进行心理测量。在个体层面,我们通过电子档案建设,选取部分测试量表进行测量,筛选出具有心理疲劳的个体,建立学生

17、心理库,给出指导建议,进行个案预约,预防心理疲劳的加剧。对于这些疲劳的学生,我们也及时和班主任联系,因地制宜,从侧面帮助他们缓解压力。2心理疲劳的初步干预阶段这一阶段的干预措施包含课程设置、同伴互助和撰写心理日记和教师心理培训。这一阶段的干预对象和前一阶段有所不同,他们是通过心理疲劳测验和班主任老师推荐的学生,特点是:(1)心理疲劳测验分数较高;(2)学习精神状态差,学习效率不高;(3)学习付出很多努力,但成绩不够理想;(4)上课容易困乏的、作业不认真做并有间歇性的厌学倾向。由于人数的限制,故采取同时段分批干预的方式,在学校的几个多媒体教室或心理咨询室进行。(1)开设心理辅导课程。我们对学生进

18、行心理授课。授课的每个主题都根据学生疲劳的原因所精选的,时间基本安排在周六的假日活动中,以选修课的形式授课。这些课程的主题包括调整学习动机、合理运用学习策略、提升学习自信等。在课上,学生通过和授课教师的互动、小组合作、模拟表演等方式,获得了放松,获得了乐趣,减轻了心理负担。(2)开展同伴互助活动。我们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咨询来帮助他们减轻学习压力,缓解疲劳情绪。我们经过相关辅导和培训,由一些学生心理志愿者和心理委员、心理社团骨干成员但当学生心理辅导员,对需要心理援助的同学进行心理安慰、鼓励、劝导和支持,使学生在心理互助的过程中提高心理互助与自助能力。由此,我们组建了“缓解疲倦”心理活动小组,目的

19、是帮助前来咨询的学生缓解疲劳,放松心情,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随着学生心理活动小组规模的扩大,很多班主任老师把班级中出现疲劳现状的同学推荐过来,希望得到帮助。(3)撰写心理日记。我们要求参与干预的学生定期写心理日记,记下自己在活动过程中的体会和感想,同时在写作过程中放松心情。(4)开展教师心理培训。我们还同时对学校的任课教师进行了心理培训。在研究中发现,任课教师在学生心理疲劳的干预中的角色十分重要。任课教师可以通过一些辅助性的方式帮助学生应对课堂上的心理疲劳,我们在培训中给学校各年段的任课教师提供了以下建议:(1)精选作业,提高作业的有效性和概括性;(2)提高上课效率,优化课程设计,提高

20、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动机;(3)尝试变换教学风格,不要单一单调教学。但是,由于本阶段所筛选出的学生疲劳的表现严重程度不一致,所以还尚有部分学生感觉课程或小组互助对他们并无实质性的效果,他们只是兴趣性的参与,我们也观察到确实有这样的学生。我们也对他们进行了个别的咨询与访谈,并对他们说明了下步的巩固性心理教育计划,他们也表示会继续参与。3心理疲劳的巩固阶段这一阶段的干预措施包含学生社团活动、心理讲座和团体辅导。参加人群基本上也是上阶段参与课程的学生,但由于有些学生觉得没有实质性的效果,中途退出。这一阶段的策略比上一阶段的干预形式更灵活,更丰富,涉及学生、家长与任课教师。学生可根据喜好,选择适合

21、自己的不同内容的活动。本阶段干预也采取同质分批分层次干预的方法,在学校的多媒体室、心理咨询室、体育馆、篮球场、阶梯教室等地点开展对应的活动,形式多样,主题内容较丰富。(1)开展社团活动。通过给学生提供社团这个平台,为学生在交流信息、解决问题、还是探索个人价值,提供更多的资源。一方面,对于那些不善于表达自己的学生来说,可以体会到被人倾听和接纳的感觉,增强自信心;另一方面,成员能改变固执己见,了解和分享别人的经验和教训,逐步修正自己的行为和观念,兼容并蓄,更好处理冲突和问题。学生社团具有调整学生心理,分散不良情绪的功能,在组织管理上非常灵活。 (2)开设心理讲座。这段时间,我们也组织了面对不同群体

22、的教育讲座。有的讲座面向家长,谈谈在家中如何帮助孩子放松;有的讲座面向教师,谈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把握教学进度,合理分配学习任务与控制作业量;有的讲座直接面向学生,谈谈如何在备考时段,防止疲倦效应,注意睡眠与营养。在此过程中,我们告诉家长和老师可以从孩子的某些行为判断他是否存在心理疲劳,同时我们也建议家长和老师对学生要采取情感上的积极鼓励行为,淡化上下位角色,多和学生沟通与交流,密切开展家校合作活动,不断地参加教育培训,增强自己的心理防范意识。同时,我们也建议学生平时学习疲劳时要多注意休息和饮食,保持自己较好的学习状态和心态。(3)进行团体辅导。为了巩固前阶段的干预效果,我们经过量表筛选与自愿报

