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5 ,大小:25.18KB ,
资源ID:2840015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840015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国儿童教育的弊端.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国儿童教育的弊端.docx

1、中国儿童教育的弊端中国儿童教育的弊端【篇一:中国儿童教育的弊端】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师大资深教授顾明远先生是当今中国教育研究领域的大家。他不仅在学术研究成果卓著,而且对许多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都有独到思考和重要观点。他参与了关于国家教育改革的相关调研和方案论证,近年来不断呼吁提高中小学教师地位,废止“三好学生”评选与反对强迫孩子参加“奥数”培训等,在社会上产生巨大影响。在最近所写的一篇名为中国教育路在何方 教育漫谈的长文中,顾先生针对社会关注的教育热点,再次梳理了他对教育尤其是当前教育难题的思考,以及我国的教育究竟该何去何从。正如顾先生所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有了很大发展,取得了举世瞩

2、目的成绩,这是毫无疑问的,是谁也抹杀不了的。但现在社会上又对现行的教育制度不满意。如何破解这个难题,是大家都在思考的问题。顾明远先生倡导:“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教书育人在细微处,学生成长在活动中”。这是他本人的教育信条,也是他对走出中国教育困境的回答。“京城教育圈(微信号:bjeduvision)”近期将陆续分享这篇长文的部分观点。邀请圈友们和这位教育大家一起来思考中国教育的困境和出路,来体味“顾老之问”背后的沉重和热烈。今天分享的内容为该文的第二部分:教育本身没有责任吗?前面我们分析了影响教育的各种社会、思想根源(点击查看:“”)。那么,教育本身就没有问题吗?教育本身就没有

3、责任吗?当然不是。教育本身的问题在于屈从于社会的各种压力,教育被扭曲了,被异化了,没有自己的“人格”了。教育本身也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改革创新。正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 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指出的,改革创新是教育发展的动力。教育必须改革,还原自己的本真。下面,我们来列数一下教育的弊端和失误,以便对症下药,改革取得成效。长期以来缺乏对教育本质的认识关于“教育本质”的讨论,实际上是对教育功能的反思。新中国成立以来到“文革”结束,教育一直被视为上层建筑、“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也就是说,教育的功能主要是为政治服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中央决定摒弃“以阶级斗争为纲

4、”的提法,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四个现代化。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使得我国教育事业重新走上了正常的轨道。这是思想解放的伟大成果,也是教育价值观的巨大转变。但是这种对教育的认识仍然强调教育的社会功能,忽视人的发展的功能,忽视了教育是人的基本权利。教育界“以人为本”的思想一直受到批判。直到党的十六大以后,“以人为本”的思想才逐渐被官方引用,为教育界所共识。但是长期以来教育界没有这种“儿童第一”的思想。我们的教育很少考虑儿童的需要,而是把成人的意愿强加于他们,忘记了促进儿童自我发展这个最根本的目的。学校为了自己的

5、荣誉,片面追求升学率,很少考虑学生体能和智能的发展;家长为了孩子能够考上名牌大学,只顾孩子的知识学习、考试成绩,不考虑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政府官员只考虑自己的政绩而不顾学生的成长;一些社会教育机构为了赚家长口袋里的钱,只顾把没有用的知识去充塞孩子的头脑。可以说大家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谁也不认真思考一下儿童将来的前途。儿童处于被教育、被学习的状态。这不能不说是教育本身的病症。人才观、质量观、学生观的误区人的天赋不同,生活环境不同,因此评价人才的标准也不能一样。什么叫人才?人们往往把人才和天才混淆起来,尤其是许多家长,总认为自己的孩子是天才。我认为,热爱祖国、诚信做人、勤奋工作,为社会做出一定贡献的

6、就是人才。天才是人才中杰出者,有重大发明创造,为社会做出突出贡献者,少数人才能达到。因此,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树立人人都能成才,多样化人才的人才观。但是我国的教育长期以来曾高度统一,全国一套教育计划、一套教学大纲、一套教材。虽然新的课程改革在统一性的基础上有了灵活性,有了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的空间,但评价考试是统一的。统一的培养目标难以培养出有个性的人才。我们家长都期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天才,于是从小强迫孩子学习,“不要输在起跑线上”,造成人为的无序的教育竞争,最后受伤害的是儿童,是我们民族的未来。什么是教育质量?教育方针说,要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但现在从地方政府领导到学校教师、家

