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5 ,大小:793.67KB ,
资源ID:2843938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843938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上学期四调考试历史试题.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上学期四调考试历史试题.docx

1、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上学期四调考试历史试题衡水中学20152016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年级四调考试历史试卷第I卷(选择题 共48分)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计48分。每小题所给选项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西周在开国分封的过程中,形成了五等爵位,即公、侯、伯、子、男。对上述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 ) A他们都是替周天子司牧一方的诸侯 B不同爵位反映出了他们功勋的大小 C两周分封与商朝分封有着本质不同 D西周为维护统治而进行了层层分封2郭沫若说:“我们中国古时候的所谓国,其实仅仅是一个大宗或小宗,所以动辄便称万国万邦。”这说明 ( )A宗法制使中国处于分裂割据状态 B中国古代社会有家国同构的特点C中国古代

2、并没有产生真正的国家 D一个宗族就是一个独立的国家3西周频繁举行朝聘、盟会、享宴、祭祀等活动,各诸侯未必都娴于礼仪,但又不能闹笑话,这就得有一个熟悉礼仪的人在旁边帮助指点,这个人就叫“相礼”。春秋时,“相礼”演变为“上层 人物的高级助手”之意,也就有了后来“丞相”的雏形。这反映出 ( ) A丞相制度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 B丞相的主要职责是防止诸侯失仪 C西周时期的礼仪制度已相对完善 D丞相在出现时可能拥有较高权力4古代某思想家认为:“释法术而任心治,尧不能正一国。去规矩而妄意度,奚仲不能成一轮。”该思想家的流派是 A儒家 B法家 C墨家 D道家5据古代文献记载:秦汉时期铁犁牛耕技术虽有进步,但

3、尚未普及,占主导地位的起土、翻土农具仍以锸、锄为主。导致此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 A冶铁技术的落后 B精耕细作的需要 C小农经济的阻碍 D耕牛的极度缺少6右图印文为秦篆字体,右上起交叉读“小厩南田”四字。此印是 秦至汉初管理官田的印章。这表明当时 ( ) A秦朝以来建立了森严的官僚政治 B汉承秦制汉代一贯采用篆体书法 C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已经土崩瓦解 D秦至汉初土地所有制的形式多样7秦始皇横扫六合,开创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统治的政治格局,这使得关于“分封”与“郡县”的这场争论无非只是走了一个与其说是“讨论”,还不如说其具有宣传“作秀”意义的过场。这就是说 ( ) A郡县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4、B秦朝的朝议制度徒有虚名 C秦始皇早已决定要实行郡县制 D秦朝集权统治开启了郡县制8“春秋决狱”又称经义决狱,是汉代中期以后在司法实践中开始以儒家经典春秋中的原则与精神作为案件裁量依据的司法审判模式。据此可知 ( ) A“三纲五常”成为法律规范 B西汉中期国家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C儒家刑罚思想取得正统地位 D春秋以来百家争鸣局面的终结9晋代博玄提出:“不务多其顷亩,但务修其功力。”后魏农学家贾思勰进一步提出“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的经营思想是 ( ) A趋利避害 B精耕细作 C量力而行 D扬长避短10.据增订唐两京城坊考,唐代洛阳南市有齐朗宅,北市有王孙宅、曹琳宅和曹义宅。长

5、安东市也有私人住宅。这反映出唐朝 ( ) A市出现商住复合功能 B市的娱乐功能不断加强 C政府加强对市的监管 D城市布局强调天人合一11.唐代多有严禁各级官员从事工商业的规定,而宋代则多有皇室成员利用权力之便从事商业的记载。这说明 ( ) A唐代工商业秩序管理规范 B宋代工商业者社会地位提高 C唐代注重保护民间工商业 D宋代的工商业政策较为宽松12.有学者认为:从政治体制演变看,宋代是从“皇权一吏员”体制向“皇权一士大夫”体制转型的时期。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 A科举取士的发展完善 B重文轻武观念的影响 C义理之学思想的浸染 D官僚体制的日益完备13.有学者在研究元朝历史时,引用了下面材

