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0 ,大小:255.03KB ,
资源ID:2843840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843840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学年河北省邯郸市六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学年河北省邯郸市六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

1、学年河北省邯郸市六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2018-2019学年河北省邯郸市六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人民版必修一、必修二第一专题、必修三前两专题第I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战国时期,各国贵族都豢养大批门客为己所用,“以客出仕”成为当时最流行的一种仕进制度。据此可知,当时A. 士阶层崛起利于官僚政治的形成B. 旧贵

2、族对官位的垄断被彻底否定C. 诸侯争霸战争频繁加速社会转型D. 学术下移推动百家争鸣局面产生【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官僚政治具有技能专业化、权力分等级等特点,材料中贵族豢养大批门客,有助于官僚政治的形成,故选择A选项;“以客出仕”成为了当时流行的仕进制度,但并不能断绝旧贵族对官位的垄断,与史实不符,故排除B选项;材料所体现的内容并没有涉及到战国时期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故排除C选项;豢养大量门客不能代表教育在非贵族阶级的传播,无法看出是否学术下移,故排除D选项。2.魏晋期间,门阀政治形成以后,士族地主内部的高下序列,由于相互之间为各自利益的政治争斗不断,仍有升降

3、,可以说门阀士族在相互斗争中发展,而竞争使其在一定时期内的统治得以维持。据此可知,门阀政治A. 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B. 客观上维护了统治秩序C. 加剧了士庶之间的对立D. 维护了社会的长治久安【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门阀士族彼此竞争但又互相制约,维持在门阀政治中的稳定,有助于维护统治秩序,故选择B选项;材料反映出门阀政治下的社会循环局限于士族内部,不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故排除A选项;社会阶层的不流动性加剧了士庶阶级之间的疏远,无法加剧士庶之间的对立,故排除C选项;门阀政治不利于社会循环,造成社会底层人民的不满,易引发暴动,不利于社会长治久安,故排除D选项。3.汉初外朝制度完备

4、,后来在宫中充当文秘的尚书受到重用,到东汉“尚书见任,重于三公”;唐代外朝是古代中枢系统成熟的标志,但太宗仍任用翰林学士参与机要,后来翰林学士也有了拟旨的权力,称“内命”。汉唐两代中枢权力发生转移的主要原因是A. 外朝中枢官员贪腐结党营私B. 新任中枢官员便于皇帝控制C. 宰相位高权重往往危及皇权D. 君主强化专制独裁的需要【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汉唐两代中枢权力都转移到尚书、翰林学士等权力较小的官职之上,以便于统治者更好的控制他们,将权力归于自身,加强专制独裁,故选择D选项;东汉光武帝鉴于西汉宦官专权,但不能代表唐朝统治者主要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故排除A选项;材料中

5、只说明统治者重用尚书以及翰林学士,并没有提及是否是新任官员,故排除B选项;宰相位高权重而阻碍君主的专制统治,选项C并不是材料主旨,故排除C选项。【点睛】要认清统治者对于自身权力的一种强化,任用不同官职的目的都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4.与前代史官专职史事不同,明代史官不专职史事,却参与政治活动。有人称:“惟史官专司其职,故不敢渎其职,失其职,而其职者何?”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明朝A. 君主专制出现加强趋势B. 提升史官素养成为共识C. 通过修史限制君主权力D. 政府重视官方修订史书【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故不敢渎其职,失其职”可知,明代君主注重修史,目的就是强化君主专制,故选择A选项;

6、材料中没有体现选拔史官的要求提高或注重官员的素质,故排除B选项;结合所学,明朝君主有意识的加强君主专制,不可能让史官来限制自身权力,故排除C选项;材料主旨为明朝君主专制加强,且材料中也没有与民间野史进行比较,无法看出政府是否重视官方修订史书,故排除D选项。5.1834年,英国派律劳卑为驻华商务总监督,负责通商事务的两广总督卢坤因律劳卑以“平行款式”递交文件而震怒。1838年,英国驻华商务总监督义律投递文书,封面上无“禀”字样,两广总督邓廷桢即“原封掷还”。这反映出当时A. 清朝官员华夷观念根深蒂固B. 中英两国外交纷争日益增多C. 清政府的对外政策日趋保守D. 清政府面临严峻的边疆危机【答案】