7、长都认为升学率就是质量,考试成绩就是质量,与教育方针的要求背道而驰。人们的质量观不改变,我国的教育难有起色。说穿了,这种质量观其实是功利主义的产物,以本身的利益为标准,不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这是教育本身的病源,当然也有其社会基础。什么是好学生?不是按教育方针来要求,不是按创新人才来要求,而是按考试成绩、听话不听话、老师个人的好恶来要求。这种学生观埋没了大批有胆识、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处于什么地位,是学生怎样成长的关键。我国传统教育常常把学生放在被动接受教育的地位,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更没有学习的选择权。这样的学生观必然会影响到人才的培养。这些陈旧的人才观、质量观、学生观,不

8、能不说是教育本身的病根。轻视职业教育的制度设计我国教育制度设计上一个很大的缺陷是轻视职业教育。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新学制是比较重视职业教育的。当时我们学习苏联的教育,专门建立了职业教育的体系。但是“文革”把农业中学、技工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说成是教育不平等,是对工农阶级的歧视,将其一律都砍掉,只留下普通中学,而且缩短学制至四年。这是对我国职业技术教育毁灭性的破坏。“文革”以后,虽然教育秩序逐渐恢复,但职业技术教育一直没有被重视。20 世纪80 年代建立了一批职业中学,是为一批考不上普通中学的学生准备的,且专门技术的含量极低。因而在人们心目中,职业中学低人一等,整个职业教育的名声也被毁坏。特别是199

9、9年高等学校扩招以后,提出要重点发展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再一次萎缩。直到21 世纪初,“技工荒”影响到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我们才感到职业技术教育的缺失。2005年国务院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做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经过这几年努力,才使高中阶段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结构比例得以优化,才扭转了职业技术教育衰退的局面。特别是最近几年,在教育规划纲要公布以后,政府加大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力度。采取免收职业学校学生的学杂费,给其提供生活补贴,职业高中毕业生可以报考高等学校等一系列措施,吸引青少年接受职业技术教育。但是,职业技术教育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仍然不高,广大家长还是愿意把孩子送到普通大学,特别是

10、名牌大学读书。因此,千军万马挤向()独木桥的局面并未改变。我国长期以来缺乏对职业技术教育的统筹设计和优惠政策,再加上传统文化重学术轻技术和“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影响,使得教育的恶性竞争依然是教育的顽症。学校发展不均衡当前大家诟病最多的是重点学校的建立。长期以来,各地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建设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造成学校发展的不均衡。教育的激烈竞争,原因是追求重点学校,以便能顺利地考上大学。因此,取消重点学校的呼声由来已久。30 多年来,政府对重点学校投入大量资金,使地区教育发展不均衡,造成了择校问题。20 世纪80 年代和90 年代初,小学升初中要经过考试。这造成了考试竞争,增加了学生的学业负担。为了

11、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推进素质教育,教育部曾明令取消小学升初中的考试,采用电脑派位方式。但是重点学校仍然以各种竞赛成绩作为选拔学生的标准,于是奥数班、()班、艺术特长班应运而生,使得考试竞争愈演愈烈,学生学业负担越来越重。教育规划纲要已明令禁止设重点学校和重点班,但重点学校是长期形成的,在老百姓的心目中难以消失。这就是教育竞争的根源。现在各地政府也都加强对薄弱学校的改造。只有促进学校的均衡发展,才能缓解由于教育竞争带来的种种问题。正确的评价制度的缺失我们对学生的评价制度太单一,只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虽然教育部一再强调要全面评价,但除考试成绩之外,学生的思想品德、身体素质等都没有刚性指标