23、名,筛选了部分学生参与团体游戏活动中。在活动前,我们与这些学生活动前分别签署了行为契约,要求他们每次活动都必须按时到达指定的场地进行心理训练,最后还要提供自己的反馈意见。团体活动的主题有“减轻压力训练”、“放松训练”、“情绪调节训练”、“情绪控制训练”等。每次活动参与人数不定,但都按照活动程序有序进行。在前三个阶段的干预后,仍然有极少数的学生感觉学习是一个负担,学习的动机很弱,这样我们就需要进行个案干预,针对孩子的个体进行研究,试图帮助他恢复学习状态,消除厌学情绪。4心理疲劳的深化治疗阶段这一阶段的干预措施包含问题学生的筛选和个案的治疗。本阶段干预的学生主要通过班主任老师推荐或自愿来咨询室治疗

24、。他们大多上课效率低、焦虑、恐惧或强迫性强,并常伴有生理的躯体化反应。所以,我们结合身心医学的知识和技能,对来治疗的个案进行辅导。采用的措施有对学生进行认知重构、“三线放松”、生物反馈、睡眠指导、压力指导、催眠放松等身心辅导。治疗时大都也和家长、班主任一起配合,得到他们的支持。从学生反馈看,治疗后大多能处理好学习中的心理纠结和矛盾,提高学习成绩和效率,从身心反应疲劳恢复到疲劳强度减少。四、研究结果通过课题组近几年的实践与探索,我们掌握了高中生心理疲劳的内涵现状,发现疲劳的主要诱因,摸索出一套过程性的干预学生疲劳的模式,提升了学校的德育与教学质量,为学校 “轻负高效”的办学目标作出贡献出绵薄之力

25、。研究成果有:(一)家长通过本课题的培训,意识到有效的沟通在缓解学生疲劳中的重要性通过本次课题研究的系列讲座,更让父母了解学生应该在家中得到更多的休息,应该在生活上与心理上更加关注自己的子女。家长认为,应该给予子女更多的温暖与理解,而不是采取拒绝,否认的形式。他们普遍表示要更加爱护孩子们,关心他们。(二)学生通过本课题的系统干预,心灵更加阳光,心理疲劳程度有所减轻。我们在实验干预前后对实验组(06级高一、高二部分筛查的学生102名)和对照组(其他该年段的学生)学生的心理疲劳程度作对比分析:1从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前测数据分析来看,他们的心理疲劳分数就存在显著的差异。也就是说,在干预之前,两组学生的

26、疲劳程度是相差比较明显的。开始干预以后,从第二个学年的后测看,差异开始缩小。到第三学年期末干预结束后,两者的差异呈现无显著差异。以第二学年的后测分为数据,我们从表一可见上述结论。表一:心理疲劳测量分数对照表分数实验组对照组t心理疲劳前测分59.340.2255.210.972.87*后测分56.460.4455.760.110.98t3.35*0.53注: *P0.012实验组学生的心理疲劳评价差异从表二可见,实验组的学生自认为心理健康程度更高,个性更阳光,不太容易累的人数比例的变化跨度大,干预对那些经常感到心累的学生效果最好。表二:实验组在干预前后疲劳程度的主观评价对照表 项 目人 数系统干

27、预之前经常感到心累73有时感到心累23偶尔感觉到疲累6系统干预之后经常感到心累21有时感到心累34偶尔感觉到疲累50喜欢参加各种心理活动89干预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很有帮助45%有点帮助32%没有帮助14%不知道9%(三)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丰富1.实践方面课题组通过对高中生心理疲劳概念体系的构建,探索出心理疲劳的行动指标和运行机制,开发了测评工具和四阶段干预模式,开发出近60条干预措施,并形成相应的操作化的汇编集。在学生的课余时间和心理辅导课上进行了策略集的实施,参与干预和调查的学生达到3027人次,获得有效数据8组。实践证明,学生通过心理疲劳的策略干预,学校的德育气氛更加浓厚,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

28、的德育建设更加信任。最重要的是,课题的研究成果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较大的心理效果。通过活动的参与,学生的学习倦怠情绪减弱,情绪更加稳定,学习的心理负担更轻。另外,部分学生不再出现在课堂上强迫自己集中注意的现象,不会看到课本就腻烦或打瞌睡,高强度学习后认知力下降速度减缓、注意力分散、手脑协调性能力降低减少,学习效率大幅提高。2.理论方面(1)以当代学校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对学生开展心理疲劳现象的研究,构建了心理疲劳的概念体系,开发了系统的过程性干预模式,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从目前国内外学校心理学的研究现状与进展看,尚无类似的研究成果,因此,本课题具有很强的创新性。(2)通过“文献通读学术研讨调研访谈”三步走,探究了较完整的学生心理疲劳概念的“厌学情绪生理效率”四因子体系和双向运行发展机制,在理论经验的推广方面具有一定的参考与应用价值。(3)通过“理论学习合作走访数据流调专家分析”四个步骤,开发了有效测量学生心理疲劳的量表,经过专家鉴定,可以作为理论成果的推广工具,这在基础教育领域并不常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