7、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清政府拒绝了英国没有“禀”字样的文书,可见当时清政府没有放弃“天朝上国”的思想,故选择A选项;材料中清政府官员只是没有接受英国文书,并不属于外交纷争,故排除B选项;清政府较之前的闭关锁国而言,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与西方国家进行接触,故排除C选项;材料中体现的是清政府与英国之间的关系,与地方矛盾无关,且在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才出现了严重的边疆危机,故排除D选项。【点睛】了解中国的“天朝上国”思想,并掌握其具体的表现。6.1901年以后,帝国主义列强组成公使团、领事团,操纵中国中央和地方的内政外交,并和总税务配合起来,共同行动。”由此可知A. 帝国主义联合侵华

8、局面出现B. 辛丑条约对中国危害巨大C. 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开始丧失D. 清朝封建统治已经无法延续【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以后,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操纵清政府内政,对中国造成巨大危害,故选择B选项;1856年开始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是帝国主义联合侵华局面的开始,与史实不符,故排除A选项;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之后,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已经丧失,故排除C选项;1840年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封建专制统治仍在继续,直到中华民国的建立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故排除D选项。7.1943年1月11日,中美、中英分别在华盛顿和重庆签订

9、新约,宣布取消在华特权,结束与中国在法理上的不平等地位。不久,法国、比利时、荷兰等国也相继宣布放弃在华特权,与中国签订平等的新约。这些新约的签订A. 表明中国已摆脱帝国主义压迫B. 反映了中国逐步成世界强国C. 主要得益于中国对二战的贡献D. 说明国际政治新格局已经形成【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943年以后西方各国陆续放弃了在华特权,结合所学,二战时,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的功劳显著,故选择C选项;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摆脱帝国主义压迫,不符合史实,故排除A选项;当时的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未可能成为世界强国,故排除B选项;结合所学,国际政治新格局尚未形成,故排除D选项。【

10、点睛】掌握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贡献以及西方国家对中国态度的转变。8.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各省纷纷独立”,由于事先并没有做统一的安排和部署,所以在后来讨论国旗时又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孙文一派人依然坚持用三色旗为国旗,但其他各派认为原旗是同盟会一党设计制定的,不能代表全民的意志。这表明当时A. 各地对革命的理解不同B. 思想领域出现活跃景象C. 封建官僚借机投机革命D. 革命党人内部政见纷杂【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各派人在制定国旗的讨论中意见不一,可见革命党内部的纷争,故选择D选项;各省纷纷宣布独立就可知各地要求推翻清王朝的统治,故排除A选项;讨论国旗颜色并不能看出是思想领

11、域的活跃,在1915年新文化运动后,中国思想领域开始活跃,故排除B选项;封建官僚在辛亥革命爆发之后就借机投机革命,并非在制定国旗时开始,故排除C选项。9.经历过五四运动的傅斯年认为五四运动是一个重要的开端:“从五四运动以后,中国才算有了社会。这主要是因为五四运动A. 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B. 激发了普通民众的社会责任感C. 实现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联合D.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华的传播【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五四运动标志着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故选择B选项;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但材料中并没有涉及无产阶级的领导,故排除A选项;抗日期

12、间的全民族共同抗战实现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联合,而并非五四运动,故排除C选项;新文化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史实不符,故排除D选项。【点睛】从多种不同的角度理解五四运动,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具体内涵。10.1926年10月,中国共产党中央局报告对各地党组织状况分析发现:除了湘区、粤区最有社会基础外,在江西,“党员尽是中等学校青年学生”,北方区的党员多为学生,后来渐渐“打入了中小学教员之中”,党在山东和河南的情况与之类似。这一现象A. 为国民革命运动的勃兴奠基B. 提升了中共党员的理论素养C. 阻挠了马克思主义在华传播D. 不利于中共与底层社会结合【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

13、,除湘、粤地区,其他地区的党员多为学生,很少发展工人、农民,这种情况不利于发展与底层社会的关系,故选择D选项;结合所学,1926年10月国民革命运动已进入尾声,勃兴时间在1925年5月,故排除A选项;中共党员理论素养的提高应在于多学习马克思主义,并非大量发展青年学生,故排除B选项;多发展青年学生,提高中共党员的自身素质,有助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故排除C选项。11.1949年6月,毛泽东指出:“必须召集一个包含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界民主人士、国内少数民族和海外华侨的代表人物的政治协商会议,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并选举代表这个共和国的民主联合政府这是一个共同的政治基础。”据此可知,新中国