12、。于是大家追求的只有考试成绩。新的评价考试方案即将出台,提出小学升初中一律不考试,中学要实施学业水平测试,作为升学的重要依据。但如何实施,恐怕还需认真细致研究,做到公平公正。我国的考试制度长期存在“一考定终身”的弊端。美国大学的录取过程既体现了大学招生的自主权,又体现了学生的选择权。但这种办法在我国行得通吗?首先,我国高校招生只凭一纸成绩,无需别的要求;其次,我国中学生没有养成自主选择的能力;再次,我国是一个人情社会,诚信制度尚未建立,学生参加课外活动情况、申请书的撰写、校友的面试都可能弄虚作假,不能令人相信。高中评价考试改革相关文件已经出台,但愿能够改变现状。传统陈旧的人才培养模式我国现代教

13、育是一百多年前从西方搬过来的,首先是学习日本。清朝末年壬寅学制、癸卯学制都是源自日本,而日本又是从德国搬过来的。因此,我国的现代教育一开始就打上了传统教育学派的烙印。虽然1922年改用美国的学制,而且美国著名教育家、现代教育学派的鼻祖杜威1919-1921年在中国讲学两年有余,竭力宣传他以儿童为中心的现代教育主张,但没有动摇我国传统教育的传统。因为传统教育比较适合长期处于封建时代并具有科举文化的中国。新中国成立以后到“文革”以前,对我国教育影响最大的是苏联教育。1949年以后,我国确立了“一边倒”向苏联学习的方针。凯洛夫教育学的体系实际上没有摆脱赫尔巴特传统教育理论的影响。它强调的是学科中心、

14、课堂中心、教师中心。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一直影响到今天。客观地说,凯洛夫教育学还是企图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分析教育现象的,它强调学生要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但其教学过程过于僵化,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和发展,人才培养模式缺乏创造性、批判性。1951年我到苏联学习教育专业,当时我们用的教材并非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也没有那么教条。1956年回国以后,我发现国内学界对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研究得十分精细,教材也完全照搬它的体系。这使我感到非常惊讶。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引进了许多西方教育思想和经验,重新重视杜威的以儿童为中心、做中学等思想,特别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采用探究

15、式教学方法。但大部分教师还是习惯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而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很难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篇二:中国儿童教育的弊端】 这种溺爱,是人性之中爱的光辉的一种畸形心理,在这种非常态的爱被放大以后,温柔变成一副枷锁,疼爱化做一个圈套。 人性被扭曲后的结果,甚至不如非洲一种到了年龄便把小狮子扔进茫茫草原之母狮释放出来的兽性。 对此,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一段经典的话:“一切都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 可孩子毕竟是孩子,纵然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有无数个理由,又岂找出一个借口,去挑战和反对瞪着大眼、攥着拳头

16、、携带着中国传统文化因子的家长的种种威严? 第二、心灵施暴,扼杀独立人格的树立 有一个关于教育的小故事很有意思,说的就是中国家庭教育和国外的区别: 一个中国儿童拿着自己画的图画让父母鉴赏,他会说,你看,我画得象不象? 同样,国外的孩子会向父母说,你看,我画得好不好? 这一“象”一“好”,仅一字之差,却有天壤之别。 相同的环境下,异样的提问方式,得到截然不同的回答是肯定的。 道理自不必多解释什么,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和理念跃然纸上。 自古至今,中国人从来不缺乏智慧,但我们对于创新能力、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的缺乏,却是毫无疑问的。 第三、物质刺激,变相拜金主义的诱导 在中国家庭教育下长大的孩子,对于物

17、质刺激这个词语一定并不陌生。 据了解,这好象是中国父母们独有的杀手锏:考试成绩全部85分以上,给孩子买飞机玩具和酸奶;要是能在全班排名中进入前三,奖励100块钱。 反此种种,方式不同,但刺激效果却惊人的相似。 当人生观的追求转化成物质上的贪婪,我们又从何谈起独立的竞争意识和健全的人格呢? 道理有时都是相通的,果然又相继出台了所谓“见义勇为奖”等种种令人哭笑不得的制度,这不是一个人的悲哀,而是一群人的悲哀,甚至反映了在一个法制尚未健全的国度里,一个民族和一种文化的悲哀。 在孩子的心灵里,这是一种变相的拜金主义诱导,也许正是从这一刻起,一道腐败的大幕已经悄悄拉开。 第四、动辄体罚,应试教育的最好帮