6、料:“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之于内地。”该学者引用这些材料主要是为了说明( ) A元朝推行民族融合政策 B边疆地区经济得到发展 C元朝进行政治制度创新 D元朝加强对边疆的管辖14.学者赵轶峰在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中写道:“黄氏(黄宗羲)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mou,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其意在说明黄宗羲的思想 ( ) A具有近代思想色彩 B堪称近代制度典范 C没有突破儒家理论 D有违儒家民本思想15.顾炎

7、武以一种历史自觉,对传统的思想观念所造成的负面国民性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一条可以为全社会所遵循的“行已有耻”的道德底线和一系列基本原则。这里,顾炎武所遵循的“道德底线”或“原则”是指 ( ) A忠君爱民,保国有责 B“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C仁孝当先,舍生取义 D以天下为己任,“经世致用”16.清代学者吴定说:“道学之名,不见于经。自宋史创立道学之传,以尊濂、洛、关、闽诸贤,一时从其游者,罔非沐仁浴义,暗然为心性之谋,何其盛也。”由此可见宋元之际 ( ) A道教形成众多流派 B道家与儒家思想交锋激烈 C理学成为儒学正统 D儒学经典开始成为科考内容17.“品”是我国古代官

8、吏的级别,分一到九品。在隋唐时期六部最高长官是正三品,到了明代提升为正二品。这主要是因为明代 ( ) A官员晋升相对容易 B中枢机构设置调整 C科举选拔趋向严格 D中央集权不断强化18.下图所示为清朝道光年间的一份官方文件(部分),由此可见当时 A思想封闭,观念落后 B列强入侵,走私猖獗 C五口通商,主权受损 D取消“海禁”,鼓励贸易19.布政使一职始创于北宋赵匡胤统治时期,是为了分拆节度使的财政大权,以此削弱割据势力。此制一直延续到清朝。1853年湖南巡抚骆秉章在长沙开设厘局(税务机关),“以亲信裕麟总之,藩司(布政使)列衔画行,莫能问其数。”布政使被督抚“_脚踢开”意味着( ) A清朝中央

9、集权制度的削弱 B中央掌握了地方财政权力 C现代财政制度的正式建立 D地方权力制衡制度的建立20.“但这一战争并没有促使中国人惊醒,他们拒不承认中国在军事上的劣势和在政治上的衰退,这样他们便让自己继续沉睡了二十年。”这段话中的“战争”是指 (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21.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常熟有个叫曾含章的人在避难纪略中写道:“令业户(指地主)领伪凭,日田凭,诱以领凭之后得以收租,卒无一人应之者。盖明知租之必不能收,而深虑贼之知为业户而加害不休也。”这一记载 ( ) A可体现出太平天国的反封建精神 B反映了天朝田亩制度颁行的局限性 C表达了他对清政府不

10、作为的不满 D不是对太平天国土地政策的如实反映22.俄国外交官普提雅廷在写给俄国外交部的文件中说:“英约内的条款,规定长江沿岸于内战终止之后,沿长江帝国内部航行的开放,明白表示了英国内阁蓄意要居中镇压叛乱,在中国最富庶的工厂区内,这一乱事现在是英国扩张商业的唯一障碍了。”文件中的“这一乱事”应是指 ( ) A虎门销烟 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23.光绪十六年(1890)宜昌海关在报告中说:“印度棉纱和(中国东部诸省来的)棉花的零售价格相差无几,所以买进棉花再来纺纱,反而比直接用洋纱更贵。”材料现象 ( ) A促进近代棉纺织业的发展 B导致清政府提高关税税率 C传统纺纱业日益走向

11、破产 D使中国沦为西方经济附庸24.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设置了专门的机构办理对外交涉五口通商大臣,起初由两广总督兼任,驻广州。1859年,将五口通商大臣移驻上海。1861年划归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管辖。 1866年,改称南洋通商大臣,由两江总督兼任。这种转变反映了 ( ) A中国中央机构的半殖民地化 B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开启 C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 D中国被迫全面对外开放25.有历史学家认为,在近代中国“1860年同样是一个重要年份,就社会观念的新陈代谢来说,它比1840年具有更加明显的标界意义”。这一认识主要基于当时 ( ) A提出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 B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C维新思

