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提纲一、名词:(5个,共15分)1、情绪理解:情绪理解是指儿童理解情绪的原因和结果的能力,以及应用这些信息对自我和他人产生适当情绪反应的能力。2、心理理论:心理理论并非一般科学意义上的理论,是指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如需要、信念、意图、感知、情绪等)的认知,并由此对相应行为作出因果性的预测和解释。3、习惯化与去习惯化:习惯化就是婴儿对一个重复出现的刺激逐渐熟悉,兴趣下降。去习惯化就是当刺激发生变化时,婴儿再次对声音感兴趣。4、延迟满足:米歇尔将延迟满足解释为一种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目标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制能力。5、性别角色发展:性别角色发展是指个
2、体不断理解和获得性别角色标准的过程。6、非共享环境:非共享环境是指子女在家庭内外获得的独特经验,来源于仅仅被一个子女经历的事件和条件,可以分为系统影响和非系统影响。7、自我中心主义:指婴儿在判断和行为中有受自己的需要与感情的强烈影响的倾向。8、依恋内部工作模式:所谓内部工作模式,指的是婴儿对接近与获得依恋对象的一系列期望,婴儿感受到的在面临困难时依恋对象为他提供支持的可能性,以及婴儿与依恋对象之间的互动等。9、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人对自我的心理、心理及社会关系诸方面的认知、体验和调节,它渗透于整个心理和行为中,是对之其调控作用的综合系统。10、观点采择:观点采则是采用他人的视角来理解他人的想法
3、和感受的能力。11、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指一种儿童无法依靠自己来完成,但可在成人和更有技能的儿童帮助下来完成的任务范围。12、情绪的社会性参照:对于婴儿理解或解释面部表情的能力,当婴儿处于陌生的、不能肯定的情境时,他们往往从成人的面孔上搜寻表情信息,然后决定自己的行动。13、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通常指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 14、依恋:一般意义 个体对另一个特定个体的长久持续的情感联结; 发展心理学意义 婴儿寻求并试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躯体联系的一种倾向。15、语言获得装置:为了学会语言而存在的,是一种以生物为基础的、先天的模块。16、关键期:人或动物的某些行为与能力的发
4、展有一定的时间,如在此时给以适当的良性刺激,会促使其行为与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发展甚至导致行为与能力的缺失。17、移情:对另一个人情绪状态的理解而产生的与此相一致的感情状态。18、性别图式:一组有关男女性别的信念和期望,是个体对性别信息进行组织的认知结构。19、客体永久性:当客体在婴儿视野中消失时,婴儿仍然认为该客体是客观存在的,儿童理解了物体是作为独立实体而存在的,即使个体不能知觉到物体的存在,他们仍然是存在的。20、自尊:自我所做出的对自己的价值判断,以及由这种判断所引起的情感。21、情绪调节:对情绪的内在过程和外部行为所采取的监控、调节,以适应外界环境和人际关系所需要的动力
5、过程。22、同化:将环境刺激纳入机体已有的格式,以加强和丰富机体已有的动作,引起格式量的变化。23、顺应:当机体的格式不能同化客体,需建立新的格式或调整原有的格式,引起格式质的变化以适应环境。24、基本情绪:先天的、在进化过程中为适应个体的生存演化而来的情绪,这些情绪具有不同的适应功能,并且可以在不需要认知参与的情况下自发地产生,是物种长期进化的结果。25、复合情绪:在基本情绪的基础上,在社会情境中经由自我的认知评价而产生的情绪。2、填空(15个空,共15分);单选(10个,共10分);多选(5个,共10分);判断(5个,共5分) *红色部分重点注意,容易出题1、科学儿童心理学诞生的标志。18