14、A. 实行包容性民主B. 实行社会主义制度C. 实行多党联合执政D. 建立各阶级联合政府【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新中国包含了各种不同的阶级,需要通过包容性的民主将它们集合在一起,故选择A选项;结合所学,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仍存在着资本主义残留,不能实现社会主义制度,故排除B选项;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坚持中国共产党执政,不存在多党联合执政,故排除C选项;联合政府是指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但与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共产党执政不符,故排除D选项。12.截止到1996年,我国少数民族的公职人员已达到240多万人。现在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和自治县县长都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民族自治地方人大

15、常委会都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主任或副主任。这反映出A. 政府对少数民族权利的重视B. 民族平等原则开始正式贯彻C. 少数民族地区有高度的自治权D. 民族区域自治内容的日益丰富【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少数民族自治区领导干部都由实行区域自治的公民担任,可知政府对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贯彻及对少数民族的重视,故选择A选项;结合所学,民族平等原则在1949年提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时就已经贯彻,故排除B选项;只有在香港、澳门自治区才拥有高度自治权,故排除C选项;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民族区域自治中增加了其他不同的内容,故排除D选项。13.19972016年,香港本地生产总值从1.37万亿

16、港元增长到2.49万亿港元,年均实际增长3.2%。19992016年,澳门本地生产总值从502.7亿澳门元增加到3582亿澳门元,增长T6.1倍。据此可知A. 澳门经济实力与香港相当B. “一国两制”构想成功实践C. 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优越性D. 不同社会制度有相同功能【答案】B【解析】【详解】香港、澳门回归以来发展的数据说明了“一国两制”基本方针有利于保持香港、澳门的稳定和发展,证明了“一国两制”发展的正确性,故选择B选项;澳门与香港的经济发展主体不同,两个地区的经济实力不能靠数据比较,故排除A选项;结合所学,香港、澳门坚持资本主义制度,故排除C选项;材料中只能看出1997-2016年之间两地

17、的持续稳定发展,与功能无关,故排除D选项。14.万隆会议之前,亚非地区除朝鲜、蒙古和越南民主共和国三个社会主义国家外,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仅5个;万隆会议之后到1959年有10个亚非国家与中国建交;19601964年有14个亚非国家与中国建交。这说明万隆会议后我国A. 打破了美国封锁策略B. 放弃了“一边倒”政策C. 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D. 大国地位获世界承认【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在参加万隆会议之后,与中国建交的亚非国家逐渐增加,结合所学,万隆会议是亚非国家和地区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会议,有助于增加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促进与亚非的建交,故选择C选项;1972年,尼克松总

18、统访华,打破了美国的封锁策略,与史实不符,故排除A选项;20世纪60年代后“一边倒”政策不适合中国的发展,故放弃了“一边倒”政策,而并非是由于万隆会议,故排除B选项;当时的中国并没有发展到世界大国的地位,故排除D选项。15.1971年9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说:“事实上中华人民共和国被允许进入联合国,联合国安理会的席位就给予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也就意味着驱逐中华民国出安理会。”据此可知,当时的历史背景是A. 中美两国关系实现了正常化B. 台湾当局与美国关系已经恶化C. 中国恢复了联合国合法席位D. 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呼声高涨【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可知,当“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入安理会以后,就

19、不承认“中华民国”的身份,结合所学,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与亚非拉各国友好合作,使得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声音在亚非拉各国的帮助下高涨,故选择D选项;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后中美关系正常化,时间不符,故排除A选项;台湾当局与美国关系恶化并不代表中国大陆地区可以正式进入联合国安理会,故排除B选项;中国重返联合国的时间为1971年10月,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C选项。16.有资料表明:“整个(20世纪)80年代,中国恢复或参加了主要的国际经济组织,并且放弃了作为唯一的不接受多边援助的发展中国家的做法,成为发展中国家获得多边技术援助项目最多的国家。”当时我国的这些做法旨在A. 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结盟B

20、. 为国家建设和发展服务C. 争取更多的国际发言权D. 走新型的大国关系之路【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获得了大量的多边技术援助项目,这有助于中国的建设和发展,故选择B选项;从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具体表现为不结盟政策,故排除A选项;获得多边援助有助于国家发展,才能获得国际发言权,故选项C并不是中国的中心目的,故排除;新型大国关系是以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为核心特征的大国关系,而材料中并无涉及,故排除D选项。17.在古雅典政治制度中,公民大会是唯一的立法机关和最高权力机关,既制定法律、监督执法,又行使一部分司法权力,而行政权却相