12、想逐步走向成熟 D民族共和思想兴盛26.张鸣在重说中国近代史中说,当时我们只要了白菜,而没有要到种子和种植方法。通商贸易,没有按规则出牌;经济改革,也没有走完该走的路。文中的“当时”是指 A清朝末年 B民国初年 C民国后期 D“文革”前后27.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一书中写道:“同治、光绪年间的政治领袖如曾、左、李及恭亲王、文祥诸人原想一面避战,一面竭力以图自强。不幸,时人不许他们,对自强事业则多方掣肘,对邦交则好轻举妄动,结果就是误国。”对上述内容解读正确的是 ( ) A政治领袖们的自强运动大大推动了思想的解放 B误国突出表现为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的战败 C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是政治领袖们避战的结

13、果 D时人多方掣肘是导致自强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28.清同治帝曾有谕令:“惟该院(同文馆)学生专习外国语言文字,不准西人籍端影射,将天主教暗中传习,该抚仍当随时稽查,毋令滋弊。”这表明 ( ) A朝廷坚守“中体西用”的原则 B朝廷坚持闭关锁国政策 C列强侵略的主要目的是传教 D同治皇帝反对洋务运动29. 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中说:“吾党做劝告开明工夫,未必不为彼党间接发生助力。彼党做预备革命军工夫,亦未必不为吾党间接发生助力,此所谓相反而实相成。”材料表明( ) A中国近代政党政治的形成 B两党分工明确并各司其职 C两党为共同利益实现联合 D实现民权是两者共同目标30. 19世纪末,时务报

14、发表了大批西方人看中国的文章(见下表)其主要目的是 ( ) A希望得到列强支持 B向国人介绍西学 C揭露列强瓜分阴谋 D为变法制造舆论31.义和团运动时期,御史赵炳麟在一份奏折中写道:“今外夷怨毒人民已深,切骨刺心,一旦思逞,歼其公使,败其战兵,势得而气锐自道(光)、咸(丰)数十年来,未有如今朝之痛快者也。”这表明义和团运动 ( ) A迎合了多数民众的社会心理 B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美梦 C较大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D继承了太平天国的反封建精神32.辛亥革命前,孙中山对推翻清朝后的制宪进程做过合理的安排,准备循序渐进,分三期完成;“见让位于袁,便另订临时约法,集权于责任内阁,限制总统权力,且要

15、袁立行宪政。”对这种做法评价正确的是 ( ) A主观设法有悖法治原则 B宪政实行推进民主进程 C政体变化导致政局不稳 D分权制衡维护共和制度33.19世纪后期报刊上诸如论中西历之所以不同中西饮食异宜说论中西民情不同 中西政情之别一类文章屡见不鲜。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西比较的范围在逐渐扩大,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习俗、法律、思想、学术等各个领域。这一现象表明中国知识分子 ( ) A放弃了儒家是古非今的传统观念 B突破了“中体西用”思想的束缚 C知识结构与认知空间的重大变化 D传统思维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34.“作为具体的政治历史事件的五四爱国运动最足以构成新文化运动前、后期的分水岭,

16、因为从这一事件开始,新文化运动事实上从比较广义的文化运动的范围中发生某种突破”下列现象可作为这种“突破”表现的是 ( ) A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深入人心 B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受到挑战 C新文化运动的阵营日益巩固 D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思潮的主流35.“他们号召用现代西方的标准,重新评价中国的文化遗产,乐意地与引致中国衰弱的那些因素决裂,对中国过去引入了一种全面否定的新态度。就深度和广度而言,这场思想变革超过18951911年期间的变革。”文中的“这场思想变革” ( ) A促使了西方民主思想在中国开始传播 B为结束封建帝制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 C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D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营造了