6、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普莱尔的儿童的心理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2、儿童心理发展的加速期。各种心理能力或特质处于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统一发展过程中,但发展是不均衡的。从总体发展趋势看,有两个加速期:婴儿期及幼儿早期是第一加速期,随后是儿童期的平稳发展;青春期为第二加速期,随后是第二个平稳发展阶段。老年期则开始了各方面的下降趋势。3、心理年龄特征。埃里克森认为心理社会发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基本的信任对不信任(01岁);自主对羞耻和疑虑(13岁);主动对内疚(36岁);勤奋对自卑(611岁);同一感对同一感混乱(青春期);亲密对孤独(成年早期);繁殖对停滞(成年中期)自我整合对
7、绝望(成年晚期)。4、纵向设计与横向设计。纵向研究:对一个或一组被试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即追踪),找出心里发展过程的系统特点。优点是直接测量可得到第一手的资料,对某种心理现象的探索。缺点是研究耗时费力,难以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横向研究:在同一时间对某个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的被试的心理水平的代表值,或求出几个年龄组被试的代表值加以比较。优点是时间短且省力;数据有代表性和稳定性。缺点是难以寻找转折点,有抽样误差。5、有关心理发展不同学派的观点。一、构造主义,创始人是德国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冯特,作为独立学科的创始人,建立了现代心理学的第一个学派构造主义,该学派从1879年开始。构造派认为人的心理
8、意识现象是简单的“心理元素”构成的“心理复合体”,它致力于心理意识现象“构造”的研究,分析心理意识现象的“元素”,设想心理元素结合的方法。该学派又称为“元素主义心理学”。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冯特及其学生铁钦纳。冯特及其心理学体系的主要观点是:心理学是研究直接经验的科学;元素分析与创造性综合;实验内省法。铁钦纳一方面继承了冯特的心理学体系,冯特认为内省法只能用来研究简单的心理过程,而铁钦纳则把内省法用来研究思维、想象等高级的心理过程。冯特把心理元素分解为纯粹的感觉和简单的情感,铁钦纳则把意识经验分析为三种元素:感觉、意向、情感。二、行为主义,现代心理学的第二个派别是行为主义,出现在美国。该学派
9、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华生和斯金纳。华生的主要观点:(1)机械唯物主义决定论;(2)认为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是研究人的活动和行为的一个部门,要求心理学必须放弃与意识的一切关系,提出两点要求心理学与自然科学的差异只是一些分工上的差异;必须放弃心理学中那些不能被科学普遍术语加以说明的概念如意识、心理状态、心理、意志、意向等等(3)极力要求用行为主义的客观法去反对和代替内省法,认为客观方法有四种不借助仪器的自然观察法和借助仪器的实验观察法;口头报告法;条件反射法;测验法。斯金纳属于新行为主义,他只研究可观察的行为,试图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函数关系,认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事件不是客观的东西,应予以排斥,斯金
10、纳认为,可以在不放弃行为主义立场的前提下说明意识问题。三、机能主义,机能主义是与构造主义相对立的一个学派,它与实用主义哲学紧密相连在一起,产生于19世纪的美国。机能派认为,意识机体适应环境达到生存目的的工具,心理学的任务是对意识状态“适应功能”的描述和解释,它认为意识状态是一种连续不断的整体,称之为“意识流、思想流、主观生活流”。主要的代表人物是詹姆斯和安吉尔。詹姆斯的主要观点是 每一种意识都是个人意识的一部分;意识是经常变化的;每个人的意识都可以感到是连续不断的,每个人的意识状态都是意识流的一部分;意识的选择性。安吉尔的主要观点是认为心理学的方法是内省法(主观观察)和客观观察法,尤其看重内省