21、对式微,公民们热衷于参加公民大会和公民法庭,对行政事务则不感兴趣,以致许多行政吏员由奴隶充当。这说明古雅典A. 民主政治处于高度繁荣阶段B. 公民在政治生活中享有充分权利C. 权力相互制约原则得以实现D. 奴隶的权益得到一定程度的肯定【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公民大会是唯一的立法机关和最高权力机关,既制定法律、监督执法,又行使一部分司法权力”等信息可知,公民大会有立法权、监督权,部分司法权,据此判断B正确;据材料不能看到民主政治处于高度繁荣阶段,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权力相互制约,C错误;据材料“许多行政吏员由奴隶充当”可知,奴隶担当“吏员”,不是“官员”,因此奴隶的权益仍然没有得到肯定

22、,D错误。18.古代雅典时期,五百人议事会的议员们来自不同自然地域的公民,主要负责制定法律,为公民大会制定议程及处理各种国家事务,且在外交、司法、行政等方面有最后的裁决权。据此可知,五百人议事会A. 已成为雅典的最高权力机关B. 运行机制严重脱离社会现实C. 充分体现了雅典民众的意志D. 有利于维护雅典的民主政治【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五百人会议可以处理国家事务并对诸多方面具有裁决权。结合所学,五百人会议的成员都是在雅典公民中产生,有利于维护民主政治故选择D选项;雅典的最高权力机构为公民大会,故排除A选项;国家的各种事务交由公民处理,有助于反映社会的需要,贴合社会现实,故排除B

23、选项;五百人会议中的公民多数为贵族阶级,而雅典民众则占少数,这样的构成比例无法充分体现民众意识,故排除C选项。19.按罗马法律规定,一项交易的完成,必须经过多种郑重的仪式,才能造成一定的法律事实,实现当事人双方的法律关系。在这过程中,即使是忽略了一个细小的环节,都会导致整个交易无效。这表明罗马法A. 主要调节财产和民事纠纷B. 繁琐的程序缺乏合理性C. 基本上是旧有习惯沿袭D. 重视保护公民私有财产【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罗马的交易需要经过多种的程序才能实现,并不便于罗马经济的发展,不具有合理性,故选择B选项;结合所学,调节财产和民事纠纷的法律为万民法,而材料中的繁琐程序体现的

24、为公民法,故排除A选项;十二铜表法是习惯法的汇编和成文法的起点,为旧有习惯的沿袭,故排除C选项;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出罗马法保护公民私有财产,故排除D选项。【点睛】分清公民法与万民法的时间、内容的不同,具体掌握十二铜表法的历史意义。20.十二铜表法规定:“对人施行其他强暴行为的,处25阿斯的罚金。”随着时间的推移,针对罚金由于货币贬值而失去效用的问题,裁判官发布告示,不再固定罚金的数额,而是随着侵害事实的差异对罚金数额作出不同的判定。材料表明当时罗马A. 裁判官可以随意解释法律B. 注重保护平民利益C. 法律随着社会发展而调整D. 法律体系已经完备【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随着社会发

25、展,罚金的数额也不再固定,而是随着事实差异而变化,故选择C选项;裁判官随意解释法律是指法官为了维护贵族的利益,而材料中法官变更罚金数额是为了顺应社会发展,故排除A选项;结合所学,十二铜表法主要是维护贵族的利益并没有给平民带来多少好处,故排除B选项;十二铜表法是习惯法的汇编和成文法的奇点,并不能标志着法律体系的完备,民法大全的编撰才表明着法律体系的完备,故排除D选项。21.“(英国)光荣革命曾成功地将国家的权力从一个人手中扩散到一群人手中,但从历史发展的趋势看,这只是现代政治转型的第一步,直到18世纪中叶,权力仍然掌握在百十贵族手中,其他社会力量完全被排斥在政治权力之外。”为了改变这一状况,19

26、世纪的英国A. 开展了工业革命B. 建立了责任内阁制C. 进行了议会改革D. 完善了王位继承制【答案】C【解析】【详解】工业革命主要体现在经济发展层面,并不是为了推动英国的政治改革,故排除A项;责任内阁制的建立完善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使英国国王真正开始了统而不治,与题意主旨不符,故排除B项;根据“权力仍然掌握在百十贵族手中,其他社会力量完全被排斥在政治权力之外”可知为了改变权力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状况,英国实行了议会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掌握了更多的国家权力,故选C项;完善王位继承制属于对国王权力的限制,而不是扩大民主的范围,与题意主旨不符,故排除D项。22.下表反映了美国建国以来的选举制度改革情