17、必要空间36.有学者对新青年杂志中“科学”“民主”两词的出现频率作计量统计,“科学”一词出现1913次,而“民主”仅305次。据此,作者认为新文化运动更注重 ( ) A摆脱保守愚昧的旧思想 B宣传社会科学的重要性 C赞赏西方文明的新内涵 D树立自然科学的权威性37.有学者评价新文化运动者“不再过多强调从制度上解决自由问题,而是更强调能使恰当的制度具有长久生命力的对自我和社会的态度”。这不能说明新文化运动 ( ) A否定制度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 B吸取辛亥革命政治失败的教训 C认识到批判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D强调社会意识对制度深层反应38.下表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史四个不同时期阶段特征的主题词,其中19

18、211935年处应填写( ) A五四风雷,抗日烽火 B星星之火,力挽狂澜 C国共对峙,走向抗战 D开天辟地,渐趋成熟39.李大钊在新文化运动期间提出:“好学知耻之士,以讲学明耻为天下倡,崇尚道义,砥砺廉节,播为风气,蒸为习尚,以昌学术,以明廉耻,以正人心,以厚风俗。”李大钊的主要目的是 ( ) A否定传统思想,宣传民主思想 B提倡儒家学说,重建公序良俗 C提倡新的道德,批判复古主义 D继承传统美德,扭转人心风俗40.“孔子不言神怪,是近乎科学的;孔子的礼教,是反民主的。人们把不言神怪的孑L子打人冷宫,把建立孔教的孔子尊为万世师表。”陈独秀的上述言论旨在 ( ) A.强调民主与科学极大地推动社会

19、进步 B.全面肯定孔子非宗教迷信的科学态度 C.说明应该客观公正看待孔子及其思想 D.谴责孔子的礼教是反民主的伦理纲常41. 1919年8月青岛潮描述火烧赵家楼的情景:“时正酉正,电灯已燃。未几,火起,众大愤,始知曹将烧死学子,以为泄怨计。”而亲历者杨振声在回忆五四中说:“(学生)搜索到下房,有人发现半桶煤油,就起了烧这些杂种的念头。”这说明 ( ) A报刊报道比回忆录真实可靠 B回忆录加入个人猜测因素 C两位作者政治立场截然相反 D该报意在淡化学生的责任 ,42.五四运动之前,鼓吹新文化的报刊仅有新青年及发行才数月的每周评论新潮国民等。五四运动之后,自1919年6月起,年余之间,新出的周刊、

20、旬刊、半月刊、季刊,多达四百种左右,大都为大学、专门学校及中等学校学生所创办。这说明 ( ) A五四运动的目标是宣传新文化 B新青年杂志领导了五四运动 C五四运动促进了新文化的传播 D陈独秀成为五四运动总司令43.下表是新青年在不同时段相关文章中“革命”一词出现的频度。其中某一时段出现的频度最高,其原因是 ( ) A十月革命的影响 B毛泽东思想的广泛传播 C国民革命运动的影响 D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44. 1924年,孙中山说:“从前奋斗不充分的原因,是由于没有办法,从此以后有了办法,就要诸君担负责任,拿这个办法,去替国人发生一个新希望。”孙中山的“这个办法” A改变了国民党的阶级属性 B推动

21、了国民革命的蓬勃发展 C确立了民主法治政治基础 D强化了资产阶级责任内阁制45.中共“二大”召开期间,陈独秀等人认为:中国的民主革命胜利后,“革命的参加者无产阶级仅能得自由与民主权利,尚不能完全解放”。这表明当时的中共 ( ) A形成了完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B对中国民主革命领导权和发展前途缺乏正确认识 C尚未认清中国民主革命的对象和动力 D已受到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的严重危害46.下表是中国共产党人数变化的数据,出现这一变化反映了 ( ) A中国共产党根除了“左”倾右倾错误 B中国共产党走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正确性 C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中国共产党力量迅速壮大 D当时全国革命形势