18、凶 体罚对于中国的孩子来说,是最熟悉不过的,特别是在农村孩子和教育欠发达地区的一些学校里。 中国家长们理由万千,什么“不打不成才”、什么“棍棒之下出孝子”等等,于是一个崭新的轮回继续着: 被棍棒打出来的父母们依然棍棒着自己的孩子,被棍棒打出来的老师们依然棍棒着自己的学生。 谁都知道,应试教育的填鸭式教学是不对的。但对于等好成绩都等红了眼的父母们来说,他们管不了这些,他们最舒服的感觉和称心的方式就是全力支持学校教育,做好应试教育的帮凶。 第五、朝令夕改,缺乏教育目标的远景性和阶段性。 这大概不能全怪中国家长,因为很多家长还在为生存奔波。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今天他们觉得当官好,就对孩子说好好学

19、习,争取以后做大官;明天他们如果觉得写书赚钱,就会买来一堆文学作品,让孩子发奋读书。 当然,家长自身的素质也大不相同,相应出的做法也会不同程度地出现差别。 即使如此,中国家庭教育对孩子未来教育模式和教育方向缺乏远景性和阶段性,或者有了针对性没了方向性等等顾此失彼、朝令夕改的行为方式,是不用怀疑的。 甚至,这个现象有两个极端。 一是家长完全奴役孩子,即家长的话一言九鼎,让你上东你不敢去西。 二是家长对孩子不管不问,完全“野生生长”,他们从来不对你说向东或向西,所以你可以随便打狗或撵鸡。 但无论如何,对家庭教育的完全漠视或过分重视,带来的后果都是不尽如人意的。 第六、精神方面,孩子是家长最熟悉的陌

20、生人 如果说以上五个方面更多是从孩子的幼年教育出发,那么以下五个方面则更多关注家长们对长大孩子的教育。 早期的家庭教育父母在某种程度上是主人,但到成年期间的教育,父母主人翁的身份便被学校分担了很大一部分。 经常可以听到家长们说这样的话:终于轻松了,我儿子住校了;学校老师会教育好孩子的,咱该歇着啦;孩子一个月甚至半年才回家一次,我上哪儿去教育他呀?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这里没有达成完整的默契,分歧便诞生了。随着分歧诞生的是,一方面孩子迅速成长,新环境和新朋友等人际关系不断确立和稳定,而另一方面是家长对孩子的陌生。常不见面,见面后又只是不冷不淡地说几句客套话而已。最终,孩子成为家长们最熟悉的陌生人

21、,熟悉的,是孩子的过去,陌生的,是孩子的精神和未来。 第七、事业方面,孩子沦为家长实现未泯理想的工具 “我们那时候条件差,都没机会念大学,所以你要好好学习,争取上大学深造!” 大部分中国家长都是这么想的,至少在孩子小的时候是这样:好好学习,以高分考个好大学。这似乎是中国家长们对孩子们唯一的期待。 但考上大学以后呢? “你看我念了大学,有了学历,结果还是没当个象样的官,所以你念完大学,一定要当大官!”这是另外一部分高学历家长的说法。 于是,从帮孩子选小学开始,甚至不惜跑路子拖关系,再进重点中学,然后孩子考上大学了,回家问父母,我应该填报什么志愿啊? 这就是中国的孩子,再过几天就要踏进大学校门了,

22、还得回家问问父母要选择什么专业! 此种后果,完全是中国式家庭教育的恶果:由孩子被动地听家长吩咐,逐渐深化,趋向同化,最后到向家长询问,终于沦为家长实现他们未泯理想的工具。 第八、道德方面,家长和学校教育一起超级空白 这个话题应该和我们提倡的“以德治国”结合起来,那样会更加精彩,也会更加显示出中国对于道德问题的无奈。 试想,如果道德都被挂在嘴边上说事,我们所拥有和理解的道德是否已经沦陷? 这也是非智力因素的一个表现。中国家庭教育里,最被重视的是智力因素,至于其他的德、体、美、劳等方面的发展,甚至连学校教育都是一纸超级空文,那又怎么去要求家长呢? 小时候发的红奖状里写得清楚:该生在本学期之内,德智