27、况,据此可知1778年南卡罗来纳通过的州宪法规定,选举参众议员和州长的选民需要拥有50英亩土地或城镇地块,或在选举前一年内纳税达到3个先令1867年国会通过法律,禁止现存的或以后组建的合众国准州以种族、肤色和以前的奴隶身份为由剥夺任何人的选举权1919年国会通过联邦宪法第19条修正案,规定不得以性别为由剥夺合众国公民的妇女选举权1965年国会通过1965年选举权法,禁止任何州或政治分支机构(包括县政府、教区或选民登记机关)以种族或肤色为由利用选举权的资格限制,或选举程序等手段限制,或剥夺合众国任何公民的选举权A. 社会各级公权利得到充分保护B. 选举民主得到不断推进C. 代议制民主运行机制不断

28、完善D. 选民财产限制逐步取消【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图表信息可知,1778到1965年美国的选举制度逐渐民主化,不再对选民的身份进行过分限制,故选择B选项;图表信息只能看出美国选举对肤色、性别差异的公民不再具有过分的限制,没有体现对社会公权力的保护,故排除A选项;结合所学,代议制的运行机制由参与机制、竞争机制、制衡机制、法治机制构成,而材料只能说明美国代议制的参与机制完善,故排除C选项;图表只说明在1778年时参加选举有财产限制,但并没有提出取消这一限制的时间,故排除D选项。23.法国大革命期间,被认为是“法兰西民族的化身”的国民议会既有权制定国家法律,也有权制定政府法规。国王手下的大

29、臣必须对议会负责,国王没有解散议会的权力,司法机构不能对议会的立法提出异议。这表明当时法国A. 建立起民主共和体制B. 践行孟德斯鸠主张C. 出现议会专制的倾向D. 民族国家最终形成【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国民议会既有权制定国家法律,也有权制定政府法规”、“国王手下的大臣必须对议会负责,国王没有解散议会的权力,司法机构不能对议会的立法提出异议”等信息可以看出法国大革命期间的议会集立法与行政于一身,权力凌驾于政府、国王和司法机构之上,带有浓厚的议会专制倾向,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中出现了“国王”,表明不是民主共和体制,结合所学可知,法国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是在1875年;B

30、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孟德斯鸠主张三权分立,议会专制不符合他的主张;D选项错误,虽然国民议会被认为是“法兰西民族的化身”,但并不表明民族国家最终形成。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24.德国统一后普鲁士不仅是“邦中之邦”,而且成为帝国中的主体邦。大多数德国人都承认德国的统一全靠这个普鲁士军人邦,德意志帝国无疑是普鲁士的“扩大版”。这一现象导致德国A. 帝国体制充满矛盾B. 走上军国主义道路C. 中央集权不断削弱D. 各邦之间联系较少【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可知,普鲁士军人邦促成了德国统一,同时德意志帝国也成为普鲁士的“扩大版”,这也导致德国走上军国主义的道路,故选择B选项;结合所学,普林斯制保

31、留民众大会和元老院,但这些国家机构的职能被大大削弱,帝国元首集军事、行政、宗教大权于一身故并没有充满矛盾,排除A选项;帝国元首不断连任,且掌握了军事、行政权力,成为实质上的皇帝,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故排除C选项;德国统一之后将各邦联系起来,各邦的联系日益增加,故排除D选项。25.1831年11月,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并发布宣言称:“真正自由的霞光从今天起照耀在我们城市的上空,任何东西也遮不住它的光彩。这说明在法国A. 工业革命使民众注重经济诉求B. 社会变迁呼呼工人阶级联合C. 社会主义成为起义的指导思想D. 工人阶级主体意识已经觉醒【答案】D【解析】【详解】法国里昂工人起义是欧洲三大工人运动之一,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无产阶级开始为争取自身的自由权利而斗争,说明工人阶级主体意识已经觉醒,故D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注重经济诉求”,排除A;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工人阶级联合”,排除B;材料信息没有涉及“社会主义成为起义的指导思想”,排除C。【点睛】抓住关键信息“法国里昂工人起义”“真正自由的霞光从今天起照耀在我们城市的上空”,联系所学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意义分析解答。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