11、法,认为内省法是心理学的基本方法,积极主张心理研究的领域应包括一切心理过程及其生理基础和外部行为,看重心理学的应用性研究。四、格式塔主义,格式塔意思是“形状、形式”,主要代表人物是魏特墨、科勒和考夫卡。魏特墨的主要观点是似动现象就是一个格式塔,在心理现象上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整体的性质不存在于它的部分之中。考夫卡的主要观点是认为心理学的任务是研究行为与心理物理场的因果关系,所谓心理物理学场含有自我与环境的两极性,而这两极性的每一部分都有自己的结构。他把环境分为地理环境,即外部的真实环境;行为的环境即个人心目中的环境。行为产生于行为的环境。五、精神分析,又称为弗洛伊德主义,创始人是弗洛伊德。主要
12、观点是(1)无意识学说,他把自己的心理学称之为深层心理学,他构建的心理过程包括三个心理组成成分,第一层次是潜意识系统,第二层是前意识系统,第三层是意识系统。(2)释梦理论,他按照精神分析的观点把梦的内容所表示的意义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表层意义,是梦的“显意”,一个是深层意义,是梦的“隐义”。六、日内瓦学派,侧重于儿童智力发展的认识活动,代表人物是皮亚杰。主要观点是(1)认识结构及其动态过程,皮亚杰的几个基本概念:图示、同化、顺应。(2)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提出心理发展的四要素a.机体的成熟因素,b.个体对物体做出动作时的练习和习得经验的作用c.社会环境d.对心理起决定作用的平衡过程。皮亚杰将儿
13、童认识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算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7、人本主义,反对行为主义,强调人的尊严、价值、创造力。把人本性的自我实现归结为潜能的发挥,人本主义的最大的贡献是看到了人的心理与人的本质的一致性,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6、双生子爬梯研究说明了什么在发展中的重要性。(选择题)双生子爬楼梯研究说明了成熟在发展中的重要性。成熟势力说简称成熟论,其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这个实验中,格赛尔说儿童的学习取决于生理上的成熟,成熟之前的学习与训练难有显著的效果。他把通过基因来指导发展过程的机制定义为成熟。没有真正的成熟,就没有真正的发展与变化,脱离了成熟
14、的条件,学习本身并不推动发展。7、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关键术语。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关键术语是观察学习或模仿学习。他讲它定义为:经由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一个人获得某些新的反应。从观察到学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认知过程,包括注意、保持、动作复现和动机等。8、弗洛伊德如何划分人格结构,各种我分别遵循什么原则。在他的后期著作中,他将人格划分为三个部分,分别称为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自我遵循“道德原则”;超我遵循“理想原则”。9、埃里克森人格理论及自我同一性的概念埃里克森,儿童精神分析医生,新精神分析的代表人。他把个体从出生到临终的一生称为生命周期。他关心个体发展中的人
15、格结构,认为个体在发展中逐渐形成的人格,是生物的、心理的和社会的三方面因素构成的统一体。在人格的发展过程中,要经历顺序不变、又相互联系的八个阶段。基本的信任对不信任;自主对羞耻和疑虑;主动对内疚;勤奋对自卑;同一感对同一感混乱;亲密对孤独;、繁殖对停滞;自我整合对绝望。所谓自我同一感是一种关于自己是谁,在社会上应占什么样的地位,将来准备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努力成为理想中的人等一系列的感觉。跨入青春期的个体,由于身体迅速发展、性的成熟,以及所面临的种种社会义务与选择,会对过去怀疑,对将来迷惘,现实的自我与理想的自我难以统一,这就是同一感危机。如果个体在进入青春期之前,有较强的信任感、自主感和勤