22、高涨,推翻国民党统治的时机已经成熟47. 1935年中央红军在川西地区发布的政策中规定:“大家来成立合作社,贩卖布匹、盐巴、粮食,使赤区穷人个个不愁吃穿”,“商人无论大小在服从苏维埃法令下可自由发展工商业”。该政策 ( ) A脱离了中国革命的实际 B强化了共产国际对中共的影响 C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 D体现了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48. 1947年底,中共中央在杨家沟开会,毛泽东说:“20年来未解决的革命力量在斗争中的优势问题,今天解决了。局面开展,胜利可期。”中共为解决“优势问题”而采取的关键举措是( ) A解放军对国民党展开战略反攻 B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军全面进攻 C参加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

23、 D发动三大战役并取得彻底胜利第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本卷共3小题,其中第49题25分,第50题12分,第51题15分,共52分) 49.(25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文明为什么会拥有世界上最古老的、连续不断的文明?一个原因在于地理方面。它的西南面和西面,有世界上最高的山脉;东面,是直到近代方能逾越的太平洋;北面和西北面,则为沙漠和大草原,它们起着很大的保护作用中国从一开始起,就能供养很可观的人口如此巨大无比的人力资源,使中国人能够不管事态发展如何,始终保持自己的特点还有中国的农业生活方式。农业是中国社会的基础;土地是否适宜耕种这一点,确定了中国文明的分布范围中

24、国存在着一种可追溯到数千年前、最古老的商朝的书面语。这种书面语具有特殊意义,因为各地区的中国人,尽管各自操的方言不同,但都懂得这种书面语与共同的书面语有关的,是非凡的国家考试制度。这种考试制度最初是综合性的,后来渐渐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官职之门向一切有才之士敞开,他们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儒家学说为中国和东亚大部分地区提供了儒家生活方式的准则,并做了合理说明,在长达二千多年的时间里,它一直充当中国文明的基础但到19世纪中叶,这一形势发生了突然而剧烈的变化。材料二 19世纪后半叶中国所经受的屈辱和灾难使传统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中国进行了痛苦的自我反省、重

25、新评价和重新组织在西方列强手下遭到的第二次失败,使中国少数有远见的知识分子再次重新考虑他们传统的准则和政策。他们的对策是所谓的“自强”运动19世纪末,中国人所翻译的自然科学、尤其是应用科学方面的著作在数量上超过了社会科学和古典文学方面的著作,20世纪初后者超越了前者统治地位的士大夫阶层的傲慢和自满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越来越多的中国领导人被迫得出这样的结论:重大的变革是生存所必不可少的,而且这种变革不能仅仅局限于军事和经济方面外国商业扩大到中国内地,促进了中国商人阶级的发展,他们不久就接管了西方商品的销售。这些新的经济领导人往往是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他们不喜欢欧洲的统治,也不太喜欢北京反动的帝国朝

26、廷,正是他们提供了促进革命的民族主义运动的动力,这一运动在20世纪初发展起来。第一次排外运动由沿海城市发动,推翻满清王朝的1911年革命也爆发在这些城市里,所有这些都不是偶然的。(1) 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文明保持连续性的原因。(12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文明史观的角度评述外来冲击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13分)5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观察上图,提取两项19世纪有关广东地区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12分)51.(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1895年之前,绝少有人提出宪法问题,在中国最早提出宪法问题的是郑观应,1895 年,他将“开国会,定

27、宪法”作为救国的主要方略提出。伴随着维新变法的开展,康有为上光绪帝第五书中明确提出“自兹国事付国会议行”“采择万国律例,定宪法公私之分”。君主立宪的思想于此初步形成,但因戊戌政变而暂时中止。 20世纪初,宪政思想的传播一改戊戌政变后的低迷状态,骤然风行鼓荡,尤其是1905年立宪的日本击败专制的俄国后,不但士绅及报刊大力鼓吹,清廷大员魏光焘、岑春煊、端方、孙宝琦等人顺时而动,纷纷上奏立宪。8位总督中有5位奏请立宪,军机大臣则获满汉军机中地位最显要的奕劝、瞿鸿机的赞同。宪政成为当时最流行的思潮之一。 摘编自郭卫东倾覆与再建:明中叶至辛亥革命的政治文明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20世纪初宪政思想再度盛行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宪政运动有何特点。(7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