23、体美劳全面发展,成绩优秀,特此奖励,以兹鼓励。 但实际是什么?不过只是因为我的试卷被打了95分,仅此而已。 第九、生活方面,近乎泛滥的物质支持 这与溺爱有关,但又不完全相同。 如果说孩子从小的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会因家庭的不同而产生差异的话,那么当孩子长大成人,独自在外地念书时,近乎泛滥的物质支持就开始了。 孩子子从小所接受的金钱等物质来源大概有以下几种: 一是成绩达标后的“奖金”; 二是帮父母买东西找回的零钱; 三是家长每天给的饭钱和坐车费用; 四是亲戚朋友给的奖励,特别是过年时的压岁钱; 五是节假期间打的小零工。 大体上的这些来源,却根本无法跟父母提供的物质支持相提并论。 物质支持无可厚非,可

24、一旦泛滥,被金钱左右头脑的人,行为往往是可怕的。 第十、性教育方面,孩子顺利成长的绊脚石 中国教育直到现在,也没有找到一条合适的性教育方案。要是归根溯源,挑出家庭教育的毛病来,似乎有失偏颇。好问是孩子的天性,从很小的时候,很多孩子就问妈妈,我是从哪儿来的?但很多母亲会不假思索地回答:你是我在大街上捡的!或者还会有很多种答案,但总结起来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变着法地回避性教育问题。而学校教育就弥补这一点了吗?答案是否定的。 在这样的前提和基础下,面对一些性知识几乎为零的孩子,以至于发生什么未婚妈妈、青少年性暴力犯罪等等现象时,除了深刻思考我们教育的失败之外,我们已经没有必要去讨论它们带来的危害了。本

25、文选自的博客,点击。【篇三:中国儿童教育的弊端】家长是孩子弊端一任老师,那么家长对孩子教育可谓是至关重要,但是据研究表明,中国的家长在教育方面,存在以下十个弊端,这也是导致很多孩子学习不给力的原因,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弊端一:过分溺爱,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孩子是父母的爱情结晶,爱孩子是天性使然,但溺爱孩子却是人类独创的一种另类之爱。 在世界各国的家庭教育中,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溺爱程度当仁不让地名列前茅 这种溺爱,是人性之中爱的光辉的一种畸形心理,在这种非常态的爱被放大以后,温柔变成一副枷锁,疼爱化做一个圈套。 人性被扭曲后的结果,甚至不如非洲一种到了年龄便把小狮子扔进茫茫草原之母狮释放

26、出来的兽性。 对此,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一段经典的话: 一切都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 除了溺爱,严格的中国父母们对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忽视也相当可怕。在这方面,很多父母按照他们的思维方式,严重扼杀幼小孩子的心理:情感:意志和兴趣等非智力因素,从三四岁甚至更早,父母们便开始命令孩子们学汉字:念唐诗:背宋词:练算术,而不去顾及孩子爱玩的天性,一味地学死知识,一味地命令式教育,将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坚持性和创新能力等非智力因素抛之脑后。 可孩子毕竟是孩子,纵然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有无数个理由,又岂找出一个借口,去挑战和反对瞪着大眼:攥着拳头:携带着中国传统文化因

27、子的家长的种种威严? 弊端二:心灵施暴,扼杀独立人格的树立 有一个关于教育的小故事很有意思,说的就是中国家庭教育和国外的区别: 一个中国儿童拿着自己画的图画让父母鉴赏,他会说,你看,我画得象不象? 同样,国外的孩子会向父母说,你看,我画得好不好? 这一 象 一 好 ,仅一字之差,却有天壤之别。 相同的环境下,异样的提问方式,得到截然不同的回答是肯定的。 道理自不必多解释什么,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和理念跃然纸上。 自古至今,中国人从来不缺乏智慧,但我们对于创新能力: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的缺乏,却是毫无疑问的。 弊端三:物质刺激,变相拜金主义的诱导 在中国家庭教育下长大的孩子,对于物质刺激这个词语一定