16、奋感,就容易实现自我同一感。每个阶段都有一个普遍的发展任务,这些任务都是由个体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不断产生的冲突或矛盾所规定的。10、皮亚杰在研究儿童心理发展时采用的方法。横向研究、纵向研究、聚合交叉研究、双生子研究。皮亚杰一般都是用实验法,比如客体永久性实验、三山实验证实了儿童思维的自我中心主义、两难情境研究.11、皮亚杰认为影响儿童心理发展主要因素。皮亚杰既是一个结构论者,又是一个建构者者。在他看来,发展受四个因素的共同影响,这四个因素是:成熟、自然经验、社会经验以及平衡化,其中第四个因素是决定性因素。成熟:主要指机体成长,特别是大脑和神经系统的成熟。自然经验:主要是通过与外界物理
17、环境的接触而获得的知识,它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物理经验二是数理逻辑经验。社会经验:指社会相互作用和社会传递。平衡化:思维不是单纯来自于主体,而是来自于主体对客体的动作,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思维的本质是适应,可以用格式、同化与顺应、平衡来说明适应过程。12、皮亚杰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皮亚杰认为发展进程是一个具有质的差异的连续阶段,心理发展阶段出现的先后顺序固定不变,每一阶段都有其独特的格式或认知结构。前一阶段的结构是后一阶段的基础。他把个体认知发展的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6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后)。13、前运算阶段儿童的
18、主要思维特点。由于符号功能与象征功能的出现,思维得以从具体动作中摆脱出来,表象思维与直观形象思维成为该阶段的主导。皮亚杰通过“三山实验”证实,由于儿童总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看待世界,尚不能变换角度或意识到他人有不同的视角,因而该阶段儿童的思维具有明显的自我中心特点。此外,由于儿童不能很好的区分心理的和物理的现象,思维还具有“泛灵论”的特点即倾向于将活动着的任何物体都视为有生命的。14、皮亚杰的图式、同化、顺应。思维起源于动作,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即形成格式。格式的复杂水平直接决定了思维水平的高低。格式类似于其他学者所认为的认知结构。同化是指将环境刺激纳入机体已有
19、的格式,以加强和丰富机体的动作,引起格式量的变化,当机体的格式不能同化客体,须建立新的格式或调整原有格式,引起格式质的变化以适应环境,这就是适应。同化和顺应即相互对立又彼此联系。15、生态理论模型中都包括那些系统。布朗芬布伦纳有关发展的生物生态模型。他提出了四种环境系统,由小到大分别是: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以及宏系统。从微系统到宏系统,对儿童的影响也从直接到间接。微系统:主要有家庭、学校、同伴及网络。中系统:是指个体与其所处的微系统之间的联系或过程。外系统:是指那些个体并未直接参与但却对个人有影响的环境如传媒、社会福利制度等。宏系统:是一个文化系统比如价值取向、生产实践.除了上述的环境系统外
20、,还存在一个时序系统,用于解释成长的时间维度。16、大脑皮层神经纤维髓鞘化。出生后脑的发展主要在于脑皮层结构的复杂化和脑机制的完善化。研究发现,儿童大脑重量的增加并不是神经细胞大量增殖的结果,而神经细胞结构的复杂化和神经纤维的伸长。神经元之间的联系越来越丰富,这都导致大脑重量的迅速增加。与此同时,大脑神经纤维逐步髓鞘化,神经纤维髓鞘的作用类似于电线外部的那层绝缘体。它可以保证神经兴奋沿一定的道路迅速传导。新生儿出生时,脑的低级部位(脊髓、脑干)已开始髓鞘化。接下来是与感觉运动有关的部位髓鞘化,然后是与运动系统有关的部位,最后是与智力活动直接有关的顶叶、额叶区髓鞘化。到六岁末,儿童基本完成所皮层
21、传导通路的髓鞘化。大脑皮层机能的发展,不仅表现在兴奋过程中,还表现在抑制过程中。儿童年龄越小,兴奋过程的优势就越明显,兴奋也特别容易扩散。随着大脑机能的发展,皮层抑制机能也相应的得到发展,抑制行为也逐渐精准而稳定。大脑皮层抑制机能的发展是大脑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皮层抑制机能发展的前提之一便是大脑神经纤维髓鞘化。髓鞘是由神经胶质细胞层层包裹构成的,主要起绝缘作用。17、同卵双生子研究。在关于遗传的研究中,对同卵双生与异卵双生是研究遗传对心理发展作用的最有效的途径。同卵双生子是由同一个受精卵分裂而成的两个胚胎各自发育成的两个体,两者具有几乎完全相同的遗传特性。因此,同卵双生子所表现出来的心理与
22、行为上的相似性,可以看成是遗传对发展所起的作用;同时可以把同卵双生子心理与行为发展的差异归因于环境因素。经双生子对比研究以后发现,人的体征的遗传制约性比行为能力的遗传制约性要大,其中头发和眼睛的颜色的遗传最为明显。不同的心理行为受遗传的制约程度不同,如语言、空间、数等能力的遗传一般要大于记忆、推理方面的遗传。人格方面也存在着遗传效应,如美国和以色列的研究人员发现,个性中的好奇心与第11对染色体上的基因有联系,而在第17对染色体上则存在于焦虑有关的基因。18、由常染色体异常引起的人类智力低下的疾病基因遗传病传代规律复杂,可分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连锁显性遗传、性连锁隐性遗传。按
23、照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方式传递的疾病有软骨发育不全症(一种矮小症)、亨廷顿氏舞蹈症(一种神经系统渐渐退化的病症)、青光眼的某种症状、多趾畸形等。个体只要有一个缺陷基因,他本身就是个遗传病患者,而且肯定会将这个缺陷基因代代相传。由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方式造成的疾病有镰状细胞性贫血、苯丙酮尿症(简称PKU),患者体内存在着一对阻碍苯丙氢酸羟化酶生成的常染色体隐性基因,由于肝脏缺乏这种酶,以致蛋白质中的苯丙氨酸不能氧化成酪氨酸,只能变成苯丙酮酸。大量的苯丙酮酸及其酮酸,累积在血液和脑脊液中,一部分随尿排出。大量的苯丙氨酸及其酮酸对正在迅速发育的婴儿神经系统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长此以往就会毒害中枢神经系统,造
24、成进行性智力落后。只需采集新生儿的一滴血,可作出诊断。限制含有苯丙氨酸的食物有面包、蛋、鱼、牛奶等。还有唐氏综合症,是第21对常染色体上有三条染色体,首先得到证明是由常染色体的异常引起的人类疾病。19、唐氏综合症的病因(83)唐氏综合征是最常见的染色体先天缺陷,它又称为先天愚型、伸舌样白痴。它是以身体和智力的迟钝为特征的,并且有相当独特的外貌。患者一般脸型圆满,两眼旁开,塌鼻梁,口小舌大,耳朵畸形。有人证实了唐氏综合征是由于第21号常染色体上的偏差所引起。这是遗传上的重要突破,也是首先得到证明的由常染色体的异常所起人类疾病的病例。它是归因于第21号染色体的易位或没有分离。在易位时,21号染色体
25、的一部分附加到另外的染色体上,通常是到第13、14、15或22号染色体上。这样虽然出现的仍是46条染色体,但是他们的正确顺序遭到了破坏。然而,更常见的是染色体没有分离,患病的个体在第21对号染色体上有三条染色体,所以这种病也被称为21三体症,这多余的染色体分配可能是生殖细胞在减数分类过程中出现的,是减数分类失败的一种结果。当孕妇年龄为39岁时,每出生130个孩子会有1例唐氏综合征。可以在出生前通过羊膜穿刺来加以检测,怀孕的第16周左右是进行羊膜穿刺的最好时间。20、延迟满足实验。延迟满足实验是发展心理学研究中的经典实验,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设计的。实验是在斯坦福大学校园里的
26、一间幼儿园开始的。这个实验用于分析孩子承受延迟满足的能力,所谓的延迟满足,就是能够等待自己需要的东西的到来,而不是想到什么就要什么,这是一个很通俗的解释。研究发现,那些能够为获得更多的软糖而等待得更久的孩子要比那些缺乏耐心的孩子更容易成功,他们的学习成绩要相对的好一些。21、影响胎内环境的因素。在这里我们分析几个主要的胎内环境因素母亲的年龄;母亲服药,有一种药叫反应停,该药可以减轻孕妇的恶心、呕吐、无名状的难受等常见的早孕反应;母亲的情绪;母亲在受到精神的极度刺激或长时间刺激时,一方面作用于大脑,并传递到下丘脑使母亲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另一方面使母亲释放一种叫儿茶酚胺的激素。这种激素会通过胎盘