28、并不陌生。 据了解,这好象是中国父母们独有的杀手锏:考试成绩全部85分以上,给孩子买飞机玩具和酸奶;要是能在全班排名中进入前三,奖励100块钱。 反此种种,方式不同,但刺激效果却惊人的相似。 当人生观的追求转化成物质上的贪婪,我们又从何谈起独立的竞争意识和健全的人格呢? 道理有时都是相通的,果然又相继出台了所谓 见义勇为奖 等种种令人哭笑不得的制度,这不是一个人的悲哀,而是一群人的悲哀,甚至反映了在一个法制尚未健全的国度里,一个民族和一种文化的悲哀。 在孩子的心灵里,这是一种变相的拜金主义诱导,也许正是从这一刻起,一道腐败的大幕已经悄悄拉开。 弊端四:动辄体罚,应试教育的最好帮凶 体罚对于中国

29、的孩子来说,是最熟悉不过的,特别是在农村孩子和教育欠发达地区的一些学校里。 中国家长们理由万千,什么 不打不成才 :什么 棍棒之下出孝子 等等,于是一个崭新的轮回继续着: 被棍棒打出来的父母们依然棍棒着自己的孩子,被棍棒打出来的老师们依然棍棒着自己的学生。 谁都知道,应试教育的填鸭式教学是不对的。但对于等好成绩都等红了眼的父母们来说,他们管不了这些,他们最舒服的感觉和称心的方式就是全力支持学校教育,做好应试教育的帮凶。 弊端五:朝令夕改,缺乏教育目标的远景性和阶段性 这大概不能全怪中国家长,因为很多家长还在为生存奔波。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今天他们觉得当官好,就对孩子说好好学习,争取以后做大

30、官;明天他们如果觉得写书赚钱,就会买来一堆文学作品,让孩子发奋读书。 当然,家长自身的素质也大不相同,相应出的做法也会不同程度地出现差别。 即使如此,中国家庭教育对孩子未来教育模式和教育方向缺乏远景性和阶段性,或者有了针对性没了方向性等等顾此失彼:朝令夕改的行为方式,是不用怀疑的。 甚至,这个现象有两个极端。 一是家长完全奴役孩子,即家长的话一言九鼎,让你上东你不敢去西。 二是家长对孩子不管不问,完全 野生生长 ,他们从来不对你说向东或向西,所以你可以随便打狗或撵鸡。 但无论如何,对家庭教育的完全漠视或过分重视,带来的后果都是不尽如人意的。 弊端六:精神方面,孩子是家长最熟悉的陌生人 如果说以

31、上五个方面更多是从孩子的幼年教育出发,那么以下五个方面则更多关注家长们对长大孩子的教育。 早期的家庭教育父母在某种程度上是主人,但到成年期间的教育,父母主人翁的身份便被学校分担了很大一部分。 经常可以听到家长们说这样的话:终于轻松了,我儿子住校了;学校老师会教育好孩子的,咱该歇着啦;孩子一个月甚至半年才回家一次,我上哪儿去教育他呀?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这里没有达成完整的默契,分歧便诞生了。随着分歧诞生的是,一方面孩子迅速成长,新环境和新朋友等人际关系不断确立和稳定,而另一方面是家长对孩子的陌生。常不见面,见面后又只是不冷不淡地说几句客套话而已。最终,孩子成为家长们最熟悉的陌生人,熟悉的,是孩

32、子的过去,陌生的,是孩子的精神和未来。 弊端七:事业方面,孩子沦为家长实现未泯理想的工具 我们那时候条件差,都没机会念大学,所以你要好好学习,争取上大学深造! 大部分中国家长都是这么想的,至少在孩子小的时候是这样:好好学习,以高分考个好大学。这似乎是中国家长们对孩子们唯一的期待。 但考上大学以后呢? 你看我念了大学,有了学历,结果还是没当个象样的官,所以你念完大学,一定要当大官! 这是另外一部分高学历家长的说法。 于是,从帮孩子选小学开始,甚至不惜跑路子拖关系,再进重点中学,然后孩子考上大学了,回家问父母,我应该填报什么志愿啊? 这就是中国的孩子,再过几天就要踏进大学校门了,还得回家问问父母要选择什么专业! 此种后果,完全是中国式家庭教育的恶果:由孩子被动地听家长吩咐,逐渐深化,趋向同化,最后到向家长询问,终于沦为家长实现他们未泯理想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