27、进入胎儿的血液,同时使胎儿发生化学变化。致畸因子与胎儿发育的敏感期。致畸因子对胎儿造成的伤害往往取决于以下的因素:(1)接触量;(2)遗传;(3)其他消极影响;(4)年龄。22、孤儿院的孩子与一般孩子的差异。早期生活经验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有很大的影响。由于在孤儿院里,一个照料者往往要照看许多的孩子,而且照料者经常更换,生活于其中的儿童很少受到社会刺激,也很少有机会与其他儿童建立关系。墨森等心理学家认为这些孩子与一般孩子有三方面的差异。孤儿院的孩子显著地爱闹事(如脾气暴躁、欺诈窃取、损毁财务、踢打他人),更依赖人(需要别人留意、要求不必要的帮助),更散漫和多动。研究者认为,与成长于正常家庭环境的孩
28、子相比,生活在孤儿院的孩子往往既缺乏认知与社会性刺激,也缺乏应答性的反应,因而造成情绪与社会性方面的缺陷,并且一直持续到成年期。23、研究婴儿认知发展所采用的两种经典研究范式。两种经典研究范式是注视偏好范式;习惯化与去习惯化范式。这些研究方式可以为我们提供三方面的信息:婴儿的知觉辨别能力;婴儿的知觉偏好;婴儿的再认记忆能力。24、视觉偏爱实验。婴儿研究中,最有效的行为测量是他们的注视行为。范茨采用的基于儿童注视行为的实验程序,是婴儿知觉研究的经典实验之一。在“偏好方法”中,实验者同时呈现两个图案,并测量婴儿注视每个图案的时间。如果婴儿对某对象的注视时间长于对另一对象的注视时间,则说明婴儿对一个
29、对象表现出了“偏好”。出现“偏好”说明婴儿的知觉系统能区分这两个刺激,也可判断婴儿倾向于注意什么。研究发现,甚至是出生只有48个小时的新生儿,也表现出对人脸和靶心图等形状的知觉偏好。这说明婴儿并非完全任环境支配,他们至少在知觉注意方面天生就具有主动性和选择性。25、深度知觉与视崖实验。早期的婴儿是否也具有三维知觉能力?这涉及婴儿的深度知觉问题。“视崖”是吉布森和沃克发明用以探索儿童深度知觉发展的装置。当婴儿成熟到能爬行时(一般为7个月左右),将他们置于视崖上,多数婴儿表现出逃避“悬崖”的倾向,且这种倾向随年龄增长而增长。甚至年龄更小的儿童,研究者则通过其他的线索来推断他们的知觉。例如:将两个月
30、婴儿置于视崖深侧时,其心率降低的程度大于他们在浅滩时的程度,面孔镇定,没有哭泣,心率下降说明他们只是注意到了悬崖,而不是害怕。相反,年龄稍大的婴儿处于这一情景时,则表现出心率加速,表明婴儿感到害怕。26、儿童对方位概念的掌握。空间方位:狭义的空间概念是对客观物体的相互位置关系的认识;广义上的空间除了对空间方位以外还包括各种空间变换关系的认知,如在空间中的移位、翻转或旋转变换等。空间位置关系具有以下特征(1)相对性;(2)连续性;(3)可变性。需要儿童的掌握。位置或方向的方位,这些常常是相对的,如前和后、左和右、进和远。主要包括从辨别上下到辨别前后,再到辨别左右;从以自身为中心到以客体为中心;从
31、近的区域范围扩张到远的区域范围27、格尔曼提出的幼儿计数原则。格尔曼特别关注计数的数抽象过程。幼儿计数活动受五个计数原则的支配和限定。前三个原则告诉儿童如何恰当计数,第四个原则告诉儿童有哪些东西可加以计数,第五个原则包含对前面四个原则特征的综合。一对一原则;稳定次序原则;基数原则;抽象原则;次序无关原则。28、儿童很早就拥有的有关领域的理论。儿童很早就拥有朴素理论的概念,一般认为儿童拥有三大核心理论,包括朴素物理理论(力和运动,物质和物体,天气)、朴素心理理论(愿望、信念、意图)、朴素生物理论(消化,生殖,死亡)。29、错误信念任务包括两种经典范式。错误信念任务测试的是儿童能否站在自己的立场来理解他人所持有的错误的想法。错误信念任务包括两种经典范式,即意外地点任务和意外内容任务。意外地点任务,也称意外转移任务,年龄界限为4岁。意外转移任务,也称表征变化任务4岁的儿童能完成。研究表明,3岁的儿童在进行错误信念推理方面能力是有限的,5岁的儿童克服了实验任务中几乎所有的困难。30、心理理论的经典测试。现代的心理理论的经典测试采用的主要是自然实验法。而且主要采用故事法的实验实验方法。具体通过木偶道具、玩具模拟故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